浅谈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模式

合集下载

浅谈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教育-最新文档

浅谈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教育-最新文档

浅谈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教育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 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也是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

面对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趋势, 福建农村出国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流动人员逐年增多, 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近几年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有三种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着薄弱环节, 即流动人员的子女; 大量出国人员或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即“留守孩” ; 单亲(或双亲)服刑人员的子女。

我们在这暂且统称他们为特殊群体儿童。

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 特殊群体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为此,很有必要了解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谈谈解决这类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2004年11 月,省妇联成立了由省妇联主席任组长,厦门大学、福建师大、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的10 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参加的特殊群体家庭教育工作课题组, 组织开展了“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留守孩”家庭教育、“服刑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等课题的调研。

采用访谈、实地考察、上门走访、召开会座谈、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先后在厦门、福州、泉州、莆田、龙岩 5 个市、部分县(区)及福建省女子监狱、榕城监狱和专门收容抚养无家可归的服刑人员子女的闽侯县善恩园,发放调查问卷 1 万多份, 走访家庭100 多户, 与300 多个儿童和400 多位家长座谈。

调查结果表明, 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生活艰难、中途辍学。

相当部分流动家庭曾因借读赞助费太高导致孩子失学; 特别是单亲或双亲服刑的家庭, 生活条件普遍较差, 经济困难不仅造成孩子中途辍学,有的甚至连生存条件都受到威胁, 更谈不上家庭教育。

(二)抚养人素质不高, 难以实施家教。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受到父母文化程度、教育观念和教育投入等方面的限制; “留守孩”代养人多为祖辈, 据泉州、福州、沙县三地调查,78%的代养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较低, 难以实施家庭教育;服刑人员大多自身素质较差, 子女往往从小就受到不良影响。

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

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

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但它也是家长们的职责。

特殊儿童包括残疾儿童、智力发育迟缓儿童以及自闭症患者等,他们需要更加细致和全面的关爱和教育。

本文将探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家长们更好地面对这个挑战。

一、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提供稳定和安全的环境,这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和情绪健康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支持和关爱可以缓解他们面对困难时的焦虑和挫败感。

其次,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通过与家长密切的互动,特殊儿童可以获得个性化的教学和支持。

家长可以根据特殊儿童的能力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并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最后,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

通过与家长和家庭成员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互动,特殊儿童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学会独立和自主。

这些能力将对他们未来的成年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特殊儿童往往面临沟通障碍,因此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至关重要。

家长可以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与他们进行交流,并使用图片、图表等辅助工具,帮助他们理解和表达。

2.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规则特殊儿童需要清晰明确的目标和规则,以帮助他们理解和遵守家庭的规范。

家长可以使用简单的语言和具体的示范,与他们一起制定行为规则,并建立奖励和惩罚机制,以强化他们良好行为的养成。

3. 个性化的教育计划特殊儿童需要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和发展潜力。

家长可以与教育专家和医疗人员合作,制定适合特殊儿童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这可能包括使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创造有趣和互动的学习环境。

4. 关注情绪和心理健康特殊儿童往往更容易受到挫折和焦虑的影响,因此家长需要关注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浅谈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认识与思考特殊儿童是指存在智力、身体、心理、感知以及行为等特殊情况的儿童。

这类儿童需要提供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并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家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指导并给予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接下来我们就来浅谈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家庭是特殊儿童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最能感受到温暖和情感支持的地方。

家长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需要理解并接纳孩子的特殊情况,给予足够的关爱和理解。

家长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特殊教育技巧,比如沟通技巧、引导技巧等等,以更好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和发展潜力。

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以个性化的方式进行。

每个特殊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比如对于自闭症患者,家长需要利用积木、图画等方式进行交流和教育,帮助孩子建立情感联系和社交技能;对于智力障碍的孩子,家长需要结合孩子的特殊情况,采用更直观、生动的方式进行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家长需要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成长。

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还需要注重情感和心理的培养。

这类儿童往往因为特殊情况而产生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体贴,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家长还需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特殊儿童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

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家长,社会的力量也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需要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帮助;学校和社会机构也需要为特殊儿童提供更为友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鼓励他们融入社会。

只有家长、政府、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模式的选择与效果评估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模式的选择与效果评估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模式的选择与效果评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这些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或认知上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或不足,他们的教育需求与一般儿童有很大不同。

在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中,选择合适的家庭教育模式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探讨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特殊儿童是指在生理、心理或认知上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或不足,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关爱。

这些特殊儿童可能是自闭症患者、智力障碍儿童、多动症患者等。

由于他们的特殊性,传统的教育方式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需求。

因此,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与一般儿童的家庭教育有很大不同。

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更多的关注、耐心和专业知识。

家长们在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们需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实现自身潜能的发挥。

在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模式是指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目前比较常见的家庭教育模式包括传统教育模式、现代教育模式、个性化教育模式等。

传统教育模式是指以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基础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模式注重纪律、规范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对于一些特殊儿童来说,传统教育模式可能会显得过于死板和刻板,无法很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现代教育模式则更注重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对于一些特殊儿童来说,现代教育模式可能更适合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个性化教育模式是指以特殊儿童个体差异为出发点,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这种教育模式更注重对每个孩子的关注和关爱,能更好地满足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

在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中,选择合适的家庭教育模式至关重要。

浅谈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认识与思考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领域,它需要家长对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有深刻的了解,同时也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教育技巧和心理素质。

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家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孩子的主要教育者,更是孩子的伴侣和引导者。

本文将从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意义、挑战和有效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关心特殊儿童家庭教育。

一、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特殊儿童是指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方面存在先天或后天发育障碍,需要特殊教育和家庭关爱的儿童。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是指特殊儿童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包括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帮助特殊儿童克服自身的障碍,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潜能,融入社会,享受幸福生活。

二、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意义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在特殊儿童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特殊儿童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家庭中的教育方式和氛围对特殊儿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可以提供更贴心、更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

家庭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特殊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不仅对特殊儿童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三、特殊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特殊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着种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家长对特殊儿童的教育知识和技巧缺乏,无法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

特殊儿童需要更多的需求,包括医疗、心理、教育等多方面的支持,而很多家庭无法有效地满足这些需求。

特殊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家长具备非常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应对。

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包容和支持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这也给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带来了很多困难。

四、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要想有效地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简述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模式

简述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模式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家庭教育模式:这是特殊儿童最早接触的教育模式,也是早期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模式之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养责任人,因此,在众多的家庭教育因素中,父母的养育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教育的效果是否理想。

2. 机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是在社会影响下产生的,由政府或民间集资建造,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专职或兼职的特殊教育专业人员以及比较齐全的特殊教育设备。

3. 医疗康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有身体或智力障碍的儿童,通过医疗和康复手段来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4. 融合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将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融合在一起进行教育,让特殊儿童在普通环境中接受教育,同时也能帮助普通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接纳特殊儿童。

5. 综合模式:这是一种结合了多种模式的综合教育方式,旨在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以上是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几种主要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创新教育模式探索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创新教育模式探索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创新教育模式探索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其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亟待探索和实践的领域。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特殊儿童常常被边缘化,教育资源有限,家庭的教育支持也不足。

因此,如何为特殊儿童设计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模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特殊儿童包括智力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多动症儿童等,他们往往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教育支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特殊儿童家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特殊儿童的存在让家庭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父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他们。

其次,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多样化,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

再者,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接纳程度有限,特殊儿童和家庭往往面对着社会的歧视和排斥。

二、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模式的创新针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模式。

首先,家庭需要加强对特殊儿童的关爱和支持,建立一个温暖、包容的家庭氛围,让特殊儿童在家庭中感受到爱和安全。

其次,家庭教育需要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根据特殊儿童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方案。

再者,家长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学会更好地引导和教育特殊儿童。

三、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模式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特殊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符合其发展特点的教育计划。

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协作,共同为特殊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此外,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育支持体系,促进特殊儿童全面发展。

最重要的是,家长和教师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为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努力。

四、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模式的评估与反馈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模式的实践需要不断评估和反思,及时调整和改进。

通过对教育效果的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同时,家长和教师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及时交流意见和建议,共同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浅谈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认识与思考特殊儿童是指有智力障碍、身体残疾、情感行为障碍等问题的儿童。

这些儿童需要更多的关爱、关注和照顾,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对于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认识。

特殊儿童不应该被看作是“不正常”的人,他们需要被平等地对待和尊重。

父母、老师、社会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支持和鼓励他们积极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其次,要注重激发特殊儿童的兴趣和能力。

针对不同的特殊儿童,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合他们的教育和培养。

父母、老师应该注重发掘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引导他们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特殊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要注重家庭教育中的情感交流。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问题,往往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关注。

父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和关爱,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和情感。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注重与孩子的交流,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关心他们的需要和感受,增强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从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最后,要注重家庭教育的综合性。

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不能只是单一的智力训练,还应当注重多方面的培养和发展。

父母应该从孩子的各方面发展入手,包括智力训练、情感交流、体育锻炼、生活自理能力等等,综合培养孩子的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注重专业性、个性化、综合性。

为了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用心呵护每一个特殊儿童,帮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
作者:周安娜
来源:《黑河教育》2016年第09期
[摘要]家庭作为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较为深远,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异于普通儿童,家庭教育更是不容忽视。

家长要多学习特殊教育知识,了解相关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早期的家庭训练;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家长要有信心、有耐心,要正视孩子的特殊性,不要急于求成;家长要带领孩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引导孩子体验社会交往的快乐,提高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主动性和自制能力。

[关键词]家庭教育;特殊儿童;现状;建议
特殊儿童,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可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类型。

特殊儿童由于生理上存在先天不足,加之特殊儿童的教育又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因此家长一般都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家庭教育方面也常常存在一些问题。

一、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圈养”现象严重
特殊儿童异于普通儿童,一些家长不能客观看待孩子的差异。

他们把孩子封闭在家中,像小动物一样圈养起来,不带孩子进行康复训练,致使孩子错过了最佳康复期。

他们不愿意把孩子送入特殊学校,不愿意带孩子走向社会,更不愿意在亲朋好友面前谈及自己的孩子。

这就导致特殊儿童逐渐失去了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更失去了与同龄小伙伴游戏的机会,直接影响了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

特殊儿童在生活中的差异以及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使家长产生失望的心理,认为特殊儿童是“无用之人”。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特殊儿童得不到适合的教育,心理发展受阻。

特殊儿童有着与普通儿童一样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如果放弃在学前期进行康复教育的机会,即使后期付出再大的努力,也将事倍功半,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导致特殊儿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残废”。

但是大部分家长不愿带孩子进行学前康复训练,直到入学年龄,才将孩子送到特殊学校接受几年的特殊教育。

其实,很多家长并没有对孩子抱有希望,只是认为孩子应该上学,应该学习,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需要。

2.父母“淡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是教育的计划者、实施者和参与者,但特殊儿童教育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导致一些父母逐渐失去信心。

在特殊儿童的家庭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比较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低,对孩子缺乏了解,疏于对孩子的教育,更有家长常年见不到孩子,家庭教育成了爷爷奶奶的责任。

自身的缺陷导致特殊儿童在心理上容易自卑、胆怯、害羞、不愿意与人交往,如果父母不积极引导孩子参与社会生活,将导致孩子早期社会化的失败,甚至出现反社会人格。

父母的教育缺失,会导致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受阻,错过最佳培育期。

3.“过度”与“放任”教育
很多家长对特殊儿童缺乏正确认识,不能正视孩子的缺陷,一味地教孩子各种知识,而忽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有的家长认为,特殊儿童的早期康复等同于“医学治疗”,经过康复治疗特殊儿童就可以获得某一方面的“正常”,如会说话了、智力水平提升了等等,因此忽视对儿童的品德、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的家长过分夸大孩子的缺陷,认为学校即使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也于事无补,孩子的现状不可能得到改变;有的家长仅仅把自己定位孩子的抚养者,忽视了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错过了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间。

4.缺乏专业知识
特殊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由于先天的生理缺陷,孩子的心理往往是敏感和脆弱的。

特殊儿童家长不但要注意孩子身体的变化,更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大多数家长掌握的特殊教育知识匮乏,虽然一些专业机构及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一些家长培训,但也很有局限性,不一定适合所有家庭。

特别是一些相对偏远的农村家庭,家长对特殊教育知识了解得更少,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合特殊儿童,影响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

5.耐心与信心不足
特殊儿童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缓慢的过程。

许多家长在教育特殊儿童的过程中感觉力不从心,虽然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因此容易产生急躁情绪。

例如,一个在听觉上有困难的儿童从接受康复训练到作出听觉反馈或说出第一句话,可能要经过一两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

一些家长盼望孩子康复心切,想急于改变孩子某一方面的“特殊性”,当预期的效果没有达到时就会出现急躁情绪,认为孩子恢复无望,失去对孩子应有的爱心和耐心。

二、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建议
1.家长要学习专业知识
特殊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因此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进行学前期教育。

平日里,家长要多学习特殊教育知识,了解相关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展早期的家庭训练。

如对聋哑孩子进行听说能力训练和手语训练;对视盲孩子进行早期的方向辨别和定向行走训练以及盲文训练;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生活能力训练;对情绪行为异常儿童进行异常情绪行为的矫正训练等。

要主动学习一些培养特殊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知识,或是与其他家长相互交流教育方法,从中借鉴有益的经验。

还要与专业人员建立联系,专业人员能够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活动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帮助特殊儿童父母为儿童制定活动方案。

2.家长要树立信心
首先,家长要了解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认识到特殊儿童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而又缓慢的过程。

其次,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家长们要有信心、有耐心,要正视孩子的特殊性,不要急于求成。

可以把要完成的训练目标先分解,然后分阶段完成。

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优劣势和潜在能力,并将这些记录下来,以便全面掌握孩子的信息。

对于孩子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客观看待孩子出现“反复”的问题,尽量不对孩子发火,更不能因为孩子学不会而打骂孩子,要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孩子,帮孩子树立自信。

3.要实现家庭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家长需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不要让孩子错过学龄前最佳的康复期。

要针对孩子的特点选择专业教育机构,不能盲目从众,以免耽误孩子的康复进程。

康复训练还要与学校教育同步进行,孩子一旦去适合的学校或幼儿园上学,家长就应该与学校密切配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活动以及必要的社会活动,多方面、多途径、多角度获取教育孩子的信息和方法。

同时还要发挥专业人员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多向专业机构中的特殊教育和家庭教育专家请教,了解特殊儿童教育方面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增强法律意识。

家长还可以在一些专业机构系统学习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之中。

4.带领孩子参与社会生活
拒绝对特殊儿童的“圈养”,家长应带领孩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引导孩子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提高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主动性和自制能力。

家长应先带孩子在最熟悉的环境中进行人际交往,如所居住的小区,经常去的超市、洗衣店等。

切忌不要一下把孩子带到陌生的环境,特殊儿童在陌生环境中往往会感到不适应,他们的情绪可能会不安、暴躁,有的甚至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

家长应先在熟悉的环境中对孩子进行社交技巧的培养,包括与照顾者的互动和与陌生人的互动等等。

针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进行哪种训练项目都只是手段,其目的都是促进特殊儿童的能力发展,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刘艳虹.特殊教育医学基础[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彩云.特殊儿童早期干预[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汤盛钦.特殊儿童康复与训练[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顾定倩.特殊教育导论[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王梅,张俊芝.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M].华夏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赵永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