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类植物的形态认
描写红薯形状外貌的描写

描写红薯形状外貌的描写
红薯,又称番薯、地瓜,是一种常见的块茎类植物,其外貌形状独特,饱满而富有曲线美。
红薯的外貌可以用“椭圆形的薯块”来形容。
红薯的外形整体呈椭圆形,略微扁平,宛如一个长椭圆形的薯块。
它的长度一般在10到20厘米之间,与黄褐色的外皮相得益彰。
外皮上布满了细密的皱纹和少许的凹凸痕迹,让红薯看起来更加自然且有质感。
红薯的外形并不规则,有时会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形状。
有的红薯形状较为圆润,像一个微笑的笑脸;有的则呈现出不规则的扭曲形状,仿佛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不同的形状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想象空间和美感体验。
当剥开红薯的外皮,露出其中的薯肉时,更能让人感受到红薯的独特之处。
红薯的薯肉呈现出鲜亮的橙色,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薯肉质地细腻而柔软,口感丝滑,入口即化。
红薯的薯肉含有丰富的淀粉和纤维素,营养丰富,是一种受人喜爱的健康食材。
除了整体形状外,红薯还有着独特的细节之处。
红薯的一端有时会呈现出一个略微尖锐的尖头,而另一端则较为平滑。
这种不对称的形状给红薯增添了一丝灵动和生命力。
总的来说,红薯的外貌形状独特,不仅呈现出椭圆形的薯块,还有着丰富的细节和变化。
它的外皮有着细密的皱纹和凹凸痕迹,内部则是鲜亮的橙色薯肉。
红薯的形状给人们带来了美感和想象的空间,使其成为了受人喜爱的食材之一。
无论是烹饪成甜品还是作为主食,红薯都能给人们带来美味和满足。
番薯的形态特征

番薯的形态特征
番薯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块根的形状、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
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圆柱形或具棱,绿或紫色,被疏柔毛或无毛,茎节易生不定根。
番薯
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也有时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叶形,通常为宽卵形,长4-13厘米,宽3-13厘米,全缘或3-5(-7)裂,裂片宽卵形、三角状卵形或线状披针形,叶片基部心形或近于平截,顶端渐尖,两面被疏柔毛或近于无毛,叶色有浓绿、黄绿、紫绿等,顶叶的颜色为品种的特征之一;叶柄长短不一,长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无毛。
聚伞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聚集成伞形,花序梗长2-10.5厘米,稍粗壮,无毛或有时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针形,长2-4毫米,顶端芒尖或骤尖,早落;花梗长2-10毫米;萼片长圆形或椭圆形,不等长,外萼片长7-10毫米,内萼片长8-11毫米,顶端骤然成芒尖状,无毛或疏生缘毛;花冠粉红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钟状或漏斗状,长3-4厘米,外面无毛;雄蕊及花柱内藏,花丝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时无毛。
开花习性随品种和生长条件而不同,有的品种容易开花,有的品种在气候干旱时会开花,在气温高、日照短的地区常见开花,温度较低的地区很少开花。
蒴果卵形或扁圆形,有假隔膜分为4室。
种子1-4粒,通常2粒,无毛。
由于番薯属于异花授粉,自花授粉常不结实,所以有时只见开花不见结果。
薯芋类蔬菜产品器官形态观察

薯芋类蔬菜产品器官形态观察薯芋类蔬菜产品器官除地瓜为变态根外,其它均为地下变态茎。
繁殖方式除山药、地瓜外,其余均行无性繁殖。
地瓜为有性繁殖,山药既可无性繁殖,也可有性繁殖。
马铃薯,茄科。
块茎是由地下匍匐茎顶部膨大而来的,而匍匐茎实际上是变态侧枝,块茎分作基部和顶部两部分,与匍匐茎相连的一端为基部,另一端为顶部。
块茎与匍匐茎相连之处称作脐。
从植物学角度来考虑,茎上有节,节上生叶,叶腋中生腋芽。
马铃薯块茎尽管形态变了,但组成没变,它也有节,看起来不明显,就在芽眼处。
块茎上的凹陷就属于芽眼,芽眼下有眉形线条,为退化叶的痕迹,称为芽眉。
块茎顶部芽眼很多,每一芽眼中有三个或更多的芽。
作为蔬菜用的,以芽眼浅者为佳,这样便于刮皮。
从解剖角度来看,块茎的最外层是表皮,表皮下为皮层,再内为维管束,中心为髓,分为内髓和外髓,内髓掌形,颜色较深。
繁殖时将整个块茎种于土中,能从芽眼处生根抽叶。
通常为节省种薯起见,将薯块纵切,以发挥顶芽优势。
山药,薯芋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有咀根和毛根,咀根(水平根)着生于块茎的上端,分枝很多,为主要吸收根系。
毛根着生于块茎上,短小分枝弱。
地上茎草质蔓性,叶腋间可生气生块茎,俗称“零余子”,可供繁殖;地下块茎长圆柱形,其形状大小、色泽因品种而异,顶头一节,可作为繁殖材料,称“山药段子”。
“段子”栽后才发生不定芽,所以生芽较晚。
生姜,蘘荷科多年生植物,产品为肥大的地下茎,其状似根,故称为根状茎。
用根状茎作为播种材料,种姜发芽出苗后长成主茎,主茎的基部即地下部膨大形成“母姜”,此后母姜两侧的腋芽发生第一次侧枝,该侧枝基部也膨大,成为子姜,同母姜产生子姜一样,子姜上又形成孙姜。
从子姜起以后的分枝多发生于外侧,所以长成的姜块成为片状,其上着生许多侧芽。
常以四代同堂或五代同堂的较多。
地上茎高2-4尺,由叶鞘互相抱合成扁圆形假茎,叶披针形。
一、实验目的:了解薯芋类蔬菜产品器官的形态特征及繁殖方法。
二、材料与用具:马铃薯、山药、生姜、芋等的成熟产品器官及挂图。
地瓜植物分类

地瓜植物分类地瓜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属于葫芦科葫芦属。
它的学名是Ipomoea batatas,是一种多年生植物。
地瓜又称番薯、红薯等,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食用植物。
下面将从地瓜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地瓜的分类地瓜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葫芦科葫芦属。
葫芦科是一类草本植物,包括了约120个属和2000多个物种。
葫芦科植物分布广泛,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适应性强。
二、地瓜的形态特征地瓜植株一般为匍匐状或攀援状,茎细长,具有分枝。
地瓜的叶子呈心脏形或卵形,叶面光滑。
地瓜的花朵较小,一般为漏斗状或钟状,花色多为白色或淡紫色。
地瓜的果实为蒴果,果实椭圆形,表面光滑,果肉丰满,颜色因品种而异,有的为红色,有的为黄色。
三、地瓜的生态习性地瓜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光照要求较高。
它适应性强,能够在不同的土壤条件下生长,但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喜欢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地瓜的生长期较长,一般需要100-150天才能收获。
地瓜具有较强的抗旱、抗病虫害的能力,是一种相对容易种植的作物。
四、地瓜的应用价值地瓜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块根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是人们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
地瓜还可以用于制作糖、酒和淀粉等工业原料。
地瓜的叶子可以作为饲料,地瓜藤可以用于编织器具。
此外,地瓜还具有药用价值,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疾病。
总结起来,地瓜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食用植物,属于葫芦科葫芦属。
地瓜的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使其适应性强,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
地瓜的应用价值很高,不仅可以作为食物,还可以用于工业和药用。
地瓜的种植和利用对于农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铃薯图片和介绍

马铃薯图⽚和介绍别名:⼟⾖、洋芋、⼭药蛋、馍馍蛋等; 薯仔(粤港⼈⼠的惯称); 意⼤利--地⾖; 法国--地 美国--爱尔兰⾖薯; 俄国--荷兰薯。
马铃薯特性:植物马铃薯是茄科茄属⼀年⽣草本。
其块茎可供⾷⽤,是重要的粮⾷、蔬菜兼⽤作物。
根据马铃薯的来源、性味和形态,⼈们给马铃薯取了许多有趣的名字。
例如:意⼤利⼈叫地⾖,法国⼈叫地萍果,德国⼈叫地梨,美国⼈叫爱尔兰⾖薯,俄国⼈叫荷兰薯;我国云南、贵州⼀带称芋或洋⼭芋,⼴西叫番⿁慈薯,⼭西叫⼭药蛋,东北各省多称⼟⾖。
马铃薯⼜称⼟⾖、洋芋、洋⼭芋、⼭药、⼭药蛋、馍馍蛋、薯仔(⾹港、⼴州⼈的惯称)等。
鉴于名字的混乱,植物学家才给它取了个世界通⽤的学名——马铃薯。
有的学者认为马铃薯共有7个栽培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脉及其附近沿海⼀带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最重要的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
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传播,最初是于 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亚将短⽇照类型引⼊欧洲的西班⽛,经⼈⼯选择,成为长⽇照类型;后⼜传播到亚洲、北美、⾮洲南部和澳⼤利亚等地。
马铃薯传⼊我国只有⼀百多年的历史。
据说是华侨从东南亚⼀带引进的。
主要在我国的东北、内蒙、华北和云贵等⽓候较凉的地区种植,现在我国马铃薯种植⾯积居世界第⼆位。
马铃薯产量⾼,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产量。
世界马铃薯主要⽣产国有前苏联、波兰、中国、美国。
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
其中以西南⼭区的播种⾯积最⼤,约占全国总⾯积的1/3。
⼭东滕州是中国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 。
⿊龙江省则是全国最⼤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洞⼝县位于雪峰⼭盆地,⽓候温和湿润,昼夜温差⼤,环境⽆污染,⽣态条件相当好,由于⾬多、雾多、⽓温较低特别适宜马铃薯的发展,⽣产⾼产,优质、⽆毒的马铃薯。
马铃薯个体均匀、病⾍害少、淀粉含量⾼、味正、个⼤、⽪薄、⾊鲜,马铃薯⾷品⾹甜可⼝。
豆薯的简介、栽培技术及食用方法

豆薯的简介、栽培技术及食用方法一、豆薯的简介豆薯,又称凉薯、沙葛,一年生蔓性草本。
我国南部和西南各地普遍栽培。
块根肉白色,味甜多汁,可代水果,亦用作蔬菜、饲料及制淀粉。
茎、叶、种子有毒,可作杀虫剂。
(一)豆薯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1、豆薯的形态特征:豆薯是草质缠绕藤本植物,根块状,纺锤形或扁球形,肉质;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线状披针形,小叶菱形或卵形,侧生小叶的两侧极不等;总状花序长15~30厘米,每节有花3~5朵;小苞片刚毛状,花冠浅紫色或淡红色,子房被浅黄色长硬毛,花柱弯曲;荚果带形,扁平,被细长糙伏毛;种子近方形,扁平;花期8月,果期11月。
2、豆薯的生长环境:豆薯喜温暖、阳光充足的环境,性喜高温、不耐寒。
生长适温20-30℃,肉质根膨大期适温20-25℃,开花结籽要求高温,种子需7-8个月才能成熟。
根系发达,具有抗逆性强,耐旱、耐涝、耐瘠等特点,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表土深厚、高燥具有中等肥力的砂壤土为宜。
粘土则块根发育不良,外皮粗糙,纤维多。
块根生长需适当的氮肥和较多的磷钾肥,过多氮肥常引起蔓叶徒长,肉质根不易肥大。
(二)豆薯的来源与种植分布豆薯原产热带美洲,秘鲁的印第安人至迟两千年前便已开始驯化、培育、种植豆薯。
豆薯被驯化栽培后,豆薯农业不久传遍南美洲、墨西哥和加勒比等适合种植豆薯的美洲地区。
西班牙科学家在1536年明确记载了印第安人已栽培利用豆薯,这是现在文献的最早记录。
16世纪时,西班牙人把豆薯的栽培种植传入菲律宾,然后再从菲律宾传播到东南亚各国和太平洋诸群岛。
豆薯大概于17世纪末传入中国东南沿海,以后再传入内地宜种地区。
目前我国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和湖北等地均有栽培。
(三)豆薯的功效作用豆薯具有安神除烦、祛脂降压、美容抗衰、健胃消食等功效。
1、安神除烦:豆薯味甘,性微凉,具有安神除烦的作用,适量食用可缓解疲惫、易怒、头晕、失眠、夜间出汗、注意力涣散、健忘等症。
甘薯的形态特性

甘薯的形态特性甘薯属旋花科,甘薯属,甘薯种,为蔓生性草本植物。
在热带终年长绿,为多年生;在温带经霜冻茎叶枯死,为一年生植物。
甘薯植株可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分。
甘薯的繁殖,可用种子繁殖,也可甩茎蔓或块干繁殖。
用种子繁殖的叫有性繁殖,用茎蔓或块根繁殖的叫无性繁殖。
用种子繁殖时,实生苗先形成1条主根,是胚发育形成的种子根。
以后在其上生出侧根。
一般主根和一部分侧根发育成块根,但它膨大得很慢,当年产量不高,再加上种子不易得到,所以在生产过程中甘薯通常采用块根育苗,在苗床上剪取薯蔓进行扦插繁殖。
薯蔓的节上最容易发根,薯蔓的节间、叶柄和叶片也有发根能力。
从这些器官上发生的根称为不定根(与从种子上发生的种子根相区别)。
甘薯不定根初期(幼根阶段)外观幼嫩白色,内部有双子叶植物根的一般特征,以后由于内部分化状况的不同,发育成纤维根、柴根和块根3种不同的根。
1.根(1)纤维根又称细根,呈纤维状,细而长,上有很多分枝和根毛,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
纤维根在生长前期生长迅速,分布较浅;后期生长缓慢,并向纵深发展。
纤维根主要分布在30厘米深的土层内,少数深达1米以上。
(2)柴根又叫粗根、梗根、牛蒡根,根长0.3-1米,粗0.2-2米。
柴根是由于受到不良气候条件(如低温多雨)和土壤条件(如氮肥施得过多,而磷、钾肥施得过少)等的影响,使根内组织发生变化。
中途停止加粗而形成的。
柴根徒耗养分,无利用价值,应防止其发生。
(3)块根也叫贮藏根,是根的一种变态。
它就是供人们食用、加工的薯块。
甘薯块根既是贮藏养分的器官,又是重要的繁殖器官。
块根是蔓节上比较粗大的不定根,在土壤同期好,肥、水、温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长成的。
甘薯块根多生长在5-25厘米深的土层内,很少在30厘米以下土层发生。
单株结薯敷、薯块大小、与品种特性及栽培条件有关。
块根通常有纺锤形、圆形、圆筒形、块状等几种形状。
块根形状虽属品种特性,但亦随土壤及栽培条件发生变化。
马铃薯的形态

实验目的
(一)掌握甘薯和马铃薯的形态特征。 (二)了解甘薯块根、马铃薯块茎的内部构 造。
Hale Waihona Puke 理与器材 不同品种、不同形状的甘薯块根,马铃薯 块茎、整株材料及叶型标本,甘薯根的切 片,甘薯、马铃薯形态及内部构造挂图, 显微镜、解剖器。
实验步骤
(一)甘薯形态的观察
1.茎蔓生,匍匐或半直立型。
2.叶单叶,互生,叶序2/5。具长叶柄,无托叶。叶色分绿、浅绿、深绿、紫 色等
3.根系:甘薯扦插时,由节上产生大量不定根,这些不定根最初为纤维状细 根,内部构造相同。但随着生长进程和外部条件的影响发展为3种形态不同 的根。(1)纤维根(细根) (2)牛蒡根(梗根)(3)块根 4.花、果实、种子
(四)马铃薯块茎内部构造的观察
作业
(一)绘制甘薯块根内部结构图。 (二)列表比较甘薯块根与马铃薯块茎的区 别。 (三)列表说明所观察甘薯品种的区别。
(二)甘薯块根内部构造的观察
(三)马铃薯形态的观察
1.根:马铃薯用种子繁殖的根系为直根系,有主侧根之分 2.茎:因部位和作用的不同,分为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块 茎。
3.叶:从块茎上最初长出的几片叶为单叶,称为初生叶。
4.花:为聚伞花序,有的品种因花梗分枝缩短,各花的花柄几乎 着生在同一点上,好似伞形花序。 5.果实和种子:果实为浆果,圆形或椭圆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统治者发布禁令,严禁种薯外传。陈振龙爱国心切,不辞艰难险阻, 值甘薯盛长时期,数次购薯种,第一次存在箱篓内被发现,第二次装在 竹筒里又被查出,第三次绞在浸水绳里混过关卡。他在 海上航行七天七 夜,冒着生命危险,终于在万历廿十一年(1593)农历五月下旬到达福 州。
•
振龙回来后,由其子经纶向福建巡抚禀呈,请求推广 。巡抚金学曾
甘薯的基础知识及高产栽培技术
湖南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系
聂明建
甘薯的称谓
• 红薯,又称甘薯、番薯等,为旋花科一年 生植物。不同地区人们对它的称呼也不同, 山东人称其为地瓜,四川人称其为红苕, 北京人称其为白薯,江西人称其为番薯, 福建人称其为红薯。湖南人称其为红薯, 但在植物学上的正式名字叫甘薯。
要他先行试种,于是在他屋后纱帽池边试种,当年获得高产 。金巡抚闻
知陈振龙父子试种成功,认为教民种之赖以救荒,下令推广。时适旱灾, 饥荒年景,种甘薯济救了许多灾民。金学曾办了抚灾度荒的好事,人们 把番薯取名“金薯”。后来振龙六代子孙,继承祖志,深入各地教人栽 种,逐渐推广全国。
甘薯的生产概况
• 甘薯广泛种植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在世 界粮食生产中甘薯总产排列第七位。据联 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2年世界甘薯总种 植面积为976.5万公顷,总产量为1.36亿吨, 平均鲜薯单产13.9吨/公顷。
• 酿热物的发酵与分解是在潮湿条件下进行的。 因此,调制酿热材料要加入适量的水。
• 具体方法是:把秸秆铡短切碎、浸湿,分层 堆积在床边,每层厚17厘米左右,每层秸秆 上撒一层约3厘米厚的鲜厩肥,经2~3天就 开始发热,填入床内,其厚度在踩实后不少 于25厘米。值得注意的是,所使用的酿热材 料除鲜厩肥外,都必须是干燥没有发酵的。 填放好酿热物后,上铺约10厘米肥床土备用
• 受光不好的一般减产20~30%。在生产实践中经 常发现甘薯地间套高杆作物,常因遮光严重使结 薯期推迟,产量不高。
• 甘薯是短日照作物,每天日照时数在8~10小时 范围内,能诱导甘薯开花结实。但营养生长,增 加无性器官产量,就需要较长时间的光照,以每 天13个小时左右较好。
5.养分
• 甘薯的根系发达,再加上它的茎蔓匍甸地面, 茎节遇土生根,吸肥能力很强。
甘薯用途
• 甘薯用途十分广泛,是轻工、化工、医药、 食品、纺织、塑料、造纸等工业的重要原 料。甘薯可加工淀粉、酿酒、生产罐头、 饮料、环保包装材料及各种方便食品。甘 薯淀粉可以制糖、柠檬酸、乳酸、丁酸、 味精、酒精、酶制剂、氨基酸、抗生素、 维生素和多种淀粉衍生物等产品。
甘薯美食
甘薯美食
副产品的利用
• (3)发芽快,出苗量多 薄膜覆盖提高了床温,保持了湿度, 极有利于薯块的发芽和幼苗生长。露地育苗,盖膜的比不盖 的提早出苗12~16天,苗量增加24%~35% ,可提前采苗13~23天。
酿热温床覆盖塑料薄膜育苗
• 酿热温床加盖薄膜育苗是利用作物秸秆、杂草和 牲畜粪等酿热材料,经过发酵产生热量,结合利 用太阳能,来提高苗床温度进行育苗的方法。其 优点是:做法简单省工,不需要燃料,薯苗比火 坑苗健壮。
• 我国的甘薯年栽培面积600万公顷,总产1.2 亿吨,分别占世界栽培面积和总产的65.4% 和85.9%,平均鲜薯单产19.0 吨/公顷。
• 甘薯在中国是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的 第四大粮食作物。
甘薯在湖南
• 甘薯是湖南第二大粮食作物,现在的栽培 面积250~300万亩,总产折谷5亿公斤,其 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而居旱粮作物之首 位。
甘薯的营养
块根中除含有大量淀粉、糖和多种维生素外, 还含有Ca、P、Fe等无机盐类以及Pr、脂肪。 尤其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前体), 抗坏血酸(Vc)。茎蔓的嫩尖也含有丰富的Pr、 胡萝卜素、Vc等,可做蔬菜食用。医学研究表 明、高寿命的人血液中DHEA含量高,而甘薯 中含有DHEA。近年巴西、美国、日本都报道 甘薯具有防癌的作用。
• 植株的含水量高达85%~90% ,块根水分含量一般在 70%左右,所以一生中需水量相当大。
• 据测定在整个生长期间,田间总耗水量为500~800毫米, 相当于每667平方米用水400~ 600立方米。不同生长阶 段的耗水量并不一样。发根缓苗期和分枝结薯期植株尚未 长大,需水不多,两个时期各占总耗水量的10%~15%。 茎叶盛长期需水量猛增,约占总耗水量的40%。薯块迅速 肥大期占35%。
甘薯
甘薯的来源
• 甘薯原产于南美洲,16世纪由菲律宾和越南等地传入我国。公元1593年 (明万历21年)农历5月,由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引进,说起陈振龙引甘 薯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 陈振龙—长乐市鹤上青桥人,生于明嘉靖廿十二年(1543),卒于明万 历四十七年(1619)。他幼年饱读诗书,年廿十中秀才,,后弃儒经商, 往返福州和吕宋(菲律宾)之间,见吕宋朱薯被野(甘薯耐旱,种可救 荒),想起福州府所属各县常年闹饥荒,家乡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决心 把薯种带回种植,便留心学习甘薯栽种技术。当时菲律宾是西班牙殖民
2.土壤
• 甘薯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几乎在任何土壤里它 都能生长。耐酸碱性也好,在土壤pH值4.2~8.3 范围内都能适应。但要获得高产,以土层深厚、 土质疏松、通气性良好、pH值5~7的砂壤土或壤 土为宜。
• 甘薯在这种土壤里生长,结薯集中,薯皮光滑, 色泽新鲜,大薯率高,品质好,产量高。
3.水分
稳产
• 甘薯的另一特点是对土质要求不严,可以说什么 地方都能正常生长。植株的再生力强,比一般作 物耐旱、耐瘠,并能抗拒风、雹等自然灾害。
• 甘薯根系发达,茎蔓有遇土生根的习性,吸水吸 肥力强,在其他作物难以生长的陡坡瘠薄地上, 对土壤和日照长度要求不甚严格。
• 由于其较大的生育期弹性,适宜与多种作物间套 作或填闲增种,增加复种指数 。
• 历史上栽插面积最高年份曾接近1000万亩, 总产最高年份曾达13亿公斤以上,故素有 “一季红薯半年粮”的说法。
甘薯的主要用途
• 甘薯是块根作物,用途很广,可以做粮食、 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
• 近年来,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和吃饭问题 的解决,甘薯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转变, 已经由过去单纯的粮食作物,转变为饲料 作物、加工作物和营养保健食品。甘薯是 主要的淀粉作物之一,既可食用,又是良 好的饲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 甘薯没有休眠现象。在贮藏期间薯块内部 仍然进行着生命活动,只是外部没有适宜 它生长的条件而停止发芽生长,这种生长 停止现象称为强迫休眠。外部环境具备生 长条件以后,它随时可以发芽生长。
甘薯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1.温度 :甘薯原产于热带,喜暖怕冷,甘薯
对温度要求比水稻、玉米等种子作物要高5~ 10℃。生长的温度要求: • 最低: 15℃ • 最适: 18℃~32℃ • 最高: 35℃ • 当气温降到 15℃时就停止生长,低于9℃时薯块 将逐渐受冷害而腐烂。地上部茎叶经霜冻时很快 丧失生活力而死掉。
• (2)柴根 粗如手指,细长似鞭,又称梗根或牛蒡根, 此类根徒耗养分,无利用价值。
• (3)块根 是甘薯的贮藏养分的器官,同时由于具强 烈的根出芽特性,又是重要的繁殖器官。块根的形状 主要有纺缍形、球形、圆筒形和块形,皮色有白、淡 黄、黄、淡红、紫等颜色,肉色可分白、淡黄、黄、 杏黄、桔红、紫色等,因品种而异,是鉴定品种的主 要特征之一。
• 据研究,每生成500千克薯块、茎叶,就要 供应氮1.75千克,磷0.75千克,钾2.9千克。
育苗时间与方式
• 国内各地试验结果证明,春薯晚栽1天要减 产1%,夏薯晚栽1天减产幅度还要大些。 生长期越长,其产量也越高。
• 应在栽苗前45天以前育种较为适宜。 • (1)塑料薄膜覆盖育苗 • (2)酿热温床覆盖薄膜育苗 • (3)露地育苗
• 具体到各生长期的土壤相对含水量,生长前期和后期以保 持在60%~70%为宜。中期是茎叶生长盛期,同时也是薯 块肥大期,需水量明显增多,土壤相对含水量以保持在 70%~80%为好。若土壤水分过多,会使氧气供应困难, 影响块根肥大,薯块里水分增多,干物质含量降低。
4.光照
• 甘薯喜温喜光,属不耐阴的作物。它所积累贮存 的营养物质基本上都来自光合作用。光照不足时 叶色变黄,严重时脱落。由于甘薯没有成熟期的 界限,光照越足,对提高产量越有利。受光叶片 比遮荫叶片的光合强度大6倍多。
甘薯塑料薄膜育苗的优点
• (1)提高苗床温度 薄膜里的小气候比露地气温高15℃以上。 在阳光照射下,能把苗床温度提高到50℃以上。5~10厘米 深床土温度比露地平均高5℃~7℃,可以节省大量酿热材料 或燃料。
• (2)保持水分 薄膜具有不透水性和疏水性,土壤里的水分通 过高温和日光照晒不断蒸发,使水分凝结在薄膜上,产生水 分回流而滴落床面。据测定,每平方米面积在1天里回流的 水分可达1.5升,对保持床土水分、减少蒸发有明显作用。 当床里温度低时,可用勤拍打薄膜的办法,把水珠振落,增 加透光性,提高床温。如果温度过高时,膜上的水珠能减弱 阳光照射强度,可保护薯苗不被灼伤。
甘薯的植物学特性
• 甘薯属旋花科薯属(Ipomoea)甘薯的主要 贮藏器官是块根。
甘薯的三种根
• 1、根 用种子繁殖时,实生苗先形成一条主根,是由 胚根发育形成的种子根。块根、薯苗、茎、叶柄及叶 身均可繁殖,产生不定根,以后发育成三种不同的根。
• (1)细根 形状细长,又称纤维根,上有很多分枝和 根毛,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
甘薯根的三种形态
甘薯的形型,一般匍匐生长。通 称薯蔓或薯藤,茎的长度因品种而异, 长蔓类型达3~4米,短蔓在1米以内。 茎粗一般为0.4~0.8厘米。茎和茎节色 可分绿、绿带紫、紫、褐等。茎节上着 生叶片和发生分枝与不定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