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合集下载

构建儒道互补价值观论文

构建儒道互补价值观论文

构建儒道互补的价值观摘要:儒道互补,即表现在孔孟仁义价值与老子无为价值的互补性上,就儒学体系言,儒道互补是以仁义为本体,以无为为境界。

在老学体系言,儒道互补是以无为为本体,以仁义为次德目。

理论上言,理想的互补形式是具备着相同的世界观,而有价值命题的交流,使得各自的价值可以安立在对方的体系中,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实践出来。

关键词:儒道互补、无为、仁义、孔子、老子一、儒道互补价值观的成立型态中国哲学史上的价值观,以孔孟仁义、老子无为、庄子逍遥、佛教轮回苦空为主要信念,道教则是杂揉于仁义、无为、逍遥、甚至轮回、苦、空多义中。

就儒道价值互补而言,其中孔老互补的理论可能性是存在的,老子的绝仁弃义是作用姿态地说而不是终极价值上的否定。

而庄儒之间难以互补,庄学文字中即已明显讥斥儒行。

道教则理论杂揉,需要对道教作型态约定之后才能论说互补议题。

因此本文所要论究的儒道互补即是对于孔老互补的理论现象进行可能性的体系说明及型态建构。

价值信念作为生活的目标是价值信念的具体落实,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可能有的生命活动,知识分子对于价值信念可以只选择而不论证,可以只操作而不追究,但是哲学工作者就必须要追究,他们的追究就是去论证价值的真理性,去论证就是去建立体系以捍卫价值,价值哲学的探究必然是落实在捍卫价值信念的哲学体系建构中。

孔老各有明确的终极价值信念是一个事实,但是在方法论的探究下,当其各自在哲学史的理论建构发展中形成哲学体系的时候,它们如果有互补的理论可能或什至是理论事实时,那么这个儒道之间以孔老互补为理论现实的探究即成为本文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所谓的孔老互补指得是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孔老的仁义、无为价值是可以并立在同一套体系中的,作者并不是说无为与仁义是同义的概念,而是当无为与仁义在生活实践中可以并存使用时,这个并存使用的可能性必须给予理论的说明,而理论的说明即是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中给予结合,从而使无为与仁义在体系中各有定位,各有定位之后在操作时即仍然是有一绝对的标准,该仁义时仁义,该无为时无为,如果反之,即是虚伪,如果操作合宜,则是功夫与境界的完构,因此两种价值必须有一个清楚的划分,使其各自定位恰当,从而在各自体系中吸纳了彼此。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在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人伦关系、仁爱和治理,道家则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追求长生不老。

尽管有一些差异,但儒家和道家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儒道互补可以从思想上体现。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止于至善。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注重自然和非人为的力量。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提供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全面思考。

儒家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塑造良好的人伦关系,而道家则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两个思想流派的互补,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完整和丰富。

儒道互补可以在社会治理中得到体现。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强调道德的约束和秩序的维护。

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单纯的儒家思想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思想可以提供更为灵活的解决方案。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而是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需要有一种平衡的态度,既要保持秩序,又要尊重个体的发展和个性的差异。

儒道互补的思想可以在社会治理中提供更多的选择和适应性。

儒道互补可以在生活方式和个人修养中得到体现。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培养德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纯的儒家思想可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思想可以为人们提供求变与养生的方法。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宇宙的变化,强调平衡和和谐。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中的挑战。

儒道互补可以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综合体系,其中既有儒家的伦理思想,也有道家的自然观念。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鲜活和富有活力。

在当代社会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们可以为人们提供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的指引,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道学说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的两座高峰,分别代表了儒家与道家两个不同的哲学流派。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哲学体系,儒家与道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传承。

然而,在传统文化中,儒家与道家在理论和思想上的差异引发了很多质疑和矛盾。

但是作为理性的解决方案,儒道互补取得了神奇的效果。

儒道互补的思想核心是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结合起来,兼取其中的优点,弥补彼此的不足,将二者合为一体。

儒家追求的是治国安邦,道家则更注重个体修养。

如果将两者的哲学思想合二为一,就可以达到合理治国与修身养性的目的。

儒道互补的思想不仅能够解决传统文化中的理念冲突,也为我们现实社会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首先,儒道互补可以帮助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补偿。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尊重社会秩序,但这种思想常常会在实践中与人们自由意志的追求相冲突。

而道家思想则关注内心的平静和放松,却忽视了社会责任和义务。

如果将二者结合,就可以实现个体的自由意志和社会义务的平衡,同时实现个体和谐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完美配合。

其次,儒道互补可以促进对情感层面的理解和管理。

儒家思想强调“仁”,即关心他人的情感态度。

但是,道家思想认为情感是一种身体扰动,会影响人的平静。

综合儒道思想,则可以认为,只有掌握了情感的理解和管理,而不是消除它,才能在情感领域找到平衡和和谐。

最后,儒道互补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人际关系的精神教育。

传统文化中,强调尊长、敬老、讲究人伦道德。

儒家思想更注重人伦,道家思想则更关注人自身的发展。

儒道互补则认为,遵守人伦道德可以增强个体的情感连结、提高个体的荣誉感和尊重感。

只有当个体自身的成长与社会和谐互补时,人际关系才可能实现协调发展。

总之,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集两家学说之精华,又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出现了中国文化传承史无前例的高潮。

从社会进程层面来看,儒道互补提供了一种精神观和文化价值的融合与创新,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儒道互补之我见作文

儒道互补之我见作文

儒道互补之我见作文英文回答: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re two major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 in China. While they have distinct beliefs and practices, I believe that they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and can coexist harmoniously.Confucianism, founded by Confucius,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order, moral values, and filial piety. It promotes the idea of the "Junzi," or the superior person, who embodies virtues such as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and propriety. Confucianism values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ersonal character. It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rituals and ceremonies in 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On the other hand, Taoism, founded by Laozi, focuses on the pursuit of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the Tao, which canbe translated as the "Way" or the "Path." Taoism encouragesindividuals to liv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ural flow of the universe and to embrace simplicity and spontaneity. It emphasizes the concept of wu wei, or non-action, which means aligning oneself with the natural rhythm of life rather than forcing outcomes.Whil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have different approaches and goals, they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many ways. Confucianism provides a moral and ethical framework for individuals to navigate their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responsibilities.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ing elders, fulfilling filial duties, and 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 Taoism, on the other hand, offers a spiritual path for individuals to find inner peace and balance. It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let go of desires and attachments, and to embrace the natural flow of life.In my personal experience, I have found the teachings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o be complementary in my own life. For example, when faced with a difficult decision, I turn to Confucian principles of righteousness and propriety to guide my actions. I consider the impact of my choices onothers and strive to act in a morally upright manner. Atthe same time, I also draw upon Taoist teachings to find inner peace and acceptance. I remind myself to let go of my attachment to specific outcomes and to trust in the natural order of things.中文回答:儒教和道教是中国两大重要的哲学和宗教传统。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和道,因为其广泛的影响力和深远的历史背景,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价值观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则以“道”为核心,强调“无为而治”、“自然“等概念。

两种思想各有千秋,一直以来都有很高的影响力,且互相补充,互不排斥。

笔者在这里将从两种思想的核心概念、价值观、历史渊源、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等四个方面来谈谈儒道互补的关系。

一、儒道思想的核心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仁,其核心思想是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优先考虑。

儒家认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人际关系的和谐,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尊重先祖和长辈,注重人的性格修养和公德心。

儒家强调理性思维和实际行动,推崇奋斗、努力工作、诚实达成目标。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其核心思想是自然和谐、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类社会需要服从自然规律,需要追求心灵上的解脱和宁静。

道家的思想注重寻求内心的平衡、对沉迷物质的理性思考,使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通过修行来达到一种自然的状态。

二、儒道思想的价值观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

其中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代表了一种人文关怀和道德标准;“义”代表了一种责任和义务意识;“礼”代表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优先考虑;“智”代表了一种理性思维和实际行动、宏观把握事物的能力;“信”代表了一种诚信、真实和忠诚的态度。

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注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而道家思想的价值观强调自然和平、无拘无束,自由放任,乐观自信。

三、儒道思想的历史渊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儒家学派主要是对易经的研究和解读,他们强调人际关系、礼仪和等级制度的重要性,致力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观念。

而道家则起源于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其主要的创造者是老子和庄子,他们提倡自由、无拘无束、自然和谐,反对权力和任何形式的限制。

不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哲学分析论文

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哲学分析论文

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哲学分析论文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哲学分析论文【摘要】把中国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时候,文章支持内在互补说,此观点不把儒家道家的区别性看作互补的前提,而且把儒家道家本质上的同一性看作是互补的前提,是在一个统一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各自构成了中国哲学内在逻辑的一个环节。

同时将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以及在互补过程中所体现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看作是中国哲学的主体。

【关键词】内容互补;内在统一;哲学主体前言当我们把中国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时候,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文化资料,就有必要提出中国哲学的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对此问题,一般有三种看法:儒家主体说,道家主体说,儒道互补说。

其中第三种观点看似公允,认为儒道两家共同为中国哲学的主体。

但是一经分析,又分为两种,即外在互补说,此观点承认儒家道家各自是独立的派别,认为它们本质上的区别性是互补的前提。

另外一种情况是内在互补说,此观点不把儒家道家的区别性看作是根本的互补的前提,而把儒家道家本质上的同一性看作是互补的前提,认为它们是内在的逻辑上的互补,儒家道家是在一个统一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各自构成了中国哲学内在逻辑的一个环节。

同时认为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以及在互补过程中所体现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的主体。

本文支持此观点,并试述其理由如下。

一、中国先民的天道观念作为儒道两家思想的共同源泉,给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提供了可能性天道观念在先秦诸子之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的天道观念、神道天道观念、以及在哲学意义上的天道观念。

在原始的天道观念中,中国先民以一种万物有灵论的观点来面对世界,认为就如同人的背后有灵魂作为主宰一样,在世界的背后也有一个作为万物的最高主宰的天道。

神道天道观念,遮蔽了原始天道中的必然性,强化了人格神的意义,把天道主要理解为有意志的人格神。

神道天道观念的基本精神和意义就在于与天道相沟通,但是这种沟通只是特殊人物的特权。

儒道两家哲学异同与互补文献综述

儒道两家哲学异同与互补文献综述

儒道两家哲学异同与互补文献综述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家。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泥,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只有对儒家和道家作比较研究,才能在对立中准确把握道家的特质,并进而全面了解儒学和传统文化。

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崇尚之典籍,这里面有着深刻的道理。

《易经》成书于两家形成之前,《易传》形成于两家出现之后,虽是儒生所著,却大量渗透着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阴阳化生之理,无往不复之运,顺法天地之行,皆采自道学,此其一。

《易传》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阳表示正面、主导、进取、雄性、显露,可以综合为阳刚之性;阴表示负面、被动、退守、雌性、深藏,可以综合为阴柔之性。

阳刚之性正是儒家的特性,阴柔之性正是道家的特性;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所以才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此其二。

我们用阴阳学说分析儒道关系,便会抓住问题的根本,一系列特征的对比就有了贯通一气的基础。

1) 人性论比较。

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说,程朱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荀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苟于·性恶》),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

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

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

表面上看。

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

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

”(文献①—209页)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淡朴素论,苗康性清高自适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越是自发自成,越是纯真完美,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家与道家是中国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儒家提倡仁爱、礼教和人文关怀,注重人类生活和社会治理,道家则更强调自我的修行和个人的自然状态。

儒道互补的思想早已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

儒家思想追求人类利益,强调“君子修道,必先立志”,在社会关系中强调等级与秩序,主张家庭、社会、国家、天下的秩序和和谐。

而道家思想则主张个体自我修行,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和谐,其代表人物老子曾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儒家和道家的观点表达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哲学。

儒家和道家的优缺点之间存在很多互补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人类利益,强调秩序和和谐的社会关系,这在公有制下的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如今各种社会和个体的权益问题上,儒家的理念也依然有其生存的空间和影响力。

同时,道家思想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修行,注重自我精神的独立和自我发展,这在当代物质和精神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更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例如,儒家重视家庭的治理,道家则重视个人的修行。

在当代家庭主义盛行、家族式企业家族化等问题面前,儒家、道家互补的思想能够带来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相比较于父辈严肃会议定式的家庭治理,在道家思想中,可以在维持基本秩序的同时,给予个体创造空间,更好的发展自我技能和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离开家庭成为独立的个体。

儒道互补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中国文化中每个方面之中,它显示了一种思考方式和生活哲学。

它们之间的互补不仅体现在个人和社会的方面,也在宗教和文化的层面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两种思想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还为后人探索其人性和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框架。

总之,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之间的互补关系,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儒道互补思想的倡导,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平衡个人和整个社会、如何在有序的制度和发展的过程之间达到良好的协调。

对这种思维方式的接纳和运用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自动化35
蔡启阳
2130504105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百花齐放、灿烂非凡,但论其核心一直是儒道互补,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甚至是日常生活习惯上都可以看到这两家对后世炎黄子孙的深切影响。

本文从文人、政堂中的儒道互补以及儒道互补形成的部分原因进行阐述,以求尽量明白地展现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切影响。

关键字:儒道互补、平衡、融合
正文:
中国思想,在诸子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达到巅峰,之后两千年知识分子所做的工作,大多是对这一轴心时代的回溯。

而诸子百家,在千百年间不断演化、竞合、湮灭,战国末年儒墨成为当时天下显学,秦时儒家势微,但从接下来的汉朝开始施行罢庻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学成为千百近年来官方治世之学。

日至今日,儒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经过积年累月的不断累积,已经是水银泻地、无所不至了,天下以和为贵,读书人讲究心怀天下,中华自称礼仪之邦,这些都是儒家文化广泛影响中国文化的例证。

但是,中华文化只有儒家一根主心骨吗?兵家讲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为人讲究外圆内方,中医有太阳、太阴等穴位,这些都是道家文化的产物。

其实纵观两千年中华历史,治国之术是儒法并用,但治国大道却是无出儒道二字。

为人处世,也并非只是刚毅果敢,同时还有韬光养晦。

因此说,中国两千年的文化支柱,便是儒道互补。

为官还是归隐
因为儒家学说一直是官方郑同学说,再加上古代从战国开始就形成的重农抑商,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一条金科玉律。

但天下读书种子何止千千万万而智人者少,官场竞争一直是无可避免的问题。

存在官位之争,就会有胜有负,胜利的人官运亨通,大可趁机施展抱负为民造福从而流芳百世。

输的人呢?虽说机会一直有大不了卷土重来,可是毕竟受挫心中会有苦闷抑郁之情,再加上如果奸佞当道则可能一生怀才不遇,而且功业未成家人自己的生计如何解决?况且宦海沉浮寻常事,即使一时春风得意也无法保证一生在位,若是被奸佞陷害就更加悲愤。

一系列问题都会使仕途坎坷的读书人心忧。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是怎么解决的呢?让我们看看几位名流千古的士子是如何对待这无常世事、百态人生。

首先看陶渊明。

陶渊明生于东晋,当时门阀世家当权的现象极其严重,陶渊明出身并不显赫而且为官清正,自然不能如鱼得水的混迹官场,只有早年时受到地方官赏识,不为五斗米这药后便一直赋闲在家,靠门生供养朋友接济度日。

面对不在出仕导致的经济拮据,靖节先生选择自给自足以尽量维持生计,另一方面时常吟诗作赋、纵情山水,淡泊宁静,更是从清净的生活中发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悟。

虽说内心落寞不可能全然没有,但从未像怨妇一般怨天尤人。

相比于古往今来热衷功名甚至不择手段的人,陶渊明实在是一个随遇而安内心明净的典范,是一个真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再看苏东坡,少年成名意气风发,但由于文人相轻以及政见不同等原因被一一次贬谪,以致被贬黄州后从未在一地待到两年以上。

这样的遭遇是任何有志向有抱负的文人都无法心平气和接受的,更何况是希望“西北旺、射天狼”、“谈笑间,强撸灰飞按灭”的苏东坡。

但是
和陶渊明类似,苏东坡也没有在一次次失意中被打败,相反他随遇而安自强自立,一方面欣赏世间美好事物享受生活,另一方面务实施政力求造福一方。

这两个人在有能力时都奉行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准则,努力施展所学;当命运的连连打击,都选择调整自己的心情顺势而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正是这种儒道互补、刚柔并济的方法使他们获得了醇厚绵长的力量,不仅仅使自己在纷繁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解放了自己的心灵,同时也用自己的诗歌和事迹为后来人点亮一盏明灯,使他们也能在出世入世之间自如转化。

事实证明,千百年来的读书人也大多在失意时纵情山水,捧一卷《黄庭》《南华经》修身养性。

休养生息与文治武功
天下虽有天子,但真正的生生不息的是百姓,真正能掌握一国走向的事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中,有人支持儒家,有人支持道家,当某一派的势力暂时强于另一派,就会使当时的庙堂先出一种风气。

汉初时天下初定,施行黄老之学,遂有文景之治;汉武帝时开始奉行儒术,任用名将,开疆扩土,风云四起,成就一番文治武功。

这其中看似是国君施政风格不同导致,但实际上是儒道此消彼长、谁为主导、谁更与国运相适应的变化。

秦末纷争以及楚汉争霸使得民生凋弊、国力衰微,因此不宜再大动干戈,施行道家的无为而治,君王不多为、将兵不妄为、官吏有所不为,故而国力逐渐恢复。

因为有数十年黄老治国的基础,汉武帝上位时,民富国强,百官和君王都希望能能建立不是功勋,儒家出世之心更为占优势,因此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整顿吏治,任用霍去病、卫青北征匈奴,削弱天下诸侯,远征西域等一系列措施,的确成就了中华文明产生以来前所未有的大气象。

但之后由于国力消耗太严重,未经补充,而政府依旧施行着儒家致知,使得百姓不得安心生产,甚至民不聊生,故而再难以产生盛世。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大道自然,不兴兵戈不动土木不扰民生,最适合乱世之后休养生息以恢复国家元气;儒家务求出世,希望建立功业经纬天下,若是在国力雄厚天下太平时到有利于文臣武将施展拳脚,施行新政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天下本不太平,再强行施政便智慧雪上加霜。

纵观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变化,秦灭而汉室兴、两晋弱而隋唐盛,总是大乱后施行黄老之学修养民生,再之后儒生大展身手使得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成就省事,但之后应顺其自然进入修养,但为政者不能遵守不多为、不妄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为一己私利或名誉劳民伤财,遂使得百姓艰苦为生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可见,儒道变换互补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必然选择,如果庙堂之上的儒道变换再能够考虑到民生民情、顺应时势,就可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大道同源
儒家讲究入世,道家倡出世;儒家讲刚正不阿,道家讲上善若水;儒家讲经世致用,道家讲无为而治。

儒道思想方法看似南辕北辙,却为何千百年来无论是修身还是治天下都能从儒道互补中汲取力量?
首先,儒道成型于春秋时期,都是先贤在对当时天下大势与世道人心进行反复思考剖析之后总结出的大智慧,都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兼济天下,因此视角观点虽有不同但是目的相同。

此外儒道两家都吸收了上古智慧,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易经》,八卦中有阴有阳,正奇互变,包容万象。

儒家极尽发挥了乾卦至刚至阳,主张积极有为;而道家始祖老子则从坤卦入手,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此外,被广泛认为是道家代表的庄子思想中却又有许
多儒家的代表象征,如提出“内圣外王”、主张得道者为天下众品立规定矩,是天下人各正性命;此外,《庄子》天下篇也曾以道术演化为方术来暗喻大道分崩离析、天下百家各得其一而不览全貌,皆是曲学。

因此可以推断儒道虽看似不同,却是从统一源头中产生的不同分支,若追其根本则必有相互联系的地方。

另外我们从辩证法知道万物皆有不同方面,结合不同环境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解决问题,随机应变抓住核心问题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效果。

正是如此,儒墨两家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我们从儒家道家所倡导的不同角度认识解决问题,也就会有更为全面的收获。

如今,儒道两家已经彼此交融,不着痕迹却又如水银泄地搬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与衣食住行。

中国对“和“的重视、饮食中以清淡为健康、大丈夫则能屈能伸、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等思想都是儒道思想在天下人的生活中不断融合、不断修正的结果。

儒家与道家是两个思想流派,和后世禁锢思想的儒教、专注于旁门左道的道教并不看混淆一体。

儒家道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但依旧不可估量的价值,如果可以和中国当代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一定会发挥其无与伦比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