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大体框架1.古代文学史的划分: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2.文学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修辞手法的逐渐成熟、文体多样化、作家人物形象逐渐丰满二、夏商周文学1.夏代文学:《夏小正》、《史记》中记录的文学成果2.商代文学:甲骨文、《诗经》3.周代文学:《周易》、《尚书》三、秦汉魏晋文学1.秦汉文学:《楚辞》、史书体裁的发展2.魏晋文学:建安文学、乐府诗、骈文、魏晋之难3.创造性的文学理论:刘勰的《文心雕龙》四、南北朝隋唐文学1.南北朝文学:乐府民歌、士人诗、佛教文学2.隋唐文学:唐诗的发展、辞章体诗、玄宗时期的文学繁荣3.文化交流与诗歌的发展:唐代与西域的交流、唐代与日本的交流、诗歌和绘画的结合五、宋元明清文学1.宋代文学:唐宋八大家、宋词的发展、宋代戏剧3.明代文学:洪武年间的文艺运动、明代小说的发展4.清代文学:四大传奇、三言、八旗文学六、文学理论1.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治身、齐家、治国、和天下2.文学批评的发展:修辞手法的研究、文体论争、诗歌的审美标准3.审美观念的转变: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红楼梦》的写作风格对小说的影响七、作家人物1.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屈原、诗经的作者、严子陵、张衡、刘勰、杜甫、李白、李商隐、苏东坡、白居易、王安石、辛弃疾、杨万里、陆游、曹雪芹等2.文学作品的背后人物:《红楼梦》的曹雪芹与高鹗、《水浒传》的施耐庵与罗贯中、《西游记》的吴承恩、《活佛骑鲸记》的吴祯八、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比1.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与世界文学的异同2.中外文学作品的交流与影响3.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九、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1.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与分析2.对历史背景的研究3.对文学理论的研究4.文学批评和评价方法的探索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复习提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详细拓展和调整。
最后,希望你能够有效地复习,顺利通过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提纲一、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1.古代文学的出现和发展背景-人类语言的诞生与文学的萌芽-写作工具的演进与文字的形成-农耕文化与文学的初步成型-国家架构的形成与文学的发展2.古代文学的主要流派-诗、赋、文、传-韵文和散文的区别与特点-文学应用于儒家、道家、墨家等哲学流派3.古代文学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与仁爱思想-宗教信仰的影响-社会乱象与人性善恶的探讨二、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与代表人物1.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诗经》:反映周代社会风貌的诗歌集-《楚辞》:展现楚国风土民情的文学作品-《左传》: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评论和记录-《庄子》:道家哲学的代表作品-《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描绘了他内心的痛苦与追求2.古代文学的代表人物-管仲:《韩非子》中重要人物,享有“管仲称相”之誉-屈原:楚国诗人,被称为中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人三、古代文学的出版及传播1.古代文学作品的保管与传承-古代文学作品的流传与阐释-宫廷文学与民间文学的传统2.古代文学作品的流传与传播途径-传统的手抄本传播方式-印刷术的发明与书籍的普及-纸张材料的进步与文学作品传播的便利化四、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1.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渊源关系-古代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启发与影响-古代文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2.古代文学作品的当代价值-古代诗歌的人文关怀与审美情趣-古代小说的揭示社会百态与审美追求-古代哲学文学的思想启迪与精神寄托五、复习方法和建议2.掌握各个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大量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眼光和思维深度4.多参加模拟考试,熟悉考点和考题形式5.坚持每天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好的心态总结: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代文学的复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系统地学习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重要作品和代表人物,同时加强对古代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提纲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提纲
一、古代文学的概述
1.古代文学的时期划分和特点
2.古代文学的基本体裁和代表作品
3.古代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诗经》
1.《诗经》的特点和内容
3.《诗经》的主要传世版本和研究意义
三、《楚辞》
1.《楚辞》的特点和分类
2.《楚辞》的代表作品赏析
3.《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四、《论语》
1.《论语》的背景和作者
2.《论语》的思想和主要内容
3.《论语》的意义和影响
五、唐诗
1.唐诗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唐诗的基本体裁和代表作品
3.唐诗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六、宋词
1.宋词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宋词的基本体裁和代表作品
3.宋词的艺术特色和意义
七、元曲
1.元曲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元曲的基本形式和代表作品
3.元曲在中国戏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八、明清小说
1.明清小说的时期背景和特点
2.明清小说的基本形式和代表作品
3.明清小说的题材和艺术成就
九、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和阅读技巧
1.古代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2.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3.如何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之美
十、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1.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和传承
2.古代文学对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启示和反思
3.古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以上是一个关于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的复习提纲,可根据需要进行细分
和扩展,重点掌握每个部分的基本概念、代表作品和相关研究内容。
同时,通过阅读原著、研究相关文献和参加讨论,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
欣赏,提高复习效果。
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元代一、填空1、有元曲第一人之称的是关汉卿2、元杂剧的创始人关汉卿3、关汉卿的悲剧代表作《窦娥冤》《西属梦》《哭存孝》喜剧代表作《救风尘》《望江亭》历史剧代表作《单刀会》4、元杂剧的两个杂剧圈:(1)北方杂剧圈:大都才是早期北方杂剧活动之中心地区,代表作家:为关汉卿、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费唐臣、庾天锡、王仲文、纪君祥、王实甫、李时中、红字李二、马致远、石子章、李子中、李宽甫、孙仲章、赵明道与张国宾。
(2)南方杂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其次为扬州。
代表作家:(杂剧艺术南下扎根以后,迅速培养出了大批的南方杂剧家作家与演员。
譬如杭州,据《录鬼簿》及其续编,此时杭州籍的杂剧作家就有15位:金仁杰,范康,沈和,鲍天祐,陈以仁,范居中,施惠,黄天泽,沈拱,周文质,肖德祥,陆登善,王晔,王仲元,李士英。
据《录鬼簿》、《录鬼簿续编》以及其他材料,知此时非杭州籍但曾居甚而久居杭州的杂剧作家至少有16人:宫天挺,郑光祖,曾瑞,曲彦英,杨梓,钟嗣成,赵良弼,屈子敬,乔吉,睢景臣,周文质,秦简夫,朱凯,丁野夫,朱经,罗贯中。
)5、南戏术语科:指人物动作与舞台效果节:动作和舞台效果6、不是角色的术语(意思)卜儿——老鸨徕儿——小孩7、元杂剧通常是一本四折,但是有一部剧篇幅特别长,它是王实甫的《西厢记》(五本20折或者21折)8、元杂剧分类:(每种两个)历史剧:水浒戏: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康进之《梁山伯黑旋风负荆》P258神话戏:包公戏:爱情戏:8、王国维称元杂剧中有两个悲剧有世界级水平,他们是和。
9、《元曲选》这本书是朝编的。
10、散曲分类(形式)创作情况:明清以来,散曲第一人是11、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12、[般涉调] 哨变高祖还乡各是什么含义(作品选P210)13、话本小说元代有名的讲史话本(对明清小说影响大的话本)14、说经话本?15、诗歌铁崖体16、(名句填空)17、南戏(1)发生于地点(2)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3)代表作(4)被后世称为词曲之祖的是(5)最早研究南戏的专著是的《》二、名词解释1、元曲四大家2、《董西厢》3、《录鬼簿》4、永乐大典(明代的吧?)5、戏文三种6、荆流拜沙三、简答加论述1、杂居和南戏在体制上的特点?2、《西厢记》的故事源流1、《西厢记》故事的源头——《莺莺传》《西厢记》的直接源头是唐代元稹(zhěn)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古代文学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诗歌第一章上古歌谣第一节上古歌谣一、基础知识(1)《尚书·尧典》云:“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2)《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吕氏春秋·古乐》:“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
(4)《周易》《贲(bi)卦》六四爻辞:“贲如,皤(po)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反映原始社会的抢婚习俗。
(5)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的《弹(dan)歌》:“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古“肉”字)。
”这是一首远古流传下来的猎歌,表现了先民从制造弹弓到打猎的生活情状。
二、简答1、举例说明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上古诗歌的表达形式是载歌载舞的。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和表现形式,初民该如何表达情感呢?《毛诗大序》解释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的记载,如《尚书·尧典》云:“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些记载虽然都在文字形成以后,但确实具有初民生活的踪影:手握牛尾边舞边唱,或是带着各种野兽的标志,模仿野兽的动作,随着敲击石器的节奏而手舞足蹈,体现着初民载歌载舞的情状。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一、基础知识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包括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三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另有6篇笙诗,仅存诗题,不在305之内。
2、《诗经》的分类。
《诗经》中的诗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元代,我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
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一)杂剧的体制1.“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全剧用楔子开场,中间四折,结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句,叫做题目正名,以概括全剧内容。
2.在乐曲上每折使用一个宫调,全剧四折由四大套曲组成。
用北曲演唱。
3.一角独唱的演唱体制,根据主唱角色的不同性别,分为“末本”和“旦本”(由男主角唱者为“末本”,由女主角唱者为“旦本”)。
4.杂剧演出的三要素:科、白、唱、综合歌唱、舞蹈、念白一体,是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
5.杂剧的角色的行当:末、旦、净、杂四大类。
比之前代戏剧,角色增设和细分。
(二)南戏的体制元戏剧活动形成为两个戏剧圈。
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流行杂剧;南方戏剧圈为杭州第一章关汉卿二、《窦娥冤》(一)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1、不幸的生活遭遇和她善良性格的体现。
2、社会恶势力把窦娥平静而又可怜的生活也破坏了,种种迫害造成了她的反抗性格。
3、封建官府一手制造了窦娥的冤狱,使她的反抗性格进一步发展。
4、临刑前对天地的愤怒质问、指责与发下的誓愿,是对神圣的最高主宰者――天地的大胆怀疑,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的社会形象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作品鬼魂形象出现的思想意义及其不同倾向。
(二)窦娥形象的意义:有力地揭露了黑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吏治的腐败,表现了被压迫者要求伸冤复仇、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
作品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对悲剧气氛的渲染,所获得的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一、《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二、《单刀会》与《西蜀梦》第四节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一、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二、关汉卿杂剧的语言艺术场上之曲尽快入戏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善于设置悬念第二章王实甫和《西厢记》二、崔张故事的演变(一)唐元稹《莺莺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否定莺莺不合封建礼教的行为:为好色无情、负心背义的张生开脱、辩护。
(二)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完全保存了《莺莺传》的内容的倾向,只是将文言小说改变成韵散相间的讲唱体鼓子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前秦时期的文学1.前秦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前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衰荣交替的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由于战乱和政治压迫,文学创作受到严重限制,出现了文学的衰落。
二、南北朝时期的文学1.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分裂,政治动荡,社会动荡,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悲壮、抒情的特点。
2.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陈情表》、《孔尚任表状》等,代表作家有陈寿、陆机等。
三、隋唐时期的文学1.隋唐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隋唐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豪放、骚气和儒雅的特点。
2.隋唐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长恨歌》、《鹿柴》等,代表作家有白居易、岑参等。
四、五代时期的文学1.五代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五代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忧愤、辽阔和浪漫的特点。
2.五代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观差》,代表作家有李煜、李清照等。
五、宋元时期的文学1.宋元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风华绝代的时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元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纤细、含蓄和深沉的特点。
2.宋元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等,代表作家有杨万里、文天祥等。
六、明清时期的文学1.明清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稳定但思想封闭的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明清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懦弱、顺从和自卑的特点。
2.明清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儿女英雄传》等,代表作家有施耐庵、吴敬梓等。
七、现代文学1.现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在接受和吸收西方文学的同时,保留了中国文学传统的一些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绪论1. 文学与外在环境之关系2. 中国文学与宗教之关系3. 「文学通史」、「文学断代史」、「文学专史」的特性与重要著作4. 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5. 历代文体兴盛与帝王提倡之关系6. 中国「文体」观念的演进与代表著作7. 「文学运动」的特质先秦诗经1. 简述诗经的作者与时代。
2. 孔子删诗之说的商榷。
3. 何谓「六义」,试举例说明。
4. 何谓「四始」?各家说法中裴普贤先生认为《史记》的四史说最为乎实,何故?5.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
先秦散文1. 请简述先秦散文的发展梗概。
2. 先秦散文中,《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文章有何特色?先秦楚辞1. 何谓「楚辞」?楚辞的艺术特色与成就为何?2. 何谓「离骚」?〈离骚〉写作的时代背景与情志内容为何?3. 何谓「九歌」,九歌的文学特征为何?4.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
先秦神话1. 何谓「神话」?中国神话的类型与题材有哪些?2. 请介绍几本保存中国古神话的重要典籍。
先秦文论1.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莫不同祖风骚」,李白〈古风〉:「劣于汉魏近风骚」,何谓「风骚」?其代表的文学精神为何?汉赋1. 「赋」的文学特征如何?赋体文学发展的源流与演变如何?2. 汉代辞赋分「写物」、「言志」两大系统,请举例说明。
3. 汉赋全盛时期,重要赋家及其作品介绍。
4. 汉赋兴盛的的原因为何?5. 汉赋受到儒家何种理念的支持?此理念与实际相符的情形如何?6. 两汉赋体的演变与发展。
汉散文1. 两汉散文概述。
2. 请概述汉代散文的成就。
3. 试述《史记》的文学成就。
4. 史记的文学价值。
5. 王允说:「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王固认为:「司马迁著书,……微文刺讥。
」《史记》是否为谤书?试抒己见。
6. 试比较司马迁《史记》与班固《汉书》文章风格、取材、内容之异同。
7. 试述王充之文学见解。
汉代诗歌1. 何谓「乐府」?乐府官署的兴废时期为何?与文学的关系如何?2. 郭茂倩《乐府诗集》有关汉乐府之分类如何?试列举诗例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汉1、汉赋:赋是一种富有文采要求协韵的、讲究铺陈侧重状物的、兼具有诗歌与散文特征的特殊文体。
汉赋是盛行于两汉的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
大赋:多写宫观园林之盛以夸炫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铺陈夸饰之后,篇末每每加上一个“讽谏”的尾巴,篇幅较长,规模壮阔,好些是长达千言以上的巨制;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文和散文相夹杂,铺陈排比,文辞瑰丽,并喜用冷僻字眼以示高奥典雅;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言,甚至长达十言以上者。
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承接的机纽。
七体:像七发这种以七段成篇的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形成的专体,号为“七体”。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标志着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
其典型的代表作品: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
扬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
班固:有《两都赋》闻名天下。
张衡: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
2、《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创造了纪传体的形式。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它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它既反映出几千年错综复杂的历史面貌,又刻画出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这样用纪传体来写历史是司马迁的开创。
《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四史》:史记汉· 司马迁汉书 · 班固后汉书南朝宋· 范晔三国志晋·陈寿3、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玄言诗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
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桓温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永明体:形成和发展于齐梁陈三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故又称“永明体”。
这是古体诗向格律诗演变的一次关键性的挫折,为后来奠定了基础。
沈约、谢眺、王融、周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卷二十九,代表了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
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
《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
建安风骨是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两方面的统一。
建安作家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品尝过时局的艰辛,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离乱,抒发了伤时悯乱的感慨和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在凄苦的音调里激荡着一股昂扬奋发的精神。
抒情直接,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新的文学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
魏晋南北朝4、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宫体诗:从梁后期到陈代诗坛上,特别在贵族和宫廷、中流行着一种轻艳柔靡的诗体,时人号之曰“宫体”。
这种诗以描绘女性体态容貌与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绮丽轻靡。
太康体是概述西晋初年和中期一个阶段的诗风或指太康时期以左思、潘岳、陆机等为代表的诗体。
太康前后是西晋文坛上比较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根据这时期作家作品的风格,称之为“太康体”。
诗歌创作多追求形式之华美,内容则比建安、正始贫弱,生气与力度亦弱于建安、正始。
是指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
在诗歌技巧方面,陆机、潘岳等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格——繁缛。
5、山水诗所谓山水诗是指以自然景物特别是山川河流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大小谢谢脁的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又因谢脁与谢灵运同宗,故称大小谢。
大谢(灵运)的山水诗尚未脱离玄言诗风的影响,模山范水后总留有玄理的色彩;小谢(脁)的山水诗则完全是自然山水的描绘,玄理成分已消除殆尽。
谢脁的诗语言精美、音韵和谐,体现了永明体诗歌的特点。
潘陆西晋太康诗人潘岳和陆机的并称。
两人都是“太康体”的代表作家,是“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中的两位杰出代表。
《南齐书·文学伟论》:“潘陆齐名。
”现今泛指文人学士。
咏怀诗(阮籍所谓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咏史诗(左思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
班固的《咏史》诗,直书史实。
曹魏时,王粲、阮瑀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与左思同时的张协也有《咏史》诗。
从咏史诗的发展先后顺序来看,以“隐括本传”者为正体,以“自抒胸臆”者为 “变体”。
田园诗(陶渊明主要内容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
田园诗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山水诗(谢灵运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灵运:灵运乃将其精神寄托于对山水的纵情游赏,并以其富艳的才华,极精致的描绘出奇秀的山水状貌。
于是大量的山水景物,各以其鲜异的姿态,出现他的诗篇中,闪耀出清美的光辉,在诗歌领域里开辟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新的境界。
@乐府诗集:南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现存成书最早、流行最广而收罗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
此书辑录了从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诗。
全书共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把作品分为十二大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 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 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二、简答题1、骚体赋特点是模仿楚辞写成的赋,内容侧重抒情,篇幅短小,多用“兮”字语句。
句式大抵也保持“楚辞”整饬中见变化,情辞婉转的特点。
代表作:贾谊是骚体赋中代表作家,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
《吊屈原赋》、《服鸟赋》最为著名。
《长门赋》可看作是两汉骚体赋中最具情景的一篇。
2、汉大赋特点:多写宫观园林之盛以夸炫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铺陈夸饰之后,篇末每每加上一个“讽谏”的尾巴,篇幅较长,规模壮阔,好些是长达千言以上的巨制;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文和散文相夹杂,铺陈排比,文辞瑰丽,并喜用冷僻字眼以示高奥典雅;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言,甚至长达十言以上者。
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承接的机纽。
代表作: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3、司马相如的大赋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作家。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作赋二十九篇。
但今存赋六篇:《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二世赋》。
其中,以《子虚》、《上林》最负盛名。
此二赋虽非一时之作,但内容前后衔接,故《史记》将其视为一篇,称《天子游猎赋》。
子虚上林赋的内容:《子虚赋》写楚臣子虚使齐,夸说楚国云梦之大、山川之美、物产之富、田猎歌舞之盛,以傲视齐国。
而乌有先生则批评子虚“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淫乐而显侈靡,”是“彰君恶,伤私义”,未为可取。
《上林赋》紧承上篇乌有先生的言论展开,写亡是公对子虚、乌有乃至齐、楚诸侯的批评,并大肆夸耀天子上林苑的广大,天子游猎的壮观以压倒齐、楚,表明诸侯之事不足道。
这样,作品歌颂了大一统中央皇朝的无比强大,反映了中央皇朝对诸侯分裂割据势力的胜利,艺术地再现了汉代的盛世景象。
赋的最后,则以汉天子翻然悔悟,觉醒到“此太奢侈”,“非所以为继嗣创业垂统也”。
于是“解酒罢猎”,采取一系列尚德祟义的措施,按照儒家理想和经典来治理天下。
艺术特色:两赋在艺术上结构宏大,描写场面壮观雄伟,富有气魄,写法上尽力铺陈和夸张,辞藻丰富,文采班驳陆离,句法灵活,多用排比,而间杂长短句。
表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
但作者好用生词僻字,以显示其学识的渊博,反而成为文章的病累。
4、西汉哲理文选材特色:西汉前期、中期此时政论哲理文之作者都兼具政治家与文学家之双重身份,其人生理想与政治热情,其个人命运与王朝(国家)安危都浑融在一起。
文章多继承先秦诸子散文之传统,多以总结亡秦之历史教训,向新王朝提供巩固封建统治之良策为中心论题。
作家们往往敢于借古讽今,尖锐批评现实政治,不怕触犯时讳——尚无文字狱之恐怖。
文风多纵横驰骋,气势宏放,有战国策士说词之风,而又比战国散文要整饬谨严。
此时期杰出的政论哲理散文家有陆贾、贾谊、晁错、刘安、桓宽等。
后期,经董仲舒改造的以阴阳灾异为中心内容的新儒学——今文经学占有统治地位,受此影响,此时之政论哲理散文内容上都充满着阴阳灾异之说。
写作上引经据典,尤其是好引用《诗经》的诗句作为理论依据。
文风也由前期的瑰丽奇伟,纵横排阖变为雍容典雅。
贾、晁异同:异:1、相比较而言,贾谊文感情充沛,语言犀利、文采激扬,气势酣畅;晁错文识见深刻,语言晓畅,条理清晰。
2、其细密严谨处,超过贾生,而其情感文采则稍逊于贾生;3、贾生之见解略显疏阔,晁错之见解,较合实际。
同:二人之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鲁迅《汉文学史纲》)。
5、《史记》体例全书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三千年的兴衰沿革。
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格。
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
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结,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
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史记写作目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
所谓“究天人之际”,是要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所谓通古今之变,是要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
“原始察终,见盛现衰”。
所谓“成一家之言”,是要借这样一部历史著作,表达出他独到的历史哲学,表现他的社会政治理想。
司马迁反对严刑重罚,主张清净无为,所以凡反对暴政,反抗强权的历史人物,司马迁都给予了热情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