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导学案

合集下载

《有教无类》教案【教学参考】

《有教无类》教案【教学参考】

《有教无类》教案--【教学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掌握相关教育概念。

(2)培养学生对各类教育的认知,提高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教育类型及特点。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各类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激发学生对教育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掌握各种教育类型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

(2)如何培养学生对各类教育的兴趣和认同。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教育类型及特点。

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对教育的热情。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有教无类》教案及相关教学资料。

2. 课件:相关教育类型的案例及图片。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教育短片,引发学生对教育的思考。

(2)教师简要介绍“有教无类”的含义及意义。

2.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各类教育的案例,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类教育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3.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类教育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激发对教育的热情。

5.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并简要说明理由。

(2)收集有关教育的资料,了解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拓展1. 相关知识:(1)介绍我国教育制度及各类教育的现状。

高考语文《有教无类》导学案

高考语文《有教无类》导学案

第6课 有教无类第一课时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及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以上,可以语.(yǔ,告诉)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B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停止)之,无愠(yùn ,生气、怨恨)色。

C .不愤.(郁积,郁结)不启,不悱.(fěi ,郁闷、凄切)不发。

举一隅.(yú,墙角)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 .巧笑倩.(qiàn ,笑时两颊呈现酒窝的好看的样子)兮,美目盼.(眼睛黑白分明的样子)兮,素以为绚.(绚丽,艳丽)兮。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予者商也 起:站起来 B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三:三次 C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反:类推 D .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后退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 B.⎩⎪⎨⎪⎧告诸.往而知来者投诸.渤海之尾 C.⎩⎪⎨⎪⎧“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始可与言《诗》已.矣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B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 C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D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斯之谓与 ②何谓也 ③回也非助我者也 ④起予者商也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有教无类导学案说课材料

有教无类导学案说课材料

有教无类导学案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有教无类》 (共 2 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主要学习第一则、第二则、第三则选文。

2、熟读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分析理解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归纳梳理闻言现象,使之系统化,有序化,以利于掌握预习案教材助读1.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②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⑤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
【 - 高中作文】
【篇一】有教无类教案论语六 《 有教无类》教案
论语六 《有教无类》教案
信丰中学高二语文组:王丽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B.何谓也
C.起予者商也
D.其斯之谓与
答案:C
解析:例句和C项都是判断句。A项,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B项和D项都是宾语前置。
二、课内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
小组代表讲解文段,翻译句子,点出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教师补充。
二、文中第9则和第10则引用了《诗经》中的语句,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分析:在这两则对话中,孔子对子贡和子张的反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对学习中的思考和联想的肯定。孔子和其弟子谈话中引入《诗经》中得这两句话,剥去了其表面上的显性的东西,深入其思想的深处。
3.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有教无类②予观雁荡诸峰……不类他山 ..
B.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C.①思而不学则殆 .
D.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②向隅而泣 .②农者殆则土地荒 .②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
答案:B
解析:A项,①类别;②类似。B项,①②两个词同义,意思都是“墙角”。C项,①危险;②通“怠”,懒惰。D项,①举出;②攻下,占领。

《有教无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有教无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有教无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有教无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有教无类》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断增加,作为大学生,要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要有坚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技能与综合素质。

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之间尤其是身处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中的学生容易受到种种限制和不公正的对待,因此只有贯彻“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才能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因此,我们设计的《有教无类》教案,针对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提高其关注社会公正和平等的意识,进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份教案主要包含三部分:预习、课后作业和课堂实践活动。

其中,预习主要包括:阅读教材、自学资料和讨论小组。

课堂实践活动则包括:个人批判和小组讨论、辩论和研究报告等。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三部分内容:预习:1. 阅读教材教材学习是本次教学中的基础。

在预习阶段,每个学生需要逐课逐章进行认真阅读,对于不懂的重点部分,应该主动向讲师请教,并及时做好笔记。

因此,本阶段建议设置一个小测验,以增强活动性和积极性。

2. 自学资料为了更好的素质教育,学生还需要准备一些关于公正、均等和教育公平的资料。

学生要在课前进行资料的研究和理解,并做好相关笔记。

3. 讨论小组本阶段的小组由学生自己组建,每个小组成员都应该主动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意见。

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在线聊天互动,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探讨公正、均等和教育公平的含义。

在下一阶段的课堂实践中,小组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考,向其他小组抨击自己对于是否具有教育公平的观点。

课后作业:1. 思考问题经过上面的准备,学生需要识别重点,思考各种问题,完成思考题,并以固定格式提交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6课《有教无类》优质导学案(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6课《有教无类》优质导学案(3页)

局。希望通过
提示:①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第 2、3 则中通 兴 办 教 育 来
过孔子和三个弟子的对话,强调教育要结合受教育者的智力高下来有针对 培养“贤才”
性地进行,即“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第 9 则里的故事,除了让我们看 和官吏,以实
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于启发之外,“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 现 其 )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 ① 判断句
回也非助我者也
判断依据:
(名词做动词 在……之后) “ 学 在 官
府”,因而也
也表判断
只有贵族子
起予者商也
判断依据: 也表判断
② 省略句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判断依据: 必以(之)告新令尹
③ 宾语前置句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判断依据:
古义:高深学问和道路
今义: 方位名词,与下相对。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古义: 到了;
2、私学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 (4)词类活用解释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求也退,故进.之 (使动用法,使……前进)
兴起: 孔子以
由也兼人,故退.之 三已.之,无愠色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使动用法,使…… 后退) 前,文化教育 (使动用法,使…… 停止) 是 贵 族 的 专 (意动用法,以…… 为乐) 利 , 即 所 谓
【学习过程】: 第一次批阅:
时间:
评价:
仲尼,春秋时
一、自主学习
1、引桥知识:
期鲁国人。儒
“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 家 学 派 的 创 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
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卓有成效的实 始人,我国古 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

最新第6课 有教无类高二年级语文352高效课堂导学案

最新第6课 有教无类高二年级语文352高效课堂导学案

高二年级语文352高效课堂导学案第6课有教无类【学习目标】1.识记和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文中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文题解读】“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按照他这句话,那些自己带十条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

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预习】一、语基梳理1.字音字形①愠( ) ②弑( ) ③悱( ) ④寝( ) ⑤倩( ) ⑥谄( ) ⑦隅( ) ⑧罔( ) ⑨殆( )⑩语上( ) ⑪如琢如磨( ) ⑫切磋( )2.通假举要于吾言无所不说:____________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____________②求也退,故进之:____________③由也兼人,故退之:____________④弃而违之:____________⑤不愤不启:____________⑥不悱不发:____________⑦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⑧富而无骄: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①类有教无类举类迩而见义远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中绘殿阁,类兰若走卒类士服②殆思而不学则殆农者殆则土地荒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进退不由,殆例送死③焉焉得仁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④以皆以美于徐公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则人情之所不得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皆务勒铭,以夸后世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中人以上(3)词类活用①求也退,故进之:____________ ②由也兼人,故退之:____________(4)古今异义①中人以上②至于他邦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特殊句式(1)____________①回也非助我者也。

《有教无类》导学案3

《有教无类》导学案3

《有教无类》导学案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导导入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

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

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节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字音熟记语上()愠色()弑君()罔()不悱不发()一隅()殆()切磋()贫而无谄()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1.通假字学而不思则罔于吾言无所不说2.古今异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3.词类活用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礼后乎4.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①判断句回也非助我者也起予者商也②省略句赤也惑,敢也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③宾语前置句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其斯之谓也何谓也四、边练边清,巩固提升参考译文1、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2、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教无类》导学案设计人:孙东阳审核人:高二语文备课组使用时间:2014年3月编号: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识记文章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 分析理解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学习重点、难点1.主要讲授第一则、第三则、第五则、第六则、第七则选文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自主学习1.字音熟记语上()愠色()弑君()罔()不悱不发()一隅()殆()切磋()贫而无谄()2.通假字学而不思则罔通,理解为于吾言无所不说通,理解为3.古今异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义今义至于他邦,则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

'' 古义今义4.词类活用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三已.之,无愠色礼后.乎5.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①判断句回也非助我者也判断依据起予者商也判断依据②省略句赤也惑,敢也判断依据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判断依据③宾语前置句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判断依据其斯之谓也判断依据何谓也判断依据合作探究本文共十则选文,现将十则选文归类分为四部分:通过本选文我们要明确两个问题,作为学生应该怎么学习,作为老师应该怎么教育学生。

第一部分:第1则(谈有教无类)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第二部分:第2、3则(谈因材施教)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中人,中等资质的人;语,名词作动词,告诉;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译文】。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斯,就;行,做,实施;如之何,怎么能;其,加强反问语气;惑,迷惑,糊涂,不明白;敢,谦词,斗胆,冒昧;进之,使他前进,进,使动用法;兼,胜过、超过;退之,使他后退,退,使动用法。

【译文】第三部分:第5、6、7、8则(谈学习态度)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愤,郁结在此指问题想不明白;悱,想说话却不知道怎么说;反,类推;复,再。

【译文】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注释】尝,曾经;食,吃饭;以,目的连词来,用来。

【译文】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无收获;殆,危险。

【译文】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注释】说,悦,喜欢【译文】第四部分:第9、10则(谈联系延伸)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谄,指讨好、奉承被人;乐,以。

为乐,把求道当做快乐;与,介词,跟。

【译文】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注释】倩,笑时两颊呈现酒窝好看的样子;盼,转动眼睛的样子;素,白色的丝绢;以为,以。

为白色的底子;素,用来作画的白色的底子;起,启发;言,讨论,讨论;【译文】第4则(给学生谈“仁”的标准)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注释】仕,做官;色,已,使动用法,使。

停止;愠,恼怒;旧令尹,指子文;以告,应为“以之告”,把旧令尹之政告诉给。

违,离开,背离。

【译文】成果展示1、下列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

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C、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D、“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认为思考没有什么益处,因该执着于学习。

2、什么是有教无类你觉得现实生活中教师应怎样做到有教无类小结:孔子作为教育家注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意抽象与具体、学习与思考、教与学、师与徒、学生的自觉要求和教师的合理启发等不同因素相辅相成的作用,也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答案合作探究一、第一部分:第一则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心得】“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二、第二部分:第二、三则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中人,中等资质的人;语,名词作动词,告诉;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译文】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心得】根据学生的资质因材施教。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斯,就;行,做,实施;如之何,怎么能;其,加强反问语气;惑,迷惑,糊涂,不明白;敢,谦词,斗胆,冒昧;进之,使他前进,进,使动用法;兼,胜过、超过;退之,使他后退,退,使动用法。

【译文】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

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

”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心得】孔子之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做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子路为人鲁莽,孔子让其沉着冷静;冉有为人犹豫退缩,孔子让其大胆实践,这正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

二、第三部分:第五、六、七、八则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愤,郁结在此指问题想不明白;悱,想说话却不知道怎么说;反,类推;复,再。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心得】第一句话,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仿佛让我看到他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一副欠扁的样子,但你又确实想知道,能奈他何。

也就是说,一定是学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说,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

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启发,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以及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注释】尝,曾经;食,吃饭;以,目的连词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心得】孔子重视思考和学习的关系。

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无收获;殆,危险。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心得】。

遇到问题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险。

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

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告诫人们只有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成功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注释】说,悦,喜欢【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帮助我啊,对于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心得】不言听计从,敢于质疑有怀疑精神。

三、第四部分:第九、十则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谄,指讨好、奉承被人;乐,以。

为乐,把求道当做快乐;与,介词,跟。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

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

”子贡说:“《诗三百》说‘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那就是说的这种道理吧”端木赐啊,从现在开始可以同他讨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事情告诉他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心得】这则故事,“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要循序渐进。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注释】倩,笑时两颊呈现酒窝好看的样子;盼,转动眼睛的样子;素,白色的丝绢;以为,以。

为白色的底子;素,用来作画的白色的底子;起,启发;言,讨论,讨论;【译文】子夏问道:“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眼睛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这是说什么啊”孔子说:“这是说绘画后于白色的底子。

”子夏说:“礼后于人的本性吗(就是说礼是施于人的本性上面的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跟他讨论《诗三百》了。

“【心得】这个意思很清楚,子夏为什么还要问显然,他是要“举一反三”。

于是孔子回答“绘事后素”。

绘事,就是画画;后素,就是“后于素”。

也就是说,画画,要先有白底子,然后才能画花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