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小学语文二下第三单元《青蛙与蜻蜓》课文解读
青蛙与蜻蜓

呱呱 晴朗
吱声 湖面
除法 静静
(设计意图:从检查预习入手,学生掌握 设计意图:从检查预习入手,
学习方法和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 学习方法和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所 以在课前,我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导学生 以在课前,我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自主学习奠定基 础。)
教学目标
1、认字4个,会写字5个。 认字4 会写字5 2、体会汉字声旁表声的特点,练习看 体会汉字声旁表声的特点, 半边猜字的识字方法。 半边猜字的识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识字。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识字。 书写5个生字, 2、书写5个生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教学过程
猜谜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新课,学生的情 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了“ 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 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 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丁丁冬冬学识字(一)
1、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多种巩固形式,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多种巩固形式, 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 在写字教学方面,不追求一步到位,写对和写好分层指导, 2、在写字教学方面,不追求一步到位,写对和写好分层指导,学生力所能及 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 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 识字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枯燥过程,而是充满情趣的游戏, 3、识字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枯燥过程,而是充满情趣的游戏,让孩子们从中真 切地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轻松学习汉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切地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轻松学习汉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做到让 生活来掌舵,扬起学生识字的风帆,让识字这艘轮船载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生活来掌舵,扬起学生识字的风帆,让识字这艘轮船载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青蛙与蜻蜓》语文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青蛙与蜻蜓》。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和蜻蜓的特点和习性。
2. 过程与方法:(2)学会通过观察、思考,从自然环境中发现事物的联系和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和蜻蜓的特点和习性。
三、教学难点:1. 学会从自然环境中发现事物的联系和规律。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青蛙和蜻蜓的图片或实物。
3. 相关自然环境的知识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青蛙和蜻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简要介绍青蛙和蜻蜓的特点和习性。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青蛙和蜻蜓的哪些故事?(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青蛙和蜻蜓有什么特点和习性?3. 理解课文(2)讨论:课文中的青蛙和蜻蜓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4.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寻找青蛙和蜻蜓的踪迹。
(2)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自然环境中的事物联系和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爱护青蛙和蜻蜓?6. 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2)写一篇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短文。
7. 板书设计青蛙与蜻蜓特点、习性保护生态环境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观察、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评价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爱护青蛙和蜻蜓的意识。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
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团队合作。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4.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全面、合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北师大版电子版教案《青蛙与蜻蜓》

《青蛙与蜻蜓》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青蛙与蜻蜓的基本特点和生活习性。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引入青蛙与蜻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讲述青蛙与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1.3 教学活动:展示青蛙与蜻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青蛙与蜻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二章:青蛙的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
培养学生对青蛙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青蛙的外部形态特点,如身体结构、皮肤特征等。
讲述青蛙的生活习性,如饮食习惯、活动规律等。
讲解青蛙的繁殖方式,如产卵、蝌蚪发育等。
2.3 教学活动:展示青蛙的图片和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外部形态。
通过视频或故事,介绍青蛙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青蛙的保护想法。
第三章:蜻蜓的特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蜻蜓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和飞行特点。
培养学生对蜻蜓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蜻蜓的外部形态特点,如身体结构、翅膀特征等。
讲述蜻蜓的生活习性,如捕食方式、活动规律等。
讲解蜻蜓的飞行特点,如飞行速度、飞行技巧等。
3.3 教学活动:展示蜻蜓的图片和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外部形态。
通过视频或故事,介绍蜻蜓的生活习性和飞行特点。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蜻蜓的观察和保护想法。
第四章:青蛙与蜻蜓的生态环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青蛙与蜻蜓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意义。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保护意识。
4.2 教学内容:讲述青蛙与蜻蜓的生态环境,如栖息地、食物链等。
讲解青蛙与蜻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控制害虫、维持生态平衡等。
介绍青蛙与蜻蜓的保护现状和保护措施。
4.3 教学活动:展示青蛙与蜻蜓的生态环境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通过视频或故事,介绍青蛙与蜻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青蛙与蜻蜓的保护想法。
青蛙与蜻蜓说课稿

《青蛙与蜻蜓》说课稿XXX学校XXX2014年3月13日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青蛙与蜻蜓》。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青蛙与蜻蜓》是北师大版必修教材第三单元第二个课题。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春风》,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习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正确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生字,才能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背诵课文较难,学生没有这方面需要时间。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认知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
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北师大版电子版教案《青蛙与蜻蜓》

《青蛙与蜻蜓》第一章:青蛙与蜻蜓的生态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青蛙与蜻蜓的生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掌握青蛙与蜻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青蛙与蜻蜓的分类和形态特征。
青蛙与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需求。
青蛙与蜻蜓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和观察:通过展示青蛙与蜻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
视频播放:播放青蛙与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过程的视频,增强学生对生态特征的理解。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青蛙与蜻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第二章:青蛙的生命周期2.1 教学目标:了解青蛙的生命周期和生殖方式。
掌握青蛙的发育过程和特点。
2.2 教学内容:青蛙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青蛙的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变化。
青蛙的繁殖行为和生态意义。
2.3 教学方法:图解讲解:通过图解讲解青蛙的生命周期和发育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观察实验:学生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的实验,增强对生命周期的理解。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青蛙的繁殖行为和生态意义,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第三章:蜻蜓的生态特征3.1 教学目标:了解蜻蜓的生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掌握蜻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蜻蜓的分类和形态特征。
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需求。
蜻蜓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3.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和观察:通过展示蜻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
视频播放:播放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过程的视频,增强学生对生态特征的理解。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蜻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第四章:青蛙与蜻蜓的保护4.1 教学目标:了解青蛙与蜻蜓的保护现状和威胁因素。
掌握青蛙与蜻蜓的保护方法和措施。
4.2 教学内容:青蛙与蜻蜓的保护现状和威胁因素。
青蛙与蜻蜓的保护方法和措施。
学生参与青蛙与蜻蜓保护的行动和倡议。
4.3 教学方法:报告演示:学生分组进行报告演示,介绍青蛙与蜻蜓的保护现状和威胁因素。
《青蛙与蜻蜓》语文教案及反思

《青蛙与蜻蜓》语文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青蛙与蜻蜓》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青蛙和蜻蜓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青蛙与蜻蜓》的阅读与理解青蛙和蜻蜓的特点和生态环境学生创作关于青蛙和蜻蜓的短文1.3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1.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介绍青蛙和蜻蜓的知识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创作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短文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青蛙与蜻蜓》的理解与欣赏青蛙和蜻蜓的特点和生态环境的学习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2.2 教学难点:青蛙和蜻蜓的专业知识的理解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课文《青蛙与蜻蜓》的文本青蛙和蜻蜓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作文纸张3.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投影屏幕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和蜻蜓的外貌特征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4.2 课文阅读与理解:朗读课文《青蛙与蜻蜓》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4.3 知识讲解: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详细讲解青蛙和蜻蜓的特点和生态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4.4 创作练习: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关于青蛙和蜻蜓的短文提供作文纸张,让学生进行书写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青蛙和蜻蜓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创作能力的提升程度5.2 教学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评估学生对青蛙和蜻蜓特点、生态环境的学习效果。
6.2 同伴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改作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引导学生关注作文内容、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
6.3 教师评价:综合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和作文的成绩,给予总体评价。
北师大二年级语文下册《青蛙与蜻蜓》教案

青蛙与蜻蜓教课目的:1、认读本课生字“蜻、蜓、呱、吱〞,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本课生字“除、害、晴、湖、静〞。
2、利用熟字,辨析比较,识记生字,领会汉字声旁表声、形旁表义的特色。
3、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领会两个“小英豪〞各自的性格特色。
4、认识益虫对人类的奉献,培育保护益虫的意识。
教课要点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
学会依据汉字的偏旁来辨析形近字。
2、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教课难点学习依据形声字的声旁猜字的识字方法,激发识字兴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课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猜谜、激趣揭题1、同学们喜爱猜谜吗?我们来猜一个,认真听:①绿衣小英豪,说话呱呱呱。
冬季它歇息,夏季捉害虫。
学生猜谜,说出谜底。
教师随机出示课件,板书“青蛙〞,学生书空。
它的名字里面有个表示颜色的字〔青〕,生齐读一遍。
②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捉害虫。
不吃粮食不吃菜,人们夸它小英豪。
学生说出谜底,教师随机出示课件,板书“蜻蜓〞,齐读一遍。
今日学的儿歌有两种动物,是——〔指引学生说出〕,对,是青蛙与蜻蜓。
2、今日我们就一同走近——青蛙与蜻蜓。
补齐板书,齐读课题。
二、字文联合,随文识字〔一〕初读课文,相机正音。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生字,用平常喜爱的识字方法去认识。
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自主识字。
3、男女生合作分节读。
4、正音并指导正确朗诵句子。
(二)字文联合,相辅相成。
1、学习“呱、除〞字和第一节。
(1〕借助音效,形象感知青蛙的喊声。
(2〕指引学生依据左耳旁认识“除〞的本意并认读。
(3〕展现图片,联合生活实质理解“除害虫〞。
〔4〕指导朗诵,领会青蛙的性格特色。
2、学习“蜻、蜓、吱〞和第二节。
(1〕图与字联合,认识“蜻蜓〞。
(2〕联系生活实质,认识蜻蜓。
(3〕指导朗诵,领会蜻蜓的性格特色。
〔三〕学生带动作表演读、分角色读,背诵。
〔四〕师小结:像青蛙呀,蜻蜓呀这些可爱的小虫子,我们叫他们“益虫〞。
北师大版电子版教案《青蛙与蜻蜓》

《青蛙与蜻蜓》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并区分青蛙和蜻蜓的特点;(2)学生能够了解青蛙和蜻蜓的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青蛙和蜻蜓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生物的热爱和尊重;(2)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识别青蛙和蜻蜓的特点;(2)学生了解青蛙和蜻蜓的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青蛙和蜻蜓生态习性的理解;(2)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青蛙和蜻蜓的相关资料;(2)准备教学课件和实物模型。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青蛙和蜻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生物;(2)学生分享自己对青蛙和蜻蜓的了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教师讲解青蛙和蜻蜓的特点、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学生观看课件和实物模型,加深对青蛙和蜻蜓的认识;(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青蛙和蜻蜓的生态习性;(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观察校园内的青蛙和蜻蜓,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
3.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青蛙和蜻蜓的画作,展示自己对这两种生物的认识;六、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2)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查看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互评:(1)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作品,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2)学生针对同伴的短文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提高环保意识。
七、教学拓展1. 课堂拓展:(1)邀请生物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青蛙和蜻蜓的了解;(2)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近距离观察青蛙和蜻蜓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