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pdf版)

成都七中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2021届入学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5.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成都七中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2021届半期考试(语文)

成都七中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2021届半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5.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简单说来,就是人的觉醒。
②《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李(陵)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古诗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
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
……他们唱的都是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成都七中2018-2019学年度下期三月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乐府,原来是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开始设立。
汉也设立了“乐府”机构,同样做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的工作。
这些采集来的民歌,汉人称“歌诗”,魏晋人称“乐府”或“汉乐府”。
来自社会底层的汉乐府是“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燕、赵之讴,秦、楚之风”,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汉乐府”的采诗运动,是继《诗经》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采集运动。
这些采来的乐府民歌比起《诗经》来,有几个变化:一是乐府民歌中,写女性的题材比例上升。
二是口头文学的形式,故事性比《诗经》更强,有的还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描写刻画细致入微,开创了我国不发达的叙事诗的先河。
三是杂言向五言的方向靠拢。
这三者结合,就产生了伟大的乐府民歌。
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都创造了中国叙事诗的典范。
南朝乐府民歌,像是江南女子专情的歌。
歌如眉峰聚,诗是眼波横。
六朝都城建业及周边地区的“吴歌”和江汉流域的“西曲”,一言以蔽之,是一个“情”字。
今天的江南文化是在南朝乐府民歌里才开始真正奠定成型的。
此外,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短小的篇幅,含蓄蕴藉的风格,同音双关的运用,假如调一调韵脚或平仄,那就是初唐人的五绝了。
北朝乐府民歌是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北方各民族的歌唱,是北方英雄横刀高唱的豪迈之歌。
风格质朴刚健,粗犷豪放,自然清新。
多数是北魏、北齐、北周时的作品,它们传入南朝,被南朝乐府机关翻译、修改、配音,保留下来。
今存七十余首,大部分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横吹曲辞》里。
今天的研究者以为,北朝乐府民歌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此,其歌辞多少已经过南方汉人的翻译和润饰。
从某种风格特征上说,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和南朝乐府的情采:既有汉乐府刚健的底色,又有南朝乐府别致的花纹。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成都七中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2021届半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简单说来,就是人的觉醒。
②《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李(陵)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古诗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
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
……他们唱的都是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③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
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四川省成都七中 2018-2019 学年度下期高 2021 届(高一)半期考试语文试卷(评讲版)

成都七中 2018-2019 学年度下期高 2021 届半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5.考试时间:150 分钟;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简单说来,就是人的觉醒。
②《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李(陵)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古诗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
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
……他们唱的都是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高一下期末考试答案1.B(“人们就一定会找到算法”太绝对。
原文是“只要是不可计算的问题,人们无论如何找不到算法”,“可计算的问题”未提及。
)2.D(文章论证人工智能的三个局限性,第一个关于机器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并没有紧扣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事例进行论证。
)3.A(根据原文“工程师甚至做出了很不错的软件,能描述图像,……然而软件仍然不能真正理解我们的话语的含义或我们想与它们分享的想法。
”可知人工智能对意义理解的局限性并不一定会导致它在处理文本和语言方面无法向视障人士提供具体图像描述。
)4.C(“渴望雨水的禾苗”“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巨风狂吼”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万物人格化,赋予其生命,赐予其性格。
)5.(①在结构上,以沈括夜见流星的故事,以及《梦溪笔谈》中的描述引出“我”儿时第一次看见流星的经历,和下文“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相照应。
②在内容上,沈括的记载为全文奠定了神秘而充满童趣的风格基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从而引发了“我”对流星陨落的生命思考。
)6.(①“流星”蕴含着作者童年时期人与事的美好回忆,是时光永不褪色的印记。
②在世人的意念中,流星代表着愿望,也代表着一个人的陨落,由此作者生发了人生短暂、人世无常、聚散由命的感慨。
我们每个人都像流星一样是人世间的行者和过客,没有永恒的光明,但都曾散发过光明。
③“孩子们马上要失去的流星”象征在现代都市里即将消失的那些传统的美好事物,是都市生活中已经难以寻觅的与大地天空紧密相联朴素的生活方式,是都市孩子们心头正在消逝的对自然造化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土地山河的依恋之情。
)(每点2分,表述清晰,意思相近即可。
)7.B (最主要方式应为“通过二手市场卖掉”。
)8.C(A项中“从而极大缓解我国资源缺乏的问题”文中无据。
B项据材料一,是未经分类的电子垃圾,进行统一填埋、焚烧处理,就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D项根据材料三中“《2017年全球电子垃圾监测报告》指出,2016年全球产生的所有电子垃圾中只有20%被回收”可知D项错误。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年成都七中高一下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2018年成都七中高一下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5第Ⅰ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喟叹(uì)坍塌(tān)量体裁衣(liàng)扣人心弦(xuán)B.炽热(zhì)单薄(bó)怙恶不悛(quān)伤痕累累(lěi)c.悲恸(tòng)萎靡(í)酩酊大醉(dǐng)数见不鲜(shuò)D.滂沱(pāng)矗立(chù)装模作样(ú)敷衍塞责(sè)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和谐凋敝以身作则贻笑大方B.缔造装帧水泄不通真知卓见c.通宵疏浚瞑思苦想责无旁贷D.渎职湎怀彪炳史册前倨后恭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电影《同桌的你》中,导演将青春的悸动与张扬、现实的无奈与苍凉,写成了一则青春物语,不止让观众陷入对青春的回忆,还掀起了向青春致敬的风潮。
B.“世上只有妈妈好”,一句童谣带出家庭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父亲缺席,孩子和父亲相处的时间过少。
其实,教育子女也是父亲不可推托的责任。
c.歌德作《浮士德》历时六十年,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一切优秀作品,都不是侥幸偶得之物,而是不辞艰辛、惨淡经营的成果。
D.《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化气息的语言,把中国饮食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15的五级成熟度管理模式与3D打印技术密切相关。
D.我国有效解决了激光快速成型钛合金整体结构的变形开裂及内部质量控制两大技术难题,不久就将“打印”出钛合金材质的战机。
三、(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言,完成8~9题。
超然台记苏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2018-2019学年四川成都七中高2019级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四川成都七中18-19学度下期高2019级半期考试试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命题:高一语文备课组审题:王正可张学军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答案涂在机读卡上,第Ⅱ卷答在答题纸上.两卷均应写上班级、学号、姓名.第Ⅰ卷(选择题,共21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旳字,读音全部正确旳一项是()A.隽永(juàn)椽子(chuán)夹袄(jiā)便言(pián)B.方枘(ruì)炎热(yán )主簿(bù)平仄(zè)C.颤抖(zhàn) 混沌(hùn)处所(chù)落枕(lào)D.花蕊(ruǐ)纤细(qiān)咯血(kǎ)折本(shé)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旳一项是()A.悠闲脉博严厉一副画卷B.葱笼聘礼玷污匪夷所思C.闲遐跋涉涰泣阖然长逝3.下列各句中,加点旳成语使用恰当旳一句是()A.《诗经》中旳《卫风·氓》是一首以弃妇为题材旳诗歌,该诗将弃妇旳黍离之悲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B.网络给青少年旳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但一些青少年缺乏自制力,沉溺于网络游戏,夙兴夜寐,身心健康受到危害.C.峨眉山山势雄伟,高山景行,气象万千,景色秀丽,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D.只见滕王阁楼阁飞空,金碧辉煌,鬼斧神工,令人啧啧称叹;置身其中,仿佛到了仙境一般.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旳一句是()A.“2012中国•都江堰放水节”开幕式围绕以“天上之水,天下人”为主题,表达“谢天、谢地、谢人”以及在大灾面前涌动大爱旳感恩之心.B.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旳经济之路,提高人民旳生活水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旳目标.C.曾以推广“疯狂英语”而广为人知旳李阳,以疯狂认读汉字和背诵古诗旳方式,开始了推广“卓越汉语”旳新目标.D.遭遇地震袭击和核危机旳日本东北部现有16万多灾民,其中一部分无法获得食物、饮用水、衣物、药品和生活必需品.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旳文言文,完成7~9题.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选自《南史》,有删节)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旳解释,正确旳一项是()A.母忧去官 忧:担心B.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勒:勒令C.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见:被D.疾卒于师卒:最终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旳用法和意义相同旳一项是()A.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以我应他人B.然保己廉慎怅然心中烦C.为吏民所悦慎勿为妇死D.去城数十里乃反作计乃尔立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旳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旳一项是()A.李乌奴叛乱时,杨公则弹尽粮绝被抓.他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表面答应与李乌奴共事,暗中却另有他谋,最终独骑逃回.B.杨公则所率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得到了百姓旳拥护和帮助.在新林面对敌人旳突袭,能够沉着应战,从而取得了胜利.C.杨公则对百姓轻刑罚薄赋税,人口发展很快.在选用人才上,他不允许用钱买官,而是征用州郡旳大姓做官,得到了高祖旳肯定.D.在北伐时,杨公则接受命令带病出征,立志要马革裹尸还.在战争中打败了敌人,最后在军中病逝,齐高祖当天就为他旳去世而哀悼.第Ⅱ卷(共129分)三、(26分)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七中 2018-2019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最新试卷多少汗水曾洒下,多少期待曾播种,终是在高考交卷的一温馨提示:多少汗水曾洒下,多少期待曾播种,终是在高考交卷的一刹尘埃落地,多少记忆梦中惦记,多少青春付与流水,人生,总有一次这样的成败,才算长大。
高考保持心平气和,不要紧张,像对待平时考试一样去做题,做完检查一下题目,不要直接交卷,检查下有没有错的地方,然后耐心等待考试结束。
刹尘埃落地,多少记忆梦中惦记,多少青春付与流水,人生,总有一次这样的成败,才算长大。
第Ⅰ卷阅读题(共74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热词。
有人认为,提出供给侧改革表明我们放弃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转向供给学派的主张。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根子在于有些人习惯于照搬套用别人的理论来分析自己的实践、解决自己的问题,没有勇气也不善于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
我国以前实行的经济政策并非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属于短期需求管理政策,主张在经济萧条时通过扩大投资刺激经济,但投资可以是组织工人挖沟再填上这样的无效投资。
而我国前些年的扩大投资,主要是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等,既有利于当期扩大需求,又有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这已经超越了凯恩斯主义。
因为我国作为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经济社会各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投资远未饱和。
现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明显不同于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主张从供给角度分析经济、稳定经济,主张减税,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反对产业政策。
这与我们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产业政策要准”根本不同。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而不是对别人理论、做法的模仿翻新。
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误导社会公众,造成不良后果。
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是问题倒逼。
今天,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超以往,发展变化之快远超以往。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大潮奔涌向前;从国内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齐头并进。
应对这种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解决全新的经济社会问题,老理论不管用,别人的理论不适用,必须作出自己的创新性理论概括。
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是时代呼唤。
当今时代,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技术信息每两年增加一倍,一个大学一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到三年级就有一半会过时。
3D 打印、无人驾驶汽车、云计算……这些新技术新发明必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但仍有专家认为,20 年后最伟大的产品现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
处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快速更替的年代,只有不断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才能赶上时代、走向未来。
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并非闭门造车、另起炉灶,而是在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新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作出时代化、本土化解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创新就包含前人探索的成果,但同时,它又是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创新性理论概括、前瞻性政策安排。
它找准了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病根,即产能过剩严重,存在大量无效供给,而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无效供给占用着有效供给的资源;开出了对症的药方,即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而实现优胜劣汰、市场出清,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8日第七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扩大投资刺激经济,属于短期需求管理政策,很多投资是无效投资。
B.供给学派从供需的角度分析经济,对政府干预经济持反对的态度,也不赞成产业政策。
C. 供给侧改革着眼于长期性的投资刺激经济,同时强调政府的干预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
D. 供给侧改革并不表明放弃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转向供给学派,它们之间有本质区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超以往,所以老理论、别人的理论都不管用了,要有创新性理论。
B.20年后伟大的产品现在还没有被发明说明了创新性理论概括的时代要求,要适应快速更替的时代。
C.创新性理论的核心是时代化、本土化解答新实践的新问题,而不是闭门造车、另起炉灶。
D.本文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即借供给侧改革来说明创新型理论概括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根本原因是无效供给过剩,没有有效供给,产能过剩。
B.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市场作用加大,解决了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矛盾。
C.新时代的到来、新问题的涌现催生创新性理论的诞生,时代化、本土化成了其中的核心要素。
D.实施供给侧改革,那么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问题,比如产能过剩等就可以得到解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而不朽”周有光张森根周有光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设计师之一。
他不仅在学术生涯中成果丰硕、知识渊博、工作勤奋、思想新潮,还通过读书、养性、敦品、励行,展示了知识分子应具备的社会担当和人生境界。
周有光是个乐天派。
抗战期间,他颠沛流离,为了躲避轰炸和谋生,前后转了17个住处,女儿因缺医少药活到4岁就夭折了,他儿子被流弹击中,肠子上被打穿5个孔。
好端端的一个中产家庭,就在战乱中落到挨饿的地步。
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身无长物,只能重新开始。
但他并不沮丧,依然像战前那样积极工作,关心社会。
如今周有光已经百岁,笔者上门拜见时,仍见他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十分健谈。
许多比他年纪小的老年人都说:人老了,活一天算一天。
他却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
”他将81岁作为1岁,从头开始算起,他还要继续读书、思考和写作。
他真是一位快乐的智慧老人!周有光说:“真话不一定是真理,但真话一定是真理的前提。
”他不想为了个人的利害关系或避祸免灾去说瞎话和昏话。
他在知识与理性的层面上,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绝不随风转舵。
在学术争论上,他决不当和事佬。
他针对一位威望比他更大的学者进行了批驳。
这位大学者主张“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乃至反对古书“今译”……周有光一一予以否定。
周有光认为,甲骨文中就有简繁之分,古代就有简化字,书法家王羲之经常写简化字;历代都用当代字体改写古书的,因此,“今译”早已有之。
删繁就简是“汉字和一切文字的共同规律”。
“认为文言比白话优美,那是心理错觉。
目前有一股复古风,这是缺乏时代意识和自信心的表现。
青年们不可误入歧途。
”周有光为《见闻随笔》撰写前言时写下来“终身教育,百岁自学”这个标题。
他上大学主修经济学,工作用的是金融学;去美国后,靠的是进图书馆自学;解放后他一人干三份工作,曾在复旦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
他没有洋学校颁发的荣誉头衔,全凭真才实学当上了教授。
1956年,50岁的他改行参加陌生的中国语言文字的现代化工作。
他感到平时积累的知识不够用,与同事存在差距,于是发挥钻研精神,刻苦学习。
他不仅参与研制汉语拼音方案,还在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等方面显露头角。
85 岁离开办公室,他忽然“发现井外还有一个无际无边的知识海洋,我在其中是文盲,要赶快自我扫盲”。
他静坐在9平方米的“有书无斋”中看书、思考、写作,草稿先让朋友和晚辈评点修改,有的文章发表后再改正、补充。
他晚年出了六七本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性文集。
他说“不知道读者们会不会笑我幼稚和迂拙”,但读者对这些跨学科研究的文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在《百岁新稿》自序中说:“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首先想了解三个国家:中国、苏联和美国。
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因为……考古不易,考今更难……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
”“老而不朽谓之圣”,诚如斯人。
(选自《南风窗》,有删改)相关链接:①周有光,江苏常州人,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当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
(选自王乾荣《周有光:周全而有光》)②周有光先生做研究工作,与其他学者尤其是学院派学者不同的是,他的研究具有的重要功能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就如拼音方案的制定等,就像他在宁夏五七干校,考虑的是实用型的适合宁夏的经济发展模式。
包括他早期的《汉字改革概论》等著作在内,他所要完成的工作是推进中国的语文现代化,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条件。
(选自叶芳《有光一生一生有光:中国最高龄知识分子的百年历程》)③最近,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走访了周先生早年就读的圣约翰大学旧址,对学校简单四个字的校训——“光与真理”印象深刻。
他感觉自己似乎一下读懂了周有光。
说起周有光,中国社科院颇受人关注的中青年历史学家马勇非常赞叹。
在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他发现,近代思想家的巨大变化大都是年轻时激进,中年时开始调和平庸,到老年时趋向保守。
但这样一个规律,被周有光先生用行动彻底颠覆。
“他的思想活力、精神活力,能给年轻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选自谢湘《百岁周有光: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A.周有光反对文言文学习,当时社会吹复古风,主张文言比白话美,而周则认为这是缺乏时代意识和自信心的表现。
B.周有光知识渊博,晓四种语言,曾从事经济学研究,后又转行做汉语言研究,主持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C.周有光崇尚“活到老,学到老”。
他不理读者嘲笑他幼稚和迂拙,仍在晚年出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性文集。
D.周有光晚年研究中国,他认为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体现出他不以名人自居,坦陈自己困难的谦逊品质。
5.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5分)A.“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这句话表现出周有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B.周有光敢说真话,敢说自己思考过的话,在学术争鸣中尤其如此,不随风转舵,不畏惧权威,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者应有的责任与境界。
C.周有光做研究有为普通大众服务的意识。
不论是经济领域研究发展模式,还是语言文字领域制定拼音方案,他都有服务社会,为大众着想的意识。
D.文章多处引用周有光自己的话,侧面体现出周有光的品质,使读者对周有光的认识更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口语化地叙述了周有光后半辈子的生活、工作,从做学问和做人等方面展示了一位大家的可贵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