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思考题
《工程热力学》第五章 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5-4
摩擦等耗散效应
不可逆根源:
温差
有限势差下 进行的过程
压差 浓度差等
3
思考题5-5
4
思考题5-8
1)错 闭口系熵方程 dS Sg S f ,Q
2)错 开口系熵方程 dS (si mi s j mj ) Sf ,Q Sg
Sf,m Sf ,Q Sg
3)错 可逆绝热过程为定熵过程,反之不成立
如:不可逆放热过程,当放热引起的熵减等于不可逆引起 的熵增时(亦即当放热量等于不可逆耗散所产生的热量 时),它也可以表现为熵没有发生变化。
5
思考题5-8 4)错 可逆吸热过程为熵增大过程 5)错 使孤立系统熵增大过程为不可逆过程 6)对
6
思考题5-9
1)错
s12
2
1 cV
dT T
Rg
ln
v2 v1
s12
2 dT 1 cp T Rg ln
p2 p1
s12
2
1 cV
dp p
2
1 cp
dv v
2) dS Sf,m Sf ,Q Sg
S不可逆=S可逆
Sf
不一定
,Q
Sg,不可逆 Sg,可逆 7
思考题5-9
3)错,对于闭口系,绝热过程,无论是膨胀还是压 缩
dS Sg S f ,Q Sg 0, S f ,Q 0
S 0
4) 错
ds 0
δq Tr
0
8
思考题5-10
9
思考题5-11
不可逆绝热压缩 dS Sg S f ,Q
Sg 0, S f ,Q 0
S 0
10
可逆绝热压缩过程的技术功为 面积1-2T-j-m-1
第5~9章 思考题答案

第五章思考题1. 在电极界面附近的液层中,是否总是存在着三种传质方式?为什么?每一种传质方式的传质速度如何表示?答:电极界面附近的液层通常是指扩散层,可以同时存在着三种传质方式(电迁移、对流和扩散),但当溶液中含有大量局外电解质时,反应离子的迁移数很小,电迁移传质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根据流体力学,电极界面附近液层的对流速度非常小,因此电极界面附近液层主要传质方式是扩散。
三种传质方式的传质速度可用各自的电流密度J来表示。
2.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稳态扩散过程?实际稳态扩散过程的规律与理想稳态扩散过程有什么区别?答:当电极反应所消耗的反应粒子数和扩散补充来的反应粒子数相等,就可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即扩散速度与电极反应速度相平衡。
这时反应粒子在扩散层中各点的浓度分布不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而仅仅是距离的函数;扩散层的厚度不再变化;离子的浓度梯度是一个常数,这就是稳态扩散过程。
理想条件下,人为地把扩散区和对流区分开了,因此理想稳态扩散过程中,扩散层有确定的厚度;而实际情况下,扩散区与对流区是相互重叠、没有明显界限的,只能根据一定的理论来近似求得扩散层的厚度。
二者在扩散层内都是以扩散作用为主。
因此二者具有相似的扩散动力学规律,但推导实际情况下的稳态扩散动力学公式需要借用理想稳态扩散的动力学公式。
3. 旋转圆盘电极和旋转圆环圆盘电极有什么优点?它们在电化学测量中有什么重要用途?答:旋转圆盘电极和旋转圆环圆盘电极上各点的扩散层厚度是均匀的,因此电极表面各处的电流密度分布均匀。
这克服了平面电极表面受对流作用影响不均匀的缺点。
它们可以测量并分析极化曲线,研究反应中间产物的组成及其电极过程动力学规律。
4. 试比较扩散层、分散层和边界层的区别。
扩散层中有没有剩余电荷?答:根据扩散传质理论,紧靠电极表面附近,有一薄层,此层内存在反应粒子的浓度梯度,这层叫做扩散层;电极表面的荷电粒子由于热运动而倾向于均匀分布,从而使剩余电荷不可能完全紧贴着电极表面分布,而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形成所谓分散层;靠近电极表面附近的液流层叫做边界层,越接近电极表面,其液流流速越小。
第5章 习题与思考题和答案

4.下段程序执行的输出结果是。
S=0:T=0:U=0
For i=1 To 3
For j=1 To i
For K=j To 3
S=S+1
Next K
T=T+1
Next j
U=U+1
Next i
Print S;T;U
A.3 6 14B.14 63C.14 3 6D.16 4 3
Next j
If j>Int (Sqr(n-m))ThenPrint n,m,n-m
EndIf
Next m
Next n
EndSub
六
(1)编程序计算:1!+3!+5!+….+11!
(2)输入两个正整数m和n,求其最大公约数a和最小公倍数b,计算最大公约数a的方法如下:先算出m/n余数r,若r等于0,则n为最大公约数;若r不为0,则把原来的n值作为新的m值,把原来的r值作为新的n值,继续运算。这样辗转相除,直到r为0,此时的n值为最大公约数a,最小公倍数则可用原始m与n值的积除以最大公约数求得。
Private Sub Form_click()
Dim k,a,b as integer
a=20
b=2
k=2
Do While k<=a
b=b*2
k=k+5
Loop
Print b
End Sub
5.写出以下程序在单击命令按钮后的输出结果。
Private Sub Form_click()
k=0
fori=1 to 5
If n <= 0 Or m <= 0 Then
第5章思考题和习题解答

第五章 电气设备的选择5-1 电气设备选择的一般原则是什么?答:电气设备的选择应遵循以下3项原则:(1) 按工作环境及正常工作条件选择电气设备a 根据电气装置所处的位置,使用环境和工作条件,选择电气设备型号;b 按工作电压选择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c 按最大负荷电流选择电气设备和额定电流。
(2) 按短路条件校验电气设备的动稳定和热稳定 (3) 开关电器断流能力校验5-2 高压断路器如何选择? 答:(1)根据使用环境和安装条件来选择设备的型号。
(2)在正常条件下,按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应不低于其所在线路的额定电压选择额定电压,电气设备的额定电流应不小于实际通过它的最大负荷电流选择额定电流。
(3)动稳定校验(3)max shi i ≥ 式中,(3)sh i 为冲击电流有效值,max i 为电气设备的额定峰值电流。
(4)热稳定校验2(3)2th th ima I t I t ∞≥式中,th I 为电气设备在th t 内允许通过的短时耐热电流有效值;th t 为电气设备的短时耐热时间。
(5)开关电器流能力校验对具有分断能力的高压开关设备需校验其分断能力。
设备的额定短路分断电流不小于安装地点最大三相短路电流,即(3).max cs K I I ≥5-3跌落式熔断器如何校验其断流能力?答:跌落式熔断器需校验分断能力上下限值,应使被保护线路的三相短路的冲击电流小于其上限值,而两相短路电流大于其下限值。
5-4电压互感器为什么不校验动稳定,而电流互感器却要校验?答:电压互感器的一、二次侧均有熔断器保护,所以不需要校验短路动稳定和热稳定。
而电流互感器没有。
5-5 电流互感器按哪些条件选择?变比又如何选择?二次绕组的负荷怎样计算? 答:(1)电流互感器按型号、额定电压、变比、准确度选择。
( 2)电流互感器一次侧额定电流有20,30,40,50,75,100,150,200,400,600,800,1000,1200,1500,2000(A )等多种规格,二次侧额定电流均为5A ,一般情况下,计量用的电流互感器变比的选择应使其一次额定电流不小于线路中的计算电流。
5.微观第五章 思考题答案详解

第五章思考题A、B、C详解一、思考题A:基础知识题1.1(错)。
它是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
1.2(对)。
正常利润就是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差额,经济利润是在会计利润中再剔除正常利润(或机会成本)后得到的,经济利润也称为超额利润。
1.3 D 经济学上长期和短期的划分标准是企业调整生产要素需要的时间。
1.4 C 这是属于规模报酬问题,与长期生产函数有关。
当长期边际成本高于长期平均成本时,长期平均成本上升,对应的是规模报酬递减。
1.5 A 一定产量下成本最小的投入组合是要求是等产量曲线不变,调整等成本曲线,调整到与等产量曲线相切的位置。
由于题中等成本曲线与等产量曲线没有交点和切点,而等产量曲线固定,只能调整等成本曲线,向外移动(即增加成本),直到与等产量曲线相切。
故是增加投入,选A。
1.6 A 显性成本(Explicit Cost)是指企业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即企业支付给企业以外的经济资源所有者的货币额。
本题中企业购买或使用生产要素所发生的成本正是这部分的有形成本,所以是显性成本,选A。
1.7 D AFC=TFC/Q,由于TFC在短期中固定不变,而Q在不断增加,故AFC 是不断减少的,所以它的曲线是一直趋于下降,选D。
1.8 答案: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的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
1.9 答案:(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第五章习题与思考题

第五章思考题与习题1.写出下列各酸的共轭碱:H2O,H2C2O4,H2PO4-,HCO3-,C6H5OH,C6H5NH3+,HS-,Fe(H2O)63+,R-NH+CH2COOH.答:2. 写出下列各碱的共轭酸:H2O,NO3-,HSO4-,S2-,C6H5O-,C u(H2O)2(OH)2,(CH2)6N4,R—NHCH2COO-,COO-C O O-。
答:3.根据物料平衡和电荷平衡写出(1)(NH4)2CO3,(2)NH4HCO3溶液的PBE,浓度为c(mol·L-1)。
答:4.写出下列酸碱组分的MBE、CEB和PBE(设定质子参考水准直接写出),浓度为c (mol·L-1)。
(1)KHP (2)NaNH4HPO4(3)NH4H2PO4(4)NH4CN答:5. (1)讨论两种一元弱酸混合溶液的酸碱平衡问题,推导其H+浓度计算公式。
(2)0.10 mol·L-1NH4Cl和0.10 mol·L-1H3BO3混合液的pH值。
答:6.根据图5—3说明NaH2PO4—Na2HPO4缓冲溶液适用的pH范围。
答:7.若要配制(1)pH=3.0,(2)pH=4.0 的缓冲溶液,现有下列物质,问应该选那种缓冲体系?有关常数见附录一之表1。
(1)COO-C O O-(2)HCOOH (3)CH2ClCOOH (4)NH3+CH2COOH(氨基乙酸盐)答:8.下列酸碱溶液浓度均为0.20 mol·L-1,能否采用等浓度的滴定剂直接准确进行滴定?(1)HF (2)KHP (3)NH3+CH2COONa (4)NaHS (5)NaHCO3 (6)(CH2)6N4 (7)(CH2)6N4·HCl (8)CH3NH2答:9.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c sp K a(K b)≥10-8就可以直接准确滴定。
如果用K t表示滴定反应的形成常数,那么该反应的c sp K t应为多少?解:因为c sp K a≥10-8,K a=K t•K w,故:c sp K t≥106(答案不正确,特此说明)10.为什么一般都用强酸(碱)溶液作酸(碱)标准溶液?为什么酸(碱)标准溶液的浓度不宜太浓或太稀?答:11.下列多元酸(碱)、混合酸(碱)溶液中每种酸(碱)的分析浓度均为0.10 mol·L-1(标明的除外),能否用等浓度的滴定剂准确进行分布滴定或分别滴定?如能直接滴定(包括滴总量),根据计算的pH sp选择适宜的指示剂。
第五章思考题

图5-100 问题5.11用图 G 问 题5.8 什么是波动?波动与振动有何区别与联系?答:振动在空间的传播过程叫波动。
振动是指一个质点的运动,波动是指介质内大量质点参与的集体振动的运动形式。
波动是振动状态的传播,或者说是振动相位的传播。
5.9 横波与纵波有什么区别?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波称为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平行的波称为纵波。
横波的波形图可看到波峰和波谷,纵波的波形图可看到疏密区域。
横波的形成是由于介质元的切应力而产生的相互切应力,纵波的形成是由于质元的压缩和拉伸的线应变而产生的相互正应力。
横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5.10 沿简谐波的传播方向相隔x ∆的两质点在同一时刻的相位差是多少?分别以波长λ和波数k 来表示。
答: 两质点同一时刻的相位差为:2x k x πϕλ∆=∆=∆。
5.11 设某时刻横波波形曲线如图5-100所示,试分别用箭头表示出图中A 、B 、C 、D 、E 、F 、G 、H 、I 等质点在该时刻的运动方向,并画出经过1/4周期后的波形曲线。
答:由于是横波,所以该时刻各质点的运动方向均发生在y 轴方向。
考虑经过t ∆时间后的波形,其中C 、G 质点已到达最大位移,瞬间静止,A 、B 、H 、I 质点沿y 轴向下运动,D 、E 、F 质点沿y 轴向上运动。
经1/4周期波形向前走了1/4个波长的距离。
5.12 波形曲线与振动曲线有什么不同?答:波形曲线是描述空间任意某点处质元在任意时刻的位移,即位移为空间位置和时间的函数形式。
振动曲线是描述确定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5.13 机械波的波长、频率、周期和波速四个量中(1)在同一介质中,哪些量是不变的?(2)当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哪些量是不变的?答:1)在同一介质中,波速是不变的,频率不变,周期不变,波长也不变。
2)当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频率不变,周期不变;但波速改变,波长改变。
分析化学第5章思考题习题答案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思考题答案1.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有哪些特点?答:(1)EDTA与多数金属离子形成1︰1配合物;(2)多数EDTA-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性较强(可形成五个五原子环); (3)EDTA与金属配合物大多数带有电荷,水溶性好,反应速率快;(4)EDTA与无色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仍为无色,与有色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颜色加深。
2.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与条件稳定常数有何不同?为什么要引用条件稳定常数?答: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不受其它反应条件如介质浓度、溶液pH值等的影响;条件稳定常数就是以各物质总浓度表示的稳定常数,受具体反应条件的影响,其大小反映了金属离子,配位体与产物等发生副反应因素对配合物实际稳定程度的影响。
3.在配位滴定中控制适当的酸度有什么重要意义?实际应用时应如何全面考虑选择滴定时的pH?答:在配位滴定中控制适当的酸度可以有效消除干扰离子的影响,防止被测离子水解,提高滴定准确度。
具体控制溶液pH值范围时主要考虑两点:(1)溶液酸度应足够强以消去干扰离子的影响,并能准确滴定的最低pH值;(2)pH值不能太大以防被滴定离子产生沉淀的最高pH值。
4.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如何?它应该具备那些条件?答:金属指示剂就是一类有机配位剂,能与金属形成有色配合物,当被EDTA等滴定剂置换出来时,颜色发生变化,指示终点。
金属指示剂应具备如下条件:(1)在滴定的pH范围内,指示剂游离状态的颜色与配位状态的颜色有较明显的区别;(2)指示剂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稳定性适中,既要有一定的稳定性K’MIn >104,又要容易被滴定剂置换出来,要求K’MY/K’MIn≥104(个别102);(3)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应易溶于水;(4)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的显色反应要灵敏、迅速,有良好的可逆性。
5.为什么使用金属指示剂时要限定适宜的pH?为什么同一种指示剂用于不同金属离子滴定时,适宜的pH条件不一定相同?答:金属指示剂就是一类有机弱酸碱,存在着酸效应,不同pH时指示剂颜色可能不同,K’MIn不同,所以需要控制一定的pH值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思考题
1.简述定态微扰论的基本思想。
解答:量子力学体系的哈密顿算符∧H 不是时间的显函数时,通过求解定态薛定谔方程,讨论定态波函数。
除少数特例外,定态薛定谔方程一般很难严格求解。
求解定态薛定谔方程 ψψE H =∧时,若可以把不显函时间的∧H 分为大、小两部分∧
∧∧'+=H H H )0( ||||)0(∧∧'>>H H ,其中 )0()
0()
0()0(n n n E H ψψ=∧,即∧)0(H 的本征值)0(n E 和本征函数
)0(n
ψ是可以精确求解的,或已有确定的结果。
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常引入一个很小参数λ(10<<λ),将微扰写成 ∧
'H λ,以逐步近似的精神求解薛定谔方程。
将能级和波函数以λ的幂级数展开
⎩⎨⎧+++=+++= )2(2)1()0()2(2)1()0(n n n n n n n n E E E E ψλλψψψλλ )
0(n E 与)0(n ψ称为零级近似能量和零级近似波函数,是未受微扰时∧)0(H 的本征能量和本征函数,也是我们求解微扰问题的必备基本条件,后面各项按λ的幂次称为一级修正、二级修正、…。
2.非简并定态微扰论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解答:非简并定态微扰论的适用条件为||||)0()0(m n m n E E H -<<',一是要求
微扰本身应很小,二是要求能级间隔||)0()0(m n E E -较大。
3.证明:非简并定态微扰中,基态能量的二级修正永为负值。
解答:能量的二级修正)0()0(2)
2(||m
n nm m n
E E H E -''=∑,若)0(n E 为基态能量,当然其数值为最小,因而在求和中n m ≠的任一项0)0()0(<-m n E E ,故)2(n
E 永为负值。
4.简并态微扰与非简并态微扰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什么条件下,简
并能级情况可用非简并态微扰处理?
解答:简并态微扰与非简并态微扰的主要区别是零级近似能量给定后,对应的零级近似波函数一般说来是不能完全确定的。
对于f 度简
并能级,)0(k E 如选择的f 个独立的)0(αψk 已使H '对角化,即
αβαββαδψψH H k k '>='<)0()0(||,
此时αααH E k '=)1(,对应的零级近似波函数为)0(αψk ,虽然能级)0(k E 是简并的,仍可用非简并定态微扰论处理一级近似问题。
5.量子跃迁问题与定态微扰在研究目标和处理方法上有何不同? 解答:定态微扰和量子跃迁是量子力学中两个不同类型的问题,在研究目标和处理方法上都不一样。
定态微扰处理定态问题,考虑加入微扰后如何求出体系总哈密顿量的本征值和本征函数的修正项,其出发点是定态薛定谔方程。
量子跃迁是考虑体系在微扰作用下,波函数随时间的变化问题,是依据含时薛定谔方程),(),(t x H t
t x i ψψ=∂∂ 具体计算量子态之间的跃迁几率问题。
一般说来,这两类问题都需要运用近似方法求解。
6.非简并态微扰为什么不适用于所谓近简并情况?
答:在能级非常靠近(即所谓近简并)的情况下,除了上题所述不能适应定态微扰法的特例之外。
一般而言,不能应用非简并态的定态微扰法,因为这时能级虽然是非简并的,但由于彼此靠的很近,在受到微扰之后,不一定是均匀平移,而可能是彼此相混,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能级新的态,这时对于近简并应采用类似于简并态的子空间中将'H对角
的态函数。
7.能级简并没有解除的解是否必定是近似解?反之,近似解是否必定是能级简并的?
答:能级简并一般说来总是与体系的某种对称性相联系,如微扰'
H与0H具有完全相同的对称性,微扰只能使原来能级发生移动而不能发生分裂,即不会导致简并的接触,此时无论求多少级修正,简并仍维持。
如微扰'H比
H的对称性低,微扰使体系的对称
性受到部分甚至全部破坏。
这时原来的能级简并可以部分解除甚至完全解除,从对称性的考虑可指明:简并能级最多能分裂为几条,因而,如一级修正没达到,就可做第二次……直到达简并解除的上限,但对能级分裂的大小等细节则提供不出任何信息。
8.如果微扰知'ˆH,那么,我们便可将'ˆH在0ˆH的表象中对角化,从而求得'ˆH的本征解。
这样,近似计算还有什么意义呢?
答:能级简并与波方程的近似解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是不同的,没有
什么直接的关联,我们知道,能级简并主要是由于体系哈密顿量具有某种对称性,只要保持这种对称性,那么即使是精确解,其能级也是简并的。
如氢原子。
如果对称性受到彻底破坏或部分破坏,那么一般说来,简并应当消除或部分消除。
应用微扰法求解定态问题时,得到的解一般均是近似解,非简并态微扰的近似解,能级当然是非简并的。
简并态微扰法中由于微扰的作用,不管能级简并是否能解除,或解除多少,得到的解一般也是近似解。
从理论上说,只要能写出力学量在某一表象中的矩阵元,便可以应用对角化方法求出该力学量的本征解。
但在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普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为对于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久期方程已是高阶行列式方程,而高阶行列式方程通常都是无法精确求解的(进台可用电子计算机求解,那实际上亦是近似计算)。
因此,尽管存在矩阵对角化方法,一般情况下也只能做到近似对角化。
9.什么是等能跃迁?
答:量子跃迁中,始末量子态能量可以不等,也可以相等。
对于后者,便称为等能跃迁。
如粒子的弹性散射,边属于等能跃迁。
粒子在散射前后处于不同的自由态,动量方向发生变化而能量保持不变。
10.辐射的谱线位置与谱线强度各取决于什么因素?
答:辐射(吸收)的频率取决于跃迁频率
W,即始末态能量差,
mk
如入射光是单色光,便等于入射光频率。
谱线强度取决于跃迁速率。
11.为什么原子辐射时,辐射的光子能量总是小于电子跃迁的能级差?
答:这是由于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相差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核的动能(为保持体系动量守恒),不能完全转化为辐射光子的能量。
12.氢原子中能量量子化与角动量量子化是如何发生的?其物理实质是什么?量子力学中电子轨道还是量子化的吗?
答:能量量子化是由径向波函数的有限性所要求的。
角动量2L 与角动量投影
Lˆ的量子化是由角分布函数Y(θ,ψ)的有限性与单值性
Z
所要求的。
从物理上说,能量量子化是由于电子在库仑势作用下处于束缚态的结果。
角动量化是由于空间方向的周期性(以2π为周期)所造成。
在量子力学中,轨道的概念失去了意义,当然也就是无所谓轨道量子化。
13.如果有心力场不是库仑场(V(r)不与1/r成比例),角分布函数将取什么形式?
答:只要是有心力场,波函数中,r与θ、ψ变量即可分离,共角分
布函数总是球谐函数Y(θ,ψ)=Θ(θ)Φ(ψ),不因势场V(r)的形式不同而有变化。
14.正常塞曼效应中,每条谱线分裂为三条,能级是否也是一分为三?
答:谱线分裂与能级分裂是两回事。
在正常塞曼效应中,没条谱线分裂为三条谱线(这是由选择定则所制约的),而每个能级分裂数为2j+1,j为总角动量量子数,由于各能级都是等距分裂,所以相邻能级间的跃迁的ΔE只有三种数值。
15.原子结构理论中,有心力场模型的基本假定是什么?
答:多电子原子中,核外诸电子不但处于核势场中,诸电子间也存在着库仑相互作用,这种多体问题,即使近似求解也是很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