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下意识文献综述
阈下知觉研究中实验范式的改进

果消除了倒摄启动,启动刺激的可见度也将下降 , G en ad和 D h ee的研究进~ 步表明 ,阈下 知 rew l e an 掩 蔽语 义启 动效 应 消失 了 。值得 注意 的是 ,D — 觉 可以达 到语 义加 工的水 平 。但是 对 于这 一 问题 u
了内省 法 。实验 中 ,他们 首先 给被试 的指头 上施 的广告 可以在消费者未觉察 的情况 下 ,对其行为产
加 一个 压力 ,然后 再施 加另 ~个 略 重或略轻 的压 生 长期影 响 ,同时这种影响是不受意识控制的。 一 Eisn (90 反对将 内省法作 为测量 意识 r e 16) k 力 。要求被 试按照一 个 0 3的量表判 断哪 一个压 -
报 告 了类 似 的研 究 结果 ,不 但使 用字 词发 现 了掩 接 测试 之后 或 同时进行 , 同时 两者 应该 采用 相 同 蔽刺激 引起 的语 义启动 效应 ,使 用 图片 时也是 如 的呈现条 件 。
此 。但 是 下文 我们 便会 看 到 ,这 些研 究无 一例 外
的存在 着严重 的方法上 的缺陷 。
关键词 :阈下知 觉 掩 蔽启 动范式 语义加 工
务 要 求被试进行 ~个 只有两个选项 的迫选 反应 。 一
1 阈下知觉的发现 :
研究结 果表 日 月,尽 管被 试在很 多情况下 无法辨别 压 力 的大小 ,但是 其迫选 反应 的正确率仍 然高 于
即 0 ,这 似乎 暗示 了 阈下加 工 的 对 阈下知觉 的研究 与科 学心 理学 的历史几 乎 随机 水平 ( 5 %) ii 19)在 一定 距离外 给 是 同 步开 始 的 。Jhn ebr 17 — 8 1 首 存在 。与 此类 似 ,Sds (88 o anH rat(7 6 14 ) 一 有阿拉 伯数字 或字母 的图 片 ,尽 些写 先采用 “ 阈下 ” ( bi i 1 这 个词 来描 述发 生 被试 呈现 - s l n) u m a
阈上阈下不同面孔表情下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

DOI: 10.3724/SP.J.1041.2015.01309
阈上阈下不同面孔表情下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
张美晨 魏 萍 张 钦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 , 北京市 “学习与认知 ”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00048)
Hale Waihona Puke 被试 35 名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 (23 名女生 , 12 名男 生 , 19~23 岁 , M = 22 岁 , SD = 1.37)参加了实验。被 试均为右利手 , 视力或者矫正视力正常 , 身体健康 , 无情绪障碍疾病史。 因实验程序错误剔除 1 名被试 , 另外 , 剔除错误率高于 5%的被试 3 名 , 最后选出 31 人 (21 名女生 , 10 名男生 )。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 实验 , 实验后获得一定的报酬。 2.2 刺激与仪器
收稿日期 : 2014-11-2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31470979, 31470980);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资助。 通讯作者 : 张钦 , E-mail: zhqian@; 魏萍 , E-mail: weiping@
1309
1310
趣的重要指示器。人们可以利用他人眼神所传递的 信息去知觉面孔和识别情绪 , 也能依据他人的注视 方向获悉其注意焦点、行为意图、目的愿望 , 甚至 是知识和信念等信息 (Kleinke, 1986) 。在社会类型 的线索中 , 眼睛注视朝向是一种非常有力的线索。 近些年来 , 研究者发现他人的眼睛注视线索可诱导 观察者将注意转移到该线索所指向的方向上 (Driver et al., 1999; Friesen & Kingstone, 1998; Hood, Willen, & Driver, 1998; Schuller & Rossion, 2001, 2004)。当他人的注视方向与随后出现目标的 位置相一致时 , 检测该目标的速度会显著提高 ; 反 之 , 当注视方向与目标位置不一致时 , 对目标的检 测较慢。即使注视线索对目标位置没有任何预测作 用 , 它仍能诱导注意发生快速转移 , 这一现象被称 为 “ 眼 睛 注 视 线 索 提 示 效 应 ” (eyes gaze cueing 这种注 effect), 简称为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 ” (GCE)。 意现象在高级社会认知能力 , 如心理理论、语言习 得 与 社 会 交 往 的 发 展 中 有 重 要 作 用 (Bayliss,
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及启动效应研究_石文典

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及启动效应研究石文典钟高峰(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银川,750002)鲁 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摘 要 采用2(组别) 2(有无指导语) 2(是否学习)的3因素实验设计对8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以研究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
结果表明: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不能单独起作用,阈上知觉作用非常显著;阈上和阈下启动效应明显。
关键词:阈下知觉 阈上知觉 启动效应 隐性广告1 引言外界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意识到,人们才能听清楚、看明白,这一强度就是意识阈限(t he threshold ofaw ar eness)。
低于意识阈限的刺激,人们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但仍然会有反应,这种情形叫做阈下知觉。
刺激强度在意识阈限以下的广告,叫做隐性广告。
20世纪50年代,某些广告主开始考察隐性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在新泽西的一家电影院里,在电影放映期间,把可口可乐和炒玉米的广告快速地闪现在银幕上,以至于观察者不能清楚地看到它们。
据说,在6个星期内,炒玉米的销售量提高了58%,可口可乐的销售量提高了18%。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对隐性广告感兴趣,美国已有30多家 隐性广告 公司,为各厂家在电影中作 隐性广告。
然而,研究者不能重复这种结果。
尽管有一些证据证明阈下刺激可以影响情绪反应,却没有迹象证明阈下刺激可以影响消费动机或消费行为。
[1]最近有些证据显示,阈下知觉的作用是通过持续的长期的重复累积过程来实现的,而且要和阈上知觉结合起来。
实际上,阈下知觉只是起到了对阈上知觉的启动效应。
实验中很难把阈下知觉和阈上知觉分离开来,因为阈下知觉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只能通过行为反应来间接推测。
M erikle 与他的同事(2001)发现,阈下启动中能观察到典型的Stroop 效应,而阈上启动则观察到的是反转的Stroop 效应[2]。
Stroop 效应是指,在阈下启动中,被试对启动刺激的知觉是无意识的,由此所引起的对靶刺激的反应是自动的、不受控制的;而在阈上启动中,由于启动刺激被有意识地知觉到,使得被试可以根据启动刺激预期即将到来的靶刺激,因此,被试的反应是有目的的[3]。
心理学文献综述

心理学文献综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涵盖了众多领域和分支。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梳理,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学科的发展脉络、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认知心理学领域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认知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在感知方面,研究表明人们对外部刺激的感知并非完全客观,而是受到个体的先验知识、期望和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模糊的图形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预期来解读它。
在注意方面,学者们发现注意力的分配是有限的,并且存在选择性注意和分散注意等不同的模式。
选择性注意使我们能够在众多信息中聚焦于特定的刺激,而分散注意则让我们能够同时处理多个相对简单的任务。
关于记忆,研究揭示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不同机制。
短期记忆的容量有限,而长期记忆可以通过重复、关联和深度加工等方式得到巩固和强化。
在思维和语言领域,研究人员探讨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以及思维的推理和决策过程。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在儿童发展方面,早期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情感、社会和认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全型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自我认同的形成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自己的价值观和未来的方向。
而在老年阶段,认知能力的下降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但同时也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在某些方面的智慧和情感调节能力可能会有所增强。
三、社会心理学领域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
从众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研究课题,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往往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以符合群体的期望。
社会认知方面,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和归因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第一印象、刻板印象和信息的可得性等。
阈下情绪面孔及其脑机制

来 识 别 他 人 的 心 理 状 态 进 而 调 整 自己 的 社 会 行 为。 对情 绪 面孔准 确 、 快 速 的觉 知是 人类 进行 正常 社 会交往 所必 须 的技能 。根据情 绪 的不 同 , 情 绪面
孔 主 要 分 为 七类 : 高 兴( h a p p i n e s s ) 、 愤怒( a n g e r ) 、 恐
研 究 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金 项 目。
【 作者简介】 朱雪玲 ( 1 9 8 0 一 ) , 女, 讲师, 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 心理战理论与技术 。
朱雪玲等 : 阈 下 情 绪 情 绪 面: f L  ̄ J l 激 的加 工 ; 阈下情 绪 面孔 加 工 系统 究竟 由哪些 成 分 构成 :每 个成 分 的
类 对 面孔 的情绪 非 常敏感 。通 过观 察 面孔 的情 绪
感觉 不到 的事物 就不 会对 人产 生影 响吗Ⅲ ?心 理学 的研究 发 现 , 作 用于 各种 感受 器 ( 眼睛 、 耳朵、 皮肤 等 ) 的刺 激 , 必 须达 到一 定 的强 度才 能 引起 感
受 。那种 刚刚 引起感 受 的最小 刺激量 。 称 为绝对 感
料进 行 阈下呈 现 , 继而 诱发 无 意识 视 觉 , 对 比实验
阈下呈 现刺 激 是无 意识 知 觉领 域 中感 觉 无意
识( s u b l i m i n a l p r o c e s s i n g ) 的研究 范畴 。此 种无 意识
阈下知觉研究的三个层面

的研究 可 以归 结为 这样 主要 的几 个层 面 .第 一是 阈下知 觉 的存 在及 影 响效 果研 究 。第二 是 阈下 知 觉 的心理 机制 的研究 。 第 三是 阈下 知觉在 商业 、 政 治 和工业 等 各个领 域 的应 用 研究 。三个 层 面从 理
也具 有 实践 应 用 的 意 义 。
【 关键词1 闽下知 觉; 阈下启动 ; 无意识 ; 心理机制 ; 应用研 究 【 中国分 类号】B 8 4 9 f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6 7 1 — 4 5 4 7 ( 2 0 1 3 ) 0 4 — 0 0 0 4 — 0 6
离是 多少[ 3 1 。P i e r c e的经典实 验则 采用 内省 法测 试
个 相对 完整 体系 雏形 。
阈下 知 觉 的存 在 性[ 4 1 。早 期 的研究 认 为 。 人 的知 觉
二、 阈下 知 觉 的 存 在 及 影 响 效 果研 究
有关 阈下知 觉 的存 在及 影 响效 果 的研 究是 目
( 一) 阈 下知 觉的存 在 争议 尽 管 阈下 知 觉 的研 究 已 经 有 相 当 长 的 历 史 . 但关 于 阂下 知觉 是 否 存在 仍然 是 个 具 有争 议 性 的 问题 。支 持 阈下 知觉 存 在 的学 者 往往 通 过 实 验 中 发现 的启 动 效应 来证 明他 们 的观 点 。所 谓 启 动效
究。 K l e i n [ 2 1 和 他 的同事 做 的关 于 阈下动 机和行 为控
制 的研 究 , 推 动 了阈下 知觉研 究 的进程 。阈下 知觉
的主 要 研 究方 法 是 基 于 认 知心 理 学 的 实 验法 , 最
阈下信息技术在军事应用中的潜在价值

行某 一 任务 对后 来执行 相 同或类 似 任务 的促 进 作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7 — 1 1
察 ,故 此 时 出现 的情绪启 动 称 为 阈下情 绪 启动四 。 在 阈下情 绪 图片实 验 中 。首先 给被 试 阈下 呈 现一
个愉快 或 悲伤 的人 脸 图片 ,之 后让 被试 判 断 随后
出 现 的 目标 刺 激—— 中性 的面 孑 L 的感 情 色 彩 , 阈 下 呈 现 愉 快 面 孔 的被 试 大 多 将 中性 面孔 归 为 愉 快 .而 阈下呈 现悲 伤 面孑 L 的被 试 大多 将 中性 面孔
( 国 防科 学 技 术 大 学人 文 与 社 会科 学 学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0 7 4 )
【 摘
要】 阈下信 息技术是指设计、 制作 、 传播 、 接收 、 加 工和控制 阈下信息 以刺激人 的态度倾 向和行 为选择 的
技 术 。其 作 用 形 式主 要 包括 掩 蔽 启动 刺 激 和 嵌 入 式刺 激 。文 章研 究 , 闽 下信 息 技 术在 思 想政 治 教 育 、 军事训练、 心 理 战 和 武 器装 备 研 发 等 军 事领 域 具 有 强 大 的 潜在 应 用价 值 。未 来 的研 究方 向 包括 : 基 础理 论 研 究 , 学科 交叉 研 究 , 阈上
计、 制作 、 传播 、 接收、 加工 和控 制 阈下 信息 以刺 激 人 的态度倾 向和行 为选 择 的技 术 。 阈下信 息技 术
方法体系研究》成果公报

《阈下信息技术视域下的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研究》成果公报资助类别:省级资助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XJK012AXJ001 学科分类:教育信息技术阈下信息研究是新兴的心理学研究方向,通过阈下植入这种隐性的、无意识的影响方式,让人们在不知不觉间改变自己的观点、态度、行为,甚至可能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
从心理学角度看,价值观念的实质是个体深层次的态度体验,价值认同的过程就是态度改变的过程。
通过直接的教育灌输很难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内化,而通过无意识教育的方式则可以使学生更易接受教育内容,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本研究报告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结了课题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研究了阈下信息技术的概念、理论研究进展以及应用情况,阐述了阈下信息技术适用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可行性。
阈下信息技术是指设计、制作、传播、接受、处理与控制阈下信息,以刺激人的阈下反应,试图影响人的态度倾向与行为选择的技术。
阈下信息技术是一种潜意识心理影响技术,该技术具有高度隐蔽性。
现在,阈下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广告、政治宣传、教育、军事等诸多领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阈下信息技术是一种很好的隐性教育手段,阈下信息已被很多研究者证明是有效的,同时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植入方式、植入内容形式和植入载体多样,因此,与传统的显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阈下信息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培育方法上具有独特优势。
第二部分梳理了运用阈下信息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理论体系,分别从心理学、传播学、信息学等角度进行分析。
阈下信息技术是以深厚的心理学理论、传播学原理和信息学理论为基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快速植入到相应媒介中,进而作用于对方的无意识领域,改变其心理或行为。
它以认知心理学原理、精神分析学原理和内隐理论作为其实现心理影响效果的理论依据,以传播信息加工理论、传播过程模式理论、传播媒介选择理论作为其整个信息传播流程的理论依据,以信息设计、信息编码、信息合成作为其信息编制流程的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中,常常会见到随处张贴的标语。
当管理者强制要求员工需仔细阅读标语时,触发员工的阈上意识。
当管理者并没有要求员工必须阅读标语。
即使标语位置醒目,视觉的呈现是在员工的视觉阈限以上,但在此过程当中,员工关注的是手头工作,而不是这些本应引起注意的标语。
也就是说,是员工自己把这些标语给“隐藏”起来,视而不见。
此时,标语产生的效果触发的是员工的阈下意识。
阈限
阈下知觉
情绪影响思维
“拓展-构建理论(broaden-and-build theory)”认为,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个体比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个体,在思维上更开阔并更具创造力,后者往往聚焦于引发消极情绪的事件或情境,使认知范围变得狭隘,但处于消极情绪的个体在求生时能迅速作出反应。
在情绪强度对信息加工的影响方面,与高强度比较,中等强度的积极情绪更利于创造性的产生(Fredrickson, 1998)。
情绪影响认知
关于情绪如何影响认知,Forgas 提出了情绪渗入理论(AIM, affect infusion model)。
情绪渗入是指个体在使用不同的加工策略时,情绪会选择性地影响个体的认知活动,从而使个体的认知结果朝向与情绪相一致的方向倾斜(Forgas,1995)。
研究表明,具有情绪色彩的信息更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产生注意偏向(Williams,Mathews,Macleod,1996;Koster et al.,2005)。
积极情绪扩大了个体的注意范围,使个体更易形成全局观念;消极情绪则使个体更多注意细节内容,进行更多的系统搜索(王翠玲&邵志芳,2004)。
积极情绪使被试打破定势,产生更多不寻常的联想,更有利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效率更高,决策更全面(Isen et al., 1987;Isen,2002)。
也有研究认为,消极情绪促进顿悟问题的解决(Kaufmann,1997),积极情绪则促进被试对类比推理任务的完成(Jausovec,1989)
情绪影响认知的stroop验证
正常成人具有显著的情绪STROOP效应; 阈下情绪的不同对正常成人完成STROOP认知任务存在影响, 其中, 消极情绪的STROOP效应表现为反应时的延迟。
以文字为载体的阈下情绪刺激能够产生情绪STROOP效应, 说明了情绪刺激具有优先于意识认知的特点, 可以在人们对其产生意识前得到加工并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宋鸽,2008)采用眼动记录法并结合情绪诱发程序,探讨主体情绪状态和材料情绪模式(情绪图片、情绪文本)对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
(高淑青,2010)随着被试感受情绪图片时间的延长,积极情绪的作用表现为从无作用到产生干扰作用,而消极情绪的作用表现为从产生干扰作用到无影响再到产生促进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随着认知过程的延长,情绪诱发效果的增强,积极情绪表现出干扰作用,而消极情绪随着认知过程的延长得到更充分诱发,从最初表现出干扰作用到后来产生促进作用。
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应该从不同刺激所具有的自身特征以及在不同加工任务过程中情绪是否得到有效而充分的诱发两个方面寻找解释(董光恒,2008)。
阈下启动被试的积极/消极情绪对风险决策有显著影响。
阈下积极组的被试更具有冒险倾向,阈下消极组的被试更趋向于风险规避,而控制组的被试在风险决策中则处于居中水平(姜卓,2011)。
标语(情绪文本)对员工行为影响示意图
情绪文本通过两种途径影响员工行为。
第一,情绪文本影响员工认知,从而间接影响员工行为。
第二,情绪文本给员工带来情绪刺激,促使员工产生阈下意识,以此影响员工行为。
参考文献:
宋鸽,阈下情绪Stroop效应的研究.[J]新西部.2008,12:214-215.
董光恒,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启动对冲动控制影响的差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王翠玲,邵志芳.国外关于情绪与记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27(3):691-693. 姜卓,阈下情绪启动下的风险决策行为研究[D]宁波大学,2011
Williams J M G, Mathews A, Macleod C. The emotional stroop task and psychopathology[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6,120(1):3-24.
Koster B, Ernst H W, Rudi D R, et al. Mood-Congruent Attentional Bias in Dysphoria: Maintained Attention to and Impaired Disengagement From Negative Information[J].Emotion, 2005,5(4):446-455.
Forgas J P. Mood and judgment: The Affect Infusion Model(AIM)[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1995,117(1):39-66.
Isen A M, Daubman K A, Nowicki G P. Positive Affect Facilitates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2(6):1122-1131.
Isen A M. A Role of Neuropsychology in Understanding the Facilitate Influence of Positive Affect on Social Behavior and Cognitive Process. In C. R. Synder, S. J. Lopez(Eds.),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C]. NY: Oxford,2002:528-540.
Kaufmann G, Vosburg S K. “Paradoxical”effects of mood on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J]. Cognition and Emotion,1997,11(2):151-170.
Jausovec N. Affect in analogical transfer[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89,2(4):25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