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游园不值》教案

《游园不值》教案

《游园不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园不值》这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词和句子,把握诗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游园不值》;2.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3. 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生词和句子的理解;2. 意象分析和表达手法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原文、译文、生词解释、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叶绍翁及《游园不值》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生词和句子的理解;(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2)教师分析古诗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古诗中的画面;(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古诗的美。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古诗背诵比赛;(2)学生分组讨论,创作以“游园”为主题的诗歌。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课后搜集其他描写游园的诗句,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古诗背诵评价: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游园不值》,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评估学生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包括古诗翻译、生词默写和创作练习。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8篇

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8篇

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8篇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进入诗境、体会诗情、诵读达情。

3、挖掘内涵、拓展训练(想象、思维、表达)。

4、体味意蕴、感受经典、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味意蕴、感受经典诗句。

教学过程:一、巧设悬念,激趣入课,为创设情境作铺垫。

融洽师生关系。

二、综合运用几种方式创设生活情境,让师生共同进入情境。

1、在情境中暗送诗句中的有关信息,让学生无意识储存。

如:不值、应、怜、小扣。

2、在情境中明白诗句中的有关信息。

如:游园、柴扉、苍苔、屐齿。

3、在情境中师生共同生成有利于理解诗句的3个问题并得到思维、想象、表达的综合训练。

a、怎么开门?b、主人为何不开门?c、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心情怎么样?三、带着师生共同生成的问题及无意识储存的信息和明白的相关信息形成问题情景,直面诗句,理解诗句。

1、读通诗句。

2、结合三个问题情境,读懂诗句,并重点指导。

应、怜、小扣。

3、初步感悟作者由一枝红杏出墙联想到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的独到写法和独特心情。

四、诵读达情。

1、扣词达情、悟意,重点指导小扣、久不开、关不住。

2、创设与生活对接的生活情景,指导、激起学生达情悟意。

前两句达扫兴之情。

后两句达欣喜之情。

整首诗达喜爱之情。

五、直面经典诗句,重点感悟经典诗句的内涵及意蕴。

主要采用创设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经典诗句,具体形式可采用师送生师送校师送班生送生生送师等送诗句环节。

六、拓展训练。

1、学生改诗:根据学生在情境中生成的最后一个问题,改动诗句表达胸意。

2、读诗(可用对比读的方式读)。

3、思维、想象、表达的整合训练。

哇!开门了,真是春色满园呀(预设,视情况调整)教案设计说明:《游园不值》语言朴实无华,但这看似平淡的语言却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一枝出墙红杏,带给普通人的可能是见不到万紫千红春象的遗憾和失落,给诗人的却是满园春色的欣喜。

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教材分析】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

他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

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

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其重点是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扣、值”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古诗中表达的意境。

3.读懂诗句,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从“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欣欣向荣之美。

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用此的考究和魅力。

体会“一”“满”“关”“出”的妙用。

[教学准备]1.搜集描写春天的景物的名句。

2.《游园不值》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今天我们来学习叶绍翁的一首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

2.你们已经五年级了,一定学了好多诗了,你们一般怎样学习古诗?3.根据汇报小结学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晓诗理。

4.你了解叶绍翁吗?“游园不值”是什么意思呢?5.汇报交流。

二、自学古诗,明诗意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汇报。

3.划出节奏读。

4.出示注释,边读边想意境。

5.你读懂了什么?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6.汇报交流。

7.把你的理解送入朗读中。

三、再读古诗悟诗情1.读着读着,你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从哪个词句知道的?2.汇报交流。

(1)引导理解关键字:“怜”“扣”体会诗人对春景的爱惜。

(2)根据交流情况小结使人心情变化,并板书:扫兴—惊喜3.指导读出诗人的心情。

四、三读古诗晓诗理1.再读读古诗说说这是一枝怎样的红杏?2.交流:(1)通过体会“一”“满”“关”“出”的妙用引导理解春色满园的景象及新生事物力量强大不可阻挡的诗理。

《游园不值》教案完美版

《游园不值》教案完美版

《游园不值》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园不值》。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诗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重点句子来理解诗歌。

(3)培养想象力,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2)学会珍惜眼前的美好,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3)提高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古诗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2. 古诗表现手法的理解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2. 运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红杏出墙图、春色满园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3)简介诗人叶绍翁及本诗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表达了哪些景物?(2)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解读诗歌(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选取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

(2)引导学生珍惜眼前的美好,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7. 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游园不值》。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3.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精选5篇)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精选5篇)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精选5篇)《游园不值》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2、运用电教媒体,展现出一片春色满园的景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1、解题: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2、介绍作者(用投影片将作者情况演示出来)。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4、听录音,听示范朗读。

5、随录音磁带播放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6、指名读,其他同学想句子的意思,勾画出不懂的词语。

7、用投影仪演示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字的意思。

①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

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②指名逐句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是: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

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院的。

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8、有感情地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①老师范读,指导有节奏,读出重音。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②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9、启发想象:①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②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a、有柳树,有美丽的,各色的花。

b、有蝴蝶,有蜜蜂。

c、有浓郁的花香。

10、学生讲完后,自己动手设计,画画。

11、将满园的春色展现出来(打在投影仪上)。

1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来描写园中的春景。

编儿歌或诗:老师示范春色满园绿青苔,鸟语花香蝶蜂缠,花红柳绿笑开怀,红杏出墙引客来。

游园不值教案(精选

游园不值教案(精选

游园不值教案(精选教案:游园不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3课《游园不值》。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游览园博园的经历,通过描写园中的景物和作者的游览感受,展现了园博园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欣赏能力。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简单的写话练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词语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课文课件或黑板3. 学生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景物,询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b.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园博园的了解和游览经历。

2. 课文朗读与理解:a. 让学生跟随课件或黑板上的文字,一起朗读课文。

b.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游览感受。

3. 课文分析:a.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词语运用。

b. 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习如何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话练习。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b.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话练习。

5. 作业布置:a.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作业题目。

b. 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意词语的拼写和句子的结构。

六、板书设计课题:游园不值内容:园中的景物:花、草、池、桥、亭作者的游览感受:惊喜、失望、理解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写你游览园博园的经历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情况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大意。

在课文分析环节,学生对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词语运用有一定的掌握,但在写话练习中,部分学生对词语的拼写和句子的结构把握不够准确。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游园不值》教案设计

《游园不值》教案设计

《游园不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园不值》。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叶绍翁及宋代诗人的生平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作者生平事迹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叶绍翁及宋代诗人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

4. 诗歌讲解讲解诗歌字词的含义,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拓展延伸介绍叶绍翁的生平事迹,了解宋代诗人的创作背景。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游园不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诗歌案例,让学生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游园不值》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程序: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地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说说)今天,我们学习宋代大诗人叶绍翁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游园不值二、检查预习请问读熟的同学有多少?这首诗读懂的又有多少?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古诗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的时候用心体会、琢磨、看谁读得不但正确、流利,而且还体会出诗歌的感情,能读好古诗。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1)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朗读比赛、评议,反复朗读古诗(2)不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景,体会着把春天的美景读出来,通过评议理解重点的词句。

3、教师示范读书,引导学生评议老师读的和同学们读的有什么不同?(重点指导:情绪饱满、气息畅通)4、学生再次练习读书,争取超过老师读的情况5、指名学生读书,引导男、女展开比赛读书6、总结:通过我们多遍读书,有的同学已经把诗的意境读出来了,有的同学读的感情还差一点点,不要紧,大家一会儿还有机会,一会儿我们再练习着读书。

四、感受情境,语言描绘1、通过我们多遍的读书、体会、揣摩,大家肯定有许多想法,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理解到的诗句的意思,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讲一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园路上的“值”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首诗中的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4、通过品读,感受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体悟心灵对大自然独特的审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悟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感受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寻觅春迹,导入古诗
1、(播放视频)欣赏着这美丽的春景,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或诗句?
2、听着这美妙的旋律,让我们想到古诗的韵律美。

古诗可以吟,还可以唱,关键在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推敲出来的精华。

著名诗人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今天我们也来学着推敲推敲。

二、初读诗句,理解诗意
1、雨过天晴,我们跟着叶绍翁一起——(游园)在游园的路上推敲推敲这——(不值)
2、“值”,意思是?(相遇)“不值”呢?(没有相遇)用两个字概括?(不遇,师板书。


3、我们在“不遇”中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一读,再聊一聊。

(指名读)
4、据说古人吟诵讲平仄。

我们这么做也许不科学,不过尝试也是创新。

那我们就试着把一声、二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读得拉长平缓;三声、四声的字呢当仄声,读得短促一些。

比如“怜”是第几声?“齿”呢?
看看这首七言诗,该怎么读出诗味?自己先练一练。

指名读、评价
5、“诗”读百遍,其义自现。

游园的路上,我们遇到了——(苍苔,柴扉,还有红杏。

)(指名读)
①理解“柴扉”,就是柴门,是用木棍和树枝编成的一个门。

(课件出示四扇门):与前两扇门比较,这扇柴扉怎么样?指名读诗句,感受柴扉的特别。

②理解“苍苔”,一种绿色的植物,一般都是长在石头上,一些石缝里面和潮湿的地方。

(出示图片)给你怎样的感觉?
师生齐读“应怜……”。

③理解“红杏”,它一般在春天的时候开花。

(出示图片)二月,正是莘莘学子要进京赶考,抬头望着那杏花,企盼给他带来希望,所以,杏花也叫及第花。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师: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地赞叹他所见的这枝。

那我们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来吧!(生齐读。


师:就这样,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简单的柴扉,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回归。

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体会春天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愉悦。

(古筝起,师生齐读。


三、精读诗句,感悟诗情
师:这就是我们游园的所遇。

这样的一座普通的园,这样自然而然的景物,我们对此赋予了怎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的哪个字的字形看出来?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的“怜”?
1、“怜”苍苔
①“怜”就是喜爱的意思。

从“印”看出来“怜”苍苔。

②理解“木屐”
③指名学诗人走路,感受对苍苔的喜爱和怜惜。

④叶绍翁最初用的是“应嫌屐齿印苍苔。

”比较“怜”与“嫌”。

齐读诗句,体会对苍苔特别的爱。

2、“怜”柴扉
①“扣”,意思是?(敲)
②比较扣和敲,指名用动作区分。

③体会“久”。

④师生一边“扣”,一边朗读诗句。

3、“怜”红杏
①这两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到对红杏的“怜”?(出)
②出示: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你能对比着讲讲吗?
③这枝红杏还有特别的地方,就是----
“一”和谁相对?(满)
师:既然“一”相对于“满”,红杏越多不更能说明春色满园吗?让我们把这句改一下。

(分别改成“三”“十”)
生讨论
把两句连起来齐读,再次体会这因“关”而“出”,因“一”而“满”的对红杏的特别的珍爱!
4、和红杏对话
①如果你就是这冲出墙外的那枝红杏,说说你在园内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在园外你又看到了些什么呢?
②如果你就是关在这园子内的花啊草啊,你们有什么想问问
这枝出来的红杏呢?
5、和园主人对话
园主人也来凑热闹。

我就是这园主人,你们就是叶绍翁。

你来游我这园,能不能把你的感受具体地告诉我这个园主人。

出示:“园主人啊,我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
6、回到“不值”
①红杏真的会说话?我们真的听到了园主人和诗人的对话?那我们怎么能感受到的呢?(想象出来的。


②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园子还是这座园子,柴门还是没有打开,压根儿我们就没进园子,压根儿我们就没见到园主人,原来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

心里所想园子多美,园子就有——多美。

③就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憧憬和想象,深深地留在心里吧。

(古筝再次响起,学生齐读古诗)
四、总结全文,升华诗境
1、我们还有必要再去进园子里边吗?还有必要见园主人不可吗?
2、原来这“不值”不仅仅是“不遇”的意思。

其中还有一份舍不得,不忍的滋味。

他呀,想要把这美好的想象和精神上的享受,永远地留在了心中。

所以不遇中是有——(遇!不遇中有遇。

师板书)不值就是——值!
3、伴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唱古诗。

五、作业:
继续收集有关古诗或者创作赞美春天的诗歌,准备召开《春之歌——诗歌朗诵会》。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不
应怜∕屐齿∕印苍苔,遇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有
一枝∕红杏∕出墙来。

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