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教案完美版

合集下载

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8篇

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8篇

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8篇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进入诗境、体会诗情、诵读达情。

3、挖掘内涵、拓展训练(想象、思维、表达)。

4、体味意蕴、感受经典、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味意蕴、感受经典诗句。

教学过程:一、巧设悬念,激趣入课,为创设情境作铺垫。

融洽师生关系。

二、综合运用几种方式创设生活情境,让师生共同进入情境。

1、在情境中暗送诗句中的有关信息,让学生无意识储存。

如:不值、应、怜、小扣。

2、在情境中明白诗句中的有关信息。

如:游园、柴扉、苍苔、屐齿。

3、在情境中师生共同生成有利于理解诗句的3个问题并得到思维、想象、表达的综合训练。

a、怎么开门?b、主人为何不开门?c、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心情怎么样?三、带着师生共同生成的问题及无意识储存的信息和明白的相关信息形成问题情景,直面诗句,理解诗句。

1、读通诗句。

2、结合三个问题情境,读懂诗句,并重点指导。

应、怜、小扣。

3、初步感悟作者由一枝红杏出墙联想到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的独到写法和独特心情。

四、诵读达情。

1、扣词达情、悟意,重点指导小扣、久不开、关不住。

2、创设与生活对接的生活情景,指导、激起学生达情悟意。

前两句达扫兴之情。

后两句达欣喜之情。

整首诗达喜爱之情。

五、直面经典诗句,重点感悟经典诗句的内涵及意蕴。

主要采用创设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经典诗句,具体形式可采用师送生师送校师送班生送生生送师等送诗句环节。

六、拓展训练。

1、学生改诗:根据学生在情境中生成的最后一个问题,改动诗句表达胸意。

2、读诗(可用对比读的方式读)。

3、思维、想象、表达的整合训练。

哇!开门了,真是春色满园呀(预设,视情况调整)教案设计说明:《游园不值》语言朴实无华,但这看似平淡的语言却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一枝出墙红杏,带给普通人的可能是见不到万紫千红春象的遗憾和失落,给诗人的却是满园春色的欣喜。

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教材分析】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

他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

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

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其重点是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扣、值”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古诗中表达的意境。

3.读懂诗句,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从“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欣欣向荣之美。

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用此的考究和魅力。

体会“一”“满”“关”“出”的妙用。

[教学准备]1.搜集描写春天的景物的名句。

2.《游园不值》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今天我们来学习叶绍翁的一首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

2.你们已经五年级了,一定学了好多诗了,你们一般怎样学习古诗?3.根据汇报小结学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晓诗理。

4.你了解叶绍翁吗?“游园不值”是什么意思呢?5.汇报交流。

二、自学古诗,明诗意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汇报。

3.划出节奏读。

4.出示注释,边读边想意境。

5.你读懂了什么?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6.汇报交流。

7.把你的理解送入朗读中。

三、再读古诗悟诗情1.读着读着,你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从哪个词句知道的?2.汇报交流。

(1)引导理解关键字:“怜”“扣”体会诗人对春景的爱惜。

(2)根据交流情况小结使人心情变化,并板书:扫兴—惊喜3.指导读出诗人的心情。

四、三读古诗晓诗理1.再读读古诗说说这是一枝怎样的红杏?2.交流:(1)通过体会“一”“满”“关”“出”的妙用引导理解春色满园的景象及新生事物力量强大不可阻挡的诗理。

《游园不值》教案

《游园不值》教案

《游园不值》教案【4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一板块我们学习了对联,知道这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及其语言魅力。

假如说对联在古代文学中始终薪火相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那么古诗便如一壶陈年的佳酿,意蕴悠长,耐人寻味。

这节课上我们一同来品读南宋江湖派诗人叶绍翁的一首《游园不值》二、解题1、通过预习结合书下解释,谁能说说“值”是什么意思?“不值”呢?用自己话理解一下整个题目2、既然是不遇,由此我联想到带有“不遇”的古诗,你知道吗?试着背下来。

诗人都把这些不遇登记来,肯定用他们值得回忆的地方,今日我们一起品诗意,悟诗情三、初读感知1,用自己喜爱方式读诗,结合书下生字,自学并理解。

2,指名读诗:留意读诗的韵味(平长仄短)3,同桌观赏读:思索,你从哪里知道诗人没有遇见。

4,沟通:从“小扣柴扉久不开”为何不开?引出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

利用工具书和解释理解:怜、应、屐齿那么诗人在不遇中又遇到什么呢?(苍苔,柴扉,红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事物是怎样的?对于苍苔园仆人是如何对待?沟通:怜在字典中的意思有两种,在这里应选哪种解释?是“疼惜、怜爱”。

由怕木头鞋在苍苔上留下脚印,我们感到园仆人怎样?(怜爱苍苔)那么对于诗人呢?5、再读这一句:现在应当带着怎样情感去读?抓住诗眼“怜”。

诗人带着满心的怜爱走到柴门前:引读其次句面对这自然而古朴的柴门,诗人怎样扣的?理解:小:轻轻地。

为什么要轻轻地敲?鼓舞学生想象,发表自己看法(怕惊扰园仆人,怕惊吓园内小鸟,怕吵醒了园内一切生物。

)6、再读这一句:读出“小扣”有多怜青苔?扣门有轻?那么就有多么的怜爱这一切。

而当他久敲而无人应时,他发觉了什么?7、引出:一枝红杏出墙来。

而当柴门紧闭时,它却探出墙头,这是一枝怎样的红杏?8、你都收集哪些有关红杏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枝幽幽探出墙头的红杏预示着什么?(园内已是万物复苏、满园春色)9、齐读后两句四、整体把握大意苔自生,门自闭,红杏自出墙,他日遇园仆人时,叶翁会向他叙述怎样的游园过程呢?发挥自己想象,制造的表述一下。

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教案(精选8篇)

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教案(精选8篇)

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教案〔精选8篇〕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教案〔精选8篇〕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教案篇1一、教学要求: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妙的风光,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作画、写作才能。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揭题,明确本课时学习目的:学习游园不值2、解题: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3、介绍作者〔用网上资料示作者情况〕。

4、初读,大体理解诗的内容。

5、师示范朗读。

6、生随师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7、投影课本上的插图:生自读诗,借助字典和插图,想句子的意思,并标出不懂的词语。

8、字词质、释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

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9、指名逐句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

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10、指导读,读出诗的韵味来: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1、启发想象:①、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②、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4人组讨论〕〔有柳树和各种美丽的花;有蝴蝶、蜜蜂;有浓郁的花香等。

〕12、将诗中的内容通过画面展示出来。

〔学生各自据诗意画画〕13、交流:投影学生的画,师生评议。

14、试试:将本诗用自己的话改作一下〔可以是诗,也可以是散文。

〕15、习作,交流,评议。

16、背诵诗句。

17、小结: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感受到春天的美妙。

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妙的春景。

《游园不值》教案完美版

《游园不值》教案完美版

《游园不值》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园不值》。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诗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重点句子来理解诗歌。

(3)培养想象力,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2)学会珍惜眼前的美好,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3)提高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古诗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2. 古诗表现手法的理解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2. 运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红杏出墙图、春色满园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3)简介诗人叶绍翁及本诗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表达了哪些景物?(2)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解读诗歌(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选取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

(2)引导学生珍惜眼前的美好,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7. 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游园不值》。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3.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游园不值》教案完美版

《游园不值》教案完美版

《游园不值》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游园不值》这首古诗,理解其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游园不值》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诗句的意境解析、诗人的生平介绍以及与这首诗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掌握其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游园不值》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游园不值》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3 意境感悟让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4 文化拓展介绍与《游园不值》相关的的历史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学生互评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课堂活动设计6.1 活动一:古诗朗诵比赛让学生分组朗诵《游园不值》,提高学生对古诗的语音语调掌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2 活动二:古诗绘画创作让学生根据《游园不值》的意境,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第七章:作业设计与辅导7.1 作业一:古诗背诵要求学生背诵《游园不值》,加强学生的记忆力训练。

7.2 作业二:古诗解析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游园不值》的解析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八章: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8.1 资源开发整理与《游园不值》相关的书籍、文章、视频等资源,以便于教学参考。

《游园不值》教案完美版

《游园不值》教案完美版

《游园不值》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游园不值》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游园不值》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诗句的表达技巧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游园不值》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游园不值》这首古诗的艺术魅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园不值》的古诗文本、注释、译文等,方便学生学习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新课,介绍《游园不值》的作者和背景。

Step 2:讲解《游园不值》的诗句意义和表达技巧。

Step 3:分析《游园不值》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Step 4: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Step 5: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4.2 时间安排每个步骤的时间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游园不值》这首古诗。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写一篇关于《游园不值》的读后感或者文学评论。

5.2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讨论的参与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游园不值》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游园不值》的作者其他作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6.2 教学延伸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与改进7.1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7.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精选17篇)古诗《游园不值》篇1一、谈话导入新课1、(轻松课堂气氛)请生领唱《春天在哪里》2、同学们唱得真好听,老师都被你们的歌声陶醉了。

谁能用自己的话向老师介绍一下这首歌?3、春天那迷人的景色真引人向往,我记得我们曾经学过一首古诗《春晓》,诗人通过“鸟啼”、“风雨声”、“落花”把春天的景色一一展现于人前,同时还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春天那勃勃生机的景象,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的《游园不值》。

4、板书课题。

5、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方法a:知诗人,解诗题。

b:抓字眼,明诗意。

c:读诗句,悟诗情。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作者简介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

2、释诗题⑴齐读诗题。

⑵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⑶释“园”、“不值”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区分“园”古今含义)古:唐宋时期富人多有私人花园,供自家观赏,因而指私人花园。

今:公园,公开供人们游玩的场地。

“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插图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勃,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往。

到了朋友的住处,在园子门外看到了什么?(请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2、学生汇报。

3、诗人是怎样写下自己看到的景象?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4、哪些诗句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请生读诗句。

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及诗歌的内容。

5、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质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指“大概”、“可能”。

怜:爱惜。

6、汇报小结。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

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园不值》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和感悟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由一枝红杏如何想象出满园的春色,感悟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情景导入。

1.(课前)集体背一首古诗。

我从同学们的背诵古诗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明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反映了炎黄子孙的智慧,歌颂了祖国山川田园之美,赞扬了英勇将士的爱国精神,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古诗。

2.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春天的时候,出去踏春呢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说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大诗人——叶绍翁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游园不值)二、自读自悟,乐于探索。

1.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体会诗句该是如何朗读的。

2.指名读古诗。

(纠正字音)自读---交流读---小组读---齐读(掌握七言诗句的节奏划分)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心底慢慢体会一下诗句的意思。

三、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叶绍翁,北宋诗人,以七律著称,长期隐居在杭州西湖之畔。

2、解诗题:(强调“值”是“遇”的意思)雨过天晴,作者去访友游园,碰巧主人不在,他不得进门,所以题目定为“游园不值”,也就是游园不遇。

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不遇,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再来聊一聊。

谁愿意读给大家要求要按照七言的节奏来读。

(生读。

齐读。

)四、抓字眼,晓诗意。

1、结合生活,谈谈认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尽管我们才读了几遍,我们跟着叶翁在游园的时候,遇到的有什么(苍苔、柴扉、红杏)请同学们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对它们的了解。

①柴扉:柴扉是什么意思(柴门,用柴草编织的门。

)是不是这样的呢(出示课件图片)这样的门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简陋)②苍苔:青苔。

——体现出春天到了,生命力的强盛,毛茸茸的、生机勃勃。

③红杏:红色的杏花。

——美丽,灿烂,生命力强。

2、抓字眼,晓诗意。

①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的呢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古诗中所表现的古今汉语不同特点。

(学生回答的问题略)②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门久不开”A师点拨:“怜”在汉语中有“可怜”、“爱惜”两种解释,这里应该是“爱惜”的意思。

“屐”是古代人们常常穿着用木的一种鞋子,要注意这个字的字形。

“扣”柴门,为什么不是“敲”(因为作者尊敬主人)“扣”的动作是怎样的呢(让学生自己用手扣桌子)因为尊敬主人,所以作者轻轻的扣着门,因此在“扣”的前边用了一个“小”字,“小”字本意与“大”相对,这里引申为“轻轻”。

B小组讨论:为什么会久不开呢(让学生掌握作者的逆向思维方法,也就是联系上下句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C “柴扉久不开”时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样(失望、扫兴、遗憾)D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该诗句的意思。

③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A问:作者游园不得进门,但是他还看到了什么(红杏)是的,他看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可是,他没有进入到园子里,为什么他会说“春色满园”诗人根据什么想象园内春色满园,你能从一个“满”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述园内美丽景色。

B想象诗境,视觉体验。

现在让我们也跟着诗人一起,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想象“满园”是怎样的景色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生:有柳树和各种美丽的花;有蝴蝶、蜜蜂;有浓郁的花香等。

)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也仿佛置身于那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美景之中,你们想看看我们所想象到的满园春色吗(在优美的音乐中,出示春天的画面,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C看到这样美丽的春色,你们现在的心情是如何的(高兴)那么诗人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想到园内满园春色,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板书:快慰、高兴)D抓“关”和“出”。

是谁关住春色,用什么“关”住春色红杏是怎样“出”墙来红杏为什么能“出”墙高墙大门关不住出墙的红杏,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它们会冲破牢笼,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发展生长起来。

)④完整地说说诗意。

五、回顾所学,思维拓展。

1、从整首诗来看,你认为园主人是怎样一个人(淡泊名利的人)师点拨:小中见大,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红杏”一词一语双关,喻园中主人闭门隐居,但他的美德、名声在外。

说明具有生命力的美好事物是压抑不住的。

2、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样读更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前两句应该读出扫兴、惆怅之感,后两句应读出欢快、喜悦之情)3、延伸探索Ⅰ.春色是多少古代文人墨客笔下不息的主题。

老师这里也有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让我们共同来欣赏。

(投影出示)(学生有感情朗诵)自由欣赏,小组自定。

Ⅱ.齐读,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通过感情来朗读细细体味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春色吧!(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朗读)Ⅲ.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抒发对春天的感受吧!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掌握学习古诗人的方法去发现,去感悟、去动情。

但无论用什么方法,应因文而宜,与时俱进,去雕琢、去彩饰,反璞归真。

六、作业布置:1、春色是如此的美丽,如果被其他的诗人看到这样美的春色,一定也会吟出很多关于春天的诗章。

回去搜集哪些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或者叶绍翁的诗句,下节课,让我们大家共同来分享。

2、结合自己这节课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题诗作画。

(选做题)教学反思在新课程理念教学中,教师必须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一味地教给学生知识变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我在设计《游园不值》教学过程中尽力做到“授之以渔”这一点。

整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感悟这些方面。

如:了解作者、对课题的质疑、理解诗意,我都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所学去解决;在品词析句中,让学生处于当时的情境,自主体悟诗人的感情变化;演一演环节的设置,即加强了小组合作精神,又深化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的不单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

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技能,做到“授之以渔”,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改进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设计者:梅花三弄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人蕴涵其中的感情和哲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氛围,激情导入1、学生交流背古诗。

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

2、简介诗人,引入新课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又一位诗人——叶绍翁,大家知道叶绍翁吗(简介叶绍翁)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经典名作——《游园不值》(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1、解读诗题这个“不值”其实课文里已经非常清楚地写着——(不遇)完整地说题目意思。

2、自读全诗诗人这次未遇主人的游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好好地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请生读,齐读(要求:字正腔圆)三、突破难点,读懂全诗(一)探寻“不值”原因1、找出印证“不值”的诗句。

(小扣柴扉久不开)理解“柴扉”重点理解“扣”什么意思(敲)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礼貌)训练朗读(读出“轻轻”的感觉)诗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长时间(久)是啊,诗人如此久扣柴扉,而柴扉却久久不开,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交流)诗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呢用诗句回答。

(应怜屐齿印苍苔)理解“苍苔”、“屐齿”重点理解“怜”(爱惜)叶绍翁最初写这首诗的时候用的是“嫌”,代进去读一读,体会不同(用“怜”拉近与主人距离,说明不光主人爱惜,其实叶绍翁同样爱惜)所以这“应”可以理解为(应该)诗人的哪个动作证明了他的爱惜(印)为什么不用“踩”(进一步理解诗人对苍苔的爱惜)训练朗读(读出爱惜)大家想过吗为什么主人和诗人都如此爱惜这苍苔(爱苍苔其实是爱春色)再读“应怜屐齿印苍苔”2、体会诗人此时心情(失落)(板书:失落)再读诗的前两句。

(二)欣赏红杏,感受春意专程来拜访好友,然而“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心情难免失落,但接下去他所看到的,却让他眼前一亮。

(生读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啊,一枝鲜艳的红杏已经伸出墙外,与“出”相对的是哪个字(关)想想诗人为什么用“关”(讨论,交流)(“关”说明关得紧,红杏能出更显示其生命力之旺盛。

)满园春色关在里面,但一枝红杏却偏偏出来了,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指导朗读“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力量)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红杏,肯定长得非常(美丽)你喜欢这枝红杏吗(喜欢)训练朗读(读出喜欢)同学们,这一枝出墙的红杏让诗人想到的其实是(春色满园)你觉得这墙内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学生交流)是啊,其实墙内肯定春意盎然。

训练朗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生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诗人为什么不写“一束红杏”而偏偏写“一枝红杏”假如你就是那枝红杏,我问你:“大家都在园子里,你为什么偏偏要出来呢”(生交流)是啊,外面多么精彩,外面同样春意盎然(齐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四、拓展升华,体验诗人情感此时此刻,你就是诗人,请你把这次游园的过程和心情写下来。

(生写,交流)学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雪夜访戴不遇》中的名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生齐读)把这句话改成游园的感慨。

是啊,诗人见这满园春色已然尽兴,何必苦求得见园主呢诗题虽说“不值”其实,看到这一片春色,诗人已经觉得非常(值)教学目的: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课时教学安排:第1课时主要理解诗句,背诵诗句,体会诗人的心境;第2课时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进行古诗教学迁移及拓展。

第一课时一、古诗引路,激趣导入1、师:我们实验小学是古诗乐园,谁的胸中都有那么几十首古诗,那么,我们就来“以诗会友”怎么样我说上半句,你们接下半句。

“春眠不觉晓”——“日出江花红似火”——“竹外桃花三两枝”——“不知细叶谁裁出”——2.我们刚才吟诵的诗句都和什么有关(春天)今天,我们去宋朝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和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中再次去领略诱人的春景。

(板书: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二、理解诗题,渐进意境1、从题目看,你看出了什么理解诗题的同时相机重点理解:值、宿2、看了这两个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可能会有:游园不值,诗人遗憾吗他看到园中美景了吗杨万里在徐公店里究竟看到了什么……)(老师择其重要的简洁的给予板书)3、大屏幕出示两首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