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量的计算公式.pdf

合集下载

利用多田氏法计算颅内血肿体积

利用多田氏法计算颅内血肿体积

多田氏法
在实际应用中,介于1/6π约等 1/2,我们可以把公式简化成: 1/2长径(A)×宽径(B)×层数 (M)×层厚(C)
适用范围
多田氏法是将颅内血肿的形体理想化 为一个椭球体而得出的公式,因此, 它的适用范围自然是与椭球体在形体 上近似的颅内血肿,当血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与椭 球体相差甚远时,多田氏法即不再适 用
利用多田氏法计算颅 内血肿体积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 脑出血的患者,有时急诊医生就会问 一句,出了多少血? 出了多少血?怎么计算呢? 一般我们用多田氏法来计算颅内 出血。
多田氏法
多田氏法: 颅内血肿体积(V)=1/6π长径(A)×宽 径(B)×层数(M)×层厚(C) 长径(A)=最大出血层面血肿的长径 宽径(B)=最大出血层面血肿的宽径 层数(M)=显示有血肿的层面总数 层厚(C)=血肿层面之间的厚度 如果A、B、C的单位是cm,那么得到的血 肿体积就是ml

CT脑出血出血量计算公式

CT脑出血出血量计算公式

CT脑出血出血量计算公式
急性脑出血手术打开的时候一般出血量会比CT估计的出血量大一点,因为脑出血后脑内本身是一个密闭的环境,本身出血对出血血管有一个压迫止血的作用, 当颅压消失后,出血血管会继续出血,这样就导致影像出血量常较开颅量少.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如果病灶形态还算规则的话,则用硬膜外血肿出血量(ml)=病灶最大层面长×宽×层间距×病灶层数×0.5(立方厘米),如果不规则的话就逐层计算,层层相加,得结果,这样的话更为准确一点,不过在工作量上要大一点.脑内,硬膜外血肿出血量(ml)=病灶最大层面长×宽×层间距×病灶层数×0.5(立方厘米),如果层间距是10MM,那么公式可简化为出血量=病灶最大层面长×宽×病灶层数×0.5。

测量应不含水肿的范围。

<BR>硬膜下,脑室内,蛛网膜下腔出血不能用此公式。

脑血肿量计算公式

脑血肿量计算公式

脑血肿量计算公式
脑血肿量计算公式是用于确定脑血肿体积的一种数学公式。

脑血肿是指在脑部发生的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其体积的测量对于正确的治疗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

脑血肿体积的计算公式通常根据血肿形状的几何特征而定。

其中最常用的公式是椭球体积法,根据椭圆的三个尺寸参数,可以计算出脑血肿的体积。

公式如下:血肿体积(ml)= 0.523 × A × B × C
其中A、B、C代表血肿在各个方向上的最大直径(单位为cm)。

这个公式基于数学的几何特性,假设脑血肿为椭圆形状,通过测量各个方向上的最大直径来近似计算其体积。

需要注意的是,该公式是一种近似计算,并不考虑可能存在的不规则形状或局部体积变化。

因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会综合考虑其他临床指标和影像学特征,以作出更准确的脑血肿体积评估和治疗决策。

总结起来,脑血肿的体积计算公式为血肿体积(ml)= 0.523 × A × B × C,其中A、B、C代表血肿在各个方向上的最大直径。

该公式为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临床医生会结合其他指标和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评估。

2024脑损伤评价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完整版)

2024脑损伤评价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完整版)

脑损伤评价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指标一、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检查率(BIE-ICH-01)定义:行CTA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例数占同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自发性脑出血患者CTA检查率行CTA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例数X 100%同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总例数说明:本指标中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除外伤、明显的结构性原因(如血管畸形、囊状动脉瘤、易出血的肿瘤、手术)引起的原发性脑出血。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病因和风险评估情况。

指标二、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率(B I E-I C H-02)定义:完成GCS评分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例数占同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自发性脑出血患者GCS评估率完成GCS评分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例数=----X100%同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总例数说明:本指标中GCS评估应包括入院和出院前的评估,具体标准参考《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和《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意识障碍评估的规范性。

附评分表:睁眼语言运动4-自发睁眼5-正常交谈6-按吩咐动作3-语言吩咐睁眼4-言语错乱5-对疼痛刺激定位反应2-疼痛刺激睁眼3-只能说出(不恰当)单词4-对疼痛刺激屈曲反应1-无睁眼2-只能发音3-异常屈曲(去皮层状态)1-无发音2-异常伸展(去脑状态)1-无反应指标三、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率(81E-I CH-03)定义:完成mRS评估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例数占同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自发性脑出血患者mRS评估率完成mRS评估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例数=X100%同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总例数说明:本指标中mRS评估应包括入院和出院前的评估,具体标准参考《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和《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

脑出血量的ct计算公式

脑出血量的ct计算公式

脑出血量的ct计算公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出血是指在脑组织内因血管破裂或破裂引起的血液渗出和积聚,对脑功能和结构造成严重损害的一种疾病。

血管疾病、高血压、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都是导致脑出血的原因。

CT扫描是目前诊断脑出血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CT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到脑出血的位置、大小和形态,进而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在进行脑出血CT计算时,为了准确判断出血量,医生通常会采用一些公式和算法进行计算。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脑出血量CT计算公式,希望能帮助广大医疗工作者更好地了解脑出血的诊断方法。

脑出血量的计算一般是通过测量脑出血的横断面积然后乘以层厚得到脑出血的体积。

而计算体积的公式一般是采用椭球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椭球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假设脑出血的形状是一个椭球体,其长轴为a,短轴为b,高度为h,那么椭球体积V的计算公式如下:V = (4/3) * π * a * b * h其中π为圆周率,约为3.14。

通过测量脑出血的长轴、短轴和高度,带入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脑出血的体积。

不过,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脑出血的形状并不完全是一个规则的椭球体,因此对于不规则形状的脑出血,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正。

由于CT扫描是以层厚为单位进行扫描的,所以在计算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层厚对体积计算的影响。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脑出血对患者的影响,除了计算出血的体积外,还需要结合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对病情进行评估。

不同位置和大小的脑出血对患者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有些病例即使出血量较小也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脑出血CT计算是一项重要的诊断工具,通过计算脑出血的体积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医生在进行脑出血CT计算时需要充分考虑出血的形状、位置和大小,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医疗工作者更好地应用脑出血CT 计算公式,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的康复健康贡献力量。

2018脑出血的诊治指南

2018脑出血的诊治指南

1、颅内压增高的处理
(3)脱水降低颅内压:甘露醇是脱水降低颅内压的首选 药物,但应该注意防治不良反应,尤其是在使用较长时间 时,应注意观察和处理如低血容量、高渗透状态、电解质 紊乱、肾功能及心功能损害等。甘露醇可以有效降低重症 脑出血患者的颅内压和有利于脑代谢。呋塞米(速尿)、 甘油果糖和白蛋白也常用于加强脱水降低颅内压,应该酌 情个体化应用。
5 发病时血压明显增高 6 不同部位出血有不同表现
突然发病 头痛
大小便失禁
7
出血部位 不同,临床 表现各异
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失语
呕吐
偏瘫
不同部位出血的表现
壳核出血(最常见)
三偏征:对侧偏瘫、偏身 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 凝视麻痹,双眼持续向出 血部位凝视。 出血量<30ml,症状轻 出血量>30ml,意识障碍, 脑疝,死亡。
(五)药物治疗
1、止血治疗: 止血药物如氨基己酸和止血环酸是氨基酸衍
生物具有抗纤溶的作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凝血机制 障碍或血小板减少患者黏膜出血时有良好效果。但由于 其增加了迟发脑出血及其他血栓事件的危险,总体上并 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止血药物治疗脑出血临床疗效尚 不确定,且可能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不推荐常规使用
2、癫痫发作
(1)有癫痫发作者应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2)疑拟为癫痫发作者,应考虑持续脑电监测。 如监测到痫样放电,应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3)不推荐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 (4)脑卒中后2-3月再次出现痫性发作的患者应 接受长期、规律的抗癫痫药物治疗。
3.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
(1)卧床患者应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如疑 似患者,可以进行D-二聚体监测及多普勒超声检查。
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的最初数天病情往不稳定,应 常规予以 1、 持续生命体征监测 2、 神经系统评估 3、持续心肺监护包括袖带血压监测、心电图监 测、氧饱和度监测。 4、脑出血患者的吸氧、呼吸支持及心脏病的处理。

脑室出血量计算公式

脑室出血量计算公式

脑室出血量计算公式脑室出血是指在脑室内发生的出血现象,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出血、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等疾病。

脑室出血的严重程度通常可以通过脑室出血量来评估,而脑室出血量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脑室出血量计算公式通常采用CT或MRI影像学资料进行计算,常见的计算公式包括ABC/2法和ellipsoid法。

ABC/2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计算方法,其公式为,脑室出血体积=(A×B×C)/2,其中A、B、C分别代表出血灶最大横断面直径、最大纵断面直径和垂直于A和B的直径。

这种计算方法适用于脑室出血形态较规则的患者,但对于形态不规则的出血灶,其计算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而ellipsoid法则是通过计算椭球体积来估算脑室出血量,其公式为,脑室出血体积=(4/3π)×(长轴/2)×(短轴/2)×(高度/2),其中长轴、短轴和高度分别代表出血灶的三个直径。

这种计算方法相对较为准确,适用于各种形态的脑室出血灶。

通过脑室出血量的计算,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从而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脑室出血量越大,患者的病情越严重,治疗的难度也越大。

因此,对于脑室出血患者来说,及时准确地计算脑室出血量对于指导临床治疗非常重要。

除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外,脑室出血量的计算还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预后。

一般来说,脑室出血量越大,患者的预后越差,复发的可能性也越大。

因此,对于脑室出血患者来说,及时准确地评估脑室出血量对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脑室出血量的计算外,临床上还需要对脑室出血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神经系统功能、颅内压、脑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评估。

只有通过综合评估,医生才能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脑室出血患者时,首要任务是控制颅内压,防止继续出血和脑水肿的发生。

一般来说,脑室出血患者需要进行紧急的颅内压监测,并及时进行降颅压治疗,如脱水疗法、脑脊液引流术等。

脑出血死亡讨论

脑出血死亡讨论

一.补液1.第一天,机体对失水有一定代偿,脑水肿不允许过度补液,补液控制在1500ml左右。

以后每日补液1600-2200毫升左右。

2.补液以5%GNS或半糖盐水(一半5%GS,一半0.9%NS)为宜。

由于GS易通过血脑屏障并把水带入病灶,代谢后使血液和C外液呈低渗,水分进入csf和C内,加重脑水肿。

而输盐水则可使颅内压降低,钠进入脑组织速度很慢,静注盐水后钠停留在血脑屏障外,而进入组织的糖水分解使渗透压降低,水分自csf渗至血液,颅内压下降。

单纯糖水一般在7-9天后应用。

3.T每上升1度,失水增加15-20%(约200毫升)。

4.每日补钠5g、钾3g、糖13.5-18g,(过多补糖可使血糖增高,乳酸堆积,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加重脑水肿)。

5.48h后仍不能进食,可予鼻饲,减少输液量。

如出现高氯,高钠,可胃内注入白开水。

二.血肿扩大和止血治疗以往认为:脑出血病人因为凝血功能正常,血块压迫,出血会在几分钟内停止,不主张使用止血药。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或合并其他出血者,如消化道出血时使用止血剂)。

现在观点:CT的广泛应用和研究发现,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早期约1/3有血肿扩大。

原因:血肿周围由于炎症、酶的破坏、血浆中凝血酶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毒性作用使血管损伤,引起出血。

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1.肝功能损害;2.脑梗死史3.高血糖(空腹>7.82)4.高血压(收>200)5.血肿> 25ml,形状不规则6.酗酒(1W内)7.纤维蛋白原降低8.早期大剂量使用甘露醇一般认为血肿扩大的高发时间为发病6h内,少数6-24h,24h后极少。

三.降颅压方法:1.抬高头位2.渗透性脱水冶疗3.过度换气4.静脉使用巴比妥类药物5.手术减压6.亚低温冶疗每种方法都有局限性,最常用第2种,其他较少使用,尚待完善。

渗透性脱水冶疗最常用甘露醇,作用机理为:进入机体后分布在C外液,水分从csf、脑组织进入血循环,使颅压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出血量的计算公式?
有三种方法:
1、头颅CT 成像后,资料导入电脑,计算每一层面积后,叠加面积得出体积,此为体积金标准,但很少用
到。

2、将血肿模拟为椭球体,体积公式为V=4/3 π(A/2)*(B/2)*(C/2) =(A*B*C)/2
说明如下:
A:最大血肿面积层面血肿的最长径
B:最大血肿面积层面上与最长径垂直的最长径
C:若层厚为1cm ,则厚度计算为各层面系数的叠加。

血肿面积<25%, 系
数计为0,25%< 血肿面积<75%, 系数计为0.5 ,血肿面积>75%, 系数计为1
3、“ Cavalieri direct estimator 方法:由电脑”计算完成。

以上方法来源于neurosurgery 2006 脑外伤手术指南:
每层1cm 根据CT,血肿最大横径X 长径X 可见血肿层面数除以2
若为0.5cm 则为血肿最大横径X 长径X 可见血肿层面数除以4
谈点个人理解,公式π/6*长(cm)* 宽(cm )* 层数(最大血肿层面)是计算血肿最常用公式,但是同一
个血肿在不同层厚的ct 扫描下出现的层数不同,层厚越小则出现的层面越多,计算可能就存在误差。

计算
一例理想状态下球形血肿量,则长和宽均为血肿直径,层面数为血肿直径除以层厚1cm, 即π/6*2r( 长)(宽)*2r (层数)=4/3π*r, 是不是很很熟悉,这就是初中几何计算球形体积的公式了。

所以层数应该是层
厚为1cm 扫描下的层数,若层厚不是1cm 应适当转换,如8mm 层厚共 5 层,则在公式应用中应该是按
照层厚为4(cm) 计算,否则计算血肿量应偏大。

脑出血?外伤还是高血压脑出血?因为硬膜下、硬膜外血肿的计算与脑内血肿不同。

高血压脑出血(脑内)
的血肿量计算常采用日本的多田明公式:
若CT 扫描层厚为10mm ,层数为血肿厚度
方法1:CT 机上直接计算
方法2:血肿量=π/6×最大血肿层面的血肿长× 最大血肿层面的血肿宽× 层数,
小脑出血量: 血肿半径r3 次方× π4/ 3
有一些小疑问:
1,血肿面积占最大层面百分比?有附图;
2,小于1/4( 层厚X0); 大于3/4( 层厚X1);之间用0.5. 然后代数和= 代入公式中的实际层厚)?
3,考虑这样计算的机制是考虑到血肿的占位能力?——影象上量大的血肿实际临床上参与占位效应的能力越强,所以系数大?
4,这样算,我想只是考虑到物理方面,没考虑临床。

——面积大的层面长经大——用层面大的代替了层面小的去算了,常常结果偏大——加系数修正。

“这个说法很重要!按 2 的方法算,我们平时的ABC/2 公式肯定值偏大。

因为层数计算的多了。

但是实际
临床怎么标准操作预计面积呢?1/4 和3/4 每个人可能预计的不一样呀。


——就比较长经好了。

不可能很精确的,要精确的话,可能只有计算机用高数的机理去求极限啥的了。


况血肿的形状也是按理想状态的球形来算体积的,临床实际指导手术指征的东西毕竟不单单是血肿量。


他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