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呼吸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用于颅脑手术患者临床的有效性研究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气管插管与非气管插管的比较研究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气管插管与非气管插管的比较研究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患者的生命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为了确保他们的呼吸道通畅,医疗专家通常会选择气管插管或非气管插管的方法。
本研究旨在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劣,以便为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作出正确的决策。
1. 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法,用于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它通过将一根管子插入气管,确保空气能够顺利进入患者的肺部。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重症患者,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风险。
优势:- 气管插管能够提供更好的气道控制和机械通气支持,使患者的通气状态更加稳定。
- 它可以通过气囊固定在气管中,减少误吸的风险,确保呼吸道的通畅。
- 气管插管还可以便于进行吸痰和清洁,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劣势:- 气管插管需要进行机械通气,这可能导致呼吸肌肉衰竭,并增加出现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
- 插管本身也可能对患者的声音产生影响,导致语音障碍和交流困难。
2. 非气管插管非气管插管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它通过使用口咽面罩或喉罩等设备,将呼吸道与患者的口腔进行连接,绕过气管插管的需求。
这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加适用。
优势:- 非气管插管可以避免气管插管带来的并发症,例如声音障碍和交流困难等。
- 它可能更适合一些患者,如颅脑外伤或口腔面部手术后的患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
劣势:- 非气管插管无法提供气道控制和机械通气支持,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 由于非气管插管与呼吸道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可能增加误吸的风险。
3. 应用选择的依据在选择气管插管或非气管插管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
以下因素可能会影响选择:- 严重程度: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气管插管可能是更可靠的选择,可以提供更稳定的生命支持。
- 患者的可耐受性:有些患者对气管插管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此时非气管插管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 手术干预:在某些手术中,如颅脑外伤或颌面外科手术,非气管插管可能更适合。
不同药物麻醉预处理对颅脑手术患者脑功能的影响

不同药物麻醉预处理对颅脑手术患者脑功能的影响利鸿胜;彭丽云;莫朴【摘要】目的:探讨不用药物麻醉预处理对颅脑手术患者脑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医院行颅脑手术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
观察组患者采取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麻醉预处理方式,对照组患者单独采取丙泊酚麻醉预处理方式。
比较两组患者经麻醉预处理术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FA)评分、运动功能测定(F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变化。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颅脑手术患者的NFA评分为(14.09±3.25)分, FMA评分为(63.43±14.81)分,Barthel指数为(47.56±30.11)分,HAMD评分为(3.15±1.44)分,NSE含量为(22.04±7.38)μg/L, SOD 含量为(1268±423)μg/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7.89±5.42)分,(52.33±12.49)分,(33.37±24.49)分,(5.99±3.66)分,(25.97±8.81)μg/L,(1074±410)μg/L( P<0.05)。
结论对颅脑手术患者采用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麻醉预处理后,患者NSE含量及SOD含量均明显改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评分明显提高,对患者脑功能影响较小,有助于颅脑手术患者术后恢复。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anesthetic pre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drugs on the brain function after brain surgery. Methods 84 patients with brain surgery in the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42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nesthetic pretreatment of propofol combined with lidocaine,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ropofol pretreatment only. The NFA score,FMAscore,HAMD score,Barthel index,NSE content and SOD content were compared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he anesthetic pretreatment.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NFA score was (14. 09 ± 3. 25) points,FMA score was(63. 43 ± 14. 81) points,Barthel index was (47. 56 ± 30. 11) points, HAMD score was(3. 15 ± 1. 44) points,NSE content (22. 04 ± 7. 38)μg/L,and the content of SOD was (1 268 ± 423)μg/L,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17. 89 ± 5. 42) points,F (52. 33 ± 12.49) points,(33. 37 ± 24. 49) points,(5. 99 ± 3. 66) points, (25. 97 ± 8. 81)μg/L,and(1 074 ± 410)μg/L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 05). Conclusion After anesthetic pretreatment of propo-fol combined with lidocaine for the brain surgery patient,the NSE content and SOD content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motion function and daily living and other score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ith small impact on the brain funcit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brain surgery.【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6(025)012【总页数】3页(P49-50,51)【关键词】丙泊酚;利多卡因;麻醉预处理;脑功能;颅脑手术【作者】利鸿胜;彭丽云;莫朴【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广东茂名525000;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广东茂名 525000;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广东茂名 5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4;R971+.2脑部血流量受阻,将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破坏血脑屏障,继而导致一系列脑部疾病,血流一旦完全发生阻断,脑需氧量大,脑细胞极易受损,神经元就会受到严重损害,从而对人体造成不可逆性损伤[1-2]。
脑功能区术中唤醒麻醉的研究进展

脑功能区术中唤醒麻醉的研究进展王培栋;陈学新【摘要】@@ 近年来,颅脑手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对麻醉的实施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唤醒麻醉下脑功能区手术"主要适用于位于运动、语言及感觉等脑功能区的肿瘤、动静脉畸形或其他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1-2].【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3)002【总页数】4页(P195-198)【关键词】唤醒麻醉;脑功能区;术中唤醒全麻技术;气道管理【作者】王培栋;陈学新【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银川,7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近年来,颅脑手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对麻醉的实施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唤醒麻醉下脑功能区手术”主要适用于位于运动、语言及感觉等脑功能区的肿瘤、动静脉畸形或其他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1-2]。
通过导航仪准确定位病灶,锁孔开颅,术中解除麻醉和经过电流刺激唤醒、脑功能区定位,在最大限度保护脑重要功能区的正常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病灶清除,具有创伤小、病灶切除彻底、不损害脑功能区、免除化疗放疗痛苦、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这项手术是高精尖医学技术的集中体现。
本文就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技术的进展作一综述。
1 唤醒麻醉的发展历程近年来随着神经导航、神经影像学、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临床中的发展和应用,大大提高了神经外科手术质量和效果。
在唤醒状态下应用术中电刺激技术进行脑功能监测,是目前尽可能切除脑功能区病变或肿瘤同时保护脑功能的有效方法。
唤醒麻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局部麻醉药进行头皮浸润,再辅助芬太尼、异丙酚和咪唑安定等镇痛镇静药,在保留自主呼吸的情况下进行半清醒开颅手术。
目前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唤醒麻醉清醒期的辅助镇静镇痛。
第二阶段,利用七氟醚或异丙酚等短效全身麻醉药复合阿片类药物进行全身麻醉,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喉罩插管,它使操作更简便,提高了气道管理速度和麻醉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性,患者更加耐受减少麻醉药用量和对气道的刺激,在唤醒麻醉中它体现出了插拔容易、受体位限制小的优点。
麻醉科新技术应用案例分享

麻醉科新技术应用案例分享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麻醉科也在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技术,以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风险、提升患者安全等方面。
本文将为大家分享几个麻醉科新技术的应用案例,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先进的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价值和应用。
案例一:脑电图在麻醉诱导过程中的应用脑电图是测量脑电活动的一种方法,通过电极记录患者大脑电流的频率和幅度变化。
在麻醉诱导过程中,脑电图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清醒程度和麻醉深度,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处于适当的麻醉状态。
通过监测脑电图,麻醉医生能够及时调整麻药给药量,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案例二:气管内导管的应用气管内导管是一种用于气管插管的装置,它可以帮助维持气道通畅,并允许呼吸机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
相比传统的面罩通气方式,气管内导管具有更好的通气效果和更准确的潮气量控制。
此外,气管内导管还可以在手术期间给予适量的麻药和镇痛药物,以保持麻醉过程的稳定。
案例三:无损伤性的监测技术传统的麻醉监测方法往往需要插入导管或者穿刺患者的血管,这对患者而言是一种额外的伤害和风险。
近年来,一些无损伤性的监测技术被引入到麻醉科中,如非侵入式血压监测技术、血红蛋白监测技术等。
这些技术通过传感器等设备与患者的体表接触,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提供更精确和便捷的监测结果,同时避免了传统监测方式带来的伤害。
案例四:自主呼吸模式下的麻醉在传统麻醉方式中,患者通常需要被机械通气来维持气道通畅,但机械通气也存在一系列的并发症和风险。
随着技术的发展,自主呼吸模式下的麻醉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自主呼吸模式下的麻醉能够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降低肺部感染和呼吸肌劳损的风险。
同时,麻醉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辅助通气,以提高手术期间的患者舒适度和术后康复效果。
案例五:镜下经皮气管插管技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颌面外科手术或病人颈椎活动度不佳,常规的气管插管技术可能存在较大困难。
镜下经皮气管插管技术应运而生。
麻醉科三基考试题(含答案)

霍邱二院2013年度麻醉科三基考试题(一):得分:一、单选题(共40分,每题2分)1.术前注射阿托品主要目的是()A.抑制胃肠道蠕动B.减少呼吸道分泌C.减少消化道分泌D.对抗麻醉药副作用E.协助止痛2.不合作的患儿做颈部肿块活检,可选用下列哪种麻醉方法()A.基础麻醉B.局部浸润麻醉C.在基础麻醉下加局部浸润麻醉D.区域阻滞麻醉E.颈丛阻滞麻醉3.心搏骤停时最迅速有效的处理是()A.口对口人工呼吸B.纯氧人工呼吸C.胸外心脏按压D.胸心脏按压E.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行胸外心脏按压4.腰麻后头痛的主要原因()A.脑脊液向硬膜外腔溢出B.穿刺点太低C.局麻药太少D.患者的体位不当E.术中输液过快5.全身麻醉下产生高血压的原因()A.动脉血氧分压过低B.血容量不足C.术中的牵拉反应D.二氧化碳蓄积E.复合麻醉6.局麻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是()A.毒性反应B.消化道反应C.循环系统的抑制D.呼吸抑制7.异氟醚的特性中哪项是错误的()A.麻醉诱导快B.对心肌抑制轻C.不引起心律失常D.有交感兴奋作用8.青光眼患者和眼球外伤患者什么药应列为禁忌()A.哌替啶B.咪唑安定C.巴比妥D.琥珀胆碱E.异丙酚9.下列哪项不是麻醉中发生呼吸道梗阻的原因()A.舌后坠B.呼吸道异物C.气管受压D喉痉挛E.麻醉药产生的呼吸抑制10.硬膜外阻滞围达不到手术要求的原因是()A.穿刺点离手术部位太远B.患者体位不适当C.局麻药浓度过高D.注药速度过快E.导管置人过浅11.心肺复时行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位置是()A.胸骨上1/3 B.胸骨下1/3 C.胸骨下2/3 D.胸骨上2/3E.胸骨上2/3 与下1/3 的交界处12.现场心肺复时简单有效的人工呼吸法是()A.仰式人工呼吸法B.伏式法C.举腰压背法D.口对口人工呼吸法13.大面积烧伤、创伤和有恶性高热家族史的患者何种肌松药列为禁忌证()A.泮库溴铵B.维库溴铵C.阿曲库铵D.琥珀胆碱E.米库氯铵14.硫喷妥钠静脉麻醉适用于以下何种患者()A.婴幼儿B.孕妇C.休克患者D.肝肾功能不全者E.颅脑手术15.下列哪项不属于影响局麻药在硬膜外腔扩散的因素()A.浓度和容量B.体位C.给药速度D.局麻药相对密度E.年龄16.全身麻醉后呼吸道可因舌后坠而堵塞,防止舌后坠的方法哪项不正确()A.托起下领B.头后仰C.放人口咽通气道D.行气管插管E.头向侧偏17.下列哪项指标不属于通气功能的监测()A.潮气量B.呼吸频率 C. HCT D.每分通气量 E. PaCO2 18.麻醉中应用肌肉松弛药的目的是()A.便于对循环的管理B.减少麻醉后并发症的发生率C.便于术中呼吸管理并减少全麻药用量D.便于控制患者术中体动E.避免麻醉中二氧化碳蓄积19.老年患者硬膜外阻滞麻醉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高龄患者下腹部手术适用硬膜外阻滞B.因韧带纤维化钙化而穿刺困难C.易出现血压下降D.每节段所需局麻药量相对减少E.因硬膜外腔变窄,故药液不易扩散20.氯胺酮在哪种患者中应用可能出现心肌抑制作用()A.小儿B.低血压C.支气管哮喘D.老年E.低血容量性休克及交感神经高度兴奋二、判断题(共30分,每题3分,正确的在括号标“√”,错误的标“×”)1.局麻药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相比其心脏毒性低。
65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的麻醉处理分析

血 E IA LS 酶联免疫测定试验 。 1 _ 3检测方法 采集静 脉血液标本 ,E IA LS 法检测 患者血清特异性抗 体MPIG — 及 g MPIM,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并进行其他全面的实验室检 — g
查, 对结果进行分析 。认为其 ̄MPI - M阳性者存在活动性Ml g p 感染。 2结 果 6 5 血标 本中MPI 7份 — M阳性率为 1. (1/7 ),男性 占1. g 6 % 1465 8 01 %
伤原因为高处 坠落 、交通意外 、塌方 、钝器 或锐器击伤等 。G S G 评分
3 分 。C 扫描证实为脑 内血肿 l例 ,急性硬膜外血肿2例 ,急性硬 ~8 T I 9 膜 下血肿2例 。合 并脑 挫裂伤5例 ,其 中脑 疝3例 。所有患者 呼吸道 5 0 2
均有 不同程 度阻梗 ,需做术前急救及麻醉准备。
诊 。MPIM是机体被MP — g 感染后 最早 出现的抗体 ,后期感染 以MPI —G g 为主 。MPIM一般在感 染第一周 即可 出现 ,34 — g  ̄ 周达高峰 ,24  ̄ 个月 消失 。I L — M检测 可诊断MP  ̄ MPI g 急性感染 。其他方 法还有 痰MP 培
65 7 例住 院患 者 中 ,明确 C 患者 ,其 中男性 3 1 ,女性 2 4 AP 9例 8
炎 中占有很高 的比例 】 了解我 院住院患者支原体感染 情况 ,避免 。。为 滥用抗生素 , 时制定针对性 治疗 ,对我 院呼吸科2 1年度住 院部患 及 01
者进行调查 ,结果及分析如下 。 1材 料与 方法
1 . 1标本对象
接侵 入和免 疫学 发病机 制等学 说 。MP 临床 表现及 x 线征 象均 缺乏特 异性 ,只 能通过 实验 室病 原体分 离和 血清 学试验 进 行鉴别 诊断 及确
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预警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预警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需求的日益增长,气管插管作为一种常见的急救和治疗手段,在危重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气管插管后的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 UE)事件却常常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非计划性拔管不仅可能导致患者呼吸道损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还可能引发再插管困难、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成本增加等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预防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安全,成为当前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预警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该系统通过集成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数据分析算法和方法,实现对患者气管插管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风险评估,从而为医护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预警信息,辅助其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本文首先介绍了非计划性拔管的定义、发生原因及其对患者的影响,然后详细阐述了预警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背景、技术原理和功能特点,最后通过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提高患者安全、降低医疗风险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提供有益参考。
二、系统研发背景与理论基础气管插管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干预手段,在危重病人的救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气管插管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其中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 UE)是气管插管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非计划性拔管可能导致患者呼吸功能受损、再插管率上升、院内感染风险增加以及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上升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因此,开发一种能够有效预警非计划性拔管并提供决策支持的系统,对于提高患者安全、降低医疗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论基础方面,本系统的研发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对气管插管过程中可能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医护人员操作因素以及医疗设备与环境因素等;利用现代医疗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等,实现对患者生理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库,构建非计划性拔管的预警模型,为医护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支持。
临床麻醉学简答题

《临床麻醉学》简答题麻醉前用药的目的:总目的是通过以下相应药使麻醉过程平稳1.使病人情绪安定、合作、减少恐惧,解除焦虑,产生必要的遗忘。
2.减少某些麻醉药的副作用,如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局麻药的滴定作用等。
3.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特别是迷走神经反射。
4.缓解术前疼痛。
常用镇静安定药的作用1、苯二氮卓类:1)这类药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及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有顺行性遗忘作用;2)对局麻药的毒性反应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3)不具镇痛作用,但可增强麻醉性镇痛药或全身麻醉药的作用。
2、丁酰苯类:1)有较强的镇静、安定、解焦虑、和制吐作用;2)有轻度的a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作用,静脉用药时可致轻度血压下降;3)可出现锥体外系症状。
3、吩噻嗪类:有较强镇静、抗吐作用和抗组胺作用。
气管插管适应证:1、保护气道;2、防止误吸;3、频繁进行气管内吸引的病人;4、实施正压通气;5、一些不利病人生理的手术体位,应用气管导管便于改善病人通气;6、手术部位在头颈部或上呼吸道难以保持通畅;7、使用面罩控制呼吸困难的病人,如无牙的病人;8、保证影响呼吸道通畅疾病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气管插管禁忌症:1、喉水肿;2、急性喉炎;3、喉头粘膜下水肿确认导管进入气管的方法:1、直视下导管进入声门;2、压胸部时,导管口有气流;3、人工通气时,可见双侧胸廓对称起伏听诊双肺可听到有清晰的肺泡呼吸音;4、如用透明导管,吸气时管壁清亮,呼气时明显的“白雾”样变化;5、病人如有自主呼吸,接麻醉机后可见呼吸囊随呼吸而张缩;6、监测呼气末分压更易判断,呼气末分压有显示则可确认无误。
支气管插管适应证:1、大咳血、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痰量过多或肺大泡有明显液面的湿肺病人,可避免大量血液、脓汁或分泌物淹没或污染健侧肺;2、支气管胸膜瘘、气管食管瘘;3、拟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的病人;4、外伤性支气管断裂及气管或支气管成形术时,可防止患侧漏气;5、食管肿瘤切除或食管裂孔疝修补;6、分侧肺功能试验或单肺灌洗治疗;7、胸主动脉瘤切除术;8、主动脉缩窄修复术;9、动脉导管未闭关闭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留呼吸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用于颅脑手术患者临床的有效性研究摘要目的研究保留呼吸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用于颅脑手术患者临床的有效性。
方法选取将行颅脑手术患者86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3例。
对照组应用传统常规麻醉进行颅脑手术和实验组则应用保留呼吸麻醉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情况、用药量及清醒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体动次数、术中气道压及P EI 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及追加芬太尼次数明显高于照组(P<0.05),实验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拔管后15 min警觉/镇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颅脑手术中应用保留呼吸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效果明显,值得应用于今后的颅脑手术患者中。
关键词全身麻醉;颅脑手术;保留呼吸Effectiveness of Breath Retention General Anesthesia For Clinical NeurosurgicalPatientsAbstract Object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piratory reserved for general anesthesia clinical neurosurgical patients. Methods Rows brain surgery 86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the principl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4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brain surgery and routine anesthesia is applied experimental group reservations breathing anesthesia for surgery, the patients were compared operative time, intraoperative conditions, dosage and sober circumstances.Results There were operative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ody movement frequency of intraoperative airway pressure and PEIc0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Experimental group intraoperative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dosage and an additional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umber of fentanyl(P<0.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extubation tim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15 min after extubation alertness/sedatio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brain surgery reserved breathing general anesthesia effect is obvious, it is worth applied to future brain surgery patients.Keywords anesthesia; brain surgery; reservations breathing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来我院进行颅脑手术的患者86例,对其进行了分组实验,以其能通过不同麻醉方式的对比分析来阐述保留呼吸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式与传统麻醉方式相比的优劣,先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来我院进行颅脑手术的患者86例。
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
其中,对照组患者43例,男性23例、女20例;年龄为33~67岁,平均年龄56.1±8.5岁, 脑膜瘤11例,脑胶质瘤13例,囊肿3例,垂体肿瘤8例,颅骨成形术7例。
实验组患者43例,男性22例、女21例;年龄为34~64岁,平均年龄54.2±7.8岁, 脑膜瘤11例,脑胶质瘤13例,囊肿4例,垂体肿瘤8例,颅骨成形术8例。
所有患者所进行的脑颅手术ASA 分级均为Ⅰ~Ⅱ级,并已经排除了术前昏迷及使用镇静药物者。
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现其在性别、年龄、体重、平均动脉压、心率等临床指标上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基本方法对照组给于常规全身麻醉方式进行麻醉,实验组则给予保留呼吸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方式进行麻醉。
保留呼吸气管插管全身麻醉[1]:按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氯化琥珀胆碱等顺序给予药物干预。
剂量为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2~4μg/kg、丙泊酚1.0~1.5mg/kg、氯化琥珀胆碱1.5mg/kg;插管完成后接Ohmeda7100型麻醉机控制呼吸,微量泵持续输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并吸入异氟烷维持麻醉,异氟烷浓度维持在1.0MAC左右;术中发生麻醉效果不稳定情况时静注顺阿曲库铵作为补救,剂量为5mg以内。
拔管标准:自主呼吸频率≥16次/min,潮气量>6ml/kg,脱机Sp02>0.92。
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追加芬太尼次数及术中体动情况,拔管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
拔管后15 min观测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2],1分为完全清醒,5分为昏睡。
1.4统计学应用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应用P值进行比较。
当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患者颅脑手术的术中时间及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体动次数、术中气道压及P ET 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x±)表1两组行颅脑手术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情况比较(s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 术中体动次数术中气道压(cm H2O)P ET CO2(mmHg)对照组(43)134±27 0 13.3±3.1 33.5±2.2实验组(43)133±235 0 12.2±2.4 36.6±2.72.2两组患者手术中用药量及清醒情况比较通过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及追加芬太尼次数相比较发现,实验组明显高于照组(P<0.05),且实验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拔管后15 min警觉/镇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资料见表2。
x±] 表2两组行颅脑手术患者术中用药量及清醒情况比较[(μg/kg·min )s组别(例数)丙伯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芬太尼次数拔管时间(min)15minOAA/S评分对照组(43)61.2±8.2 0.14±0.05 0 12.1±3.9 2.0±1.0实验组(43)70.1±11.8 0.17±0.06 1.5 7.0±3.1 1.0±1.03讨论对于颅脑手术的全身麻醉方法选择多以气管插管术为主,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使用肌松药物,但通过查阅近年来的文献资料表明[3],肌松药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且易造成体内残留进而导致相关并发症的产生。
国内已有学者进行不用肌松药物进行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进行脊柱手术的先例,并且比较成功[4]。
颅脑手术不同于脊柱手术,它对肌松要求不高,因此在氯化琥珀胆碱诱导快速气管插管成功后手术全程不用肌松药,既保留了全身麻醉的优点,又可以避免肌松药的残留,可得到患者快速、安全的苏醒这一结果。
而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尝试少用甚至放弃肌松药物进行全身麻醉[5]。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及追加芬太尼次数明显高于照组(P<0.05),实验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拔管后15 min警觉/镇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提示,未施加肌松药物的实验组患者清醒快、呼吸恢复迅速,而使用肌松药的对照组患者因受残余肌松药的影响,需要较长时间来恢复呼吸功能至拔管标准。
综上所述,在颅脑手术中应用保留呼吸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常规麻醉,具有呼吸回复早,拔管时间短等特点,避免了肌松药的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值得应用于今后的颅脑手术患者中。
参考文献[1] 黄小彬,黄国勇,刘小青,黄颖,张庆敏,黄中华.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气管插管与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临床观察[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03(8):475~476. [2] 杨艳.颌面整形外科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应用[J]. 中国医疗美容,2014,03(9):14~15.[3] 叶秀红,唐华东,林玉霜. 单腔和双腔管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行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的麻醉效果观察[J]. 吉林医学,2014,12(4):2524.[4] 徐林馨,高峰. 胸腔镜下肺大泡手术应用单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48例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4(3):127~128.[5] 章洪院. 颅脑手术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