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电闪波尔卡 教案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第一篇: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遵循新课标中对“感受与欣赏”学习领域的有关论述,即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二)理论依据本课依据《音乐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的有关论述:1.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使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2.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音乐教学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二、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由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雷鸣电闪波尔卡》,是一首速度很快的波尔卡舞曲,也是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
该曲作于 1868 年初狂欢节期间,同年 2 月 16 日首演,献给艺术家协会。
在乐曲中,作者采用其一贯的表现手法,在不间断地重复二拍子波尔卡节奏的基础上,以“定音鼓震音奏法”使人感到远处的雷声响起,利用大鼓和镲的音色特点,模仿雷雨和闪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场面。
全曲为复三部曲式(A-B-A ')结构,自始至终呈现出热烈的气氛。
乐曲前有 8 拍的同音 sol 反复作为引子。
第一部分(A)为单二部曲式。
G 大调,由两个主题(a、b)构成。
第一主题旋律跳进下行,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预示,气氛生动活泼。
第二主题旋律级进下行,从中可以清楚地听到“电闪雷鸣”的音响,表现了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情景,这是全曲的华彩部分。
乐曲第二部分(B)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欣赏课《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教学内容:1.欣赏管弦乐《雷鸣电闪波尔卡》2.了解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相关知识3.欣赏管弦乐《拉德茨基进行曲》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积极参与演唱、欣赏、创作三项活动,并增强小组合作能力。
2.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学生能体会打击乐器在音乐形象表现上的作用,并能和着音乐适当地、较准确地加入声势模仿。
3.在老师的引导下,能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模拟不同的“雨景”,进行主题性的表演。
4.在采集与分享活动中,能知道至少3首施特劳斯的音乐作品以及初步了解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1.能和着《雷鸣电闪波尔卡》的音乐适当地、较准确地加入声势模仿。
2.能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模拟不同的“雨景”,进行主题性的表演。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打击乐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跟着钢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雨中》。
提示学生注意力度的变化。
二、情景模拟。
1.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模拟不同的“雨景”。
小雨沙沙——雷鸣电闪——倾盆大雨2.各小组表演不同雨景。
师评价。
3.老师指挥,全班表现三种“雨景”。
三、欣赏作品。
(一)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第二部分主题。
1.听音乐,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声音?它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用自己的声音模仿一下。
2.再听这一片段,师做声势,生看图谱。
3.和着音乐学生加入声势。
(二)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第一部分主题。
1.听音乐,听到钹、鼓的声音与前一段音乐有什么不同?(力度的强弱变化)2.看图谱,和着音乐加入声势。
(三)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全曲。
1.完整聆听作品,在熟悉的部分加入声势。
2.发挥想象,为音乐作品起个名字。
3.乐曲可以分为几部分?哪部分为重复旋律?四、知识拓展。
1.看管弦乐演奏视频,说一说你认识的乐器名称。
2.了解管弦乐队的配置及座位分布。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为欣赏课。
《雷鸣电闪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于1968年为维也纳狂欢节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合奏曲。
作者意在表现:一个令人兴高采烈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舞蹈。
这时外面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雷鸣电闪。
然而,舞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全然不顾外面的雷雨交加,依然翩翩起舞。
乐曲为G大调,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
乐曲在波尔卡节奏的不断反复中,加入一些生动而逼真的造型性音响,以突出乐曲的标题性和描绘性。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感知波尔卡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对管弦乐曲体裁感兴趣。
2. 充分聆听音乐作品,通过亲身参与演唱,编创等实践活动,体验音乐。
3. 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能够分辨大军鼓和大镲的音色,并对约翰施特劳斯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 1、歌曲分段欣赏,分辨各个音乐主题。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带来的联想。
教学难点:学生能静心聆听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多种方式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视频《波尔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对波尔卡的了解的热情,为引出今天的新课做准备。
简介波尔卡并对波尔卡音乐及舞蹈有初步印象。
波尔卡是19世纪产生于波西米亚,后来在整个欧洲特别流行的一种舞蹈。
通常为二拍子。
师生共同拍一拍波尔卡的典型节奏。
【设计意图】对波尔卡有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总―分―总,欣赏全曲)(一)聆听全曲,“画”音乐图谱。
分辨节拍及音乐结构。
聆听全曲,“画”音乐图谱。
聆听乐曲片段A段,让学生说出音乐片段所表示的是图谱中哪一部分?引导学生说出:引子+A段+B段+A段(再现)+尾声【设计意图】用音乐图谱形式直观展示出《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曲式结构,帮助学生分析曲式结构。
(二)分段欣赏聆听A(a)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打击乐器(高音木琴,大镲,三角铁,大鼓)进行听赏,初步认识简单常见的西洋打击乐器。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001]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001]](https://img.taocdn.com/s3/m/a46e2255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3.png)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001]一、教学目标1.了解波尔卡舞的基本步伐及音乐风格特点。
2.掌握波尔卡舞的基本舞步,能够完成熟练地跳舞表演。
3.能够用波尔卡舞的基础编排形式,为舞蹈表演提供舞蹈框架。
4.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增强学生音乐节奏感和协调性,提高身体灵敏度和协调性。
5.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二、教学重点1.手部动作及步伐的协调。
2.对音乐的感知和个人节奏感的培养。
3.教学编排技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和协调性。
2.教学编排技巧,如何设计出适合学生完成的舞蹈编排形式。
四、教学准备1.舞蹈音乐。
2.教学DVD、CD等工具。
五、教学过程1. 舞蹈的基本介绍1.让学生对波尔卡舞有一个初步了解,了解它的起源和舞蹈风格特点。
2.介绍波尔卡舞的基本节拍:1-2-3,1-2-3。
3.简单练习基本步伐,让学生体验一下。
2. 波尔卡基本舞步介绍1.步伐练习:对于第一次学波尔卡的学生来说,要先练习步伐。
为了让他们熟悉基本的速度和节奏,放一个适合练习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完成简单的基本舞步。
2.舞步讲解:教练让学生一步一步学习,先从一个基础动作开始,强调动作与音乐节奏的协调。
学生完成一个动作后,教练再从另外一个基础动作开始讲解,练习几次后,开始练习两个动作的组合,后续再逐步增加新的动作教学。
3.整体训练:让学生几个人一组,一起按照一定的编排顺序完成基本的舞蹈动作,增加团队的协作意识。
3. 音乐节奏意识培养1.教练根据节拍的不同部分,带领学生一起打节拍,加强费点假发性的协调技巧练习。
2.教发现和加强舞蹈中的节奏。
教练在音乐中找到一些特定的节奏,让学生跳出特定的动作,以加强个人节奏感和协调性。
4. 编排舞蹈1.初步编排:教练将上面学习的基础动作,以编排为媒介,教学生按顺序完成一段短小的舞蹈,并进行多次练习,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完成。
2.完整舞蹈设计:教练会设计出一份完整的舞蹈编排图,以帮助学生能够完成较为难度较高的舞蹈编排,同时引导学生自行完善舞蹈编排。
七年级音乐《电闪雷鸣波尔卡》教案五篇范文

七年级音乐《电闪雷鸣波尔卡》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七年级音乐《电闪雷鸣波尔卡》教案《电闪雷鸣波尔卡》教案一、组织教学放《春之声圆舞曲》让学生进教室。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你们的这首曲子是一首圆舞曲?感受一下它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好,是几拍子的?(三拍子)这首曲子的名字叫《春之声圆舞曲》。
二、介绍曲作者约翰施.特劳斯1、提到圆舞曲,我们就会想到一个人,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约翰施特劳斯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等。
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的主要曲目,确实在圆舞曲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但是今天我给你们听得不是圆舞曲,而是约翰施特劳斯的一首波尔卡舞曲,下面让我们来听一听,想一想,这首波尔卡可以分为几部分?音乐的的情绪是怎样的?是几拍子的?(两拍子),音乐中的乐器模仿了自然界中的哪那些声音?让我们仔细的聆听。
3、音乐可以分为几部分?(三部分)情绪是怎样的?(情绪热烈、欢快,是一首活力四射的舞曲)这首曲子是几拍子的?是那种咚哒哒的感觉吗?(两拍子)。
让我们来看一下,到底什么是波尔卡。
说出波尔卡的定义:起源于波希米亚的一种快速适中的二拍子舞曲。
这张图片就是男女们在跳热力四射的波尔卡舞蹈。
波尔卡舞曲有很多种,有《单簧管波尔卡》、《森林波尔卡》、《小丑波尔卡》、《闲聊波尔卡》等等,下面我要问了,你听到了在音乐中模仿了自然界中的哪些声音?(雷鸣,电闪)你们的想象力太棒了,现在我们就看一看,这首曲子到底叫什么名字。
这首曲子就是《雷鸣电闪波尔卡》。
一首曲子就像我们写作文一样,只不过作曲家是用“音乐的语言”(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等等)来给我们讲故事,接下来让我们发挥想象,仔细来听一听约翰.施特劳斯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乐曲中都有哪些乐器?4、让我们来看音乐会演奏视频,乐队中有哪些乐器?能听出是用哪一种乐队演奏的吗?引出管弦乐。
(管弦乐团按乐器的不同可分为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组。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001]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001]](https://img.taocdn.com/s3/m/76697c6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bc.png)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001]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针对初学者,旨在介绍欧洲流行舞曲中的波尔卡舞曲,并让学生能够掌握雷鸣电闪波尔卡舞曲的基本舞步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掌握雷鸣电闪波尔卡舞曲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能够熟练演练雷鸣电闪波尔卡的基本舞步和技巧。
3.培养学生对欧洲流行舞曲的兴趣,促进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的发展。
三、教学准备1.音乐资源:雷鸣电闪波尔卡的音乐文件。
2.场地准备:教室或练功房,地面需清洁平整,空间要足够。
3.工具准备:无需准备特殊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这种流行舞曲的节奏感和活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理论学习(1)波尔卡舞曲的特点1.起源:波兰。
2.节拍:3/4拍,快速的节奏在欧洲广泛传播。
3.舞步:以快速的步伐为主,在音乐中体现出活力和兴奋的情绪。
4.舞蹈风格:正式的波尔卡是一种集中舞,舞伴们在舞池中进行活动,同时要保持社交礼仪。
(2)雷鸣电闪波尔卡介绍雷鸣电闪波尔卡这首流行舞曲的特点,让学生能够理解这首舞曲的独到之处。
3. 实践演练(1)基本舞步1.左步:向左迈出左脚,将右脚跟向左脚跟移动,将右脚移动到左脚旁边。
2.右步:向右迈出右脚,将左脚跟向右脚跟移动,将左脚移动到右脚旁边。
3.前步:向前迈出左脚,将右脚跟移到左脚前方,将右脚向左脚旁边移动。
4.后步:向后迈出右脚,将左脚跟移到右脚后方,将左脚向右脚旁边移动。
(2)基本技巧1.自旋:在舞蹈中往往要进行自旋,要注意身体的平衡,同时保持舞步的韵律感。
2.重心移动:在舞蹈中,舞者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重心位置,随舞步的变化进行移动。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回答自己学习中的疑惑和问题,整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心得。
5. 课堂展示让学生分组进行雷鸣电闪波尔卡舞曲的演练,进行同侪评价和互相学习,提高舞技水平。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和课堂讨论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雷鸣电闪波尔卡舞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欧洲流行舞曲的兴趣和爱好。
《电闪雷鸣波尔卡》教案1

《电闪雷鸣波尔卡》教案1第一篇:《电闪雷鸣波尔卡》教案1《电闪雷鸣波尔卡》教学任务:以审美为核心让学生聆听、感受、赏析管弦乐作品《电闪雷鸣波尔卡》,初步了解波尔卡的相关文化。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西洋乐队的打击乐器——定音鼓、大鼓、小军鼓、镲。
2、赏析《电闪雷鸣波尔卡》,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初步了解、体验波尔卡舞蹈。
教学重点:1、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让学生对这一类型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能够让学生通过音乐各要素掌握一些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方法和途径。
提高他们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各要素赏析音乐作品。
2、作品的再现三部式曲式结构以及每一个音乐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讲解是教学中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体验、探究、合作。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谜语导入新课教学。
师:这节课老师会给大家介绍一首非常有意思的外国音乐作品,上课之前呢,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
【毫光突起,瞬息千里,一鸣惊人,带来风雨。
(打一自然现象)】生:雷电、闪电……师:同学们真聪明!大家已经猜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乐曲呢,和雷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就是《电闪雷鸣波尔卡》。
二、新课教学1、基础知识的介绍。
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和作品有关的知识。
(1)、介绍波尔卡:波尔卡原是起源于东欧波希米亚地区的一种快速活泼的舞蹈。
舞步多采用半步的组合形式。
后形成的背景音乐称作波尔卡舞曲。
(2)、介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他一生写了168首圆舞曲,117首波尔卡,40余首进行曲,16部轻歌中剧。
其代表作品有《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电闪雷鸣波尔卡》等。
2、完整聆听音乐,整体感知音乐。
师:通过刚才老师的介绍,大家对作品有了大致的了解,你们想听这首乐曲吗?生:想!师:让我们完整地聆听音乐,请思考几个问题:(1)、从大的范畴看,乐曲属于哪种音乐形式?(2)、乐曲的整体音乐风格是怎样的?(3)、乐曲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播放作品的音乐会视频影像,学生聆听,然后逐一解决问题。
音乐五年级上册《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乐曲,感受打击乐器的音色,体会其表现力,并能模拟鼓、镲配合音乐进行演奏;2. 通过画旋律线、律动等实践活动,体验波尔卡音乐情绪、音乐风格、典型节奏和基本舞步;3. 对加入演唱对作品情绪进行渲染;4. 了解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部分代表作。
教学重点:1. 感受、体验打击乐器在音乐中的表现力。
2. 体验波尔卡典型节奏和基本舞步。
X X|X.X X|教学难点:掌握波尔卡典型节奏和基本舞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板书教学过程:一、感受打击乐器在音乐中的表现力1. 感受音乐中打击乐器表现的天气状况2. 了解西洋管弦乐队的组成3. 找出音乐中表现“雷鸣”和“电闪”的打击乐器4. 现场模拟打击乐器,并配合音乐表现(1)明确演奏方式(分组:用拍腿表现“雷鸣”、用半掌表现“电闪”)纠正音色(2)明确指挥手势(左手表示“电闪”、右手表示“雷鸣”,双手表示雷电交加),体验演奏乐器。
(3)找出音乐中“雷鸣”和“电闪”出现的位置。
(4)合音乐表现。
5. 分析音乐表现的场景二、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了解“波尔卡”,掌握波尔卡典型节奏及其基本舞步1. 用图形谱的方式感受情绪变化2. 了解“波尔卡”3. 掌握“波尔卡”典型节奏及基本舞步(1)找出舞步节奏:X X|X.X X|(2)双手模拟舞步动作(3)学习波尔卡舞步。
4. 随音乐表现情绪变化及“波尔卡”舞步5. 分析音乐表现的场景。
三、了解作品结构,加入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情绪。
1. 找出是哪一段音乐的再现2. 感受音乐情绪,并加入演唱表现音乐的情绪(1)感受音乐情绪(2)在恰当的位置加入演唱表现音乐情绪(3)用“啦”演唱,规范演唱(4)用饱满的情绪、圆润的音色表现音乐3. 加入演奏,表现尾声情绪4. 加入演唱和演奏表现音乐的热烈和激动四、完整表现全曲五、欣赏卡拉扬指挥演奏的《雷鸣电闪波尔卡》视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西洋乐器的打击乐器——定音鼓、木琴、小军鼓、大鼓、三角铁、钹和铃鼓的音色、形状、及演奏方式。
2、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通过讨论和实践总结各种西洋打击乐器的特点。
2、探讨《雷鸣电闪波尔卡》中所用的几种手段(乐器音色、速度和力度)在描绘情景和表达情绪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打击乐器(大鼓、小军鼓、大钹、小钹、铃鼓、三角铁)。
教学过程:(课件见配套课件小学二)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演示文稿1)
1、导言:同学们,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教师呈现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画面)是世界闻名的音乐殿堂,每年在那里举行的新年音乐会都是盛况空前,你们想去看看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精彩的演出。
(演示文稿2:播放《198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2、学生观看影片并简单谈一谈感受。
学生发言:这首乐曲非常欢快,气氛很热烈……
3、导言:你认为在这段热烈欢快的音乐中,哪些乐器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
学生发言:大鼓、小军鼓、铃鼓、木琴……
4、师生交流:他们都属于哪一类乐器?(打击乐器)
5、同学们想和这些打击乐器交朋友吗?接下来的一段影片,请同学们边看边把出现的打击乐器记下来,看谁记得最多?(播放《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三、认识西洋打击乐器
1、观看《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学生边看边记住都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
2、师生交流:都出现了定音鼓、大鼓、钹、铃鼓、三角铁、小军鼓、木鱼、木琴、响板、铜锣,并板书。
3、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这些打击乐器都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4、师生交流并总结:相同之处是……不同之处是……
四、学生试奏乐器,师生共同总结各种打击乐器的特点
1、导言:今天我们主要认识七种常见的西洋打击乐器:有大鼓、小军鼓、铃鼓、定音鼓、钹、三角铁、木琴。
(演示文稿5)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几种常见的打击乐器,谁想来为大家演奏一下?(每次请一位同学任选一种乐器演奏,演奏后并能简单的描述一下该乐器的声音特点。
)
2、学生实践,师生交流;
3、将五种打击乐器分给五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并总结各种乐器的形状、演奏方式、音色的特点。
4、小组汇报,师生交流总结大鼓、小军鼓、钹、铃鼓、三角铁的乐器特点。
(演示文稿6—10)
5、教师总结定音鼓和木琴的形状、演奏方式、音色的特点。
(演示文稿11、12)
五、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1、导言:通过刚才的实践与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西洋打击乐器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乐曲,这段乐曲的主奏乐器就是两件西洋打击乐器,请同学们欣赏后告诉老师,是哪两件西洋打击乐器?这段乐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速度、力度、情绪、风格等方面)
2、学生初听《雷鸣电闪波尔卡》片段(演示文稿13)
3、师生交流回答问题:
(1)主奏乐器是定音鼓和钹。
(2)这首乐曲速度很快,力度很强,有着热烈欢快的情绪和气氛,表现了人们兴高采烈纵情起舞的场景,这是一部舞曲风格的乐曲。
4、介绍作曲家小施特劳斯
导言:同学们,这种舞曲风格的乐曲叫波尔卡。
波尔卡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一般为二拍子、三拍子,节奏活泼。
由于乐曲从始至终贯穿着雷鸣电闪的声音所以这首乐曲的名字就叫《雷鸣电闪波尔卡》。
你们想知道作曲家是谁吗?他就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莱斯(演示文稿14)
5、学生初听《雷鸣电闪波尔卡》全曲
导言:下面我们就来完整的欣赏这首世界名曲。
这首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乐曲的曲式结构是怎样的?(演示文稿15)
(1)学生初听(雷鸣电闪波尔卡》全曲。
(2)师生交流得出结论:带有再现的三部曲A+B+A'。
6、学生分段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出示幻灯片,教师边介绍边进行分段欣赏。
(演示文稿16)
要求学生鉴赏A段、B段和A´段不同的音乐风格并表达出自己在听A段、B段和A´段时不同的感受。
六、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
希望同学们今后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妙的音乐、积累它们,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