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_读经_问题引发的争论
宣统三年读经“攻防战” 小学是否“读经”引争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宣统三年读经“攻防战”小学是否“读经”引争论导语:这场围绕着中央教育会会议而开展的读经“攻防战”并非“顺理成章”,而是有其曲折繁复的历史面相。
这是一场并没有真正“胜利者”的战争,而这场围绕着中央教育会会议而开展的读经“攻防战”并非“顺理成章”,而是有其曲折繁复的历史面相。
这是一场并没有真正“胜利者”的战争,而“经典的消逝”是近代中国的一个根本性变化。
1925年末,据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力主复古,不仅办《甲寅周刊》倡导之,更在10月30日部议决定小学读经和中学废止国语。
为阻止此案实施,“新文化”诸公之一——黎锦熙写了一篇名为《为反对设“读经科”及中学废止国语事上教育总长呈文》交教育部,但因11月28日“倒章运动”后章士钊去职而并未公布。
此呈文虽未能公布,但黎锦熙心中对其应是相当重视,不仅把它作为《1925年国语界“防御战”纪略》(以下简称《“防御战”纪略》)一文的部分内容在《国语周刊》上发表,后又收录在1934年出版的《国语运动史纲》中,另外《“防御战”纪略》又被著名教育人士舒新城编入了流布广泛的《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三册里。
同时其部分内容被舒氏写入了《民国十四年中国教育指南》一书。
因此这篇看似未能“公布”的呈文实对“国语运动”和“反对读经”的历史记忆形成影响甚大。
但也正因为其出炉是为了与“非国语”和“倡读经”进行“作战”,所以其回溯历史就有颇令人生疑之处,比如对宣统三年以中央教育会为中心而发生的那场小学是否“读经”的争论。
在黎锦熙笔下当时情形是:“小学课程读经,原于清末变法,科举与学校递嬗之际,旧日功令,未容多所更张,其时全国学界倡言废除。
中央教育会议已有严切之提案”。
这段话若套用邓之诚谈民国以来史事生活常识分享。
读经教育到底好不好

读经教育到底好不好一直是个存在争议的话题。
有人认为读经能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人格,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读经教育过于僵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本文尝试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话题,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读经教育的利弊。
首先,读经教育的好处之一是能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其中儒家经典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读经能够帮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如孝顺、诚信、礼仪等等。
这些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品德和人格的培养,也是孩子成长为有道德修养的人才的基础。
此外,读经还能够提供一种稳定的心灵寄托,帮助孩子在日渐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命的真谛。
然而,读经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读经的内容十分古老,其思想观念和社会背景与现代社会大相径庭。
因此,现在的一些读经教育往往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经文,而缺乏对经文的理解和运用。
这样的读经教育过于僵化,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另外,在读经教育中过于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极易形成封闭和排斥的思想,而现代社会更应该是开放和多元的。
因此,如果读经教育不顺应时代的需求,就很难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需要改变传统读经教育的方式,强调对经文的理解和运用,而不是单纯地背诵经文。
教育者应该深入理解经文的思想内核,并贴近现实社会,将古代的思想与现代的生活相融合。
其次,读经教育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单一的、封闭的教育方式。
只有通过开放性的读经教育,才能够真正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顺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读经教育有其利弊两面。
只有能够尊重传统文化,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努力改变旧有的读经教育方式,开放性地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核,不仅有利于孩子品格的培养,更能够有助于现代社会的文化繁荣和发展。
浅析儿童“读经教育”

练、 押韵 , 不但读 起来 朗朗上 口, 而且意境优美 。现代生活节
奏快 , 人们 生存压力 越来越 大 , 易变得烦 躁 , 容 若能 静下心
多 家训 、 书 之 类 , 儿 童 或 是 成 人 的 日常 行 为 及 道 德 均 有 家 对
a s o sa t k p u g .Me n i , s a g me t i as lo c n tn l ma e u s r e y a wh l i r u n s lo et b e o t u n . h s a t l x li sa ay e n u e n c n i i gT i ri e e p an ,n l s s a d s mma ie n c rz s o h o o i b u e dn l s i n C i r nS e u a in n t e h tt pc a o tr a i g c a sc i h l e ’ d c t , d o whc r m o ra p c s t a , a t s wh o r a , o t ih f o f u s e t, h ti wh ti i, y t e d h w s o r a n h r be a t ni n t . e d a d t e p o lmst p y at t o o e o
S a g a, h n h n h i ia C
着 系统 的规范和要求 , 除去 其中不合时代 的做法 , 还是有很 多值得我们去学 习去汲取的。
( ) 经教 育 的过 程 是 一 种 美 的 享 受 。选 择 自己感 兴 趣 3读 的经 典 内容 , 经 对 于 儿 童 来 说 是 一 种 美 的享 受 , 于 老 师 读 对 也 应 该 是 一 种 美 的 享 受 。经 典 内容 例 如古 诗 词 , 往往 语 言简
当前儿童读经问题的理论争鸣及其出路

题” ¨ 2 ¨ 1 , 并 因此强 调社 会政 治 问题 相 对于文 化 问题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0 5
基 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 目( 1 2 Y J C Z H1 9 0 )
作者简介 : 万远 新( 1 9 7 3 ~) , 男, 湖北钟祥人 , 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 与工程学 院讲 师 , 哲学硕士 。
两种 观点 :
丧, 我们 只 有 通 过 恢 复 读 经 传 统 , 才 能 拯 救 现 代 道
德 。如 王财 贵认 为 : “ 倡 导 儿 童 读 经 是 来 自对 人 性
1 . 文 化复 兴论 。 以蒋 庆 为代 表 , 他认为 : “ 现 在
的‘ 儿童读 经 ’ 是 中国文 化 复兴 的基 础性 工 作 , 是 振 兴 中华 文化 的开始 , 是 一 百 年 来 中 国人 抛 弃 自身 文 化 觉悟后 向 自身文 化 的 回归 , 是 中 国从 西 方 文 化 殖
摘 要 :自2 0 0 4年 蒋庆发起 儿童读 经活动 以来 , 学者们 围绕儿 童读 经 的意义和作用 、 儿童读 经的方法 等 问
题 展 开 了激 烈 的理 论 争 鸣 。争 论 双 方 各 执 己见 , 难 以达 成 理 论 共 识 。 从 学 术 研 究 的 角 度 讲 , 进 行 儿 童 读 经 的 理 论探讨 , 要具 有 辩 证 的 观 点 、 本 土 的 文化 立场 和 世 界 的 眼 光 ; 要 批 判 地 学 习 和 吸 收 西 方 先进 的现 代 教 育 理 念 , 同
对 强调 “ 文化 复 兴 ” 的必 要 性 提 出 了质 疑 , 认 为“ 阻 碍 中 国 进 步 者 ”不 是 文 化 问 题 , 而是 “ 非 文 化 问
论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文化思潮及其启示

论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文化思潮及其启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鸦片战争以降,中国进人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历程。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与西方先发展国家的时代落差、中国自身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以及西方国家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卜的渗透和影响等诸多因素,使得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极具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不断改变的生活方式卜,还体现在愈演愈烈的文化思潮。
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三十年代读经讨论,到五十年代抽象继承法争论,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思潮在激荡起伏的时代浪潮中奔流涌动。
然而,古今中西文化问题并没有随着争论的不断延展而逐渐明晰,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愈加复杂。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般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广义卜指的是“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
严格说来,“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在规模、性质、影响等多方面都有实质不同,是两场不同的运动。
然而,“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并非是完全的,两者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和历史脉络。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两场“运动”的出场方式和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却是同一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同一社会主体的现实活动,在文化主张、价值信念、历史影响等诸多方面高度契合。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理论先导,而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在这个意义卜,将“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合二为一,用“五四新文化运动”来指称发生在“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是较为妥帖的。
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止时间,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看法。
狭义的时间节点是从1917年到1921年。
广义的时间节点是从1915年到1923年。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起止时间卜的分歧,并未影响人们对这场运动的实质内容和历史影响的理解。
从历史背景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和文化根源。
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并没有在根本层面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何谓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一般认为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但国学是不能和儒学或经学化等号的。
它包括我国传统的哲学、史学、文学等。
而“国学热”简单来说即是一种探讨、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国学热在上世纪80年代掀起,以《河殇》为代表,而后90年代国学热进入公共领域,以《人民日报》发表的《久违了,“国学”》为标志,2004年,对读经事件的争论,《甲申文化宣言》的签布,与《原道》十年纪念这三件事,预示着另一场国学热的开始,而后06年的《百家讲坛》等事件使国学热持续升温。
国学热为什么会产生呢?我觉得最主要还是和我们这个正在迅猛发展着的国家有关。
随着经济建设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极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国民开始越来越重视文化道德法制层次的东西。
我国打开国门发展经济,在接收西方的文化的同时,对自身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了解的欲望也相应越来越迫切了。
其次,临近国家,如日本,韩国不仅在经济上迅猛发展,对社会文化塑造的重视,让我们感受到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寻根)的重要。
另外,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的大国地位逐渐清晰,这种国力的日益强大,更加需要一种“文化认同”,要拉近国家与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光靠经济是不行的,必须有某种“文化认同”,形成“公共性”。
最后一点,我认为必提不可的一点:当今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严重,人们感伤“小悦悦”惨痛命运的同时,更慨叹社会的冷漠,人情的缺失。
不仅如此,当今社会,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横行,人们渴望从传统的仁义道德中唤醒人们的意识。
因此,我觉得国学热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在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不该遏制和批判的。
但是,现今掀起这股热潮的方式我真的不敢苟同。
儿童读经、大众理解国学经典、评选“国学大师”、重建私塾,重设传统节日……我觉得这些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
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用来给3~12岁的儿童背诵。
儿童读经之“经”与“读”的审视

中图分类号 : 632 G 2.3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3 23 (090 — 15 0 10 — 142 0)4 04 — 3
2 世纪 9 年代, O O 台湾学者王财贵和南怀瑾掀 起了一场 “ 少年读经运动” ,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 蒋庆起而响应, 并出版 了《 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 诵读》 引发了关于 “ , 儿童读经” 的争论 , 支持和反 对的双方基于 自己坚持 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立场各 抒 己见 。我们立足于对论争双方主要争议的儿童 读经之 “ 与 “ 理解差异辨析的视角, 经” 读” 就儿童 读经 内容与读经方法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能对推 动儿童读经教育活动 的健康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 O卷 第 4期
20 0 9年 8月 J un lo ab iColI d s y T a h r o e e o ra f Hu ie a n u t e c es C U g r (h ooh n oi cecs P i spyadSca Si e) l l n
一
打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 的读者 ” 伟大的经典必 ,“ 须有深刻而合乎真与善 的内容,又必有美 的表现 形式, 更须经过时间的检验, 才可能长存久远。 ”
儿童读经 的倡导者认为 “ 读经” “ 为诵 之 读” 读 。他们是基于“ 填牛” 理论和记忆的“ 黄金期 ” 理
论基础,认为儿童 “ 读经 ”的方法是在 “ 只诵读 、
V0. 0 N . 13 o 4 A g20 u .O 9
儿童读经之“ 与“ ” 经” 读 的审视
史 萍
( 淮南师 范学院 中文系, 安徽 淮南 2 2 3 ) 308
摘
论少年儿童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

论少年儿童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华东师范大学金林祥,张正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少年儿童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以下简称读经教育),在全国城乡的许多学校和社区广泛开展。
尽管这项教育活动目前还处于民间推动的阶段,学术界对此也还有不同意见的争论,但是它以其显著成效,如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少年儿童的语言文字能力,发展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陶冶情操、培养人格等,使愈来愈多的老师和家长认同它,愈来愈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关注它。
可以这样说,“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已经成为许多少年儿童的自觉行动,并逐渐在中华大地上蔚然成风。
本文拟对读经教育的道德教育意义做一初步探讨。
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所谓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就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几种读经教育教材,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儒家、道家等学派的经典著作,如《诗经》、《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等;二是优秀古诗文,如唐诗、宋词、元曲等;三是广泛流传的古代蒙学读本,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
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代表作,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又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
它提出了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又如《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理想人格。
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
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中的许多语言已经成为两千多年来志士仁人立身行事和判断他人行为的准则,并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近年来国内兴起的儿童“读经”热引发了学界广泛的讨论,支持和反对的双方基于自己坚持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立场各抒己见。
这体现了我国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具有较为宽松自由的舆论和学术环境;整个讨论客观上有助于人们理性对待儿童“读经”现象本身,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经典;读经;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06)03-0014-04廖军和1*,2【1.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2.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收稿日期]2005-11-01*廖军和,上海市中山北路2662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博),200062从1994年王财贵先生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运动时起,儿童“读经”教育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逐渐推广。
2004年,儒学崇拜者蒋庆先生花两年时间编撰的一套12册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通本》正式出版,但遭到耶鲁大学历史系薛涌博士的撰文批评,[1]由此引发了“我们要不要读经”的大讨论。
整个讨论形成了旗帜鲜明的支持和反对两大阵营。
一对儿童“读经”讨论的考察纵览整个讨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焦点一:什么是“经”?历史上的“经”主要是指儒家经典,而论争之初反对者对“读经”的诟病也把矛头指向于此,提出儒家经典能否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儒家经典还能否承载社会道德的教化功能等。
支持“读经”的一方,则把“经”的概念外延扩大,借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中对经的释义“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提出中国古代的“经典”都是“经”,不仅指儒家的经典,还包括墨、道、法、兵、释等各家流传下来的经典。
也有人提出“经”的范围还应包括现当代经典和国外经典名著。
人们对待“经”的心态越来越开放,从而逐渐消弭了支持与反对双方对于“经”认识的沟壑。
究其实质,对什么是“经”的讨论就是用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来教育儿童的问题。
支持儿童“读经”者主张扩大“经”的取材范围,对传统经典文献的内容进行取舍和裁剪以及加入现当代和国外经典的内容,其深层考虑实际上与反对儿童“读经”者是一致的。
焦点二:怎样“读经”?也就是用什么方法来进行“读经”教育的问题。
1讨论的双方都用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1)主张儿童“读经”方的理论基础1)“填牛”理论。
台湾学者王财贵先生认为,儿童背诵经典,有些内容虽然现在不一定理解、消化,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会像牛的“反刍”一样,慢慢地会将这些内容理解、消化。
[2]2)记忆的“黄金期”理论。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3~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记忆能力非常强。
因此虽然“其知识未开,理解能力薄弱”[3],但应当发挥其记忆能力强之所长,把一些重要经典选编为教材,教导孩子反复熟读,进而鼓励背诵,以“激活儿童的脑力,训练记忆力,发展其智力,开发其智慧”[4]。
3)潜能开发说。
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教授的研究表明:在儿童不为考试而纯为兴趣且不甚理解内容的前提下,儿童背诵经典“表面上看起来还是左脑的训练而已”,但“儿童读经背经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为透过视觉作用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整个读经过程恰恰动用了左右脑的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效同步时,学习能力可增加5倍。
”[5]因此,儿童读经可以极大地开发儿童的学习潜能。
(2)反对儿童“读经”方的理论观点1)“填牛”理论和儿童记忆“黄金期”理论是荒谬的。
主张儿童读经者所提出的“填牛”理论和记忆的“黄金期”理论遭到了反对者的强烈批驳。
反对者认为“填牛”理论所谓的现在不懂可以在以后慢慢消化,就儿童“读经”问题引发的争论第3期2006年3月No.3Mar.2006中国教育学刊JournaloftheChineseSocietyofEducation第3期廖军和:儿童“读经”问题引发的争论好比硬让吃奶的孩子吃大排一样,可以以后慢慢消化,这是很荒唐的。
[6]至于记忆理论,“传统的观念认为儿童的记忆比成人强。
但是,科学研究否定了这种看法。
……儿童记忆的稳定性,即在各种条件下储存所感知事物的持久性、完整性和再现的合理性比成人弱。
”[2]“儿童心理学还表明,儿童的记忆是在其自身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
然而,王财贵公然主张‘不求理解’的‘死背’,更谈不上让儿童对记忆内容去感知,这是典型的反科学的想法和做法,单就儿童记忆的发展来说,这也是有害的。
”[2]2)教育应以儿童为本位。
反对读经者从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天性入手,认为“读经”教育犯了我国传统教育中的通病,即从成人的视角看待儿童的教育,以成人的标准为儿童选定教育内容,用成人的权力侵占儿童的权利。
正如卢梭在《爱弥儿》的序中所指出:“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
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是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哩。
”[7]儿童的教育应当以儿童为本位,把童年还给儿童。
2双方就儿童应怎样“读经”的争执1)支持儿童“读经”教育的人基于上面所述理论基础,认为儿童“读经”的方法是在“只诵读、不讲解”和“只鼓励、不强求”的前提下读诵、背诵,[8]重视经典对儿童的潜移默化和熏陶作用。
应该看到,当代主张读经者并不是将儿童“读经”与学校常规教育内容中必须接受的严格考核形式———考试紧密联系,而是关照到儿童的兴趣和学习压力,尽量给儿童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
2)讨论的另一方则严厉抨击这种“填牛”式的读经方法,认为这与长期以来遭反对的“填鸭式”灌输方法没有什么区别。
这种方法违背儿童天性,不顾儿童兴趣,违反教学的基本原则。
由于儿童的辨别能力有限,在学校教材里所出现的古代典籍内容也应做严格的筛选。
3)随着讨论的深入,双方在怎样“读经”这个问题上形成了一些共识:其一,在态度上,不能“跪着”读经。
一是对古代先贤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盲目崇拜;另一是对古代典籍也应审慎对待,不能盲目地、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
其二,在内容上,一方面应加以筛选去粗取精,使之符合时代需求,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加以重新解读;另一方面不应将经典局限于儒家典籍,而应把中华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以及将世界经典和我国近现代经典著作纳入其中。
其三,在方法上,保护儿童的权利,尊重他们的兴趣;允许儿童自由选择是否“读经”和怎样读经;尽量不将读经与儿童日常课业压力相联系,给儿童以宽松的环境;重视儿童批判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焦点三:“读经”有效吗?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双方讨论的一个关键,如果儿童“读经”真能取得明显的、良好的效果,那么“事实胜于雄辩”,反对者的观点自然不攻自破。
反之亦然。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讨论双方也是互不相让的。
1主张儿童“读经”者坚持其有效性支持者认为儿童“读经”主要有如下好处:1)传统和现代是不可割裂的。
“经”是我国学术思想的精华,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中的一些内容如提倡和平主义、人道主义,主张自强不息等,现在仍然具有十分现实的借鉴价值。
儿童读经可以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重塑民族精神都有好处。
[9]2)儿童长期诵读经典,可以感受祖国悠久的文化,积累文学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10]还可以奠定儿童文言及白话文写作的基础。
[8]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读经”教育活动对涵养少年儿童的善心、仁爱之心,培养孝亲敬长、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养成举止文雅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密切亲子关系等,具有显著的效果。
而且,经典中大量的德育内容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儿童在“读经”过程中既识字学知识,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尝试那些行为规范,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
[3]儿童通过诵读经典,自小能读并接受古圣先贤的教化,自觉趋善避恶,纯化性情,起到蒙以养正的作用。
[4]4)可以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发展。
2反对儿童“读经”者怀疑“读经”的有效性1)传统经典中隐含的奴性文化还有许多错误和不科学之处,儿童在不能充分理解和分辨的情况之下照单全收,后果十分令人担忧。
[2]从这点来讲,宣扬儿童“读经”究竟是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还是吸收了其中的糟粕,是存在疑问的。
[11]2)一位叫做屈戎的先生对儿童“读经”的有效性提出了3点疑问:一是熟读经书能否一定就成为一代“新人”,会不会造就“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的有着“新本领旧思想”的“新人物”?二是“读经”不一定能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根基”。
三是“读经”不一定能培养道德。
诚然,儒家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应该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批判地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但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他们有无能力做到这些?从教育的角度讲,在少年儿童尚未具备一定的分析鉴别能力的情况下,让其“直面经典”而“不求甚解”,但求背熟,似乎难以“终身受益”。
[12]152006年中国教育学刊二儿童“读经”现象的分析这场讨论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随着讨论的发展、参与人数的增多、讨论程度的深入,这场讨论已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范围内“要不要对孩子进行读经教育”的问题,而是上升到文化、哲学等层面上的论争。
相比论争之初的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近来的讨论已经相对理智、冷静了许多。
讨论的重点也由儿童是否一定要“读经”逐渐转向了如何“读经”上来;从支持、赞同或怀疑、拒斥一切有关儿童“读经”的主张转向冷静地对待已经客观存在的“读经”现象,并对“读经”现象本身进行分析研究。
1当代儿童“读经”热何以会产生反观历史上的“读经”运动,从1912年民国教育部废止读经科以后,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至少两次影响颇大的“读经”运动,但观其根源,虽不排除有部分原因是一些学者要求传承我国传统的文化,但主要原因还是一些遗老们对旧文化的眷恋、封建帝制的不舍,或者是被军阀所利用以愚民的手段而已。
近年来的儿童“读经”热的兴起与历史上的“读经”显然不同,其原因在于:1)国家国力的强大。
我国再也不是近代史上任由列强宰割的羸弱之邦,她在政治、经济、文教、国防等各方面的发展举世共睹,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渐增强,这种变化给国人带来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使人们对我国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重新审视的客观心态,并自然产生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2)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也开始逐渐增多。
有专家认为,21世纪的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和冲突大致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五大冲突,并由此引发了人文、道德、精神及价值危机,而以仁为核、以和为贵、内尽心性、外穷天道的我国传统文化,恰恰与现代社会形成了良性互补,其价值观念与是非的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艺术审美的尺度,对现代社会也的确有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