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论文文档 (3)

孔子学院论文文档 (3)
孔子学院论文文档 (3)

对当前中国在全球热办孔子学院的反思

何小艺武汉 4030079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纷纷将目光聚焦于中华大地,对这个古老的国家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应势而生,并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生根发芽。孔子学院对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地推动了和谐世界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在取得突出成效的同时孔子学院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势必对它的发展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孔子学院创办影响及评价

在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上,也同样反映在文化层面。各国越来越重视自身文化的传播,纷纷加强了与他国的文化交流,而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对这种交流的作用日益凸显,向国外推广本国语言已经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萨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地缘力量冲突的下一断层将是文化上的。然而,以哈佛大学前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来看,文明碰撞产生出吸引力(也就是所谓“软实力”)或许是一件好事。20多年来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要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就必须依赖上面所说的“软实力”。文化作为绝不逊色于经济、政治、军事的一种力量,在世界格局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孔子学院的破土而出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新兴产物。

一、孔子学院兴办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中国儒家文化所散发出的深厚魅力引发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全球汉语教学形成了方兴未艾的可喜局面。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也正为汉语的国际推广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一热潮中,中国政府不失时机地展开了海外汉语的推广。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承汉语教学的载体,以圣人“孔子”为名、回归中华文化主流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无论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还是充满活力、蒸蒸日上的新中国都深深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说过,孔子学院和汉语热的兴起是“国富民强,国强语盛”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不能不了解中国。从19世纪开始,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文化,“西学东渐”的潮流流淌了长达两个多世纪之久。在21世纪的今天,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的开设打破了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坚冰”。这一新的文化态势的出现并不是一次突发性的偶然事件,而是中华文化的重新觉醒。

纵观目前在世界各地较有影响力的英国文化协会、法国语言学院、德国歌德学院,都是以语言教授为起点,进而通过语言,弘扬自己的文化。近期日本宣布,

在短时间内要在日本本土之外建100所日语中心;韩国文化观光部宣布要在世界上开办100所世宗学院;俄罗斯则制定了推广俄语的普希金学院计划;印度受中国孔子学院的启发,准备建立“甘地学院”,以促进印度文化的国际化。在这样一个推广本国语言和文化的世界潮流中,中国政府及人民冀望这一契机,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散播于世界各地。于是孔子学院的出现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化链接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可以有效地将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起来。孔子学院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朝着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奋勇前行。通过创办孔子学院,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增强了对世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也坚定了中国继续开办孔子学院的信心,让孔子学院在全球遍地开花,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这也正是当初孔子学院创办的初衷。

二、定名为孔子学院的主要依据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以他命名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北京语言大学曲德林校长说:“孔子及所创立的儒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我们应该把孔子思想推向世界。”在外交学院教授曲星看来,之所以命名为“孔子学院”,是因为孔子能代表中国文化最有影响力的部分,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大陆、台湾和海外华人都认可。儒教的英文单词直译就是“孔子主义”,是用孔子的英文名称命名的。而且,这对于推广中国的和平外交思想也有好处。孔子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的推崇者,他主张“和谐”、“和睦”、“和平”,强调“和而不合”。其实,这也正是我国外交所奉行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基础。选择孔子,因为他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定名为孔子学院也是实质名归。

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在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给世界也带来了种种弊端和困境,如全球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的浪费,人际关系的紧张、道德品质的败坏等等。针对上述种种顽疾,许多西方有识之士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只有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方能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便是孔子倡导的“和”,集中体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价值观。在追求“和”的同时,孔子还承认差异,主张多样化和共存性。在人类社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的今天,这种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弥补了西方文化的致命缺陷,发挥出很好的协调、平衡及包容作用。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曾说,当代世界所面临的地区冲突、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都可以在孔子思想中汲取化解之道,孔子学院受到全球欢迎,也说明了世界需要儒学来滋润。孔子学院的问世不仅是中国单向的政府行为,也是世界人民的需求

三、孔子学院的创办历程及实施

2004年3月,国务委员陈至立将中国设在海外的语言推广机构正式定名为“孔子学院”。对于孔子学院,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给予的定义是,“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基本任务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性机构”,采取与海外教育机构合作建设及特许经营等方式,以设在北京的孔子学院总部提供的教学模式、课程产品等作为主要教学资源,并遵守统一的教学、考试、培训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开展教学和检测,主要是向社会人士提供专门技能的汉语培训以及中文

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属于非学历教育。

2004年9月,孔子学院建设工作会议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下达了建设孔子学院的具体目标:即要求通过中外院校合作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开办100所孔子学院,向世界推广优秀的中华文化。会后,教育部迅速在北京设立孔子学院总部,并通过总部授权在国外与当地大学院校合作开办孔子学院。这一项目一经推出就得到许多国家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发展迅速。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来,在迄今短短两年时间来,平均每4天就有一所孔子学院”诞生海外。至今世界上“孔子学院”已发展到170多所,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南美以及大洋洲。同时还有数百所申请建设项目有待批准,远远超过了初定建立100所海外孔子学院的目标,无论是需求还是发展速度,都在当局的意料之外,更引起了世界的瞩目。根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的规划,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五百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孔子学院最主要的项目是提供中文教学课程,让他国人们了解中国的政治环境、制度和风俗习惯。这些课程都属于培训性质,对象是18岁以上的成人初学汉语者。学生大多是政府公务员和学校老师,每周利用下班时间到孔子学院上课。除了汉语培训课程外,孔子学院还组织汉语考试,培训中文老师,并举办文化活动。孔子学院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负责举办汉语水平标准化考试,并向参加这种考试的学生提供强化培训。由于中文教师在一些国家严重缺乏,培训中文师资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孔子学院的另一重要项目。举办高水平的跨文化交流项目也将是孔子学院的一大亮点。各地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各国学习汉语、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

孔子学院的教师由国家汉办派遣,第一批教师人数只有六七十人,大多由精通一两门外语的高校教师所担任。随着孔子学院数量的激增,师资日趋紧张。鉴于这种情况,从今年起国家汉办将从国内高校的大四学生中选拔一批外语合格者,为其提供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毕业后派出到海外的孔子学院,以满足孔子学院迫切的师资需求。国务院学位办已批准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此外,今年国家将对国内5000多名已取得汉语教学资格的人员进行小语种培训,以适应小语种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

四、孔子学院创办的影响及不足

1.孔子学院的创设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孔子学院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成功经验,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向海外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孔子学院的成立有助于和谐价值观的播撒,对当今西方文化模式下人类面临的某些困境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在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同时也保持了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早就为历史所书写。略懂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华夏文明,位居世界文化的中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西方所折服,他们纷纷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学习、求教,回国后将从中国所学的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中华文化的输出成为当时文化交流的主题,先后出现了汉唐、宋明、明末清初三个时期的输出高

潮。而随着西方世界的崛起,清王朝却在飞速的腐朽沉沦,泱泱中华瞬间沦落到受辱挨打的境地,反映在文化上即从输出国成为了输入国,朝廷上下喊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西学东渐”的洪流席卷了整个神州。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它标志着“东方雄狮”的苏醒,更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世界看待中国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可以说孔子学院的建立只是中华文化自觉的体现,是时隔两个多世纪的“东学西渐”的复兴。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如果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华文化在新世纪中又将进入一个强盛时期,我们就应该意识到,生活在新世纪的中国人,正面临着一个充分发扬中华文化特色的历史机遇的到来。”2.孔子学院办理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凸现的弊端

一批批孔子学院在海外纷纷建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它们无疑起到了推广中华文化的作用。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就有一百多所孔子学院落户全球,并且以每四天增长一所的速度在急剧上升。我们固然看到了可喜的一面,然而与此同时,孔子学院运营的过程中在办学方针、教育对象、方法、教材等方面遇到了一些瓶颈性的问题,甚至说走进了发展中的“死胡同”。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成为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

孔子学院的设置不合理,缺乏资金后期经营不善。目前,孔子学院的设置很不全面,据了解,现在在亚洲各国的孔子学院比较多,但是在欧美以及非洲一些国家,设立的孔子学院还很少。由于孔子学院的宗旨在于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包括免费吸引公众学习中文,介绍中国文化,提供各类奖学金,再加上属于非营利性机构,因此办学资金便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现有的孔子学院大多是由大学承办的,开办经费并不充足,不大幅度增加,很难扩展业务。部分孔子学院就跟当地的中文学校或者华人社团联合,成为私人教育机构的一个部分,面向的对象也仅是华人子弟,国家教育部正规的孔子学院“沦落”到私人教育机构的一部分,派出去的教师也成为了打工者,这不仅玷污了孔子学院的名声,也有悖创建孔子学院的初衷。

师资匮乏,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稀缺。与全球强劲的汉语学习需求相比,孔子学院供不应求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外汉语教师、汉语教材编写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也开始显现。当初国家汉办公派到国外的汉语教师只有六七十人,现在已经增加到2000多人,然而比起国际汉语热对教师的巨大需求,缺口仍然很大。与教师数量缺口同时存在的是教学方法问题。尽管大部分对外汉语教师的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丰富,有着深厚的教学经验,但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年龄、不同层次需求的外国人如何进行针对性地教学,仍然缺乏有效的办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派出的汉语教师到了所在国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是他们的汉语不合格,而是他们的教学未必跟所在国的教育方针和方式一致。这些汉语教师尽管有着很丰富的汉语教学经验,但是对于外国人学汉语的特点以及海外的语言环境掌握不够到位。。

缺乏统一和适合外国学生的汉语教材。汉语这样一种语言,经历数千年的发展沉淀,内容极其深奥难学,因此对于初学的外国人来说,如何编写容易理解的教材成了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目前对外汉语教材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教材,真正适合外国人学习的并不多,教材的内容有很多不易理解的地方,也多不符合西方人的思维习惯。

此外,孔子学院在合作模式、途径、内容等方面也有待调整。至今已经开办的孔子学院大多采取与当地大学合办的模式,尽管可以发挥资源互补的优势,但由于缺乏总部投资,在经营时显得举步维艰,存在的问题不少。因此,笔者认为

孔子学院不光要与当地大学合办,更需要拓展其他渠道,可以尝试与该国的其他机构、社团合办。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阶段,推广汉语文化的重点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在合作内容上,培训师资、派遣志愿者、举办汉语水平考试等等,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和调整。由于在某些国家发展过多过快,所以传播汉语文化的队伍建设和软件建设显得跟不上步伐。同时,在一些国家出现了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热与孔子学院落地难的现象。因此,中国相关部门必须完善海外孔子学院的管理体系,科学评估发展环境,找准优劣势,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合作模式,选择适当的合作重点。只有从这些方面着手,寻找问题和对策,孔子学院才有可能健康而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哲远.全球视野下孔子学院建设的时代意蕴.中国教育报.2007.07 2.赵炬.“东学西渐”的深层探索.中国图书评论.2005

3.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4.葛剑雄.孔子学院如何办才有竞争力.南方都市报.2007 .01

5.李北陵.孔子学院走俏海外的冷思考.《人民论坛》第二期 2007.01 6.孔子学院东学西渐与中华复兴.晚霞.第十期2007.05

(作者简介:何小艺,1982年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

浅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 整理古代文化, 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其教育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本文着重讨论他所倡导的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就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研究孔子温故知新和教学相长教育思想,借鉴孔子的经验,古为今用,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p.17)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孔子认为温故知新是做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精神。温故知新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故即古,指的是过去政治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新是指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他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认识当代社会实际。温故知新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从已知到未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孔子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扩大知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第三,温故知新也就是温故创新。温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生活中创造、创新。何谓创新?根据辞海释义,“创,始造之也”。根据此意推断,有独到的见解叫创见。首创未所有的事物叫创造。文学艺术作品的问世叫创作。新是指初次出现的,往往相对旧而言的。孔子一生虽自称述而不作,而事实上是有述有作,是当时知识的集大成者。他编写、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流传后世的宝贵文献就是他温故知新的结晶。 从已知到未知孔子非常善于用已有的文献资料来推断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过去的朝代推测将来的社会。有一次,子张问孔子:“十世可知也?”孔子胸有成竹地答道:“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1](p.21)孔子认为: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人继承周朝而当政,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推想而知的。孔子反对“不知而作之者”。[1](p.73)他说世上大概有一种人,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却凭空想象、主观臆测。不学不思,如何能知呢?孔子自认为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我无是也”。他在传授弟子“六经”的时候,在讲到历代礼的发展沿革时就说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1](p.26)他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夏代的礼,我能说出来,但他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殷代的礼,我也能说得出来,但他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这是他们的历史文献不够的缘故,若有足够的文献,我就可以引来作证了。孔子强调以事实为依据是他一贯主张,以致于他的学生子贡一再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1](p.46)这是因为道德文章是可视可闻的,而人性与天道是不可捉摸的。有一次,他的学生季路向他请教有关鬼神之事。孔子很不高兴地对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1](p.11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不能完全处理好,怎么去讨论处理论文联盟https://www.360docs.net/doc/1b6027334.html,整理人与鬼的事;人生活着的的道理都未能弄明白,怎么能懂得死? 举一反三孔子善于用启发式教育,他的得意门生颜回曾形容老师的教学艺术高超,“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独创了著名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p.68)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学生求知欲最强的时机,即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予以启发诱导。另一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说出新意来。在孔子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学生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摘要:孔子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详细的阐述。它是后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这些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也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 一.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 1.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这样,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做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就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孔子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是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但孔子的教学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始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孔之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与他对学生有深刻、准确、全面的了解是分不开的。孔子十分注意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方式,观察了解学生,他非常熟悉学生

孔子论文: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论文: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要:学习孔子,首先要纠正对教育的错误认识,教育是培育、教化人的;而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填充。本文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以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教师因材施教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一书,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今天,我们本着“探微古人,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重新审视《论语》中所体现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吸收并借鉴有用的知识,努力做好我们的教育工作。 一、正确认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运用教育手段来改变人、提高人的道德、知识水平。“性相近,习相远”所谓性是指人的共同本性,习是后天的环境影响,主要是教育、习染。在实际生活中,孔子更重视后天的习染对人的意识起的作用,认为人的实际思想状况是由习染决定的,而不是先天决定的。根据这个理论,孔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接受良好影响,在道德、知识上得到改造和提高。他的学生中有素质较好的,也有素质较差的,经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导,不少变

成著名的贤才。孔子很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操的培养,“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自孔子以来人们就把教育视为自我成长和提高的途径,中文“教育”的“育”字,本意为“培育、成长”的意思,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成德。儒家重视教育,也因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道教化,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三十二》),学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活动,而就是人生的实践活动。学习的过程就是人生完善的过程。学习的目的是变化气质,成就人生。 然而,在现代教育中,学习和扩充谋生的知识和技能成了压倒一切的任务,现代教育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再着眼于人本身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更不关心人格的培养与完善,而只是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员为能事,把人作为器具来培养。这就使得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知识单一狭隘,缺乏道德理想和判断能力,缺乏人文教养和关怀。如何保持教育传统培养教化人的功能,而不至于蜕变为职业

2020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 一、孔子的学生观 孔子的学生观集中体现在他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思想。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相差不远,只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人与人之间才形成差异,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认为除了上知、下愚不可移易之外,其他人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这说明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可塑性。孔子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基础

上,演绎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执行的教育方针。他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来自鲁、齐、宋、晋、楚、秦等国,其中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箪食瓢饮的颜渊;有愚直的高柴,也有卤莽的子路。孔子不畏世俗,怀着极大的教育热情,“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对于那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施以平等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忠于道”,体现了师爱的理智性和广泛性。“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所呼唤的教育公平是最好的回答。 孔子在尊重学生志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方面树立了榜样。由于他对学生了如指掌,因而能因人而教,循循善诱。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一书中的记载是很多的。在《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壮胆;仲由有两个人的胆量,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的锐气。这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这个例子说明了孔子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无的放矢。 孔子的教育还十分注重顺应学生的性情,采用使学生“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积极教育方法,这就好像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政治失意时,想到通过兴办私学这个途径,传播他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知识,也希望能够为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提供一套救治方案,即通过教育来培养一大批能够救国的“士”。《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是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重要、最可靠的资料,很多内容真知灼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在施教上,他潜心钻研,博学以致教,仁爱而广收弟子,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 《论语》中最常提到的字词就是“仁”和“礼”,在“仁”与“礼”的教育基础上,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把他的弟子培养成道德高尚,仁爱有礼,博学多才的君子,此“君子”应当是属于统治阶级范畴。孔子政治上主张“举贤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仁爱有礼的从政人才,孔子希望他的学生能做好官。他想要要培养“圣人”,如达不到“圣人”,至少也要成为“君子”。孔子的学生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不出自孔子之口,却也是孔子之所想。孔子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其重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或君子,培养推行德政礼治以为当时社会服务的人才。孔子的教育目标,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实际上,“学而优则仕”的精髓已深入民族心理,虽然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都有些不同,但其思想痕迹并未彻底消除,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不仅孔子的教育目标对现代化教育有指引性意义,他同时提出的涉及多个领域的教育内容以及值得现代人借鉴的教育思想与方法都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内容 由于孔子的培养目标是“君子”,而“君子”在德才两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孔子在施教时提倡知识实践与道德修养的结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文”则属于文化知识教育。 其教育内容的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德置于诸科之上。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到“仁”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主要表现在:“有教无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一切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德才并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培养形式。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启示 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几乎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第39章注:本文所引《论语》均在参考文献(1)里,以下不再叙述。)[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述而》第7章)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6章)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25章)。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心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第8章)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叫狂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教材建设。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他向学生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雍也》第21章)孔子指出,在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人的才智高下有别,如何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完善学生的德业修养,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根据这一原则,孔子深入了解弟子们的不同的兴趣、智力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如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22章)同时孔子不仅要求学生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15章),而且要求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孔子的教育思想毕业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毕业论文 笔者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我们将历史上优秀的人物当成自己的榜样。其中孔子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无论是在学问方面还是在品德方面都是中国人最佳的榜样。因此我以论语为参考文献阐述孔子这一儒学大家的教育思想。 孔子之为人: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查阅文献中孔子自己言行的描述,另一种是别人对孔子的描述。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9- 16) 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9-4)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9-6) 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 -13) 孔子的天生品德: 孔子到曹国去,路过宋国,与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司马桓魋想要害孔子,先令人伐掉大树。弟子们劝孔子快走,于是孔子说了“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 (7-23) 这句话即“老天爷使我有了这样的品德,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简易而知足常乐的生活: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9 -14) 译文】:孔子想住到夷人地区去。有人说道:“那儿粗陋,怎么行呢,孔子说:“君 子住在那儿有什么粗陋的呢,”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入不可求,从吾所好。(7-12) 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是可以追求到的话,即使是拿着鞭子守门,开路 的事,我也去做。如果不能求得,则还是干我自己喜欢的事。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 -16) 【译文】: 孔子说: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在这里头了。不行道义而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向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7-4) 谦逊不骄傲: 子曰: “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宁固。” (7 -36) 译文】:孔子说: “奢侈了就会骄傲不谦逊,节俭了则显得寒酸(寒碜),与其骄傲,宁可寒酸。” 中庸: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孔子之所慎与担忧: 子之所慎:齐,战,疾。(7-13) 孔子所谨慎的有三种: 斋戒,战争,疾病。 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 -3)译文】:孔子说: “品德不加以培养,学问不精勤讲习,听到道义在哪里,却不能 亲身赴之,有缺点不 能勇于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 -16) 以身作则: 君子求诸几,小人求诸人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 文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主要表现在:“有教无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一切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德才并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培养形式。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启示 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几乎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第39章注:本文所引《论语》均在参考文献(1)里,以下不再叙述。)[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述而》第7章)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

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6章)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25章)。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心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第8章)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叫狂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教材建设。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着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他向学生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2]。(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雍也》第21章)孔子指出,在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人的才智高下有别,如何才能更

(完整版)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听语音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中文名孔子的教育思想外文名Confucius education thought简介孔子的教育思想作用加强后世的教育活动简介听语音全书篇幅不大,但较全面地从孔子的世界观、关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等方面总结分析评介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第一章“绪言”,分析了从战国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同历史时期对孔子的不同的意见,肯定了正确评介孔子所具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并对研究孔子的难点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孔子的生平”,介绍了孔子出生的历史背景及他一生所从事的活动。第三章“孔子的世界观”,分析了孔子不信鬼神、变化发展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以及对社会历史问题看法上的唯心主义思想。从第四章“孔子论教育的作用”、第五章“孔子教育的目的”、第六章“孔子教育的内容”到第七章“孔子的教学方法”、第八章“孔子论教师”,这五章集中分析论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九章“西方一些学者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分

析了孔子的思想传入西方的情况。第十章“结语”,总结全书,指出“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并分析了孔子思想中积极和消极的因素。作者简介听语音陈景磐(1904—1989),中国著名教育家和中国教育史专家、教授。福建省福州市人。幼年就读于福州市基督教会设立的三一学校,中学肄业后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于1929 年获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到福州三一中学教英文、哲学并兼任教务主任。1931年进入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专攻教育,并于1934年获教育硕士学位,后到河南开封任豫中中学校长。1936年陈景磐赴加拿大留学,四年后获多伦多大学哲学(教育)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受聘为福建协和大学教育系教授并兼任该校附中校长,亲自讲授哲学、教育行政、教育史等课程。1942年至1947年,陈景磐任厦门大学教育系教授,讲授教育学、比较教育、教育视导、教学法、发展心理学、中外教育史等课程。曾一度出任福建协和大学代理校长兼教育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陈景磐到燕京大学教育系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授,曾担任教育史教研室主任、历届校务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ConfuciusasaTeacher~(《先师孔子》;1940年)、《孔子的教育思想》(1957年)、《太平天国的教育》(1958年)、《中国近代教育史讲义》(1961年)、《中国近代教育史》(1979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传》(1986年)等。此外,从30年代开始,发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化学化工学院11化学(1)班苏萍学号:1107030014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 一、孔子的学生观 孔子的学生观集中体现在他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思想。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相差不远,只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人与人之间才形成差异,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认为除了上知、下愚不可移易之外,其他人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这说明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可塑性。孔子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基础上,演绎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执行的教育方针。他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来自鲁、齐、宋、晋、楚、秦等国,其中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箪食瓢饮的颜渊;有愚直的高柴,也有卤莽的子路。孔子不畏世俗,怀着极大的教育热情,“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对于那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施以平等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忠于道”,体现了师爱的理智性和广泛性。“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所呼唤的教育公平是最好的回答。 孔子在尊重学生志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方面树立了榜样。由于他对学生了如指掌,因而能因人而教,循循善诱。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一书中的记载是很多的。在《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壮胆;仲由有两个人的胆量,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的锐气。这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这个例子说明了孔子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无的放矢。 孔子的教育还十分注重顺应学生的性情,采用使学生“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积极教育方法,这就好像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是一派盎然的生机,而不是冰霜肃落、生意萧索。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论孔子教育思想

专业代码: 学号: 师大学(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借鉴学院: 专业: 年级: 学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概述3 (一)孔子简介3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概述3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4 (一)孔子的教育目的观4 (二)孔子的全面教育观值5 (三)孔子的实践教育观6 (四)孔子的深入学习观7 三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8 参考文献:8

摘要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致力于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他创办的儒家学派更是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力排众议,成为我国汉朝以来的主导思想,一直指引着我国各个朝代教育的发展。 在倡导教育改革的今天,孔子的思想经历了几千年的更替和沉淀之后,是否还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该何去何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又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呢?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 Abstract Kong Zi is a well-known ancient Chinese thinker and educator, he devoted his life to education, mitted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study and exploration, has formed a plete set of educational theory. He is the founder of the Ru Jia Xue Pai is set in the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Dacheng, argued, bee China's Han Dynasty of the dominant ideology, continues to guide our country various dynast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advocate of education reform today, Kong Zi thought experienced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ange and precipitation, is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today's society,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China's modern education should decide on what path to follow? Kong Zi Educational thought what are today we draw? Key words: Kong Zi;;ideological;education

孔子教育思想浅析3000字

孔子教育思想浅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孔子著名的“有教无类”、“乐学”、“因材施教”“德才并重”以及一些比较具有参考价值的教育思想进行浅析。孔子几乎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WWW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又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这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仅仅是王孙贵族,普通人的子女也可以接受教育,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学而后知,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他认为人的素质都是一样的,只因为环境与教育的不同,才使人有了差别,尽管当时孔子已被人尊为圣人,但他始终强调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人,是学而后知的。由此可见,他认为任何人只要受到教育都可以成为圣人,他强调学而后知,不仅是谦虚,也是他的信念。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后身体力行,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了他的主张,在他的弟子中就有各式各样的人,既有贵族,也有被称为鄙人的下层人士,也有像颜渊那样的贫穷的人。 (二) “乐学”学习态度 《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他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乐于学习的重要。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首先要让学生“乐学”。WWWW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孔子指出,在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人的才智高下有别,如何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完善学生的德业修养,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根据这一原则,孔子深入了解弟子们的不同的兴趣、智力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如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时孔子不仅要求学生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殆。”,而且要求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和原则,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孔子还强调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这些对提高学生独立分析文体和解决文体无疑是有效和科学的。这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精雕细琢式”的教育、管理、服务和指导,避免“粗放式”的教育管理模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贯彻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充分而全面地了解学生基础、行为习惯、品德意志、求学目标、职业规划等,并为每个学生建立全面的情况档案,以此为依据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推行个性化教育,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服务,真正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子以四教: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符丽军 10级特教班 2010213636 [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克已内省、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目前国际上针对特殊教育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影子。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之大。 [关键字]:孔子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影响及启示 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政治家,还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虽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然拥有其勃勃的生命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这里寻找到根源。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素质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对现代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了解孔子一些主要的教育思想,顺便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多,这里主要讲的是现代教育中比较提倡的,得到实践,并产生重要影响的。)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站在教育者的角度: 1、有教无类:即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即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即在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二)、站在学习者的角度: 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2、学而温故知新: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3、学思并重,以羊为重:离开学习而去思考是空无所得,必须脚踏实地去学习才成,说明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 4、学以致用:言行相符;即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5、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即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要虚心求教,奋发图强 6、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定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7、此外还有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 (三)、站在德育、素质教育的角度: 1、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2、“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二、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从三个方面谈论):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生姓名古淑君指导教师汤本顺 系(部)思政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112学号11494205 2014年04月17日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要: 教育从古至今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其影响,从孔子的《论语》中可见一斑。孔子所主张的教育思想,包括根据不同个性而教学的“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这些不仅在当时行之有效,对于今天教育改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孔子教育教育思想 一、孔子生平及其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埠人。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都在传道、授业、解惑。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为当时的社会改革和文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孔子在年轻时做过小官,后因不得志而辞官开办私塾,传授学问。在教学期间,孔子和弟子的言行被记载收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集,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是“四书”和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论语》一共二十篇,包括有仁、孝、礼、中庸、天命、教育等思想。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当今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思想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很多的指示作用,值得去借鉴学习。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1.在教学内容上主张德智并重 孔子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先进》篇有所谓的孔子四科之说,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门类,也可以说明孔门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人的修养(德行);实用的政治技能(言语、政事);古代文化知识(文学)。而在德、才二者之间,孔子更重视德;在实践与知识二者之间,孔子更重视实践。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从孔子所说中,可以得知孔子注重道德的教育。且孔子注重德育大于智育。孔子有一学生子夏特别喜欢念书,孔子因这点就提醒子夏不要成为书呆子。这点跟现今的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同时,孔子也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在《论语·述而》就有记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技能学习并重的原则。这对我们现今教育也有很大的意义,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做人的品德。从孔子把六艺作为教学内容,可以看出他对学生道德知识的教育。 2.孔子主张的教学方法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政治失意时,想到通过兴办私学这个途径,传播他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知识,也希望能够为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提供一套救治方案,即通过教育来培养一大批能够救国的“士”。《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是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重要、最可靠的资料,很多内容真知灼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在施教上,他潜心钻研,博学以致教,仁爱而广收弟子,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 《论语》中最常提到的字词就是“仁”和“礼”,在“仁”与“礼”的教育基础上,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把他的弟子培养成道德高尚,仁爱有礼,博学多才的君子,此“君子”应当是属于统治阶级范畴。孔子政治上主张“举贤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仁爱有礼的从政人才,孔子希望他的学生能做好官。他想要要培养“圣人”,如达不到“圣人”,至少也要成为“君子”。孔子的学生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不出自孔子之口,却也是孔子之所想。孔子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其重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或君子,培养推行德政礼治以为当时社会服务的人才。孔子的教育目标,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实际上,“学而优则仕”的精髓已深入民族心理,虽然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都有些不同,但其思想痕迹并未彻底消除,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不仅孔子的教育目标对现代化教育有指引性意义,他同时提出的涉及多个领域的教育内容以及值得现代人借鉴的教育思想与方法都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内容 由于孔子的培养目标是“君子”,而“君子”在德才两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孔子在施教时提倡知识实践与道德修养的结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文”则属于文化知识教育。 其教育内容的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德置于诸科之上。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到“仁”的境界。在孔子的社会理想中,人与人之间是仁爱的,为此,他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