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格斗兵器-矛、枪和戈等

合集下载

矛百兵之王,戈车战之器,戟两者之合体,请看矛戈戟~中华兵器篇

矛百兵之王,戈车战之器,戟两者之合体,请看矛戈戟~中华兵器篇

矛百兵之王,戈车战之器,戟两者之合体,请看矛戈戟~中华兵器篇刀剑讲完了,这篇我们来谈谈长兵器矛、戈、戟这三者相近的长兵器。

矛矛是纯粹的刺兵,制作很简单,也是我国古代兵器史上使用最久的一种兵器,从原始社会的石矛一直到现在的梭镖、红缨枪。

矛的名称很多,在古代还被称为矟、鋋、锉、铍、槊,到后世还被叫作枪。

一把典型的矛由四部分组成。

矛头,也叫枪尖,一般用金属制成,包括脊、身、刃;柲,是矛后面的长杆,一般是木质或竹质,矛头上的两个环纽或小孔可以让矛头与柲之间稳固,便于安装;鐏,是在柲末端,呈尖锥状,用金属做成,主要是让矛可以插在地上,很多长兵器如戈、戟、大刀等末端都会做成鐏。

红缨,装在矛头上,既可以美观,更重要的是用来挡血,避免柲湿滑。

石器时代的矛就是渔猎的工具,矛头有石、骨、陶等材质做成。

铜矛目前只有商代的出土过,没有见过夏代的。

商代时的铜矛已经比较精致,样式也蛮多的,周代时的铜矛,矛刃加长了很多,战国铜矛跟周代铜矛差不多。

《考工记》里载,当时的矛分为两种,一种夷矛,长二丈四尺,是车兵的兵器;二是酋矛,长二丈,是步兵的兵器。

其中还说该兵器的长度不超过三倍人身长,现在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矛,确实略短于人身长的三倍。

铁器普及后,铁矛更锋利,铁矛慢慢取代铜矛,铁矛向着小巧轻便发展,矛身种类也增多,这就使矛成为军队中重要的装备。

大约从晋代开始出现了枪的提法,枪的矛头种类多,而且尺寸比矛的小,后面很多书箱多称矛为枪。

到隋唐时,枪应该是使用最为普通的一种兵器,唐枪主要为漆枪、木枪、白头枪、扑头枪等四种,兵书《太白阴经》记载:唐军当时人手一把矛,而矛对阵时可杀敌;安营扎寨时,树矛又可以为营:渡河时可以用矛做筏,矛的用途发挥得相当充分。

到宋代,枪的品种达18样之多,不同场合用不同的枪,有骑兵用的倒钩枪、有步兵用的直刃无钩枪、有投掷用的镖枪、有专门用攻城的短柄枪、有专门用来守城的长柄枪等,可以看出宋军作战以枪为主,对枪法也重视,如杨继业父子与岳飞都是用枪高手。

十八般武器是哪十八般

十八般武器是哪十八般

十八般武器是哪十八般关于“十八般武器”的起源,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三国演义》记载,诸葛亮在与东吴交战时所提出的“十八般兵器”,其中提到了十八种武器,也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包括:利刃、剑、戟、戈、矛、枪、弓、箭、弩、铳、棍、棒、锤、钺、斧、相槊、流星、鞭。

1. 利刃:利刃包括各种刀剑,如匕首、短刀等。

2. 剑:剑是世界各种民族使用最普遍的武器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3. 戟:戟是古代兵器,类似于长柄武器,用来劈杀敌人。

4. 戈:古代的长柄兵器,类似于长刀,适合近身肉搏。

5. 矛:矛是古代军队中使用最多的兵器,是一种长兵器,可以远程攻击敌人。

6. 枪:古代的一种兵器,用来刺杀敌人。

7. 弓:弓是古代常用的远程攻击武器,可以射出箭矢。

9. 弩:弩是古代一种利用机械原理,能够进行远程射击的武器。

10. 铳:铳是古代火器的一种,使用火药和铅子制成子弹进行攻击。

11. 棍:棍是一种古代兵器,常用于近身肉搏。

14. 钺:钺是古代一种军用利刃,用途类似于斧子。

17. 流星:流星是古代的一种远程攻击武器,用绳子连接并旋转着扔向敌人。

这十八般兵器并非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十八般兵器的种类和形态也会有所不同。

但这十八般兵器代表了古代人类对于战争的一种总结和认识,也代表了对于武器的多种运用和组合。

十八般兵器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古代战争和战术的必备工具,更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武术流派都有十八般兵器的练习,以此强身健体,也表现了武者对于十八般兵器的尊重和研究。

除了中国武术之外,十八般武器也广泛地应用于其他的武术体系中,如日本的剑道、韩国的太极道等。

在不同的武术体系中,十八般兵器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包含了丰富的武术技术和武器运用知识,对武者的身体素质和技能要求都非常高。

十八般兵器也是武术比赛和表演中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十八般武器是哪十八般

十八般武器是哪十八般

十八般武器是哪十八般十八般武器指的是中国古代武术中的十八种常见的兵器,包括剑、刀、棍、枪、戟、叉、钺、锏、槊、矛、箭、曲椎、大斧、钩、锤、锹、铡、棘。

以下将逐一介绍这十八般武器。

剑是武术中最常见的兵器之一,代表身份、气质和技艺的象征。

剑种类繁多,如长剑、短剑、双剑等。

刀也是一种常见的武器,有单刀、双刀、弯刀等。

刀具有灵活性和攻击力,常用于近身搏斗。

棍是一种长而粗的兵器,分为长棍和短棍。

它以灵活、迅猛而横扫千军的特点而著称。

枪是一种远距离攻击武器,也称铁枪或长枪,分为多种类型如矛枪、长枪、蛇矛等。

枪主要用于刺击和劈砍。

戟是一种具有长柄和锋利的刀刃的兵器,适合在近距离战斗中使用。

戟的形状各异,但主要用途是斩击和穿刺。

叉是一种双道的兵器,形状像一双尖叉,适合进行搏击和挑战敌人。

钺是一种短柄大斧,盾牌和战斧的结合体,主要用于攻击和防御。

锏是一种近身搏斗的武器,形状像一把棍子,一端带有重物,通常用于近身格斗。

槊一般是指长矛,主要用于近身和远程攻击,多用于骑兵。

矛是古代兵器,有时与枪混淆,但其主要区别在于矛刃有双刃。

箭是一种远程射击武器,用弓发射。

箭头尖锐,可穿透盔甲和防护装置。

曲椎是一种喇叭形的兵器,有柄和重头,主要用于劈砍和重击。

大斧即巨斧,是一种巨大的武器,主要用于砍劈和劈开敌人的盔甲。

锤是一种重型的武器,主要用于砸击和重创敌人。

锹是一种短柄的利器,主要用于挥舞和挖掘。

铡是一种弯曲的利刃,可用于砍或切割。

棘是一种短柄的利器,有锋利的刀刃,常用于近身搏斗。

以上就是十八般武器的介绍,每一种武器都有其独特的战术和使用方法,这些武器的运用和技巧在古代武术中被广泛应用。

虽然现代战争中更多地依靠现代化武器,但对于武术爱好者来说,了解和掌握这些古老的武器种类和技巧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一、剑剑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冷兵器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武器。

剑通常有长剑、短剑和宝剑的区分。

长剑大多是用来挥舞砍击的,短剑主要是用来刺击的,而宝剑则有着独特的造型和装饰,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二、刀刀是古代战争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利器,也是兵器中的大类之一、刀的形状和材料各不相同,有长刀、短刀、弯刀、双刀、木刀等。

刀有很高的砍劈力,适合近搏和刺击,是近身战斗的重要武器。

三、枪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兵器,与剑和刀一样,枪也是漫长发展后形成的武器。

枪的种类很多,有长枪、太极枪、矛枪、铁腕枪等。

枪具有较长的杆身和锋利的枪尖,适合远距离攻击,是对抗骑兵的重要工具。

四、戟戟是一种类似长矛的武器,也是古代战争中常见的武器。

戟的形状特殊,有的是双刃的,有的是单刃的,有的还带有尖刺和勾子。

戟的杆长而重,刀刃锋利,适合刺击和砍击,是近战战斗中常用的武器。

五、戈戈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种冷兵器,形状像长矛,但刀刃较宽。

戈的用途主要是砍击,可以用来攻击敌人的头部和盔甲。

戈在古代战争中非常重要,是武器中的经典之一六、矛矛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兵器,形状类似于枪,但没有枪尖。

矛主要用来刺击,能够有效地击退敌人和攻破防线。

矛具有较长的杆身和锐利的矛尖,是古代中国主要的防御和进攻武器之一七、弓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远程攻击武器,也是中国古老的武器之一、弓分为长弓和短弓两种,长弓适合远程射击,射程远,力道大,而短弓则适合近距离射击和骑射。

弓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和射程,是古代战争中重要的武器。

八、弩弩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远程攻击武器之一,是一种可以发射箭矢的装置。

弩分为大弩和小弩两种,大弩力道强大,射程远,而小弩则适合近距离射击。

弩具有快速射击和准确打击的特点,是古代中国战争中重要的武器。

以上是中国古代冷兵器的一些介绍。

这些武器在古代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古代中国战争技术的发展和演变。

虽然现在的战争已经使用了现代化的武器,但对这些古代冷兵器的研究和了解,仍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史上的冷兵器(一)

中国史上的冷兵器(一)

中国史上的冷兵器(一)中国史上的冷兵器(一)老木匠发表于 2009-10-6 1:31:00格斗类兵器在古代世界,战斗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士兵之间的格斗。

“兵”这个字的原义就是这种格斗的器械,比如据中国第一本字书《说文解字》的解释,兵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械也”。

根据儒家经典《周礼》一书的说法,西周时期中国军队的制式兵器统称为“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

后世没有这种统称,到了元代民间开始流行“十八般兵器”的说法,主要的一种说法称这18种兵器是:刀、枪、剑、戟、棍、棒、槊、镋、斧、钺、铲、钯、鞭、锏、锤、叉、戈、矛。

古代把各类武器按照有效距离的长短而笼统分为“长兵”和“短兵”,包括了格斗武器和射远武器。

为了叙述的方便,格斗类兵器姑且按照格斗时的使用方法,分抡击类、啄击类、刺击类、砍击类这样几大类来介绍。

“棍打一片”——抡击类兵器棍棒也许是人类最早用来攻击动物或同类的武器,因此这一印象长久留在了人类的记忆里。

在多种人类文化中,由棍棒转化而来的“权杖”一直是权力的象征。

欧洲的国王在王座上行使权力时,手里总是持着权杖。

在太平洋各土著民族社会中,部落头领标志自己身份的也是一根“大头棒”。

中国古代社会也是如此。

表示父亲的“父”字,原型就是一只右手举一根权杖的象形,表示父亲的权力。

《说文解字》解释:“矩也。

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

”同一本书中表示长官的“尹”字,解释是“治也。

从又丿,握事者也。

”直观的来看,握的也是一根棍棒。

代表王权的“君”字,就是“父”和“尹”的扩大,但是加上了有权发布命令的“口”。

“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

”棍棒本身以后也依旧是一种主要的武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殳”(shu),或者称“杵(chu)”、“杖”、“棒”、“梃”,是当时的“制式装备”。

一般的殳只是一根硬木棍,是最下等的士兵的武器,比如“徒役”就是手持殳的一排徒步的步兵。

而在湖北出土的7根春秋时期的曾侯用的殳,顶端有三棱状的铜头。

古代兵器大全

古代兵器大全

古代兵器大全古代兵器,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常见的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戈、镋、棍、槊、棒、矛、耙十八种兵器。

除了常见不知名的兵器外,下面统计了出现在武侠江湖中的一些武器,列出了名字和出处,可以参考。

刀刀身通常长49-67厘米,宽4-6厘米,有十字形或弓形柄,形状或直或弯,双刃或单刃。

军刀用于劈刺。

刀柄通常无护手盘。

典型的高加索式军刀,长约70至90厘米,宽约4厘米,带鞘重约1.2公斤。

军刀的刀身稍弯(弯度约3厘米),但与曲剑不同,凸侧为刃,前端战斗部分为双刃。

用于装备骑兵,后也用于装备炮兵。

现代一些国家把军刀作为某些部队(如合成军队和炮兵)将军佩带的阅兵武器。

大军刀用于劈刺,直刀身单刃(刀尖部为双面刃)。

有护手盘。

刀身通常长85厘米。

置于腰带上的鞘内或挂在马鞍上。

出现于十六世纪。

十八至十九世纪在俄国装备属于重骑兵的胸甲骑兵团、龙骑兵团和马枪团。

在海军中作为接舷战搏斗武器,但刀身较短。

马刀用于劈砍、劈刺。

刀身呈弧形,凸侧为刃,有刀尖(有时刀身带槽)和安刀柄的刀尾。

由于刀身弯曲较大,重心远离刀柄,增加了挥动时的杀伤力和杀伤范围。

刀柄有系缨穗的握把,东方马刀柄通常配十字横档,欧洲马刀柄则配护手盘。

鞘为木质,裹皮革、山羊皮或丝绒,十九至二十世纪多使用表面烧兰、镀铬或镍的金属鞘。

马刀出现于东方,七至八世纪盛行于东欧和中亚游牧民族,主要用于劈刺。

十四世纪演变为宽脊,加宽处逐渐变尖,两面开口,用于增加重量,增大撞击力,此后主要用于劈杀。

此类马刀中典型的是土耳其马刀和波斯马刀,两种均为直把,刀柄带十字横档,重量较轻(无鞘重约0.8至1公斤),弯度大(14厘米左右),刀身长75至85厘米,全长95至97厘米。

在十八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军队中,马刀刀身为中等弯度(4.5至6.5厘米),刀柄为呈1至3个弧形的护手,也有碗状的,长90厘米以上,全长1.1米以上。

十九世纪马刀弯度减小,又重新具备劈刺功能。

最新中国古代格斗兵器-矛、枪和戈等

最新中国古代格斗兵器-矛、枪和戈等

最新中国古代格斗兵器:矛、枪和戈等篇一:中国古代兵器我花了一天时间编辑的一些关于古代兵器的知识!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原始的骨制鱼义, 用来扎取鱼类。

不过,居住在森林旁的猎户们,为了猎杀大型野兽如劭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所以使用三股长义,一般称作「虎义」。

《水浒传》说道解珍、解宝两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状,要捉山上大虫,于是「拿了钢叉,两个径奔登州山上」。

可见「钢叉」是捉虎的利器。

有时为了便于远掷以确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掷用的飞义。

「义」后来发成兵器,种类很多,大致可按长短分,或以义股分;历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与钩、镰、耙等杂兵器并论。

宋代有义竿,长二丈,用来义飞梯与登城。

南宋宗泽的偏将张纯善使飞叉,能在二十步外取人性命,并且教出很多使飞义的士卒。

明代又有丈余长的「马义」,茅元仪的《武备志》说:「上可义人,下可义马。

」是步兵所用的长兵.国剧《金钱豹》里,有飞义的特技,义头分成三股,股与叉柄连接处,套上钢片两片,随着演员舞动、抛掷时,铮铮作响,增强了惊险与娱乐的效果。

这些其实都是从民国初年江湖杂耍卖艺者学来的身段。

另有、飞、掷、打击、抢接诸法而巳;其后代有增减,然皆从以上各法中变化而出;即今日所传之飞义法,虽分路其多,皆跳不出此六法,但就此六法杂乱而复叠行之耳。

惟习此者,以南人为多,北派武术中习此者甚少;岂发源之处,视为不足贵乎?抑以南渡之后,其法流南方,北方反不得其真传乎?“干戈”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对兵器的总称,它们分别代表两种武器。

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干”和“戈”两字。

随着文字的演变,“干戈” 已成为战争和斗争的代名词,如我们所熟悉的“大动干戈”和“化干戈为玉帛” 等。

可见干和戈这两种兵器在我国已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了。

干,据说是一种分义的木干,用来抵御野兽和敌人的进犯,是人类最早的防御武器,也是打猎用的猎具。

戈,最初是一种在木杆上绑上石刀用以打击猛兽的猎具。

古代的冷兵器都有哪些?

古代的冷兵器都有哪些?

古代的冷兵器都有哪些?古代的冷兵器可以说是闪耀着精妙古代技艺的宝藏,给学习中国历史的人们留下了无穷的借鉴,这就是古代的冷兵器。

一、刺(一)矛。

矛的名称因地而异,有竹矛、铁矛等。

矛是最古老的冷兵器,它有着古老的历史,在古代战争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武器,古代将领使用它来攻击敌人,尽管在古代,火器的作用会大大超越矛,但是矛在部分地区仍然有广泛的使用。

(二)长枪。

长枪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冷兵器。

长枪有许多种,如叉枪、杆枪等,它们一般都有一把长长的锥形头和一把长木柄,挥动这种枪时,凭借人的肌肉力量可以使枪头产生力,在攻击的同时还可以威慑对方,在现代枪口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双截棍。

双截棍是古代一种冷兵器,由一步木制而成,由一步木制而成,其上多有棍棒及枪刃,它可以卷起成长枪,也可以用手拿着旋转使];用,攻击的范围比较远,凭借双截棍的灵巧操作,还可以制造某种节奏,拥有迷惑敌人的效果。

二、弩(一)古代弩。

古代弩是古代不可或缺的冷兵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伴随着人们的技术提升,它有着不小的杀伤力,古代部队在战斗中经常会用它来进行攻击,其射出的箭失去动力后还可以攻击敌人。

(二)弹弓。

弹弓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弩,它被广泛使用于古代部队,弹弓使得古代部队在进行格斗的时候,就能够增加杀伤力,在战斗的过程中也能够让士兵们有更多的选择,把距离杀伤力再更大一些。

三、剑(一)古剑:古剑在古代使用得非常普遍,不仅古代士兵配置有该冷兵器,就连古代文人也在配备该兵器,古剑长度一般介于一尺到两丈,重量一般在2-3斤之间。

在古代,这一冷兵器无论在护身还是攻击方面都有着不错的作用,在古代人们看来,拥有古剑这一兵器,是士兵们的硬实力。

(二)长柄剑:长柄剑是古代的一种冷兵器,也被大家称为经久之剑,长柄剑整体较短,但是手柄长,使得古代士兵有更为大的攻击距离,古代士兵们甚至可以在手柄的另一端长出普通剑的长度,使得攻击距离得到极大的提升,还有着更为凶猛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格斗兵器:矛、枪和戈等篇一:中国古代兵器我花了一天时间编辑的一些关于古代兵器的知识!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原始的骨制鱼叉,用来扎取鱼类。

不过,居住在森林旁的猎户们,为了猎杀大型野兽如勐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所以使用三股长叉,一般称作「虎叉」。

《水浒传》说道解珍、解宝两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状,要捉山上大虫,于是「拿了钢叉,两个径奔登州山上」。

可见「钢叉」是捉虎的利器。

有时为了便于远掷以确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掷用的飞叉。

「叉」后来发成兵器,种类很多,大致可按长短分,或以叉股分;历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与钩、镰、钯等杂兵器并论。

宋代有叉竿,长二丈,用来叉飞梯与登城。

南宋宗泽的偏将张纯善使飞叉,能在二十步外取人性命,并且教出很多使飞叉的士卒。

明代又有丈余长的「马叉」,茅元仪的《武备志》说:「上可叉人,下可叉马。

」是步兵所用的长兵.国剧《金钱豹》里,有飞叉的特技,叉头分成三股,股与叉柄连接处,套上钢片两片,随着演员舞动、抛掷时,铮铮作响,增强了惊险与娱乐的效果。

这些其实都是从民国初年江湖杂耍卖艺者学来的身段。

另有一说:叉之由来,较各种兵器为后,宋元以前,初不见用诸战阵,或谓汉时蛮人,皆以此为利器;又谓叉为古时猎兽之器。

如上说,则叉实创自南蛮;如后说,则叉创于猎户;孰是孰非,亦未能断定,始自何时,亦无从稽考,姑置不论。

至飞叉之法,宋代以前,迄无所闻,相传创之者为宗泽偏将张纯。

纯为花县人水镜明月老乡也^_^!)力猛侞虎,善使飞叉,能于二十步外取人,发无不中;时行伍中从而习者,颇不乏人。

据此说,则叉始于南宋,以法之创始而推诸叉,即谓为叉亦创于是时,亦无不可;惟其法初甚简单,不过抡、盘、飞、掷、打击、抢接诸法而巳;其后代有增减,然皆从以上各法中变化而出;即今日所传之飞叉法,虽分路甚多,皆跳不出此六法,但就此六法杂乱而复叠行之耳。

惟习此者,以南人为多,北派武术中习此者甚少;岂发源之处,视为不足贵乎?抑以南渡之后,其法流南方,北方反不得其真传乎?“干戈”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对兵器的总称,它们分别代表两种武器。

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干”和“戈”两字。

随着文字的演变,“干戈”已成为战争和斗争的代名词,如我们所熟悉的“大动干戈”和“化干戈为玉帛”等。

可见干和戈这两种兵器在我国已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了。

干,据说是一种分叉的木干,用来抵御野兽和敌人的进犯,是人类最早的防御武器,也是打猎用的猎具。

戈,最初是一种在木杆上绑上石刀用以打击猛兽的猎具。

后来被青铜材质的戈头所取代,正式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兵器之一。

在以战车为主的商周时期,戈被列为战车五兵之一。

所谓战车五兵就是指:戈、殳、戟、矛和夷矛(另外还有其他说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戈由柲(柄)和戈头两部分组成,柲(柄)多为竹、木制作,长度通常为1米左右,最长超过3米。

戈头多为青铜材质。

其攻击方式为:勾、啄两种.下图为秦代青铜戈头,其出土于一号坑T10方六过洞,戈头为长“胡”四“穿”,弧“援”无脊,刃“内”,“内”上有条形“穿”一,戈通长26.7、援长16.7、胡长12.5、内长10厘米。

出土时有柲和青铜戈头。

柲为木质(已朽),通长288厘米。

在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青铜戈数量十分少,多少说明戈在秦代兵器中的地位已不像商周时那么重要了。

到了西汉后期,由于铁制兵器的逐渐增多,青铜戈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另外当戈与矛组合,便成为了一种不一样的兵器,那叫“戟”。

种不一样的兵器,那叫“戟”。

戟,又写作孑、棘、匽、镘等等。

它是戈与矛的结合体。

所以其攻击方式集合了戈的勾与啄和矛的刺、割。

西周时期使用戟体与刺合铸在一起,整体呈十字形状的青铜戟,但因铸造困难,而且本身易于残损,因而使用不够普遍。

春秋以后,改用把刺(矛)和戟体(戈)分别铸制,然后用柲联装而成的戟,解决了铸造方面的困难,又具有戈、矛两种兵器的优点,因此大量用于战争中,成为主要格斗兵器。

战国时代,曾经出现过两戈一矛同柲,甚至三戈、四戈一矛同柲的戟。

这样的多戈戟中,除最上的戈有“内”外,下面的戈头一般无“内”。

戟前有的有矛有的无矛,说明戟的真正特点是“有枝兵”,并非一定要有刺兵。

隋唐以后,戟从实战兵器转变为表示等级身分的礼兵,称为“棨戟”。

宋以后铁戟演化为月牙式,一般为两枝。

又因为戟的读音跟“吉”字相近,于是逐渐成为陈设的吉祥物品。

华堂宴室,设立朝和碧,取其“吉庆”之义。

新婚拜祖,也在升和瓶中插上三支戟,取其“平升三级”的意思。

制戟的原料也由铁铜变为金玉玛瑙等质料,甚至成为妇女头上的首饰。

戟头在商周时期用青铜铸制,战国末年出现钢铁制品。

戟柄为竹木质,其长度按不同使用情况有所差别:车兵用戟柄最长,骑兵用戟柄稍短,步兵用戟柄更短,称为“短戟”。

汉朝还出现一种单手握持的短柄戟,称为“手戟”,一人可持两戟并用,故又称为“双戟”。

在商朝,戟还处于萌芽时期,现仅在河北省藁城县殷墓中发现过一件。

西周时期,出现把刺、胡、援、内合铸成“十”字状的青铜戟,但其战斗效能并不突出,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绝迹。

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由青铜矛头和长胡多穿的青铜戈头联装在一起的青铜戟。

据《考工记》记载,它同戈、殳、夷矛、酋矛一起被称为“车之五兵”,是车战的主要格斗兵器。

春秋晚期步骑战兴起,青铜联装戟又成为步、骑兵的利器。

在中国南方的吴、越、楚地区,还流行一种独特类型的联装戟,即在一根长柄上装有2个或3个戈头,称为“多戈戟”。

战国晚期开始,钢铁兵器逐渐取代了青铜兵器,产生了刺、援合铸的钢铁戟头,由于取消了青铜戈类兵器传统的后内,故成为“卜”字形。

在西汉,“卜”字形钢铁戟是步骑兵装备的主要格斗兵器。

戟在古代十八般武艺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外观兼有戈和矛的特征(单戟形似汉字“卞”,画戟形似汉字“爿”)。

其格击功能实在也是戈、矛的合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奋扬俯仰,身兼五兵之利。

追溯戟的产生,当在戈、矛之后。

据《管子》载,制戟的祖先是蚩尤,他好兵喜乱,善作刀兵,曾采雍孤准、雍孤山之金以制戟。

《增韵》上说,单枝为戈,双枝为戟,是指横刃而言的。

戟刃一般广寸半,粗者称为镘胡戟,横刃弯曲者称为钩矛。

械长一般为丈三,丈六的为大戟,又叫车戟,通常是随护战车用的。

传说中的古代名戟并不多。

史籍有记载崐仅战国时楚的“郾戟”,东晋时成都王的“火戟”(逢夜戟锋有火如悬烛),南北朝时宋的“瑞及戟”而已。

善使戟的武将也不多。

著名的如三国的典韦、吕布、甘宁,唐朝的李文忠等。

典韦是使双戟的。

《三国志.魏志.典韦传》:“帐下壮士有典韦,提一双戟八十斤。

”在曹操伐吕布的濮阳之战中,典韦手持双铁戟击退四将,高超的戟术不在吕布之下;他还能飞刺人坠马,“立杀十数人”。

此主题相关图片矛是古老的兵器,其使用时间可能比戈还要早。

东汉以前因各地方言不同,又称“鏦”(后俗写为“枪”)、“鍦”或“鋋”等,柄称为“矜”。

骑兵用矛又称“矟”或“槊”。

远古时代,人们将兽角或尖石镞绑在木杆或竹竿上,用来猎捕陆上野兽或水中鱼鳖,这就是矛的雏形。

夏代是否有铜矛,至今还没有出土文物可以证实。

但是,殷墟出土的商代前期青铜矛不仅制造工艺精致,而且类型很多,可以推测商代青铜矛在军队中已被大量使用。

周武王伐纣大军所使用的主要兵器就是矛与戈。

西周的铜矛分为酋矛和夷矛。

酋矛柄长二丈,是步兵使用的武器。

夷矛长二丈四尺,是车兵使用的武器。

周代的尺较今天市尺为短,一周折合公尺为23厘米左右,折合后代的尺来计算,约在一丈八尺左右。

这是有关古代“丈八矛”的一种说法。

在商周,格斗兵器中矛的重要性仅次于戈,矛是用于冲刺的兵器。

商代的青铜矛常常铸成具有长“骹”(qiao一声)和宽“叶”的形状,在“骹”部两侧带有半圆形的双环,既可以把篇二: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在中国古代,中国的冷兵器可谓是品种繁多,眼花缭乱,虽有中国18般武器之说,但是真个数起来,中国的武器远远多于18种,不管是从常规武器,特殊武器,暗器,绿林武器来看,这比同时代的欧洲的不管是罗马军团还是十子军,还是哥特骑士远超过中世纪的欧洲要先进得多,这里鄙人就凭着平时积累的关于冷兵器的,条顿骑士,圣约瀚骑士团等等,任何军事集团都无法比拟的。

再者,当时中国的冶炼技术和制弩技术远一点点知识,向在座的各位英雄好汉,江湖豪杰述说一下。

所谓18般兵器之说,应该是只限于中国古代军制中规定的18中正规兵器。

1。

刀:一边开刃,以劈砍为主的武器,历代不管是军队还是绿林好汉都用,大批流行于汉朝的环,环刀,朴刀,还有首刀(就是这刀赶走了匈奴,构成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种,如腰刀,柳叶刀一些武将所爱的骑在马上使的大型刀。

2。

剑:两边开刃者为剑,在欧洲剑和刀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一个单词,中国的剑的历史很久,可以为的就是在战车上发展更大的杀伤(当时只有赵国是以骑兵为主,大多国家仍是以战车为主战兵),后来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队离逐渐代替了剑,使剑只成为将军的武器或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装备部队是在东周时期,特别是象秦朝的剑,长达1。

5米以上,者是装饰。

在明朝有例外,当时戚续光为了摆平倭寇,从而制造了重剑来对抗倭猪的锋利的太刀,但是这种重剑还是没有德国条顿十子军骑士1。

8米的重剑那么猛。

3。

矛:有的书上也说体恐怕是不对的。

矛最长是长达4米的,主要是用于车战的,骑在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标矛=枪,这点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是从一些小说和文献来看,把矛和枪完全归于一枪(投矛)叫枞。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如,蛇矛,刺矛等。

4。

枪:可以是这么比较矛和枪,抛开柄,只看刃部,刃长者为矛,刃短为枪。

枪头无疑比矛头要轻,马长枪来的方便,机动也高了不少。

枪有许多种,绿沉枪,鸦角抢,虎头枪,提卢抢,还有宋朝为抵抗杀伤却一样,都是以刺,冲为住,再者,由于战车的退役,长矛的用处也少了,杀人不如纵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倒马枪,钩镰枪等。

5。

戈:中国的特色是杀伤很强的武器,戈的种类繁多,从夏朝倒汉朝都一直在流行,到隋唐基本绝迹。

戈是中国的兵器,它和古埃及的镰头剑一样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族兵器。

但是实话实说,戈并不老兵器,因为是横刃,所以以钩,啄,挥,推为主。

6。

戟:戟是矛和戈或者是枪和刀的合体,它的杀伤力是很强的,既可以象矛一样刺击,也可以像住,而中国早在上古时期就大批装备部队,到中古已经从步兵到骑兵了,步兵则以轻便的长枪代替戈和刀一样钩,挥和劈砍。

在欧洲,戟的装备和中国是不同的,欧洲中世纪以装备步兵为。

中国的戟主要分3种,一种是最老的戈戟,这种种类最多,装备最广,也是最先淘汰的;二是南北朝出现的门戟;还有就是武将最喜欢的方天画戟了。

7。

斧钺:大者为钺,小者为斧。

钺在实战中使用的时间不长,估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在夏商人使用斧,不管是大唐开国元勋程咬金用的宣花车-斧,还是绿林中梁山好汉李逵用的板斧,可西周是战车上的具有巨大威慑的重武器,也是天子的武器,后来由于太过笨重变被淘汰了,从此后钺只能作为礼仪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