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考研模拟五套卷与答案解析》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考研模拟五套卷与答案解析》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考研模拟五套卷与答案解析》

目录

Ⅰ模拟五套卷 (2)

河海大学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一 (2)

河海大学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二 (4)

河海大学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三 (6)

河海大学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四 (8)

河海大学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五 (10)

Ⅱ答案解析与思路点拨 (13)

模拟卷一答案解析与思路点拨 (13)

模拟卷二答案解析与思路点拨 (24)

模拟卷三答案解析与思路点拨 (34)

模拟卷四答案解析与思路点拨 (46)

模拟卷五答案解析与思路点拨 (57)

Ⅰ模拟五套卷

河海大学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一

科目代码:617 科目名称:公共管理学满分:150分

注意:①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

②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或草稿纸上均无效;

③本试题纸须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一、解释下列各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市场机制

2、目前与过去取向

3、矩阵式组织

4、公共政策

5、标杆管理

6、非营利组织

二、简述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1、请简述公共利益的特质。

2、弹性化组织设计有多种形式,试分析不同形式的弹性化组织的特性。

3、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4、如何在政府部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5、在我国,经济的改革和政府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事业单位与政府关系密切,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已提上日程,需要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得益彰。事业单位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进行改革。请简要回答事业单位与政府的关系。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公共管理的特质是什么?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区别?

2、谈谈你对转轨时期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认识和理解。

四、材料分析题(共30分)

1、“炸楼是民意所向”

六朝古都南京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市内古迹、山水、园林等旅游资源奉富。为保持传统的山水园林式的文化古都风貌,该市在规划上一直实施一个深受市民拥戴的“显山露

水”计划,“大钟楼——鼓楼——北极阁”风景带正是这一计划的重要内容。为了营造这一自然人文景观走廊,政府做出了最大努力,附近居民做出了巨大牺牲。然而某电信公司却在这一风景带内投资建设了30多层的多媒体大楼,引起了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以及众多市的猛烈批评。很多人认为该楼严重破坏了鼓楼地区的和谐景观,应该炸掉。到底该不该炸掉,如何确认这个问题,涉及多个主体即利害关系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电信公司、市规划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通市民、政府领导、专家、记者等。

电信公司是建设本楼最大的受益者,从企业自身的利益考虑,不同意炸楼,认为本楼的建设不构成政策问题。该市规划局是负责城市规划的部门,是本楼建设的审批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及其利益,不同意炸楼。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根据民众的意见和自己的认识,要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责,要求把楼炸掉。普通市民由于环境意识的增强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极力主张将楼炸掉。有关政府领导对该楼建设项目存在争议,但一些领导认为宁可丢官也要对得起老百姓,把楼炸掉。各方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分析对高楼建设存在分歧。新闻媒体能够对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报道,对高楼事件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请结合本案例,从公共管理的程序化功能和任务性职能分析说明如何正确地做出决策?

河海大学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二

科目代码:617 科目名称:公共管理学满分:150分

注意:①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

②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或草稿纸上均无效;

③本试题纸须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一、解释下列各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变迁性原则

2、学习型组织

3、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4、阳光政府与透明政府

5、企业型政府

6、顾客导向

二、简述題(每小题12分,共60分)

1、简述管理者的十大角色——明茨伯格的观点。

2、公共管理部门在运用战略管理时,必须注意什么?

3、简述四种社会公正理论。

4、你是如何理解领导的?领导与管理有什么不同?

5、如何提高和改善政府绩效?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论传统科层组织的特点和困境。

2、试论如何更好地发挥非营利组织的公共管理效能。

四、材料分析题(共30分)

1、“儿童村丑闻”与慈善监督盲区

一个曾被公认为充满爱心的“阳光儿童村”竟然暴出丑闻:“慈善”的村长付妈妈涉嫌利用儿童敛财(6月10日南方周末报)。当儿童的痛苦经历成了商品,当慈善成了牟利的工具,谁来为我们的爱心找条出路?

惊闻这则消息,我们在愤怒与痛苦之余,也开始怀疑我们的同情和慈善之举背后的结局。

爱心阳光下隐藏着多少不可见人的黑幕?有一个“慈善”的付妈妈,又有多少个“爱心”的李妈妈、张妈妈?在媒体披露付妈妈的“慈善”面具后,面对孩子们对记者的仇恨与说谎行为,我们不得不追问爱心付出之后的社会价值:爱心没有错,但爱心的结果有了对错。我们的爱心,是不是摧毁了一个孩子将来作为一个完整人格的人的精神价值?当那些曾经捐赠善款的人知道自己的爱心被人利用时,当那些正准备献爱心的人却要花费巨大的成本保证爱心的正确结果时,我们的爱心之路已越来越窄。

一个正态的社会,不可缺少对弱者的同情与帮助。一个发展的社会,更需要“儿童村”、“福利院”等非牟利组织,来填补在社会救助中“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空白。美国把非牟利体系和宪法看成是启动美利坚的两个车轮。美国人自己也说,假如没有政府,他们照样活得好,但如果没有非牟利机构,美国就完了。

没有约束的人性不可信赖,对道德的完美要求往往潜伏崩溃的前景。付广荣的阳光儿童村仅仅因为收养的是“不是孤儿的孤儿”,无法注册而成为非法组织,已经凸显出我国立法的滞后。儿童村财务状况混乱也透露出慈善监督的盲区。退一步说,即便儿童村合法注册,在没有完善的制度监督下,类似沈阳阳光儿童村的合法慈善组织,也难免出现赢利经营的“逆向选择”。在一些“希望工程”、慈善捐助、爱心活动中,我们已感觉到越来越浓的商业色彩。

在媒体对付妈妈的“慈善”行径一片谴责声中,我们更应反思我国慈善事业立法保障和制度监督的空位。只有建立完善的慈善监督制度,保证让善款“装在玻璃做的口袋里”,真正做到善款善用,我们的爱心才能善始善终。

结合上述的这种情况,如何对非政府组织的运作进行监督,请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