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

合集下载

中药学课件-11解表药

中药学课件-11解表药
12
麻黄
【药性】 辛、微苦, 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13
麻 黄【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
味辛发散,性温散寒,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
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
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 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
34
【适应证】
1.风寒感冒。辛散性温,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
轻证可以单用,重证须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合用。因外
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和胃,故风寒表证兼有气滞者
多用。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
动不安者。梅核气。

此外,紫苏能解鱼蟹毒,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
致腹痛吐泻者,能和中解毒。
3.痰饮、蓄水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 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 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
脾阳不运,水湿内停----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 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
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 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46
荆芥 《本经》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质轻透散,祛风止 痒,宣散疹毒。
用治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 蝉蜕、薄荷、紫草等药同用;若配伍苦参、 防风、白蒺藜等药,又治风疹瘙痒。
47
荆芥 《本经》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能祛风解表,透散邪气,宣通壅结而达消疮
之功,故可用于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偏于 风寒者,常配伍羌活、川芎、独活等药;偏 于风热者,每与银花、连翘、柴胡等药配伍。

中药学解表药

中药学解表药

中药学解表药概述1.定义: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归经:解表药主要归肺、膀胱经。

3.分类: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两类。

4.注意事项:(1)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阳伤阴,导致“亡阳”“伤阴”的弊端。

(2)解表药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1)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

(注:表实为无汗)麻黄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2)宣肺平喘——咳嗽气喘之要药。

(3)利水消肿——风水、水肿、脚气。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1)发汗解肌——外感风寒表实、风寒表虚证均可。

(注:表虚为有汗)(2)温通经脉——寒凝血滞之诸痛证,如胸痹心痛、痛经、脘腹冷痛、风寒湿痹等。

(3)助阳化气——脾阳不足之痰饮、蓄水证;心阳不足之心悸。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1)解表散寒——外感风寒表证之轻证。

(2)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3)解鱼蟹毒——进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1)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证。

(2)温中止呕——胃寒呕吐(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

(3)温肺止咳——肺寒咳嗽。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1)发汗解表:夏月外感风寒表证。

香薷又称之为“夏月之麻黄”。

(2)化湿和中:呕吐、腹泻。

(3)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祛风解表——外感表证之无论风寒、风热、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应用。

透疹消疮——风疹瘙痒、麻疹不透;疮疡初起之表证。

炒炭止血——各种出血证。

(炭能止血,如地榆炭、血余炭等。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熄风止痉(1)祛风解表——外感表证之无论风寒、风热、风湿均可应用。

(2)胜湿止痛——风疹瘙痒、风湿痹痛。

(3)熄风止痉——破伤风。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1)解表散寒——外感风寒夹湿证。

(2)祛风湿、止痛——风寒湿痹。

中药学第八章解表药

中药学第八章解表药
煎服,5~9g。
荆芥
药用部位
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用于感冒, 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 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用法用量
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 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 更长于祛风。
防风
药用部位
根。
功效主治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感冒头痛, 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04 解表药的配伍应用
配伍原则
01
02
03
风寒感冒
辛温解表药为主,辅以辛 香解表或宣肺止咳之品, 以增强散寒解表、宣肺止 咳之功。
风热感冒
辛凉解表药为主,辅以清 热解毒、养阴生津之品, 以增强疏风清热、养阴生 津之效。
暑湿感冒
解表化湿药为主,辅以清 暑祛湿、和中止呕之品, 以增强解暑化湿、和中止 呕之力。
草质茎。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 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 症已解,气喘咳嗽。
用法用量
煎服,2~9g。宜后下。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或生用。 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
桂枝
药用部位
嫩枝。
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常用配伍药物
麻黄配桂枝
薄荷配金银花
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 枝辛甘温,解肌发表、温经散寒。两 药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
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金银花 甘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两药相须为 用,增强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

解表药名词解释

解表药名词解释

解表药名词解释
解表药是指中医药学中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的表证(表浅、外在的病症)的药物。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发汗解表,促进体表的毛孔张开,使体内的热邪随着汗液排出,从而达到降温解热的效果。

常见的解表药物有桂枝、麻黄、羌活、防风、葛根等。

桂枝是解表药物中的代表,能够扶正祛邪,它具有发汗解表、温经通络、调和营卫等功效。

麻黄也是一种常用的解表药,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开窍、化痰止咳等功效。

羌活具有发散寒邪、疏通经脉、止痛解表的作用,适用于风寒引起的头痛、身痛等症状。

防风具有祛风散寒、止痛解表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湿痹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葛根能够解表发汗、清热解毒、利咽止咳等,适用于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解表药物在使用时应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根据不同的病因、病位、病情及体质等因素综合判断,确立合理的用药方案。

另外,由于解
表药物具有发汗作用,因此在用药期间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等。

解表药的功能主治方法

解表药的功能主治方法

解表药的功能、主治和方法1. 解表药的功能解表药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类药物,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散发药性,促进病邪的排出,以达到解表发散的作用。

解表药通常具有以下功能:1.发散表邪:解表药具有温散表邪的作用,能够通过扩张毛细孔和促进汗腺分泌,使体内的风寒、风热等表邪通过汗液排出体外,从而解除表层病邪的侵害。

2.舒展肌表:解表药可以舒展痉挛的肌肉,放松筋膜,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从而缓解肌肉疼痛和僵硬感。

3.解热降温:解表药中的一些药物具有降温作用,可以通过促使汗液分泌和扩张毛细孔的方式,加速体温的散发,从而将体温降低到正常水平。

4.缓解头痛:解表药中的一些药物具有镇痛作用,可以通过调整血管张力和舒张头部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头痛和偏头痛的症状。

2. 解表药的主治解表药在中医药理论中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主要用于以下情况:1.感冒风寒:解表药是治疗感冒、风寒引起的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的常用药物。

如麻黄、桂枝等。

2.外感风热:解表药可用于治疗发热、头痛、咽喉红肿、咳嗽等外感风热引起的症状。

如银翘、连翘等。

3.肌肉疼痛:解表药中的一些药物可用于缓解肌肉疼痛、酸痛等症状。

如川芎、桑寄生等。

4.头痛偏头痛:解表药中的一些药物可用于缓解头痛、偏头痛等症状。

如白芷、菊花等。

3. 解表药的方法解表药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内服和外敷。

3.1 内服解表药内服解表药是指将药物通过口服途径进入体内,发挥解表功效的方法。

内服解表药一般使用中药制剂,如草药饮片、丸剂、颗粒剂等。

内服解表药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煎汤:将中药用水煎煮,得到药液后,分次饮用。

煎药时需根据药物的特点和病情的轻重,掌握好煎药的时间和火候。

2.丸剂:将草药研磨成粉末后,配合其他草药制成丸剂。

丸剂一般可以直接吞服,也可用开水冲服。

3.颗粒剂:将草药制成细粉后,制成颗粒剂。

颗粒剂可以直接冲服,方便携带和使用。

3.2 外敷解表药外敷解表药是指将药物直接涂抹于患处,通过皮肤吸收发挥解表功效的方法。

常用中药解表药

常用中药解表药

常用中药解表药
第18页
桂 枝 《名医别录》
2.温通经脉:用于
⑴风寒湿痹证,配附子、甘草,如桂枝附子汤。 ⑵心阳虚之心悸、脉结代,配炙甘草,党参,如炙甘
草汤。 ⑶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少腹痛等,
配伍当归、川芎,如温经汤。 ⑷胸痹,配伍瓜蒌、薤白,如瓜蒌薤白桂枝汤。 ⑸中焦虚寒之腹痛,配白芍,饴糖,如小建中汤。
常用中药解表药
第33页
【相同药品比较】
荆芥 辛 温 肺、 肝
祛风解表
透散力较强,兼透疹消 疮,治疗麻疹初起,疹 出不透、疮疡初起兼有 表证者;
炒炭又能止血,治疗吐 衄下血。
防风 辛甘微温 膀胱肝脾
常用中药解表药
外感表证 祛风之力较强,为“风 风寒、风热均可 药中润剂”, 善治外
感表证兼关节游走疼痛 者; 胜湿止痛,治疗风湿痹 痛;
常与桑叶、蝉蜕、夏枯草等配伍。 ⑵用于肝风头痛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
常配伍石决明、白芍、钩藤等。
常用中药解表药
第58页
菊 花 《本经》
3.清热解毒:用于疔疮肿毒,常与蒲公英、 紫花地丁、金银花等配伍。
常用中药解表药
第59页
菊花
【使用方法用量】 煎服,5~9g。疏散风热 宜用黄菊花, 平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常用中药解表药
第42页
细 辛 《本经》
【用量使用方法】煎服,2~5克。散剂每次服 0.5~1g。外用适量,可研末吹鼻或外敷。
【使用注意】①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之咳忌用。 ②反藜芦。③注意用量。“细辛不过钱,过钱赛 人言”。
常用中药解表药
第43页
(二)发散风热药
【药性特点】多辛劳而偏寒凉,发汗作用 较辛温解表药缓解。 【作用及适应证】发散风热,用于外感风 热所致发烧、微恶风寒、咽干口渴、舌苔 薄黄、脉浮数等及麻疹不透、咽喉肿痛和 风热咳嗽等。

中药学8解表药ppt课件

中药学8解表药ppt课件
火旺、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小柴胡汤、逍遥散、补中益气汤
柴胡 葛根
葛根
豆科野葛、甘葛藤干燥根 甘辛凉。归脾胃经。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口渴、消渴症、泻
痢 生用:解肌透疹生津;煨用:升阳止泻 化学成分:黄酮 葛根汤、升麻葛根汤、玉泉丸、气味白术散
总结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麻黄、香薷、浮萍 解鱼蟹之毒:紫苏、生姜 止血:荆芥(发散风寒药中) 发散风热、利咽:薄荷、蝉蜕、牛蒡子 发散风热、明目:菊花、桑叶、蝉蜕、决明子 发散风热、疏肝解郁:柴胡、薄荷 解表、透疹:荆芥、薄荷、蝉蜕、牛蒡子、葛
根、升麻 发散风热、清热解毒:菊花、升麻、牛蒡子 清利头目:蔓荆子
一、解表药概述
定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 药物。
主要功效:发散表邪(宣肺、利水、透疹、 祛风湿)
适应病证: 外感风寒或风热 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
分类: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辛温解表
麻黄(辛、苦、温;肺、膀胱经 )
麻黄科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草质茎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风寒表实、无汗、咳喘、水肿等 生用:解表 蜜炙:平喘 慎用: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肾虚咳喘 化学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 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
麻黄
桂枝
桂枝
樟科肉桂嫩枝
辛、甘、温;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生用)
风寒表实表虚均可、阳气凝滞等
有热像者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化学成分:挥发油(桂皮醛)
枳子汤
麻黄与桂枝比较
共同:发汗解表 不同点: 麻黄:发汗力较强、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汗力较弱、风寒表实表虚、有汗无
二、多项选择题

中药药理学解表药

中药药理学解表药

总黄酮
扩张冠脉,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
葛根素

临床证实: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
特点:
中度缺血区心肌血流量明显↑→进入侧支血流↑ ①葛根素iv犬
严重缺血区不明显
心肌乳酸生成↓
肌酸、磷酸、激酶释放↓ ②对缺血再灌心肌保护作用作用明显
氧耗量↓
改善超微结构。
4、抗心律失常
[现代应用] 感冒、麻疹初期、冠心病、心胶痛、突发性耳聋。
挥发油乳剂对人工饲养兔有解热作用、降温作 用(萜稀醇)
三、平喘作用
1、气管螺旋条法 方法:将气管螺旋条(豚鼠)悬挂于麦氏浴槽
中,将收缩情况记录。 2、喷雾致喘法(整体实验)
药效指标:Ⅲ级或Ⅳ级反应时间延长 有效成分:L-麻黄碱
平喘机理:
间接作用---促进肾上腺素能N末梢、肾上腺髓质释放Adr 、NA 麻黄碱
三、与升举阳气功效的作用
1、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抗溃疡: 柴胡皂苷对应激性、幽门结扎性胃溃疡有 防治作用,使溃疡指数↓; 调节胃肠张力: 增强离体豚鼠小肠、离体兔肠的收缩作用; 对抗Ach、BaCl2所致肠平滑肌痉孪作用;
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小结:
解热、抗炎、促进免疫功能
柴胡
为其“透表泄热”的药理学基础;
一、发汗作用
有效成分:
挥发油 生物碱
1、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
2、在一般情况下麻黄碱不能诱发人体出汗,但当人处于高温 环境中用麻黄碱50~60mg;经0.5~2.0小时汗腺分泌确比未 用麻黄碱者更快更多。
3、如用麻黄水浸剂1.0~2.0g(相当生药5~10g)内服,给以温 覆(盖被取暖之意)逐渐全身有温热感,继而出汗故有“仲 景用麻黄,但取其发汗,故药皆温服,而温覆以取汗”(伤 寒论今释)如不以温覆,则汗出不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散风热药小结
发散风热、利咽透疹:薄荷、牛蒡子、 蝉蜕
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桑叶、菊花 解表升阳:柴胡、葛根、升麻 解表除烦:淡豆豉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蔓荆子
小结
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发散力强 善清利头目 舒肝解郁
解毒消肿 祛痰止咳
利咽开音 定痉息风 明目退翳
发散力弱
细 辛——止痛通窍


头痛——少阴头痛

散寒止痛 风寒湿痹痛
止痛通窍
牙痛

鼻疾

宣通鼻窍

闭证
苍耳子
风寒表证 祛风解表 风寒表证伴鼻塞流涕 宣通鼻窍 鼻疾
风湿痹痛 除湿止痛
头痛、牙痛、皮肤瘙痒、脚癣
辛夷花(木笔花) magnoria flower
发散风寒 — 风寒表证,鼻塞流涕 宣通鼻窍 — 鼻疾
风湿痹痛——上半身
胜湿止痛
偏正头痛
头痛
太阳头痛
使用注意
气味雄烈,易致呕吐,用量不宜大 辛温燥热,火热病证禁用 脾胃虚弱者慎用 不宜久煎
藁 本 chinese lovage root
祛风散寒 — 风寒表证,头身痛(颠顶) 风湿痹痛
胜湿止痛 头风痛、齿痛
白 芷angelica root
解表药
定义
发表药 解:解除 发:发散 表:表邪,表证 具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作用,用于表
证的药物为解表药
分类
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热药 祛风湿药
特点
具有轻浮辛散之性,善于发散透达 多有发汗作用 多归属肺与膀胱经
功能
发散表邪 ——主要功能
宣通肺气 止咳平喘 解肌透疹
薄 荷field minter
发散风热—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清利咽喉头目—头面五官诸疾 透疹解毒—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证
牛蒡子——恶实、鼠粘子、大力子 great burdock fruit
发散风热、利咽散结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咽喉肿痛(喉科专药) 风热感冒伴咽喉肿痛、咳嗽
比较
桑叶 — 散风力强,且润肺止咳,凉 血止血,长于理肺
疏散风热 清肝明目
菊花 — 清泄热强,且平抑肝阳, 清 热解毒,长于治肝
蔓荆子vitex fruit
疏散风热 — 风热表证伴有头痛 清利头目 — 目赤肿痛,多泪、目糊 祛风止痛 — 风湿痹痛、肢体挛急
柴胡bupleurum
外感发热 疏散退热—发热
“风药三汤剂”

风客肌表
祛风解表 风寒表证

风热表证
猜药名
眼看来到五月中 一张白纸糊窗门 丈夫外出三年整 一封家书半字空
各打一药名半夏、防风、当归、白芷
防风
《本草纲目》:“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 故名”
解表 (风药中之润剂)—— 一切表证 胜湿止痛—— 行痹
外风(破伤风)
桑叶(宣散清润) white mulberry leaf
风热表证,温病初期 发散风热
风热表证伴咳嗽 清肺止咳——肺热咳嗽 清肺润燥 润肺止咳——肺燥咳嗽、干咳无痰 平肝明目 — 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化 凉血止血 — 血热吐血、衄血之轻证
桑叶


宣肺——外邪袭肺
止咳——治肺 清肺——肺热

润肺——肺燥
祛风 止痉
内风——惊风、抽搐 止泻——泄泻 止血—— 肠风下血 止痒—— 皮肤瘙痒
防 风——祛风解表

伤风
祛风解表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虚人外感
特点:1)祛风解表的主药

2)风药中之润剂

3)常配伍荆芥
羌 活notoptergium root
“风药中燥剂”
发散风寒 — 风寒表证,头痛身痛
紫 苏 perilla leaf
风寒表证 发汗解表 风寒表证伴有咳喘 (宣散) 风寒咳喘 行气宽中 — 脾胃气滞之症 安胎止呕 — 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解鱼蟹毒 — 鱼蟹中毒
紫苏
宣散风寒—风寒表证
宣 宣发肺气—肺气不宣

宣畅脾胃—脾胃气滞

生姜fresh ginger rhizome
发汗解表 — 风寒表证轻证、预防感冒 温肺止咳 — 风寒咳嗽,肺寒咳嗽 温中止呕 — 胃寒呕吐(呕家圣药 ) 解 毒 — 药毒、食毒 急救昏厥
升 麻bugbane rhizome
风热头痛 发表透疹 麻疹透发不畅
斑疹 咽喉肿痛、痄腮
清热解毒—— 热毒病证 热毒疮疡 阳明热毒—头痛、牙痛
升举阳气 — 清阳不升、中气下陷之证
比较
升麻 解表力弱,清热解毒力强,善透疹
解表 升阳
柴胡 退热力强,善疏肝解郁
葛根 解肌力强,舒缓筋脉,善止泻 生津止渴
蟹毒 生姜:发汗散寒,风寒表证轻证.长于温中止呕,呕家圣药,又
温肺止咳 香薷:发汗解暑,夏季风寒表证,夏月之麻黄.且化湿和中,利
水消肿
祛风解表
荆芥—发汗力胜于防风,善透疹, 且消散疮痈
祛风解表 止血止痒
防风 —祛风力强,既祛外风以 解表,又祛内风以止痉, 且胜湿止痛,止泻
散寒解表,除湿止痛
羌活:发散风寒力强,长于止痛,风寒表证伴 有头身痛,善治太阳头痛及上半身痹痛
发汗解肌

表实证:寒重热轻,无汗头身
痛,脉浮紧—麻黄
风寒表证

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脉
浮缓—白芍

风寒表虚证——营卫不和
卫弱营强——汗出,无热 营卫不和
卫强营弱——汗 出, 发热




卫在外,营之使也;营在内,卫之守也
风寒表虚证——调和营卫
原因:风寒袭表,卫阳与之相争 病机:卫阳与邪相争则恶寒发热;营阴外泄,
风寒表证 祛风散寒 风寒表证伴头痛,鼻塞 通窍止痛 鼻渊等鼻疾
前额头痛,眉棱骨痛,齿痛—— 阳明经头面部痛证 消肿排脓 — 疮疡肿痛初期及中期 燥湿止带 — 寒湿带下 解蛇毒
疮疡痈肿分期及治则
初期—红肿热痛—清热消肿散结止痛
疮疡 中期—成脓不溃或排出不畅—透毒排脓

后期—溃烂不收口—敛疮生肌
细辛 chinese wild ginger
使用注意
辛温燥热,火热病证禁用,“桂枝 下咽,阳盛则毙”
温热动血,出血病证及孕妇禁用 用量不宜大,不宜久煎 用于风寒表证,药后当以衣被盖覆,
并宜喝热粥以助汗力
比较
辛温解表 发汗散寒
麻黄—发汗力强,风寒表实无汗证, 长于 宣肺平喘,且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力弱,调和营卫,风寒表实无汗表 虚有汗均用,善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发汗解肌:风寒表证 温经通脉:寒凝经脉诸痛证 通阳化气: 胸痹、痰饮、水肿
解表与解肌
解肌:解除肌表之病邪。发汗力较弱, 肌表部位较深,主要在肌肉,而 且范围也较广
解表:解除表邪,发汗力较强,部位较 浅,主要指皮毛。病症只局限于 表证
解肌与解表并无本质的区分,只是在发散 解表的力量上有所差异
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处方
比较
发汗解表 解毒止呕
生姜 紫苏
发汗力弱,善温中止呕,温肺 止咳,尚解药毒
发汗力强,善行气宽中,和中止呕 宣肺止咳,只解食毒,尚能安胎
香 薷 aromatic madder
发汗解表、和中化湿 — 夏季风寒感冒,无汗 — 阴暑证
利水消肿 — 水肿、小便不利
使用注意
用于发表,不宜久煎,量不宜过大;用于消肿,宜浓 煎,用应稍大
麻黄——喘家圣药
肺气不宣—宣肺平喘 肺失宣降—咳喘
肺气不降—降肺平喘
宣肺——宣畅肺气 降肺——降逆肺气
宣肺平喘— 辛宣 平喘
降肺平喘— 苦降
麻黄——利水消肿

汗——肺主皮毛

主宣发

呼气——肺主呼吸
水液代谢
尿——膀胱——肺主通调水道
主肃降
大便——肺与大肠相表里
“开鬼门,洁净府”
桂 枝 cinnamon twig
藁本:善治巅顶头痛
解表通窍
白芷:解表力弱,长于止痛,善治阳明经头面部痛症 且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长于散寒,既解表散寒,又温里散寒,阳 虚外感要药。且止痛、温肺化饮
辛夷花: 作用单纯,鼻疾专药 苍耳子:解表力弱,长于宣通鼻窍,除湿止痛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
发散风热、辛凉解表——风热表证 清利头目——头面部风热性病证 清利咽喉——咽喉肿痛 宣肺止咳——风热咳嗽 散邪透疹——疹出不畅
胜湿止痛 利咽通窍 利水消肿
其他功能
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表邪
作用缓和—疏表、疏散表邪 发汗明显—邪从汗解—发汗解表 温散明显—散寒解表、发散风寒 善于祛风—祛风解表、疏风解表 药性寒凉,主治风热表证—发散风热、 疏散风热
适应症
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痛、脉浮 其他病证初起兼有表证:水肿、疮疡、
发散风寒 辛温解表
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风寒表证
咳喘、水肿、疮疡、风湿痹 痛等 (兼有风寒表证 )
麻 黄ephedra stem
发汗解表——风寒表实证 宣肺平喘(喘家圣药 )—喘证 利水消肿——风水 温散寒邪(通滞)——寒痹、阴疽、痰核
麻黄——发汗解表第一药

发汗解表

发汗力量强 风寒表实无汗证
咳喘、麻疹等
注意事项
出汗、多汗、失血、失津的患者慎用、少用, 甚至禁用,“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年老体弱者应慎用、少用,中病即止 用量不宜大,以免发汗太过 “多浸少煎” 根据表证的类型,重视服药时的温度。风寒表
证多宜温服,部分药物还宜服后的衣被盖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