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解表药
常用单味中药第一章 解表药 讲义及练习 含答案【讲义+配套练习含答案】

1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配伍】
旗开得胜
麻黄配桂枝:麻黄辛温,功善宣肺发汗解表;桂枝辛甘温,功能发汗解表、助阳通脉。两药相合,发
汗解表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功著。
麻黄配苦杏仁:麻黄辛温宣散,功善宣肺平喘、发表散寒;苦杏仁苦温润降,功善平喘止咳,略兼宣
肺。两药相合,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治喘咳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宜。
旗开得胜
7
B、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C、发散风寒,和胃化湿 D、祛风散寒,温肺化饮 E、发散风寒,通鼻窍 20、荆芥除祛风解表外,又能 A、行气宽中 B、温肺化饮 C、透疹止痒 D、凉血止血 E、利水消肿 21、桂枝的功效是 A、消肿排脓 B、通阳化气 C、宣肺平喘 D、解鱼蟹毒 E、胜湿止痛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常用单味中药——第一章 解表药
旗开得胜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本类药多具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性善发散,能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主具发散解表功效, 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症。 部分药物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 按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常将本类药物分为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两类。 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要注意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体虚多汗及 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慎重使用;入汤剂不宜久 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多选题考点
白芷 【功效】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主治病证】 (1)外感风寒或表证夹湿兼见头痛鼻塞者。 (2)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鼻渊头痛,牙痛。 (3)风寒湿痹,寒湿带下。 (4)疮疡肿毒。
《中药学》_第一章解表药_中医世家

《中药学》_第一章解表药_中医世家第一章解表药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辛能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故适用于邪在肌表的病症。
也即《内经》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义。
解表药的临床应用,有以下几点:1.感受外邪,具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表症者。
2.表邪郁闭,麻疹透发不畅者;水肿初期或麻疹初期兼有表证者,以及其它疾病具有表证需要发汗解表者。
解表药虽能透过发汗解除表证,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因此,凡自汗、盗汗、热病伤津以及阴虚发热等症,都应慎用。
跟据解表药的性能,可以分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两类。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性味多为辛温,发汗作用较强。
适用于感冒风寒,呈现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白、口不渴、脉浮等寒象比较突出的表症。
对于咳嗽气喘、脚气水肿及风湿痛等初起具有上述表症的,也可应用。
麻黄【药用】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及木贼麻黄或其它含麻黄碱的同属植物的草质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
入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及麻疹透发不畅,风疹身痒等症。
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
用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如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
至于用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
2.用于咳嗽、气喘。
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
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于肺热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
3.用于风水水肿等症。
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故适用于水肿而伴有表症者,常与白朮、生姜等同用。
第一章解表药

个性: 个性: 薄荷: 薄荷:
1.清利头目,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等. .清利头目,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等. 2.疏肝解郁,用治肝郁气滞之证. .疏肝解郁,用治肝郁气滞之证. 3.祛风止痒力强. 力强. .祛风止痒力强 4. 用量 . 用量3~6g, 应 后下 ; 叶长于发汗 , 梗偏 , 后下; 叶长于发汗, 于理气. 于理气.
"伤寒发表之第一药" 伤寒发表之第一药"
2.宣肺平喘——治肺气壅遏之咳喘证. .宣肺平喘 治肺气壅遏之咳喘证 治肺气壅遏之咳喘证.
"麻黄以杏仁为臂助" 麻黄以杏仁为臂助"
3.利水消肿——治水肿初起有表证者. .利水消肿 治水肿初起有表证者. 风水水肿) (风水水肿) 三,用法用量:3~10g.生用 用法用量: .生用——发汗力强 ; 发汗力强 炙用——润肺止咳平喘力佳. 润肺止咳平喘力佳. 炙用 润肺止咳平喘力佳 使用注意:虚喘应慎用. 四,使用注意:虚喘应慎用.
柴 胡
柴 胡
一,性味:苦,辛,微寒. 性味: 微寒. 功用: 二,功用: 1.疏散退热 .疏散退热——用治
四, 配伍
1.体虚外感,应配补虚药. .体虚外感,应配补虚药. 补虚药 气虚——配补气药 气虚 配补气药 血虚——配补血药 血虚 配补血药 阴虚——配养阴药 阴虚 配养阴药 阳虚——配补阳药 阳虚 配补阳药 2.暑多夹湿,秋多兼燥,应分别配伍祛暑化湿药, 祛暑化湿药, .暑多夹湿,秋多兼燥,应分别配伍祛暑化湿药 润燥药. 润燥药. 清热解毒药. 3.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应配清热解毒药.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应配清热解毒药
桂 枝
桂 枝
一,性味:辛,甘,温. 性味: 功用: 二,功用: 表实证 1.发汗解肌 发汗解肌——治风寒表证 表虚证 治风寒表证 发汗解肌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部分常用单味中药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发表散风通用药,散外风息内风)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治风通用药。
风寒,风湿,风热。
散外风,息内风)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汤剂:1-3克,粉末:0.5-1克)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3-10克)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包煎)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辛温解表麻薷姜,苏桂荆柳藁羌防,通窍辛夷白细苍总结:通鼻窍:辛夷,苍耳子,白芷,细辛第二节辛凉解表药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具有特殊的清凉香气)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淡豆豉解表,除烦。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辛凉薄牛蝉菊桑,葛根升柴兼升阳,蔓荆豆豉贼浮萍升阳:葛根,柴胡,升麻,黄芪透疹:荆芥,西河柳,薄荷,牛蒡子,蝉蜕,葛根,升麻,浮萍解肌:葛根,桂枝。
中药学01第一章 解表药

•
•
•
•
《本草蒙筌》 :恶细辛石韦,宜陈久年深。凡欲用之,须依法制去根节;单煮数沸,倾上沫用火焙干。 任合丸散煎汤,方不令人烦闷。以厚朴为使,入手足四经。手太阴经本经之药,阳明经荣卫之药,而又 入足太阳经、手少阴经也。发汗解表,治冬月正伤寒如神;驱风散邪,理春初真温疫果胜。泄卫实消黑 斑赤疹,去荣寒除身热头疼。春末温疟勿加,夏秋寒疫切禁。因时已变,温热难抵,剂之轻扬,仍破积 聚癥坚,更劫咳逆痿痹。山岚瘴气,亦可御之。若蜜炒煎汤,主小儿疮疱。患者多服,恐致亡阳。止汗 固虚,根节是妙。 谟按:东垣云:麻黄治卫实,桂枝治卫虚。虽俱治太阳之经,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心主荣。麻黄为 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冬月伤寒、伤风咳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然麻黄又 为在地之阴,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阴中之阳。麻黄属阴,气味俱薄,薄则阴 中有阳可知矣,安得不为轻扬之剂升上而发汗乎?但入手太阴经,终亦不能离少阴之本体也。 《本草乘雅》 :麻黄表黄里赤,中虚象离,生不受雪,合辅心王,宣扬火令者也。主治寒风湿疟,标 见头痛之标经,侵淫部署之首,形层之皮,致毛孔满实,逆开反阖者,宣火政令,扬液为汁而张大之, 八万四千毛孔,莫不从令,而去邪热气矣。但热非病反其本,得标之病,即寒风暴虐之气,使人毛孔毕 直,皮肤闭而为热,劲切之性,仍未反乎本气之寒也。咳逆上气者,毛孔满闭,则不能布气从开,故上 逆而咳。症坚积聚者,假气成形,则不能转阖从开,故积坚而症。盖不独本性不迁,即本气犹未变易, 故仍可转入为出,易冬为春,否则妄汗亡液,败乱心王矣。 《药性解》: 麻黄专主发散,宜入肺部;出汗开气,宜入心与大肠、膀胱。此骁悍之剂也。可治冬月 春间伤寒瘟疫,夏秋不可轻用,惟在表真有寒邪者可用。或无寒邪、或寒邪在里、或里之人,或阴虚发 热、或伤风有汗、或伤食等症,虽发热恶寒,其不头疼身疼而拘急,六脉不浮紧者,皆不可用。虽可汗 之症,不宜多服,盖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汗,与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矣,或至亡阳,或至衄 血不止,而成大患。丹溪以麻黄、人参同用,亦攻补之法也。医者宜知之。 《药鉴》 :气温,味苦甘,气味俱薄,无毒,升也,阳也。手太阴之剂,入足太阳经,走手少阴阳明 经药也。去根节者发汗,留根节者敛汗。惟在表真有寒邪者宜用之。若表无真寒邪,或寒邪在里,或表 虚之人,或阴虚发热,或伤风有汗,或伤食等症,虽有发热恶寒,其不头疼身痛而拘急,六脉不浮紧甚 者,皆不可汗。虽有可汗之症,亦不可过。盖汗乃心之液也,不可汗而汗,与可汗而过之,则心家之液 涸,而心血亦为之动矣,或致亡阳,或致衄血不止,而成大患也。戒之!君羌活,能散风邪。佐独活, 能消脚气。同杏仁,能去寒邪,兼理哮喘。臣甘菊,能清肺热,更明眼目。身能发汗,根主敛汗。风家 用之多验者,何哉?盖风至柔也而善藏,麻黄性至轻也而善驱,内用气血药以托之,外用浮剂以散之, 此以善藏始者,不得以善藏终矣。阴虚发汗者,鹿角四物汤加根节敛汗。汗多亡阴者,附子四君饮入根 节回阳。痈疽方起者,行凉药中兼用之,即散无疑。寒邪战栗者,疏风药中兼用之,立止不谬。痘家初 发热,及痘红紫稠密,皮厚不快者,多用于行凉解毒药中,则内托外散,正气谓开门放贼,而痘亦因之 稀少矣。又能散胸膈泥滞之气。表虚则忌。
中药学解表药课件

• 温暖季节及东南地区用量宜小,寒冷季节及西北地区用量可 酌情增大。
• 解表药一般忌用于表虚自汗、阴虚发热、久病体虚及失血等 症。
• 解表药多属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份挥发而 降低疗效。
中药学解表药
45
趣味记忆法
发散风热用升麻,浮萍薄荷桑菊花 柴葛蔓荆牛蒡子,木贼豆豉蝉衣加
1. 生姜——地上部分入药;口诀:薄荷梳头咽真干 2. 桑叶、菊花——桑叶菊花,树瓶清明,花死叶肥皂 3. 柴胡——柴胡解表退热剂,疏肝解郁升阳气
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中药学解表药
29
薄荷、牛蒡子、蝉蜕之比较
• 相同点:疏散风热、透疹、利咽。 • 同中之异:1、疏散之力,薄荷﹥牛蒡子﹥蝉蜕
2、透疹之功,蝉蜕﹥薄荷﹥牛蒡子 3、利咽之效,牛蒡子﹥薄荷﹥蝉蜕
• 不同点:
薄 荷: 清利头目、疏肝解郁,治肝热目疾及肝气郁结证;
牛蒡子: 宣肺祛痰、解毒通便,治肺热咳嗽痰多及便秘;
解鱼蟹毒
中药学解表药
12
生姜 《名医别录》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
中药学解表药
13 13
生姜 《名医别录》
【性味】辛、微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炮制】生用 【作用】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
中药学解表药
14
荆芥 《本经》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或花穗。
中药学解表药
胜湿止痛,止痉。
中药学解表药
18
羌活 《药性论》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功能主治】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
白芷 《本经》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杭白芷的根。
中药学课件第一章解表药

散风湿——特点:上 通脑顶,下行足膝, 外达皮肤。
注意:有小毒。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辛夷
散风寒——风寒头痛。
通鼻窍——治鼻渊 要药。
用法:包煎。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
宣散风热——风热表证、风 温初起。
透 疹 ——应 用 : ①风 疹 ,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白芷
散风除湿——特点:味辛而
外散风寒,气芳香而内化水 湿。应用:①风寒感冒,② 湿浊中阻证,③湿盛带下证, ④胃肠型感冒,⑤风湿痹痛 等。 通 窍 止 痛 ——应 用 : ① 风 寒客于阳明经之前额头痛, ②鼻渊头痛,③牙痛等。
消肿止痛——疮疡肿痛。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柴胡
疏散退热——特点:解热效 优,肌表之热、半表半里 之热皆可清退。应用:① 感冒发热,②少阳病之寒热往 来,③疟疾发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阳气下陷之子
宫下垂、脱肛等。 注意:炮制品,禁忌证。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葛根
解肌退热——特点:解肌效
温通经脉—寒凝血 脉证。
通阳化气—阳虚证、 痰饮证等。
注意:阴虚阳盛、孕 妇慎服。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麻黄与桂枝的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二药都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无汗
证,常相须为用。同中之异:其中麻黄发汗力强, 桂枝发汗力弱,然桂枝味甘兼补,又宜于风寒表 虚有汗证。不同点: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常用单味中药-01章 解表药

第一章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证。
部分药物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以及风湿痹痛等。
解表药使用需注意:
①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
②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
③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慎重使用;
④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散风热 治风热表证
治疗表证
部分还可治风热所致目赤
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及
风热咳嗽
(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苔薄白、脉浮)
四.配伍原则
1.根据四时感邪的不同,进行选药配伍 春季:风热、风温—发散风热药 配清热泻火、解毒药 阳暑,发散风热药配解暑药 夏季 阴暑,发散风寒药配化湿药 秋季 温燥,发散风热药配润燥药 凉燥,发散风寒药配润燥药 冬季: 风寒,发散风寒药配温里药
(2)发汗作用明显,可使邪随汗解,又称为 发汗解表。
(3)少数药物称解肌。
麻黄
Mahuang HERBA EPHEDRAE
《神农本草经》
麻黄为麻黄科亚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及
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木贼麻黄
中 麻 黄
草
中麻黄
麻
黄
木
饮
贼
片
麻
黄
麻黄
性味:辛、微苦,温。 功用:
浮萍。
一.概 念
解除
表邪
解 发散
表
疏散
表证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 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 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二.药 性
1.味多辛(桑、蝉除外),能发散 2.多归肺(主皮毛)、膀胱经(主表) 3.质轻善走表 4.升浮
三. 分类与功用
发散风寒 治风寒表证
部分还治痹证、喘咳、
发散表邪 水肿、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
羌活、防风、细辛、薄荷、桑叶、菊花、 牛蒡子、蝉蜕、葛根、柴胡的性能、功 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 用注意。
熟悉香薷、生姜、白芷、苍耳子、 蔓荆子、升麻的功效、主治病证、特殊 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藁本、辛夷、淡豆豉的功效、特 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参考药:葱白、胡荽、柽柳、鹅不食草、
4.入煎剂不宜久煎。
苏叶长于发散风寒;
苏梗功偏宽胸利膈、顺气安胎。
生姜:
1.发汗解表作用较弱,治外感风寒轻 证,为民间常用,加红糖煎汤,乘热 服;或辛温解表剂中作辅药用。
10’~15’为宜),以避免有效成分挥 发而 降低疗效。
第一节
发 散 风 寒 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
一.性能特点 1.性味: 兼苦—麻黄、羌活、苍耳子 多辛温 兼甘—桂枝、防风(柽柳性平) 2.归经:多入肺、膀胱经 3.毒性:细辛、苍耳子有小毒
二.功用: 发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
(1)作用和缓者,称为疏表或疏散表邪; 善祛除肌表风邪以治疗表证恶风、鼻塞 流涕或风疹、皮肤瘙痒等外风证者称为 祛风解表或疏风解表。
2.体虚外感,扶正祛邪,解表药配 气虚——补气药 血虚——补血药 阴虚——养阴药 阳虚——补阳药
五.使用注意
1.但热不寒,病不在表而在里,不宜使用 2.取微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以免伤阴
亡阳。 3.虚汗、疮疡、淋病、失血者当慎用。 4.因时、因地、因人而权衡用量的轻重。 5.味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煮沸
“若寒邪深入少阴、 厥阴筋骨之 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
《本草正》
用法用量:3~10g。(古:宜先煎,去
水面浮沫,沫令人烦。“止好睡”) 去节发汗力强,今多不去。 生用——发汗力强 炙用——润肺止咳 平喘力佳。
使用注意:发散力强,虚汗、虚喘者
均当慎用。
桂枝
Guizhi RAMULUS CINNAMOMI
须
4.解鱼蟹毒—治食鱼蟹中毒、 为
腹痛吐泻。 用
个性:
紫苏:
1.发汗力不及麻、桂,多用治外感 风寒轻证及老年、儿童患者,因其兼宣 肺止咳之功,故兼有咳嗽气喘者尤为适 宜。 杏苏散
表寒气滞胸闷者
2.行气宽中
偏寒
(行气止呕) 脾胃气滞 偏热
胸闷呕吐 气滞痰结
(梅核气)
3.行气安胎——胎气上逆、胎动不安。
第一章
解表药
中药学教研室 李海燕
【学习要求】
1.通过本章及章内各节概述部分的学习, 应当了解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发散 风 热药的含义;熟悉有关解表功效术语 的 含义,解表药的分类;掌握解表药及 两 类解表药在功效、主治病证 、性能特 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方面的共性
2.通过本章具体药的学习: 掌握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
桂枝附子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白虎加桂枝汤
痰饮证
温阳化气以行水 小便不利、
3.助阳
水肿
化气 温阳通脉以复脉—心悸、脉结代
心肾阳虚,寒水上逆之奔豚气
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炙甘草汤、桂枝加桂,故热
证、阴虚、血证忌用;月经
过多、孕妇慎用。
辛温
发汗 解表
风寒 表证
《名医别录》
《名医别录》
紫苏 为唇形科 一年生草 本紫苏的 干燥茎、 叶。其叶 称紫苏叶 其茎称紫 苏梗。切 段。生用
生姜 为姜科 多年生 草本姜 的新鲜 根茎。 鲜用或 埋入砂 中备用
紫苏 生姜
共性
性味:辛,温。
功用:
1.发汗解表—治风寒表证轻证
2.止 咳—治风寒咳嗽痰多证 相
3.止 呕—治呕吐证。
发汗力强—表实证
麻黄—辛散苦泄, 平喘—肺气壅遏之
善宣散肺郁
咳喘
利水—风水证
(通调水道)
味甘,发汗力不及麻黄,
表实、表虚均宜
桂枝 善温通经脉而治寒凝血滞诸痛证
善温阳化气
痰饮
以行水湿而治 水肿
奔豚气
紫苏 生 姜
Zisu
Shengjiang
FOLIUM ET GAULIS PERILLAE 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
2.宣肺平喘:治肺气壅遏之喘咳证 (1)风寒实喘 三拗汤 (2)外寒内饮者 小青龙汤 (3)邪热郁肺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每与杏仁配伍,宣降结合以顺肺气) 前人素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之说
3.利水消肿:治水肿初起有表证者 (风水证)越婢加术汤
此外,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是取其散寒通滞之功。
1.发汗解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感冒。恶寒发热、无汗、 脉浮紧)。每与桂枝相须 为用,如麻黄汤
“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 腠理拒闭,营卫气血不利,故谓之实。”
“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 自《本草经集注》起即称誉为“伤寒
发表之第一药” “夏月不用麻黄”、明李士材“麻黄,
夏 秋不可轻用,惟在表真有寒邪者可用”
《神农本草经》
桂枝 为樟科 常绿乔 木肉桂 的干燥 嫩枝。 切片生 用。
桂枝
性味:辛、甘,温。 功用:
1.发汗解肌,治: 表实证 助麻黄以发汗
风寒表证 表虚证 与白芍 调和营卫,发汗解肌
2.温通经脉 散寒止痛 胸痹心痛 枳实薤白桂枝汤 寒凝血滞 中寒腹痛 小建中汤 诸痛证 闭经、痛经 温经汤 风湿痹痛 风寒湿痹 风湿热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