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选修课电影观后感
教育电影观后感

教育电影观后感教育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教育电影观后感(精选篇1)星期二,老师给我们观看了一部感人的教育片《让爱永恒》。
里面讲述了三个小故事,这些故事都给了我很多深刻的启示。
这部教育片分为三个小故事,都是围绕“爱”这个主题展开的。
第一个故事讲述了失去手臂和容貌的小莹仍然坚持跳舞。
第二个故事讲述了赵老师对同学们无私的爱。
第三个故事讲述了义工桂明哥哥热心帮助外来工子女小龙,使他能留在城市里上学。
在这三个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天真可爱的小莹非常热爱舞蹈,但不幸的是遇到了车祸,让她失去了右臂和美丽的容颜,这对热爱舞蹈的她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她无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把自己关在房间内,茶饭不思。
父母为此感到非常伤心难过。
一天,老师和同学们去看望小莹,可发现她站在天台的栏杆上,想了结自己的生命。
父母、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到万分焦急,最终在老师的劝导下,让她不忍心自杀,从而恢复了信心,重新站到了人生的舞台上。
看完了这感人的故事,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许多启示:父母的爱不是为了我们的荣誉,而是,你就是他们的孩子,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更让我懂得了坚强,当我们在遇到挫折困难时,不应该以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甚至自暴自弃。
而要学会尊重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树立信心,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持战胜挫折困难,做生活中的强者!教育电影观后感(精选篇2)古人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题记今天班会课,老师给我们看了《法制教育》影片,我感触甚多。
记得那个影片中有个女孩,名叫小女。
她家境不好,父亲早逝,母亲则是一名街道清洁工,每月就以几百元的薪水过日子。
小女因此感到很自卑,很少和同学交流。
其实,她不是不需要友谊,而是比别人更渴望友谊,但是她又害怕在交友过程中给自己带来伤害。
一天放学,小女走出校门口,就碰到几个小混混:“靓女,走,做我们老大的女朋友。
”“我不要!”“走嘛,做我们老大的女朋友。
”就在这时,一个人称“豆丁妹”的人出现了,她拿出刀把那些小混混给逼走了。
观看教育类电影后的观后感

观看教育类电影后的观后感近年来,教育类电影在大银幕上越来越受欢迎,这类电影通过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等手法,传达了许多关于教育的重要主题和价值观。
观看教育类电影后,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和影响,也对教育的目标与方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教育类电影带给我触动和共鸣。
这些电影以真实的教育场景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
例如,在电影《一举成名》中,主人公面对艰难的学业和责任感,通过老师的启发和支持,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并最终获得成功。
这样的故事情节让我深受启发,明白了教育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其次,教育类电影让我反思教育的目标与方法。
在观影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教育类电影着重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而不仅仅是学术成绩。
这使我开始思考传统教育是否过于注重分数和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主人公通过质疑传统教育制度,提出了一种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理念,这让我深思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此外,教育类电影也向我展示了教育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电影中的老师形象多种多样,有激情四溢的教师,也有经验丰富的教师。
而学生们也有各种各样的性格和故事。
这些形象的塑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意识到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当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时,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电影《无人区》中主人公和学生们的感人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支持的重要性。
最后,教育类电影让我认识到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电影并没有以“大团圆”或完美结局收尾,而是通过展示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呈现了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无论是主人公在教育环境中遇到的挫折,还是逐渐取得的进步,这些细节都让我明白了教育是一种耐心和坚持的努力。
电影《死亡课程》中的情节深深触动了我,它提醒我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结果,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思考能力。
电影选修课心得体会万能版

电影选修课心得体会万能版在学校学习了电影选修课,该片根据全国煤炭系统先进典型白国周及其班组管理法的事迹创作改编,课程力图艺术地表现白国周“班组管理法”的精华部分与白国周秉承安全第一理念,用心做事、恒心坚持和爱心待人的高尚品格和工作作风。
是我国首部聚焦当代煤矿班组长形象,多角度反映新时期矿工班组建设的主旋律课程。
该片将白国周班组管理法的精华部分艺术地渗透在一系列事件中,主人公源于白国周,又高于白国周,集众多优秀煤矿班组长品格于一身。
课程艺术地表现了白国周秉承安全第一理念和用心做事、恒心坚持、爱心待人的高尚品格和工作作风,人性化地体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真实地展现了一个鲜活生动的煤矿井下班长形象,以情感人,和谐相处,使班组建设充满和谐之风,从而达到了宣传、弘扬白国周班组管理法的目的。
课程中的主人公白国周是矿上的一位班长,因为认真负责,被人称为“金牌班长”。
他作为一名班长,工作尽职尽责,不仅自己严格遵章守纪,还严格要求班组其他职工遵章守纪,为此,他不怕得罪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工人郭言礼,并用事实和教训让郭言礼改变了用经验干活的思想。
他时刻秉承安全第一理念、用心做事、恒心坚持和爱心待人的高尚品格和工作作风,无愧为“金牌班长”这个称号。
然而,现实中我们的班组长们缺少的就是白国周这种用心做事、恒心坚持和爱心待人的高尚品格和工作作风。
具体体现在对待安全工作的认识还不够高,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对待安全工作缺少一颗恒心,车间领导要求严了就紧一紧,否则就松一松,对待班组职工也缺乏爱心,动辄以训斥或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班组职工,使职工感受不到温暖。
其实,真正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就是班组长,只有班组长的安全管理素质和水平提高了,都能达到白国周金牌班长的水平,那么企业的安全工作就有了根本的保证。
通过学习这个课程,使我深深的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工作中一定要按章操作,杜绝三违。
当课程主人工白国周和员工郭言礼争吵是按章操作重要还是工作经验重要时,煤壁突然冒顶,将白班长压在了地下。
《我本是高山》教育学原理观后感

《我本是高山》教育学原理观后感After watching the movie "I Am a High Mountain", I was deeply moved by the educational principles and ideas that were portrayed in the film. 《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深深地触动了我对教育原理和观念的理解。
One of the key perspectives that the film explores i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each student's unique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circumstances. By doing so, educators can tailor their approach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each individual student. 电影探索的一个关键视角是了解每个学生独特的背景和个人情况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做,教育工作者可以定制他们的方法,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Furthermore, the film also emphasizes the value of fostering a supportive and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is involves not only providing academic support, but also attending to the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students. 此外,电影还强调了培养一个支持性和包容的学习环境的价值。
这不仅涉及提供学术支持,还涉及到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教育电影读后感

教育电影读后感
近年来,教育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影片类型,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最近观看了一部关于教育主题的电影,深受触动,让我有了许多感悟。
这部电影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将教育的重要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的主人公,可能是一位教师,也可能是一位学生,甚至是整个教育系统。
通过他们的成长、冲突和奋斗,电影向观众传达了知识的珍贵、人格的培养以及教育的深远影响。
电影中的情节往往紧扣现实生活,反映了教育领域的一些普遍问题。
它可能揭示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困境,展现了师生关系的微妙和复杂,也可能探讨了教育制度的刚性和变革。
这些情节引发观众的思考,让人们更加关注教育问题,呼吁社会为教育事业提供更多关注和支持。
教育电影往往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影片中的角色和情节可能与观众的亲身经历相契合,或者代表了他们的渴望和追求。
观众可以从电影中找到情感共鸣,进而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教育体验,甚至是对未来的期许。
通过教育电影,观众还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电影可能展现了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们在教育中的成长和蜕变。
这种多元性让人们更加珍视每个人的独特之处,更加关注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呼吁教育能够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关怀。
总的来说,教育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引导和社会的反思。
通过影片中的故事,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的价值,思考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每个人在教育中的责任和角色。
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电影的时刻,还能够激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参与到教育事业中,为教育的改进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教育电影观后感

关于教育电影观后感我观看了一部名为《成名在望》的教育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个在艰苦环境下奋发向上的年轻人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功实现梦想的故事。
在观影过程中,我对教育电影的意义以及人生的成长与价值思考了很多。
电影以真实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展现主人公的奋斗历程,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主人公在电影中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但是他从不放弃,并且通过反思和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他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师长的关怀,这也让我深刻思考到教育的作用。
教育电影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电影中的主人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始终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这种坚持和勇气是我们应该学习和追求的。
人生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只有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才能逐渐接近成功。
其次,电影中的主人公通过自我提升来实现梦想,这使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塑造一个人素质和形成人格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同时,教育也能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我们的兴趣和爱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影中还向人们展示了困境中的坚持和突破,给了我无限的正能量。
人生中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是只有坚持和努力,才能够跨越困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电影中的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走出了困境,取得了成功。
这启示我在面对困境时要勇敢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对自己的要求,不断超越自己。
最后,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都非常真实,给人以共鸣和感悟。
他们的成长历程让我感触颇深,也让我对自己的成长路径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认识到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只有不断吸纳新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够在成长中不断进取。
通过观看这部教育电影,我对教育的重要性和人生的成长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也是每个人实现自己梦想和价值的基础。
我们要珍惜教育资源,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教育学选修课电影观后感

这是一部1989年上映的影片,当时我还没有出生;而影片讲的又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故事,当时我们的祖国刚刚建成,众多流于意识形态的政治活动占据了历史书的绝大多数页面,我也无意去了解当时的教育究竟是怎样一个面貌。
仅仅从这部电影本身来看,它显然符合了观众对于所有想象中的电影的期望:Mr.Keating英俊潇洒,孩子们也是如同祖国花朵一般姣好可爱;而反派如校长则长着一副扑克脸,作为直接逼死儿子的父亲也是一脸阴沉相貌。
符号化的角色在好片云集的好莱坞里自然不能免俗,毕竟时光的车轮已经推动到九十年代,可口可乐的广告也做了将近一百年了。
然而我愿意去看这样一部电影,以至于在课堂上看了一遍以后觉得字幕不连贯,回到寝室又再看一遍。
影片所讲述的内容与我休戚相关,因为Mr.Keating 和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你究竟要做一个怎样的老师?Mr.Keating在我看来其实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他命令学生把课本撕掉,我觉得很正常,可以不同意课本上的观点,只不过不用表现出如此偏激的方式;告诉学生自己曾经组建“死亡诗社”,只不过后来发生的事超出了他的预想;让学生们站在桌子上,因为在那里会让人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他做到了他认为应该对学生所做的教育,那就是不仅仅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们人性之美。
就在昨天,我和一位朋友聊天,聊到高中时的老师。
他告诉我,他们的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是两个极端。
他们的英语老师完全注重于高考试卷,几乎能把历年高考试卷倒背如流,并能加以归类,从而让他们专项训练;因此这位老师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称赞和敬仰。
另一位语文老师,也会注重高考试题,但在讲到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等可以稍微发挥主观思想的题型时,他总是会在其中穿插一些和人生哲理有关的知识道理,颇有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可是有些同学就认为他是在浪费时间。
朋友说,在经历高考后,“三观”都会发生巨大的转变,因为高考的压力没有了,导致人生的目标突然丧失,就会有茫然不知所措之感。
教育学原理——电影观后感

宁波大学答题纸(20 09—20 10学年第二学期)课号:033HI0A00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改卷教师:学号:084773236 姓名:张芳芳得分:教育的第一步是“融入”这学期的教育学原理课上,老师安排我们连续看了两部教育题材的电影《死亡诗社》和《孩子王》,分别是由美国导演彼得·威尔和我国著名导演陈凯歌导演的。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两部经典的电影,也都不由自主地发表过自己的感想,网上一百度就会有很多的帖子。
但是今天,我要写的观后感是:教育者必须要融入到受教育者当中去,这样才会有教育的成效,或者教育成效才会更加的明显。
《死亡诗社》中,新英格兰的一所贵族学院,它重视传统和观念保守,始终坚持四大信条: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
虽然在这样的教育准则下,学院的升学率相当的优秀,但是我敢肯定,这样的条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有缺陷的,是不完美的。
因为有自己的梦想都不敢去实现,有自己心爱的女孩都不敢去追,连最起码的胆量都不具有。
这样成长起来的人才,光凭满脑子的学问,试问他们如何去施展,如何去运用。
然而幸运的是,影片中出现了一位可敬可亲可爱的老师John Keating,他的出现,一切都逐渐变得那么美好,学生除了好好学习,还有了冲刺梦想的勇气,追心爱女孩的胆量等等。
《孩子王》就如大家的评论,它就是中国版的《死亡诗社》,派去支教的知青一改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只是“埋头苦读”。
这两部影片中的教育成效,我认为完全来自于两位优秀老师的独具一格的教育方式,那就是抛弃许多老师的那种高高在上的,令人生畏的传统的老师身段,真诚的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从学生的立场来施教。
《死亡诗社》中,John Keating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向学生介绍许多有思想的诗歌;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
《孩子王》中,那位知青虽然是教初三学生,但是由于发现学生识不了几个字,就从头开始教他们识字,写作文也是鼓励式的,让学生在获取一点点的自信中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部1989年上映的影片,当时我还没有出生;而影片讲的又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故事,当时我们的祖国刚刚建成,众多流于意识形态的政治活动占据了历史书的绝大多数页面,我也无意去了解当时的教育究竟是怎样一个面貌。
仅仅从这部电影本身来看,它显然符合了观众对于所有想象中的电影的期望:Mr.Keating英俊潇洒,孩子们也是如同祖国花朵一般姣好可爱;而反派如校长则长着一副扑克脸,作为直接逼死儿子的父亲也是一脸阴沉相貌。
符号化的角色在好片云集的好莱坞里自然不能免俗,毕竟时光的车轮已经推动到九十年代,可口可乐的广告也做了将近一百年了。
然而我愿意去看这样一部电影,以至于在课堂上看了一遍以后觉得字幕不连贯,回到寝室又再看一遍。
影片所讲述的内容与我休戚相关,因为Mr.Keating 和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你究竟要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Mr.Keating在我看来其实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他命令学生把课本撕掉,我觉得很正常,可以不同意课本上的观点,只不过不用表现出如此偏激的方式;告诉学生自己曾经组建“死亡诗社”,只不过后来发生的事超出了他的预想;让学生们站在桌子上,因为在那里会让人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他做到了他认为应该对学生所做的教育,那就是不仅仅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们人性之美。
就在昨天,我和一位朋友聊天,聊到高中时的老师。
他告诉我,他们的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是两个极端。
他们的英语老师完全注重于高考试卷,几乎能把历年高考试卷倒背如流,并能加以归类,从而让他们专项训练;因此这位老师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称赞和敬仰。
另一位语文老师,也会注重高考试题,但在讲到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等可以稍微发挥主观思想的题型时,他总是会在其中穿插一些和人生哲理有关的知识道理,颇有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可是有些同学就认为他是在浪费时间。
朋友说,在经历高考后,“三观”都会发生巨大的转变,因为高考的压力没有了,导致人生的目标突然丧失,就会有茫然不知所措之感。
而此时他才开始觉得英语老师除了教会他应付高考之外,什么也没学到;语文老师所渗透的“多余的哲理”反而开始起作用,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思维与性格。
由此我不禁扪心自问:你究竟要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你是想做一个埋头于高考题型研究、整日三句话不离高考的老师,还是一个能够撒播人生道理、能够点燃学生的激情与信仰的老师?
这是不是很像阿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但事实上,这却关乎职业生涯的生死存亡。
一个老师的职业名声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在我上高二之前的那个暑假里,就有学长告诉我,我即将迎来的英语老师没什么教学技能,纯粹是混饭吃的。
我半信半疑,觉得毕竟能够在高中混饭吃,最起码也得有些真才实学。
但事实证明我的猜想是错误的。
这位老师真的不能服众,他不会讲解高考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支支吾吾三句话讲不到重点。
由此我们对他失望透顶,并且以此告诫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
这样这位老师的恶劣名声就一届届传下去,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个例子深刻地告诉我,能够在知识方面征服学生是有多么重要。
各个学校都不缺才华横溢的老师,然而能够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毕竟不多。
教育究竟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老师的教育,我不敢妄下定夺。
我做能做
的,就是努力做一个不让大多数学生在背后戳脊梁骨、能够在他们口中届届相传并且是赞誉之词的老师。
这样的要求不高,却很难做到。
面对现实,毕竟还是不要放弃理想、信仰与激情。
影片中一再引用梭罗《瓦尔登湖》的名言: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然而他也说过:大多数人都过着平静而绝望的生活,直到死,他们也没有真正地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