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沿革.

合集下载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之简要回顾作为我国现代一门新兴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虽然 历史地理 一词有学者考证在20世纪初即已从日本传人中国,且在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农历癸卯年)就被晚清重臣张之洞与张百熙等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史称 癸卯学制 )中,将之作为一门课程堂而皇之地列人文学科之近代地理学教学体制和学科体系之中;但是也诚如有学者经考证后指出的,当时由于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更新转化滞后,尽管‘奏定大学堂章程“中设有历史地理课程,然而就连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官办大学 京师大学堂都未遵守规定开设该课程,直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也依然如此㊂①由此可见,20世纪初学界仅出现 历史地理 学科名,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还处在酝酿孕育阶段,尚未正式形成㊂即就如此也是表明这门新兴学科已开始起步,由那时起迄今已经历一百余年,而由当时的胚胎状态到现在成为我国学术园地里一门现代显学,其发展历程总的而论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初至1949年,为孕育形成期㊂这一阶段经历了近半个世纪㊂如果说自1903年张之洞等在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已采取了 历史地理 一名,并将之作为一门近代地理学的课程列人其中,标志着这一学科已开始孕育;那么到①详见李久昌‘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若干特点“,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㊁中山大学历史系合编‘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㊂1934年2月由顾颉刚㊁谭其骧先生发起,在当时的燕京大学东门外成府顾颉刚先生寓所成立禹贡学会,随后又于同年3月1日出版‘禹贡“半月刊,则标志着这门新兴学科的形成㊂尽管在禹贡学会成立前后,顾颉刚先生在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同时开设了 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 课程,他的学生谭其骧先生在辅仁大学开设了 中国地理沿革史 课程,但禹贡学会成立后由它组织推动的学术研究活动,则已超出了中国沿革地理的范围㊂从禹贡学会成立之初创办的学术刊物 ‘禹贡“半月刊,自创刊号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停刊共7卷82期所发表的论文看,属于沿革地理的文论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的则为历史人文地理与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论文,当然内中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多过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㊂①再加之‘禹贡“半月刊于创刊后之第二年,即自第三卷起开始用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即 中国历史地理 )作为刊物之英文名,更是鲜明地揭示出他们要推进的是历史地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㊂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论著当为:顾颉刚先生与其弟子谭其骧先生合作撰写并联名发表在1934年3月1日出版的‘禹贡“半月刊第1期上的 发刊词 ㊂该 发刊词 除具体阐述了研究沿革地理,也即以后由之发展形成的历史地理学的必要性外;还义正词严地揭穿了我国东邻日本假学术研究之名,对我国沿革地理进行恶意歪曲,以助其侵略我国之实的阴谋,反映了禹贡学会同仁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怀㊂顾颉刚先生与其另一弟子史念海先生合作撰著,并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作为 中国文化史 丛书之一出版的‘中国疆域沿革史“㊂该书对我国上自大禹治水分州之传说起,下至民国成立后疆域区划及制度之改革作了系统而精要论述,被学界视为 开山之著㊁扛鼎之作 ㊂②顾颉刚先生另一弟子侯仁之先生著‘北平历史地理“㊂该书中文版(邓辉㊁申雨平㊁毛怡译)虽是2013年11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55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①②参见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㊃前言“,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㊂见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商务印书馆文库⓪编纂大意“,载顾颉刚㊁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重排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㊂版,但却是仁之师1946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师从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基者克利福德㊃达比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于1949年用英文撰写出的博士学位论文㊂正如该书中文译者之一邓辉教授在该书 译后记 中所指出的,该书 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 ㊂①第二阶段:自1950年至1978年,为正式形成期㊂这一阶段之所以称为作为现代学科之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正式形成期,其标志性事件即为侯仁之先生于1950年7月在‘新建设“杂志第2卷第11期上发表的‘ 中国沿革地理 课程商榷“一文㊂文中针对1950年春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历史系的选修课目中列人了 中国沿革地理 一课进行了商榷,明确提出将之尽早改为 中国历史地理 课㊂为此仁之先生阐述道, 中国历史地理 因 其内容不以历代疆域的消长与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为主,而以不同时代地理环境的变迁为主,这样应该从史前时期开始,举凡每一时期中自然和人文地理上的重要变迁,如气候的变异㊁河流的迁移㊁海岸的伸缩㊁自然界动植物的生灭移徙以及地方的开发㊁人口的分布㊁交通的状况㊁都市的兴衰等,凡是可能的都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㊂就此仁之先生还满怀信心地说道: 我相信,到了我们真正在大学里能够开设一门比较合乎理想的 中国历史地理 的时候,不但历史系的学生就连地理系的学生也将视之为必要的课程了㊂ 不久仁之先生这一建议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纳,促成了一批大学设置了历史地理学课程㊂仁之先生不仅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率先开设了 中国历史地理 课程,还在1956年开始招收历史地理学研究生;②上海复旦大学在谭其骧先生主导下,1959年就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1960年在历史系里办了历史地理专业,开始招生;③陕西师范大学也在史念海先生努力下,于1962年下半年在该校历史系建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史先65/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开拓①②③见‘北平历史地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 210页㊂参见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走近侯仁之 恭祝侯仁之先生百岁寿辰“一书所附 侯仁之先生指导的研究生 ㊂谭其骧:‘怀念吴晗同志“,载谭其骧‘长水集㊃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㊂。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绪论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绪论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绪论笔记中国历史地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地理演变过程。

对于理解中国的文化、社会以及政治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十五讲的方式介绍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脉络。

第一讲:中国的地理环境1.中国处于亚洲东部,地势东高西低,自然地理条件多样。

2.中国的地形地貌包括高山、平原、河流等多种类型,对中国的农业、交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中国的气候分布广泛,北方寒冷,南方温暖,不同气候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

第二讲:中国的历史沿革4.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从夏朝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5.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事件和发展特点。

6.中国历史的特点包括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地方政府体系等,这些都对中国的历史地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讲:中国的政治格局7.中国的政治格局一直以中央集权为主导,地方政府相对独立但受中央控制。

8.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帝制、共和、社会主义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特点。

第四讲:中国的经济体系9.中国的经济体系一直以农业为主导,近年来逐渐转向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

10.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

第五讲:中国的文化传统11.中国的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等多种文化形式,对中国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12.中国的文化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方式和表现形式,但一直以文化传统为核心。

第六讲:中国的军事制度13.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以集权为主导,军队受到政府的绝对控制。

14.中国的军事制度在历史上多次变革,但一直以国家安全为首要任务。

第七讲:中国的外交关系15.中国的外交关系一直以和平、友好为主导,但也保持着政治与军事之间的平衡。

16.中国的外交政策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对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课标全国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

这种反思和疑问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不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指在历史视域下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学科。

核心观念是人地互动。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2、历史气候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尚无仪器观测的历史时期的气候。

其时间上限并无定论。

通常,中国指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以来的气候,其他国家指公元前4000年埃及文化出现以来的气候。

中国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为竺可桢所开创。

3、畿服说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商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的理想化的产物,它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按照一定距离划分若干区域,各服对中央王朝形成程度不同的臣服和纳贡关系,这种整齐划一的政区划分在商周时期也是不存在的。

4、疆域疆域是指在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或政权实体、民族集团境界达到的范围。

中国疆域是指五千年以来(先秦至民国)在18世纪50年代——19世纪40年代即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的版图基础上,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范围。

1、传统历史地理学发展分期及特点1.萌芽时期——先秦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出现《山海经》《禹贡》《穆天子传》;“天下”观念开始形成2.成熟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1)正史中《地理志》出现,历代沿袭,形成传统历史地理学重“沿革” 的传统。

(2)区域历史地理作品出现:《华阳国志》(3)专题性历史地理作品出现:《水经注》(河流)《史记·货殖列传》(经济区)3.发展时期——隋唐(1)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元和郡县志》(2)边疆历史地理专著出现:《大唐西域记》《诸藩志》4.繁荣时期——明清(1)大量地方志的出现(8400种);(2)地图绘制的发展,西方绘图技术的传入,提高了地图绘制的科学性。

2、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变迁特点(一)疆域的形成方面:1.历史连续性强;经济、文化因素主导,以继承为主,不以掠夺为主;2.疆域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中原王朝起主导作用;(二)疆域的变化方面:1.陆疆变化大,海疆变化较小;2.西北边疆问题大,南方边疆问题小;3.农耕游牧矛盾是内边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其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自然环境和其对这个国家的作用。

中国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东亚的东部和西北部长江中下游。

它地跨东经73°23′-135°05′,北纬18°10′-53°33′之间,东西狭长,南北宽广。

中国的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地中海国家沙特阿拉伯领土总和的4倍。

中国拥有丰富的山脉、河流和平原,形成了其多元化的地理特征。

中国的山脉延绵不绝,影响着中国的气候和地形。

大部分山脉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湘西山系和天山。

这些山脉不仅提供了壮丽的风景,还形成了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如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

同时,山脉还为中国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独特的物种多样性。

中国的河流系统也非常发达。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它们分别位于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这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长江三角洲和黄河平原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也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

然而,这些河流也经常引发洪灾和干旱,对中国的农业和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环境对其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

古代中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的产生地。

黄河的泥沙富含养分,为中国的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同时,黄河的洪水也经常导致毁灭性的灾难,这迫使古代中国人不断寻找灾害管理和农业生产上的创新。

中国的自然环境还为古代中国提供了许多独特的资源。

中国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资源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还因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闻名,如大熊猫、金钱豹和沙漠绿洲的热带植物。

保护和研究这些独特的生物资源,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在人类的努力下不断改变了自然环境。

中国历史与地理

中国历史与地理

中国历史与地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广阔地理面积的国家。

通过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和地理条件对其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和地理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发展。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距今已有数千年的时间。

中国历史分为不同的朝代,并且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了解各个朝代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历史中最有影响力的朝代之一是秦朝。

秦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

秦始皇还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用来保护边疆安全。

此后,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一直在不同的政权更迭中度过。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重要的时期,如唐朝的繁荣时期、宋朝的创新时期和明朝的文化繁荣时期。

这些时期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和价值观。

不仅如此,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重大的事件,如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等。

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历史,地理条件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地理辽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气候条件。

中国的土地包括高山、平原、河流和海洋等多样的地理特征。

中国地理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长江和黄河。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它穿过中国南部,流经一些重要的城市,如上海和重庆。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它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

中国的地理多样性也使得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资源储量,这对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力资源等。

这些自然资源的存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的地理条件也对其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沿海地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拥有许多繁忙的港口和经济特区。

中国地理历史 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历史 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四大的国家,地理位置处于东亚,东临太平洋,南濒南中国海,北接蒙古、俄罗斯等国家。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自然地貌。

中国的气候类型也较为复杂,主要有寒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等。

二、中国地理环境的演变中国的地球演变历程漫长,从远古时期的海陆分布,至今日的地貌构造,都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

地质构造是中国地理演变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有华北平原、华南丘陵、西南高原等。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世界上资源储备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中国的煤炭、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水资源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资源。

土地资源方面,中国也有广阔的肥沃土地,适宜发展农业。

四、中国的交通运输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因此交通运输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中国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发达,可以有效地满足国内外的交通需求。

五、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的地理环境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

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的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六、中国的历史遗产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历史遗产主要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古代建筑与文物。

这些历史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七、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具有比较优势;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

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八、中国的外交地理中国是世界上大国之一,具有较强的外交实力。

中国的外交地理主要包括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关系、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地区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中国地理沿革学习要点“九州”的来源郡县制十三刺史部节度使、采访处置使行中书省承宣布政使司第一节传说中的上古地理区划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周代以前无考。

古籍中所述有关历史传说的分州,起源很早。

如《汉书·地理志》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时因洪水灾害,分为十二州,禹治水更制九州,而列五服。

经近人研究,认为“九州”、“十二州”说法,都是先秦时期学者的一种大一统理想,而不是真实的历史行政区划。

1.“九州”传说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提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学者考证,九州的疆域约包括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的全部,江西、湖南、陕西、甘肃的大部,宁夏、内蒙古、辽宁的部分。

比殷、周时的疆域还大一倍有余,约当宋、明时疆域的四分之三,所以说春秋以前,决不可能产生这样广阔的地理观念。

2.“十二州”传说《尚书·尧典》中还有“十二州”说法,后汉时马融在《禹贡》九州之外,再加上并、幽、营三州,作为“十二州”的名称,实际上是杂取《职方》、《尔雅》所载《禹贡》以外的州名拼凑而成。

近代学者也有人认为十二州的传说,是影射汉武帝的十三州刺史部而起,并非尧、舜时代的地方制度。

十二州之说既然非先秦所有,这也成为《尧典》一书晚出的证明。

3. “大九州”传说战国晚年齐国学者邹衍创立“大九州”的地理学说,认为中国境内的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称为“赤县神州”。

同样的“州”共有九个,但不过是裨海(小海)环绕的小九州。

这种小九州共有九个,才是大九州,其外为大瀛海所环绕。

这一说法反映了战国时齐国海上交通发达,滨海人民已认识到海外地区的广大,而作出大胆的想象。

第二节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先秦是中国行政区划的萌芽时期。

商朝、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为君主,故商、周无所谓行政区划。

春秋时,周室衰微,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

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国君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单位。

以下简介秦代及以后中原王朝的历代行政区划, 不包括与中原王朝共存的边疆民族政权的行政区划制度。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949年,约有2100多年, 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①“州、郡”时代:秦、汉、魏、晋、南北朝,约800年。

②“道、路”时代:隋、唐、五代、宋、辽、金,约700年。

③“行省”时代:元、明、清朝和民国,约700年。

1.秦—南北朝:郡、县时代①秦:郡、县二级萌芽于秦国。

秦朝建立,分郡、县两级,以郡统县,分天下为36郡, 秦末增为48个。

一个郡管理十几个到二三十个县。

②汉:刺史部(州)+郡、县二级汉初大封诸侯国,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封国级别相当于郡,故仍是郡县二级。

汉代有105个郡,约相当于今地区市,今一省大致相当于汉朝十二三个郡。

郡大小差距很大,落后的地方郡大,发达的地方郡小。

会稽郡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隋开皇三年(583)取消郡、隋炀帝恢复。

唐朝州、郡名称迭改, 宋代完全废郡。

)西汉西域都护府汉“十三刺史部”从秦到汉,基本上实行的都是郡县制度。

但自西汉以来,在我国行政区划上,又有部(州)的名称出现。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统治,向全国各路派出刺史,分区监察该地工作,这样的区叫“刺史部”,每部辖郡7、8个至10多个。

分13个刺史部:冀州、兖州、豫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幽州、并州、益州、凉州、朔方、交趾。

部(州)只监察各郡工作,无行政权。

故不算一级区划。

③三国—南北朝:州、郡、县三级三国到隋初,行政区划名义变成州、郡、县三级。

郡的范围小了,甚至形同虚设。

所以实行的实质仍是两级制度:州(郡)县制。

西汉末年,到处爆发农民起义。

皇帝为了集中调动兵力,给原负责监察的“州刺史部”增加了军事、行政的权力,从此成了凌驾于郡之上的一级行政单位。

刺史(州牧)不仅监察、主政,而且统兵,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汉末军阀混战,各方豪杰多任州牧,如董卓为并州牧,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后曹操自领冀州牧,刘备也领过荆州牧、益州牧。

北朝后期,一些郡太守甚至成了只拿俸禄的空头官。

④隋朝:州、县二级隋开皇三年,隋文帝撤郡,又恢复了二级行政制度,但变成了州、县制。

与郡县制级别相当。

2.道、路时代⑤唐代:道、州、县三级唐初改郡为州。

为便于统治,把全国300多个州分做为10道,每道都派出相应的监察官员。

负责监察该道的官声吏治,不负责行政事务。

因此,道不能算一级行政单位。

后来的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志》就以这10道来划分政区,分统全国各州。

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陇右道。

唐玄宗时,改划为15道,每道置采访处置使,定官定位,其职责和汉武帝设置的十三个刺史部差不多。

安史之乱前后,唐玄宗设置节度使。

节度使掌兵权,兼领数州,俨然一方行政长官。

节度使的辖区也称之为道,但和采访处置使的道有着本质的不同。

安史之乱后,各方节度使增加到近50道,成为州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

所以唐后期的行政区划,就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唐代与“州”同级者有“府。

(唐玄宗开元以来,把京都所在的州改称为府,长安所在的雍州改为京兆府、洛阳所在的洛州改为河南府。

唐末,已有了10多个府了。

)⑥宋代:路、州、县三级宋太祖鉴于唐代节度使的专权难制,取消了节度使及其“道”,但在府州之上设置了路。

路设转运使掌财赋、提点刑狱掌司法、安抚使掌兵政,此外还有一些管理粮储、专利的机构。

路是一级行政单位,不同于唐初只负责监察的道,也不同于晚唐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节度使的道。

宋代在路之下设州不设郡(在《宋史·地理志》等书中,每州之下,又挂一个郡名。

如京东路:青州北海郡,密州高密郡等,只是作该州的别号)。

北宋继续把重要的州改为“府”,与“州”同级者还有“军、监”。

(四京:开封、河南、应天、大名4府)府、州、军、监是同级行政单位。

(建宁府、南剑州、邵武军)3.行省时代元、明、清至现代的三级政区,固定有行省一级,故称为行省时代。

⑦元代:省、路、州、县四级元代疆域辽阔,为控制全国州县。

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前身是尚书省),行使宰相之权,总理全国行政;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代表朝廷,处理地方事务。

行中书省起承上统下的作用,逐渐变成了一级地方常设机构。

这样“省”就由中央走向了地方。

元代有一个中书省直辖区和10个行中书省。

⑧明代:布政使司、府、县三级明初太祖取消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但民间仍称行省,全国分为两京、13承宣布政使司即13省,长官为左右布政使,掌一省之政。

有战事时,派朝臣出巡地方,处理军务,称为巡抚。

遇到牵连几省的军事问题,巡抚不能解决时,则派总督处理。

这些都不是正式的地方官。

⑨清代:省、府、县三级清朝时行省分为18个,另有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4个将军辖区,后来增加到23个。

总督、巡抚也都成了正式的地方官,巡抚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总督则总揽一省或两三省的军民要政。

⑩民国:省、专署、县三级民国建立,国民党政府废除“道”,实行省、县两级制,后在各省设行政督察专员,建立专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一个专署管10多个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也使用过专署建制,后来改地区。

1936年第三节总称合称地名一、地区名江东、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江北:指长江以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

关中:指河南灵宝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山东:指河南崤(x iáo)山以东地区。

河北、河南: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关东、关外: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三都:东汉三都(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三国三都(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河北临漳)。

晋·左思《三都赋》所指即此)。

唐三都(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太原、西都长安)。

两都:东汉指长安、洛阳。

又叫“两京”。

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Píngyì)、左扶风3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合称”三辅”。

其他:两广、两湖、三湘、三吴、五岭、八闽、九州、八州。

二、山川关隘名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四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五湖:一般指具区、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东南)、洞庭。

三、地名古称、别称古代文人对地名喜欢用古名,别名。

如:北京:燕、幽州、燕京、蓟门、北平天津:直沽、津沽、沽上、津门南京: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苏州:吴中、吴门、姑苏、阊门、金阊开封:汴、大梁、汴梁、汴京、东京、夷门。

扬州:维扬、广陵、江都杭州:临安、钱塘、武林绍兴:会稽、大越、山阴、越州。

福州:三山、左海、闽都。

泉州:温陵、刺桐、鲤城思考与练习1“九州”的来历怎样?2.什么是“十三刺史部”?3.唐代节度使的“道”与采访处置使的“道”有什么区别?4.唐代“府”与“州”的区别?5.“承宣布政使司”是什么机构?6.搜集家乡所在县市的别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