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管理
旅游目的地管理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及分类
【思考判断】下列哪些是旅游目的地?
济南的红叶谷、趵突泉、香港迪斯尼乐园、 山东、夏威夷、中国、马尔代夫、亚太地区
一、旅游目的地的概念 (一)概念
旅游目的地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对 旅游客源市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为基 础,以一定的行政管理为依托,形成旅游业 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综合协调 发展并能实现旅游者最终目的的区域。
2.按旅游活动的目的不同
观光旅游目的地是指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风景名 胜和人文古迹等资源性质和特点适合于开展观光旅 游活动的特定区域。 度假旅游目的地包括海滨度假目的地、山地温泉度 假目的地、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等类型。只要是指 那些旅游资源性质和特点能够满足旅游者度假、休 闲和休养需要的旅游目的地。 专项旅游目的地是指为满足特殊旅游需求(如探险、 修学、购物和专项研究等)而提供产品服务的旅游 目的地。
4景区型旅游目的地
景区型旅游目的地是旅游目的地的最小单位, 但不等于说所有的旅游景区都能构成旅游目 的地。 此类旅游目的地对一定规模的旅游客源市场 具有专门吸引能力,以大型旅游区为核心, 围绕其形成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 旅行社、旅游管理等配套要素集群,能够为 旅游者提供系统完备旅游服务。
旅游目的地把旅游的所有要素,包括需求、交通、 供给、管理和市场营销都集中于一个有效的框架内, 可以被看作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服务和设施中心, 即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活动的中心。
基本要素 活动地点 文化设施 音乐厅 电影院 展览馆 博物馆与艺术长廊 剧院 运动设施 室内的和室外的 娱乐设施 赌博游戏厅 娱乐场 节日 夜总会 有组织的活动 次级要素 酒店与饮食设施 商业中心 购物设施 附加要素 交通便利与停车设施 旅游设施:信息中心、路标、向导、地图和宣传单 休闲环境 物理特性 古代纪念碑和雕像 教堂建筑 海港 历史传承下来的街区模式 有趣的建筑物 公园和绿色地带 水域、运河与河流 社会文化特征 民间传说 亲和力 语言 繁华和气氛 当地习俗与服装 安全
旅游目的地规划与管理

旅游目的地规划与管理一、旅游目的地规划与管理旅游目的地规划与管理是旅游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个成功的旅游目的地需要经过精心规划和有效管理,才能吸引更多游客,提升旅游体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在规划阶段,需要考虑目的地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交通便利性等因素。
通过科学分析和调研,确定目的地的定位和特色,制定发展策略和规划方案。
同时,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环境、保护文化遗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在管理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
加强对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和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强宣传推广,提升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多赢局面。
二、目的地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目的地规划与管理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规划和管理能够提升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规划和管理也能够保护环境、保护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方面,需要充分考虑目的地的特色和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
通过科学分析和调研,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在管理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
三、目的地规划与管理的挑战与对策目的地规划与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为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
其次,加强监管和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
再次,加强合作与协调,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目的地规划与管理是旅游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希望各地旅游管理部门能够加强规划与管理,共同打造更加美好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管理中的旅游目的地管理与规划

旅游管理中的旅游目的地管理与规划旅游业是如今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目的地的管理与规划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旅游管理中的旅游目的地管理与规划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实施策略。
一、旅游目的地管理的重要性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要素,其管理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目的地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通过合理的管理和规划,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例如,开展文化活动、建设旅游设施等,可以为旅游目的地增加特色,提升其吸引力。
2. 保护旅游资源:旅游目的地往往依赖于其所拥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有效的管理和规划可以保护这些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从而确保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3.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旅游目的地管理不仅关乎资源的管理,还包括对旅游服务的管理。
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游客的满意度将得到提高,从而增加他们的回访率,并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目的地管理与规划的实施策略1. 制定综合的目的地规划:旅游目的地管理与规划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
相关部门应制定综合的目的地规划,明确目的地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并确保规划的实施与目标的达成。
2. 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保护好旅游资源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体系,加强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避免破坏。
3. 引入专业管理团队:为了更好地管理旅游目的地,应引入专业的管理团队,他们具备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能够有效地管理和运营旅游目的地。
专业管理团队可以帮助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创造更好的旅游体验。
4. 加强旅游宣传与推广:旅游宣传和推广是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关键。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游客传递目的地的独特之处,吸引他们的兴趣。
5. 建设恰当的旅游设施:为了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旅游目的地需要建设相应的旅游设施。
第4章 旅游目的地管理 《旅游管理学》PPT课件

4.1 旅游目的地管理相关概念
4.1.2旅游目的地管理
✓定义:通过行政方法、经济方法和法律方法,将旅游目控目的地 的运行机制,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活动,创造显著的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 ✓原则:突出特色原则、效益兼顾原则、合理布局原则、可持续发 展原则
➢ 按旅游目的地构成形态不同,可以划分为板块型旅游目的 地和点线型旅游目的地
➢ 按空间范围大小可以分为国家级旅游目的地、省级旅游目 的地、市县级旅游目的地和乡村级旅游目的地四种类型
4.1 旅游目的地管理相关概念
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
➢ 当地居民 ➢ 旅游者 ➢ 旅游企业 ➢ 政府部门 ➢ 其他利益相关者
4.2.1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概念
✓定义:旅游目的地营销是指区域性旅游组织通过区分、确定 本旅游目的地产品的目标市场,向现实或潜在的旅游者传播旅 游目的地形象及相关信息,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诱导其前往 游览并产生旅游消费的活动
✓特点:营销效果的不易确定性、营销内容的宏观性和综合性 、营销目标的长久性、营销组织的多元性、营销范围的等级层 次性 ✓内容:(1)确定目的地能够向目标市场提供的产品及其总 体形象;(2)确定对该目的地具有出游力的目标市场;(3 )确定能使目标市场信任并抵达该目的地的最佳途径
4.5 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
4.5.3 旅游规划的编制要求
✓旅游规划编制要以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以旅游业发 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 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 ✓旅游规划编制要坚持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 产品为主体,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 ✓旅游规划编制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区域协同,强调空间一体化发展 ,避免近距离不合理重复建设,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减少对旅游资 源的浪费
旅游目的地管理作业指导书

旅游目的地管理作业指导书第1章旅游目的地概述 (3)1.1 旅游目的地的定义与分类 (3)1.1.1 按地理位置分类 (3)1.1.2 按旅游类型分类 (4)1.1.3 按旅游级别分类 (4)1.2 旅游目的地的特点与功能 (4)1.2.1 独特性 (4)1.2.2 依附性 (4)1.2.3 可持续发展性 (4)1.2.4 休闲度假功能 (4)1.2.5 文化体验功能 (5)1.2.6 经济发展功能 (5)1.3 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5)1.3.1 发展历程 (5)1.3.2 发展趋势 (5)第2章旅游目的地管理体系 (5)2.1 旅游目的地管理的概念与目标 (5)2.1.1 概念 (5)2.1.2 目标 (5)2.2 旅游目的地管理体系的构建 (6)2.2.1 管理体系框架 (6)2.2.2 管理体系构建步骤 (6)2.3 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实施与评估 (6)2.3.1 实施策略 (6)2.3.2 评估方法 (6)第3章旅游目的地资源开发 (7)3.1 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7)3.1.1 调查原则与方法 (7)3.1.2 资源分类与评价 (7)3.2 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 (7)3.2.1 规划原则与目标 (7)3.2.2 开发策略与措施 (7)3.3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7)3.3.1 保护措施与管理体制 (7)3.3.2 可持续发展策略 (7)第4章旅游目的地市场分析与定位 (7)4.1 旅游市场概述 (7)4.1.1 旅游市场的定义与特征 (8)4.1.2 旅游市场的分类 (8)4.1.3 我国旅游市场现状 (8)4.2 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 (8)4.2.2 旅游市场数据分析 (8)4.2.3 旅游市场趋势预测 (8)4.3 旅游目的地市场定位与战略 (8)4.3.1 旅游目的地市场定位 (8)4.3.2 旅游目的地市场战略 (8)4.3.3 旅游目的地市场战略实施 (9)第5章旅游目的地产品设计与创新 (9)5.1 旅游产品概述 (9)5.2 旅游产品设计原则与方法 (9)5.2.1 设计原则 (9)5.2.2 设计方法 (9)5.3 旅游产品创新与多元化发展 (9)5.3.1 创新方向 (9)5.3.2 多元化发展 (10)第6章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 (10)6.1 旅游目的地营销概述 (10)6.1.1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基本概念 (10)6.1.2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目的与意义 (10)6.1.3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流程与关键要素 (11)6.2 旅游目的地营销组合策略 (11)6.2.1 旅游产品策略 (11)6.2.2 旅游价格策略 (11)6.2.3 旅游渠道策略 (11)6.2.4 旅游促销策略 (11)6.3 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策略 (11)6.3.1 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概述 (11)6.3.2 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的优势 (11)6.3.3 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策略 (12)第7章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与管理 (12)7.1 旅游服务质量概述 (12)7.1.1 旅游服务质量的内涵 (12)7.1.2 旅游服务质量的评价体系 (12)7.1.3 影响旅游服务质量的因素 (12)7.2 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管理 (13)7.2.1 质量管理原则 (13)7.2.2 质量管理方法 (13)7.2.3 质量改进措施 (13)7.3 旅游目的地安全管理与危机处理 (13)7.3.1 安全管理措施 (13)7.3.2 危机预防与应对 (13)7.3.3 危机处理流程 (13)第8章旅游目的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3)8.1 旅游目的地环境保护概述 (13)8.1.2 旅游目的地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14)8.1.3 旅游目的地环境保护的意义 (14)8.2 旅游目的地环境管理体系构建 (14)8.2.1 环境管理体系框架 (14)8.2.2 环境管理政策法规制定 (14)8.2.3 环境管理组织机构设置 (14)8.2.4 环境管理措施实施 (14)8.2.5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14)8.3 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策略 (14)8.3.1 绿色旅游产品开发 (15)8.3.2 生态旅游发展 (15)8.3.3 旅游资源合理利用 (15)8.3.4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15)8.3.5 持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15)第9章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与利益分配 (15)9.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意义与模式 (15)9.1.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意义 (15)9.1.2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 (15)9.2 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机制 (16)9.2.1 社区参与决策机制 (16)9.2.2 社区参与运营机制 (16)9.2.3 社区参与利益分配机制 (16)9.3 旅游目的地利益分配与公平 (16)9.3.1 旅游目的地利益分配原则 (16)9.3.2 旅游目的地利益分配方式 (16)9.3.3 旅游目的地利益分配保障措施 (17)第10章旅游目的地发展趋势与展望 (17)10.1 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趋势 (17)10.2 我国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与问题 (17)10.3 旅游目的地未来展望与对策建议 (17)第1章旅游目的地概述1.1 旅游目的地的定义与分类旅游目的地,简而言之,是指吸引游客前往游览、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的地域。
旅游业的目的地管理与旅行社合作规则

旅游业的目的地管理与旅行社合作规则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的地管理与旅行社合作是旅游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目的地管理的概念、目的地管理的重要性、旅行社在目的地管理中的角色以及目的地管理与旅行社合作的规则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目的地管理的概念目的地管理是指对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达到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改善游客体验、增加经济效益的目标。
在目的地管理中,需要综合考虑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环境、旅游市场等多个因素,通过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的地管理的重要性1.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目的地管理能够有效利用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规划和组织旅游活动,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
2. 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目的地管理可以改善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通过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吸引更多游客来到目的地,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消费金额。
3. 保护和维护旅游资源:目的地管理要注重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后续的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三、旅行社在目的地管理中的角色旅行社在目的地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目的地管理者的合作伙伴,也是旅游者的重要信息提供者和服务提供者。
1. 信息提供者:旅行社可以向游客提供有关目的地的详细信息,包括旅游景点的介绍、交通、住宿、餐饮等相关信息。
通过向游客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帮助游客做出明智的选择,并确保旅游行程的顺利进行。
2. 服务提供者:旅行社可以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包括景点门票预订、交通安排、导游服务、住宿安排、餐饮安排等。
旅行社通过专业的服务团队和丰富的资源,为游客提供便利、舒适的旅游体验。
旅游行业的目的地管理如何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品质与可持续发展

旅游行业的目的地管理如何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品质与可持续发展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行作为休闲和放松的方式。
然而,如何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品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旅游行业的目的地管理,以及如何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品质与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目的地管理的重要性旅游目的地管理是指对旅游资源、旅游业务和旅游活动进行有效规划、管理和监控的过程。
良好的目的地管理有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品质,满足游客的需求,并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品质旅游目的地管理可以通过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以及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等方式,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品质。
高品质的旅游目的地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增加旅游收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旅游目的地管理应该注重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旅游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并为子孙后代留下更美好的旅游环境。
二、提升旅游目的地品质的措施为了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品质,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设施的质量和数量是提升旅游目的地品质的关键。
投资建设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旅游设施,如道路、机场、火车站、酒店、景区服务中心等,能够为游客提供更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并吸引更多游客到访。
2. 优化旅游服务的质量旅游服务是旅游目的地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训和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提高旅游接待员、导游等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对游客的关怀和服务能力,能够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增加游客的满意度。
3. 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对吸引游客具有重要作用。
旅游目的地管理应该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限制开发的强度和范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同时,也要加强对历史建筑、文化景点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以保持其原有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第三章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

二、编制管理
5、科学确定规划核心内容 ➢ (1)确定规划区主题 ➢ (2)提出旅游产品及设施的开发思路和空间布局 ➢ (3)确立重点旅游开发项目 ➢ (4)形成规划区的旅游发展战略
三、评审管理
1、明确评审参与单位 2、优化评审专家构成 3、规范规划评审流程
➢ 切实加强旅游规划评审工作的组织领导 ➢ 抓紧建立旅游规划专家库 ➢ 合理组成旅游规划评审专家组 ➢ 严格执行旅游规划的报批程序 4、严格审查规划成果
三、组织创新管理
➢ 规划资质管理完善化 ➢规划单位管理团队化 ➢行业合作常态化 ➢规划定位精准化 ➢模式创新持续化
走多元化、集团化的发展战略பைடு நூலகம்创新发展模式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的定义、特征、职能和编制等。 旅游目的地规划的编制从招标到评审备案的流程都有一套较为规范的 管理要求。旅游目的地规划编制管理包括招投标管理、创作管理、评 审管理、实施管理。创新管理着重从人才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 组织创新管理等方面突破。
四、实施管理
➢ 做好规划宣传工作 ➢ 明确规划实施主体 ➢ 确保重点项目落地 ➢ 构建规划协作机制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规划创新管理
一、人才创新管理 ➢ 实行旅游规划师制度 ➢ 联合培养规划编制人才
二、制度创新管理 ➢ 制度规范化 ➢ 决策科学化 ➢ 过程标准化 ➢ 项目人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旅游目的地:是能够激发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由旅游吸引物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各类地域空间要素的总和,是旅游者停留与活动的复合性地域空间。
2•目的地6 A ”模型t Ruhr li<2000),3•地理系统:4•旅游目的地特点(1):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是由吸引物、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娱乐设施、零售店和其他服务设施、进入通道、辅助性服务等核心部分组成。
)(2):文化性(目的地有丰富的文化财富。
旅游者选择目的地时,必须考虑一个目的地的吸引力及是否值得花费时间和金钱前去访问。
)⑶:不可分割性(旅游产品的消费必须到生产地才能进行,即旅游者必须亲身来到旅游目的地去体验旅游产品。
)(4):季节性(目的地的产品与其他服务产品一样具有不可存储性。
如果在目的地没有被使用,其价值就会流失。
)(5):多用性(目的地的多用性是指目的地企业根据其服务的对象,既服务于旅游者也向当地居民提供服务。
)5•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在发展中既要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又应当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的发展不仅能为今天的主人和游客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UNWTO)游客董6•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及特征时间7•跨界旅游目的地:(1)区位的边际性:位于不同级别行政区域的交界地带,表现出独特的边缘性区位特征(2)多元信息的交融性:同时具有两个或多个地区的属性,一方面可能导致管理的混乱,另一方面也能带来更多发展机会(3)基于共赢机制的可整合性:通过改革和完善区域旅游调控机制,提高跨区域旅游目的地管理效能(4)利益格局的复杂性:区域内部在旅游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
8•目的地资源特点(1)多样性与多态性:资源种类多样、类型复杂;同类资源有不同的表现形式(2)地域性与整体性:不同的目的地具有特色各异的旅游资源、旅游条件;无论何种类型的目的地,资源都呈现出整体关联性(3)永续性与季节性(4)变化性与时代性9•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或构成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突破原有的产业或行业边界,最终融为一体并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产业融合的外在原因是人类需求的不断改变,需求的变化要求产业组织做出相应的调整。
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是产业间的关联性和企业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企业不断谋求发展与扩张是产业融合的主导力量。
方式:1、交叉性融合 2、功能性融合 3、结构性融合4、服务型融合10•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指“个人对目的地所持有的信仰、观念和印象的总和”。
目的地形象空间模型Echtner & Ritchie(1989)从3个维度建构目的地形象,认为目的地形象包括基于个别属性的(attribute-based)和基于整体的(holistic)两个成分,每个成分都含有功能的或有形的(functional or tangible)和心理的或抽象的(psychological or abstract)特征,而这些功能的和心理的特征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普遍的(common)和独特的(unique)属性。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11. 影响因素说Gu nn (1972)将目的地形象划分为原生形象(orga nic image)和引致形象(induced image),原生形象是指通过报纸、杂志、亲友等信息来源所形成的形象,而引致形象是指通过广告、促销等商业信息来源所形成的形象12. 心理图式说主要从旅游者的心理感知角度构建目的地形象结构。
Gartner(1993)提出了目的地形象的三维结构:认知形象(cognitive image)、情感形象(affective image)和意动形象(conative image)。
认知形象是指潜在游客持有的与目的地有关的所有知识、认知和信念,是目的地有关属性的表现。
情感形象是指游客对目的地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或中性的。
意动形象指的是游客的意向、行动或在特定时间内访问目的地的可能性,类同于游客的行为倾向13•旅游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力,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能启动旅游活动并使之朝着目标前进。
理论:旅游动机理论、驱力理论、期待价值理论、推一拉理论、逃避一寻求理论、需要层次论推一拉理论(Tolman(1932)认为动机可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
内在动机包含以驱力为基础的情感(推的因素),外在动机包含认知(拉的因素)。
将Tolman的观点应用到旅游领域产生旅游动机的推一拉理论(push—pull theory)(Dann,1977)。
推的因素是指由于不平衡或紧张引起的动机因素或需求,它促使旅游愿望的产生。
推的因素是内在的,只要能使内部的不平衡或紧张得到缓解的所有刺激都是行为指向的对象,因而行为具有非选择性。
拉的因素和特征吸引物及目的地自身属性相联系,由旅游者对目标属性的认识所产生,影响目的地的选择。
)逃避一寻求理论(Iso-Ahola的逃避一寻求二分法。
Iso-Ahola的动机模型包括两个动机力量:逃避和寻求。
“逃避”指离开日常环境的愿望,“寻求”指通过去相对照的环境旅游获得内在的心理回报的愿望。
这两个维度和Dann提出的推(逃)一拉(寻)的分类相似,不过Iso-Ahola 把“拉”理解为内在的利益(社会心理需求),而Dann把“拉”定义为目的地吸引物的拉力。
)寻求个人回报- ------ - ------- ----------------------- 寻求人际关系回报逃需个人环境14•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旅游目的地以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持续地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经历以获得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的能力。
主要体现在当前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竞争主体、竞争手段、竞争目标、竞争对手))15•旅游危机(世界旅游组织(WTO):旅游危机是影响旅游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和干扰旅游业继续正常运营的非预期性事件。
)16•旅游危机类型(了解)按照危机发生终结的速度:龙卷风型、腹泻型、长投影型、文火型按照危机产生的诱因:旅游业外部危机、旅游业内部危机按照危机影响范围:目的地尺度、区域尺度、国家尺度、国际尺度按照出现时间的先后:传统型、非传统型17•旅游危机特点:敏感性(解释)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不确定性18•旅游危机生命周期:害程19. 城市旅游:就是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种旅游活动(如游览市容、市貌及其特色景观,进行商务、业务、购物等活动,参加游乐场、主题公园等娱乐场所)以及以城市为旅游目的地或旅游吸引物招徕游客的各种旅游活动(既包括了城市建成区的旅游活动,也包括了城市郊区的旅游活动)的总称。
城市文明的程度越高,城市就越有吸引力,城市旅游业就越昌盛。
目前,城市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和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旅游功能也日益成为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
城市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从旅游经济总量的占有率来看,已成为当代旅游业的主体。
20. 城市旅游特点城市旅游吸引的整体性、城市旅游产品的多元性城市旅游建设的统一性目的地和客源地统一旅游设施和公共设施统一城市旅游发展的依附性21. 城市旅游空间的基本单元:观光游憩点、游憩中心地、旅游基本线路与旅游通道、旅游集散中心、主题街区、公园道路22. 旅游城市形象设计重点根据旅游目的地各区对游客形成的视觉形象差异,将旅游形象空间结构分为核心区与边缘区。
旅游形象的核心区对游客的形象冲击最为强烈,往往决定了对旅游目的地的最终评价。
因此核心区应是进行旅游形象设计和建设的“重中之重”,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投到这里,对各种形象要素进行合理规划、有效管理,确保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心中产生最佳的形象认知。
旅游形象空间结构的核心区包括:第一印象区、最终印象区、光环效应区、地标区。
第一印象区:由形象认知的首因效应产生的,即旅游者形成旅游目的地形象时,最初依据的有关目的地形象的信息能使旅游者形成最深刻的印象,这里专指在实地旅游形象形成中,旅游者最先到达(进入)目的地的地方。
例如,机场、车站码头、城市入口大门景、旅游景点的门景、宾馆饭店的建筑外观等。
最后印象区:由形象认知的后因效应形成,是旅游者离开目的地时,最后与目的地接触的地点。
例如,最后一个旅游观光点、新开发的景区、旅游者离开目的地的边界区等等。
一般来说,对于首次旅游的人,第一印象区的形象意义比最后印象区大,而对于重游者而言,最后印象区的形象意义比第一印象区大。
光环效应区:旅游目的地中,有的区域具有决定该目的地整体形象的意义,只要这些地点具备良好的形象,那么旅游者就容易认为,整个目的地都具有良好的形象。
反之,如果旅游者在这些地点产生不良的认知,即便其它地点的形象良好,旅游者仍然会形成整个目的地的不良形象,这些地点就是所谓的光环效应区。
例如,城市中心区、重点旅游区等等都是光环效应区。
地标区:是指旅游目的地中唯其独有的、逐渐成为其标志性、代表性的形象特征地标区往往成为目的地形象指代和传播的象征,也是每个旅游者心中必须实地感知的重要区域,没有地标区的旅游目的地就是没有鲜明形象的旅游目的地。
23. 乡村旅游特点( 1)乡村旅游的吸引物是乡村本身。
(由于乡村内涵多样性、广泛性特点,包括自然、人文、社会等多种形式的资源,涵盖乡村的农事生产活动、农业景观、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居住环境、自然景观等各方面。
因此乡村内部一切有吸引力的事物,都可以被视为乡村旅游的凭借。
)( 2)乡村旅游产生的动机是人们求新、求异,追求不同文化体验的一种心理诉求。
(当都市人厌倦了紧张、枯燥、嘈杂的城市生活,以及被工业气体严重污染的城市环境后,而清新、悠闲、宁静的乡村生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使人内心向往,乡村旅游为此提供良好途径。
)(3) 乡村旅游的游客群体以都市人为主,既包括国内旅游者,又包括国际旅游者。
城市生活乡村与状态、生产方式、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的差异性构成了对都市人群的吸引。
24. 乡村旅游: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在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内部的一切事物为旅游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其目的在于观赏、享受、体验与乡村生活有关的各类动态和静态事物的旅游活动。
25. 乡村旅游类型(1) 按照区位条件划分可以分为景区周边型和都市周边型都市周边型主要是依托大、中城市,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交通较为便利,具有极强都的区位优势,呈现环城市休闲带发展特点。
景区周边型主要依托于某一国家级(或世界级) 、省级风景名胜区,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开发中较多的保存着乡村的原生态,如江西井冈山的公社食堂、安徽黄山的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