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5-8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1.试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及思路。

答:(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社会交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mans在1958年提出,该理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交换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在他看来,社会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几乎与Homans同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Thibaut,Kelly和Blau等人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交换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功利主义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①功利主义经济学功利主义经济学认为唯利是图是人的普遍特性,人们在市场竞争中与他人交易时,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

这种功利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对社会交换理论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Homans吸收了功利主义经济学的几条基本原则融入了自己的理论,这些原则包括:a.人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b.人并非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c.人并不具备可供选择的完备信息,但人们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d.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e.人们在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如感情与服务等。

②行为主义心理学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等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也给了Homans一定的启发。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

受行为主义的影响,Homans把斯金纳从动物行为实验中确立的命题引入了社会交换,这些命题包括:a.在任何情境中,有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b.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c.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有机体将重复同样的行为;d.有机体从某一特定的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Homans把行为主义的这些原则和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观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思路,这个理论被许多行为科学研究者用来解释人类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四)认识生活的价值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1、个体过程2、人际过程3、群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阶段(1895-1934)2、起步阶段(1935-1945)3、发展阶段(1946-1969)4、危机阶段(70 年代)5、繁荣阶段(80 年代之后)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一)如何提出问题(二)如何阅读文献(三)研究方法选择1、相关研究2、实验研究(四)收集数据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档案研究法5、元分析方法五)研究的设计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七)论文的撰写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二)学习理论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2、学习理论的特点(三)诱因理论1、理性决策论2、交换理论3、需求满足论(四)认知理论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五)角色理论第三章自我概念、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三、自我偏差焦点效应二)自利偏差三)盲目乐观四)虚假一致性和虚假独特性。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行为)【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行为)【圣才出品】

第5章社会行为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1.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1)生物学理论的观点①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个体由于遗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应生存,不适应的被淘汰。

②Hamilton用“近亲选择”进一步扩展了进化论的范围,认为自然选择不仅给个体好处而存在,而且也通过给予与个体基因类似的其他个体好处而起作用。

③Wilson等人将Hamilton的观点引入了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不论是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基于遗传的行为总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后代为目的。

(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但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

从特质上讲,基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要大于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2.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表5-1 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3.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

遗传提供了生理上的基础,而环境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许多证据可以说明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表5-2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考点二:人类的侵犯行为1.侵犯行为概述(1)什么是侵犯行为表5-3 侵犯行为概述(2)文化与侵犯行为有研究证实,早期生活中的行为(家庭经历或电视上的侵犯行为等)会影响儿童的反应。

此外,当侵犯来自团体内的权威而不是更低级别的团体成员或团体之外时,集体主义文化下的成员更能够容忍这些侵犯。

(3)性别与侵犯行为一般说来,男性更具有侵犯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性比男性更友好、更不愿袭击或者伤害他人。

女性倾向于关系侵犯,即通过操纵人际关系来伤害他人,如通过传播流言,背后诽谤,回避或排斥他人等。

但是当个体被激怒时,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就消失了。

(4)愤怒与侵犯行为表5-4 愤怒与侵犯行为2.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表5-5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章节题库(自我概念)【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章节题库(自我概念)【圣才出品】

第3章自我概念一、单项选择题1.在詹姆斯看来,我们给周围人们留下的印象、个人的名誉、地位属于()。

A.物质我B.社会我C.心理我D.主体我【答案】B【解析】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并将客体我分为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

A项,物质我是指与自我有关的物体、人或地点,包括自己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自己的服装、家中的亲人、家庭环境等。

B项,社会我是指个体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包括其给周围人们留下的印象、个人的名誉、地位,以及自己在所参加的社会群体中起到的作用。

C项,心理我是指人们的内心自我,它由一切自身的心理因素构成。

D项,主体我是指自我的执行者,它的功能包括控制冲动、计划未来,监控并评价自己的进步、控制自我表现的方式。

2.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人际关系基础,认为自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接触时所体验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反映性评价的心理学家是()。

A.沙利文B.詹姆斯C.米勒D.罗杰斯【答案】A【解析】A项,沙利文开创了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学说,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认为自我的发展是人际关系的产物。

B项,詹姆斯将自我区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前者包括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C项,米勒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

D项,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它代表一个人看待自身的方式。

3.詹姆斯的自尊公式是()。

A.自尊=成功/自信B.自尊=成功/抱负C.自尊=自信/抱负D.自尊=抱负/成功【答案】B【解析】自尊是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詹姆斯提出一个经典的自尊公式,即自尊=成功/抱负,即自尊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4.有利于提高个体自尊水平的做法是()。

A.与比自己年龄小的人比较B.扬长避短C.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D.取长补短【答案】B【解析】自我提高与自我确认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积极心理学)【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积极心理学)【圣才出品】

第12章积极心理学
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表12-1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2.积极心理学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表12-2 积极心理学澄清的问题
考点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1.积极的主观体验
表12-3 积极的主观体验
2.积极的个人特质
表12-4 积极的个人特质
3.积极的价值观
表12-5 积极的价值观
4.积极的人际与社会关系
表12-6 积极的人际与社会关系
考点三: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
1.幸福的含义及研究
表12-7 幸福的含义及研究
2.幸福与生活满意度
表12-8 幸福的测量。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态度与偏见)【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态度与偏见)【圣才出品】

第6章态度与偏见6.1 复习笔记一、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与功能1.什么是态度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但是以下三位学者的观点具有代表性:(1)G.AllportG.Allport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

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2)KrechKrech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

他的定义忽略了过去经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派的理论主张。

(3)FreedmanFree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是目前公认的对态度的较好的解释。

2.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Freedman对态度的定义包含三个成分:(1)认知成分它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2)情感成分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

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3.态度的心理功能态度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态度的功能有以下几个:(1)效用功能效用功能,又称适应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人们寻求酬赏与他人的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联系在一起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态度。

(2)知识功能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态度有助于人们组织有关的知识,使世界变得有意义,对有助于人们获得知识的态度对象,人们更可能给予积极的态度,这一点相当于认知图式的功能。

(3)自我保护功能态度除了有助于人们获得奖励和知识外,也有助于人们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这种观念来自于精神分析的原则。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自我概念)【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自我概念)【圣才出品】

第3章自我概念3.1 复习笔记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对自我的关注贯穿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全过程。

(一)哲学先贤眼中的自我1.亚里士多德把自我看成是一个单纯而又主动的实体,即所谓的灵魂,并认为灵魂联合了个体多种知觉。

2.洛克从经验主义角度出发,将自我与人的记忆相联系,认为人的自我统一性是由人们的记忆完成的。

3.休谟声称自我完全是虚构的,只是“我”这个代名词所指的幻想的东西。

4.康德在古典的灵魂论或称为实体论的基础上,提出超验的自我的概念。

(二)早期心理学家眼中的自我1.詹姆斯詹姆斯将自我区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其中经验的自我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他还认为自我知觉具有二元性:自我既是由对自己的看法与信念所组成的“宾我”,又是一个活跃的信息处理器,即“主我”。

2.库勒库勒提出自我是通过人际关系建立的自我,不仅是一个个人实体,还是社会的产物,他把自我的这个方面称为投射自我或镜中自我。

3.MeadMead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他指出当个体与其他人可以比较时,个体只有采取在某一社会环境中其他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时,互动才能进行,没有社会经验,自我便不可能产生。

4.沙利文沙利文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基础,强调家庭成员对儿童自我形成的直接作用,认为“自我”概念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

5.EormuthEormuth从生态系统观来把握自我的发展,他把客体、他人和环境整合为一个自我生态系统,认为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互动中实现动态平衡。

6.T ajfel和TurnerTajfel和Turner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关系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努力使自己对自己感觉良好,所以当人们发现自己所属的群体比其他群体更好时感觉更好。

由此可见,从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来看,心理学大家们也都非常强调自我概念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章节题库(社会行为)【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章节题库(社会行为)【圣才出品】

第5章社会行为一、单项选择题1.利他行为是指()。

A.一种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B.一种自觉自愿、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C.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行为D.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答案】D【解析】利他行为是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利益的行为。

它是一种不期待任何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而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2.以下哪一项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A.以帮助他人为目的B.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C.自愿的D.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答案】B【解析】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ABCD四项,都是利他行为的特征,但B 项是其主要特征。

3.一个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的人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一时爬不起来,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去帮助他。

下列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最可能的原因?()A.我们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B.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C.旁观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D.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答案】D【解析】经过的路人不帮助摔倒的酗酒者,是因为他们觉得“摔倒爬不起来”这一困境是酗酒者自身造成的(过量饮酒),他自己应承担主要责任。

4.达尔文(E.Darlwin)曾经指出,经过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

这一观点已经被当代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所证实,他在《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A.威尔逊(Wilson)B.洛伦兹(K.Loren)C.格塞尔(Gessell)D.戴利(Daly)【答案】A【解析】A项,社会生物学是由Wilson提出的一种理论观点。

Wilson认为,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社会行为
5.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1.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1)生物学理论的观点
①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个体由于遗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应生存,不适应的被淘汰。

②Hamilton用“近亲选择”进一步扩展了进化论的范围,认为自然选择不仅给个体好处而存在,而且也通过给予与个体基因类似的其他个体好处而起作用。

③Wilson等人将Hamilton的观点引入了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不论是通过直接或是
间接的方式,基于遗传的行为总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后代为目的。

(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但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

从特质上讲,基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要大于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2.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表5-1 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3.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

遗传提供了生理上的基础,而环境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许多证据可以说明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表5-2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考点二:人类的侵犯行为
1.侵犯行为概述
(1)什么是侵犯行为
表5-3 侵犯行为概述
(2)文化与侵犯行为
有研究证实,早期生活中的行为(家庭经历或电视上的侵犯行为等)会影响儿童的反应。

此外,当侵犯来自团体内的权威而不是更低级别的团体成员或团体之外时,集体主义文化下的成员更能够容忍这些侵犯。

(3)性别与侵犯行为
一般说来,男性更具有侵犯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性比男性更友好、更不愿袭击或者伤害他人。

女性倾向于关系侵犯,即通过操纵人际关系来伤害他人,如通过传播流言,背后诽谤,回避或排斥他人等。

但是当个体被激怒时,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就消失了。

(4)愤怒与侵犯行为
表5-4 愤怒与侵犯行为
2.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表5-5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3.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个体是否表现侵犯行为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个体愤怒程度、个体表达愤怒的倾向以及个体是否为了他人才表现侵犯行为。

由此,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包括下面几种:
表5-6 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4.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
表5-7 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相关内容
考点三: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利他行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而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1.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