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十
福建省2019年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

福建省2019年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福建省2019年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界上早期发展的各民族最初的历史总是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在文字出现之前所有民族都有一个漫长的传说时代。
以口头叙事保存至今的关于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称之为炎黄传说。
作为炎黄学研究对象,炎黄传说首先是广义的传说,涵括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等多种体裁。
炎黄传说的内容,一部分是关于炎黄及炎黄时代历史文化的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包括被考古发掘所证实(如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发明、创造活动)和尚未经过考古证实的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
其次,炎黄传说更多的事历经附会、添加而成的衍生形态炎黄传说,如“神农下凡”“神农抱太阳”的神话、黄帝与节节草传说、蚩尤智斗饿虎的故事等。
在被考古发掘印证之前,未经证实的关于炎黄及炎黄时代史实的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属于“史书没有能够记载的历史”。
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能不是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史实(历史背景),而是后人为表达对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尊崇与景仰,附会或嫁接到炎黄及炎黄时代,保存至今的传说;也可能是后人为保存炎黄及炎黄时代的记忆,而把所闻所见的生动故事、幻想性情节添加至炎黄及炎黄时代,流传至今。
其间,普通百姓往往是生动故事或幻想性情节的创造者,知识精英则是历史背景或历史知识的传播者。
像这样屡经时代附会、添加“层累地造成”,并流传至今的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谓之“依然活着的历史”。
高三语文文化常识测试卷

第十章文言文复习——文言常识测试相较于第一章,本版块的文言常识要求相对较高,可供参加自主考试等要求相对较高考试的学生选用文体知识梳理公元前四世纪在我国南方楚国出现的一种文体。
因其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而得名。
它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句子长短错落不齐,特别是普遍运用“兮”字来调整音节,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性。
最主要的作家是屈原,代表作是《离骚》,又称为骚体。
楚辞同《诗经》并称为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西汉末年,刘向编辑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目前屈原的诗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对中外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体名。
原指汉代国家设立的音乐官署。
乐府最初产生于秦,汉承秦制,汉代的乐府机关是从秦代沿袭下来的。
真正意义上的乐府诗歌是从汉代开始的,特别是汉武帝在定郊祈祀之礼的基础上,又采集民间歌谣,揭开了乐府诗史的新篇章。
从魏晋起,人们把汉乐府所演唱的“歌诗”(包括文人创作的诗歌和从民间采集来的歌谣)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就从官署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其特点是叙事性较强,人物形象有一定的性格,情节比较完整,语言朴素自然,句子长短不齐,形式自由多样,以五言和杂言居多。
魏晋以后,“乐府”又由歌辞通称变为一种诗体的专称。
汉代是乐府诗的源头,所以,汉乐府是研读乐府诗首先要接触的内容。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汉乐府散佚情况非常严重,现存的也就是四五十首。
旧体诗的一大类别。
包括周、秦、汉魏六朝时代的诗歌及后世模拟的作品。
又称“古诗”、“古风”,与定型于唐代的“近体诗”相对。
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规律: ①篇幅可长可短,句子有整齐有不整齐;②不讲究对仗平仄;③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并且可以换韵,不必一韵到底;④一般不用对偶。
按每句字数,大体诗又可分为四言、五言(五古)、七言(七古)、杂声(长短句)等。
旧体诗的一大类别。
其特点是格律严密。
产生于齐武帝永明年间,至唐代逐渐发展成熟,趋于定型化。
高三10月月考语文测试卷及答案

高三第一学期10月月考语文测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通过电子终端,可“云游故宫”;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可在滑雪体验机上“沉浸式滑雪”;用户网上下单,无人配送车可应用自动驾驶技术,进行智能配送……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设的数字服务专区,数字元素构成新场景、带来新体验。
本届服贸会以“数字开启未来,服务促进发展”为主题。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数字技术一日千里,正在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引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服贸会上,数字化未来是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在服贸会的展区,当“四足机器狗”沿着设定路线作业巡检时,后台就能看到实时回传的数据;不同于使用尺子、彩笔制作表格,当应用数字造价时,管理效率能提升50%以上……高效、准确、安全的数字化应用,正在赋能各行各业,其背后是不断升级的数据化水平和不断拓展的数字化边界。
数字技术,正在释放出提升服务能力、丰富经济形态、开拓贸易空间的强大能量。
在国家会议中心的京津冀展区,一个“种子墙”造型引人关注。
互动台上有“北京苗”“天津苗”“河北苗”以及三地“协同苗”,通过操作“政策、项目和制度创新”互动装置,就能点亮“种子墙”信息,查看三地在开放合作、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相关举措。
这些举措为创新发展插上数字化翅膀、增添协同化动力,也为在北京等地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积累经验。
无论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还是全球范围,只有遵循信息时代的规律和逻辑,才能共同营造健康的数字生态;只有开放数据共享平台、完善数据治理规则、提升数字经济包容度,才能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都能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搭上数字化发展快车。
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成就展区,一块互动屏幕打造出“展望之门”,勾勒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新图景。
面向未来,在数字安全、数据资源管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球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释放潜力,就一定能加快数字中国的建设步伐。
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一轮单元测试【原人教版】(10):命题范围:文言文阅读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2012届高三语文复习一轮单元测试【原人教版】(10):命题范围:文言文阅读说明:本试卷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18分,其中选择题8分,每题2分;翻译题10分。
)汪应辰传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
幼凝重异常童,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
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
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
十岁能诗,游乡校,郡博士戏之曰:“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应辰答曰:“仲尼三千而论道,惟公其然。
”绍兴五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
御策以吏道、民力、兵势为问,应辰答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
上览其对,意其为老成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
上欲即除馆职,赵鼎①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
”乃授镇东军签判。
故事,殿试第一人无待次者,至是,取一年半阙以归。
召为秘书省正字。
时秦桧为主和议,应辰上书,谓:“和议不谐非所患,和议谐矣,而因循无备之可畏。
异议不息非所畏,异议息矣,而上下相欺之可畏。
金虽通和,疆埸之上宜各戒严,以备他盗。
今方且肆赦中外,褒宠将帅,以为休兵息民自此而始。
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也。
……臣愿勿以和好之可无虞,而思患预防,常若敌人之至。
”疏奏,秦桧大不悦,出通判建州,遂请祠以归。
张九成②谪邵州,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
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
久之,除秘书少监,迁吏部尚书。
李显宗冒具安丰军功赏五千余人,应辰奏驳之。
权户部侍郎兼侍讲。
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常奏:“班直转官三日,而堂吏增给食钱万余;工匠洗泽器皿仅给百余千,而堂吏食钱六百千;塑显神御,半年功未及半,而堂吏食钱已支三万、银绢六百匹。
他皆类此。
全国100所名校高三AB测试示范卷.语文周测(10)

全国100所名校高三AB测试示范卷.语文周测(十)1.[答案]C[命题视角]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题分析]原文标点:安世日:”圣朝不贵金玉,所以同于瓦砾:又皇上德通冲明,山不爱宝故无用无金无山无玉。
”费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2. [答案]A[命题视角]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题分析]博土不能称从事。
从事不是学官.而是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3.[答案]C[命题视角]本题考查考生概括文意的能力。
[解题分析]后来他又上疏提出均田制"与文意不符,根据文意,均田制并不是李安世提出的4. [答案](1)李安世容貌俊美,举止优雅,刘绩等人相互交谈说:“如果没有他,国家还能成为国家吗?”(2)前任刺史亲自前往讨伐他们,被李波打得大败,于是李波族人家成为藏匿逃亡者的地方,李波宗族成了公家私室的祸患。
[命题视角]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题分析]第(1)题注意落实得分点:”善”“君子”国”。
第(2)题注意落实得分点:“-.-.”迪逃”“薮”。
[归因导学]错点错因1.错误理解"善”的含义不能结合语境选择同语的义项2.错误理解“国”的含义未发现“国"在句中是名河活用为动词3.未翻译出“大为波败”的特殊甸式未注意“大为波败”是个被动句4.将“遂为通逃之数”翻译成被动句不能准确把握句子的大意对应学法:1.结合上下文,把握句子大意+2.结合语境理解关键实词的含义:3.注意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4.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参考译文:李安世,年幼时就聪明有悟性。
兴安二年,文成帝接见侍郎、博士的儿子,选取其中水出的,打算极为由书学生。
李安世当年十一岁,皇帝见他还小,召来询问他。
李安世陈说父亲、祖父时,很有条理,当即把他招为学生。
皇帝每次到国学,他总是单独被召去询问,天安初年,任中数,因为恭谨慎重,皇帝亲近宠爱他。
屡经升迁为主客令。
南齐使者刘增来朝贡,李安世奉诏今慰劳他。
广东省湛江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10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湛江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代文论思维方式的整体浓缩性具体表现在文体论、作家作品论和时序论等方面。
曹丕《典论·论文》首开文体论,用“雅、理、实、丽”四个字分别概括“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八类文体的艺术特质。
陆机《文赋》直承《典论·论文》的言说方式,用并列词组形式描述十种文体的特质。
刘勰的文体论,多一言以蔽之。
如《文心雕龙·定势》“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
作家作品论虽为只言片语,却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精妙传神地把握住了作家作品的艺术神髓。
评阮籍、嵇康文学风格的异同,刘勰有“嵇志清峻,阮旨遥深”。
李、杜才学风格迥异,严羽着“飘逸”与“沉郁”而风神足俱。
郊岛并称,同为苦吟,苏轼有“郊寒岛瘦”,堪称妙评。
在对一个朝代的文风的把握上,古代文论也时常运用整体浓缩性的表述。
古代批评家往往有俯瞰宇宙、弥纶百代的眼光和胸襟。
他们以这种眼光和胸襟“统百代而论诗”(叶燮《原诗·内篇下》),雄视上下几千年,往往会有许多独到的体会和领悟。
如“建安风骨”“盛唐气象”,非常允当地抓住了一个时代的风神气貌。
古代文论整体浓缩性特征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从文化传承来说,中国文化善于以简治繁,举重若轻。
世间万象,千变万化,其运转之规则理应纷繁复杂,中国的哲人却一言以蔽之“一阴一阳”。
这一思维方式直接启示了后代的文论表达。
姚鼐《复鲁絜非书》提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受《周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文论浓缩性特征还受文化经典的启示。
道家的整个思想可以用一个“道”字来概括。
浙江省9+1高中联盟长兴中学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浙江省9+1高中联盟长兴中学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语文试题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五粮液与冰激凌合作,火了;大白兔奶糖限量版唇膏,一支难求……近年来,老字号一次次走新路,引爆市场不小的热度,以至于国货有了新名称——“国潮”。
“国潮”就是中国的潮流。
如今,“95后”“00后”对国粹、国货重新追捧,被视为促进传统文化商业裂变的重要因子。
现在一些年轻人穿着唐装汉服上街交友、参加活动,对于国货、国粹、国风等“国字号”的热情,更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
“潮”,往往代表了一种时尚潮流、流行趋势。
在追逐、热捧“潮”中,年轻人表达了强烈的自我欲望,能够体现出自我风格和生活态度,获取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而且,一种潮流、风尚中,融进了社会热点、时代精神,最终年轻人在追逐文化潮流的过程中,寻找到了一种精神的契合。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文化越来越被看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重视和挖掘我们深远的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自信、自觉是多么重要。
(摘编自《“国潮”,为何深受年轻人热捧》)材料二:天猫18成交破亿国货品牌占比(来源:智通财经)材料三:近年来随着“怀旧国潮风”盛行,回力、飞跃等老牌运动鞋也重焕生机。
但与其他运动品牌不同的是,回力的产品品类较为单一,主要以帆布鞋为主,还有少量儿童凉鞋,并没有服装等品类。
目前回力和飞跃店铺内的商品价格主要在100元至199元之间,基本上没有超过200元的商品。
对于顾客而言,并不太接受此类品牌的产品超过200元的价格。
在鞋服行业,人们很容易接受怀旧潮流,所以老牌国货是具有优势的。
如果能挖掘出深层的文化内蕴,以现代的包装方法予以展现,或将取得较高的关注度。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阶段性综合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达标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鲁迅历时十余年完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中国学术史上较早的古代小说专门史之一。
除了继承中国传统学术的校勘考证方法之外,《史略》还对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进行了有效借鉴。
首先,鲁迅重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尝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的某些现象。
对于《世说新语》,鲁迅认为“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正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世说新语》才会“成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关于宋传奇与唐传奇的不同,鲁迅认为前者“大抵托之古事,不敢及近”,因为“宋好劝惩,摭实而泥,飞动之致,眇不可期,传奇命脉,至斯以绝”。
正是由于宋朝较唐朝重理念,尚说教,好教训,所以宋传奇必然立论“高尚”,强求劝诫,缺少世俗气和人情味,缺少唐传奇的生气和活力。
其次,鲁迅重视核心概念的阐释。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中,他在考证的基础上率先阐明了小说概念的内涵。
他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到了唐传奇时才真正孕育成熟,“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鲁迅认为唐传奇真正具备了小说“有意识地讲故事”的特征,而且为了讲好故事,开始注重语言和修辞的“文辞华艳”“叙述宛转”等“主体性”元素,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文体。
再次,鲁迅运用西方近代科学研究的归纳方法,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类并总结其特点。
对于魏晋六朝小说,鲁迅用“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进行分类;对宋代的短篇白话小说,用“话本”和“拟话本”予以命名;对明清小说,则用“人情小说”“神魔小说”“讽刺小说”“狭邪小说”和“谴责小说”分类。
这样的归纳,不但对浩繁的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区分,而且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小说内容或形式上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十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宣纸渲染寒暄喧宾夺主煊赫一时B.谥号对峙臆测恃才傲物苦心孤诣C.调研凋零啁啾忸怩作态风流倜傥D.角色侥幸矍铄矫枉过正咬文嚼字解析A.“渲”读“xuàn”,其余均读“xuān”;B.“谥”“恃”读“shì”,“峙”读“zhì”,“臆”“诣”读“yì”;C.“调”读“diào”,“凋”读“diāo”,“啁”读“chóu”,“忸”读“niǔ”,“倜”读“tì”;D.“角”“矍”读“jué”,“侥”“矫”“嚼”读“jiǎo”。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慰藉虚无缥缈鹿绒出奇致胜B.滥觞励精图治蠕动望文生义C.葱茏相濡以沫布署惊滔骇浪D.繁琐指手画脚融会昭然若解解析A.“绒”应为“茸”,“致”应为“制”;C.“布”应为“部”,“滔”应为“涛”;D.“解”应为“揭”。
答案B3下列各句方括号中的逗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访办的同志说,一天之内,他们就把收到的来信郑重地转给了各有关部门[,]这种务实的作风值得赞扬。
B.这样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实际情况如何[,]最后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首先需要调查研究。
C.北京的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颐和园和天坛[,]苏州的古典园林先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D.“高架路和轻轨线就要通车了,”总指挥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同志们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解析A.方括号内的逗号改为句号,使句意明晰。
答案A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张学良先生的卓越功勋和爱国,彪炳青史,流芳百世,必将为世人永远景仰。
(2)新标点符号指的是,萌芽于清末,诞生于“五四”,到现在的标点符号系统。
(3)为了保证水资源不被污染,有关法规规定,沿河的工厂不得把工业污水到河里。
A.风范沿用排泄B.风范延续排泄C.风尚沿用倾泻D.风尚延续倾泻解析风范:风度、气派;风尚: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沿用: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延续:照原来的样子继续下去。
排泄:使雨水、污水等流走;倾泻:大量的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
答案A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齐人之妻对齐人的举止不可理喻,便暗中跟踪,终于揭穿了齐人的鬼把戏。
B.梁襄王是个志大才疏、胸无城府的平庸君王,故孟子以浅显的道理启发他。
C.《齐桓晋文之事》篇幅很长,我们学习时切忌目无全牛、断章取义,而应整体把握。
D.孟子主张轻徭薄赋,让民众休养生息,所以,他以攘鸡的寓言劝说废除关市之征。
解析A.“不可理喻”是指不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用在此句,不合语境。
B.“胸无城府”是比喻襟怀坦白,没有什么隐藏,褒义,用在此句中不恰当。
C.“目无全牛”是比喻技艺到了极其纯熟的地步、得心应手的境界。
句中有“切忌”一词在其前,故用于此句中不当。
答案D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从诗人屈原面对长空发出的天问,到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飞向太空的梦想一直梦寐以求地呈现在火箭故乡人的脑海和心头。
B.一个名牌产品就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
我不敢妄下断言说“知名度也是生产力”,但一个城市的“亮点”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却是有目共睹的。
C.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位中小学校长及主管电教的负责人会聚北京育才学校,参加全国中小学现代化教育技术与网络教育,探讨其诱人的发展前景。
D.国务院决定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鼓励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进步。
解析A.“梦想”与“梦寐以求”重复,“呈现”一词运用得也不得当;C.“400多位”有歧义,“参加”缺少宾语;D.成分多余,应将“和意义”去掉,“扩大”缺少宾语。
答案B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留下了散文诗歌的著作《徐霞客游记》;发明炸药的诺贝尔,出版过诗集《兄弟们》和小说《在光明的非洲》;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常常从数学王国到文学王国来换换脑筋。
A.说起科学,还应当想起它的一门嫡系——文学B.卓越的科学家,往往有较高的文学造诣C.文学作品不但具有文学价值,还有宝贵的科学价值D.科学上的许多问题往往要借助想象力丰富的文学来解决,那些流芳千古的科学家,都著有具备文学性的不朽篇章解析结合下文内容可知,强调成就很高的科学家常常有着非同一般的文学成就或文学爱好。
答案B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三段文言短文,完成8~10题。
(一)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麀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二)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选自《孟子·梁惠王下》)(三)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8第(三)段文中画横线的一段话标点正确应当是……()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A、B两项第一个“乐”“忧”逗开,句意难以理解;同时B项分号和第一个句号使用不当;C项“然而”与后面文字语意连贯,不应停顿。
答案D9下列加点词语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庶民攻之。
攻:进攻。
B.如杀人之罪。
如:如同,等于。
C.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阱:陷阱,比喻诱人犯罪。
D.民欲与之偕亡偕:一同。
解析A.“攻”的意思是“建造”。
答案A1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是以后世无传焉。
C.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D.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解析A项分别解释为“方圆”和“正当”;B项分别解释为“阐释经义的著作”和“流传”;C项分别解释为“还是、仍然”和“犹如、就像”;D项均解释为“这”。
答案D第Ⅱ卷(共90分)三、(12分)11阅读上面的文言材料,翻译画波浪线的句子。
(6分)(1)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
(2)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解析(1)“欢乐”为意动用法。
(2)第一个“非”意为“埋怨”,第二、三个“非”意为“不对”。
参考答案(1)周文王凭借老百姓的力量造就了灵台和灵沼,但老百姓仍然为此感到高兴快乐。
(2)得不到而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作为民众的君主而不与民众一同享乐也是不对的。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日暮①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解析(1)要求点出景物,说明特点;(2)情由景生,意思要完整。
参考答案(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四、(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
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主。
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
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
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孟子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他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国君无意用他时,绝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
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
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讠皮行(偏激的行为),放淫辞,以承三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