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分实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2.0版
仪器分析期末考试重点1

一、名词解释1、化学分析: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2、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3、标准曲线: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信号的关系曲线。
4、线性范围: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被测物质浓度(或含量)的范围。
5、灵敏度: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
6、检出限:某一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称为这种方法对该物质的检出限。
7、统计权重:g=2J+1表示支能级的简并度,叫做统计权重。
8、禁戒跃迁:不符合光谱选择定则的跃迁叫禁戒跃迁。
9、光谱支项:把J值不同的光谱项称为光谱支项。
10、共振线:在所有原子谱线中,凡是由各个激发态回到基态所发射的谱线。
11、灵敏线:灵敏线是指有一定强度, 能标记某元素存在的特征谱线。
12、最后线:最后线是指当样品中某元素的含量逐渐减少时,最后仍能观察到的几条谱线。
13、分析线:对每一元素,可选择一条或几条(2~3条)灵敏线或最后线来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这种谱线称为分析线。
14、热变宽:由原子在空间做相对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变宽。
15、压力变宽:由于同种辐射原子间或辐射原子与其它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和电子等)间的相互碰撞而产生的谱线变宽。
16、光谱通带:单色器出射光束波长区间的宽度。
17、特征浓度:能产生1%吸收(即吸光度值为0.0044)信号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浓度。
18、特征质量: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质量。
19、共振原子荧光: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的辐射与发射的荧光波长相同时,产生共振荧光。
20、非共振原子荧光: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的辐射与发射的荧光波长不相同时,产生非共振荧光。
21、振动弛豫:在同一电子能级中,激发态分子以热的形式将多余的能量传递给周围的分子,以-1210s极快速度,降至同一电子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上,这一过程称为振动弛豫。
22、内转化:当两个电子能级非常靠近以至其振动能级有重叠时,常发生电子由高能级以无辐射跃迁方式转移至低能级。
[精品]仪器分析复习大纲.doc
![[精品]仪器分析复习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015690c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b6.png)
[精品]仪器分析复习大纲.doc仪器分析实验复习大纲1、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原子吸收光谱仪由哪几部分组成以及每部分的作用。
原理: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波K 的光通过试样原子蒸汽时,被蒸汽屮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我们利用光被吸收的程度来测定被测元素的含量。
组成及作用:光源(提供被测元素共振谱线的锐线光源)原子化器(将试液蒸发干燥并使待测元索转变成气态的基态原子,使待测试样中元索原子化)单色器(使光源发出的光在很窄的波长范围内)检测系统(将待测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检波放大后显示结果)2、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常用的光源是什么?原子化器冇哪些?常用光源:能产生锐线光源的光源如空心阴极灯、蒸汽放电灯、高频无极放电灯等。
原子化器:火焰原子化器、石墨炉原子化器、氢化物发生原子化器。
3、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是什么?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冇哪些?分析依据:A=KC 对于大部分元素,A—C曲线在一定的浓度分析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方法:校正曲线法(工作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4、电位分析法的原理、测量装置。
原理:电位分析法是利用指示电极电位和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活度(或浓度)之间的关系来测定物质含量的一种电分析化学方法。
在实际屮可以通过测量由指示电极、参比电极和待测溶液组成电池的电动势来求得待测物的含量。
测量装置:指示屯极、参比电极、辅助屯极、电化学工作站。
5、什么叫参比电极,工作电极,辅助电极?各类电极常用有哪些,各例举两种。
参比电极:在测量过程中,其电位基本不发生变化的电极称为参比电极。
工作电极:测量期间,如果冇较大的电流通过,主体浓度发生显著改变的体系,则相应的电极称为工作电极。
辅助屯极:辅助屯极仅提供电子传导场所,与工作电极组成电池,形成通路,但电极上进行的电化学反应并非实验屮所需研究或测试的。
6、在电位分析法中通常需要加入总离子强度调节剂,测饮用水中氟离子的时候,需要加入TISAB, TISAB 的组成是什么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组成:氯化钠、柠檬酸钠、HAc—NaAc缓冲溶液。
仪器分析期末总复习

仪器分析总复习(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论述)概念1.定性分析:鉴定试样中各种组成的构成,包括元素、根或官能团等的分析。
定量分析:测定试样中各种组分(如元素、根或官能团等)含量的操作。
2.仪器分析:是指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
3.灵敏度: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定义为一定浓度时测定值(吸光度)的增量(d A)与相应的待测元素浓度(或质量)的增量(d c或d m)的比值。
4.准确度:一定实验条件下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值相符合的程度,以误差来表示。
它用来表示系统误差的大小。
5.精密度:指用同一分析仪器的同一方法或步骤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所得分析数据之间符合的程度,是表征随机误差大小的指标。
6.方法选择性:指其他物质对被测物质的干扰程度。
所使用的方法或反应的选择性愈高,则干扰因素就愈少。
7.检测限:指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8.线性范围:是某一方法的校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的变化范围9.连续光源:在较大范围提供连续波长的光源,是光谱中的一种,包含从红到紫的各种色光,色光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
9.锐线光源:锐线光源是发射线半宽度远小于吸收线半宽度的光源。
锐线光源发射线半宽度很小,并且发射线与吸收线中心频率一致。
锐线光源需要满足的条件:(1)光源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的ν0一致。
(2)发射线的Δν1/2小于吸收线的Δν1/2。
提供锐线光源的方法:空心阴极灯。
10.共振线:电子在基态与任意激发态之间直接跃迁所产生的谱线。
11.背景吸收:由于原子化器(火焰和石墨炉)中存在的气体分子和盐类所产生的吸收以及存在的固体颗粒对光的散射引起的干扰,叫背景吸收。
12.特征浓度/质量: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能产生1%光吸收或0.0044吸光度时溶液中的待测元素的质量浓度(μg mL-1/1%)和质量分数(μg g-1/1%)称为特征浓度和特征质量。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课程讲稿章节目录:第一章绪论及课程导学第一节仪器分析概述第二节常见分析仪器概论第二章电化学分析法第一节电化学分析法概述第二节电位法的基本原理第三节直接电位法第四节电位滴定法第五节永停滴定法第三章光谱分析法概论第一节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第二节光学分析法的分类第三节光谱分析仪器第四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一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第二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第三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第五章荧光分析法第一节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荧光定量分析方法第三节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析技术第六章红外吸收光谱法第一节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第三节红外吸收光谱仪第四节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第七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一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第三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实验方法第八章核磁共振波谱法第一节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核磁共振仪第三节化学位移第四节偶合常数第五节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第九章质谱法第一节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和质谱仪第二节质谱中的主要离子及其裂解类型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质谱解析第十章色谱分析法概论第一节色谱法的分类第二节色谱过程和色谱流出曲线第三节色谱参数第四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五节色谱法的基本理论第十一章平面色谱法第一节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有关参数第二节薄层色谱法第三节纸色谱法第十二章气相色谱法第一节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气相色谱仪第二节气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载气第三节气相色谱检测器第四节气相色谱速率理论和分离条件选择第五节气相色谱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第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一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速率理论和分离方法选择第四节高效液相色谱仪第五节高效液相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第十四章毛细管电泳法第一节毛细管电泳基础理论第二节毛细管电泳的主要分离模式第三节毛细管电泳仪第十五章色谱联用分析法第一节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第二节色谱-色谱联用分析法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一)、单项选择部分1. 分析化学的方法可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这是按照(D)分的。
仪器分析复习提要本.doc

1.总的要求:a.知识的掌握:掌握仪器分析的定义、仪器分析的特点(与化学分析相比);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中英文和简称、基本原理、仪器组成、定量定性方法、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
包括哪些方法,定量定量方法,定性,分析的样品特点,可不可以多种组分的同时测定等,光谱分析法:电分析法:色谱分析法:B.技能的掌握:良好的实验习惯、简单样品的处理、实验条件的选择与优化、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实验结果的正确表示.C.能力的掌握:学习的能力:查阅文献的意识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分析化学中误差分析的知识对仪器实验中2.仪器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线性范(相关系数)、灵敏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合理分析。
度、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选择性等IUPAC建议分析方法的主要评价指标:精密度、准确度、检出区域宽度,分配系数,分配比,保留指数,分离度,3・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仪的组成(五部分);色谱术语(保量因子);理解分配系数和分配比的影响因素;分配系数与分配比的关系。
色谱理论(塔板理论,速率理论的表达式及各项的意义);常见气相色谱检测器类型(包括英文简写)及应用范围; 气相色谱定量计算方法及适用范围液相色谱法:HPLC 的主要类型及其选择;概念(反相 液相色谱/正相液相色谱);化合物在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的出 峰顺序。
高效液相色谱仪器组成部分;检测器类型。
色谱图,及从色谱图中可得到的信息。
电位分析法:电位测定法和电位滴定法的原理;用于测定 溶液pH 的指示电极是玻璃电极,参比电极是饱和甘汞电极;玻 璃电极的构造;酸差、碱差;利用氟离子电极测定氟离子时溶液 酸度太大或太小对测量的影响;总离子强度调节剂(TISAB )的 组成及作用。
电位滴定曲线上如何确定滴定终点。
测定离子浓度 或活度的方法。
选择性系数的意义;未知液pH 和未知离子浓度 的计算6. 伏安分析法:概念(半波电位,极限扩散电流),扩散电 流方程式,尤考维奇公式,残余电流的种类及消除方法,极谱定 量的方法及计算(标准加入法)7. 库仑分析法:库仑分析法的基本依据-法拉第电解定律, 库仑分析法必须满足的条件-两条,根据库仑分析法进行计算、8. 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光谱(原子光谱产生于原子外层电 子能级的跃迁)是根据待测物质的气态原子或离子受激发后所发 射的特征光谱的波长及其强度来测定物质中元素组成和含量的 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复习提纲(2).doc

《仪器分析》复习要点第二章气相色谱分析P4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
P5气相色谱仪器的丄作流程及各部分功能。
P6基木概念:基线;保留值;和对保留值。
P8色谱流出Illi线可以解决的问题。
P9分配系数概念及含义。
P15根据速率理论,式中各项的含义。
P17分离度的概念及分离标志。
P18根据色谱分离基木方程讨论各项的影响因素。
P21色谱分离操作条件该如何选择。
P27气相色谱中对单体的要求。
P27红色单体和白色单体各冇什么特点及适用范围。
P27硅藻土型单体可如何改性。
P28单体的选择原则。
P36热导池检测器的检测原理。
P38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检测原理。
P40电子俘获检测器的检测原理。
P42基本概念:灵敏度;检出限;最小检出量。
P50定量校正因了的含义。
P52会利用归一化法进行计算。
P53会利用内标法进行计算。
笫三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P66高效液相色谱法特点。
P69影响色谱峰扩展和色谱分离的因素。
P71正相、反相液液色谱。
P73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原理。
P74离了色谱法分离原理。
P78化学键合固定相及特点。
P81对流动相要求。
第四章点位分析法P110电分析化学分类。
PU1会根据测定某离子,导岀原电池电动势与离子活度的关系式。
P112导出测定pH值的关系式,并说明该如何测定。
P118离子选择性系数的含义。
P118会根据离了选择性系数公式计算测定误差。
P119说明离子选择性电极具有选择性的原因。
P119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
P131测定离子浓度的方法(标准加入法)。
P132离了强度调节剂的含义。
P133会用标准加入法进行计算。
P135影响测定因素有哪些。
笫八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P228共振线;吸收线。
P231谱线变宽冇哪儿种,什么原因引起。
P234峰值吸收测定含义,导出的公式是什么。
P235原子吸收测定的是基态原子;在测定条件下所占比例。
P238灯电流该如何选择。
P240原子化方法有哪几种。
P24I三种空气■乙烘火焰特点是什么,各适合测什么元索。
仪器分析复习提纲

一、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1.气相色谱的一般组成载气系统(气源、气体净化器、供气控制阀门和仪器)进样系统(进样器、汽化室)分离系统(色谱柱、控温柱箱)检测系统(检测器、检测室)记录系统(放大器、记录仪、色谱工作站)2.了解色谱术语色谱流出曲线:试样中各组分经色谱柱分离后,按先后次序经过检测器时,检测器就将流动相中各组分浓度变化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由记录仪记录下的信号-时间曲线或信号-流动相体积曲线。
基线:在操作条件下,仅有纯流动相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动曲线。
峰高,h:色谱峰顶点与峰底之间的垂直距离。
峰面积,A:峰与峰底之间的面积。
峰底宽,Y:Y=4σ半峰宽,Y1/2=2.35σ标准偏差,σ: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
保留值:通常用时间或将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的载气体积来表示。
保留时间,t R:从进样至被测组分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时间。
保留体积,V R:从进样至被测组分出现最大浓度时流动相通过的体积。
死时间,t M:不被固定相滞留的组分从进样至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死体积,V M:不被固定相滞留的组分从进样至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流动相通过的体积;V M=t M*F0,F0:柱尾载气体积流量。
调整保留时间,t R’:t R’=t R-t M调整保留体积,V R’:V R’=V R-V M相对保留值,R i,s: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待测组分与参比组分的调整保留值之比;与柱长、柱径、填充情况、流动相流速等条件无关,仅与温度、固定相种类有关;为1时两组分不能分离。
3.色谱流出曲线可解决的问题依据色谱峰的位置(保留时间)可以进行定性分析;依据色谱峰的面积或峰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根据色谱峰的位置及其宽度,可以对色谱柱分离情况进行评价。
4.分配系数与分离的关系,影响分配系数的主要因素分配系数,K: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的浓度比值。
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
仪分实验期末考试复习

仪器分析实验复习提纲1、紫外可见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分别使用的比色皿是什么?紫外可见光波长范围是多少?物质浓度对吸光度和摩尔吸光度的影响2、红外吸收光谱法:红外光谱分析的区域划分范围;红外光谱分析的主要作用;红外光谱测定固体和液体样品时,制备样品的方法分别是什么;试样干燥及测定时作背景扫描的目的3、荧光分析法:荧光分析法测定奎宁时,影响奎宁荧光产生的因素有哪些;荧光光度计的组成部件;为消除入射光和散射光的影响,荧光的测量通常检测器与激发光成什么方向进行?荧光测量时所用比色皿的特点及原因。
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与荧光光度计的比色皿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5、为什么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比吸光光度法高?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光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分别起什么作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原子化器类型有哪些?原子吸收分析中, 被测定元素的灵敏度、准确度取决于哪个部件?吸光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符合什么定律?7、电位滴定实验电位滴定中,指示终点的方法是什么??电位滴定法测定氯离子时,标准溶液、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分别是什么?手动滴定绘制标准曲线的目的?电位滴定标准曲线分别以什么做横坐标和纵坐标?8、溶出伏安法实验溶出伏安法实验使用的三电极体系分别是什么?阳极溶出伏安法中如何选择富集电位?为什么?阳极溶出法为什么有较高的灵敏度?溶出伏安法包括哪些过程。
阴极溶出伏安法中如何选择富集电位?为什么?富集时间对溶出峰电流有何影响?什么是极谱法?什么是半波电位?极谱法定性及定量分析的依据分别是什么?9、循环伏安法实验:循环伏安法实验中,氧化还原峰峰电流i p与待测物浓度C及电势扫描速度v的关系是什么?如何从循环伏安图上的信息判断电极过程是否可逆?循环伏安法中,采用的电压信号是什么?10、气相色谱实验气相色谱仪的组成;常用的气相色谱检测器类型及实验范围;实验中使用的载气,燃气。
有机化合物定量的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的使用条件是什么?色谱实验中,组分的分配系数大与出峰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分析实验复习提纲1、紫外可见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光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分别使用的比色皿;紫外可见光波长范围;物质浓度对吸光度和摩尔吸光度的影响答:可见光区是钨灯,紫外区是氢灯、氘灯。
在紫外区须采用石英池,可见区一般用玻璃池。
紫外可见光波长范围是200~800nm。
根据A=—LgT=Kbc(c是摩尔浓度,即mol/L。
在本教材中指明:当c是用质量浓度时,测出的A是吸光度;当c是用摩尔浓度时,测出的A是摩尔吸光度。
在实验条件一定时,当b确定时,吸光度、摩尔吸光度与物质浓度c成正比。
2、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阿司匹林药品的主要成分及杂质;为什么用双波长测定阿司匹林含量可消除水杨酸的影响?答:主要成分是乙酰水杨酸,主要杂质是水杨酸。
在阿司匹林吸收峰276nm波长处,水杨酸也有吸收。
经精确测定,水杨酸在322nm与276nm波长处的吸收度相等,而阿司匹林在两个波长处的吸收度差较大,因此选择276nm与322nm 为测定波长,可以消除干扰。
3、荧光分析法:影响奎宁荧光产生的因素;荧光光度计的组成部件及其放置位置;荧光测量时所用比色皿的特点及原因。
答:影响奎宁荧光产生的因素是:①溶剂:溶剂能影响荧光效率,改变荧光强度,因此,在测定时必须用同一溶剂。
②浓度:在较浓的溶液中,荧光强度并不随溶液浓度呈正比增长。
因此,必须找出与荧光强度呈线性的浓度范围。
③酸度:荧光光谱和荧光效率常与溶液的酸度有关,因此,须通过条件试验,确定最适宜的pH值范围。
④温度:荧光强度一般随温度降低而提高,因此,有些荧光仪的液槽配有低温装置,使荧光强度增大,以提高测定的灵敏度。
Rohs检测仪⑤时间:有些荧光化合物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形成;有些荧光物质在激发光较长时间照射下会发生光分解。
因此,过早或过晚测定荧光强度均会带来误差。
必须通过条件试验确定最适宜的测定时间,使荧光强度达到量大且稳定。
⑥共存干扰物质:有些干扰物质能与荧光分子作用使荧光强度显著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荧光的猝灭(quenching);有些共存物质能产生荧光或产生散射光,也会影响荧光的正确测量。
故应设法除去干扰物,并使用纯度较高的溶剂和试剂。
荧光用的样品池须用低荧光的材料制成,通常用石英,原因是尽可能的保证所检测到的荧光信号是由待测元素本身发射的,增加实验的可信性与科学性。
形状以方形和长方形为宜。
注意:在原子荧光中,要求激发光源与检测器处于直角状态。
为什么?这是因为要避免透射光对荧光测量的干扰在原子荧光中,为了检测荧光信号,避免待测元素本身发射的谱线,要求光源、原子化器和检测器三者处于直角状态。
而原子吸收光度计中,这三者是处于一条直线上。
组成部件:光源·激发单色器·样品池·发射单色器·检测器·数据处理+仪器控制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光源;答:必须使用待测元素制成的锐线光源。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组成部件及各部件的作用;答:光源(原子吸收光源的作用是发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
)、原子化器(原子化器的作用是将试样中的待测元素转化为基态原子,以便对特征光谱线进行吸收。
)、分光系统(分光系统的作用是将待测元素的分析线与干扰线分开,使检测系统只接收分析线。
)、检测系统(作用是把单色器分出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后以透光率或吸光度的形式显示出来。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原子化器的类型;答:火焰原子化器、石墨炉原子化器和低温原子化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的基本原理-吸光定律;答: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待测元素原子总数目与该元素在试样中的浓度成正比,即:A=Kc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异同点;答:原子发射光谱法(AES),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的比较:A)基本原理:AES:基于激发态原子所发射的特征谱线来分析的。
AAS:基于基态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的吸收来分析。
B)仪器结构:AES:原子化系统(激发源)→单色器→检测系统AAS:光源→原子化系统→单色器→检测系统C)干扰情况:AAS干扰较少(相对于AES 而言)∵吸收线(AAS空心阴极灯产生的)<<发射线(AES产生的)∴吸收谱线重叠<<发射谱线重叠D)灵敏度情况:AAS灵敏度较高(相对于AES 而言)因为基态原子数N0>>NjAAS:N0对特定谱线的吸收;AES:Nj所发射的谱线。
所以AAS测定的是大部分原子,故AAS灵敏度高。
7、自动电位滴定测定酱油中氨基酸态的氮含量实验自动电位滴定中,指示终点的方法;强化铵根酸度的方法;电位滴定法测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时三次滴定的作用;本实验使用的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答:电位滴定法就是用电极电位的突跃来确定终点的方法。
根据氨基酸的两性作用,加入甲醛以固定氨基的碱性,使羧基显示出酸性,将酸度计的玻璃电极及甘汞电极(或复合电极)插入被测液中构成电池,用碱液滴定,根据酸度计指示的pH值判断和控制滴定终点。
第一次用氢氧化钠滴定时,是进行样品处理,第二次滴定才是氨基酸的滴定,第三次滴定是空白滴定。
用银电极作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
8、溶出伏安法实验1)在循环伏安中需要使用的三电极体系,分别是哪三种电极体系,为什么需要使用三电极体系?答:玻碳电极(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参比电极),铂丝电极(辅助电极)。
防止参比电极电位变化过大。
2)阳极溶出伏安法中如何选择富集电位?为什么?阳极溶出法为什么有较高的灵敏度?溶出伏安法包括哪些过程。
答:比待测组分的还原峰电位更负,比氢的还原电位更正。
阳极溶出法有较高的灵敏度的原因是存在富集过程。
阴极溶出伏安法中如何选择富集电位?为什么?富集时间对溶出峰电流有何影响?答:比待测组分的氧化峰电位更正,比氧的氧化电位更负富集时间短时,随富集时间延长,溶出峰电流迅速增大。
但富集时间长时,继续延长富集时间对溶出峰电流的影响变小,最后趋于稳定。
溶出伏安法包括富集与溶出过程。
3)什么是极谱法?什么是半波电位?极谱法定性及定量分析的依据分别是什么?答:极谱法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的电解分析方法(以表面积小滴汞电极作工作电极,大面积的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在静止的稀溶液中进行电解),它是伏安法的特例。
当电流等于极限扩散电流id的一半时所对应的电位称之为半波电位。
当溶液的组分和温度一定时,同一种物质的半波电位是确定的,不随物质的浓度而变化,而且不同物质其半波电位不同。
因此半波电位可作为极谱定性分析的依据;极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是:Id=KC9、循环伏安法实验:循环伏安法实验中,氧化还原峰峰电流i p与待测物浓度C及电势扫描速度v的关系;如何从循环伏安图上的信息判断电极过程是否可逆?答:对于可逆反应,则曲线上下对称,此时上下峰电流的比值及峰电位的差值分别为:△Ep与循环电压扫描中换向时的电位有关,也与实验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其值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一般认为当△Ep为55/nmV至65/nmV 时,该电极反应是可逆过程。
10、气相色谱实验气相色谱仪的组成;答: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记录系统,控温系统常用的气相色谱检测器类型,测定芳香烃化合物时宜选用何种检测器;答:选用氫火焰离子检测器(FID)实验中使用的载气,燃气;答:载气是N2,燃气是H2+O2色谱定量的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的使用条件;答:归一化法,内标法和外标法。
1.归一化。
条件:试样中所有组分必须全部出峰。
2.内标法。
条件:内标物应能溶于试样中,气色谱峰应与试样各组分的色谱峰分开,且与待测组分色谱峰位置接近。
内标物的加入量应与待测组分的含量接近。
3.标准曲线法(外标法)条件: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适用于大批量试样的快速分析。
气相色谱仪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的部件;答:进样系统,分离系统和检测记录系统。
11、高效液相色谱实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答:贮液器,高压泵,梯度洗脱装置,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收集器液相色谱分离的依据;答:根据物质在色谱柱上的作用力大小不同,它们的分配比不同,在柱内的移动速率不同,因而先后流出色谱柱。
六通阀进样;答:流动相极性及流速对保留时间的影响?答:如果采用极性固定相和相对非极性流动相,就称为正相;如果采用相对非极性固定相和极性流动相,则称为反相。
正相色谱的流出顺序是极性小的先流出,Ac v D n i p 2/12/12/351069.2⨯=极性大的后流出,故在正相色谱中,极性小的流速快,保留时间短:极性大的流速慢,保留时间长。
反相色谱中极性大的流速快,保留时间短;极性小的流速慢,保留时间长。
何谓正向液相色谱?何谓反相液相色谱?答:以极性物质作为固定相,非极性溶剂作流动相的液液色谱,称为正相分配色谱,适合于分离极性化合物。
非极性物质为固定相,而极性溶剂为流动相的液液色谱称为反相分配色谱,这种色谱方法适合于分离芳烃、稠环芳烃及烷烃等化合物。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混合试液时流出顺序;答:混合试液中极性或者是极性大先流出色谱柱,非极性或者是极性小的后流出色谱柱。
反相液相色谱常用的流动相;答:此时流动相的主体为水,加入<10%的改性剂,如二甲基亚砜、乙二醇、乙腈、甲醇、丙酮、对二氧六环、乙醇、四氢呋喃、异丙醇等。
12、仪器分析常用的定量方法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的操作过程;以下的操作过程以测定吸光度A为例:答:1、标准加入法(作图法):取几份相同量的被测试液Cx,从第二份试液开始,分别加入不同量的被测元素的标准溶液,最后稀释至相同体积,使加入的标准溶液浓度(Cs)为0、C0、2C0 、3C0…,然后分别测定它们的吸光度A(A=K ( Cx + Cs )),绘制吸光度(A)对加入的标准溶液浓度( Cs )的校准曲线,再将该曲线外推至与浓度轴相交。
交点至坐标原点的距离Cx即是被测元素经稀释后的浓度。
使用时应注意:(1)加标准前后均应在线性范围内;(2)最少采用四个点(包括试样溶液)来作外推曲线,并且第一份加入的标液与样液的浓度之比应适当。
这可通过试喷样液和标液,比较两者的A来判断;(3)此法只能消除基体效应带来的影响,不能消除分子吸收、背景吸收等的影响;(4)对斜率太小的曲线,容易引进较大的误差。
2、标准曲线法:配制一系列标准溶液,在给定的实验条件下,分别测得其吸光度A,以A为纵坐标,待测元素相应的浓度c为横坐标,绘制A-c标准曲线。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出待测试样溶液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其浓度,即可求出待测元素的含量。
标准曲线法的优点是大批量样品测定非常方便,但不足之处是对个别样品测定仍需配制标准系列,手续比较麻烦,特别是组成复杂样品的测定,标准样的组成难以与其相近,基体效应差别较大,测定的准确度欠佳。
荧光分析法测定奎宁时,影响奎宁荧光产生的因素有哪些;答:荧光分析法测定奎宁时,对奎宁荧光产生影响的因素:①溶剂:溶剂能影响荧光效率,改变荧光强度,因此,在测定时必须用同一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