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大气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发展

大气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发展大气科学研究是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究地球大气的组成、结构、动力学特征以及其与其他领域的交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加剧,大气科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介绍大气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发展。
一、大气环境污染监测技术的发展大气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大危害,因此大气环境污染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升级,大气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
例如,多功能气溶胶光学光谱仪、辐射衰减仪等新型气象探测仪器的应用,使得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更加精准、实时、全面。
同时,利用数据挖掘等信息化手段,对大气环境数据进行利用和整合,更加方便了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分析和预测。
二、大气环流特征及其模拟研究大气环流是大气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大气环流的研究不仅对理解和预测天气气候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不断发展,大气环流模拟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利用多模式耦合模型,实现对大气环流的更加准确的模拟和预测,这对于大气环流的基础研究和相关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气物理、化学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研究大气物理、化学与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大气科学研究主要关注大气物理、化学与生态系统的这种相互作用及其相互影响的机理和规律。
例如,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大气湍流和空气污染的相互关系,发现复杂的大气湍流扰动是影响空气污染扩散和输送的重要因素之一。
又如,通过研究生态系统与大气物理、化学相互作用的机制,揭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生态系统对大气环境的调节作用。
这些研究为大气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新的方向与思考。
四、大气气候变化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大气气候变化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探讨环境监测技术应用进展和发展趋势

探讨环境监测技术应用进展和发展趋势摘要:环境监测技术能够对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行跟踪监视,为环境质量分析、变化趋势分析以及污染原因分析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是我国目前构建环境问题应急处理机制的必要技术支撑。
在本文中,笔者比较详细地探讨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监测技术;应用进展;前景展望中图分类号:b8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前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应用环境监测技术为环保政策的落实提供有力依据。
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便已经着手建立了宏观生态监测系统与较高自动化水平的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利用了在当时比较先进的3s 技术(gps、rs、gis),对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水体污染情况进行连续地观察,对总体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预测。
从系统的应用实践来看,宏观生态监测系统和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凭借强有力的数据获取、处理、传输和执行能力,完成了实时环境监测、连续环境监测与完整环境监测的目标,在推动区域环境保持较高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了解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应用情况,本文比较详细地探讨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2.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进展分析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的起步有着一个明显的标志,即,国务院于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该会议通过了我国的第一个环保文件和环保32字方针。
在环境监测方面,我国的起步还要相对较晚,但是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应该从以往的单纯环境分析发展为今天的多元监测手段,例如,卫星监测技术、遥感监测技术、生态监测技术、生物监测技术以及物理监测技术等,而且监测频次也从以往的间断性监测逐渐发展为如今的自动连续监测。
以前,受限于经济实力和科技能力,我国的环境监测范围往往局限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如今已经发展到了全国覆盖。
大气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大气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大气污染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大气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气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它的意义和挑战。
一、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大气环境监测系统是通过收集、传输和分析大气污染相关数据,来评估和监测大气环境质量的一种技术体系。
这个系统通常包括空气质量监测站、气象监测站、排放源监测设备、数据传输设备等。
首先,空气质量监测站是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监测站具有多种传感器和仪器,能够实时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
这些数据不仅能够帮助评估空气质量,还可以为后续预警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其次,气象监测站对于大气环境监测也非常重要。
通过收集气象数据,例如风速、风向、湿度等,可以帮助分析和预测大气污染的扩散和传播路径。
这对于预警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
此外,排放源监测设备也是大气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工业企业、发电厂、车辆尾气等排放源的污染物排放情况。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大气环境质量,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二、大气环境预警系统的建设大气环境预警系统是在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预测和预警机制。
它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建立模型和算法,来预测和预警大气污染事件,为决策者提供更及时和有效的控制措施。
预警系统的建设离不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支持。
通过收集和整合大量的气象、环境、社会经济等数据,预警系统可以建立模型,并通过算法分析来帮助预测污染事件的发生概率和程度。
这些预测和预警结果可以有效指导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污染事件发生之前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人员伤害和环境破坏。
三、大气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意义和挑战大气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对于改善空气质量、保护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发展状况及相关政策分析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发展状况及相关政策分析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空气质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成为了政府、环境部门以及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政策。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的发展状况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传统的人工采样到现代的自动监测,关键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监测数据更加准确和实时。
以下是介绍几种常见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1. 自动监测站:自动监测站是最常用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之一。
它由一系列的传感器和仪器组成,可以实时监测大气中的关键污染物浓度。
这些传感器可以检测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等污染物的浓度。
自动监测站通常放置在城市、工业区和交通干道等污染集中地区。
2. 气象观测: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气象观测是空气质量监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监测气温、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因素,可以预测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污染物的积累。
3.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通过卫星传感器来监测大范围的空气质量。
这种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大气中的颗粒物、气溶胶和臭氧等污染物,并通过数据分析来研究污染源和传输途径。
遥感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监测较大范围的空气质量,但其分辨率相对较低,无法提供细节的监测数据。
相关的政策分析为了应对空气污染的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颁布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政策措施:1. 污染物排放标准: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要求工厂、火力发电厂、交通工具等污染源控制排放物的浓度和总量。
这些标准通常基于科学研究和公众意见,旨在降低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和对环境的影响。
2. 建立监测网络:政府和环境部门建立了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以收集和分析来自各个监测站的数据。
这些数据用于评估和预测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并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

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第一章:引言空气质量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人们的健康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气质量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地监测和预警空气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研究设计并实现一套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空气质量信息,以支持决策和改善环境质量。
第二章: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综述本章将对当前常用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进行综述。
包括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通过安装在监测点附近的传感器收集数据,常见的传感器包括颗粒物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无人机获取空气质量数据,具有快速、全面的特点。
大数据分析技术是通过采集和处理大量的监测数据来建立空气质量模型和预警系统。
第三章: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本章将详细介绍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
首先,系统架构设计包括前端数据采集模块、后端数据处理模块和用户界面模块。
其次,数据库设计用于存储和管理监测数据。
然后,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包括传感器选择、安装位置选择和数据传输等。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包括数据清洗、异常检测和空气质量模型建立等。
最后,用户界面模块的设计包括数据展示和预警信息展示等。
第四章:系统实现与优化本章将详细介绍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的实现与优化。
首先,采集并整理监测数据,包括颗粒物浓度、气体浓度等。
然后,对监测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排除异常数据和噪声。
接着,建立空气质量模型,根据监测数据和环境因素进行预测和分析。
最后,对系统进行性能优化,包括数据传输速度的提升、预警响应时间的缩短等。
第五章:系统测试与应用本章将对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进行测试和应用。
首先,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预警功能的验证。
然后,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包括数据传输速度、预警响应时间等指标的测试。
接着,将系统应用到真实环境中,收集用户反馈和改进建议。
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

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 定位 系统为基础的 3 s技术是 一项 现代综合环境监测技术 。该技术在获取信息 、 处理信 息以及应用信息方 面
具有 高速 、 实时、 精确 的优势 。首 先,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 , 3 s 技 术能够用 于 水资源评价 、 流域水文模拟 、 生态耗水分 析、 生态环境 变迁分析 、 水资源评 价等方面 , 均取得 了较好的成果 。 在水质遥感监测方面 , 对构成水质量 的浑
2 . 4物理化学科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随着 化学、 高分 子以及物理科 学技术的不 断发展与完善 , 物 理化学科 学在环境监测 中的应用 也越来越广泛 首先 , 动 态膜压 法监测技术就是在 环境监测 中应用 比较广泛 的一类环境监测技术 。 动 态膜压法进行监测 的过 程 中, 不 需要对 水样进行预处理操作 , 不 同浓度 、 不同性质的有机成膜分子 可 以得到 不同的动态膜 压图谱 , 从 而反映 出成膜 分子的状态 、 结构以及分 子 问的相互作用等信息 。 另外, 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添加化学试剂 , 没有二次污染 , 并且测定速度快 、 灵敏度 高。其次 , 差分光 学吸 收光谱技术 也 己经成为环境监测 中非常可行 的一种方法 。 该方法能够通过一系列优化 的数据处理流程和环节成功 的对大气 中多种气体成分的浓度进行监测。
3 . 1有机物污染水质监测
随着大量工业 、 农业、 生活废水排入水体 , 我 国有机物污染情 况十分严 峻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的水质监测项 目己经不 能够反应 当前 的水质情 况, 需要尽快增加并优 化有机污染物 监测项 目, 更准 确地反应有 机污染物
的类型 、 种类 以及污染程度 。有机污染物监测将是今后我 国环 境监测发展 的一个大 方向, 但是也面 临着非常 巨大 的困难, 因此 , 要 在建立分类 、 分步 的措施的基础上 , 全面保障, 逐步提高有机污染物监测 能力 , 从而满足我 国 环境管理 的需求 。 3 . 2农 村 环 境 监 测 我 国己经在城市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几十余年 , 已经有效 的控 制住 了城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
一、发展现状1. 发展历程: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起步较晚,但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环境监测实践工作,建立了环境监测体系。
在此基础上,逐渐摸索出一套较为完整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和方法。
2. 现有技术: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水质监测、大气监测、土壤监测、噪声监测等多个方面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这些技术中,水质监测技术相对成熟,监测范围广泛,能够对水中有害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而大气监测技术则主要集中在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价上,如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土壤监测技术主要用于农田污染和土壤质量评价,噪声监测技术则用于城市噪声控制等方面。
3. 技术创新:我国在环境监测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和创新。
我国通过发射遥感卫星,建立了大气污染遥感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预警大气污染。
我国还积极推广应用无人机技术进行环境监测,提高了监测效率和精度。
二、趋势分析1. 技术升级:未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将朝着更加精确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环境监测将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多元化监测:除了传统的水质、大气、土壤和噪声等污染监测外,未来环境监测还会涉及到更多领域,如能源消耗、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等,以全面了解环境状况。
3. 信息共享:未来,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和开放将成为发展趋势。
政府、企业和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最新的环境监测数据,促进信息公开和民众参与,推动环境保护的整体进步。
4. 国际合作: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我国将积极参与国际环境监测技术合作和交流。
通过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与国际环境监测机构的合作,提升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水平。
2024年大气环境监测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大气环境监测市场发展现状引言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大气环境监测变得愈发重要。
大气环境监测市场作为环境保护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迅速发展。
本文将介绍大气环境监测市场的现状,包括市场规模、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技术。
市场规模大气环境监测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大气环境监测市场规模达到了100亿美元,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以每年10%的增长率继续增长。
这主要受到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民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所驱动。
市场发展趋势1.测量技术进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气环境监测的测量方法越来越精确。
传感器技术的进步使得监测数据的采集更加准确可靠,从而提高了监测效果。
2.互联网+环境监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大气环境监测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监测设备可以实时采集、传输数据,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了解空气质量,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3.数据处理与分析:大量的监测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情况。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效率将得到提高,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更科学的决策参考。
技术发展大气环境监测的技术不断创新。
以下是一些当前常用的技术:1.激光光谱技术:通过激光的辐射和吸收来测量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
这种技术具有高精度和快速响应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大气环境监测中。
2.大气质量评估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结合监测数据和气象条件,评估大气污染程度。
这种模型能够预测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并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3.无人机监测技术:利用无人机平台装载大气监测仪器,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区域的快速监测,特别是对于高空或无法到达的地区。
这种技术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并且可以节省人力资源。
总结大气环境监测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府的支持力度增大,大气环境监测市场还将继续发展。
同时,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准确性和监测效率,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18-07-09T17:07:39.6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作者:胡浩明
[导读] 摘要:大气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对环境污染的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有效的监测,能够对大气环境信息进行妥善的管理、分析以及获取。
广东新创华科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523170
摘要:大气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对环境污染的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有效的监测,能够对大气环境信息进行妥善的管理、分析以及获取。
因此,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在这一方面研究的成果以及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环境信息系统逐渐朝着智能化与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能够与实际情况相符,从而为我国大气环境管理工作带来重要支撑。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发展历程;问题;展望
一、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发展起步较晚。
发达国家较早面临环境污染问题,上世纪四十年代左右,很多国家的城市面临着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染。
我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逐渐步入工业化社会,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我国先后构建了二十余个大气监测站,我国大气监测系统抓紧取得了规模化发展。
并且我国也参加了WHO的GEMS,沈阳、上海、北京等城市都都参与到了全球大气监测系统当中。
通过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大气监测系统与国外的比较,能够发现我国当时运用手工分析法与监测信息系统单机间断化采样。
在大气监测技术设备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大气质量监测逐渐取得了新的发展,逐渐转变为了大气污染自动连续监测系统。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决定在天津、上海、北京等城市构建大气环境地面自动监测系统。
1984年,青岛市与中美合资宁加公司相互合作。
唐山市在震后重建的过程中,运用分散式集中微机控制无线电传输网络,一次仪表与子站系统能够持续性的运转。
九十年代之后,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信息系统包括互联网和通讯技术都取得了快速的进步,计算机系统结构逐渐从集中封闭转变为了分散开放的形式,包括3S技术等。
依托于信息技术的进步,设计出了大气环境检测信息系统,特别是新型软件得到了有效开发。
气象部门在本世纪初期建立了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主要由地面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
气象卫星所构成的三层检测网络,为全国范围内的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远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型技术飞速发展的态势当中,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逐渐从以往的地面监测转变为了空间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从以往的手动化逐渐转变为了自动化,与3S技术相结合。
太原市通过两次的技术改造,以往无线传输的形式转变为了有限传输。
北京将Arc View GIS应用到了系统当中,使系统具备制表制图、趋势分析、空间分析、数据查询、数据管理等功能。
并且信息系统当中也广泛应用到了物理技术,包括DO AS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红外图像处理系统、依托于Intranet的分布式可控监测技术等。
我国大气污染监测在信息技术系统的不断进步当中,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大气环境信息系统和3S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以往的有线通信逐渐演变为了无线通信,监测技术以及软件操作平台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系统应用逐渐更为细致化与系统化。
另外,大气环境加测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除过一些发达城市以外,某些局部信息系统也取得了有效有效的发展。
比如,在监控重点污染源的过程中,对矿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的过程中运用GPS系统,在县市当中将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与GIS相结合。
二、目前的主要研究热点
(一)结合GIS技术的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总而言之,我国环境方面的GIS技术应用较为缓慢,但是现阶段该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也取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比如该技术应用到了天津市地理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当中,使监测工作更加的具有时效性、准确性与可视性。
该系统运用HJGIS系统,能够使两种的结构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
我国市场上较为常见的GIS软件包括SYSTEM9、GENAMPA、ARC/INFO等,在直接性的在系统当中嫁接,通过一定形式的组装,从而使GIS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更加的完善,不仅能够减少开发的时间,并且能够使运行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的优势多种多样,不仅能够持续性的进行动态监测,并且成本低廉、速率高、范围广泛,还能够将常规手段无法找到的污染源及时发现。
该种技术不仅能够对大气环境污染及变化进行有效的监测跟踪,并且能够对处理方案进行有效的制定,从而使大气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得到有效解决。
所以,遥感监测能够有效的控制大气忽然,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
将遥感技术应用到大气环境监测当中,与常规性的气象环境监测有着本质的差异。
大气环境遥感能够对大气当中的气溶胶、痕量气体成分的三维分布进行有效监测。
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根据其工作的形式,能够氛围主动与被动式遥感监测两种,能够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测。
(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大气环境监测系统
云计算、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先进无限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想要满足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的需求,应当运用网络通信与ZigBee技术来对大气环境的信息进行实时性的检测。
系统通常是由客户端、服务器、移动网络、节点等组成,是大气环境监测更加的网络化、高效化、智能化。
节点设计是其中的主要技术,运用3G、4G移动网络。
现阶段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衔接系统的各个环节,设计节点,提升服务器技术,智能化与人性化的设计客户端。
三、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规范、统一的对各区域应用软件的开放进行有效管理,独立进行系统的构建,导致数据孤岛的形成,信息共享机制有所欠缺。
另外,环保机构大多根据特殊业务或本部业务对软件进行编制。
但是各软件的后台数据库、开发工具、工作平台存在差异性,导致各软件系统间缺乏共享性。
(二)少数区域在构建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资金投入比例失衡,只重视系统的前期投入,对系统应用能力与设备创新没有有效提升,对相关工作者缺乏培训,导致系统建设的作用很难得到有效发挥。
(三)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在现阶段逐渐步入了世界前列,但是因为需求分析以及信息公开环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大气质量监测指标数据很难对真实的数值进行反映,影响穷工作效率。
四、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根据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其逐渐从以往的局部化转变为了现阶段的整体化。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是该系统不断进步的主要驱动力,使大众能够有效的掌握大气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逐渐朝着统一化、自动化的方向发
展,并且使其准确性与及时性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3S技术逐渐演变为了常规技术方法,在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当中得到了有效普及,能够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映,并且为华宁管理决策带来重要的数据支撑。
而且,依托于物联网的大气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及时的对信息进行传输,使用户能够对大气环境信息进行有效的了解。
所以,在我国构建大气环境监测系统,能够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从而构建出一个具有模拟化、组件化、分布式、开放式的系统,确保环境信息可以跨领域、跨区域的流通,并且融合GPS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是环境与自然灾害信息能够及时的传递,对我国大气环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性的把握,能够我社会带来全面的环境信息服务,从而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春萌.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河南科技,2016(13):24-26.
[2]鲁富蕾.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2):300-301.
[3]王康.区域大气环境信息管理及展示平台设计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