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养生修 SS
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

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道教是中国古老且丰富的文化传统之一,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灵的健康和平衡。
在道教经典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关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这些语录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知识和人生哲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智慧。
1. 心态平和:心态平和是道教养生的关键。
《道德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语录:“安忍为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强调了心态平和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宁,不受外界的干扰和纷扰,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 饮食有度:道教注重饮食对养生的影响。
《列子》中有一句语录:“无过为饱,清浊去淤。
”这句话告诉我们,饮食应该适度,不要贪吃和暴饮暴食。
清淡的饮食有助于消除身体内部的积聚,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3. 修炼内功:道教强调内外修炼的平衡。
《庄子》中有一句有名的语录:“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修炼内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通过修炼内功,我们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保持年轻和活力。
4. 保持身心的和谐:道教注重身体和精神的和谐。
《道德经》中有一句语录:“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消耗,同时提高自我调节和保护的能力,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5. 与自然相融:道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德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语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相融合,以获得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以上只是一些道教养生之道的智慧语录的简要介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智慧语录的阐述,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达到身心平衡的目的。
道教的养生智慧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对生命和健康的独特理解。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太极修炼内功,温养“精、气、神”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太极修炼内功,温养“精、气、神”打太极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式,但是要打好太极你还要学着点。
修炼内功就是涵养“精、气、神”太极拳的内功,实际就是武术的“精、气,神”。
从传统医学来讲,“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
除了培养”精,气、神”外,练习太极拳还要练胆,要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
当然,如果为了健身练习太极拳,那么只培养“精、气、神”就可以了。
练习太极拳时,如何培养自己的”精、气、神”呢?王宗岳、武禹襄等老前辈们的拳论对此论述得非常清楚。
总结这些历代太极拳大师们的论述,结合自己的练拳经验,我认为练习太极拳修炼内功,大体上要做到以下五点。
大师经验之谈!五点要素炼内功第一要素:心静不胡思乱想,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
”李亦畲的《五字诀》中首先要求的就是“心静”,所谓“心不静,意不专”。
心静以后,神意才能专注,练拳才能从容不迫,体态自然。
第二要素:意专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
用意就是用心的意思。
《十三势歌诀》说:“式式存心揆用意”,也是意专的意思。
只有心静、意专,练拳时才能精力集中,目的明确。
第三要素:神舒精神要舒展、舒畅。
武禹襄说:“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就是讲精神要集中,外表要平静,不能剑拔弩张。
这也就是要求蓄神——把精神涵养好。
练拳时既不能精神涣散,也不能精神过于紧张,以至于到剑拔弩张的程度。
所以,要神舒体静,神意舒展,也就是精神集,同时神气又要舒展舒适。
第四要素:气畅呼吸要舒畅。
太极拳要求养气,所谓“气以直养而无害”。
练拳要”以气运身,务令顺遂”;“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这里的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中医讲的内气。
内气运行要顺遂流畅,发于丹田,达于四梢。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身体舒畅,呼吸细长慢匀,同时还要腹部放松,气沉丹田。
所以歌诀说:“腹内松静气腾然”。
这是锻炼内功的法门。
按照中医学讲,人体一呼一吸,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这样,就会产生内气。
所以腹部松静后,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时,在丹田就会产生“气腾然”的感觉。
内功修炼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内功修炼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内功修炼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修行方式,它强调通过锻炼身体来达到强健健康、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
而当内功修炼达到一定的境界时,就可以实现身心合一的状态,即身体和精神达到完美统一,达到真正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本文将探讨内功修炼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并分享一些相关的修炼方法。
一、内功修炼的基础要素内功修炼要实现身心合一,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要素。
其中,呼吸调控、身体锻炼以及心灵修养是内功修炼的三个重要方面。
1. 呼吸调控:呼吸是人体生命的基础,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调节身心状态。
通过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方法,可以放松肌肉,减轻压力,帮助身体进入松弛状态。
2. 身体锻炼:身体是内功修炼的载体,通过锻炼身体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
包括但不限于太极拳、瑜伽、气功等练习,可以帮助调节肌肉、筋骨、内脏等身体器官的功能,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3. 心灵修养:心灵修养是内功修炼的核心,通过冥想、静心、心理调节等方式,可以提升心智的平和与智慧。
通过培养内心的宁静与善意,可以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情绪稳定性,从而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二、内功修炼的方法与技巧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需要长期坚持内功修炼,并运用合适的方法与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内功修炼方法与技巧,供参考。
1. 冥想:冥想是内功修炼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专注于呼吸、感受身体感觉等,让思维达到空灵、平和的状态。
坚持冥想可以提高专注力、减轻压力、平衡情绪。
2. 气功: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与身体姿势,以达到调整体内气血流动的目的的修炼方式。
通过练习气功,可以增加气血的流动性,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促进身心健康。
3.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拳术与养生方式,通过缓慢舒展的动作与呼吸配合,达到调整身体与心智状态的目的。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增进身心的和谐统一。
三、内功修炼达到身心合一的益处内功修炼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将给人带来诸多益处。
武当内功(养气、练气法)

武当内功(养气、练气法)夫内功者,一曰养气,一曰炼气。
养者,涵养培养之意;炼者,锻炼运使之意也。
武当内功尤重修善养,养炼并举。
“气之在人也,周行五脏六腑,百骸九窍之间,导而行之,小可治病,大可延年”,此之谓金丹养生也。
“盖培养中气而后元气充足,善涵养而后性气不动,性气不动而后神清。
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
如是始可制敌命中,故拳术于养气尤为不可缓也”,是又直指技击之真髓。
武当内功讲究以心为主,以气为用,重意不重形。
其养气功夫纯循道法自然。
以浑圆桩为例:功法要求习练者双脚平行与肩同宽,双手缓缓前抬,成抱球状置于丹田处:掌心涵空,虎口撑圆,沉肩坠肘,头正肩正跨正;双腿微曲,全身放松,舌顶上腭,口轻闭颌微收,神光内敛(双眼微闭),顺腹式呼吸,呼吸要深、长、细、匀,意守脐下气海穴处。
此乃守中之法。
《易筋经》云:“守中者,专于积气也。
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胸怀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
其所谓积气,实为养气耳。
如是,经百日修炼,大多习者均可腹内结丹。
炼浑圆桩功必须意念诱导,否则对身体有害,称为死桩。
意念诱导,又叫意识引导。
初炼者都要先从手部内视起,先想到手部的麻热胀,快则几秒钟,慢则几分钟就会在手指、手心、手背出现或麻或热或胀的反应。
一旦出现麻、热、胀三种反应中任一感觉即为上功、得气了。
有了功感后不要让它(麻热胀)跑掉,想到它往小臂上走,小臂有了感觉,想它往大臂上走,大臂有了感觉引导它往肩部走、背部走、腰部走、胸部走、臀部走、大腿走、小腿走,直至脚部为止。
到麻热胀感觉(有一种感应也算)到了脚部时,说明从上到下、从肢体到整体部分产生了功感,即皮下肌肉层,至此,(第一层)功夫已炼成。
接下来就需要意守丹田养它炼它,修习第二层金丹大道。
“精养灵根气养神,元气不走得其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老一辈武术家们极其看重这丹田的养炼功夫,“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
延年益寿才是修炼内功的真正目的。
中华武术的气功与内功修炼

中华武术的气功与内功修炼
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气功和内功修炼而闻名于世。
气功和内功是武术修炼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对于提升武术技巧、增强体质、保健养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中华武术的气功和内功修炼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气功修炼。
气功,又称气的运行、气的调节,是通过调节呼吸、运动身体从而调整气的流动和积聚的修炼方法。
气功修炼包括静坐养气、气舒张、气收敛等练习方法。
其中最为典型的气功形式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等。
通过气功修炼,可以调整身体内部的气血运行,提高气的流通和积累,从而增强身体抵抗力,保持身心健康。
其次是内功修炼。
内功是武术修炼中最为深奥的一部分,是通过修炼意志和气的结合来达到锻炼肌肉、筋骨和内脏器官的目的。
内功修炼包括周身功、五禽戏、八段锦等。
内功修炼强调的是通过呼吸和内心意志的调控来锻炼身体内部的力量和能量,从而达到提升身体素质和武术技巧的效果。
在中华武术中,气功和内功修炼不仅是武术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健养生的重要手段。
通过长期坚持气功和内功修炼,可以有效地调整身体内部的气血流通,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另外,气功和内功修炼还能增强自身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的气功和内功修炼是一项非常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对于提高人们身心素质、增强体质、保持健康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气功和内功修炼这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武术,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气功和内功修炼的力量。
愿我们能够通过气功和内功修炼,获得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抗打内功秘笈与修炼法要_txt

哈气气感强烈,其妙无穷,效应无比,如能调动内气重点针对病灶哈气,更有去病如神之效。随着功夫深入,气贯全身,更有无上之境界。
如此反复不下36次。
3、叼压
接上,双手放在小腹前,掌心向内,拇指相贴,大臂紧肋。吸气,双手成勾手叼起至胸口,此时吸气尽。喷气,双手成掌猛然下压,脚趾抓地。
如此反复练习。
以上功法大壮肾气,房事后练习可以迅速恢复体力。
二、拍打
慢慢地行走,呼吸调均好。然后吸气,右手外摆动,配合吸气,然后以右手虎口部位回击丹田,同时配合喷气,身体一紧抗击。然后换左手如法行之。
抗打内功秘笈与修炼法要
1、捏呼:
双手平抬于胸前,十指张开,掌心向下,吸气,十指慢慢地握向掌心成拳,同时气吸尽。然后微微呼气,全身放松。
站、坐势不拘,动作、呼吸越慢越好,时间越久越好。仔细地体会气入身体和松紧转换的感觉。是非常好的养生内功。为入门之基础。
2、吸喷:
站式,双手自然放在两腿侧,十指自然分开。微开嘴唇,缓和、自然地吸气,小腹自然鼓起,同时十指自然向掌心弯曲,成拳时吸气尽,嘴唇张闭。微闭气约3秒,猛然将气用力从鼻中喷出,同时双拳猛然一紧、2拳猛然一紧握、脚十趾猛然扣地。注意:喷气时小腹是猛然一沉的。
如此交替。
部位顺序:下丹田——两肋(从上而下,左手击右肋,右手击左肋)——胸口(左手击右乳直线而下,右手击左乳直线而下)——肾子(左手击右,右手击左)。
三、哈气
静立,双手负于背后。微张嘴唇吸气,同时收腹。然后开口哈气,声音以自己听得见为度,仔细体会气往身体内压的感觉,小腹同时鼓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武当游龙太极拳内功养生九势习练要领(原创)

武当游龙太极拳内功养生九势习练要领武当游龙太极拳,源自于中国传统道教文化,是罕见的传统养生太极拳,它以松沉、稳重、含蓄、唯美见长,有时像山间的云雾,舒缓大方,变幻莫测;有时像奔腾的潇湘,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练好武当游龙太极拳,能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膊,驾驭时代发展的洪流。
起势的要点:起式前要站立一分钟以上,吸气时,要周身膨胀;呼气时,重心折叠下落。
然后,松胯,左脚横跨一步,左脚内侧擦地迈出,略宽于肩。
拳论曰: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即练拳者,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而后方能达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
第一式开合深吸动作要领:松胯,两手下落,至两胯前,掌跟下按。
两手慢慢向上掤起,举至与肩同高后,慢慢下捋。
捋至两胯前,悬腕翻掌,左逆右顺画圆后,向前向上捧起。
分落:捧至与肩同高,翻掌,掌心向下,双手弧形成椭圆状下落。
分起:两手在腹前微合后,向上成弧形椭圆状,顺分落的路线掤起。
合落:与肩同高后,两手腕部相合,掌心朝下慢慢下捋。
注意:松胯时,先松右胯,再松左胯。
双手上掤时,重心上移,当两臂与身体成45度角时,尾椎下沉。
双手下捋时,重心下移,当两臂与身体成45度角时,微微拔背。
悬腕翻掌,双手画圆时,要以腰催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以肘带腕,力达指尖。
双手分落分起时,如同手拭椭圆开花瓶,第二式立圆运掌动作要领:1、接第一式,两手逆时针画立圆后,向右推出,同时身体右转。
2、重心后移,裆起下弧,重心前移,放在右腿上,跟提左脚,上身持不动。
3、微放松后,左脚向身后偏前横跨一步。
4、随后身体左转,两手相合,逆时针画圆后,在偏右胸前,开合一次。
5、然后身体右移,微右转,打开右手,弧开下搂后,左转垂于裆前。
6、重心右移,身体右转,跟抬左脚,两手交叉,抱于胸腹前。
7、重心下沉,向后出左脚,两手同时打开外撑,偏左马步。
8、双臂为轴,顺时针缠绕,一圈半后,身体右转,左手合于右手,右弓步。
9、两手下按,然后向左推出,两腿从右马步变成仆步,再变成左弓步。
内功养生十三势

内功养生十三势(请好友指正)内功养生十三势,是按照太极拳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编排的养生套路。
主要是以意念的运行催行全身气血,以丹田锻炼真元,使气血流转全身、真气充盈全身,达到防病祛病、身体内壮乃至延年益寿之功效。
全套动作皆不用力。
一、定势未求动,先求定。
通过中定的练习,培养意念以及使用意念的方法,使身心松静下来。
1、无极式:收心聚意守丹田。
【口诀】两耳垂肩落于心口听心跳;眼观鼻鼻观心;心落丹田。
【动作】随着默念口诀,两手缓缓由侧面举起,至头上抱圆,中指尖轻轻相接。
再缓缓由面前落与心口膻中穴,中指尖轻抚在膻中穴上,轻点7次,静静地守一会儿。
然后沿着胸前中线缓缓下落于丹田,中指始终不分开,浅浅地食指和拇指也接在一起,拇指尖轻按在脐中,其余手指和掌心轻按在小腹上,中指按在气海穴上,轻点7次。
拇指和食指之间呈现一?型,意念集中于掌下小腹内,静静地守一会儿。
【歌曰】目视一尺不外散,专心求得心内安。
细听心跳耳垂肩,眼鼻心照落丹田。
1一念代替一万念,无欲无求真自然。
2、太极式:从头到脚求放松。
【口诀】头是气球空中飘,臂如空袖向下垂,心肺下落胸内空,小腹膨松胀如棉,命门腰胯轻轻撑,裆圆膝曲如簧弹,脚趾挂地脚跟松,涌泉打开水落地。
【动作】1、头漂。
在无极式结束时,右(左)胯松开,轻轻分开两脚约一肩宽。
随着默念口诀“头是气球空中飘”,两手缓缓贴身抬起,两中指至廉泉穴(喉结点)处分开,两手分别向上托住两腮,掌根托在腮下,拇指按在耳后凹陷处,中指肚按在太阳穴上,掌根和十指尖轻按7次。
同时意想头像一个气球慢慢地充满氢气,漂浮在空中,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练功结束,最好是在行站坐卧等情况下都保持这种漂浮的状态。
2、臂垂。
默念“臂如空袖向下垂”,松开两肩、肘,使两臂毫无支撑地自由垂下。
3、空胸。
默念“心肺下落胸内空”,轻提肩角猛然落下,反复做7次,意想十指像下垂的葡萄。
同时胸内心肺放松下垂,胸部有落空的感觉。
4、圆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謂小周天是指人体机构的基本区域, 不包括四肢在內。相对的,「大周天」 则率指全身,有所謂的「七经八脉」各 种复杂的运行方式。这些理论原为道教 修仙、练丹等研究之副产品。后來有道 术之士用之行医,就产生了「針灸」。
小周天包含了身体的五脏六腑,以及头 脸、背脊等部位,同时又经过「经脉」 中之任、督兩脉,如果能给予適当的按 摩,使气血貫注其间,必然可以增进其 功能。然而这些区域並沒有隨意肌供我 们运动,而且也不是外表的按摩即可奏 功。因此必須先利用想像力,不斷地练 习。时日一久,意到气隨,神经原在经 常的刺激下,就会产生一些反应。
蔡龙云先生有专文探讨此划分的不合适,
孙禄堂在与宋世荣的交谈中,宋世荣一
语道破玄关“拳术无内外之别”,如要
硬分,那就是“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 养气者即外家”[1]。按此说理少林拳与 太极拳如在练习时不注重“养气”同样 都属于外家。
[1] 孙禄堂武学录.人民体育出版 社.2002(378)
“内功”的书本概念是:
内功,主要是调气、养气、运气于体内,使经 络通畅,内脏无疾,精神焕发,体貌康健。
“发劲循循”、“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既得气窍,再译劲诀”、“横劲竖劲,辨之 分明”
《寿世传真》--徐文弼
对外功和内功作了明确地阐述,作者认为“外 功”,主要是按摩与导引。按摩包括身、首、 面、耳、目、手、足、肩、背、腹、腰等部位 的功法;导引有十二段锦图诀、八段杂锦歌、 六字治脏决等功法。而“内功”是指调息和小 周天功法(含静坐、风视、叩齿、鼓漱、咽津和 运气于任督二脉)。徐文弼主张动静兼练,他所 述的内功法指的是“息心调息”的“调息及黄 河逆流”,显然是气功静功的一种。
人体在保持松静状态和相对固定的练功 姿势时.以调身,调息、调心、存想、 意守、任督二脉运气等方式,加强生物 电、磁等效应,派生和增加生命信息, 疏通信息通道,使人体的有序程度提高, 从而达到强体祛病之目的的功法。
主要理由就是内功锻炼还应该有增加内 劲的目的。查目前能够阅读到的较早的 内功着述《内功四书》中多次提到 “劲”,就可判断内功在养气、练气的 基础上通过运使气达到与“外练筋骨皮” 不同的功效。所以我们总结出内功的三 要素:养气、练气、运使。
一般说来,练习不可燥进,初练一日呼 吸三次,每日渐渐增加,不要超过体能 的极限。练到一个月后,一次能做三十 次呼吸,腹中受压时会感到中心处坚实 发热,在练功的人说来,那里就叫做 「丹田」。其位置大約在肚脐下有一个 「田」字形肌肉的中央,其感觉如同练 「丹」发热,且位置集中似丹,故称丹 田。
这种练气的方式叫做「气沉丹田」,又 称为逆式呼吸。练到相当程度后,有些 派別还要练「正呼吸」,那是在压下橫 隔膜作深呼吸时,要把腹部肌肉放松, 在吐出空气时,再压迫腹部。这是为了 減轻「氧债」以及破除执着于強练压縮 式呼吸的习惯,到最后在任何情況下, 都能維持呼吸的功能。
《内外功图说辑要》-席裕康
内功主要是心意静定的坐功法。 其上集与“内功正、背面图”同列的还有“乾
道初坐图”、“坤道入手图”,实际皆为坐功 式,作者附识宣秘皆静坐存想之要点。其后绘 四照图(普照、反照、时照、内照)主要讲述的 是调息运气以通任督二脉.他认为“人能通此 二脉,则百脉皆通而无疾矣”。 其下集所载“调息内功诀”则引自《内功图 说》。
金一明的《练功秘诀》
“练于身体之内者,是曰பைடு நூலகம்壮,练于四肢 之间者,是曰外壮。···夫外壮之练成, 仅足以言勇,内壮之练成,始可以言道。 言勇者亦可以震世骇俗,言道者始得以 入圣超凡。是内外壮之分。”他把内外 功的差异提升到了“为俗为圣之分阶”
黄宗羲为浙东武术家王征南撰写
的《王征南墓志铭》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 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 外家······。”其子黄百家在《内家拳法》里记述了: “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 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 林······。”从此,中国武术开分“内外家”之先河。 对应于“内、外家”的武功,就自然被人们约定俗成 为了“内、外功”。“据此则似内家主静,外家主动, 故内家外家犹言内外功也。”[1] [1] 徐哲东. 国技论略.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
关于“内功”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内功养生的实质 内功养生的现代说解
内功——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武术或气功。 外功——锻炼筋、骨、皮的武术。
---最新版的汉语词典
《内功四经》--王南溪
(公元629年间记录的书)该书分4篇,即内功、 纳卦、神运和地龙。内功篇专讲气的脉络、格 式、气窍,生劲的理法及真气运行于体内,而 使外形健壮境界。
“内功”的概念定义为——通过系统的养 气、练气,锻炼身体内脏器官的功能, 到达能够主动运使气,增加劲力的练习 方式。
内功养生的实质
内功养生的实质其实就是在武术内功有 序的练习下,人们得以祛病、健身、壮 力,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内功养生的现代说解
內功锻炼的方法很多,原則上不外用腹 式呼吸法,在吸气时尽量使橫隔膜向腹 部下压,同时提起肛门的括約肌並收縮 腰肌、腹肌,使腹腔向內压縮,容量減 小。这时血液立刻通达全身,人感到身 体发热、皮肤发胀,这就相当于身体运 动的效果。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周述官
“内导引者,内功也;”“外运行者,外功 也”。作者认为内功能使“病去身强,内充气 积,任督交通。导引路熟,河车运动,存想意 纯。”其所言内功之法有练元丹说、返归说、 运气说、任督二脉图说、通关诀、坐身内功图 式、呼吸歌诀、行功存想要诀等.他还认为有 些功法虽有“呼吸存想,但不完全属内功的范 畴,如立八段锦、韦驮劲十二势、按摩操腹九 冲图等,故称其为“内功支流”,这显然是养 生家的一种分类方法
王震内功养生修 ppt课件
一提到“内功”,大家肯定会有一种
武林高手才具备的概念,金庸小说中,那 些太阳穴鼓鼓者无一不是内功深厚的代表。 那么金大侠描述的内功深厚者到底是个什 么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内功 到底又是什么东西,内功养生应该包括哪 些内容,它的表象特征又是什么,如何甄 别内、外功?这都是武术专业学生更应该 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