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诫子书练习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练习题新人教版

第十五课《诫子书》练习题及答案(基础与拓展)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0.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年代久远,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有技巧的朗读能够有效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朗读请注意:一、把握停顿,读准节奏,切忌太快;二、揣摩虚词,读出韵味,注意模仿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
1.下列各组句中加括号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夫学须静(也)②贤哉,回(也)!B ①学而时习(之)②君子(之)行。
C ①静(以)修身②可(以)为师矣。
D ①思而不学(则)殆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2.选出下列括号中词语用法与“温故而知新”的“新”用法相同的一项()A.非淡泊无以(明)志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C.非学无以(广)才D.非宁静无以致(远)3.下面句中“以”字用法与“静以修身”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B.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非宁静无以致远。
4.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否定的形式肯定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强调只要能做到“淡泊”“宁静”就可以“明志致远”。
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指出放纵懈怠、轻薄浮躁带来的恶果将使人追悔莫及,警示儿子不要浪费光阴。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的“静”不是单纯的安静、沉静,而有淡泊名利,不为外物所动摇的意味。
5.阅读《颜氏家训·勉学篇》选段,完成文后练习。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
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基础闯关全练:第四单元15诫子书

15 诫子书基础闯关全练拓展训练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B.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C.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D.意与日.去(太阳)答案D日:岁月。
2.下面的“学”字一词多义,请分别写出其含义。
非学无以广才学{非志无以成学答案学习/学业成就解析要结合语境推测词义。
3.下面的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请分别解释。
(1)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用作动词,)答案(1)使……广,即“增长”(2)立志解析根据词类活用类型的提示进行解答。
4.翻译特殊的文言句式。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倒装句:介词和宾语倒装,正确语序应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译文:解析要按照正常语序翻译。
能力提升全练拓展训练1.把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的位置,正确的位置是()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得何等的好!现在人们注重用传统经典来教育下一代。
(A)一些家训,一些幼年启蒙读物重新受到关注。
(B)其中有的是对行为举止的强调,今天看来虽然严格,但能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有的是对道德情操的熏陶,意旨深远,直指伟大民族的精神源头。
(C)有了这样的认识,让人敬畏。
(D)可喜的是,不少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
答案C被还原的句子是个例句,而文中“有了这样的认识”的前面应该提到类似“这样”的句子,所以应把这个例句还原到文中的C处。
2.古人既取名,也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别有趣味。
如“孔门十哲”之一的宰予,字子我,“予”与“我”同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字孔明,“”与“”同义。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端木赐,字子贡,“赐”与“贡”反义;南宋理学家朱熹,字元晦,“”与“”反义。
答案亮明熹晦解析分析题中所给的示例,“予”与“我”、“赐”与“贡”都在人物的名、字中。
仔细研究诸葛亮和朱熹的名和字,根据要求从中摘取答案即可。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诫子书课后习题新人教版

15 诫子书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2)俭以.养德(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多不接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C.静/以修身,俭/以养德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4.用课文原句填空。
(1)《诫子书》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 。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子书诫:告诫。
B.淫慢则不能励.精励:激励。
C.非志.无以成学志:立志。
D.年与时驰.驰:迅速逝去。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7.阅读全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8.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1题。
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基础训练原卷版)

第15课诫子书【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非淡薄无以明志B.非宁静无以至远C.淫慢则不能厉精D.险躁则不能治性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淡泊.(bó)险躁.(zào)B.致.远(zhì)枯.落(kū)C.淫.慢(yíng)穷庐.(lú)D.励.精(lì)治.性(zhì)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其作者是印度的作家、诗人泰戈尔,泰戈尔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B.《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
文章紧紧围绕济南冬天“温晴”这一总体特点来写,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之情。
C.书,又称“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我们学过的《诫子书》是东晋时期的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D.古代有许多特定年龄的别称,如“豆蔻”是指女子十三四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到达远方。
B.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D.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舍弃)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从通道)C.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理)D.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讲述)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非学/无以广才B.非淡泊/无以明志C.夫学/须静也D.淫慢/则不能励精8.源于《诫子书》中的“宁静致远”为不少有识之士所青睐,他们挥毫泼墨,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诫子书课时练习 新人教版

15《诫子书》一、基础知识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选自《周公诫子》,有删改)3.写出下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险躁则不能治.性( )(2)子无以.鲁国骄士( )4.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5.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译文:课时训练答案一、1.D 点拨:D项正确的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险躁则不能治性二、3.(1)修养(2)因为4.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5. (1)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

15 诫子书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2)俭以.养德(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多不接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C.静/以修身,俭/以养德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4.用课文原句填空。
(1)《诫子书》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 。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子书诫:告诫。
B.淫慢则不能励.精励:激励。
C.非志.无以成学志:立志。
D.年与时驰.驰:迅速逝去。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7.阅读全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8.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1题。
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练习题含答案

15《诫子书》课时训练一、基础知识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选自《周公诫子》,有删改)3.写出下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险躁则不能治.性( )(2)子无以.鲁国骄士( )4.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5.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译文:课时训练答案一、1.D 点拨:D项正确的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险躁则不能治性二、3.(1)修养(2)因为4.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5. (1)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诫子书习题教案新人教版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 A.非志无以成学——不做笔记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B.俭以养德——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C.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思想也随岁月而消失。 D.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动作缓慢就不能振奋精神。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 养自己的品德。 B.作者认为“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如果人们 的内心始终保持宁静,就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C.本文中心论点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D.作者在文中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学习,还是做 人,作者强调的都是一个“静”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____学__习__必__须__静__心__专__一__,__增__长__才__干__必__须__刻__苦__学__习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_不__学__习__就__无__法__增__长__才__干__,__没__有__志__向__就__无__法__使__学__习__有__所__成__就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__年__纪__随__同__时__光__而__疾__速__逝__去__,__意__志__随__同__岁__月__而__消__失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诫子书1.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的信。
文章虽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
2.文化常识古代书信的别称书信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为表示不同的种类,古人使用了不同的名称,如:(1)函:如“便函”就是便信,“公函”就是公文。
(2)书:如“家书”就是家信,“手书”就是亲笔信。
(3)札:原指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书信。
如“大札”“惠札”“便札”。
(4)简:原指写字用的竹片,引申为书信。
如“书简”“小简”。
(5)笺:供题诗、写信用的纸张,引申为书信,如“便笺”“锦笺”“华笺”。
(6)尺牍:牍,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简,狭长形,长约一尺,故称“尺牍”。
(7)尺素:素,纸未发明前,富贵人家常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
尺素引申为书信。
(8)鸿雁:典出自《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此后文学作品中常用“鸿雁”来代书信。
如成语“鸿雁传书”。
3.文言考点链接解释文言实词【方法指导】(1)扩词法。
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积累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特殊现象。
(3)揣测法。
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上下语境推断语义。
这种方法切忌脱离文本,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考查的文言实词,遵循的是“考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原则。
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习题链接】见“积累与运用”T4,“拓展阅读”T10。
01 积累与运用◆课前预习◆1.汉字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淡泊.(bó) zhì(致)远淫.慢(yín) 遂.成枯落(suì)励.精(lì) 险zào(躁) 穷庐.(lú) 年与时chí(驰)2.请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诫子书》的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基础提升◆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详见本课“文言考点链接”】(1)夫.君子之行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2)静.以修身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3)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明确、坚定(4)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达到(5)非学无以广才..广才:增长才干(6)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7)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轻薄治:修养(8)年与时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学有所成。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6.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包含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的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诫子书》中阐释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会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7.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作者从做人和学习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8.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9.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中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03 拓展阅读刘备敕刘禅遗诏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染他病,殆不自济。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不复自伤,但以卿①兄弟为念。
射君到,说丞相叹②卿智量,甚大增修③,过于所望。
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④。
汝父德薄,勿效之。
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⑤,可自更求闻达。
【注释】①卿:旧时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相当于“你(们)”。
②叹:赞叹。
③增修:即“溢美”,意思是赞美的话说得很多。
修:美好。
④能服于人:能够使别人信服。
于,这里表示行为的对象。
⑤道亡:(所抄之书记)在途中丢失。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详见本课“文言考点链接”】(1)朕初疾,但下痢耳.耳:罢了(2)不复.自伤复:再(3)勿以恶小而为.之为:做(4)未.送未:没有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只有贤明和德行好,才能够使别人信服。
(2)汝父德薄,勿效之。
你父亲我德行浅薄,你不要仿效他。
1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断一处)审能如此/吾复何忧!13.遗诏中谈到对待善与恶的态度的名句是什么?就此谈谈你的感想。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感想:人们总说好习惯受益一生,其实一点也不假,坏事虽小,但日积月累也会酿成大祸;好事虽小,但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附参考译文:我最初只是得了一点痢疾而已,后来转而得了其他的病,恐怕难以挽救自己了。
五十岁死的人不能称为夭折,我年纪已经六十多了,不再为自己感伤,只是惦念你们兄弟。
射援先生来了,说丞相(诸葛亮)惊叹你的智慧和气量,有很大的进步,远比他所期望的要好。
要真是这样,我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啊!努力啊,努力!不要因为坏事很小而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
只有贤明和德行好,才能够使别人信服。
你父亲我德行浅薄,你不要效仿他。
可以读一下《汉书》《礼记》,有空时系统读一下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六韬》《商君书》,对人的思想和智慧会有很大帮助。
听说丞相已经为你抄写完一遍《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还没给你,就在途中丢失了,你自己可以再找有学问的人学习这些东西。
04 综合性学习你所在的学校正在开展以“家风家教大家谈”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4.为了宣传这次活动,校学生会拟写了一幅宣传标语。
下面是这幅标语的上半句,请补出下半句。
(要求:与上半句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严家训时时记,[示例]好家教人人夸(立家训代代传)15.很多人喜欢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为自己的家训,请欣赏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对这幅书法作品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A.娟秀飘逸,点画遒美,使人百看不厌。
B.行笔灵活连贯,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
C.字形扁方,有明显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D.烟云缭绕,龙蛇飞动,及其彰显个性。
16.某同学今年春节去一位亲戚家做客,只见亲戚家6岁的小孩儿拿起筷子,把桌上自己爱吃的菜一个劲儿地往碗里夹,亲戚劝阻无效,奶奶在一旁说:“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你同意奶奶的说法吗?请说说理由。
[示例一]不同意。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养成,文明礼仪要从小事做起。
[示例二]同意。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
先主托孤至章武三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
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
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
”诸葛亮流泪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为大汉竭智尽忠,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
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
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君主刚刚去逝,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建兴三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
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
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