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课文分析1

合集下载

《静夜思》说课稿

《静夜思》说课稿

说课稿:《静夜思》——李白一、教材分析《静夜思》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简洁深刻,情感真挚。

这首诗通过对月光照耀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夜不能寐时的思乡之情。

此诗语言平实,意境优美,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通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审美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了解诗中的基本意思及表达的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情境创设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理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讨论交流和诵读指导等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中提升。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夜的图片,创设诗意浓厚的夜晚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学习诗歌:首先,教师领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如:“诗人为什么会有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如何反映诗人的心境?”深入探究: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享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诗歌朗诵:选几位学生来朗诵诗歌,鼓励用心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传达出来。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家的思念,或者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写一段话,表达读完《静夜思》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家中朗诵这首诗给家人听,分享学习的乐趣。

七、说课结束通过《静夜思》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诗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深入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审美,。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4.1《静夜思》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4.1《静夜思》教案

《静夜思》教案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静夜思》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成功地表达了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生字词,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以达到学生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一、教材分析:《静夜思》是部编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静夜思》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是一首语言浅显却情感真挚的思乡曲。

全诗只二十个字,却成功地刻画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本课识字安排了九个有认识的生字,其中“思、床、光、故、乡、前、低”这些字要求会认也要求会写。

除此之外还有“前”共学会写7个生字。

课后练习提出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1.搜集诗人李白生前的资料及本诗写作背景材料。

制作本课的生字通过多媒体展示。

2.熟读《静夜思》。

预习生字。

二、教学目标:1.认读“夜、思、故、举”等9个生字;正确书写“思、故、乡、光、低、前、床”这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并背诵。

3.想象画面的场景,初步理解诗人的浓浓的思乡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规范端正整洁书写生字,读出诗的韵律。

难点:根据画面场景的设计理解诗人的思乡情。

四、教学方法1.吟诵教学法。

2.配乐朗诵法。

五、教学资源1.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是盛唐时期的典型代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

他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歌近千首,有“诗仙”的美名。

他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2.相关诗歌。

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课题1、猜谜语的形式和朗读《古朗月行》引出诗人。

2、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前的创造以及写《静夜思》的写作背景。

人教版小学语文《静夜思》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静夜思》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静夜思》课文原文及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原文如下: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赏析如下:
《静夜思》是李白在异乡的深夜里,对故乡深深思念的情感表达。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浓厚的诗意和深沉的哲理。

首句“床前明月光”,描绘出一幅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的场景,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接下来的“疑是地上霜”,通过将月光与霜进行比喻,既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冷色调,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举头望明月”一句,诗人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向往。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诗人低下头,陷入深深的思考,他的思绪飘向远方的故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怀念。

整首诗以月光和霜为引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已经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诗句,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这首诗以其深情的抒怀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静夜思》课文解析

《静夜思》课文解析

《静夜思》课文解析《静夜思》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创作于李白的晚年,以简洁、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在深夜思念故乡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下面,我们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解析。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整体结构。

《静夜思》共有四句,每句五个字,采用了叠句和对仗的手法,形式上简洁而规整。

整首诗以晚上的静谧夜晚作背景,表达出作者深夜思乡的情感。

通过这种结构的安排,诗歌的节奏感和情感的张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其次,我们来分析诗中的具体内容。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通过明月的光辉照耀着床前的景象,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具体的场景,同时也为后续的描写打下了基础。

“疑是地上霜”,通过使用“疑是”这一词语,给人以不确定的感觉,也为后续的思乡之情埋下伏笔。

第二句“举头望明月”,诗人通过举头这一动作,暗示了他抬头望向天空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他思乡的冲动。

“低头思故乡”,通过低头以及思故乡这一词语的运用,将人物内心的情感与场景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

第三句“明月照乡关”,此句中的“乡关”,可指代边关,也可指代家乡的城门。

通过明月的照耀,再次强调了作者的故乡情结。

“流光倍思远”,通过运用“流光倍”这一表达,诗人表达了思乡之情的深远和浓烈。

最后一句“孤灯倍伴影”,一方面通过“孤灯”来暗示此时的诗人身处孤独的状况,另一方面,通过诗人的影子与灯光相映成趣,强调了他与自己的交流与对话。

“对影成三人”,通过对影人数的描述,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思乡时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总结起来,《静夜思》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一个人深夜思乡的情感描绘,展现出人们在异乡漂泊时对故乡的思恋之情,激发了读者对人生和家园的深思。

这首诗通过准确而精妙的语言运用以及独特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和推崇。

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8《静夜思》(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

8《静夜思》(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

统编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静夜思》说课稿一、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静夜思》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

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课文的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生动展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传达了诗人的情感。

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一直未得人赏识。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古诗词中精练、含蓄、优美的语言是引领学生进入诗意浓浓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凭借,它对净化学生心灵,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有着重要意义。

一年级的古诗教学在解决识字、写字教学重点后,应把诵读古诗和感悟诗韵、体味意境作为另一重点,要让学生视诵读为一种兴趣,一种享受,主动地背诵积累古诗,加强体验,增强语感,在读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文化的熏陶。

因此,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指导书写“思”字。

2.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3.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思”。

2、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二、直面问题,针对指导——说学情以往封闭式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从“零”教起,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原有水平。

而实际上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他们学习古诗的资源,因此对于学生学情的了解至关重要。

这首诗流传广泛,不少学生已经能够朗读与背诵,但往往是无心成诵,并不明白内容。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静夜思》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静夜思》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教材分析: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意:银白色的月光照在床前,好像地上下了白霜。

抬起头来望着高高挂在天空的明月,便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自然,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的美名。

他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我会写:思sī(思想)(心思)(秋思)(三思)床chuáng(木床)(床头)(大床)(双人床)前qián(前后)(以前)(从前)(前天)光guāng(月光)(阳光)(光头)(光明)低dī(低头)(低音)(高低)(低三下四)故gù(故乡)(故国)(故人)(故土)乡xiāng(乡音)(同乡)(思乡)(水乡)我会认:夜yè(夜晚)思sī(思乡)床chuáng(起床)光guāng(阳光)疑yí(怀疑)举jǔ(举手)望wàng(看望)低dī(低头)故gù(故乡)易错的字:思:上面是“田”,不要写成“因”。

前:“前”下面的部分“月”的一撇要变成一竖。

光:“光”上部分先写中间的竖,再写两边的点和撇。

低:“低”右边第二笔是“竖提”,最后一笔是“点”。

多音字:思sī思乡sāi于思地dì地上de轻轻地近义词:望--看思--想举头--抬头反义词:举头--低头课后习题: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古诗时,首先读正确,读得一字不差,而且读出古诗的韵律。

如朗读节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1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1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1《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内容,本文将通过对三首古诗的解读和赏析,展示出这些古诗的意境和美感。

第一首古诗是《静夜思》。

这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思考和寂寥的氛围。

诗人在床前明月光的照耀下,思念远方的亲人,思绪万千。

通过诗人对大自然和内心情感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亲情的思念之情。

第二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古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通过描写登上鹳雀楼所看到的美景,表达了对国家兴旺和社会繁荣的向往之情。

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楼前烟柳画桥、楼外巫山云雨的景象,展现出了壮丽的山水风光和充满活力的社会场景。

通过读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国荣兴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第三首古诗是《悯农》。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一首农民题材的诗歌作品。

诗人通过描绘农民劳作的场景和艰辛,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和他们所承受的困苦的同情之情。

诗人生动地描绘了农民的汗水、背脊和瘦弱的身体,将读者带入到了一个对农民辛勤劳动致以敬意和同情的氛围中。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到农民辛勤付出的重要性及其所面临的困境。

总的来说,这三首古诗通过各自独特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文人对生活、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关怀之情。

这些诗歌表达了情感、思考和对美的追求,激发了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品味和欣赏这些古诗的精髓,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能够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古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诗人的才华和智慧,也能够从中获取灵感和力量,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文化修养。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古诗三首》这个单元时,能够充分理解和欣赏其中的诗意,感受到诗歌的美好和力量。

通过读古诗,我们能够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也将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去更多的启示和收获。

《静夜思》古诗词讲解、注音、习题全集(附参考答案)

《静夜思》古诗词讲解、注音、习题全集(附参考答案)

《静夜思》[唐] 李白chuáng qián míng yuèguāng床前明月光,yíshìdìshàng shuāng疑是地上霜。

jǔtóu wàng míng yuè举头望明月,dītóu sīgùxiāng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注释】:[1]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2]疑:怀疑,以为。

[3]举:抬、仰。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拼音类练习题一、把生字和相对应的音节连起来。

夜疑望举jǔyèyíwàng二、读句子,写汉字。

qián guāng我家屋有一棵枣树,早晨,灿烂的阳照在它的身上。

三、根据拼音默写古诗。

《静夜思》[唐] 李白chuáng qián míng yuèguāng,yíshìdìshàng shuāng。

jǔtóu wàng míng yuè,dītóu sīgùxiāng。

四、把正确的读音圈起来静(jìng jìn )夜(yè yuè )床(chuán chuáng )光(guā guāng)头(tóu tuó)故(gù gǔ)疑(yíí) 举(jǚjǔ) 望(uànɡ wànɡ) 夜(yè iè )字、词类练习题一、查找错别字,圈起来,右边横线上改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床chuáng
望wàng
乡xiāng
3.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 能读正确呢?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yè sī chuáng guāng yí
夜思床光疑
jǔ wàng dī gù
举望低故
你还会读这首诗吗?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二、创设情境,感受诗意。
1.小朋友们,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 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 李白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 过窗又洒落在床前,那月光明亮如霜。 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 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的情感,在他心里油然而生。
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 他没有电话可以和亲人朋友聊天,回 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 汽车、火车、飞机让他快点回家,他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 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 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有人知道这 首诗的作者吗?
3.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 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 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 为“大李杜”。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
j静ìng




táng lǐ bái
【唐】李白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


shì



s上hàng
霜shu。āng


tóu

w望àng
m明íng
yuè
月,


tóu



g故ù xi乡āng。
2.识字正音。
yè sī chuáng guāng níng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 白的心情是怎样的?
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同学们看着画面,想 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小朋友们,如果你离开了爸爸 妈妈,十分想念他们,却无法相 见,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想到了 什么?心情又会是怎样的?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写字练习,学写七个生字。
上部框型上宽下窄。 “心”卧钩呈月牙形,三点间 距大致相等,点画位置恰当。

部首

思 结构 上下 笔画
9
字意:
组词: 造句:
①想,考虑, 动脑筋;②想念, 挂念;③思路,想 法。
思考 思路 反思 心思
1.欣赏并学唱歌《静夜思》。
2.回家和家长一起找找李白写 的另外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这首古 诗表达了诗人 对故乡思念之 情。
“广”上点居中,横画稍短, 撇画斜度、长度适中。“木”横画 稍短,竖画正直,撇捺均在横与竖 相交处起笔,舒展、对称。
chuáng 部首
床广 结构 半包围 笔画
7
字意:
组词: 造句:
①床铺;②像床的 东西;③量词,用 于被褥等。
床单 床铺 温床 病床
小男孩正 在学怎样给床 铺被单。
guāng 部首
光⺌ 结构 上下 笔画
6
字意:①光线,照射在 组词: 造句:
物 体体的上那能种使物视质觉;感②知光物彩,光波
朦胧的
荣誉;③景物;④光滑,光滑 月光笼罩着静
平滑;⑤完了,一点儿 月光 静的荷塘。
不剩;⑥露着;⑦副词,灯光
单,只。

部首
低亻 结构 左右 笔画
7
字意:
组词: 造句: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说说这首 诗写了什么?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在一个静静的夜晚,李白躺 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洁白的月 光透过窗户照在床前,就好像是地上 铺满了银色的霜一样。这时候李白抬 起头来看到那一轮挂在空中的明月, 忍不住低下头想起了家人。
夜思床光凝
jǔ wàng dī gù
举望低故
注意:床、光、望、乡是后鼻音。
3.互相读一读,争取把诗读 准、读顺。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情景朗读,体会意境。 1.把生字藏在星星里面,你还认识 它们吗?
夜思 床 光
凝举 望 低
2.齐读后鼻音字。
光guāng
小红的妈 妈每天晚上都 会给她讲故事。
三个斜向笔画平行, 大致均匀,间距适中, 撇画稍长。
xiāng 部首
乡乛 结构 独体 笔画
8
字意:
①城市外的区域; ②自己生长的地方 或祖籍;③行政区 划单位,由县或区 等领导。
组词: 造句:
乡愁 乡村 乡间 故乡
故乡的变 化太大了,真 令人惊奇。
五、拓展活动。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8 静夜思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导入。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月亮 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 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 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 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 古诗《静夜思》。
3.理解关键词。 ⑴听了老师讲的故事,你知
道题目的意思了吗?
静:安静。夜:夜 晚。思:思念。
⑵找出古诗中意思相反的词语。
举头
低头
4.这首诗中哪两句话是写诗人 看到的?哪两句话是写诗人想到的? 诗人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读 古诗,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相 关句子,再回答交流。
5.把古诗读给同桌听。
点撇居中,横画宜 长。下部紧凑,疏密均 匀,竖向笔画端正。
qián 部首
前丷 结构 上下 笔画 9
字意:
组词: 造句:
①跟“后”相对; 前辈 ②向前行进;③未 前程 来的(用于展望)。 前期
从前
危险时刻, 总是解放军战 士冲在最前面。
竖正而直,点撇左右对应; 撇画不宜太长,竖弯钩圆转自 然,钩尖朝上,钩底宜平。
①跟“高”相对; ②俯,头向下垂。
低调 低头 高低 降低
他一句话 也不说,只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头做自己的 事。
“古”横短,“口”正 对上竖,大小适中。“攵” 横画在上撇下部起笔,下撇 靠短横左端起笔,撇收捺放。

部首
故攵 结构
左右
笔画
9
字意:①意外的事; 组词: 造句:
②缘故,原因;③故 故乡 意,存心;④老,旧,故事 过去的;⑤本来的, 故意 原来的;⑥死(用于 缘故 人);⑦连词,所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