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方剂学总结(打印版)V3.2(A4纸)道非道
《方剂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2
20
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冷 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附子、大黄
、芒硝、当归、干姜、人参、甘草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 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2.3 润下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泄
21
麻子仁丸(脾约丸)
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麻子仁、杏 仁、芍药 +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
第三章 和解剂
3.1 和解少阳
序号
方剂名称
组成
功用
主治
28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 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柴胡、半夏
、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和解少阳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 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热入血室证。 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 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栀子 + (白 虎汤):石膏、知母、甘草 + (犀角地黄
汤):犀角、生地、芍药、牡丹皮 + 连翘、 玄参、桔梗、鲜竹叶
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 狂躁,谵语神糊,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 或抽搐,或厥逆,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 焦。
阳气虚弱。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 助阳益气,发汗解表。 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
大无力等证。
滋阴解表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 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最新中医综合考研方剂学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 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乌梅丸(脾肾虚寒蕴热,蛔虫内扰)温脾汤(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寒积结于肠胃)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筋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虚血少,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治痰饮——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饮停心下)真武汤(肾阳不足,水泛为饮)治带下——完带汤(肝郁脾虚,湿浊下注)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下注)治咳嗽痰血——咳血方(木火刑金)百合固金汤(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 •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一一荡涤肠胃热结(相须为用,攻润相济,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温脾汤(配附子)一一攻下积滞『制性存用』(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桃核承气汤(配桃仁)——逐瘀泄热(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方剂学考研总结

解表散寒, 恶寒发热,无汗, 麻黄、桂枝、芍药、细辛、 小青龙麻辛甘五味子, 温肺化饮 喘咳,痰多而稀, 干姜、炙甘草、半夏、五味 干姜芍桂夏(求饶) 舌苔薄白,脉浮 子 小青龙骂心肝五味子, 干姜嫂跪下(求饶)。 发汗解表 头项强痛, 鼻塞流 涕, 身体疼痛, 发 热恶寒或恶风, 无 汗, 舌苔薄白脉浮 紫苏叶、陈皮、香附、 甘 草、荆芥、秦艽、防风、川 芎、 生姜 加味香苏陈草风, 荆艽姜蔓与川芎。 恶风身热头项痛, 胸脘满闷服之松。
犀角地黄汤★ 《备急千金要 方》 黃连解毒汤 《外台秘要》
1 热入血 分证 2 热伤血络 证 三焦火毒 热盛证
4.3 清热解毒 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 上中二焦 火热证 泻火通便, 身热口渴, 胸膈烦 清上泄下 热, 面赤唇焦, 口 舌生疮, 咽痛, 吐 衄,便秘溲赤 连翘、 川大黄、 朴硝、 甘草、 凉膈硝黄栀子翘, 山栀子仁、薄荷、黄芩、竹 黄芩甘草薄荷饶。 叶、蜜 再加竹叶调蜂蜜, 膈上如焚一服消。
舟车丸
水 热 内 壅,气机 阻滞证
行气逐水
2.5 攻补兼施 黄龙汤★ « 伤寒六书» 阳 明 腑 实,气血 不足证 热 结 里 实,气阴 不足证 热结阴亏 证 攻下热结 益气养血
新加黄龙汤★ 《温病条辨》
滋阴益气, 大便秘结,腹胀, 细生地、 生甘草、 人参、 生 增液草人海参归姜汁 泄热通便 神倦少气, 口干烟 大黄、芒硝、玄参、麦冬、 燥, 唇裂舌焦, 脉 当归、 海参、姜汁 虚 滋阴增液, 燥屎不行, 下之不 泄热通便 通, 脘腹胀满, 口 干唇燥,舌红苔 黄,脉细数 玄参、 麦冬、 细生地、 大黄、 (增液承气妙),黄地麦 芒硝 元硝。 (增液承气妙),皇帝卖 元宵。
达原饮★ 《瘟疫论》
瘟 疫 疟 疾,邪伏 膜原证
方剂学总结(考研推荐)

功用
| 证治要点
|
焦黑,燥裂,脉沉 有力
药物组成
| 方剂趣记要略》
泻 热 破 瘀 , 少腹疼痛拒按,右 大黄、桃仁、丹皮、冬瓜子、黄牡丹芒硝冬瓜桃。
散结消肿 足屈而不伸,舌苔 芒硝
黄牡丹芒销冬瓜桃。
黄脉,滑数
2.2 温下
18. 大 黄 附 子 汤 寒积腹痛 ★《金匮要略》
烦热,口干作渴,
表。
喘而汗出,舌红苔
葛根芩连草,,清里又觪
黄,脉数或促
表。
37 疏凿饮子★ 《济生方》
阳水实证
泻 下 逐 水 , 遍身水肿,气喘, 商陆、泽泻、赤小豆、羌活 大 (疏凿)椒通羌艽商,槟榔
疏风发表 口渴,二便不利 腹皮、椒目、木通、秦艽 槟 腹泻茯豆姜。
榔、茯苓皮
(疏凿)交通抢救商,宾郎
★《温病条辨》 证
泄热通便 通,脘腹胀满,口 芒硝
硝。
干唇燥,舌红苔黄,
(增液承气妙),皇帝卖元
脉细数
宵。
26,十枣汤★ 《伤寒论》
1.悬饮 2.水肿
攻逐水饮
咳唾,胸胁引痛, 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心下痞革更,干呕 短气,水肿,二便 不利,头痛目眩, 苔滑,脉沉弦
(十)枣戟遂芫,(胸胁饮 悬)。 (十)枣脊髓圆,(胸胁饮 悬)。
冷嗜卧,神疲懒言,芎、煨生姜、大枣、赤芍 再造贵少将,欺负穷人早
面色苍白,舌淡苔
抢新草房。
白,脉沉无力,或
浮大无力
15. 加 减 葳 蕤 汤 阳 虚 外 感 滋阴解表
★
风热证
《通俗伤寒论》
头痛身热,微恶风 葳蕤 葱白 淡豆豉 薄荷 白 (加减)葳蕤草荷葱,(滋
寒,咳嗽,口渴, 薇 桔梗 大枣 甘草
考研-方剂学总结(打印版)V3.2(A4纸) 道非道

外寒里饮 证 外感风寒 湿邪, 兼有 里热证 四时感冒
解表散寒, 温肺化饮 发汗祛湿, 兼清里热 发汗解表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麻 黄 桂 枝 芍 药 无汗, 喘咳, 痰多而稀, 细辛 干姜 炙甘草 胸痞,舌苔薄白,脉浮 半夏 五味子 外感风寒湿邪, 恶寒发 热,无汗,头痛项强, 肢体酸楚疼痛, 口苦微 渴 头项强痛,鼻塞流涕, 身体疼痛, 恶寒发热或 恶风,胸脘痞闷,苔薄 白,脉浮 发 热 , 无汗或 有汗不 畅,微恶风寒,头痛口 渴, 咳嗽咽痛, 舌尖红, 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数 咳嗽,发热不甚,口微 渴,脉浮数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 甚则鼻煽,口渴,有汗 或无汗,苔薄白或黄, 脉数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 肢体酸痛,无汗,鼻塞 声重,咳嗽有痰,胸膈 痞满,舌淡脉浮无力 头痛身热恶寒, 热轻寒 重,无汗肢冷,倦怠嗜 卧,面色苍白,舌淡苔 白,脉沉无力 麻疹不出,发而不透, 身热, 头痛肢疼, 咳嗽, 且赤流泪,口渴,舌红 苔干,脉浮数 恶 寒 渐 轻,身热增盛 者,头痛无汗,目疼鼻 干,心烦不眠,咽干耳 聋, 眼眶痛, 舌苔薄黄, 脉微洪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 咳嗽,口渴,无汗或汗 出不多,咽干,心烦, 舌红,脉数 少 阳 病 始得之,反发 热,脉沉者 恶寒发热,头痛鼻塞, 咳嗽痰多,胸膈满闷, 苔白脉浮 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 紫苏叶 荆芥 陈皮 香附 秦艽 防风 蔓荆子 川芎 生姜 炙甘草 金银花 连翘 苦桔 梗 薄荷 竹叶 生 甘草 荆芥穗 淡豆 豉 牛蒡子 苇根 桑叶 菊花 杏仁 连翘 薄荷 桔梗 生甘草 苇根 麻黄 石膏 杏仁 炙甘草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茯苓 桔梗 人参 甘草 生姜 薄荷 黄芪 人参 桂枝 甘草 细辛 羌活 防风 川芎 熟附子 煨生姜 升麻 葛根 芍药 炙甘草 柴胡 干葛 甘草 黄芩 羌活 白芷 芍药 桔梗 生姜? 大枣? 生葳蕤(即玉竹) 生葱 白 淡豆豉 薄荷 白薇 桔梗 大枣 炙甘草 麻黄 附子 细辛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属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除主要用于解除表证外,还可用于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表证者。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外邪入侵①皮毛而入:伤寒(主要)伤阳气②口鼻入:温邪,流行性感冒,伤津耗气,神昏第一节辛温解表适用于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
第二节辛凉解表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黄,第三节扶正解表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第二章泻下药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第一节寒下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或疼痛拒按,甚或潮热谵语,苔黄脉实等。
第二节温下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紧等。
(寒邪非温不去,积滞非下不除)第三节润下适用于肠燥便秘证。
因热邪伤津,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所致的肠燥便秘,症见大便第四节逐水第五节攻补兼施第三章和解药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统称和解剂。
属八法中“和”法。
第一节和解少阳适用于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心烦呕吐,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第二节调和肝脾主治肝脾不和证,症见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大便泄泻等。
第三节调和肠胃主治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相兼,表现为心下痞满,脘腹胀满,第四章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清热剂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且里热最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第一节清气分热第二节清营凉血第三节清热解毒具有清热泄火解毒作用,适用于三焦火毒热盛;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胸膈热盛;或风第四节气血两清第五节清脏腑热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作用,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候。
中医综合考研方剂学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 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乌梅丸(脾肾虚寒蕴热,蛔虫内扰)温脾汤(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寒积结于肠胃)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筋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虚血少,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治痰饮——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饮停心下)真武汤(肾阳不足,水泛为饮)治带下——完带汤(肝郁脾虚,湿浊下注)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下注)治咳嗽痰血——咳血方(木火刑金)百合固金汤(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 •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一一荡涤肠胃热结(相须为用,攻润相济,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温脾汤(配附子)一一攻下积滞『制性存用』(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桃核承气汤(配桃仁)——逐瘀泄热(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2013考研《方剂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32
逍遥散
33
痛泻药方
4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方剂学》总结提纲
3.3 调和肠胃
34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用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 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半夏、黄芩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舌苔腻而微黄。 、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方剂学》总结提纲
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剂学》考点精要
第一章 解表剂 1.1 辛温解表
序号 1 2 3 4 方剂名称 麻黄汤 桂枝汤 九味羌活汤 加味香苏散 组成 干嘛姓贵—炙甘草、麻黄、杏仁、桂枝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 白,脉浮紧。
27
增液承气汤
第三章 和解剂 3.1 和解少阳
序号 方剂名称 组成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 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柴胡、半夏 、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功用 主治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 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热入血室 证。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3、黄疸、疟疾以 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桂枝芍药草枣姜—桂枝、芍药、炙甘草、生 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姜、大枣 渴,脉浮缓或浮弱。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白芷、川芎、甘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草、黄芩、生地黄 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紫苏叶、陈皮、香附、炙甘草、荆芥、秦艽 、防风、蔓荆子、川芎、生姜 发汗解表 四时感冒。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 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