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方案86972.doc
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一、背景和目的放射科是医院中重要的诊断和治疗部门,涉及到放射性物质的运用和放射线的照射,因此放射科的质量与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本计划旨在确保放射科工作的质量与安全,提供高质量的影像服务,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二、质量和安全管理目标1. 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患者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2. 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免受放射性物质的伤害,减少放射线的照射剂量。
3.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质量评估和监督。
4. 加强放射科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三、具体措施和实施计划1. 建立质量控制小组:由放射科主任负责,组织放射科和相关人员成立质量控制小组,负责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2.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根据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规定,结合放射科的具体情况,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包括影像设备的维护和校准、影像诊断的标准操作程序、质量控制记录的填写等。
3. 定期进行质量评估:按照质量控制计划,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监督,包括对影像设备的性能检测、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估等。
4. 加强放射科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放射科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5. 建立放射科安全管理体系:制定放射科安全管理规定和操作程序,加强放射科的安全管理工作,包括放射性物质的储存和使用、放射线的防护等。
四、预期效果和评估1. 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的实施,提高放射科的影像诊断质量和可靠性,减少误诊和漏诊的情况。
2. 通过加强放射科安全管理,减少患者和工作人员受到放射性物质和放射线伤害的风险,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3. 通过定期的质量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放射科的整体工作水平和质量。
五、总结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放射科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改进。
2023年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方案

2023年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方案1. 概述放射科作为医院重要的辅助诊断与治疗部门,承担着重要的医疗责任。
为了确保放射科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制定本工作方案。
2. 目标与任务(1)质量目标:提高放射科的影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
(2)安全目标:确保放射科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预防放射性事故的发生。
(3)工作任务:- 完善放射科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化指南。
- 加强对放射科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 定期检查和维护放射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 加强放射防护措施,提高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保护意识。
- 加强质量评估与监控,持续改进放射科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
3. 质量管理(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放射科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建立质量流程和评估系统。
(2)规范操作流程:根据国家标准和指南,制定放射科的操作规范和流程,确保医护人员的操作一致性和规范性。
(3)质量培训与教育:定期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放射科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增强质量管理意识。
(4)质量评估与监控:建立质量评估与监控机制,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绩效考核,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4. 安全管理(1)放射防护教育与培训:加强对放射科操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教育和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知识储备。
(2)安全设施与设备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放射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3)放射防护措施:建立放射防护操作规范,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和防护措施,确保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4)事故处理与应急预案:建立放射事故处理和应急预案,及时应对和处理放射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人员和环境的损害。
5. 质量与安全监控(1)建立质量与安全监控体系:建立监控系统和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对放射科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监控和分析。
(2)定期质量与安全报告:定期编制质量与安全报告,反馈放射科的工作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案。
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年度工作计划

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年度工作计划一、前言放射科作为医院重要的辅助检查科室,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医院的声誉,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不断提高放射科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二、工作目标1. 提高放射科诊断和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2. 完善放射科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放射科管理水平。
3. 提高放射科人员素质,提升放射科服务质量。
4. 确保放射科各项操作规范执行,降低患者风险。
三、工作重点1. 加强放射科质量管理(1)制定放射科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放射科质量管理的责任和任务。
(2)加强放射科设备管理,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加强放射科药品管理,严格执行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安全。
(4)加强放射科检验项目管理,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 加强放射科安全防护(1)加强放射科辐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辐射安全防护规定。
(2)加强放射科生物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生物安全防护规定。
(3)加强放射科火灾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提高火灾应对能力。
3. 加强放射科人员培训(1)加强放射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2)加强放射科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3)加强放射科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4. 加强放射科服务流程优化(1)优化放射科挂号、检查、收费、取片等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2)加强放射科与临床科室沟通,提高检查申请单准确率。
(3)加强放射科报告审核和发放,确保报告准确、及时。
5. 加强放射科质量监控与评价(1)建立放射科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质量监测和评价。
(2)加强放射科质量改进项目开展,持续提高放射科服务质量。
(3)加强放射科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需求,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四、工作措施1. 成立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加强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
2. 制定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各项质量管理措施。
(完整版)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完整版)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完整版)1. 背景与目标放射科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部门,负责提供放射诊断和治疗服务。
为了确保科室的质量与安全,制定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是必要的。
本计划旨在提升放射科的服务质量,减少潜在风险,保障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2. 工作内容2.1 质量管理- 设立质量管理团队,负责制定和落实质量管理策略;- 建立规范的质量评估体系,进行定期的内外部质量评估;- 定期对放射科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提供持续的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保证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 建立质量问题反馈机制,及时纠正和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2 安全管理- 制定和实施放射防护措施,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建立放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责任和安全标准;- 定期进行放射安全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设备管理,确保设备的合理使用和定期维护;- 建立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和总结放射安全事故。
2.3 资源管理- 合理规划和配置放射科的人力、设备和物资资源;- 确保设备的有效使用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建立设备维护和更新计划,及时更新老化设备;- 定期评估和采购适用的新技术和设备,提升服务质量。
3. 时间计划本工作计划将从即日起执行,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和更新。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制定和实施质量与安全管理策略,培训工作人员,建立质量评估体系。
计划完成时间:下月底。
- 第二阶段:建立放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设备管理,编制应急处理预案。
计划完成时间:两个月后。
- 第三阶段:完善资源管理,更新老化设备,评估新技术和设备。
计划完成时间:半年后。
4. 责任与监督- 科室主任负责全面监督和推进本工作计划的实施;- 质量管理团队成员负责制定和落实相应的工作措施;- 放射科所有工作人员都有责任遵守和执行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该计划旨在为医疗机构的放射科提供指导,确保质量和安全控制工作的有效实施。
2023年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方案

2023年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方案____年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放射科是医院中一个重要的科室,负责开展影像学检查,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放射科检查包括X线、CT、MRI等多种方式,涉及到辐射安全和患者信息保密等多个重要方面。
因此,为了保证放射科工作的质量和安全,制定并实施科学有效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质量管理1.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成立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审核相关质量管理政策和规定,并监督实施情况。
- 明确质量目标和绩效指标,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 建立质量记录和归档制度,做到信息的完整、准确、及时。
2.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制定设备安全使用操作规程,并定期进行设备保养和检修。
- 提供规范化的工作流程指引,确保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和标准化,降低人为错误和工作风险。
- 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放射科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3. 强化质量监督和风险管理- 定期开展质量检查和质量审核工作,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符合相关规定。
- 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放射科操作规范、报告撰写规范、图像质量控制等方面,严禁错误和失误的发生。
- 设立质控小组,负责质量问题的排查和处理,及时纠正和改进。
三、安全管理1. 建立严格的辐射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辐射安全操作规程,包括设备使用前的准备工作、操作要求、紧急情况的处置等。
- 明确辐射安全责任人,并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操作人员的辐射安全意识和知识掌握程度。
2. 加强辐射防护- 为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辐射防护设备,并定期检查和更新设备的有效性。
- 明确辐射防护区域,设置辐射警示标识,确保非操作人员不进入辐射区域。
- 提供放射防护培训,加强操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3. 加强患者信息保密- 建立规范的患者信息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保密要求,并进行监督和审核。
- 提供患者信息保密培训,使操作人员深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保密要求。
2023年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方案

2023年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标放射科是医院中一个重要的临床科室,负责提供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服务。
在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放射科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本方案旨在明确2023年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目标和工作重点,以提升放射科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二、目标1. 提供高质量的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服务,准确、可靠地为患者提供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结果。
2. 保障患者的安全,在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过程中遵循放射安全原则,尽最大努力降低辐射损害的风险。
3.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放射科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4. 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放射科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三、工作重点1. 加强质量控制(1)制定和完善放射科质量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2)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流程,包括设备校准、质量评估和资质认证等,确保放射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3)积极参与内部和外部的质量评审和审核,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质量改进和持续提升。
(4)建立和完善放射科的质量数据管理系统,收集、分析和利用质量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加强安全管理(1)建立和落实严格的辐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放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辐射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2)加强辐射防护培训和技能培养,提高放射科工作人员对辐射危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3)加强放射设备的安全监管,定期进行设备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符合安全要求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4)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和沟通,共同维护患者的安全,避免因信息不畅通引发的安全事故。
3. 聚焦患者体验(1)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期望,提供优质的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服务。
(2)优化放射科的工作流程,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提供专业的咨询和解答,让患者充分了解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4)加强患者的知情同意和隐私保护工作,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放射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方案

放射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方案一、引言放射科技术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为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保障放射科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工作方案。
二、质量管理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确定放射科质量管理的目标、原则和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包括制定质量目标、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等。
2.设立质量管理团队:组成专业的质量管理团队,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维护和改进,并提供培训,确保工作人员了解和执行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
3.实施质量监测:建立质量监测机制,对放射科的设备、影像质量、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等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并记录和分析监测结果,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4.定期开展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内部审核,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要求。
定期进行管理评审,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
三、安全管理1.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安全管理的目标、原则和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安全手册和程序文件等,明确安全管理的责任和权限。
2.安全培训和教育:为放射科工作人员提供安全培训和教育,包括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处理、放射防护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确保工作人员具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3.安全设备和防护措施:确保放射科设备的安全性能符合标准要求,建立设备维护和检修制度,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的安全性能。
同时,设置放射防护装置和措施,确保工作人员和患者的辐射防护安全。
4.事故应急处理:建立应急预案,明确各种事故的处理程序和责任人员。
配备相应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并进行定期演练,提高应急处理的效率和能力。
四、质量和安全管理改进1.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通过内部和外部的评估、审核和监测,及时发现质量和安全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纠正和改进措施,确保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2.经验总结和分享: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议,对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和分享,推广并应用到其他科室和医疗机构中。
放射科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方案

放射科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方案第一篇:放射科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方案放射科预防医疗事故措施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防止发生医疗事故,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身心损害,特制订本措施,并严格执行。
1、接诊时认真审阅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及检查目的。
2、认真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检查方法,如有不清的地方,应与临床医师核准。
3、编制片号与病人信息一并输入电脑,再根据拍片部位选择相应曝光条件。
4、清除病人检查部位可能造成伪影的衣物、敷料等。
5、曝光完毕,再次审查左、右方位标记,确认无误后在电脑上标注。
6、如病人投照方向与电脑设置方向不同时,必须在采集板上同时进行标记,以确保无错。
7、危重患者来检查,均要由临床医师陪同。
有可能引发、加重病情的体位摆放,均应征得临床医师许可,方能操作。
8、对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或并发症等意外风险的特殊造影检查,必须由临床医师携急救药品全程陪同。
9、对暂不宜进行X线检查的病人,应及时通知临床医师延期或病情许可后再检查,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冒险检查。
10、凡门诊病人摄片,均应登记住址或联系方式,以便纠错及回访。
11、报告医师在打印报告前,必须仔细阅片并逐项核对报告单上方各栏目,完全相符方可打印报告,如有疑问应速与投照技术员沟通。
12、审核医师应认真核对报告单所有内容,无误后方可签名待发。
13、登记室工作人员应对取报告人再次询问核对,无误后方可将报告单、胶片发出,凡是取住院病人报告单均要签名。
14、对已发出的报告单,如发现有错误,要立即向科主任报告,科主任应迅速上报医教处,同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尽快追回并纠正,防止造成损害或损害后果的扩大,减少给患者造成的损失。
15、科主任应将防范事故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常抓不懈,并建立医疗质量考核评价制度。
放射科安全防护制度为了充分利用X线诊断技术防病治病的同时,尽可能降低X线工作者和受检查的受照剂量,把X线检查可能带来的潜在性危害降至最低限度,而制定本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方案1、成立有科主任、护士长及质量管理员参加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2、指派专人为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员,分别具体负责技术、护理、诊断的具体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并制定各岗位质量与安全工作职责。
3、为保证放射科医疗与安全,放射科执行人员准入规范。
4、严格执行放射科各设备技术规范、操作常规,影像诊断报告书写符合规范,以防范医疗差错。
5、坚持集体读片和会诊制度。
每天执行综合读片,每周二为疑难病例讨论时间,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主持,全科人员参加并作好记录。
工作中遇到疑难病例要主动请上级医师或其它医师进行会诊。
首诊医师综合分析会诊意见后写出诊断报告,并由参加会诊的上级医师审核签发。
6、从事放射诊断不满三年的住院医师的诊断报告要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所有住院医师的 CT 诊断报告需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
. 低年资医师值中、晚班的诊断报告一定要注明“急诊报告,以正式报告为准”,并嘱患者第二天早上取正式报告,以免错、漏诊。
在值班中遇紧急的疑难病例应及时要求上级医师回科会诊,或报告科主任。
凡被要求参加会诊的同志均须无条件迅速回科会诊。
7、认真执行《病例随访制度》,病例随访制是检查诊断质量、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积累科研教学资料的一项重要措施。
科内设专门登记本,每月指派专人查阅病历,核对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及最后诊断并进行登记。
每月第四个星期二向科内通报随访情况,并进行回顾性读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8、认真书写诊断报告书。
报告书写要规范化,要按诊断报告的书写要求和格式”书写诊断报告,读片时首先要认真查对片号、日期、投照部位及左右是否与申请单一致。
有旧片者要与旧片作比较。
承诺出报告时间:⑴X 线报告:急诊 30 分钟,普通 1 小时;⑵CT 报告:急诊 30 分钟,普通 2 小时。
上午 11 点以后检查报告顺延至下午 2 点 30 后,下午 5 点以后检查顺延至第二天上午 8 点 30 分后。
要求检查阳性率≥70%,诊断符合率≥90%。
9、摄片技术、照片质量是 X 线诊断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作好受检人员防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应协助科主任组织本组业务学习、技术研讨、改进技术提高照片质量。
(1).每天由技术质控员评片,实事求是地评判照片等级,作为技术考核依据,对质量不达标要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作好记录。
为了能准确掌握标准,应定期组织学习《 X 线影片质量标准》,甲级片率要达到≥95%,达不到标准者按考核标准扣分。
(2).摄片时要仔细认真,要求作到三查七对:①查申请单:核对姓名、病历号、 X 线号、摄片部位和位置。
②查患者:核对检查部位和脏器。
③查摄影条件:核对摄影参数(如 kV 、mAs 等)。
凡是复查照片的,应参考原照片。
摄胸片和腹部平片应训练患者呼吸屏气方法。
(3).CT 扫描前要向患者解释扫描方法,摄胸片和腹部扫描要训练患者按指令屏气。
(4).检查完毕要整理好申请单,严格核对,发现不符要立刻纠正。
告知患者取结果时间和地点,并及时正确地传送影像。
(5).危、急、重病人检查完后即刻进行影像处理,并报告诊断医师,做好登记。
10、做特殊造影或增强时,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好处理抢救过敏及毒性反应的准备工作。
特别是护理人员思想上必须树立任何一个使用造影剂的病人都有发生副反应可能的意念。
(1).检查前应详细了解和核实病人是否为高危人群,尤其是以往有过敏体质或过敏史,对危重病人(如恶病质、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害等),应与临床有关科室一起协商,决定能否进行增强检查。
(2).检查前常规作碘过敏试验。
方法是静脉注射 30%泛影葡胺或优维显 1ml,然后观察 15 分钟,看病人有无过敏反应。
过敏试验结果应认真核对并保存过敏试验结果。
(3).检查前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10mg,或在造影剂中加进 10mg 地塞米松,以减少副反应发生的可能。
(4).检查前由护士向病人解释药物可能有的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5). 造影或增强检查时,操作人员应全程观察病人,不准离开病人,发现有异常情况即刻通知医师和护士处理。
(6)造影检查及增强扫描完成后,尽可能保留带连接管的注射针在静脉内,并在准备室观察 15 分钟后方可嘱病人离开,防止出现造影剂延迟反应。
(7).放射科护士负责管理科室内药品,及时更换补充,负责造影检查和增强扫描的药物注射。
负责院感管理工作。
9、. CT 扫描室和 X 线机房内应备有充足的医技人员和病人用防护用品,执行各种防护规程,做好医患的防护工作10、每月 28 日组织抽查 20-30 份照片,对照片质量和诊断质量,按照片质量标准和诊断报告规范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用于个人技术能力考核。
二、放射科质量安全管理小组职责1、放射科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在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其负责。
2、落实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的操作规程,医疗质量标准及措施。
3、建立各种设备、各项指标的标准和评价方式,并组织实施。
4、定期开展活动,每月对本科室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科及上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5、对职能部门反馈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落实整改。
6、负责制定本科室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防范措施与报告、检查、处置规范和流程。
7、每年组织 2 次安全防护管理及质量控制管理再教育与培训,举办不少于 1 次的安全事件处置演练。
每年一次请急诊科或内科医师对科室人员进行抢救知识和操作培训和考核8、质量与安全小组应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现持续改进。
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名单及职责组长:组员:技术质量管理:XX负责每天技术评片,统计并记录甲片率,督促投照质量改进, XX负责东院投照质量, XX负责西院投照质量。
诊断质量管理:XX负责 MRI诊断报告审核, XX负责 CT报告审核,XX负责普放报告审核,病例讨论记录保管、病例追踪记录保管。
XX负责病例讨论记录, XX负责管理小组每月质量安全检查记录保管。
注射及药品管理:XX 负责药品保管及有效期检查,造影剂检查知情同意书保管。
三、放射科人员准入规范1、独立从事放射科诊断的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住院医师职称及执业资格。
2、从事介入治疗的放射科医师需在三级甲类医院经过介入放射学专业学习,正规操作培训半年以上,独立从事介入治疗操作需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及执业医师资格。
3、技术人员需具有中专以上专业学历或已取得放射科技师职称。
4、放射科护士需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取得执业护士资格。
5、CT、MRI的诊断和操作人员需具有CT、MRI 上岗证。
四、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附后)五、放射诊断报告的书写要求和规定一、放射诊断报告由电脑打印,其模板格式要求与质控要求一致。
二、放射诊断报告的书写应当使用中文和专业医学用语。
无正式中文译名者,如以外国人姓氏命名或称呼的征象、体征、疾病和综合征等可以使用外文。
不用简略语及其它非正规词汇。
三、放射诊断报告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或上级医师进行修改后,重新打印,不得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四、放射诊断报告书写后需有书写医师和审核医师签名。
书写医师应为具有执业证书和专业上岗证的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审核医师应为具有执业证书和专业上岗证的主治医师或副高和副高以上的医师或教授。
五、放射诊断报告必须注明检查时间和报告时间,后者又分书写和审核二个时间。
凡时间均应精确到月、日、小时和分钟。
急诊报告发出时间不超过检查完毕后 30 分钟,门诊报告发出时间不得超过检查完毕后 2 小时,住院报告发出时间不得超过检查完毕后 2 个工作日。
六、夜间或节假日急诊无审核医师审核报告时,应在所发出的急诊报告显著处注XX取正明“此报告为急诊临时报告,应以正式报告(次日发出)为准,请次日到式放射诊断报告”或类似内容的文字。
七、门诊放射诊断报告和胶片由患者或其代表凭放射科出具的单据或通知到指定地点领取。
急诊患者的放射诊断报告和胶片,由放射科送交送检医师,或患者本人,或患者的陪同人员。
八、为便于统一装订和规范管理,报告单大小应采用B5大小纸张。
九、放射诊断报告书写、审核、打印流程初诊报告审核报告打印报告初诊报告1、负责审核患者姓名、年龄、1、负责审核患者姓名、年龄、1、负责审核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科别,核对与图像信性别、科别,核对与图像信性别、科别,核对与图像信息一致息一致息一致2、负责图像质量审核,不符2、负责图像质量审核,不符2、负责报告与胶片打印合诊断要求重照合诊断要求重照3、按诊断报告规范要求书写3、按诊断报告规范要求书写4、诊断结果审核六、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一、医学诊断报告格式 , 包括以下 5 项1、一般资料2、检查名称、检查方法或技术3、医学影像学表现4、医学影像学诊断5、书写报告医师签名。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报告书内容1、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床、门诊号、影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
2、检查名称、检查方法或技术常规检查注明检查名称、特殊检查注明检查方法或技术。
如X 线检查应描述检查方法与体位。
CT或 MRI应描述平扫或增强,以及具体扫描序列、参数和摄片情况;凡增强者无论 CT或 MRI均应描述对比剂名称、给药方式、剂量、注射速率和延时等。
3、医学影像学表现(1)临床对医学影像诊断所要求的内容,即阐明有无临床疑似疾病的表现或征象。
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大小、范围、密度、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加以描述,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二没出现的征象说明“未见”(2)临床所疑疾病以外阳性发现:①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疾病的征象,如骨外伤者所摄骨骼片上偶然发现骨软骨瘤;②正常变异的表现;③成像伪影;④难以定性或可疑的征象⑶对有鉴别诊断意义的的阴性征象加以描述⒋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诊断有其局限性。
不同疾病可有类似表现,同一疾病又可有不同表现,而且随时间改变,病变可发生变化。
因此,医学影像诊断学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必要时要亲自检查患者,以提高诊断符合率。
医学影像诊断为整个医学影像检查的结论,不少阅读报告的临床医师只读这一项。
报告书写者必须根据医学影像学表现恰如其分的做出检查结论。
诊断结论一般分四种情况:⑴正常或未见异常⑵病变肯定,性质肯定⑶病变肯定,性质不肯定。
有多种可能性,依次说明⑷可疑病变,所见表现不能肯定为病变,可能为变异或各种原因造成的假象,需要补充检查,可在诊断结论后提出建议,如建议增强或加做其他MRI序列。
5.医师签名签名医师为此份报告书责任人,如只有一名医师签名需由主治医师或主治医师医师医师签名,如书写报告者为住院医师,则由上级医师审核后签名,高年资住院医师可由科主任或医院授权签发诊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