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混交林径级结构与竞争的关系
太白山林线附近太白红杉种群的生态特征

太白山林线附近太白红杉种群的生态特征段仁燕;王孝安;黄敏毅;王志高;吴甘霖【摘要】高山林线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干扰异常敏感,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是太白山的高山林线树种,对高海拔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太白山林线附近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对太白红杉种群的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线附近不同海拔区域,种群的平均基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等基本特征随着海拔的升高明显降低.(2)太白红杉的胸径与年龄存在着较明显的回归关系,而树高与年龄相关性较低.随着海拔的升高,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呈下降趋势.(3)林线附近不同海拔区域,太白红杉种群的径级结构与年龄结构均存在一定的波动.表明该区域存在着波形的更新,可能与太白红杉的年龄结构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有关.(4)太白红杉种群各龄级的空间格局基本上是聚集型.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加,聚集强度呈增加的趋势.随年龄增加,种群分布由聚集型向随机型过渡,聚集强度减弱.【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0(020)002【总页数】8页(P519-526)【关键词】高山林线;径级结构;年龄结构;空间分布【作者】段仁燕;王孝安;黄敏毅;王志高;吴甘霖【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安徽,安庆,246011;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安,710062;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安徽,安庆,246011;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安徽,安庆,246011;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安徽,安庆,246011【正文语种】中文高山林线是森林和高山冻原带之间包括树岛(tree island)和矮曲林的生态过渡带[1]。
由于它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比较敏感,近几年来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之一[2- 3]。
林线树种对分布边界极端环境的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态适应一直是引人关注的课题,而研究林线附近种群的生态特征,对阐明森林的形成、群落稳定性与演替规律、种群生态特性和更新策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4- 5]。
杉木混交林营造技术分析

杉木混交林营造技术分析【摘要】杉木混交林是一种重要的森林营造技术,本文主要围绕该技术进行深入分析。
介绍了杉木混交林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多样性、生态平衡等特点。
探讨了杉木混交林的优势和价值,如改善森林质量、提高生态效益等。
然后,对杉木混交林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涵盖了种植方法、管理措施等方面。
讨论了杉木混交林的生态效益,包括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结论部分展望了该技术的未来发展,并提出了推广策略和应用价值。
杉木混交林营造技术在森林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杉木混交林、营造技术、概念、特点、优势、价值、种植技术、管理技术、生态效益、前景展望、推广策略、应用价值。
1. 引言1.1 杉木混交林营造技术分析杉木混交林是一种多种树种混合种植的林业方式,通过在不同种类的树木之间建立互补关系,实现林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杉木混交林营造技术分析旨在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和配置不同的树种,以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目前,杉木混交林的建设已成为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向之一,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通过对杉木混交林的概念和特点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种林业模式的独特之处和优势所在。
对杉木混交林的优势和价值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其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在种植技术方面,杉木混交林的建设需要考虑到每种树种的生长特点、适应性和相互关系,通过科学的栽培方法和管理措施来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而在管理技术分析中,重点关注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和科学管理林地,以实现杉木混交林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
通过对杉木混交林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其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
杉木混交林营造技术分析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其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可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太白山北坡太白红杉(Larixchinensis)胸径生长规律研究

J u n lo r h s o e ty Un v r i o r a fNo t we tF r s r i e st y
d i1 . 9 9 j is . 0 1 7 6 . 0 2 0 . 9 o : 0 3 6 / .s n 1 0 — 4 1 2 1 . 4 3
达 03 . 0和 0 2 m; 高 山林 线 处 , 龄 7 . Oc 在 树 0a左 右 年 平 均 生 长 量 达 最 大 值 , 而林 源 中 心 和 适 生 区 均
在 4 左 右达 到最 大 , 于高 山林线 处。 0a 早
关 键 词 : 白红 杉 ;生 长模 型 ;胸 径 ;生 长 分 析 ; 白 山 太 太 中 图 分 类 号 : 7 8 5 ¥ 5. 5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7 6 ( 0 2 0 —1 40 1 0 —4 1 2 1 )4 9 —5
( .C l g f R su cs n n io me t No t wet 1 o l e e o r e a d E v rn n , rh s A&F U ie st Y n l g,S a n i 1 1 0 C ia e o nv ri y, a g i n h a x 2 0 , hn ; 7 2 .Ke a o a o y o a t ti o n eAg i n io me t nNo twetC ia, iit f Ag iu tr , a g i g, y L b r tr f Pl n rt na d t r e v r n n rh s hn M n s y o rc l e Y n ln Nu i h — i r u
浅谈太白红杉资源的保护与发展

太白红杉为松科.落叶松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中国特有种,高可达20m,胸径可达60cm:针叶细瘦,倒披针状线形;球花雌雄同株,单生于短枝顶端,与叶同时开放;球果当年成熟,直立卵圆形,种子具翅,斜三角状卵圆形。
花期5月,果期6—9月。
太白红杉是秦岭特有植物,仅分布于秦岭中段海拔2600米以上的亚高山。
分布范围以太白山为中心。
东至柞水牛背梁、西至宝鸡玉里山、南至佛坪鲁班寨和洋县的联隆岭、北至周至的首阳山,垂直分布高度2600—3600米,构成秦岭山地森林上限林带,是秦岭高海拔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建群树种。
目前太白红杉面积约1万公顷,其中太白山主峰周围集中分布有4000公顷,牛背粱保护区集中分布近1000公顷。
太白红杉为阳性树种,多组成单纯林,位于高山灌丛草甸之下,或在海拨稍低之处。
与巴山冷杉、糙皮桦、香柏、高山柏等组成针阔混交林。
在特殊情况下,常影成太白红杉沿乱石山谷下伸,巴山冷杉沿沟两侧山粱上伸的。
倒置”现象。
太白红杉分布区气候干燥寒冷,年平均温度低于8ac,最低温度在一20。
c以下,年降水量840—960毫米,多集中于秋季。
土壤为生草灰化土,土层通常较薄,厚约6—20厘米。
随着对生态环境和物种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太白红杉等珍稀濒危树种开始受到重视和保护。
目前太白红杉的大部分林分和主要的基因资源集中保存在牛背粱、太白山和佛坪自然保护区,特别是现有的Jl女△纯林保存着较好的自然状态。
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太白红杉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干扰和破坏,资源量呈萎缩趋势。
主要表现在:是许多地方的太白红杉发育不良,常见树干低矮、干基分叉、甚至树冠偏向~侧的状况,有些150—200年生树,也仅高2~4米。
二是在保护区以外个别海拔较低的地方,由于割竹、挖药等人为活动,破坏了土壤、植被等,已经很难见到太白红杉的天然更新幼树。
三是受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
太白红杉的分布下限在逐步后退,其分布上限有向上延伸的趋势。
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
天然杉木混交林和伴生树种凋落动态变化研究

天然杉木混交林和伴生树种凋落动态变化研究杉木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树种,具有抗病虫害能力强、成活率高的特点。
目前,混交种植被认为是提高杉木产量的有效方法,但如何选择伴生树种成为制约混交林种植的瓶颈,也是杉木种植产量提高的关键。
基于此,本文以杉木混交效果较好的福建省武夷山为例,分析混交林和伴生树种凋落的动态变化,分析该地区混交林高产的本质,为中国杉木混交种植提供数据支持。
研究结果显示,武夷山地区的毛竹、木荷等伴生树种受海拔、气候影响,其凋落时间、趋势与该地区的杉木保持一致。
杉木混交林种植比单一杉木种植的效果更优,不仅可以提高植株的胸径、增长速度,而且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实现可持续种植。
然而,不同地区的杉木伴生树种不同,致使杉木产量存在显著差异。
目前,中国在伴生树种、凋落量方面的研究较少,无法为杉木混交树种的选择提供依据。
为了找到杉木的最佳伴生树种,揭示武夷山地区杉木混交林高产的本质,本文从凋落量、凋落时间、变化趋势等方面分析不同伴生树种的杉木混交林、单优杉木混交林的动态变化关系[1]。
1调查对象的自然状况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地理位置为北纬27°27′~27°56′,东经117°27′~117°56′,海拔为675 m。
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温度为23℃,相对湿度为79~86%。
该地区主要为燕山早期粗晶花岗岩发育的山地红壤、黄红壤,土质疏松,土层厚度大于1 m。
该地区的山路混交林为3层乔木,1层由高25 m乔木组成,均为杉木;2层由7~25 m乔木组成,包括木荷、毛竹、罗浮栲、细柄阿丁枫;三层为高0~8 m乔木组成,包括黄瑞木、杜鹃、马银花。
树种主要为亚热带科属,落叶乔木占4.2%、常绿乔木占40%、常绿灌木占37.4%、落叶灌木占91.2%、常绿藤木占34%、草本及蕨类占3.1%。
2研究方法在选择山路混交林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6块实验地,每块试验地面积为400 m2。
1958-2008年太白山太白红杉林碳循环模拟

1958-2008年太白山太白红杉林碳循环模拟李亮;何晓军;胡理乐;李俊生【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3(033)009【摘要】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林主要分布于我国秦岭太白山的林线位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为了定量分析太白山太白红杉林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碳循环特征,基于模型(MTCLIM)模拟的温度和降水数据,应用植被动态过程模型(LPJ-GUESS)模拟了太白山南北坡1958-2008年太白红杉林的净初级生产力(NPP)、生物量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结果表明:1)太白红杉和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的NPP和生物量在太白红杉林占有优势,太白红杉的NPP和生物量均大于巴山冷杉.1958-2008年间太白红杉南北坡NPP的平均值为0.38 kgC·m-2·a-1,巴山冷杉为0.25 kgC·m-2,a-1,两者之和占整个太白红杉林NPP的86%;1958-2008年间太白红杉南北坡生物量的平均值为2.91 kgC/m2,巴山冷杉为2.02 kgC/m2,两者之和占太白红杉林生物量的94%.2)太白红杉和巴山冷杉的NPP均表现为北坡大于南坡,且南北坡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北坡的增幅小于南坡,所以太白山南北坡太白红杉林的NPP差异有逐年减少的趋势.3)太白红杉生物量的年际波动较大,南北坡呈交替上升趋势,南坡的平均值(2.94 kgC/m2)大于北坡(2.89 kgC/m2).巴山冷杉生物量的年际波动相对较小,北坡生物量水平大于南坡.4)1958-2008年南北坡太白红杉林平均NEE均为-0.023 kgC·m-2·a-1,表现为碳汇.南北坡碳汇水平均呈逐年增加趋势,南坡的增加幅度(0.91 g·m-2·a-1)大于北坡(0.42 g·m-2·a-1).以气候和CO2为驱动因子对太白山太白红杉林的长期碳循环动态做了定量分析,从机理上揭示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系,还需要做进一步的野外观测和控制实验研究.【总页数】11页(P2845-2855)【作者】李亮;何晓军;胡理乐;李俊生【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眉县722300;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太白山太白红杉林数量分类 [J], 罗建武;韵晋琦;朱彦鹏;刘高慧;胡理乐2.太白山北坡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胸径生长规律研究 [J], 肖东耀;廖超英;杨晓娟;田联会;何晓军;张斌;唐海滨;田石磊3.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太白红杉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动态监测 [J], 吕宁;吴逊涛;康冰;何晓军;刘欢;魏莹;高燕4.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游道对太白红杉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J], 方大凤;张昌贵;雷和涛5.太白山南北坡高山林线太白红杉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 [J], 秦进;白红英;李书恒;王俊;甘卓亭;黄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岭南坡中段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划分及环境梯度解释

秦岭南坡中段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划分及环境梯度解释王宇超;周亚福;王得祥【摘要】该研究旨在揭示秦岭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植物群落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对应关系。
在研究区设置2条样带,每条样带各设置40~50个样地,共计93个。
通过样地调查,利用双向聚类法(Two-way Clustering Method)、DCA、DCCA对秦岭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森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
(1)TWINSPAN将研究区93个样地分成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铁杉(Tsuga chinensis)、华山松(Pinus armand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等34个群落类型,并通过去趋势对应分析(DCA)对93个样地进行排序,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样地呈现聚集分布,充分验证了 TWINSPAN 对群落类型划分的科学性。
(2)通过对93个样地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和Monte Carlo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分析12个环境因子中,制约秦岭南坡大熊猫栖息地群落类型、植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海拔、坡度、速效磷与全磷。
海拔、坡度、速效磷和全磷能够很好地解释群落样地及优势种在环境梯度上的分布,同时表现出样方间在种类和环境因子组成上的相似性。
%In order to revealed the plant community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 Tow line transects were set between the altitude of 900~3 071 m in the field, and 93 standard plots (25 m×20 m) were investigatedon transects. Vegetation community, growth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environment were recorded an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standard plots. Based on analysis of plots and soil data, the main forests in giant panda habitat were classified and ordering by using the two-way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TWINSPAN), Detrended Corresponding Analysis (DCA) and Detrend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DCC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93 standard plots were classified into 34 plant communities by Two-way Indicators Species Analysis (TWINSPAN). The result of ordering by DCA showed that the standard plots fit to aggregation distribution and verified the scientificity of TWINSPAN. (2)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community type and species distribution were altitude, slope, rapidly-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total phosphorus at the landscape level by the test of significance between DCCA and Monte Carlo. Factors of altitude, slope, rapidly-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total phosphorus can explain distribution of communities and dominant species at the landscape level, and the 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show great similarities between different plots.【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6(025)006【总页数】8页(P965-972)【关键词】秦岭;南坡;双向聚类法;去趋势对应分析;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作者】王宇超;周亚福;王得祥【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植物园,陕西西安 710061;陕西省西安植物园,陕西西安 71006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X171.1引用格式:王宇超,周亚福,王得祥. 秦岭南坡中段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划分及环境梯度解释[J].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25(6): 965-972.WANG Yuchao, ZHOU Yafu, WANG Dexiang. The Quantitative Classifi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of Forest Communities in the Middle Area of South Slope of Qinling Mountains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6, 25(6): 965-972.目前,国内针对山地植被进行的研究,无论是从宏观尺度还是微观研究,都开展得比较深入和透彻。
树木高生长限制的几个假说

植物学通报 2005, 22 (5): 632 ̄640树木高生长限制的几个假说①1,2范泽鑫 1曹坤芳②1(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 650223)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要树木生长到一定年龄后高生长停滞,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存在很多争议。
成熟假说认为树木顶端分生组织分裂活性下降导致树木高生长减慢。
营养限制假说认为土壤中营养元素(特别是氮素)在植物活体或枯落物中积累使土壤中可利用的养分含量降低, 细根生物量增加和叶片光合能力下降导致了地上部分生长的减缓。
呼吸假说认为边材呼吸消耗随个体发育的增加使投入到高生长的碳减少。
水力限制假说认为水分运输阻力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导致了叶片总光合碳同化下降, 分配到高生长的生物量减少。
树木发展假说认为植物用多种调节机制克服随个体发育增加的水力阻力, 包括叶片结构和生理特征的变化, 叶/边材面积比降低, 边材渗透性和树干储水能力的增加等。
水力限制假说得到了较多的关注, 对不同高度树木的叶比导率、光合特征和树干生长量等测定结果支持这一假说。
但对这一假说也存在很多的争议, 主要表现在: 水力阻力是否确实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水力阻力的分布, 补偿机制的作用和生物量分配转变等。
本文综述了树木高生长限制的4个假说以及争论的焦点, 并总结了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生物量, 空穴化, 水力限制, 叶/边材面积比Hypothesis on the Limitation of Tree Height Growth1,2FAN Ze-Xin 1 CAO Kun-Fang②1(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650223) 2(Graduate School,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39)Abstract We review hypotheses on the limitation of tree height growth. The tree maturation hypothesis considers that the change in genetic expression as tissue ages and the number of cell divisions increases may slow growth. The nutrient limitation hypothesis suggests that decreas-ing nutrient supply from the soil with tree growth leads to a shift in carbon allocation to root production or reduced physiological capacity and, consequently, suppression of height growth. The tissue-respiration hypothesis considers that the fraction of assimilates available for wood production declines as wood biomass and respiration of living cells increases. The hydraulic limitation hypothesis considers that the total hydraulic resistance between the soil and leaves, which induces the leaf stomata closing earlier during the day to avoid cavitation in xylem and①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SW-116)资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章 编 号 :0 00 3 ( 0 7 1 99 0 中 图 分 类 号 : 文 献 标 识 码 : 10 9 3 2 0 ) 14 1 .6 A
Th ie sr t r nd c m p ttv ea i n hi s o rx hi n i n i e e sz t uc u e a o e iie r lto s p fLa / c ne ss i m x d- c n f r f r s y so i a o nt i o ie o e tt pe n Ta b iM u an。Ch na i
m u tnw r s de.T ersh e s o o s ① T e u tyo ona e u i i e t d h u s r a f l , e w e lw h a i f qn t
ci nisel g adspi s a l , n hn s edi s n l g s o ad e s n a n w w
g a, n es e t c r dct g wn o uao . F r .ci ni,h t seic o pti t syw s r t adt z r t e n i e a r i p p li ② o L hn s tei r pc m et ni e i a e h i s u i ad o g u tn e s na i f c io n n t
2 TeL eSi c p r etfA q gTah ̄ C lg , n i A h i 4 0 1 hn h i c ne at n ni ece ol e A qn f e De m o n e g, n u 6 1 ,C i 2 a Ac c l iaSnc ,07,7 1 ) 4 1 t E oo c iia 20 2 ( 1 :9 9—4 2 . a g 9 4
(. 1 陕西师2 2 安庆师范学院生命 科学系 , 安徽 安 庆 2 6 1 ) 40 1
摘要 : 混交 林的径 级 结 构 和 竞 争 关 系 的 研究 可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预 测 群 落 的 动态 变 化趋 势 。探 讨 了太 白山 太 白红杉 ( ci ni) hn s 混交林 的径 级结构和竞争关 系 , e s 并对该 区域森 林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 了预测 。结果表 明 : 在混 交林 内, 白红杉 幼 ① 太 苗数量较少 , 新差 , 更 种群 径级结构呈衰退 型 ; 巴山冷杉 ( b s ags ) 而 A i f re i幼苗数量较多 , e i 更新 良好 , 群径级结构 为增 长型。② 种 太 白红杉种 内竞 争强度大于种间竞争强 度 , 巴山冷杉种 内竞争强度小 于种 间竞 争强度 。在混交 区域 , 巴山冷杉处于群落 的优 势 地位 , 而太 白红杉处于劣势地位 , 应加强对太 白红杉的保护 , 合理抚育管理太 白红杉幼苗 。 关键词 : 白红杉 ; 太 巴山冷杉 ; 竞争 ; 径级结构 ; 动态
t i t c r i i tda el ig oua o , hl te u tyoA i reisel g adspi s ee e t e h ses t e n c e c nn p l i w i a i b sags di s n l g r rl i l e z r u d a u d i p tn e h q n t f ef ie n a n w av y
维普资讯
第 2 7卷第 1 1期 20 07年 1 1月
生
态
学
报
V0 . 7. . 1 12 No 1 N v ,0 7 o .20
ACTA ECOLOGI CA I CA S NI
混 交林 径 级 结构 与 竞 争 的关 系
段仁 燕 ,王孝安 黄敏毅 涂 云博 汪 一, , ,
DUAN n— n , W ANG a - ,HUANG n— , Re Ya -。 Xio An , Mi Yi TU n— , ANG Yu Bo W Cha o
1 o g L e c ne S a ni o a n e i , i n70 6 , h a l e f i i c , h ax N r l i rt X 10 2 C i C  ̄ o fSe m U v sy a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