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涉江采芙蓉》教案1教学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字词过关,读懂诗歌,对诗歌的初步鉴赏。
难点:通过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由回顾“诗歌(古风)发展脉络”导入新课:我在刚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一课中给大家归纳过“诗歌(古风)发展脉络”这一知识点,不知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即《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由于当时只学到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所以只归纳到此。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诗歌(古风)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一生朗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及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并品味这首诗的美妙之处。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及诗歌的背景。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读诗歌。
1.4 教学步骤引入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诗歌的结构与韵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法解读诗歌结构。
运用听觉分析法引导学生感知韵律。
2.4 教学步骤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知韵律。
第三章:诗歌的情感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涉江采芙蓉》中的情感。
3.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情感。
3.3 教学方法使用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情感。
3.4 教学步骤分析诗歌中的情感。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第四章:诗歌中的意象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特点。
4.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4.3 教学方法使用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
4.4 教学步骤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知意象。
第五章:诗歌的翻译与创作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翻译并创作类似《涉江采芙蓉》风格的诗歌。
5.2 教学内容翻译诗歌。
创作练习。
5.3 教学方法使用翻译技巧指导学生翻译。
使用创作技巧指导学生创作。
5.4 教学步骤讲解诗歌翻译的技巧。
学生进行诗歌翻译练习。
讲解诗歌创作的技巧。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第六章:诗歌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所处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
6.2 教学内容研究诗歌的历史背景。
探讨诗歌中的文化元素。
6.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研究法了解时代背景。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诗歌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意义。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深入感悟。
学生独立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能力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涉江采芙蓉》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该诗的初步理解。
3.2 诗歌讲解分段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其表达效果和意义。
通过讲解诗歌背景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3.3 讨论与实践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相互交流观点。
学生进行诗歌解读的实践活动,选择一首诗歌进行独立分析和解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诗歌解读作业的质量,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诗歌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采用《涉江采芙蓉》的官方教材或相关文学作品集。
提供相关的注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利用音乐和图片等资源,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性体验。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互动设计问答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涉江采芙蓉》教学方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方案设计《<涉江采芙蓉>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情况。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情感,尤其是思乡怀人之情。
2、难点(1)对诗歌中含蓄、委婉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把握。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赏析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江采芙蓉》。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_____,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明白诗歌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问题。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然后进行评价。
4、诗歌解读(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关键语句。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芙蓉”“兰泽”“芳草”等,探讨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和所营造的氛围。
5、情感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从采芙蓉的喜悦到思念远方亲人的忧愁,体会这种情感的起伏和深沉。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离别的痛苦的表达。
(2)理解友情和爱情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中意象和表现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讲解材料。
(3)准备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的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涉江采芙蓉》。
(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朗读《涉江采芙蓉》。
(2)提问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2. 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分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
4. 应用:(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默写练习。
(2)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学生的合作和发言情况。
2. 教师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和发言情况的评价。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将《涉江采芙蓉》与其他唐代诗人创作的离别诗进行比较,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分析不同诗人对离别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
2. 创作练习:(1)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离别诗,要求运用《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3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3篇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3篇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三维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的画面;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中的“同心而离居”的悖论式表达。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钟嵘在《诗品》中这样评价《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这是首《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涉江采芙蓉》,来体悟其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解题1、《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它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为一人所作。
《古诗十九首》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钟嵘则称之“一字千金”。
2、古诗:这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
又称为“古风”、“古体诗”。
不入乐,只可诵;可换韵,不需对仗;篇幅长短不限。
与乐府诗同为汉代文学的奇葩。
三、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朗读诗歌。
还(huán):回头,调转。
遗(wèi):赠送。
四、研读诗歌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幺?其目的是什幺?明确: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2、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
高三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大全

高三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大全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三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诗意,感悟诗歌思想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总结主题明确:诗歌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采芙蓉的时候,不知道将所采芙蓉送给谁,他所思念的人在远方,抒情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回头望家乡,可是她看到的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抒情主人公从眼前想到将来,不免忧伤不已。
主题:表达了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文本探析找意象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感觉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单纯、美好。
抒情主人公:通过“采之欲遗谁”、”“还顾旧乡”、“忧伤以终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惆怅、忧伤的抒情主人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单元第七课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这条有着五千年历史浩荡诗歌长河中,唐诗波澜壮阔,宋词风光万千,然而在它的上游有一条美丽而清澈的小溪,她虽然流量不大,却永远散发着隽秀夺目的光辉,她就是——《古诗十九首》。
钟嵘《诗品》曾评价它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可见其语言多么炉火纯青,文辞多么精妙。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一、认读,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预习情况,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画出不认识或自己认为
重要的实词,整体感知一下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
芙蓉
..( fú róng)欲遗.谁(wèi)
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
二、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朗读全诗,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首诗的结构和读时的节奏。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小组讨论研究语调、语速和断句,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
然后全班讨论。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
“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降调读。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
“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
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
3、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三、品读鉴赏语言
1、学生齐背全诗。
2、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⑴起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
)
【闭眼想象】[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荡一叶小舟,在江中泽边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
她采呀摘呀,心里喜滋滋蜜甜甜,她要将鲜花送给心上的人哪!诗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
]
【问题一】“芙蓉”妙在何处?
①“芙蓉”谐音为“夫荣”,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
②芙蓉即荷花,又叫“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
清幽的意境。
【问题二】这两句诗是诗歌的起句,有何特色?
“芙蓉”“兰泽”“芳草”烘托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⑵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夜想的心上人呀远在天边。
)
【问题三】这两句的特色是什么?
三四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而转为悲哀。
即诗歌所讲究的“起、承、转、合”中的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体现以“乐”写“哀”的衬托手法。
【问题四】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她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他,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
把他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一份无着的思念,使她感到了无声无言的迷茫。
⑷小组合作鉴赏结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呀,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孤苦忧伤陪伴他们终老。
)
【写的是谁?他们怎么了?】
【问题六】主人公无尽哀愁的根源是什么?
“同心而离居”是他们无尽哀愁的根源,也是终日忧愁以至老的根本原因,使得相恋双方终老忧伤!作者虽未直接抒情,却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余韵未歇、意犹未尽。
3.学生再次轻读课文,总结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及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等。
爱恋——思念——迷茫——忧伤(板书)
表达了女子思夫怀人之情。
表达手法: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艺术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研读探究问题
问题: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还是思妇?学生研读诗歌,然后全班交流。
明确:诗歌的两种可能:你可以把抒情主人公想象成异地他乡,吟哦着乡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闺中怀人的思妇。
一是游人思乡怀人。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以及那个时代文人士子所共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把他们从故乡、亲人的怀抱中拉了出来,使他们踏上了漫长的、前途未卜的征程。
志在四方的男人就像是一只候鸟,不停地飞翔就是他们的命运,家当然是温暖的窠巢,但归期不能由他们的意志所左右。
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忽然意识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了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
的游子的形象从诗中站了起来。
这个很好理解。
二是女子思夫。
【理由】1、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采莲的是年少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
2、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随水而居不伴妾身,独飘摇于江心活水之上。
3、另外,所思在“远道”,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那我们就可以由此推想说话人应是女子。
五、联读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一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
法上的异同?(5分钟)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解析: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
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异:所选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等美好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以树为寄托物。
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
同: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
前六句诗人对于花、树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六、写读化入为出
以《“涉江”情》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发挥想象,注重自己的感受。
作业:
1、整理并抄写随笔,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2、背诵并默写全诗。
总结语:
诗的境界,就是爱的境界。
一首诗,就是一段情。
吟罢《涉江采芙蓉》,心中便充溢着太多的祈盼,盼游子早归,盼亲人团聚。
但愿时光荏苒,那份爱恋与思念早已把迷茫与忧伤冲淡。
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能心相伴、手相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