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借助工具书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透过对话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关键语句,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印发学习小组评价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学生课前或课外活动设计】课前借助工具书查找并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课文,完成预习案。
【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测评和方法设计】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教学过程】一、诵读展示,创设情境: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二、播放音乐,激趣导入: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
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作者作品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法学法设想:1.朗读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
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习惯。
教学过程:一. 诗句导入老师一直告诉大家一句话“学生学生,以学为生”,可见学习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想一想,你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诗句?(板书:学)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准备了几句,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江东六郡八十一州。
其手下有员虎将名唤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打败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
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
知道他都劝了些什么吗?怎么劝的吗?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二. 作家作品。
出示幻灯片,指名学生朗读。
三. 学会朗读1.集体齐读。
2.指名注音,纠错后,全班齐读。
3.学生自由朗读。
4.指名读。
四. 读懂文意1.同桌三步走。
2.分步骤,指名几组同桌三步走展示,纠错。
3.整理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成语的意思。
五. 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的结构。
(同桌合作,全班交流)2.提问: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过渡:可见孙权是一个关爱下属的人。
文章用什么方式来表现三人的心理和形象的呢?(学生齐答:对话)六. 具体研讨小组合作完成一下题目:1.找出三人的语言描写,有感情的分角色读一读。
初中语文_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孙权劝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积累文言字词,准确译文。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教法: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同学们,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确实在三国时期涌现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大家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这位英雄是关羽,他曾经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最终大意失荆州,夜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
(大屏幕展示)吕蒙,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如此足智多谋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孙权劝学》,一探究竟。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明确学习目标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学生回答。
师明确: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练朗读,正确断句和停顿3、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下发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做好预习并积累有关学习的格言、名言。
2.导入新课(1分钟)让学生齐读第一课课后补录“朗读的好处”,一方面提醒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反复吟诵,另一方面提醒他们对这一类文言文,反复诵读,口耳并用,不仅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会大大增强阅读的形象感和情趣感。
3.反复吟诵第一步:认熟,字正腔圆(5分钟)(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2)结合听到的录音检查课前导学训练中的读音和节奏练习,采用先自查后小组互查的方式。
(3)大声自读课文两遍,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字正腔圆。
(4)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演示朗读,其他成员评价,以调动所有同学朗读的积极性。
第二步:译读,晓畅字句(15分钟)(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在自学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2)结合导学案课堂训练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重点问题:全文分为两层:12第三步:美读,入情入境(15分钟)疏通文意后,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等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要真正读懂他们,透彻的了解他们,我们还得继续深入到字里行间,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
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让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
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乃始就学——不情愿2、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一、情境导入,认定目标:同学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一起来笑谈发生在三国英雄身上的一个小故事——《孙权劝学》。
选自《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介绍一下司马光。
二、方法指导,自主学习:1、来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ppt出示,齐读。
了解目标之后我们就来逐一完成目标。
2、第一步,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纠正字音,重点点拨。
指名读,另一生纠正。
小组内互读。
通过评议选出朗读最好的学生,再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检测结果:齐读屏幕上没有标点的课文,注意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3、大家的朗读都没有问题了,意思懂了么?初读课文之后,结合注释,翻译文章。
(标注不能理解的字词与句子,向本组同学提出,讨论解决.4、由小组长指定一位同学译出全文,其余同学作补充纠正.)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6、根据几个问题来梳理一下文章结构。
三、合作交流,探求规律1.表演课本剧课文中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表演?小组内先试试。
小组讨论孙权的这几句话应该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达到规劝目的.讨论完后试读.“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朗读时语气坚决,不容推辞,同时又体现其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优秀3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优秀3篇孙权劝学篇一课型:讲读主备:洪正生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七()班姓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⑴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⑴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能力目标:⑴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⑴对比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2、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教学难点】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韵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散读,分角色朗读等。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描写,最终实现美读课文。
2、文言文五步阅读法。
初读课文,正音正字;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文章背诵思路;品读课文,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悟读课文,体验反思。
3、比较阅读法。
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与《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预习检测】1、生字注音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2、多音字辨析更:更新(gēng)为:治经为博士(wéi)邪:邪恶(xié)更加(gèng)为了(wèi)琅邪郡(yá)遂:遂拜蒙母(suì)为博士邪(yé)半身不遂(suí)3、形近字辨析谓(谓语)博(博士)猎(涉猎)孤(孤独)卿(爱卿)刮(刮目)渭(渭河)搏(搏斗)腊(腊梅)狐(狐狸)鲫(鲫鱼)括(包括)4、词语解释①权谓吕蒙曰(告诉)②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事务)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④孰若孤谁(比得上)⑤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⑥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⑦当涂掌事(当道,当权)⑧蒙乃始就学(才)(开始从事)⑨及鲁肃过寻阳(到了……时候)(到)⑩见事之晚(认清事物)5、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6、解释下面成语的意思【刮目相待、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相关文学常识;(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并能用正确翻译课文;(3)理解文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学习文中学习精神和开卷有益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练习法、归纳法。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人,大家知道他是谁嘛?学生回答:吕蒙是的,但吕蒙年青的时候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出示《孙权劝学》幻灯篇)。
(二)请同学们找出本文要积累的文学常识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三)课文朗读1、自由朗读(两遍)2、听示范朗读,注意下列注音(生难字:卿、岂、邪、孰、遂、更)3、全班齐读(四)合作探究1、参考注释,疏通课文,作出批注,划出读不懂的句子。
2、质疑,共同讨论3、破解难句(五)理解内容,分析人物1、归纳内容方法介绍(写人记事类文体的方法)概述内容(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来归纳)方法: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地点?因为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2、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六)拓展延伸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明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开卷有益的道理)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孙权劝学》学情分析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瓶颈之一。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导入请同学分享课下所积累的有关于读书、学习的名言或诗句。
(生分享)既然同学们这么积极踊跃,想必大家都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那三国鼎立时期孙权部下有一名大将吕蒙,他武艺高强,战功累累,但在读书方面是否也是如此出类拔萃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作家作品、人物分析三、出示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全文。
(重点)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并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重点)3、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启迪。
(难点)四、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以及句子的语气。
2、学生指出本文需要注意的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语气。
4、找生汇报朗读成果。
5、全班齐读。
五、疏通文意结合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生自行疏通文意,并找生分享。
六、文言现象请学生说出自己所发现的文言现象、特殊句式以及两个成语。
七、梳理内容小组合作学习2个问题: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2、文章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八、妙笔生花通过学习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在今后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打算?请你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孙权劝学》学情分析学生在上学期已学过《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等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了“乃”、“但”“过”等文言词汇,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同时对一些文言现象有所认识,具有了一定的积累文言文的能力。
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了解了作家作品以及相关人物后能熟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资料,能够理解故事大意。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要给予方法技巧上的指导。
在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上有一定难度,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讨论并总结。
学习了本文后,学生对文言文不再望而生畏,而是主动去探索其意义,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也是越来越多,对某些文言现象能够自己辨认;能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大部分学生都为自己制定了学习、读书计划,真正做到了知行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请同学分享课下所积累的有关于读书、学习的名言或诗句。
(生分享)
既然同学们这么积极踊跃,想必大家都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那三国鼎立时期孙权部下有一名大将吕蒙,他武艺高强,战功累累,但在读书方面是否也是如此出类拔萃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作家作品、人物分析
三、出示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全文。
(重点)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并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重点)
3、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启迪。
(难点)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以及句子的语气。
2、学生指出本文需要注意的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语气。
4、找生汇报朗读成果。
5、全班齐读。
五、疏通文意
结合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生自行疏通文意,并找生分享。
六、文言现象
请学生说出自己所发现的文言现象、特殊句式以及两个成语。
七、梳理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2个问题: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2、文章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八、妙笔生花
通过学习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在今后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打算?请你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孙权劝学》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已学过《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等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了“乃”、“但”“过”等文言词汇,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同时对一些文言现象有所认识,具有了一定的积累文言文的能力。
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了解了作家作品以及相关人物后能熟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资料,能够理解故事大意。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要给予方法技巧上的指导。
在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上有一定难度,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讨论并总结。
学习了本文后,学生对文言文不再望而生畏,而是主动去探索其意义,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也是越来越多,对某些文言现象能够自己辨认;能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大部分学生都为自己制定了学习、读书计划,真正做到了知行统一。
《孙权劝学》教学分析
本文记事简练。
全文只详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没有交代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有所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了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是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一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变现吕蒙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文章短小精悍,对话描写生动,即可承担、落实本单元写人的教学重点任务,又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好文本,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
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孙权劝
学》的学习方法是:;《孙权劝学》
劝的语言是: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是一个的人,也从侧面写出了
;文末的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成语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
..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
..邪
4、但当涉猎
..
5、见往事
..耳
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
..
8、即更.刮目相看
四、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A.但当.涉猎门当.户对
B.自以为大有所益.多多益.善
C.见往事
..不堪回首 D.卿.今者才略卿.今当涂掌事..耳往事
五、选择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A.把B.被C.用
2.即.更刮目相待()A.立即B.就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A.于是B.却C.只,仅仅
4.结友而.别()A.并且B.但是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七、问答题:
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语言衔接的不够严密。
个别地方教师语言啰嗦重复,在点拨“士别三日”的“三”应怎样理解时,语言拖泥带水不够干练。
在疏通文意这一环节中,学生预习不充分,学生质疑能力有待培养。
在模仿揣读人物语气这一环节中,用时过少,由于总担心时间不够用,所以指导学生模仿读过于着急和匆忙,应给各小组讨论交流模仿试读的时间,应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先翻译成现代汉语再揣摩人物的语气,这样学生更容易去理解,在“点拨现实说法”这一规劝方式时,用时过多,由于备课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前也没用预设,教师举例也不够精确!致使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冷场。
在整堂课中,由于考虑到学生预习不到位,所以老师还是讲的过多,演的过多,学生活动过少,说的过少,学生课堂的展示还是仅仅停留在少数优秀生身上。
此外导学案的利用也不够充分,导学案的设置应再简练一些,给同学们预习的时间应再充分一些,导学案落实应再到位一些。
总之,在今后在备课上要在教材文本的挖掘和分析上下功夫,要在课堂点拨的技巧上下功夫,而并非仅仅停留在课堂形式的研究上。
《孙权劝学》课标分析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
本单元课文人文内涵丰富,侧重于学习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赞颂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因此,本单元教学内容可定位在学习名人精神上,学习《孙权劝学》这篇文章,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他们的精神,健全人格。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另外,要教会学生赏析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从“会读”到“会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讲述的说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学习本文,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没有早晚之分,只要努力,就会有所进步,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