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重点学习的材料重点学习的教学大纲纲要.doc
复合材料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学时:32 学分:2适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2.课程的任务及目的本课程通过对系统掌握复合材料(特别是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科学与工程方面基本理论和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复合材料的主要制备工艺手段与技术方法。
达到基本胜任从事材料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工作的科研、教学、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一)学时分配(二)理论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1.绪论及基本概念与分类(1)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复合材料定义;(2)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3)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
2.复合理论(1)了解复合原则;(2)掌握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原则;(3)掌握无界面粘结强度的测定、混合定律。
重点: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原则。
难点:无界面粘结强度的测定、混合定律。
3.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1)了解它们的分类、结构特征、物化性能、基本制备方法及应用领域;(2)掌握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硅、碳化硅的强韧化机理。
重点: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硅、碳化硅的强韧化机理。
难点: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硅、碳化硅的强韧化机理。
4.复合材料的界面(1)了解界面的定义及界面效应;(2)掌握各类复合材料的界面特征;(3)掌握金属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表面处理过程及其与基体材料结合的界面特征。
重点:界面效应、各类复合材料的界面特征。
难点:金属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表面处理过程及其与基体材料结合的界面特征。
5.金属基复合材料(1)了解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用途;(2)掌握铝基复合材料、镍基复合材料、钛基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3)熟练掌握常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重点:铝基复合材料、镍基复合材料、钛基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难点:常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6.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1)了解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种类和性能;(2)掌握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3)熟练掌握典型陶瓷基复合材料特别是纤维增强、晶须和颗料增强(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的种类和性能,并了解相变增韧机制。
《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MSEN3012课程类别:基础课程授课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课学期:春季学分:3 学分指定教材:《复合材料概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教学目的:使学生系统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知识,包括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基体材料、增强材料、复合材料界面、复合效应、复合材料成成型方法等方面的基础和最新发展动态,为新型材料的研发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总论1.、教学内容复合材料定义、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
2、教学要点了解与掌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关于复合材料定义,描述复合材料性能的一些基本参数,特别是比强度、比模量两个基本要概念。
了解各类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特别是复合材料设计中多级结构的设计理念。
第二章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1.、教学内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
2、教学要点通过对比的方式了解三类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的基本结构与其物化性能的关系,各类基体材料的特点及其优缺点,加深对复合材料的认识。
针对本专业的知识结构,重点要求学生理解热塑性与热固性树脂结构及其物化性能,重点掌握“四烯”、“四纶”及环氧树脂的结构、物化性能及成型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关于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将在后续章节中重点介绍。
第三章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1.、教学内容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有机纤维)、其它纤维2、教学要点重点要求掌握玻璃纤维、碳纤维及芳纶纤维的分类、结构特征、物化性能、基本制备方法及应用领域。
了解其它(特种)纤维如碳化硅纤维、硼纤维、氧化铝纤维基本物化性能及纤维增强材料的一些最新进展。
第四章复合材料的界面1.、教学内容界面的定义及界面效应、各类复合材料的界面特征、材料的表面处理(表面改性)。
2、教学要点了解界面的定义、复合材料中界面的形成机理、各类复合材料界面的基本特征及异同点。
功能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功能复合材料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60113Z10课程名称:功能复合材料/functional composite Materials课程类别:学科专业课程学时/学分:24/1.5先修课程:大学物理、固体物理、材料化学与物理、材料科学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建议教材及参考书:(1)功能复合材料,张佐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9(2)殷景华,等.功能材料概论,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2002.7(2)贡长生,张克立.新型功能材料,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主要介绍功能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些常见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基本知识、种类、特点和应用,有助于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同时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和应用。
三、课程目标3.1课程对毕业生能力支撑本课程对应毕业要求2-2、4-1、5-1,具体内容如下:毕业要求2-2:掌握分析研究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学会运用物理学和化学中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识别、分析常见工程问题中涉及的物理和化学问题。
毕业要求4-1:根据工程应用的需要,能够根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手段对材料组成、组织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对试验数据做出正确的分析,为材料的应用提出合理建议。
毕业要求5-1: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掌握相关技术基础理论和现代分析方法在材料制备技术中的应用知识与应用技巧;系统地掌握材料工程领域主要制备技术,深入了解新材料与材料加工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3.2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不同类型功能材料及功能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理论基础、制备方法、制备技术、工艺、设备等,把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新技术、新工艺。
使学生掌握材料科学研究工作者通常关注的成分-工艺-显微组织/结构-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将来研究开发新材料和材料制备新工艺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教学大纲内容

教学大纲内容一、教学大纲的重要性教学大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桥梁和纲要的作用。
它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的基础,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教学大纲的编写不仅需要准确表达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而且需要整洁美观、语句通顺,以确保阅读体验的流畅性。
二、教学大纲的格式要求教学大纲通常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评价方式等,具体格式如下: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可衡量。
其中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等,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
此外,教学目标还应与课程的整体目标相一致,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机统一。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确定。
内容应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适应性,以便学生能够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生活相结合,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在教学大纲中,应明确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师应灵活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衡量。
在教学大纲中,应明确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同时,教学评价还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三、教学大纲编写的原则教学大纲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以确保教学大纲的准确性和有效性:1. 目标导向:教学大纲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确保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教学大纲应明确指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并通过教学活动实现目标。
2. 系统统一:教学大纲的各个部分应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每个部分的内容应有层次感,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
3. 灵活适应:教学大纲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科特点来编写。
《复合材料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CL0410课程中文名称:复合材料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Composite Materials课程性质:选修课程学分数:1.5课程学时数:24授课对象:材料化学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等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材料化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是从事无机材料科学研究和工程制造的科技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材料表面与界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为今后在工作中打下有关材料研究和材料表面改性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以恰当的比例分别对复合材料的各种增强材料、复合材料的各种基体材料以及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的性能、制备、应用和发展动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
使学生在已有的材料科学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学习复合材料的各种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以及各种复合材料的性能、制备方法与应用,了解材料的复合原理,以及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从而丰富和拓宽学生在材料及材料学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1、绪论课程教学内容:复合材料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复合材料的分类;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复合材料的增韧增强原理;复合材料的特性;复合材料的应用。
课程教学要求: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及分类,了解复合材料的应用。
2、材料的基体材料课程教学内容:金属材料:金属的结构与性能、各种合金材料;陶瓷材料:包括水泥、氧化物陶瓷、碳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聚合物材料:聚合物的种类、结构与性能,复合材料选用聚合物的原则。
课程教学要求:掌握常用基体材料的种类、结构性能及其选用的原则。
3、材料的增强材料课程教学内容: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的分类、制备、性能与应用;碳纤维的分类、制备、性能与应用;陶瓷纤维、芳纶纤维、晶须的制备、性能与应用;填料(高岭土、石墨、烹饪土、烹饪土、碳酸钙、化石粉等)的性能与应用。
课程教学要求:掌握常用增强材料的种类、性能及其选用的原则。
教学大纲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

教学大纲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教学大纲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参考,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教学过程中。
它规定了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路径,对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学习教学大纲的内容和方法对于教育教学的改进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大纲的学习内容教学大纲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知识和技能: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求,包括各个学习层次和学习阶段的内容和要求。
学生根据大纲的要求,系统学习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学科素养和核心素质:教学大纲强调了学科素养和核心素质的培养。
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学科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素质。
学生通过学习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逐渐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和核心素质。
3.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学大纲规定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原则。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高效地获取和组织学习材料,如何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如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通过学习大纲规定的内容和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4.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教学大纲界定了学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学生需要了解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标准,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业水平。
通过学习大纲规定的内容和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大纲的学习方法学习教学大纲不仅要掌握其中的学习内容,还要运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教学大纲的学习方法。
1.全面理解:学生应当对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包括基本学科知识和技能、学科素养和核心素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等方面。
只有全面理解教学大纲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
2.分析思考:学生应当通过分析教学大纲的内容,思考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路径。
复合材料原理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原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03080400课程名称:复合材料原理英文名称:Composites Theory课程性质:必修课学时/学分:32/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以闭卷考试成绩为主。
选用教材:《复合材料原理》,朱和国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年先修课程:复合材料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后继课程:纳米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适用专业及层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和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增强体和基体形成界面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复合材料界面结构和界面结合理论以及复合界面处理技术和界面设计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能够准确理解材料复合的基本原则、九大界面结合理论和复合材料的界面破坏理论,以解决复合材料制造和应用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 能够运用材料复合八大复合效应、界面结合理论,从微观、亚微观角度设计、制备复合材料,探究复合材料组成-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
3. 能够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对复合材料进行识别表征,分析复合材料增强体表面物理形态和化学组成,分析复合材料界面的物理结构和化学以及界面结合强度进行分析表征,并综合所得信息解决复合材料领域相关复杂工程问题。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三、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支撑课程目标1)1. 材料为什么要进行复合(Why)2. 材料依据什么进行复合(What)3. 材料怎样进行复合(How)4. 复合材料原理课程的研究范围5. 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要求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复合材料复合的四大基本原则,并对本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
第二章: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支撑课程目标1、2)1. 材料的复合效应2. 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复合效果3. 复合材料的模型及性能的一般规律4. 复合材料增强原理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复合材料复合的八大复合效应,及有复合效应决定的复合材料的复合效果。
《复合材料》 课程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名称:复合材料英文名称:Composite Materials二、课程代码及性质课程代码:080149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选修课三、学时与学分总学时:32(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学分:2四、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热处理原理与工艺、工程材料学、金属材料学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开设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1. 掌握复合材料的复合理论、界面设计原则及制备技术,具备应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问题的能力;2. 掌握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界面类型、制备方法及性能评价方法,具备独立进行复合材料性能分析的能力;理解表面改性与表面复合材料的制备、评价方法。
3.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感兴趣的复合材料进行调研,具备资料收集,制作、使用PPT进行交流的能力。
4. 了解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沿,掌握其发展特点与动向。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复合材料的复合理论及界面设计,几种不同类型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及失效分析。
教学难点:复合材料的复合理论及界面设计。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为主,阐述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保证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
(2)安排适量的课堂讨论环节。
(3)分配小组对复合材料进行调研,并以讲解PPT的形式在课堂展示,使学生通过课下的资料查阅而掌握基本的专业资料获取方法、途径、整理归纳和讲演能力。
教学手段:(1)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在课堂上通过PPT讲授方式,实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1)总体安排教学内容与学时的总体安排,如表2所示。
(2)具体内容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复合材料概述.(1学时)第一节复合材料的发展简史第二节复合材料的定义、命名和分类一、复合材料的定义二、复合材料的分类第三节复合材料的特性第二童增强材料(4学时)第一节纤维一、有机纤维二、无机纤维三、金属与其它纤维四、各种纤维性能的比较第二节晶须第三节颗粒第四节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第三章复合理论(4学时)第一节复合原则一、材料组元的选择二、制备方法的选择第二节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原则一、界面及其类型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设计三、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设计第三节复合材料界面理论一、浸润性二、界面粘结三、热残余应力四、界面相容性与不稳定性第四节界面粘结强度的测定一、宏观试验法二、单纤维试验法三、微压入试验法第五节混合定律一、连续纤维单向增强复合材料(单向层板)二、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第四童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MC) (5学时)第一节概述一、PMc的发展历史二、PMC的分类第二节聚合物基体一、概述二、热固性基体三、热塑性基体第三节 PMC界面一、PMc界面表征二、PMc界面特点三、PMc界面设计第四节 PMC制备工艺第五节 FRP的力学性能第五章金属基复台材料(MMc)(5学时)第一节概述一、MMC的历史二、MMC的分类第二节金属基体一、铝及铝合金二、钛及钛合金三、镁及镁合金第三节 MMC制备工艺•第四节MMC的界面一、MMC界面类型与界面结合二、MMC界面稳定性三、MMC界面浸润与界面反应控制第五节 MMC的性能第六章陶瓷基复合材料(CMC) (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陶瓷基体及其粉末原料的制备第三节 CMC制备工艺第四节 CMC界面第五节 CMC增韧机制第六节 CMC的性能第七章表面改性与表面复合材料(1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一节表面复合材料的制造技术第二节表面复合材料性能评价方法第八章复合材料的最新进展展望(2学时)第一节增强相的进展第二节纳米复合材料第三节智能复合材料第四节功能梯度复合材料(3)各章节的课后思考题(作业)及讨论要求思考题(课后作业):第1章思考题:1.复合材料的定义是什么?2.复合材料有哪些不同的分类?3.复合材料有哪些优势?3.复合材料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第2章思考题:1.常用的增强相有哪些?2.纤维的基本概率有哪些?3.Kevlar纤维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有什么特点?4.列举几种典型的无机纤维,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或用途?5.简述金属纤维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复合材料
二、学分、学时: 2 学分、 32 学时
三、教学对象: 06 级应用化学本科
四、课程性质、教学目标
《复合材料》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
础课程,选修。
复合材料是包括多学科、多领域
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以恰当的比例分别对复合材料的各种增强材料、复合材料的各种基体材料以及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的性能、制备、应用和发展动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
使学生在已有的材料科学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学习复合材料的各种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以及各种复合材料的性能、制备方法与应用,了解材料的复合原理,以及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从而丰富和拓宽学生在材料及材料学方面的知识。
五、课堂要求
要求认真随堂听课,认真阅读指定教材,广泛查阅有关复合材料方面的最新资料。
按教学要求完成专题综述论文的撰写,并进行课堂交流。
六、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绪论( 2 学时)
复合材料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及今后的发展
方向;复合材料的分类;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复合材料的增韧增强原理;复合材料的特性;复合材料的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及分类,了解复合材料的应用。
(二)材料的基体材料(6学时)
金属材料:金属的结构与性能、各种合金材料;
陶瓷材料:包括水泥、氧化物陶瓷、碳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
聚合物材料:聚合物的种类、结构与性能,复合材料选用聚合物的原则。
基本要求:掌握常用基体材料的种类、结构性能及其选用的原则。
(三)材料的增强材料(6学时)
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的分类、制备、性能与应用;
碳纤维的分类、制备、性能与应用;
陶瓷纤维、芳纶纤维、晶须的制备、性能与应用;
填料(高岭土、石墨、烹饪土、烹饪土、碳酸钙、化石粉等)的性能与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常用增强材料的种类、性能及其选用的原则。
(四)传统复合材料的新发展(4学时)
航空用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先进复合材料在飞机上的应用、材料技术的进展、低成本复合制造技术的进展;
热塑性片材与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由片材制造成品的成型工艺、GMT 片材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熔体自发浸渗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熔体自发浸渗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原理及方法及研究现状;
陶瓷基层状复合材料:陶瓷制品的仿生结构构思、材料体系和制备技术、陶瓷基层状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强韧化机制、陶瓷基层状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基本要求:掌握常见几种传统复合材料的新应用、制备工艺与性能的基本知识,了解传统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五)功能复合材料( 4 学时)
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特点、功能复合材料类别及应用情况;
几种常见的功能复合材料:压电复合材料、导电复合材料、磁性复合材料、摩擦功能复合材料、组尼功能复合材料、机敏复合材料与智能复合材料。
基本要求:掌握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了解几类常见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六)纳米复合材料( 4 学时)
纳米粉体的合成:纳米粉体的物理及化学制备方法、化学气相法、纳米粉体的表征方法;
纳米固体材料和纳米-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固体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纳米-微米复合材料:纳米-微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溶胶-凝胶法制备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溶胶-凝胶法制备的 OINC 的结构特征与性能。
基本要求:了解纳米粉体的制备及表征方法,掌握纳米固体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
(七)材料复合新技术( 2 学时)
原位复合技术:原位复合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几种原位复合技术;
自蔓延复合技术:自蔓延复合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几种自蔓延复合技术、自蔓延复合技术中的结构控制方法;
其它复合新技术:分子自组装技术、超分子复合技术。
基本要求:掌握原位复合技术与自蔓延复合技术。
七、学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第二章材料的基体材料
6学时
第三章材料的增强材料
6学时
第四章传统复合材料的新发展
4学时
第五章功能复合材料
4学时
第六章纳米复合材料
4学时
第七章材料复合新技术
2学时
撰写课程论文和课堂交流4学时
八、教材及参考书
吴人杰《复合材料》,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
参考书:闻荻江主编,《复合材料原理》,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1;王荣国等编著,《复合材料概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九、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由试卷考试、平时作业两方面综合评定。
十、教学大纲说明
(一)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包括多学科、多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高分子物理和化学、有机化学等学科应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二)课程的重点
1.材料的基体材料
重点:常用各类基体材料的种类、结构性能及其选用的原则。
2.材料的增强材料
重点:常用各种增强材料的种类、性能及其选用的原则。
3.传统复合材料的新发展
重点:几种传统复合材料的新应用。
4.功能复合材料
重点: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
5.纳米复合材料
重点:掌握纳米固体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
6.材料复合新技术
重点:原位复合新技术及自蔓延复合新技术。
功能复合材料
Functional Composite Materials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111261
课程学分: 2
总学时数: 30
面向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开课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复合材料科学与
工程系
使用教材:功能复合材料,张佐光,化学工业出
版社
先修课程:复合材料学110461 (3)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着重介绍用量最大、应用最广的聚合物基功能复合材料,包括压电、导电、雷达隐身、
永磁、光致变色、吸声、阻燃、生物自吸收等功
能复合材料。
同时扼要介绍陶瓷基复合材料和金
属基复合材料以及现代功能复合材料,介绍它们各自的特点、应用和发展。
三、选课建议
建议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四年级上选修。
四、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本课程着重介绍用量最大、应用最广的聚合物基功能复合材料,包括压电、导电、雷达隐身、永磁、光致变色、吸声、阻燃、生物自吸收等功能复合材料;同时扼要介绍陶瓷基复合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以及现代功能复合材料,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应用和发展。
五、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概论(2学时)
1.1功能复合材料发展史
1.2功能复合材料的定义及分类
1.3功能复合材料的应用
第二章基体材料(2学时)
2.1概述
2.2聚合物基体
2.3金属基体
2.4陶瓷基体
2.5功能团和助剂
第三章功能复合材料理论和研究方法( 2 学时)
3.1 概述
3.2 功能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3.3 功能复合材料研究方法
2 学时)第四章电学和电子功能复合材料(
4.1 概述
4.2 电接触复合材料
4.3 导电复合材料
4.4 压电复合材料
4.5 超导复合材料
4 学时)第五章航空航天用功能复合材料(
5.1 概述
5.2 屏蔽和隐身复合材料
5.3 磁感应复合材料
5.4 感光复合材料
5.5 热学和力学复合材料
5.6 吸声和吸波复合材料
第六章阻燃功能复合材料( 6 学时)
6.1 概述
6.2 阻燃复合材料研究和制备方法
6.3 应用
6.4 发展动态
第七章现代功能复合材料(6学时)
7.1纳米复合材料
7.2智能复合材料
7.3机敏复合材料
7.4梯度复合材料
7.5生物复合材料
7.6特殊功能复合材料
第八章现代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动态( 2 学时)8.1 基体材料
8.2功能团和助剂
8.3界面设计
8.4成型方法
8.5应用展望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常用功能复合材
料的特征和用途,了解功能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应用。
领域。
六、作业、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
作业:平时作业和单元作业
考试成绩由作业和期末考试组成。
作业: 20%,期末考试:卷面考试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