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和免疫抗原

合集下载

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

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

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病毒感染是人类面对的一种常见且严峻的健康问题。

面对病毒感染,免疫应答是人类身体用来对抗病毒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免疫应答概括地说,是指在感染或接种病原体后,身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从而形成杀伤和防御病原体的能力。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细胞因子、抗体等免疫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

病毒感染一般经历感染初期、高峰期、恢复期三个阶段。

在感染初期,当病毒进入人体后,宿主细胞的抗原呈递机制被病毒利用,使病毒巧妙地躲过宿主细胞的保护,进入宿主细胞内,然后利用细胞内包装体制将自己包装进去。

这样一来,一旦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就很难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了。

在感染高峰期,病毒大量增长和繁殖,导致宿主细胞死亡、组织破坏。

在感染恢复期,随着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和抗病毒治疗的进行,病毒逐渐减少,身体状况也逐渐好转。

免疫应答与病毒感染关系密切。

在病毒感染初期,宿主免疫系统为了克服病毒的躲避和干扰,会主动进行细胞和体液性免疫反应。

细胞免疫反应主要由T细胞介导,其中CD8+T细胞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免疫细胞通过特异性配对,寻找并杀伤被感染的细胞,以抵消病毒的繁殖。

体液性免疫反应则主要由B细胞介导,其中抗体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抗体可以直接识别并结合病毒,防止病毒进一步繁殖和感染健康细胞,同时还有促进病毒清除的效应。

目前,针对病毒感染的各种免疫防治策略多种多样,但总体来看,加强免疫功能的方法是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美国CDC建议每年进行流感疫苗接种以保护身体免疫功能,同时也可以通过增加蔬菜、水果和维生素等方式来提高免疫系统的健康水平。

另外,一些广谱免疫增强剂已被证明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减少流感和其他病毒性疾病的发生率。

本文简单介绍了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强人体免疫功能对于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免疫应答足以对大多数病毒进行有效的抵御,但也存在着病毒进化和突变等问题,给免疫防治策略带来一定的挑战。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解析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解析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解析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生物学过程。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天然防御系统,它通过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反应来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细菌。

在这个相互作用过程中,细菌利用其各种机制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而免疫系统则尽力抵抗和清除细菌。

当细菌感染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首先通过识别细菌的表面分子,如细菌的外膜脂多糖、蛋白质和糖类结构,来触发一系列免疫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炎症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

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的早期反应,通过激活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补体蛋白等,来吸引和激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以清除细菌。

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后续的免疫反应,它依赖于特异性免疫细胞,如B细胞和T细胞,来生成抗体或杀伤细胞,以效应细菌的清除。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是抗原呈递和识别。

细菌的抗原通常由其表面的分子所决定,当细菌感染进入人体后,它的抗原会被免疫系统的抗原呈递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所捕获。

这些抗原呈递细胞会将细菌的抗原加工成小片段,并将其展示在自身的表面上。

特异性免疫细胞,如B细胞和T细胞,通过识别和结合这些展示的抗原片段,来触发相应的免疫反应。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也包括一系列的逃避机制。

细菌利用其表面分子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以避免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细菌可能改变其表面蛋白的结构,以避免被抗体识别和中和。

此外,细菌还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糖类结构,来干扰免疫细胞的识别和侵入。

细菌还可以产生一些毒素,如内毒素和外毒素,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和破坏人体的组织。

免疫系统则通过多种方式来对抗细菌感染。

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抗体来中和细菌,并激活杀伤性T细胞来杀伤感染的细胞。

免疫系统还通过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的吞噬作用来清除感染的细菌。

此外,免疫系统还可以通过增强炎症反应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扩散。

在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中,免疫记忆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系统能够记忆曾经与细菌感染的接触,并在再次感染时产生更快、更强的抗体反应。

主要抗感染抗体中和抗原

主要抗感染抗体中和抗原

Fab 固定补体
Fc Fc
Fab 结合细胞
Fc 巨噬细胞
抗体的生物效应
1、中和作用 2、调理作用 3、介导细胞毒作用(ADCC) 4、诱导过敏反应作用 5、激活补体系统作用 6、跨越细胞膜作用(穿越粘膜上皮、穿越胎盘)
抗体的中和作用
是指Ig的Fab段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后,通过空间位阻的方式导致 抗原所具有的某些生物学活性消失的生物效应。
功能: 粘膜局部免疫
IgD smIg之一,与B细胞分化成熟有关
IgE 含量极低,亲细胞抗体,参与 I型变态反应
不同类型免疫球蛋白的比较
IgM IgG1 IgG2 IgG3 IgG4 IgA1 IgA2 IgE
IgD
重链
μ γ1 γ2 γ3 γ4 α1 α2 ε
δ
正常成人血清含量 1.5 9
3
1
0.5 3.0 0.5 5×10-5 0.03
免疫球蛋白的主要 生物学活性
一、BCR的生物学活性 二、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BCR的生物学活性
1、结合抗原 2、活化B细胞
BCR—CD79a/b
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非受体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2、受体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非受体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结合抗原( Fab段) 固定补体(Fc段)
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Fab 结合抗原
免疫球蛋白多聚体
❖ 连接链:J链
产生细胞:浆细胞 功能:将单体免疫球蛋白连接为多聚体
❖ 分泌片
产生细胞:上皮细胞 功能:使免疫球蛋白免受蛋白水解酶的降解
J链
二硫键
IgM 五聚体
J链
分泌片
IgA 二聚体
木瓜蛋白酶 胃蛋白酶
Fab

(感染和免疫)抗原

(感染和免疫)抗原

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 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的辅 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抗原。如细菌脂多糖等。

胸腺依赖抗原( TD-Ag)
由B表位和T表位组成,需要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 产生抗体。绝大多数的蛋白质抗原为TD抗原。在结构上, 这些抗原的特征为有许多不同的抗原决定基,但拷贝数很少。 单独不足以激活B细胞。
致敏淋巴细胞
活化的B细胞
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诱生抗体及效应 淋巴细胞
抗体
抗原性(antigenicity)
Antigenicity is the ability to combine specifically with the final products of the above responses (antibody and /or cellsurface receptors). 与抗体或效应 T淋巴 细胞特异性结合
特点 物质属性 应答特点
普通抗原 蛋白质、多糖 须被APC处理
超抗原 细菌外毒素、逆转录病 毒蛋白 无须被处理
然后被T细胞识别
反应细胞 B细胞、T细胞
直接刺激T细胞
CD4+T细胞
T细胞反应频率
与MHC-II分子结合部位
l/106~1/104
肽结合沟
1/20~1/5
非多态区

与TCR结合部位
α链V、J区
抗原表位的类别
顺序表位:又称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又称非线性表位。 T细胞表位:是由T细胞识别的经抗原提呈细胞 加工提呈的线性表位; B细胞表位:直接由B细胞识别的位于抗原分子 表面的线性或构象表位。

在免疫应答中,TCR和BCR 所识别的抗原表位不同, 分别称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感染与免疫系统的作用研究进展

感染与免疫系统的作用研究进展

感染与免疫系统的作用研究进展概述感染与免疫系统一直是医学界和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科学家们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地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

本文将会介绍感染与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感染与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感染是指因外源性微生物进入机体而导致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传播等多种途径进入机体,引起各种不同的感染症状。

目前,已知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

免疫系统是指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主要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免疫系统会立即启动防御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杀死或清除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疾病侵袭。

免疫系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指人体天生自带的一种免疫能力,它主要通过吞噬细胞和炎症反应来清除病原体。

由于先天性免疫的效率和速度较低,因此通常需要获得性免疫的帮助。

获得性免疫是指通过感染或接种疫苗等方式,激活机体特异性免疫细胞和分子的一种免疫防御能力。

获得性免疫主要通过抗体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进行。

抗体是一种由B细胞产生的分子,可以特异性地结合到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特定抗原上,起到中和、凝集、沉淀和激活补体等作用,从而清除病原体。

细胞免疫主要由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效应细胞组成,它们可以直接识别和杀死感染细胞,以及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来调节免疫反应。

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进展和成果。

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病毒感染是目前世界各地所面临的一个常见问题。

病毒感染的治疗和防治方案的制定需要对病毒的免疫机制有充分的了解。

研究表明,免疫细胞、炎症和抗体在病毒感染过程中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病毒感染的困扰下,研究人员尝试寻找抑制病毒感染的方法,其中一种最有潜力的方法是利用免疫细胞来清除病毒。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调节免疫细胞中的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来杀灭病毒最为有效。

感染与免疫

感染与免疫

感染的过程:病原体进入人体 后,通过吸附、侵入、复制、 释放等阶段,完成感染过程
感染的后果:感染可能导致人 体出现发热、疼痛等症状,严 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识别 并清除病原体,引发炎症反应 和特异性免疫应答。
感染过程:病原体进入人体, 突破人体防线,引发感染。
感染与免疫在疫苗研发中的重要性
疫苗研发需要深入了解感染与免疫机制 疫苗设计需基于对病原体的免疫原性和毒力因子的认识 感染与免疫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疫苗候选株 疫苗临床试验需要基于感染与免疫的评估指标
感染与免疫的未 来展望
新发感染性疾病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添加标题
新发感染性疾病的挑战:随着全球化和环境变化,新发感染性疾病不断涌现,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接触传播:病毒通过 接触口、鼻、眼等黏 膜部位或间接接触污 染物品表面传播
消化道传播:病毒 通过污染食物、水 源等经口摄入传播
性传播:某些病毒 通过性接触传播
病原体的入侵机制
感染的来源:病原体通过空气、 接触、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
感染的机制:病原体在人体内 寄生、繁殖,破坏人体免疫系 统,引发感染症状
特异性防御机制: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通过激活特定类型的细胞来攻击和破坏被感染的细胞或外来入侵者 体液免疫:通过产生特定的抗体来中和或消除外来抗原,阻止其与细胞结合 协同作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相互协调,共同发挥特异性防御作用 调节机制:免疫系统具有复杂的调节机制,确保防御反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免疫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新型疫苗研发:针对新型病毒和细菌的疫苗,提高预防效果和安全性
免疫疗法创新:个性化免疫疗法和细胞免疫疗法,有效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第11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学习要点一、病毒的感染1.病毒的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传播方式(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或受染动物与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

(2)垂直传播: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将病毒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

感染途径皮肤与粘膜十病毒侵入机体的主要门户。

病毒在机体内播散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局部播散;②血循环播散;③沿神经干移行。

2.病毒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通过隐性感染,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但也可向外界播散病毒。

显性感染机体在感染病毒后因组织细胞受损严重而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

可分成急性感染及持续性感染两种类型。

(1)急性感染: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恢复后体内不再存在病毒。

(2)持续性感染:这类感染中,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持续性感染又可分成三种:1)慢性感染:显形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2)潜伏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并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用一般方法也不能分离出病毒。

3)慢发病毒感染:又称迟发病毒感染。

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达数月、数年至数十年。

以后出现亚急性进行性疾病,最终成为致死性感染。

1.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1)溶细胞型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成熟后,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而死亡。

体外组织细胞培养中,溶细胞型感染可致细胞变圆、坏死及脱落等,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

机制:①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②破坏细胞溶酶体;③病毒毒性蛋白的作用。

(2)稳定状态感染:有包膜病毒(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病毒的增殖对细胞的大分子物质合成影响不大,细胞仍能继续生长与分裂,称之为稳定状态感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抗原的名词解释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抗原的名词解释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抗原的名词解释人类身体内有许多微观的生物体存在,有些对我们的健康有益,而有些则可能引起疾病。

病原生物是指能导致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病因体。

它们可以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不同种类。

与之相对的是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抗病原生物入侵的一套保护机制。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让我们来深入了解病原生物和免疫学抗原的含义。

一、病原生物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属、种。

有些细菌对人体有益,例如我们的肠道中存在着许多“良性”细菌,它们帮助我们消化食物。

而另一些细菌则可能导致疾病,例如肺炎球菌可以引发肺炎。

细菌可以通过感染样本的分析,如唾液、血液或尿液样本来诊断。

2.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性生物体,它们依赖宿主细胞来复制自己。

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来繁殖,其中一些会导致人类疾病。

例如,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HIV引起的艾滋病等。

在现代医学中,使用PCR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技术可以检测出病毒的存在。

3.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生物,与细菌和病毒不同,真菌的细胞核包含一套染色体,类似于人类的细胞。

真菌感染通常称为真菌病,常见的真菌感染包括酵母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真菌可以通过皮肤、黏膜或血液样本来检测。

4. 寄生虫:寄生虫是指依赖于宿主生物体生活的生物。

它们可以寄生在人体内部或外部,导致一些疾病。

寄生虫包括蛔虫、疟原虫等。

在寄生虫感染的诊断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便便检查或血液检查。

二、免疫学抗原抗原是指能够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对抗原的反应过程。

抗原可以分为自身抗原和非自身抗原。

免疫系统可以识别自身抗原,因此不会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应答。

然而,当人体接触到非自身抗原时,免疫系统会启动免疫应答,通过产生抗体或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来清除这些非自身抗原。

1. 抗原特异性:免疫系统对于不同的抗原有不同的应答。

免疫细胞上的受体,如B细胞上的抗体和T细胞上的T细胞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能够与特定的抗原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核抗体
精选ppt
18
大分子量
分子量大
抗原决定基多
>10kD 免疫原(Immunogens) 抗原分子结构复杂
强免疫原
>100kD(Strong( immunogens )
弱免疫原
<10kD(Poor (immunogens)
不易被降解
高免疫反应
持续刺激免疫细胞
精选ppt
19
复杂的化学结构 明胶分子(分子量>100kD )
6. 物理状态:聚合状态的抗原免疫原性强。
精选ppt
17
抗原的理化性质 (chemical and physical nature of antigens)
化学性质( chemical nature )
糖蛋白、脂蛋白、多糖、脂多糖 活化的淋巴细胞中的DNA,染色体、组蛋白
自身抗DNA、组蛋白抗体
自身免疫病
❖ 耐受原(tolerogen) 在某些情况下,可 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精选ppt
16
第一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自身性质
1. 化学性质 :多为大分子的蛋白质; 2. 分子量:分子量一般在10kDa以上; 3. 结构的复杂性:尤其是芳香族氨基酸; 4. 分子构象:抗原分子的空间构象; 5. 易接近性:指抗原表位能被抗原受体接近的程
精选ppt
23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精选ppt
24
❖ 免疫效果:
皮内、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
❖ 口服免疫容易诱导免疫耐受
精选ppt
25
第二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 抗原具有异物性和特异性 ❖ 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抗原表位
精选ppt
26
抗原的异物性
❖ 非己物质是异物,通常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 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 ❖ 同种异体是异物,也有免疫原性。如同种异体 移植物 。 ❖ 自身成分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即T和B 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也具有免疫原性。
感染与免疫
精选ppt
1
第十章 抗原
精选ppt
2
你了解这些疾病吗?
精选ppt
3
❖ 自身免疫病:
——自身抗原引起 ——检测血清中的自身抗体(Ab)
❖ 过敏反应 ——通过皮试(+)检测(前臂内侧注射过敏原)
精选ppt
4
问题:
❖ 1. 抗原的概念? ❖ 2. 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 ❖ 3. 半抗原与完全抗原的区别? ❖ 4. 自身物质能引起免疫反应吗? ❖ 5. 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是什么?
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单糖或 核苷酸残基组成。
精选ppt
29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 ❖ 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为多价抗原,含多种、多个 抗原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含多种特异性抗体的 多克隆抗体。 ❖ 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
精选ppt
30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
精选ppt
11
半抗原
+
小分子 载体 carrier
载体(carrier):赋予 半抗原免疫原性的 大分子物质。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半抗原+载体=完全抗原
精选ppt
12
举例:
精选ppt
13
精选ppt
14
免疫 反应性
免疫 反应性
精选ppt
15
❖ 变应原(allergen)可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
与抗体或效应 T淋巴 细胞特异性结合
精选ppt
10
❖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 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简称抗原。 如各种微生物及大多数蛋白质。 ❖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只具有 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小分子化合物及药物等。 ❖ 载体(carrier),使半抗原变成完全抗原的 物质,通常是大分子的蛋白质。
6
抗原 (Ag):
结合并激活 T细胞
结合B细胞 诱生抗体 活化的B细胞
记忆T细胞 致敏T细胞
精选ppt
抗体
记忆B细胞
7
抗原的基本特性
1.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
淋巴细胞的特性; 2. 抗原性(antigenicity):
指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 结合的特性。
直链氨基酸
加苯环氨基酸(2%酪氨酸)
(稳定性差,免疫原性很弱) (免疫原性大大增强)
精选ppt
20
物理性状
❖ 聚合状态的蛋白质>单体蛋白质
❖ 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 一些免疫原性较弱的物质依附在大颗粒物质表面, 可增强其免疫原性
精选ppt
21
精选ppt
22
二、宿主因素
❖ 遗传因素 (MHC) ❖ 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 抗原的剂量、进入途径
精选ppt
8Leabharlann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Immunogenicity is the ability to induce a humoral and / or cell mediated immune response, including induce production of antibody and effector lymphocytes.
精选ppt
27
抗原的异物性
是指一种物质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为非己抗原异 物的特性, 特指外源性抗原。
精选ppt
28
特异性
(一)抗原表位(epitope):
❖ 又称抗原决定基( antigenic determinant )
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 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 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
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诱生抗体及效应 淋巴细胞
致敏淋巴细胞
精选ppt
活化的B细胞
抗体
9
抗原性(antigenicity)
Antigenicity is the ability to combine specifically with the final products of the above responses (antibody and /or cellsurface receptors).
其概念是怎样的?
精选ppt
5
概念
❖ 抗原(antigen, Ag)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 免疫应答的物质。
通常指能被T、B细胞表面的BCR 或TCR 识别及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 致敏(T)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 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多为蛋白质,也包括多糖、脂类和核酸。
精选pp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