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的概念与特性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四)基因工程疫苗
1.重组抗原疫苗(recombinant antigen vaccine):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 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首先需选定有效免疫 原的基因片段,导入原核或真核细胞,通过扩 增表达目的基因的产物,提取并纯化所需的抗 原。重组抗原疫苗不含活的病原体和病毒核酸, 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目前获准使用的有乙型 肝炎基因工程疫苗(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 原)、口蹄疫疫苗等。
2 种 类 : 外 源 性 ( 肠 毒 素 staphylococcus enterotoxin,SE ) 内 源性(HIV),T超抗原与B超抗原
.
3 激活T细胞特点: (1).强大刺激能力(10-9M), 可激活
5-20%T , 普 通 抗 原 激 活 1/100001/1000000T细胞 (2).无需胞内抗原处理提呈 (3)1个SAg可选择性结合两个TCRVβ 外 侧 , 两 个 MHCIIβ 外 侧 ( 非 多 肽 区 ) 形成交叉连接,使T细胞活化 (4).非MHC限制性
antigen) 如病原微生物、肿瘤细胞 有抗原性无免疫原性--半抗原(hapten) 如药物 超 敏 反 应 --- 变 应 原 (allergen), 致 耐 受 --- 耐 受
原(tolerogen)
.
抗原→免疫系统↗抗体------免疫原性
↘
↘效应T
〉完全抗原
↘特异结合 ↙----------抗原性 --半抗原
体免+细免
有免疫记忆
简单 重复表位
不需Th 无MHC限制 主要产生IgM 体免 无免疫记忆
.
三. 根据与机体亲缘关系(classification based on relationship with host): 1. 异种(Xenogenic antigen):微生物
第三 章 抗 原

•29
2. 根据抗原加入和呈递分类
Ⅰ.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
凡自细胞外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捕获或与B细胞特 异性结合后,进入细胞内的抗原均为外源性抗原,包括所 有自体外进入的微生物、药物、疫苗和异种血清等,以及 自身细胞合成而又释放于细胞外的非己物质,如肿瘤相关 抗原、口蹄疫病毒的VIA抗原等。
•48
七、有丝分裂原
有丝分裂原是除前述的特异性抗原、超抗原外,另一类 活化淋巴细胞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刺激一种或多种淋巴细 胞进行多克隆增殖分化的特点。所以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多克 隆激活剂。
•11
(六)对抗原加工和递呈的易感性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须经非消化道途径进入体内 后,再被抗原递呈细胞( APC )加工后递呈给 免疫活性细胞,才能成为良好抗原,否则,很难 成为好的抗原物质。如像塑料大分子的惰性有机 聚合物,不能被APC降解;明胶分子能被机体极 快地降解。
•12
第二节 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二、宿主生物系统
微生物的多种抗原成分中,有1-2种 具有保护作用,称为保护性抗原,也 称功能抗原。如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菌 毛抗原、肠毒素抗原(ST、LT)等。
•41
六、超抗原
(一)超抗原的概念
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的T 细胞克隆,或激活大量的B细胞克隆、B细胞分泌大量 的免疫球蛋白,产生极强的应答效应,但又不全同有 丝分裂原的作用,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superantigen,SAg)。其中能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 的超抗原,又称T细胞超抗原;能激活大量B细胞克隆 的超抗原,又称B细胞超抗原。
•43
•44
•45
•46
(三)超抗原的种类
第三章抗原

交叉反应可用于临床感染的诊断 ,如立克次氏体感染时, 可用变形杆菌抗原代替立克次氏体抗原检测体内相应的抗体。
第五节 抗原的类型
一、根据抗原颗粒大小和溶解性分类
1、颗粒性抗原
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红 细胞等,它们相对颗粒较大,在水溶液中很难形成亲 水胶体,当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可出现凝集 反应(如红细胞凝集试验)。
3、超抗原
一般的多肽抗原,正常时最多仅能激活1 万个细胞中的一个T细胞,而超抗原能同时激 活大量的T细胞,可使5个T细胞中的1个激活, 因此称这种能与多数T细胞结合并使之活化的 抗原为超抗原,以表示其作用强大。是由细菌 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性物质。
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不同是:
(1)超抗原不需抗原递呈细 胞加工处理。 (2)可直接与抗原递呈细胞 的MHC-Ⅱ类分子结合,结合 部位不在抗原的结合槽沟中, 而是在MHC-Ⅱ类分子的非多 态区外侧,故无MHC限制性。
抗原结合价是指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结合的 决定簇总数。
三、抗原决定簇的类型
第四节 抗原的交叉性
一、交叉抗原
不同抗原物质之间除了具有本身的特异性抗原 决定簇之外,还可能存在着共同的抗原决定簇。如果 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则将带 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交叉抗原或共同抗原。
二、交叉反应
孕妇(Rh-)
胎儿(Rh+)
抗Rh抗体 + 新生儿 (Rh+)
溶血反应
3、自身组织
正常情况下,自身组织对机体无免疫原性,但若 自身组织的结构发生改变,或胚胎期淋巴细胞从未接 触过的正常自身组织,出生后淋巴细胞一旦与之接触, 也视为“非己”,而具有免疫原性。
免疫学基础第三章:抗原

抗 原
一、抗原的概念与特性 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三、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四、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1
一、抗原的概念
抗原(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 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 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体内发生特异 性结合的物质。它是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 因子。
12
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是暴露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 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是和相应抗体发生 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结合部位,又是供免疫 活性细胞作为“异物”来识别的标志。又 称抗原表位。
13
抗原分子上抗原决定基(簇)示意图
14
(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由于抗原物质通 常是大分子物质, 甚至是细胞、细菌 和病毒等,所以通 常具有多个抗原决 定簇,如果两个抗 原物质都含有相同 的抗原决定簇,则 会发生交叉反应。
18
三、异嗜性抗原 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类、 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的性质相同的抗原, 即不同种属之间的相同抗原。
四、肿瘤抗原 是细胞发生突变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免疫原 性的大分子物质。按其特异性分为肿瘤特异 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两大类。
19
五、自身抗原 能刺激机体发生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 织成分称为自身抗原。 主要是与免疫系统隔绝的“隐蔽物质”, 如眼睛的晶体蛋白、甲状腺球蛋白、精子 蛋白等。
16
细菌各部位抗原示意图
17
二、同种异型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由于 基因型不同,其组织、细胞存在着的不同抗原 。 1、红细胞血型抗原
是指人类红细胞膜上的多种血型物质,其中以 ABO和Rh血型抗原系统最为重要。
2、人类白细胞抗原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存在于白细胞、血小板 和所有有核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以淋巴细胞密度最 高。
免疫学第二章 抗原

10
再次免疫应答的条件:体内同时存在半
抗原激活B记忆细胞(半抗原的特异性),
载体激活T记忆细胞。
主要决定于载体。
11
2.2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2.2.1 化学分子组成
多数是蛋白质。
含大量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苯
丙氨酸),尤其是含酪氨酸的免疫原性
更强;有些弱抗原(例如胶原)连接了
酪氨酸残基可增强免疫原性。
一般,颗粒性的抗原(细菌、细 胞)用量少,可溶性的蛋白或多糖抗原 用量适当加大,并加佐剂。
26
2.2.7 机体方面的因素
(1)遗传因素:动物的不同种类、品系、个体 对同一种免疫原应答差别很大。
如应用合成的抗原二硝基苯-多聚-左旋-赖 氨酸(DNP-poly-L-L)在荷兰猪品系2(GP strain 2)可以引起应答,而对品系13(GP strain 13)则不能引起应答。
33
34
功能性决定簇: 与抗体结合、直接启动应答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决定簇: 位于蛋白的深层,当蛋白质结构改变或变性 才显示出来触发应答的抗原决定簇。 变性的自身抗原可导致自身免疫病(暴露了 隐蔽决定簇)。
35
36
载体决定簇和半抗原决定簇 完全抗原产生的抗体产生分别针对载体决 定簇和半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50
超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参与某些病理过程 SAg(金葡菌毒素)刺激大量 T细胞激活,使巨噬细胞、肥大细胞产生多种细胞 因子或其他介质(TNF、IL-1、IL-2)引起疾病。 SAg与自身免疫应答 SAg的强大刺激可激活体内 自身反应性T细胞,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 湿性关节炎)。 SAg与免疫抑制 T细胞因过度激活而被耗竭。 与抗肿瘤效应 CTL被大量激活而对肿瘤发挥杀伤 作用。
(免疫学教学课件)2抗原Ag

(三)丝裂原(mitogen)
1、概念: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 2、特点: (1)与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2)刺激静止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
发生有丝分裂; (3)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
T有丝分裂原:PHA(植物血凝素), ConA(刀豆蛋白A) ;
B有丝分裂原:SPA(葡萄球菌蛋白A);
抗体
(五)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
(common epitope and cross-reaction)
1、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2、交叉反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 不同的抗原的反应。
四、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方面
1、化学性质:蛋白质、多糖 2、分子量:>10kD,大>小。 3、结构:复杂>简单;苯环>直链。 4、分子构象;空间构象影响抗原性 5、易接近性:被抗原受体接近的程度。 6、物理状态:聚合>单体;颗粒性>可溶性。
2、胸腺非依赖抗原--TI Ag
(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 TI Antigen )
不依赖Th细胞辅助即诱导体液 免疫应答。
TI-1 和 TI-2 抗 原
TI-1:含有B细胞丝裂原和重复B细胞表位,成熟或未成熟B 细胞均可发生应答,如LPS
TI-2:仅有高度重复的B细胞表位,造成BCR交联,仅能活 化成熟的B细胞;如荚膜多糖聚合缏毛素。
七、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 (二)佐剂; (三)丝裂原
(一)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 )
1、概念:
某些抗原性物质。其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抗 原特异性,只要及低浓度,即可激活多克隆淋巴细胞 (2-20%),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分子量 2)物理性状 3)化学组成与结构 4)分子构象的易接近性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5)遗传因素 6)年龄、性别、健康状况 7)免疫剂量 8)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抗原结合价
抗原结合价: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抗原决定簇的数目。 1)单价抗原 2)多价抗原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共同抗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两个抗原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表位。 交叉反应:针对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体可与具有该表位的抗原结合。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抗原(Ag) 异物性
异物性:化学结构与宿主的自身成分相异或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L)从未接触过 的物质。
浆细胞 B
抗体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抗原(Ag) 概念/特性
完全抗原: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 半抗原:免疫反应性 半抗原+载体→完全抗原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表位/抗原决定簇 概念/分类
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分类: 1)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 2)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3)隐蔽性表位和功能性表位
看一看: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谢谢观看
生物制品技术
抗体的概念 和特性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抗原(Ag) 概念/特性
抗原:能启动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
T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特性1:免疫原性(“启动”能力)
看一看: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抗原ppt课件

第三章 抗原 Antigen,Ag
一、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一) 抗原 是指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致敏T细胞), 并能与相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体内或体 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之为抗原。
1.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指抗原分子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三、特异性和交叉反应
特异性(specificity)是指物质间的相 互吻合性或针对性、专一性。
抗原特异性 是指抗原只能与相应抗体或 受体(BCR/TCR)互补结合的特性。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抗原表位 1、概念: 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
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抗原结合价:
2、抗原决定基的类型
而不存在于相应组织正常细胞或其他肿
瘤细胞表面的抗原。
如黑色素瘤、结肠癌。
2. 肿瘤相关抗原
是指不为肿瘤细胞所特有的,在正常
细胞上也可微量表达的抗原分子。由于该类抗
原在细胞癌变时数量明显增高,而无严格的肿
瘤特异性,故称肿瘤相关抗原。
胚胎性抗原 如甲胎蛋白
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如:EB病毒与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
(toxoid) (三)动物免疫血清(immune serum (四)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 (五)同种异型抗原(alloantigen) (六)自身抗原(autoantigen) (七)肿瘤抗原(tumor antigen)
1. 肿瘤特异性抗原
是指只存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
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
乙肝病毒与原发性肝癌
六、超抗原(supper antigen, SA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原的概念与特性1一、抗原的概念1888年P.P.Emile Roux和A.E.J.Yersin在研究白喉发病机理时,发现白喉杆菌能产生外毒素;1890年Emil A.Von Behring等人将白喉外毒素注射给动物,发现在该动物血清中存在一种能中和白喉外毒素的物质,他们称之为抗毒素。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许多科学家先后发现了免疫血清在体内和试管中可以凝集细菌和溶解细菌,并进而发展到对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传染病的诊断。
把血清中与细菌或毒素起反应的物质统称为抗体,引起抗体产生的刺激物质,如细菌、病毒、毒素等称为抗原(antigen,Ag)。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如前所述,抗原分子进入体内,刺激免疫细胞、免疫基因、免疫分子等,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称之为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又分为对机体有利的免疫应答,如抗感染免疫;和对机体不利的免疫应答,如超敏反应。
因此,现代免疫学认为: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其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统称为抗原。
二、抗原的特性:根据抗原的概念可以看出抗原有两种特性(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
该过程包括:抗原进入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的效应淋巴细胞。
(2)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即抗原与相应抗体或致敏的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性能,又称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
同时具有这两种性能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completeangigen),一般说的抗原即完全抗原,如细菌、病毒、异种动物血清和大多数蛋白质等。
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单独使用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即不具有免疫原性),为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
如大多数的多糖、某些小分子的药物(如青霉素)和一些简单的有机分子(分子量小于4kD),它们本身无免疫原性,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但能与已产生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当半抗原与载体蛋白(或具有免疫原性的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
在不同情况下常把抗原称为不同名称,如引起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引起沉淀反应的称为沉淀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原(又称变应原,即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耐受原。
第二节构成抗原的条件一、异源性凡是化学结构与宿主成分不同的外来物质,或者在胚胎期机体的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物质,均属异源性物质。
异源并非专指异体物质,除外来分子外,还可是自身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如病毒感染的细胞、肝癌细胞等)和胚胎期与淋巴细胞隔绝的自身组织物质(如精于、眼晶状体蛋白等),均属异物。
正常情况下,T和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标志是细胞表面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
在胚胎期,这种带有特异性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首先接触的是机体自身的细胞和蛋白质,淋巴细胞一旦与之结合,该细胞克隆就被抑制,不能继续分化发育,有的干脆被杀死称克隆排除。
于是通过这种负筛选的方法,把不能与自身细胞、蛋白应答的淋巴细胞克隆筛选出来,形成只对外来(即非己)抗原物质产生应答的免疫功能。
即只有“非己”的、同种异体或异种的抗原物质才能诱导宿主的正免疫应答,这是由于免疫系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自己”抗原产生耐受,不能识别,而对“非己”抗原能够识别所致。
因此,根据抗原来源与宿主的关系,异源性抗原有:1、异种物质通常认为,与宿主的生物学亲缘关系越远的物质,其分子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越强。
如微生物抗原对人来说是强抗原,马血清对人是强抗原,对驴则是弱抗原,说明种系关系越近的物质,其免疫原性也越弱。
如鸭血清蛋白对鸡呈弱免疫原性,而对兔则表现为强免疫原性。
2、同种异体物质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的不同基因型物质,其组织细胞成分不同,分子结构也不相同,相互具有免疫原性。
如人类不同个体不同血型的红细胞表面的抗原;除同卵双生子外,不同个体间组织相容性抗原等。
3、自身组织正常情况下,自身组织对机体无免疫原性,但若自身组织的结构发生改变,或胚胎期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正常自身组织,出生后淋巴细胞一旦与之接触,也视为“非己”,而具有免疫原性。
如机体受感染、电离辐射、外伤或药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使自身物质的组织成分发生改变,对机体自身产生免疫原性,诱导机体的免疫应答称此物质为改变的自身抗原。
终生与免疫系统隔绝的成分,如眼球内的晶体蛋白、甲状腺球蛋白、精子等一旦释放入血,会被免疫系统视为“非己”物质,成为自身抗原,称为隐蔽的自身抗原。
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可导致自身免疫病。
二、抗原的理化特性1、化学组成2、大分子物质并非所有的异源性物质都具有免疫原性,凡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必须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其分子量都较大,一般在10kD以上。
小于10kD者,其免疫原性较弱,低于4kD者,一般不具有免疫原性。
其原因一般认为:分子量越大,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越多,化学结构也较稳定。
再者,大分子物质不易被破坏而排除,存留在体内的时间长,有利于与免疫细胞接触,从而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
3、分子结构的复杂性仅分子量大,若是结构简单的聚合物,不一定具有免疫原性,还要求有一定复杂的化学结构和化学组成。
在蛋白质分子中,凡含有大量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含有酪氨酸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更强,如蛋白质分子中含有2%的酪氨酸,即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而以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弱。
蛋白质和多糖抗原,凡结构复杂的,免疫原性强,反之则较弱。
其复杂性是由氨基酸和单糖的类型及数量等决定的,如聚合体蛋白质分子较简单可溶性蛋白质分子的免疫原性强,结构复杂的多糖,如细菌的细胞壁、荚膜及红细胞血型抗原等,均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核酸、脂质无免疫原性,但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脂蛋白则具有免疫原性。
在自身免疫病中,天然核蛋白可诱导免疫应答,产生抗DNA或抗RNA抗体。
三、抗原的物理状态与可降解性免疫原性的强弱也与抗原物质的物理性状有关。
例如:球形蛋白质分子的免疫原性比纤维形蛋白质分子强;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的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较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这是由于溶解蛋白易被蛋白酶降解的原因。
因此,许多免疫原性较低的蛋白质,一经聚合或吸附在大的颗粒表面,就可以增强其免疫原性。
可降解性对抗原性也有影响。
降解过快,没有足够的分子去刺激免疫细胞;缺乏降解性,不易被APC降解、加工。
例如:含L-氨基酸的蛋白质易降解,具有抗原性;含D-氨基酸的聚合体不易降解,不具有抗原性。
四、进入机体的剂量和途径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进入机体后能否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还受抗原的剂量、免疫的途径、免疫间隔的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五、宿主遗传性同种动物不同品系或不同个体对同种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强度不完全相同,过去认为这是个体差异性。
但研究证明与遗传相关,受动物种属的遗传属性和动物个体的生理状态的影响,并由MHCⅠ区的免疫应答基因决定。
六、免疫佐剂1、定义:是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或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增强机体对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类物质。
也可称为免疫增强剂、抗原佐剂2、作用机制:① 增加抗原的体积,易被APC摄取;② 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存留期,增加与免疫细胞接触的机遇;③ 诱发抗原注射部位及局部淋巴结炎症,有利于刺激免疫细胞的增殖。
第三节抗原的特异性与抗原决定簇一、什么是抗原的特异性特异性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吻合性或针对性、专一性,如钥匙与锁的关系。
抗原进入机体只能激发特异的淋巴细胞分化增殖,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只针对与相应的抗原反应,这种性质称为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特异性表现在2个方面:①免疫原性的特异性;②反应原性的特异性。
抗原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与防治的理论依据。
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分子中的抗原决定簇。
二、抗原决定簇抗原抗体反应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而抗原的特异性又是以它本身的分子结构为基础的。
实验表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与抗原分子表面的特殊结构的化学基团有关,称这种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分子表面的特殊结构的化学基团,为抗原决定簇(determinant)。
抗原决定簇与相应的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mIg或TCR)结合,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抗原决定簇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因此,抗原决定簇是免疫应答和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即抗原决定簇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决定簇的化学基团(对位上的酸基不同)性质不同,其抗原特异性就会有差别。
抗原决定簇的空间构型(羧基的邻位、间位和对位)也影响抗原的特异性。
由此可以证明,天然蛋白质的抗原决定簇,由于其氨基酸的数目、组成、排列顺序、空间构型的差异,从而引起了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抗原结合价是指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结合的决定簇总数。
三、抗原决定簇的类型第四节半抗原-载体现象一、人工结合抗原二、半抗原与载体概念的提出半抗原(hapten)指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单独使用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即不具有免疫原性)。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半抗原是外加在抗原分子上的已知化学结构的化学基团,在一定意义上与抗原分子上的抗原决定簇是同义语。
三、载体效应载体效应:初次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种载体上,才能产生抗半抗原的再次免疫应答,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Mitchison等在70年代阐明了载体效应的细胞学基础:半抗原-载体概念极其重要,它可解释为什么低分子量化合物与体内载体蛋白质分子结合诱发超敏性反应产生的药物过敏症。
如苯胺类染料、镇静剂司眠脲、退热剂阿司匹林、氨基比林以及多种抗生素分解产物等是诱发药物过敏症的原因。
第五节抗原的交叉性一、交叉抗原不同抗原物质之间除了具有本身特异性抗原之外,还可能存在着共同的抗原决定簇。
如果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则将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交叉抗原或共同抗原。
二、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一种抗体对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两种不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可用于临床感染的诊断,如立克次体感染时,可用变形杆菌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体内相应的抗体(即外斐反应)。
第六节抗原的类型抗原的种类很多,因研究工作或理论探讨的需要,根据抗原某方面的特性,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加以归类。
一、根据抗原颗粒大小和溶解性分类1、颗粒性抗原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红细胞等,它们相对颗粒较大,在水溶液中溶解很难形成亲水胶体,当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可出现凝集反应(如红细胞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