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

合集下载

论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论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论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茶,作为中国人的日常饮品,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茶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传统知识和价值观念,对于促进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茶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何将茶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挥其作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中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多元化的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对自然、生命、人生、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茶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茶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怀和珍视,对于传达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积极作用。

茶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礼仪、艺术和哲学内涵,对于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二、茶文化传承保护面临的挑战茶文化传承保护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茶山生态的保护、茶文化节庆的传承、茶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茶文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商家为了赚取利润,对传统的茶文化进行改良和创新,使得一些传统的茶文化传统习俗和技艺面临着丧失和衰落的危险。

茶文化的传承体系不够完善,导致一些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形同虚设,无法为后人所用。

由于茶文化中的传统技艺和经典著作在保护利用和传承方面存在一定的脆弱性,使得茶文化的传承保护形势备受关注。

茶山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使得茶文化的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三、保护茶文化的对策与建议要做好茶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切实加强对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政府应加强对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的审核和管理上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确保传统的茶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谈中国茶文化中儒释道思想和人生观意识

谈中国茶文化中儒释道思想和人生观意识

谈中国茶文化中儒释道思想和人生观意识中国悠久的制茶历史和饮茶传统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茶生于名山秀川之间,人们从饮茶中与山水自然结为一体,茶的自然属性与中国古老文化的精华渗透和融合,使得茶的精神内涵为众人参与和接受,形成了系统而又完整的中国茶文化,茶文化中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深刻哲理,演变为民族的礼俗,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同时融汇了儒、释、道哲学思想的茶文化,又引申为一种关于如何做人的文化。

茶文化中,体现了民族传统礼仪、道德、情操之风范。

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主张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

几千年来,茶文化之花之所以在中国大地上常开常新,就因为茶符合中国国民的内在追求,茶文化精神成为中国国民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培育、浇灌出了国民中庸、和谐的特性。

而和谐的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又起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茶文化提出或阐扬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思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茶文化成为了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升华。

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

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从悠久的中国茶文化历史来考察,茶文化体现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想体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茶道思想蕴涵着儒释道三教思想的精华,负载着三教的文化内涵。

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并用于明伦理、倡教化。

茶文化这种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它表明了一种儒家的人生态度,就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

茶文化调研分析报告

茶文化调研分析报告

茶文化调研分析报告1. 引言茶文化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中。

在全球范围内,茶也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健康功效的饮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本次调研旨在分析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情况,以及消费者对茶的认知和需求,为进一步推广茶文化提供参考依据。

2. 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1 传统茶文化的传承- 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概述- 传统茶道的价值观和仪式- 各地茶文化的特色和代表性茶叶品种2.2 当代茶文化的发展- 近年来茶文化产业的兴起- 创新和融合对茶文化的影响- 咖啡文化对茶文化的挑战与机遇3. 消费者对茶的认知和需求3.1 茶的认知水平和习惯- 对茶的了解程度和认知水平- 常见的茶类和其特点- 饮茶的频率和方式3.2 茶的价值和功效需求- 消费者对茶的营养价值的认知- 对茶的健康功效的需求- 对茶的文化体验和情感满足的需求4. 茶文化推广与市场发展4.1 茶文化的推广策略- 通过教育和媒体宣传提高茶文化认知度- 开展茶文化体验活动和线上推广- 发展茶文化旅游和茶叶文化产业4.2 市场发展和商业机会- 市场潜力和消费需求的分析- 茶文化旅游和体验产业的发展前景- 创新产品和服务对市场的吸引力5. 结论通过对茶文化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传统茶文化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消费者对茶的认知和需求已经逐渐发生变化,因此茶文化的推广和市场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更加注重创新和融合。

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各界共同努力,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试论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现状与科学发展

试论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现状与科学发展

试论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现状与科学发展解放军理工大学 陶德臣中国茶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产生到现在只有20多年时间。

20世纪80年代茶文化在台湾兴起后,很快传入大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经过茶文化学者的多年努力,中国茶文化学研究成绩很大,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现状进行理性分析,是当前实现中国茶文化研究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分析1、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成就。

中国茶文化研究成果显著,主要表现为: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茶文化研究队伍,成立了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创办了一批茶文化报刊,出版发表了一系列茶文化论著,茶文化交流日趋活跃,茶馆数量有增无减,茶艺表演十分热闹,茶叶网站发展迅速。

一是茶文化队伍的建立。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造诣深、成梯次、门类齐、素质高、献身精神强的茶文化科研队伍和茶文化工作者队伍。

茶文化研究人员包括史学界、经济界、茶业界、哲学界、文学界、医学界、文艺界人员,其他还有新闻界、摄影界、饮食界、出版界、旅游界等人员。

大批文化人投身茶文化研究,许多学者、社会活动家主动积极投身到茶文化运动,打破了茶文化研究的行业界限,提升了茶文化运动的文化品位,加强了茶文化理论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茶文化运动的向前发展。

茶文化研究人员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专家学者,也有一批异军突起的中青年学者。

与茶有关的农业院校和茶叶研究所、茶叶公司、茶场及茶叶实验场、茶刊茶报编辑部涉足茶文化研究的人员较多。

茶学教育尤其是茶文化高级人才的培养,为茶文化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是机构与报刊的涌现。

各种性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团体纷纷成立,茶文化报刊应运而生,为茶文化的复兴提供了组织保证和交流舞台。

1982年8月,杭州筹建“茶人之家”,1985年新居落成,此为中国第一个有组织性的茶文化组织。

1983年,湖北天门在陆羽研究小组的基础上成立“陆羽研究会”。

同年2月,厦门“茶人之家”成立。

1990年浙江湖州成立地方性群众学术团体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茶文化现代价值研究的文献综述报告

茶文化现代价值研究的文献综述报告

茶文化现代价值研究的文献综述报告摘要: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

茶文化在中国曾闪耀过耀眼的光芒,然而它在现代中国却似乎受到了冷遇,为常人所不了解。

但是茶文化的现代意义不容置疑,其基本精神更是饱含哲理。

在查阅许多关于茶文化现代价值研究的文献后,本文就此对十余篇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献综合整理,并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总结评价。

一、茶文化的定义、体系及核心思想(一)茶文化的定义目前,许多有关茶文化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模糊甚至混乱的现象,如到底什么是茶文化问题,什么是茶道问题,什么是茶艺问题,茶道和茶艺的关系问题,都存在误区。

而王泽农先生认为,文化一词,汉文定义有三:一是以仁义礼教教育人民,这是精神领域的范畴,也是意识形态的范畴;二是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专指精神财富;三是指个人的一般知识和教养,特别指个人的教育文化程度。

这里根据第二个定义,茶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是茶技艺的发展。

其内涵应该是茶学有关的全部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也就是包括中国历史迄今的所有茶学论文和专著。

[1]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陈文华先生在《茶艺.茶道.茶文化》一文谈到,按文化学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因此,茶文化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2](二)茶文化的体系构成茶文化体系主要包括茶史学、茶文化社会学、饮茶民俗学、茶的美学、茶文化交流学、茶文化功能学等内容。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第一篇: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一、问题的提出中国是茶叶之乡,很早就开始对茶叶进行研究。

以茶待客,以茶助兴,以茶消遣,以茶娱乐,以茶治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我们家乡属丘陵地带,山清水秀,盛产茶叶。

“佷山茶”、“老雾冲茶”更是荚名远扬,深受人们的喜爱。

组织学生走进茶园,走访茶农,亲自感受茶园的满目新绿,体验“十指尖尖采茶忙”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作为茶乡人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读有关介绍茶文化的资料,组织开展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二、活动方案主题: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叶的发展、中国名茶、相关的茶联、采茶歌、中国茶艺及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长阳茶叶的栽培、名茶等。

具体目的和任务:从茶叶的种植、品尝、贸易、茶楼、茶联,泡茶的用水、器具、技艺,名人和茶等方面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的对象、情境、方法:1.通过到图书馆、网上浏览的方式,查找相关的茶叶知识,可以手抄报的形式对茶的知识进行介绍。

2.组织学生到茶园进行实践活动,亲手采一采茶,向茶农了解茶的主要品种、茶叶的销售及评价标准。

三、活动的实施(一)组织交谈。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

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子,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

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由此可见,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

今天,我们以“中国的茶文化”为研究主题,进行一次调查。

(二)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和分工。

1、茶的历史与发展小组:了解茶叶采摘的历史、茶圣陆羽对茶的研究及历史地位。

了解中国茶叶贸易、茶文化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

2、名茶荟萃小组:了解全国各地的名茶,包括茶的产地、得名、传说及主要特点。

3、茶与健康小组:了解饮茶与健康的关系。

4、茶艺与茶道小组:了解茶艺表演的内容、形式,一些文学作品中对茶艺的描述,中国茶具、茶道对世界茶文化发展所起的影响。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当今价值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当今价值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当今价值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茶树为“南方之嘉木”。

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茶”字的演变与确定,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的故乡是中国。

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的称谓。

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至欧美,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同样也是茶叶的原产地。

关键字:茶的故乡茶文化茶的功效中国茶道茶的现世价值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对于当今社会,茶文化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饮食文化,而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的体现。

一、茶的故乡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的著作。

我国茶圣---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中国,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

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

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

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二、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关于茶文化的论文鉴赏2篇

关于茶文化的论文鉴赏2篇

关于茶⽂化的论⽂鉴赏2篇 茶已不再是⼀种商品⽽是⼀种⽂化,是代表国家特征的标志。

下⾯是店铺精⼼为你整理的关于茶⽂化的论⽂鉴赏,⼀起来看看。

关于茶⽂化的论⽂鉴赏1 当代中国茶⽂化和茶服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断提升,中国茶⽂化也得到了有效推⼴和传播。

茶服成为⼀个全新的茶元素出现在⼈们的视野中,在茶⽂化的传播中呈现出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茶⽂化;茶服;⽂化传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化也发⽣了巨⼤变化,传统⽂化与现代⽂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发展,并由此产⽣了极具中国特⾊的⽂化形态,中国茶⽂化也得到了⼴泛传播与推⼴。

茶⽂化是中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底蕴,在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历程后,茶⽂化也得到了不断的延伸和创新。

随着世界经济交流的⽇益频繁,中国茶⽂化成为世界⽂化的宝贵财富。

1中国茶⽂化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即传统⽂化的传播与发展。

茶⽂化是中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和优秀代表。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化与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产⽣了密切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的茶⽂化内涵。

儒家有内省、和亲的思想理念;佛家清净、禅机;道家有天⼈合⼀的思想。

这些丰富的思想理念在⼀杯茶中得到凝聚和体现,并⾛出国门,⾛向世界。

中国茶⽂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量,在茶⽂化中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精神寄托,以茶交友,以茶明志,以茶修⾝,茶既丰盈了⼈的内⼼,也升华了⼈的品质。

从古⾄今,⼈们赋予了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将茶与情感、礼仪联系在⼀起。

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爱茶。

尤其是古代⽂⼈墨客,对茶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在茶⽂化的发展过程中,茶⽂化与其它艺术不断融合,体现了更强⼤的社会⽂化功能,并渗透到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体系中。

茶⽂化的终极价值体现在⼈们能够在平等、⾃强、⾃主的社会中⽣活,只有如此,才能够使中国价值被世⼈所接受和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转自丁以寿)来源:婷Via臻的日志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丁以寿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专职、兼职和业余的三支队伍,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文博三大系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创办了一批茶文化杂志,为茶文化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条件。

此外,各种茶学类杂志以及一些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类杂志、大学学报也刊发一定数量的茶文化研究论文。

全国数十家出版社也纷纷抢滩茶文化阵地,形成一股茶文化书籍出版热潮。

初步统计,近30年来全国刊发的茶文化研究论文约3000篇,共出版的茶文化书籍有600多种。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茶文化总论、茶史研究、茶艺和茶道研究、陆羽及其《茶经》研究和茶文化工具书编纂五个方面。

此外,在茶与儒道释、茶文学与艺术、茶俗、茶具、茶馆研究等方面,也有可圈可点的成果。

一、茶文化总论(一)“茶文化”概念的确立尽管中国茶文化在中唐时期已经形成,但“茶文化”这一名词的出现却是在当代的事。

在20世纪70年代末,吴智和撰著《茶的文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78年)。

20世纪80年代初,陈椽在《茶业通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年)中列“茶与文化”专章。

其后,茶的文化、茶与文化、茶叶文化、茶艺文化、饮茶文化等频见文著,“茶文化”呼之欲出。

20世纪80年代,“茶文化”新名词在中国海峡两岸先后出现。

1984年,庄晚芳在论文《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中国农史》,1984年第2期)中,最早使用“茶文化”一词。

1987年,张宏庸在《茶艺》(台北: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一书中使用“中国茶文化”。

1988年,范增平等发起成立了“中华茶文化学会”,“研究发展茶文化学术,发扬光大中华茶文化”。

[1]尽管如此,“茶文化”一词在当时还未被普遍接受。

1989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大型茶文化展示活动仍称“茶与中国文化”。

1990年6月,孔宪乐主编《茶与文化》(春风文艺出版社)一书,还是称“茶与文化”。

??不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新名词的“茶文化”已成潮流,势不可挡。

1990年8月,安徽省茶文化学会在合肥成立。

1990年10月,在浙江杭州举办“首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研讨会主题是“茶文化的历史与传播”,王泽农等向研讨会共提交了50多篇论文,后来出版了《茶的历史与文化——九0杭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选集》(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1年),“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组织委员会”着手筹备成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同年,在江西南昌成立了“中国茶文化大观”编辑委员会,计划编辑《茶文化论丛》、《茶文化文丛》、《茶文化译丛》。

到1990年,“茶文化”作为新名词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

1991年,王冰泉、余悦主编的《茶文化论》(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对构建中国茶文化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同年,姚国坤、王存礼、程启坤编著的《中国茶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本以“中国茶文化”为名称的著作,筚路蓝缕,开创之功不可没;同年,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陈文华主编的《农业考古》杂志推出“中国茶文化专号”,每年两期。

在第1辑上,发表了陈香白的《中国茶文化纲要》等一批有份量的学术论文。

1992年,《茶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选集》由台北碧山岩出版社出版。

同年,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中国书店)出版,这是一部概念明晰、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简明扼要的力作;而朱世英主编的《中国茶文化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则是第一部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简明实用辞典。

?可以说,到1992年,“茶文化”作为一个新概念而被确立。

但是作为一个新概念,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一时难以统一,所以后来不断有人通过论文、著作对茶文化的概念进行阐释。

如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黄志根主编《中华茶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刘勤晋主编《茶文化学》(农业出版社,2000年)、姚国坤《茶文化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等著作,如詹罗九《茶文化浅说》(《农业考古》,1994年第2期)、邹明华《养生,修性,怡情,尊礼——论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农业考古》,1994年第2期、第4期)、韩金科《唐代文化思想发展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农业考古》,1995年第2期)、赖功欧《中国哲学中的自然与隐逸观念及其茶文化内涵》(《农业考古》,1998年第2期)和《茶文化:自然与人文精神的综合体》(《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及《茶文化与中国人生哲学(论纲)》(《农业考古》,2004年第4期)、周渝《茶文化:从自然到个人主体与文化再生的探寻》(《农业考古》,1999年第2期)、陈香白《“茶文化”通义》(《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施由民《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和《试论中国茶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农业考古》,2003年第2期)、鲁明《试论中国茶文化新世纪走向》(《农业考古》,2000年第4期)、余悦《东方闲情的精神品貌——中国茶文化价值显示悖论》(《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和《中国茶文化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及《加强茶文化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考》(《农业考古》,2005年第4期)、朱红缨《基于专业教育的茶文化学体系研究》(《茶叶科学》,2006年第1期)、丁以寿《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建设》(《农业考古》,2006年第5期)、陶德臣《试论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与科学发展》(《农业考古》,2006年第5期)、关剑平《从文化理论看茶文化研究属性-兼论茶学与茶文化的关系》(《茶叶科学》,2008年第5期)等论文,进一步阐明茶文化的概念、内涵、体系和精神。

(二)茶文化学科的确立茶文化学科是茶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科。

早在1991年,余悦就撰文呼吁建立“中国茶文化学”,[2]提出中国茶文化结构体系的六种构想,茶文化学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六大问题。

王玲也同时提出建立“中国茶文化学”的构想。

[3]两位在当时就有自觉的学科意识,难能可贵。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以高校和科研系统为主体的一批茶文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为茶文化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努力。

王玲《中国茶文化》、于观亭《茶文化漫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和《中国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姚国坤《茶文化概论》、刘勤晋主编《茶文化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等为茶文化学科建设添砖加瓦;阮浩耕、梅重主编《中国茶文化丛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5年)、余悦主编《中华茶文化丛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和《茶文化博览丛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阮浩耕、董春晓主编《人在草木中丛书》(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对茶文化多方面进行专题研究。

此外还出版了许多单本的专题性茶文化研究著作,发表了大量的茶文化研究论文。

这些成果,为茶文化学科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004年12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成立直属机构——学术委员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茶文化学术研究。

对中国茶文化研究进行全面规划,建立茶文化研究文库,组织全国茶文化专家进行课题攻关,目前已经推出一批研究成果。

2005年8月,江西社会科学院在婺源县晓起村主办“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研讨会”,次年8月,又主办了“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发展研讨会”,标志着茶文化学科建设的自觉。

更为关键的是,自本世纪初以来,在中国高校中,不仅有茶艺、茶文化专科专业和茶学本科茶艺、茶文化专业方向,而且在茶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中也有“茶文化”方向,事实上已将“茶文化”作为茶学的一个子学科,尽管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本世纪初,不约而同,全国许多省市教育、科研人员都在致力于茶文化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终于使得“茶文化学科”地位初步确立。

二、茶史研究在中国茶文化研究中,中国茶史研究起步最早,目前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研究中的热门。

茶史研究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成果是陈椽《茶业通史》(农业出版社,1984年)。

《茶业通史》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通史著作,书中对茶叶科技、茶叶经贸、茶文化作了全面论述,是一部体大思精之著,是构建茶史学科的奠基之著。

其后,陈椽又著《中国茶叶外销史》(台北:碧山岩出版社,1993年),对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历史作了深入研究。

庄晚芳的《中国茶史散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年)从茶的发展史、饮用史等来论证茶的发源地,并着重论述了茶的栽制技术的演变以及茶叶科学研究的进展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朱自振的《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论述了茶之纪原、茶文化的摇篮、秦汉和六朝茶业、称兴称盛的唐代茶业、宋元茶业的发展和变革、我国传统茶业的由盛转衰、清末民初我国茶叶科学技术的向近代转化、抗战前后我国茶叶科技的艰难发展,为茶史学科建设作了重要贡献。

关剑平的《茶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选择中国茶史研究薄弱的时期——魏晋南北朝迄初唐时期入手,从文化史角度阐明当时饮茶习俗的发展状况以及饮茶习俗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特别是饮茶习俗产生的原因、茶文化在中国酝酿的过程,对汉魏六朝茶史作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陈文华的《长江流域茶文化》,“按本书的实际内容应该取名为《长江流域茶文化史》”;[4]滕军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对中国茶文化向日本的传播历程作了细致的研究。

夏涛主编的《中华茶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的上下五千年的中华茶史,对先秦、汉魏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现代各个时期的中华茶叶科技、茶叶经贸、茶文化和茶的传播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郭孟良的《中国茶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是一部简明的中国茶史读本。

中华茶人联谊会编辑的《中国茶叶五千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是第一部编年体的中国茶史著作,对近现代茶界大事记载尤详;沈汉、朱自振的《中国茶酒文化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其中上篇是由朱自振撰写的《中国茶文化史》,这是第一部中国茶文化史;余悦的《茶路历程——中国茶文化流变简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是一部简明的中国茶文化史著作;陶德臣等的《中国茶叶商品经济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年)论述中国茶叶商品经济发展的历程。

断代茶史或专门史著作有梁子的《中国唐宋茶道》(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沈冬梅《宋代茶文化》(台北:学海出版社,1999年),丁文的《大唐茶文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孙洪升《唐宋茶业经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刘淼《明代茶业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