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大师德鲁克管理思想精髓解读之德鲁克的七堂人生课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总结人生七条真理,积蓄走向未来的力量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总结人生七条真理,积蓄走向未来的力量今天这篇文章,是德鲁克于1995年写下关于人生中影响他至深的七段经历,这些观点,直至今日对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仍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德鲁克分享的这七段人生经历与体验,都能从不同角度帮助你一直保持成效、不断成长、不断改变,并在年龄不断增长的同时不断实现突破。
•一个人,特别是一个运用知识的人,要怎样才能取得成效?•这样一个人,在生活与工作多年之后,在历经多年的变化之后,又要怎样才能一直保持成效?这个问题涉及的是个体,因此不妨从我自己开始探讨。
高中毕业,我便离开了出生之地奥地利的维也纳市,去德国汉堡的一家棉纺产品出口公司做了学徒,那时我还不满18岁。
我的父亲不是很高兴,因为我家世代都以政府公务员、律师、医生为生,所以他想让我上大学。
可是,我已经厌倦学生生活,想要去工作。
为了安抚父亲,我随便在汉堡大学法律系注了册。
那是1927年。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奥地利和德国的大学并不要求学生必须上课。
学生只要请教授在登记本上签名就可以了。
学生甚至不需要为了这件事走进教室。
他们只要给系里的传信员一点儿小费,传信员就会为学生弄到教授的签名。
出口公司的学徒工作极其枯燥,我几乎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早上7点半上班,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4点下班,星期六中午12点下班,因此我有大量的闲暇时间。
到了周末,我便和另外两名同样来自奥地利,但是在其他公司工作的学徒去远足,在汉堡美丽的郊外游荡,晚上投宿青年招待所——我们是在册学生,因此可以免费住宿。
每周5个工作日,晚上我就泡在汉堡著名的市政图书馆里,图书馆就在我办公室的隔壁。
图书馆鼓励大学生想借多少书就借多少书。
一连15个月,我就不停地看书,看各种各样的德语书、英语书和法语书。
经历一:威尔第教我确立目标和愿景那时我一周去看一次歌剧。
汉堡歌剧院当时是(现在也是)世界上最顶尖的歌剧院之一。
我当时很穷,因为学徒是没有薪水的,但好在大学生可以免费看歌剧。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大师的七个人生瞬间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大师的七个人生瞬间很早知道彼得德鲁克的管理之学很了得,可惜一直没有看,看他的《个人的管理》,是寄希望以此矫正我向来如摊大饼似的生活方式,四面八方延伸,抓不住重点,薄薄一层。
可惜毕竟不是代表作,内容乏善可陈,基本点到为止,不幸也是本摊大饼似的书。
倒是其中的“彼得.德鲁克的七次经历”精彩,看来说教向来都是言传身教比较奏效。
彼得德鲁克18岁离开家,家里都是公务员、教授、律师和医生,自己却日后成为管理大师,看完这七个经历,明白一切结果皆自然。
1. 目标与愿景——威尔第的话彼得德鲁克当实习生时看19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朱森珀.威尔第1893年的关门之作《福斯塔夫》,被其倾倒,后来发现此歌剧创作于作者80岁时。
当时他18岁,觉得80岁这个年龄简直不可思议。
有人采访剧作者问这个任务对于耄耋之年的他是否艰巨,威尔第这么回答:“我的一生就是作为音乐家为完美而奋斗。
而完美总是躲着我,我当然有义务去追求完美”。
彼得德鲁克觉得当时18岁的自己如此不成熟,而30岁出头才真正明白自己擅长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的人,于是下决心,威尔第的话就是他的座右铭。
即使到了老年,也决不放弃,一定要坚持到底。
在这之前,一定要追求完美,“即便——我很清楚——完美肯定会老躲着我。
”2. 上帝看到神像的背面——菲迪亚斯如是说菲迪亚斯于公元前440年左右,接受委托雕塑2400年以后的今天依然矗立在雅典帕特农神庙顶上的神像。
雕刻结束索要工钱时,司库狡辩说,神像高高矗立在神庙顶上,并且是在雅典最高的山上,只有正面能看到,而菲迪亚斯却雕刻了所有面,浪费钱财。
菲迪亚斯说:“您错了,上帝能够看到神像的背面。
” 彼得德鲁克说他从此牢牢记住这句话。
明白一个人必须为完美而奋斗,即便只有上帝知道。
每当别人问起他他写的哪一本最好时,他总是微笑回答说“下一本”。
3. 继续学习彼得德鲁克20岁读书时被法兰克福最大的报纸聘为负责金融与外交栏目的记者,当时他仍在汉堡大学读法律,但对法律不感兴趣。
德鲁克:我终生难忘的7堂课和管理的7个守则

德鲁克:我终生难忘的7堂课和管理的7个守则(经典!)德鲁克说:在我的生命中有7堂课,他们教育我怎样保持高效、持续成长、应对变化、打破常规、超越过去。
第一堂课:追求完美18岁的德鲁克离开家乡奥地利来到德国的汉堡当学徒,同时也在汉堡大学学法律,不过,在那个年代,德鲁克读大学基本上是不用去听课的。
德鲁克说,在1927年那个古老的年代,获得大学文凭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年定期交一点学费和在考试的时候露个面。
但是,那个古老的年代,汉堡的青年旅社、城市图书馆以及汉堡歌剧院却是对大学生免费开放的。
德鲁克的第一堂课——音乐课也是受益于当时德国汉堡的这一制度,如果没有对于大学生免费的制度,当时一边做学徒一边读大学的德鲁克是不可能每周都去听歌剧的。
德鲁克听到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一出歌剧《福斯塔夫》。
是晚,他完全为这出歌剧所震撼。
当年威尔第已是80高龄的老人了,他的一段话:“在一辈子的音乐家生涯中,我努力追求完美,可惜一直失之交臂。
我有责任要再试一次。
”这在德鲁克脑海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德鲁克一生写了40多本书。
当别人问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时,他总是微笑回答:下一本。
第二堂课:上帝看得见古希腊著名雕刻家菲狄亚斯被委任为雅典的帕德嫩神殿制作雕像,但当菲狄亚斯向雅典市府索取薪酬时,会计刁难菲狄亚斯说:“你所做的雕像都是站在神庙的屋顶,并且神庙又是建在高高的山上,所有的人只能看到雕像的前面,而看不到雕像的背后,我只能付给你雕像前面的费用,而雕像的背后由于大家都看不到,所以我不能付给你那些钱。
”“你错了,”菲狄亚斯反驳说“上帝看得见。
”一语惊醒梦中人,菲狄亚斯的“上帝看得见”这句话成为德鲁克的座右铭,人们要不断追求完美,因为上帝会知道一切的。
德鲁克过了80多岁之后,仍旧在构思、创作新的作品,努力做到更加完美。
第三堂课:终生学习德鲁克刚刚迎来自己的二十岁生日的时候,有一件喜事也同时落在他的头上,那就是德鲁克被汉堡最大一家报社录用,当了财经和外事报道的记者。
从优秀到卓越: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人生精进」8项原则

从优秀到卓越: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人生精进」8项原则
八、精益求精 德鲁克认为:一个组织就像一个生物系统一样,以某种关键方式在运转,
其内部质量的增速要高于外部面积的增速。 因此,当公司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能量,被用于支撑企业内部,而不
是链接外部业务。在一个关键岗位上,一流成员所创造的价值,要远远高于 数个二流成员所做的贡献之总和。
9
从优秀到卓越: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人生精进」8项原则
就像巴菲特在选择投资时,所作的决策一样。他会忽略绝大多数可能的 干扰项,于是,他做出了一些重大的转型决定。例如之前,他会低价收购一些 平庸的公司;现在,他倾向于花高价收购高盈利的企业。 一旦确认了这种决策模式,他就会反复地做出类似决策。那些掌握了巴菲特 “行为不活跃但有效”方法的人,远比作出很多没有一致关联性决定的人,要 高效得多。
7
从优秀到卓越: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人生精进」8项原则
五、会议高效 花更多时间准备而非开会
真正高效的人,会设计一系列规则,让会议也变得高效。如同美味的曲奇饼, 会有各种配方和烹饪方式一样。会议也有各种很棒的模式,但是德鲁克强调了 最基本的原则:在准备会议时,我们要有清晰的目的性;开这个会,到底要解 决什么问题?会后如何跟进?谁来跟进?是否有deadline…
对于管理者来说,要找到 真正优秀又合适的成员,安排 给他们重要的工作,赋予他们 更多责任与义务,让他们去最 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12
是,也不是。德鲁克认为:如果你天生就是一个长跑运动员,就不要尝试去 做一个橄榄球中线卫;与此同时,你必须全力克服阻碍你全面施展天赋的那些缺 点。
在迈克. 乔丹的职业生涯末期,他再也不能像年轻时那样飞向篮筐,但是他 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中消除了一个重要缺点,将自己逐渐消失的跳跃能力转化成另 外一种可以在赛场上杀死比赛的进攻手段——后仰跳投。后来的故事你们都知道 了……
德鲁克:专业管理者的7条黄金律

德鲁克:专业管理者的7条黄金律作者:彼得·德鲁克翻译:康至军来源:12个德鲁客(ID:peterdrucker12)本文摘编自德鲁克为《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写的推荐序导语斯隆先生被誉为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CEO,是第一代职业经理人,也是典范中的典范。
德鲁克以斯隆为标杆,总结了专业管理者的7条实践原则。
对于每一个追求卓越的专业管理者来说,这7条行为原则堪称黄金律。
Professional Manager通常的译法不是专业管理者,是职业经理人。
仔细参照德鲁克的提炼,会发现这个已经流行得没人思考其真正含义的五个字,其实是沉甸甸的。
首先,管理是一种职业,经理人是——或者应该是——职业化的。
在今天这可能听起来很老套。
但坦率地说,虽然现在大多数经理人都这么宣扬,但真正身体力行的不多。
The first is that management is a profession and that the manager is -- or should be -- a professional. This may sound tritein nowadays. But frankly, while most managers by now preach it, not too many yet practice it.1就像医生或律师一样,职业经理人也有一个“客户”:企业。
他必须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客户的利益之下。
对客户负责任,是“职业化”的特征。
Like a physician or a lawyer, the professional manager has a ''client'': the enterprise. He is bound to subordinate his own interests to those of the client. It is duty to the client that characterizes the ''professional''.2经理人做决策的时候,依靠的不是观点,也不是自己的喜好。
管理大师德鲁克管理学精髓—全集

9
德鲁克最后一部著作2006 德鲁克最后一部著作2006年1月出版 2006年
1954年德鲁克首次提出“管理学”概念,随后于1973 1954年德鲁克首次提出“管理学”概念,随后于1973年出 1973年出 年德鲁克首次提出 版的《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版的《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被许多国家的企业与 学术界奉为管理学“圣经” 学术界奉为管理学“圣经”。 在管理学界乃至企业界,“只要一提到彼得·德鲁克,在企 在管理学界乃至企业界, 只要一提到彼得·德鲁克, 业的森林里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听” 业的森林里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听”。德鲁克在管理学 方面的真知灼见不但影响着美国企业和美国的管理者, 方面的真知灼见不但影响着美国企业和美国的管理者,同时 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管理者。 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管理者。 德鲁克一生笔耕不断, 1939年发表首部著作 年发表首部著作《 德鲁克一生笔耕不断,自1939年发表首部著作《经济人的末 论极权主义的根源》以来,德鲁克共发表了39部著作, 39部著作 日:论极权主义的根源》以来,德鲁克共发表了39部著作, 最后一部《 Action》将于2006 2006年 最后一部《Effective Executive in Action》将于2006年1 月出版。 月出版。 10
12
13
德鲁克管理学说三大特点
实用性 系统性 前瞻性
职业培训师、管理顾问:徐剑 xuj2@
14
15
德鲁克对管理的定义
掌握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精髓,要从德鲁克对管理的定义入手。 掌握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精髓,要从德鲁克对管理的定义入手。 身为一名管理者,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管理是什么? 身为一名管理者,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管理是什么?管理为什 么? 德鲁克说: 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 德鲁克说:“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 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 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 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 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这 就是德鲁克对管理的定义。 就是德鲁克对管理的定义。 在这个定义中,德鲁克使用了一个关键词:使命。什么是使 在这个定义中,德鲁克使用了一个关键词:使命。 命呢?使命就是组织存在的原因。 命呢?使命就是组织存在的原因。关于使命的假设规定了组 织把什么结果看作是有意义的, 织把什么结果看作是有意义的,指明了该组织认为它对整个 经济和社会应做出何种贡献。 经济和社会应做出何种贡献。
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七堂人生课

阅读次数:3675 发布时间:2011-03-25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著名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一生当中,他做过棉花出口公司实习生、证券公司实习生、报社记者、银行顾问、管理学教授等各种各样的职业。
在这些不同领域中,有七个人,七堂课,贯穿了他整个人生,意义非凡。
第一堂课一生都要追求完美在德鲁克当学徒工的时候,他每周都会去一次歌剧院,那时候大学生只要提前一小时进入剧院,开场前没有卖出去的票就会免费赠给他们。
有一天晚上,德鲁克听到了19世纪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朱瑟贝•威尔第创作的歌剧《法斯塔夫》,这首歌充满欢乐以及对生活的热情,更充满着难以置信的生命力,然而这竟然出自一位80岁老人之手。
对18岁的德鲁克来说,简直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年龄。
威尔第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作为一个音乐家,我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但总追求不到。
所以我有义务去进行新的尝试。
”第二堂课上帝会看到的雕像德鲁克在汉堡做学徒工的时候,读到了一个关于古希腊雕刻家菲狄亚斯的故事。
大约公元前440年,菲狄亚斯被委托做一些雕像,这些雕像直到24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屹立在雅典卫城帕特侬神庙的屋顶上。
但当时菲狄亚斯提交账单的时候,雅典城邦的会计却拒付了,他说:“这些雕像站在神庙的屋顶上,而神庙又建在雅典最高的山上,所有人都不能看见雕像的后面。
你要求付费的雕像包括了他们的后背,这些地方人们是看不到的。
”菲狄亚斯反驳说:“你错了,上帝会看到的。
”第三堂课开发自己的学习方法几年后德鲁克到了德国,他被法兰克福最大的报社录用为财经和外事记者。
报社每天早上6点到下午2点15分工作。
下班后,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社会制度史和法律制度史等,渐渐形成了一个知识系统。
此后德鲁克每隔三四年就开始自学一门新学科,三年的时间虽不足以掌握一门学科,但却可以了解。
在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定期学习新学科,使他接受了更多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
第四堂课紧密有效的工作计划德鲁克在22岁的时候,成为了报社的主编助理。
永远的大师德鲁克管理思想精髓解读之十七:德鲁克的七堂人生课

第一堂课 一生都要追求完美
• 在德鲁克当学徒工的时候,他每周都会 去一次歌剧院,那时候大学生只要提前一 小时进入剧院,开场前没有卖出去的票就 会免费赠给他们。有一天晚上,德鲁克听 到了19世纪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朱瑟贝· 威 尔第创作的歌剧《法斯塔夫》,这首歌充 满欢乐以及对生活的热情,更充满着难以 置信的生命力,然而这竟然出自一位80岁 老人之手。
• 而你现在还是在做证券分析工作。为 了提高新工作的效率,你现在应该做 什么?”德鲁克很恼火,但转念一想 老人说的话是对的。从那以后他彻底 改变了工作风格。每当他担任一个新 的职位,就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了 在新的岗位上提高效率,需要我做什 么?ຫໍສະໝຸດ 第六堂课 了解自己的关键所在
• 大约在1945年,也就是1937年德 鲁克从英国转到美国之后,他选修了 三年的课程研修早期的欧洲现代史。 在此他发现有两个欧洲教会机制成为 推动欧洲发展的动力。每当牧师要做 重要的事情,举个例子,
• 而神庙又建在雅典最高的山上,所 有人都不能看见雕像的后面。你要 求付费的雕像包括了他们的后背, 这些地方人们是看不到的。”菲狄 亚斯反驳说:“你错了,上帝会看 到的。”
第三堂课 开发自己的学习方法
• 几年后德鲁克到了德国,他被法兰克福最大的 报社录用为财经和外事记者。报社每天早上6点到 下午2点15分工作。下班后,他就利用业余时间 学习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社会制度史和法律制度 史等,渐渐形成了一个知识系统。此后德鲁克每 隔三四年就开始自学一门新学科,三年的时间虽 不足以掌握一门学科,但却可以了解。在六十多 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定期学习新学科,使他接 受了更多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
• 做一个关键性的决策,他们都会把 所期待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 9个月后,他们会把实际的结果跟 原先的期待做对比。这会很快展现 他哪个地方做得好,他的优势在什 么地方。同时也展现了他下一步还 要学习什么,改变什么习惯。这对 一个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