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1 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附解析

合集下载

2020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要点

2020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要点
6
2
2020年最新
点释疑 1. 中 国 近 现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深 受 时 代 的 影 响 。 鸦 片 战 争 至 新 中 国 成 立 前 是 社 会 生 活 变 迁 的 第 一 阶 段 ,中 西 合 璧 、不 土 不 洋 成 为 这 一 阶 段 物 质 生 活 与 社 会 习 俗 的 突 出 特 征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尤 其 是 20 世 纪 50 年 代 以 后 ,社 会 生 活 面 貌 焕 然 一 新 ,但 也 受 到 政 治 生 活 的 影 响 。 改 革 开 放 以 后 ,社 会 生 活 进 入 快 速 发 展 的 新 时 期 ,特 别 是 科 技 在 民 众 生 活 中的影 响逐渐增强。
(1) 一 条 主 线 : 随外国 资本主义入侵和近 代中 国社 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 变迁。
4
2020年最新
(2) 关 键 时 期 : 鸦 片 战 争 , 洋 务 运 动 , 辛 亥 革 命 , 新 文 化 运 动
(3) 两 个 方 面 : 一是社 会物质生活的变迁 ; 二是生 活风俗习惯的变化 。
(5) 四 大 表 现 : 一是社 会物质生活方面, 即服 饰、 饮食、住宅的变化; 二是社 会风俗和思想观念 方面 ,即 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 ; 三是交 通、通讯工具的变 化; 四是大 众传媒的变化。
(6) 五 大 特 点
5
2020年最新 ① 受 西 方 文 明 影 响 深 刻 ,经 历 了 由 被 动 接 受 到 主 动 向 西 方 学 习 的 过 程 ,具 有半殖 民地化色彩。 ②随着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 、思 想的 变化而不断加深。 ③地域之间存 在着 严重 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 明显 , 在 偏远 农村和 内地则变化不大。 ④实质上是中 西文 化的 激烈碰撞, 结果 是中 西文化 逐渐 融合 ,并且保留 了中华 民族的文化特色。 ⑤有利 于封建因素的消弭 和促 进中 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7) 结 论 : 中 国 近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是 伴 随 着 西 方 入 侵 、西 方 的 社 会 生 活 思 潮 和 生 活 方式的 涌入而变化的,带 有半 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高考历史易错点解析 二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易错点解析 二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易错点解析二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内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默写、背诵提示】(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西装的传人、中山装和新式旗袍的出现和特点;西餐馆的出现、西式饮食文化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交礼仪的变化、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变化的原因)。

(2)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衣、食、住。

【重点、难点破解】复习一定要围绕大纲来进行,注意化繁为简,同时要更多地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吃饭穿衣,人之常事,但其中也包含众多的政治、文化因素。

如“衣”——“断发易服”就具有革命的意义。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从服饰习俗看,出现了以废除清朝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装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渐过渡的趋向,女子服装出现了日益华丽和普及旗袍的趋向。

从饮食习俗看,值得提及的重要变化是随着西方文化影响的加深,西餐、西式调味品、洋酒、啤酒、汽水和咖啡等在某些地区和阶层中逐渐流行。

从婚姻习俗看,婚礼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日益简化或新式化,结婚和离婚都趋向自由,包办婚减少,自主婚增多,离婚主动权由男子单方向男女双方转化,离婚率有所上升。

从丧葬习俗看,新式丧礼虽已出现,但大多数地区和阶层中仍实行旧式丧礼。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原因是:①列强的侵略,西方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影响)的传人和影响(根本原因在于近代西方文明的先进性)。

②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买办、富商、洋行职员、留学生等的仿效,开风气之先。

③进步人士的鼓吹与提倡,如维新派人士倡导的不缠足运动.在婚姻、家庭关系上主张平等、自由等。

④政府的政策以及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

如民国政府推行移风易俗的法令、政策等。

影响是:①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②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殖民化的色彩。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三】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
要思想
宣传维新变法、民主革命、民主与科学 。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 传播媒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 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 习的过程; (2)、随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和中国民主发 展程度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城乡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 的民族特色。 (5)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 民地化色彩
居住条件和环 境大为改善安 居工程
1、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 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C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③“欧风美雨”的影响 A.①② B.①②③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008江苏,6)1869年,《教会新报》 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 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 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经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济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不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思 有识之士推动和思想解放运动(A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向 想:西方学习的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B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 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 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 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中更把它 具体化为三十六条。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

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一、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阶段历史背景表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城市变化尤其明显中华民国成立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不高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切实关注民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全面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原因(1)“欧风美雨”的影响。

(2)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

(3)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5)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

2.规律(1)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2)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

(3)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4)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3.特点(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改变了社会生活,因此,受西方的影响明显。

(2)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因此,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3)从空间上看发展不均衡,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较显著的是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农村和内地变化缓慢。

(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方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4.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反帝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讲义——考点1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讲义——考点1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1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测试内容近五年来考查频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方面出现的新现象2012(11)、2014(11)、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2016(9)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近代中国电话和有线电报的出现2012(32)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2013(10)、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新增)、服饰方面出现的新现象●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开始受到国人欢迎,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①女装: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多次改革和创新,改良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②男装: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废止缠足”:①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婚姻自由①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但在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⑴水运:19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⑵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许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⑶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知识整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知识整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知识整合一、新中国成立后工业体制的三次重大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年)(1)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3)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发展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2)内容: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集体化道路,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

3.人民公社化(1958-1983年)(1)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推动经济发展。

(2)内容: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作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3)影响:超越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底至今)(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2)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意义: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

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提升作业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xx·湖州模拟)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我国服饰变化的情况正确的是()A.西服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B.长袍马褂和中山装是传统的中国服装C.旗袍是民国十年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D.西方服饰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解析】选C。

西服传入后,中国传统服饰,如长袍马褂等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土洋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故A错误;中山装不属于传统服装,故B错误;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使旗袍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故C正确;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故D错误。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六: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六: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06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重难点梳理】一、近代中国经济(一)近代中国经济类别1、封建自然经济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3、洋务企业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6、新民主主义经济(二)几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⑴相互关系是:①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自然经济。

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依赖和相互矛盾。

③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夹缝中生存,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依赖性)。

④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受着中外反动经济的重要阻碍,同时其发展在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

⑵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压制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在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向末路。

②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处于揣落消亡,中国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

③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成熟壮大,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最终终结。

二、现代中国经济(一)中国现代经济发展阶段1、过渡时期1949—1952年,党在军事和政治上巩固政权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953—1956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订一五计划,进行一化三改造。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建立起来。

1957年,一五计划大部分经济建设指标提前超额完成。

2、全面建设和文革时期(1956—1976年)全面建设的十年中,八大形成了正确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但由于政治上对阶级斗争问题的错误估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违背了稳步前进的方针,急躁冒进,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劳动积极性受挫。

政治上“左倾”进一步泛滥,中断了纠左工作,加上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恶化等原因导致三年严重困难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易混点21、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错因归纳:分不清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发生的时代背景及表现。

释疑解惑时期历史背景表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出现了洋布、洋装、西餐、欧式洋房、自行车等辛亥革命前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丧仪式逐渐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落后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题突破1.(2019.4·浙江高考·12)观察右侧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在20世纪上半叶仍旧流行,故①正确;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身体曲线,故②错误;根据图片信息不能体现两人的身份地位高低,故③错误;根据图片信息,女性服饰开始合适身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2.(2018·江苏高考·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右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D【解析】顾恺之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而图片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属于写实画作,不是写意,故A项错误;图中人物有不少很传统的打扮,国民共识夸大其词,故B项错误;图中仅见马车、黄包车,而“清朝末年”的最新成果已经有汽车、飞机,故C 项错误;“清朝末年”中国的社会生活总体上呈现新旧杂陈,与图中的人物服饰、西式马车等相符,故D项正确。

3.(2018·海南高考·12)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

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进出口贸易增长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故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D项错误。

4.(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无法获知这些婚礼的配偶是否是出于自愿,所以不能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则是受西方婚礼仪式的影响,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提及当时的择偶标准,因此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 项错误;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扩大为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5.(2016·江苏单科·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答案】C【解析】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说明剪发齐眉影响到了全国各地,包括乡村和城市,材料仅仅提到成都妇女多剪发齐眉,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近代中国一直在提倡,并没有深入人心,政府认为对妇女剪发齐眉有伤风化,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政府在限制该行为,体现当时妇女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C项正确;政府的处罚措施没有法律依据,体现不了民国法治精神,故D项错误。

6.(2014·北京文综·17)图9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②人物的发型③照明手段④饮食方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墙上画作的风格仍然是传统中国的山水画,故①错误;风俗画中一些人物已经剪去发辫,反映出辛亥革命对民众发型的影响,故②正确;风俗画中已经开始利用电灯照明,反映出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中国照明手段的变革,故③正确;风俗画中人物仍然使用筷子,饮食方式仍然是中式饮食,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7.(2014·福建文综·15)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答案】B【解析】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即旗袍吸收西式服饰元素,也保留传统服饰特点,西式服饰传入中国,近代中国生活方式并没有完全西化,旗袍是典型例子,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有关,从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间可以判断中华民国建立推动人们审美观念变化,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故B项正确;“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代中国还没有城市化,故C项错误;“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不是社会原因,故D项错误。

8.(2014·江苏单科·6)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答案】C【解析】一位老先生剪了一半辫子,说崇尚西学也要保留国粹,并不能得出盲目崇尚西洋风尚,故A项错误;辫子并不代表传统精华,故B项错误;辫子未全部剪掉,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传统观念不能彻底决裂,固步自封,故C项正确;只是剪了半个辫子,并未破除陋俗,故D项错误。

9.(2014·浙江文综·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A .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 .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 .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 .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答案】B 【解析】民国初年的“剪辫易服”带有强制性,故A 项错误;民国初年的“剪辫易服”属于临时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 项正确;“剪辫易服”并不能反映专制王朝的败落以及与民主之间的斗争,故C 、D 项错误。

10.(2014·上海单科·23)右侧老照片是一张学生合影,它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A .19世纪初期B .19世纪中期C .20世纪初期D .20世纪后期【答案】C【解析】有照片可以看出女学生不缠足,穿学生装,民国时期用法律的形式主张剪辫易服,可以判定为民国时期,在20世纪初期,故C 项正确,A 、B 、D 项错误。

11.(2013·山东基能·28)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 .新中国成立初期B .“大跃进”时期C .“文革时期”D .改革开放时期【答案】D【解析】在20世纪50年代,男人中流行灰蓝色的“干部服”,女子则以穿“列宁装”为时尚,并以朴素为美;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片面追求重工业产值产量的增长,则造成了轻工业的不发达,衣着材料或服装生产根本就没有被列入“大计划”。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政府严格限量供应,人为地造成了“短缺经济”,也就是说穿衣之破之旧之划一,是意料之中的事;“文革”其间,蓝、灰颜色成了人们穿衣的主色调,军装成了时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表现在衣着消费方面,自上而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对美的追求,决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

无产阶级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完全有权利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得到美的享受。

故答案D符合题意。

12.(2012·浙江文综卷·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答案】C【解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在偏远封闭的地方受西方生活方式很小。

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13.(2012·四川文综卷·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表2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答案】C【解析】从表2中吴虞在成都主要消费是在衣食住宿上,而在北京的主要消费是在娱乐享受上,说明其消费结构有所变化,C项正确,表2仅能反映吴在两的消费情况,ABD项题干无从反映。

14.(2012·天津文综·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