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易错题解析:中国古代史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精选文档】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2.(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3.(4分)表: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 1.4%小计139100%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4.(4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5.(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6.(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及参考答案带详细评析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及参考答案带详细评析2017年高考历史考试已结束,考试后考生最关心的就是试题的对与错。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xxxxxx,欢迎大家阅读。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 C2. D3. D4. A5. B6. D7. A8. B9. C 10. A11. B 12. C 13. D 14. A 15. A 16. D 17. A 18. C 19. C 20. B21. B 22. C 23. D 24. A 25. C 26. C 27. A 28. B 29. D 30. C31. C 32. D 33. A 34. C 35. D二、简答题36.(1)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分布地区较为分散(2分),国家宏观调控较弱,炼焦工业技术含量低,投资小(2分),国内市场需求量大(2分),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2分)。
(每点2分,共8分)(2)山西省焦化企业数量多,规模小(2分),技术水平低,废弃物排放量大(2分),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破环环境,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差(2分),政府干预少,没有相应的回收治理措施。
(每点2分,共6分)(3)沿途会有粉煤灰污染(2分),汽车尾气污染(2分),噪声污染(2分)等。
(每点2分,共4分)(4)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清洁生产,减少三废排出(2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2分),在运输过程中,可以将运输货物遮起,减少粉尘污染(2分),也可以采取集中大规模运输,缩短运输距离,减少运输线路等方式来减少污染(2分)。
(每点2分,共6分)37.(1)海平面上升,距离长;纬度高,气温低,昼长短;路面滑,徒步行走难度大;两侧山地,地势起伏大。
(2)夏季气温高,白昼长;生物资源丰富,食物易获取。
(3)距离长,工程量大;高寒地区,一年中海平面高差变化大,对建筑材料要求高;水深较深;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工程难度大,技术水平要求高;一年中可施工时间短,工期较长;位置偏远,人员物资运输成本和生存成本高等。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历史试题评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历史试题评析丹凤中学高一历史组方伟伟2017年新课标文综全国卷Ⅱ历史试题变化不大,题目中规中矩,难度相对前几年试题来说有所下降。
知识点涉及面比较广,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常识,和对教材知识的总体把握,考查学生高中阶段的历史素养。
只要认真审题,思路清晰,方法得当,应该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下面我将对试题做具体分析:一、客观题部分选择题整体难度适中。
没有晦涩难懂的题目,材料的选择比较简短,古文材料也都非常好理解,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题意的难度。
具体来说,考查中国古代史的有4道题,考查的知识点分别是政治和经济内容。
如24题,考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这道题目既涉及古代历史,又涉及地理学科中的商业区位因素,充分体现跨学科特点,也能考查学生综合能力。
25题,考查魏晋以后皇帝参与官修史书的目的,体现学生对古代政治的整体把握,即皇权至上,修史有政治性目的。
26题,考查唐代经济,用茶文化作为材料,贴近生活,又与古代经济联系。
27题,考查明朝宦官,基于学生对明朝中后期宦官干政的史实认识,能够理解到中枢机构决策过程变化。
28-31题,属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范畴,分别考查洋务运动时期、民国初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和恢复高考的问题。
28题,福州船政局造船所需材料费的变化,根据题意就可以选择出是为了解决经费问题,这道题几乎没有难度。
29题,材料是民国时期的广告语,只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就能反映出当时人们追求新思想成为时尚。
30题,考查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人数不断不增加,让学生推断出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另外三个选项都可以根据基本史实排除,所以相对简单。
31题,材料显示恢复高考制度后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都在增加,其实是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更多,以及教育的发展。
32-34题,考查世界史内容。
涉及雅典民主政治、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美国的代议制民主制度。
其中,32题考查僭主政治,虽然僭主一般出自贵族,但从“重视平民利益”、“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可以反映当时民主政治已经是民心所向。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高考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图4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答案】A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材料也没有涉及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汉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项错误。
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故答案选C项。
材料表明富商的发展态势,并未涉及政治权利问题,故排除D项。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汉初经济发展【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对材料内容的准确解读。
本题难度不大,首先结合材料内容,判断出D项是无关项。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A、B说法错误。
26.表1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 17.3%20~130 103 74.1%131~300 10 7.2%300以上 2 1.4%小计139 100%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2017高考历史真题(新课标1)(含答案解析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12.(4 分)1976 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 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 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 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6.材料
1943 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 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 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住持, 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 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 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 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 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5.【解答】A.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国内民营煤矿企业较之外国,煤矿企业的税收要重,洋务运动
1.【解答】A.题目的引导语是“分封”,而不是“材料反映了、说明了、体现了”由此可知,这个题 目中的材料只是引出考察的对象分封,及其的作用,结合分封制的内容,我们可知,分封制加强了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Ⅰ)解析版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Ⅰ)一、单选题1. ( 2分) (2017·新课标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今北京)。
分封()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内涵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故A项正确。
B项,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国内王侯地位最高,并没有强化君主专制。
故B项错误。
C项,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并不能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故C项错误。
D项,古代中国贵族世袭制的确立并非始于周代分封制,夏商时期已经开始了。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 ( 2分) (2017·新课标Ⅰ)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决绝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加强的相关知识。
在往年高考中出现过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规划演变的真题,郡、县在不断增加。
它告知我们中央集权在加强。
材料措施反映了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呐,矛盾是缓和,故A错误。
B选项,大家睁大眼睛,本题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出题人太阴险啦。
D错误,不知诸位怎么看出来区域面积扩大了。
边患指的是匈奴为患,攘外先安内,加强中央集权后,汉武帝开始有更多精力和实力着手解决匈奴问题。
故本题选C。
3. ( 2分) (2017·新课标Ⅰ)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Ⅱ)解析版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Ⅱ)一、选择题1. ( 2分) (2017·新课标Ⅱ)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A【考点】商业的发展【解析】【分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
故选A。
2. ( 2分) (2017·新课标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 记载的真实性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 修撰的政治性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考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修撰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增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
3. ( 2分) (2017·新课标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考点】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来看,由于国家统一,南茶北运,北方对喝茶习俗认识得以改变。
本题考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完全材料分析题,大家要有一定的语文的文言文能力,这是文史相结合的题目。
读一遍材料,北朝史,魏晋南北朝,读到北朝,应该很明显地知道这不是一个统一时期,北方人嘲笑南方人喝茶的习惯,但是到了唐朝的时候,唐中期的时候,会发现不一样了,北方城市当中有开店铺,有卖茶的,然后有饮茶特别多,茶来自哪?来自江淮地区。
新高考历史知识点易错题

新高考历史知识点易错题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点,而在考试中,学生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易错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常见的易错题进行解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历史知识点。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下列哪个事件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A. 雍州兵变B. 秦灭六国C. 战国联盟形成D.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答案:A. 雍州兵变解析:雍州兵变是发生在唐朝的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无关。
其他选项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学生们需要对这些事件有深入的了解。
2. 下列哪位是中华文明的始祖?A. 孔子B. 伍子胥C. 盘古D. 上古三代君主答案:C. 盘古解析:根据中国古代传说,盘古是宇宙的创造者,也是中华文明的始祖。
其他选项分别代表了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楚国名将伍子胥和上古时期的三位君主。
第二部分:近代历史1. 以下是对中国近代史一些重要事件的排序,请选出正确的顺序:A. 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B. 五四运动、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辛亥革命C. 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五四运动、辛亥革命D. 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答案:C. 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五四运动、辛亥革命解析:以下是对每个事件的简要解释:- 义和团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运动。
-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的战争。
-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是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
-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是中国清朝被推翻,建立中华民国的革命运动。
2. 以下哪个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索?A. 德国入侵波兰B. 日本偷袭珍珠港C. 英法对德宣战D. 纳粹党上台答案:A. 德国入侵波兰解析:德国入侵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其他选项分别是美国加入战争的导火索、英法对德宣战和纳粹党上台。
第三部分:现代历史1. 以下哪个事件不属于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A. 九五计划B. “一国两制”政策C. 发展特色农业D. 建立经济特区答案:B. “一国两制”政策解析: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包含了许多重要的举措,但“一国两制”政策属于香港回归的操作性原则,并不是改革开放的直接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解析:中国古代史一、先秦1.阶段特征总体特征:中华文明的开篇(1)政治:社会形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形成三个阶段:王位世袭制度、世卿世禄制、分封制、郡县制度都是典型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2)经济: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经济格局逐渐形成;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到来;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部门形成;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3)民族:华夏族主干形成,春秋战国形成了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4)思想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2.重点记忆内容(1)商鞅变法的影响。
(2)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认识。
(3)《诗经》的内容和历史地位。
3.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1)夏、商、西周的都城位置都在今陕西境内。
(2)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两周、春秋、战国。
(3)西周中后期,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都较突出,加剧西周的衰落和灭亡。
(4)春秋时吴国开凿运河邗沟是为了攻打越国,吴越争霸。
(5)鲁、齐、宋、晋都是春秋时期山东境内的重要封国。
(6)王位世袭制确立标志着夏朝的建立。
国人暴动即奴隶暴动。
(7)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性质相同。
(8)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9)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国有即集体所有。
(10)“春秋无义战”,因而春秋时期的战争没有任何进步之处。
(11)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人,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也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二、秦汉1.阶段特征总体特征:封建大一统(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以建立和巩固;封建统治思想得以确立。
(2)经济:新的赋税制度开创了以人丁为主征税的先河:陆上和海上丝路开辟,对外贸易开始。
(3)民族:边疆民族发展较快,边疆开发,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
(4)对外:东亚文化圈突破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丝绸之路形成。
(5)文化: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2.重点记忆内容(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和意义、评价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
(2)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3)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影响。
(4)秦汉文化的特点、造纸术发明和外传的意义。
3.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1)灵渠开凿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主要用于灌溉。
(2)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
(3)秦朝半两钱、唐朝开元通宝的范式都是圆形方孔。
(4)汉武帝时,刺史是州级地方行政官员。
(5)昭君出塞发生在汉武帝时期。
(6)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打通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7)西汉时,中国与朝鲜、日本、印度、西亚、欧洲都有直接往来。
(8)太初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都编定于西汉时期。
(9)西汉时,纸已经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10)西汉长安民俗生活情景已出现吃葡萄、放鞭炮、烤甘薯。
(11)汉武帝时期三次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设西域都护彻底解除了匈奴对中原与西域的威胁。
(12)道教等同于道家学说。
(13)地动仪是预测地震的仪器。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1.阶段特征总体特征:国家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大融合。
(1)政治: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大融合;士族门阀势力膨胀。
(2)经济: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经济制度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制度;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3)民族: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4)文化:这一时期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了民族融合特色;思想领域异常活跃;科技成果成就突出;文学艺术成就斐然。
2.重点记忆内容(1)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和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
3.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1)六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曹魏时,翻车、水碓、水磨都广泛用于农业灌溉。
(3)北魏孝文帝、北周武帝曾先后两次灭佛。
(4)魏晋绘画以山水花鸟画、风俗画为主要内容。
(5)《齐民要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农书,最早提出重农抑商。
四、隋唐1、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空前繁荣。
(1)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2)经济:封建经济发展繁荣,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3)民族: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对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以唐文化为中心的基础上进行双向交流;中国文化圈形成。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2.重点记忆内容(1)隋统一的原因。
(2)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3)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影响。
(4)隋唐科举制创立的进步作用。
(5)唐朝对外交通路线。
(6)扬州的经济地位。
(7)莫高窟的特点、历史价值。
3.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1)隋朝大运河中段折而向西是因为战乱。
(2)隋朝因农民起义直接推翻而灭亡。
(3)江南经济开发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陕西乾陵是武则天与唐太宗的合葬墓。
(5)贞观之治是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
(6)三省六部制是一种民主制度,历朝基本沿袭。
(7)唐朝科举考试明经主要考诗赋,进士主要才经义。
(8)隋、唐两朝“以庸代役”都没有年龄限制。
(9)唐朝交通要道上的私家店肆、城市中的邸店和柜坊都是早期银行的雏形。
(10)唐朝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11)东北地区开始归属中央王朝的版图是8世纪前期黑水都督府的设置。
](12)唐朝的对外交通,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韩国、日本、波斯湾。
(13)唐朝时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4)科举制度的实行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即士族的衰落,庶族上升,即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关系的变化。
(15)吐蕃归唐朝中央政府管辖。
(16)火药是唐代发明的。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1.阶段特征基本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1)政治: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全国统一。
中央集权加强。
政治中心东移格局确立。
封建政治改革和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汉族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扩展。
(2)经济: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
(3)民族: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民族融合形成高潮。
(4)文化:科学技术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交融,丰富多彩,鲜明时代特征。
2.重点记忆内容(1) 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2)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和影响、失败原因、认识。
(3) 元朝大统一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具体表现。
⑷宋元时期三大发明的外传意义。
3.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1)北宋分割宰相军权的是三司使。
(2)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各州设通判。
(3)宋辽澶渊之盟议和的背景是北宋军事占有绝对优势。
(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宣政院是专门管辖西藏的地方行政机构。
(5)元朝时,台湾地区设立澎湖巡检司,归属福建行省管辖。
(6)《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体文集。
(7)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
(8)庆历新政是以理财为中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发生在宋仁宗年间。
(9)宋辽、宋夏、宋金三次议和,宋朝都对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10)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最早发明的是木活字。
(1 1)宋金绍兴和议后,黄河流域归南宋统治。
(12)“岁币”两宋政府对辽、夏、金战争赔款。
六、明清(鸦片战争前)1.阶段特征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是明清时期。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空前强化。
(2)经济:注意调整生产关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3)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
辽阔版图最终奠定,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
(4)对外:一方面,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对外关系渐趋保守和封闭,中外差距拉大。
(5)科技文化:承古萌新。
总结性、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思想文化领域一方面专制色彩强烈,另一方面出现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
文艺繁荣、科技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
西学东渐。
2.重点记忆内容(1) 明清极端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2)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内容和影响。
(3)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地位和发展缓慢的原因。
(4) 明清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努力,以及对西藏和西南地区的管辖。
⑸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局限。
⑹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内容和影响。
4.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1)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文字狱是清朝特有的一种现象。
(3)康熙帝“更名田”开始改变我国土地制度。
(4)元朝宣政院和清朝理藩院都直接管理西藏地区,拥有直辖地,所以职能完全相同。
(5)乾隆帝平定了回部回族人的叛乱。
(6)明清时期产生了科技巨著,表明中国科技仍领先于世界。
(7)明清之际的传教士来华与晚清传教士来华都有相同的历史使命,即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以配合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侵略。
(8)明清五军都督府有调兵权、掌地方军权。
(9)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专门的特务机构。
(10)北京正式成为明朝的都城是在燕王朱棣时期。
(11)建立后金政权、迁都沈阳、改族名满洲都是努尔哈赤统治时期。
(12)康熙帝时中枢权力一分为三,指内阁、南书房、军机处互相制约。
(13)明清之际产生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反对儒家思想和封建制度。
(14)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一是禁止和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和中国出口商品,二是关闭通商口岸和禁止对外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