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源

合集下载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
春节的由来有两种,分别是:1、来源于年兽;2、来源于祭祀。

1、来源于年兽: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夕”的怪兽,常在岁终年末时出来害人,就连保护百姓的神灵也没有办法治服他,于是这位神灵请来了一位名叫“年”的帮手,这位帮手的法力非常高,他穿着红色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把鞭子,静静地等待着怪兽的到来。

“夕”来临后,“年”甩着鞭子,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夕”惶恐而逃。

之后,“年”将他的外套,挂在了门口,等到“夕”再次到来时,以为门口是一个比它自己还可怕的怪物,于是吓得掉头逃跑。

之后“夕”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而这一天是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百姓们为了感谢“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12月份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也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春节。

2、来源于祭祀:春节来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祀。

在岁终年末时,百姓们会举行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事事顺利,因为谷禾是一年熟一次,所以便有了“年”这一称呼,但是那时过年的名字,并不叫“春节”,而是叫做立春,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将立春改为“春节”。

春节的历史来源

春节的历史来源

春节的历史来源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全球华人和中华文化世界的共同盛事。

每年农历正月,人们会迎来这个传统节日,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那么,春节的历史来源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祭祀自然之神的远古习俗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自然之神的习俗。

在古代,人们相信自然界有许多神灵,如太阳神、土地神等。

在农耕时代,人们依靠自然来种植庄稼,因此祭祀自然之神是重要的习俗之一。

而春节正好是农历一年的开始,也是农民开始播种的时候,所以人们会在春节这一天祭祀自然之神,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二、对岁星的拜祭春节的历史还源于对岁星的拜祭。

岁星在传说中是天界的官员,负责统计人间的吉凶祸福。

每当农历年终,岁星就会上报人间的各种资料。

为了讨好岁星,人们会在春节这一天供奉美味的食物和各种祭品,希望岁星能给予好运和平安。

这个习俗至今仍然保留着,人们会在春节期间整家人一同团聚,共进团圆饭,并对岁星进行拜祭。

三、驱邪祈福的传统习俗春节的历史还与驱邪祈福的传统习俗相关。

古代的人们认为在春节这一天,恶鬼和邪灵会活跃起来,带来灾难和不吉利的事物。

为了驱赶这些邪恶势力,人们发明了许多习俗和仪式。

比如,贴年画、放鞭炮、舞龙舞狮等,都是为了驱邪祈福,将不祥之气赶走,带来吉祥如意的新年。

这些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春节的独特风景。

四、传统文化的赋予春节的历史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赋予有关。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不乏与春节相关的传统文化。

例如对家庭的重视和祖先的崇敬、红纸剪窗花、舞狮舞龙、赏花灯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春节紧密相连的元素。

正是这些元素的赋予,使得春节成为了一种独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总结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其历史来源于祭祀自然之神的远古习俗、对岁星的拜祭、驱邪祈福的传统习俗以及传统文化的赋予等多个方面。

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春节庆祝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春节,又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全国各地都会迎来这个喜庆的日子。

那么,春节的由来是什么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春节的起源及相关的传说故事。

1. 起源与传说据历史记载,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早在汉朝时期,人们就开始在农历新年的时候,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祖先的保佑。

这便是春节的最初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丰盛的家庭聚会,人们欢度新年,祈福来年的健康和幸福。

除了这个起源外,春节还与许多传说故事有关。

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关于年兽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凶恶的怪兽,名叫“年”。

年兽每年在农历除夕夜都会出来吃掉村庄的人和牲畜,给人们带来恐惧。

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色、怕声音,于是在除夕夜贴红纸,点燃鞭炮,以驱赶年兽。

这就是过年时红纸、灯笼和鞭炮的由来。

2. 春节的习俗随着历史的演进,春节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民俗和习惯。

这些习俗和传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春节习俗:(1) 年夜饭:年夜饭是农历除夕夜的晚餐,家人齐聚围坐一桌,辞旧迎新,共享团圆。

年夜饭菜品丰盛多样,象征着来年的幸福和丰收。

(2) 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未婚晚辈发红包,里面装有一定金额的钱,表示祝福和好运。

红包通常用红纸包装,寓意着新年的吉祥和幸福。

(3) 放鞭炮:燃放鞭炮是为了驱赶邪恶,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习俗源于对古代怪兽年兽的传说,如今已演变成为庆祝新年的传统活动。

(4) 春联、灯笼:春联和灯笼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装饰品。

春联是一种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寓意着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灯笼则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5) 舞狮舞龙:舞狮和舞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常常出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中。

舞狮和舞龙寓意着驱邪和祈福,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快乐。

3. 春节的意义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春节来源简介

春节来源简介

春节来源简介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举行,也就是阳历的1月下旬至2月中旬。

春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代的祭祀活动,这是古人为了祈求丰收、驱走邪灵而进行的一种仪式。

据传说,夸父是古代民间英雄,他想要追赶太阳,结果追到了现在的北极地区,最终因劳累而死。

为了纪念夸父,人们开始在农历新年的这一天进行祭祀。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的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欢庆的节日。

古代的春节活动包括祭祀祖先、辞弊迎新、放烟火、观灯会等。

在此期间,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共享盛宴,并互相拜年致贺。

此外,还有给长辈和小孩赠送红包的习俗,以示祝福和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和健康。

如今,春节已经成为了一个庆祝中国文化的节日,它不仅在中国本土盛大举行,也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广泛庆祝。

除了传统的庆祝活动,现代春节还包括舞龙舞狮、舞火龙、花车巡游等独特的文化表演。

总的来说,春节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对丰收和幸福的祈求,也是家庭团聚和祝福亲友的时刻。

无论在中国还是海外,春节都是一个欢乐、热闹的节日,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祝福和喜庆的气氛。

5个春节来历传说故事

5个春节来历传说故事

5个春节来历传说故事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不少关于新年春节的故事,那么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5个春节来历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来历传说新年起源于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活动。

古人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古人深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天地神灵以及祖先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古人重视信仰与祭祀,将黄道中推算出来的立春定为一年之首,在岁首黄道吉日举行祭祝祈年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并祈求丰收。

后由于历法变动,新年通常指阴历正月。

另一种说法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还有一种说法。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

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关于春节的传说与来历有哪些

关于春节的传说与来历有哪些

关于春节的传说与来历有哪些中国的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人口中十分重要的日子,不仅是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契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一、春节的起源春节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

春节的日期是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众多民间传说的主要起源之一。

据说,春节的起源与夏朝有关,传说是黄帝在战胜蚩尤之后,于农历正月初一举行了祭祀活动,这一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了春节。

二、春节的传说与故事1.年兽传说中国有一种叫年兽的传说,在中国的农村里很有名。

年兽是一种神秘的怪物,传说它在除夕夜会出现,会伤害人类和家畜,带走胆小的人和不听话的孩子。

为了保护家人,人们会在家门上张贴红色的对联,敲锣打鼓以驱赶年兽。

2.年轻女子与年另外一种传说是年轻女子与年的故事。

传说在古代,一个恶龙叫“年”每一年都会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攻击人们,吃掉许多人。

由于恶龙怕红色和吵闹,人们开始张贴红色对联、燃放烟花和敲锣打鼓,以吓退年,同时也表达人们祈求福寿、祥瑞、健康和平安的心愿。

3.放鞭炮放鞭炮也是春节的传说之一。

传说一个叫做“年叔”的怪物每年在春节时出现,会吓走许多人。

后来有一个灰衣僧人带着一个红包光顾了邻居家,把红包给了孩子后离开了。

恰巧年叔要来,邻居趁机燃放鞭炮,年叔被吓走了,从此人们在春节期间都会燃放鞭炮,以保护自己。

三、春节的习俗春节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浓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庆祝新春的各种传统方式和习俗,例如贴春联、挂红灯笼、发红包、吃饺子、燃放烟花和放鞭炮等。

这些传统习俗意味着祝福与美好的期望,也代表着重视家庭、团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春节虽然是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但其内涵和精神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不分国界、种族、信仰和文化背景,成为一种蕴含着民俗、信仰、道德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在今天的社会里,春节不仅仅是中国人团聚、共同祈福、庆祝新年的一个节日,更是一种展示中国文化、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的一种文化力量。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即为春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

春节的来历与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农耕文化密切相关。

以下是关于春节的来历及传说的介绍。

一、古代神话中的年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年”。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生活在一个叫做“年”的凶猛怪兽的威胁下。

每逢腊月底,这只怪兽便会脱离深山,吃光田野里的庄稼,伤害人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困扰和危害。

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方法来对抗这只怪兽。

他们发现怪兽怕红色,怕火光,怕响声。

于是,人们在房屋门口点燃火把,挂上红纸,放响炮,试图把“年”吓走。

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度过了一次次的腊月底,成功地避免了怪兽的袭击。

二、祭祖与驱邪的传统在春节来临之际,中国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就是祭祖。

这是一种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的仪式。

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烧香祭奠,向祖先表达敬意,并祈求他们的庇佑和保佑。

除了祭祖之外,春节期间还有一系列的驱邪活动。

人们相信,在新年的时刻,邪恶的力量会增强,所以需要进行一些仪式来驱除恶灵。

比如放鞭炮、打破陶罐、舞狮子龙等,都是为了传递吉祥的信息,辟邪驱灾,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和幸福。

三、传说中的年兽在春节的传说中,年兽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相传,在古代,有一只身形庞大,凶猛可怕的动物,名叫“年兽”。

年兽每年都在除夕这一天出来伤害村庄的人畜,给村民带来无尽的恐怖。

人们发现年兽最怕响声和红色,于是便在除夕之夜挂红灯笼、放鞭炮、舞狮子等,试图将年兽吓走。

奇迹发生了,年兽被吓得不敢接近村庄,从此村庄的人们过上了安宁祥和的生活。

四、岁朝传说在春节的习俗中,还有一个与岁朝有关的传说。

相传,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晚上,岁朝神会从天上前来,询问人们过去一年的表现和心愿。

人们怀着虔诚和感恩的心情,准备奉献给岁朝神一碗汤圆,以示对上天的感激和恳请来年的平安和吉祥。

中国春节的来历简介

中国春节的来历简介

中国春节的来历简介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再过不久又是一年的春节了,你们知道春节的来历是怎么样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中国春节的来历简介,希望大家喜欢!中国春节的来历简介中国春节的由来简介一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号,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年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年”、“过年”。

中国春节的由来简介二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它经常在冬天欺负住在山里的人们,有一些人想把它除掉,也有一些人想把它赶走。

有一天“年”又来了,许多人家里都遭到了袭击。

只有几户挂着红布帘,门外生着火堆或敲敲打打闹翻天的人家没有受到伤害,因此山里的人们知道了“年”怕三样东西。

当“年”再来的时候,人们用这三样东西把这个大怪物给赶走了,从此都不敢来伤害人们了。

以后代代相传,便形成了过年热闹的习俗。

中国春节的由来简介三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妖怪,它叫年,它头长触角,异常凶猛。

年身居海底,每到除夕就会从岸上来袭击村民。

每当这个时候村民们都会托儿带女上山去避难。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名白胡子老爷爷来乞讨,那时刚好是年袭击的日子。

老爷爷走进一家,向其借宿一晚,村民说:“我劝你最好赶紧上山去避难,这里随便你住。

”老人摸了摸自己的胡子,说:“不用怕我有办法制服它。

年终于来了,它看见有一家灯火通明,便走进那家一看,那位给白胡子老爷爷借宿的那家门口贴了对联,到处都是红色的,年看见了,它冒了一身冷汗,后退了几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惠州春节习俗惠城-春节入年关腊月二十三开始进入年关,人们开始忙碌,备新碗箸、新衣、年货,打米糕、蒸年糕、炸糖环、炒花生等。

80年代中期,花市逐年兴盛,品种繁多,市民春节前逛花市,多选红金桔,取大吉大利之意,其次选菊花、水仙、芍药、富贵竹以及折枝的桃花之类。

年前,家家搞卫生、理发、拆洗被褥和擦拭器皿,以示辞旧迎新。

除夕之日或前一日,家家户户都贴门神、对联、年画、“福”字等。

民国时期,连桌椅、米缸、水缸也贴上一张小红纸,以示吉利。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惠州有祭灶的习俗,当天晚上,灶上供着汤圆、清茶、大桔,还竖起两条带顶叶的甘蔗,点燃香烛拜谢灶神并烧化黄纸奏疏,其意是请灶神吃饱喝足后,上天奏好事,俗称“送灶主阿公上天”。

旧有“军三民四”说法,即军队、官家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居民则在二十四祭灶,有民国时期流传的民谣为证:“腊月二十四,祭灶烧黄纸。

只鸡与斗酒,为荐神甘旨。

猪肉煮茨菇,鲜鱼焖豆豉。

生菜卷香肴,冷欲痹牙齿。

终身生意恶,未敢动食指。

灶神应明鉴,祐我好生理。

更借一帆风,明朝到派尾。

”实际上,惠州城基本上是二十三日祭灶,近郊则多在二十四日祭灶。

除夕,灶上贴上新的“五龙灶君神位”,两侧有对联:“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或是“有德能司火,无私可达天”;并供着三牲(鸡、鱼、猪肉),点燃香烛祭拜,焚烧纸宝,请灶君入位,称为“接灶主阿公下地”。

50年代以后,此俗渐少,但至今仍未绝迹,祭拜者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妇人。

吃团圆饭年三十晚,杀鸡杀鸭,全家人用大桔皮烧水洗澡,换穿新衣,用三牲祭拜天地、祖宗,接灶君,外出工作的儿女大多数得赶回家过年,吃团圆饭,一般要在下午6时才开餐。

饭后,小孩逛街,80年代始,一般都是合家欢看“新春大联欢”电视节目,合家守岁,直至深夜。

开门炮守岁至凌晨,各家各户点燃鞭炮,俗称“开门炮”。

1978年以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放鞭炮,庆新春的情景更加热烈。

时钟敲响12点,即点燃鞭炮,有的人为了“抢头炮”,提前十几二十分钟把炮烧响。

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

4时多,鞭炮又陆续响起来,天亮方止。

初一早上,各家门口和大街小巷都铺满炸碎的炮竹红纸,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气氛。

拜年此习俗古已有之。

拜年时间从年初一始延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旧时上门拜年大多拿传统食品馈赠,与亲朋好友见面便拱手相迎,说些好话,给小孩封“利是”。

小孩逗“利是”时要讨口彩,要说“恭喜发财”、“新年好”等祝辞。

新中国成立后兴起集体团拜,80年代,时兴醒狮队向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拜年,并专场舞狮、舞拳。

年初一至初二,多数人都上街或走访亲戚朋友,互相拜年。

旧俗年初一至初三不留客吃饭,传说会把主家吃穷。

年初四后,亲戚朋友才互相探亲宴请。

过年旧时年初一午餐只吃斋菜,忌食鱼肉,煮菜只能用植物油。

基本菜式,有木耳、冬菇、腐竹、油豆腐、金针、发菜、咸菜(称长命菜),还有津丝,不折断、越长越好,以示长寿。

现在部分居民仍然如此,但多数不吃斋,而是斋荤并用。

年初一还有不洒扫、不洗澡的习俗,民间谓“初一尘,是人神;扫去初一尘,人就没精神”。

清代以前,不洒扫、不洗澡之习要延至年初四;民国时期,由于年初三要送穷,不洒扫、不洗澡习俗一般只延续年初一、初二两天,以年初一最为讲究;50、60年代后,年初一不洒扫、不洗澡之习依然延续,但年初二起就不多讲究。

开年年初二俗称“开年”,上午餐叫“开年饭”,最丰盛。

每家都有白切鸡、茨菇、猪肉、炸鲜鱼或煮甜酸,炒“上水”(指鸡杂、猪杂)等。

做生意人的家庭,开年饭用的鲜鱼一定要生鲤鱼和生菜,意即生意兴隆。

1949年前,开年饭大多数在早上二时左右开始,吃了才天亮,如今一般则在上午10点钟前吃开年饭。

送穷将新春积聚的垃圾倒掉,谓之送穷。

民间传统多在初五这天送穷,但民国以后,初三送穷逐渐风行。

人日民间称“初七是人日”,人日即人的生日,惠州习俗规定此日不能骂人,不能打人。

这天虽然庆祝形式不多,规模不大,但向有“初七大过年初一”的说法。

舞龙舞狮惠州民间习惯在春节喜庆之时舞龙舞狮,一般年前到元妙观“开眼”、抢青,然后开始舞龙舞狮,直至正月十五才结束,明清时期和民国初期最为兴盛。

民间所舞的龙和狮均是自己扎造,以街(村)为单位自发组织队伍。

舞龙时,由一人擎彩珠引路,一人舞龙头,十多人舞龙身龙尾;动作包括行龙、穿龙架、跳龙门、打龙饼、卧龙,随后有“猎龙公”和“派龙贴”。

除了舞龙外,还伴有舞凤、舞狮、舞鳌鱼、舞杂水等,出龙时,按路程牌、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鳌鱼、凤、狮、杂水为序,最后为龙,一路鼓乐不断,龙飞凤舞。

舞狮时,由师爷携匣领路,狮子随后,之后是锣鼓镲钹,最后是持刀棍矛等兵器的武术队;动作有行进、瞌睡、抓痒、登高抢青、抢炮仗等,鼓点分快板、中板、慢板和煞板,多打七声鼓节奏。

二、年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角,凶猛异常。

“年”常年深居深山密林之中,逃往深山,以躲避“年”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三、守岁的来源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

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

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

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

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神仙变的。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

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四、春节的习俗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食俗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