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妓之李师师个人资料

合集下载

野史揭秘:名妓李师师与哪些男人曾经有过纠葛2

野史揭秘:名妓李师师与哪些男人曾经有过纠葛2

野史揭秘:名妓李师师与哪些男人曾经有过纠葛2
李师师是谁
说起李师师,历史上有两个李师师。

大约出生于公元1062年左右,李师师出生在河南开封,本来是王姓。

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加上她的父母相继去世了,可怜的李师师只好寄人篱下。

幸运地是,一个老鸨看上了李师师的美貌,于是就收养了她,然后就随着这个老鸨改姓李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个李师师则是李寅的女儿,李寅以经营染房为业,这个李师师约出生于公元1090年左右。

后来,她父亲由于获罪而死于监狱中。

然后被经营妓院为业的李蕴收养。

李蕴教她舞文弄墨、歌舞表演,又加上李师师本人长得国色天香,以至于李师师美名远播,来求见李师师的人简直要排队到京城外面去了。

现在谈到的就是指第二个李师师。

李师师名字的由来也有一点故事。

李师师三岁时,就被父亲寄名在佛寺,由于佛门弟子都被叫“师”。

而僧人觉得她很像佛门弟子,所以就被叫做王师师。

后来被李蕴收养,就改为李姓了。

李师师艳名远播,当然少不了引来许多文人的吹捧,这些人大多数都为李师师填词,刻画李师师的美貌。

有趣地是,周邦彦因宋徽宗和李师师在一起,自己反而觉得很不舒服,结果填了一首嘲讽宋徽宗的词,结果被贬到远方去了。

而宋徽宗这个有着“后宫佳丽三千人”的皇帝,竟然被李师师的美貌都吸引过来了,可见李师师果真是大美人。

李师师

李师师

何晴:她曾在两部剧中都扮演李师师《一代名妓李师师》 《水浒传》,她的扮相侧重于表现师师的高贵典雅和端庄
戚美珍:在《林冲》中那美艳妩媚的师师与谢宁和何 晴又有些不同,戚美珍版风情万种,更接近李师师 “名妓”的气质,也是各有千秋
谢宁: 她所扮演的《飞越官场》中李师师所表现的与何晴 版的十分相似,但由于服装的不同,给人的感觉也有所差异, 也十分娴静有气质
四大名妓之——
历史中的李师师
对她的一生,有这样一首诗作了高 度概括: 芳迹依稀记汴梁,当年韵事久传扬; 紫宫有道通香窟,红粉多情恋上皇。 孰料胡儿驱铁马,竟教佳丽死红羊; 靖康之耻谁为雪,黄河滔滔万古殇。
李师师,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妓,其事迹多 见于野史,笔记小说。据传曾深受宋徽宗喜爱, 并受宋朝著名词人周邦彦的得出一个时装模特能演好古典佳人 李师师吗?"于娜的李师师确实少了一分娴静多了分现代化, 但却演出了聪颖与多才多艺
桥本丽香:作为一个日本的女子桥本丽香在《江山美人》中的李师 师也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她饰演的师师虽不及以上三个版本特 有的气质,却也不输娇媚的笑容,只是面容上的妆浓了些
靖康之耻后下落之说
一、以死殉国
二、老死江湖 三、被俘北上
以死殉国
金军攻破汴京后,金主垂涎李师师,降臣 张邦昌千方百计寻找,不惜重金悬赏,最 后终于找到她。她蓬头垢面,不肯盥洗更 衣去见金人,乘人不备,吞金自杀
老死江湖
《青泥莲花记》记载:“靖康之乱,师师 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 向时风态。” 宋代评话《宣和遗事》也有类似记述,但 添加了“后流落湖湘间(今湘南一带),为 商人所得。李师师南渡后,士大夫多把她 当作红颜祸水,不肯与她交往,她穷愁潦 倒,嫁给商人为妾,溺死在钱塘江中。

宋徽宗爱她,周邦彦念她,传奇人物李师师为何却最终下落不明

宋徽宗爱她,周邦彦念她,传奇人物李师师为何却最终下落不明

李师师(1090年-1129年),北宋末年青楼歌姬,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

据传,李师师曾深受宋徽宗喜爱,并得到宋朝著名词人周邦彦的垂青,更传说曾与《水浒传》中的燕青有染,传说爱慕燕青,由此可见,其事迹颇具传奇色彩,也间接证明了李师师的才情容貌非常人能及。

李师师,擅长歌舞,深谙诗词。

与诸多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有关关系暧昧。

作为汴京名妓,她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在仕子官宦中颇有声名。

宋徽宗因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之后与宋徽宗的故事也成为一段佳话。

洗染工王寅之女。

母亲早逝,父亲煮浆代乳,抚养成人,四岁时亡父,因而落入娼籍李家,改名李师师。

与著名文人周邦彦、晁冲之有来往,有诗词互赠,又与宋徽宗有过交往,有许多风流韵事。

宋徽宗第一眼见到李师师,就觉得这些年简直是白活了。

李师师不卑不亢、温婉灵秀的气质使宋徽宗如在梦中。

李师师与高俅早就相识,见位高权重的高大人竟然对这位陌生的客人毕恭毕敬,心下疑惑,但可以确定这也是得罪不得的达官显贵,于是殷勤侍奉。

自此以后,宋徽宗经常找理由出宫与李师师约会。

在所有的客人中,李师师最中意的是大才子周邦彦。

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彦趁着这个空儿前来看望李师师。

二人正在叙阔之际,忽报圣驾前来,周邦彦躲避不及,藏在床下。

宋徽宗送给李师师一个新鲜的橙子,聊了一会儿就要回宫,李师师假意挽留道:“现已三更,马滑霜浓,龙体要紧。

”而宋徽宗正因为身体没全好,才不敢留宿,急忙走了。

之后周邦彦酸溜溜地填了一首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岂知宋徽宗痊愈后来李师师这里宴饮,李师师一时忘情把这首词唱了出来。

宋徽宗问是谁做的,李师师随口说出是周邦彦,话一出口就后悔莫及。

宋徽宗立刻明白那天周邦彦也一定在屋内。

脸色骤变,过了几天找借口把周邦彦贬出汴京。

125年,宋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太子尊徽宗为道君太上皇帝,住在太乙宫内,专奉道教。

李师师鲜为人知的风流韵事

李师师鲜为人知的风流韵事

“人间有味俱尝遍,只许杨梅一点酸。

”这是北宋徽宗笔下的诗句。

说起来,宋徽宗赵佶一生生性轻浮,除了爱好花木竹石、鸟兽虫鱼、钏鼎书画、神仙道教外,还嗜好女色如命,后来更是终日沉湎其中,放浪形骸,不能自拔。

宋徽宗的后宫中妃嫔如云,数量惊人,史书记载有“三千粉黛,八百烟娇”。

但是与这些妃子日夜缠绵,朝夕相拥,再美味的佳肴吃多了也会腻烦,再绮丽的景致也有看够的时候、有一天,他下朝后闲得无聊,在一个团扇上提笔写了“选饭朝来不喜餐,御厨空费八珍盘”十四个字,忽然觉得文思枯竭,便宣召一位翰林学士前来续后面诗句。

那位翰林学士特别会揣摩宋徽宗的心思,就续了“人间有味俱尝遍,只许杨梅一点酸”的诗句。

其中的“一点酸”指的就是当时名满京师的青楼歌妓李师师。

李师师,北宋末年汴京名妓。

四岁时亡父,因而落入娼籍李家,取名李师师。

长大成人的李师师气质优雅,风情万种,歌舞弹唱,无所不精;琴棋书画,了然于胸。

也许由于童年凄凉的生活在李师师心里刻上了深深的烙印,成名之后,她给人的感觉始终总是淡淡的忧伤,她喜欢凄婉清凉的诗词,爱唱哀怨缠绵的曲子,常常穿着乳白色的衣衫,轻描淡妆,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冷美人”的基调,反而更加迷人万分。

一时“冷美人”李师师名满京城。

宋徽宗对李师师的美名早就有所耳闻,一日便穿了文人的衣服,乘着小轿找到李师师处,自称殿试秀才赵乙,求见李师师,终于目睹了李师师的芳容:鬓鸦凝翠,鬟凤涵青,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

徽宗听着师师执板唱词,看着师师和乐曼舞,几杯美酒下肚,已经神魂颠倒,便去拥了李师师同入罗帏。

这一夜枕席缱绻,比那妃嫔当夕时,情致加倍。

李师师温婉灵秀的气质使宋徽宗如在梦中。

可惜情长宵短,转瞬天明,徽宗没奈何,只好披衣起床,与李师师约会后期,依依不舍而别。

从此以后,宋徽宗就经常光顾李师师的青楼。

李师师也不敢招待外客。

有权势的王公贵族也只能回避三舍,她的青楼门前已是冷落车马稀,但有一人李师师自己不能割舍,他就是税监周邦彦。

四大名妓之二李师师、陈圆圆

四大名妓之二李师师、陈圆圆

四大名妓之二李师师、陈圆圆历史著名得四大名妓,前面说了苏小小、柳如是。

但是今天说的李师师、陈圆圆应该名气比前两个大得多。

李师师是开封人,本姓王,父母双亡,被一李姓歌妓收养,改姓李,人称李师师。

长大后不但亭亭玉立,艳若桃李,且歌喉婉转,在诸教坊中独领风骚。

崇宁、大观间,正值豆蔻年华的李师师已名噪当时的都城开封。

她不仅是一名美丽、善良、多情,而且是一名民族意识强烈,深明大义的奇女子,她美艳绝伦,才华出众,善词曲,工歌唱,在京师汴梁高张艳帜,名动京华。

宋徽宗本是猎艳好手,李师师很快便成了他的猎物,于是金屋藏娇,香温玉软,二人极尽缱绻。

尽管后宫佳丽三千,粉黛如云,但宋徽宗视之皆如粪土。

《大宋宣和遗事》说李师师曾被册封为李明妃、瀛国夫人,国学大师王国维则说李师师从未进过宫廷。

可惜乐极生悲,好景不长,金人牧马南寇,四郊多垒,边圉孔棘,李师师慷慨解囊,将宋徽宗前后所赐金钱悉数捐入官府,以助军饷,并弃家为女道士。

金兵破汴(即开封),主帅挞懒知师师花容月貌,便指名索要,欲献给金太宗。

师师“乃脱金簪自刺其喉,不死,折而吞之,乃死。

”一代名媛就此香销玉殒。

被囚在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的宋徽宗得知消息,不禁涕泣不已。

可惜一代娇人。

陈圆圆幼从养母陈氏,故姓陈。

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并说她是“前朝金陵倡家女”。

她的美是那样的恬静、秀淡,浑身上下,抖落着与青春的气息;她的才时刻都反衬出男人们的冒昧无知,理性与智慧蓄于她无懈可击的判断与反映能力。

崇祯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威震朝廷,崇祯帝日夜不安。

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遂遣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

田畹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

陈圆圆其实是个外交能手。

为了报恩,让田畹送自己献媚皇帝,之后为报平安,又去讨好吴三桂。

《赘婿》人物李师师简介

《赘婿》人物李师师简介

李师师,留名后世的第一名妓,登场时19岁。

“娉婷婀娜又大方得体,像是少女的清纯与女人的妩媚结合在一起,又不失纯净之感……大概像是纯净却带着些许自然张扬的水仙。

”这是原文对她的描述。

其人优雅脱俗,而流露出妩媚的一面时,又像一只娇俏可爱的猫,明媚而又狡黠。

作为帝都汴梁的第一交际花,长袖善舞,左右逢源,有着如同艺术一般的交际手腕,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即使同时周旋于数人之间,也能通过眼神、语言等简单的暗示,让每个人都产生类似于“她最重视的是自己,其他人不过是陪衬”这样的错觉。

即便其中有两人彼此有摩擦矛盾,她在两不相帮的同时,又能让双方都感觉到充分的尊重,甚至让火气消弭于无形之中。

与此同时,她在交际中有着惊人的聪敏和直觉,擅长从对方言谈中的细节甚至眼神中看出他人的想法和欲望,从而通过蛛丝马迹洞察事情的真相,这让她在很多大事发生前先人一步地发现端倪,在京城复杂的交际圈中显得从容。

也是因此,虽然许多表面光鲜的所谓名妓在青楼之中其实只是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但李师师却是在游刃有余地凌波起舞,而这也是她最为适应的生活方式。

“像是少女的清纯与女人的妩媚结合在一起,又不失纯净之感”,一方面是因为她在风月场中能保持着从容的姿态,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她一直努力地维持着自己的本心。

为了保住本心,保住性格中真诚的部分,不致迷失,她一直与几个身份地位都与自己相去甚远的童年旧友(于和中,陈思丰等人)保持着联系,并细心而真诚地维系着彼此的关系,作为与那个昔日的自己最后的联系保留下来,明知他们大部分只是贪恋自己的美色或是单纯沉迷于与第一名妓交往的虚荣,却对此并不介意,而是抱持着理解而宽容的态度。

以她的身份而言,也是十分难得了。

但即使是对这些旧友,她在内心里其实也是保留着距离的。

即使对于她来说,京城的风月场也依然是一个水太深的地方,因此她谨慎地保持着清醒,清晰地明白到青楼女子不可能拥有亲密无间的朋友,也不会有真心实意地关心自己的人——那些人想要从自己这里得到什么,她是清清楚楚的。

宋徽宗挖地道密会名妓李师师

宋徽宗挖地道密会名妓李师师

宋徽宗挖地道密会名妓李师师李师师是汴京永庆坊染技工匠王寅的女儿。

王寅的妻子生下女儿就去世了,王寅用豆浆当奶水喂她,婴儿才没有死去。

在婴儿时代,从来没听她哭过。

汴京有个风俗,生了儿女,父母若是宠爱他们,一定要让他们在名义上出家,到佛寺去度过一个时期。

王寅疼他的女儿,就把她送到宝光寺。

她这时才会笑,一个老和尚看着她说:“这是什么地方?你到这来呀!”她突然哭了起来。

和尚抚摸她的头顶,她才不哭。

王寅暗暗高兴,说:“这女孩真有佛缘。

”凡是佛门弟子,俗称为“师”,所以这女孩取名叫“师师”。

师师四岁的时候,王寅犯罪,被拘捕入狱,竟死在狱中。

师师没有人可以依靠,有一个娼妓李姥收养了她。

等到师师长大,无论是姿色还是技艺,都很出色,没有人比得上她。

因此在所有街坊的妓院中就属她最有名。

徽宗皇帝登上王位,喜欢奢侈豪华的生活,而蔡京、章淳、王黼这一帮人,就借着继承祖宗遗志为理由,劝徽宗重新推行“青苗法”等制度。

京城里粉饰成一种富足欢乐的气象。

集市店铺里的酒税每天约有上万贯。

金银珠玉、绸缎布匹,国库里堆得满满的。

于是童贯那批人又诱导皇帝,让他沉迷于声色犬马、宫室园林的玩乐。

凡是国内的奇花异石,几乎都被搜罗来了。

皇帝又在汴京城北边修建了一座离宫,名叫“艮岳”,但是他在里面寻欢作乐,时间一长,也感到厌倦了,还想微服出宫去寻花问柳。

皇帝有个贴身内侍名叫张迪,是皇帝信任宠爱的宦官。

张迪没有受宫刑之前,是京城里的一个嫖客,常到各处妓院,所以和李姥很要好。

他告诉皇帝说姓李的色艺双绝,皇帝就很心动。

第二天,命令张迪从皇宫库藏中拿出紫茸两匹(八丈),霞毵两端(十二丈),瑟瑟珠两颗,白银二十镒(四百八十两),送给李姥,说是大商人赵乙,想来探望她。

李姥贪图财物,高兴地答应下来。

入夜以后,皇帝换了衣服混杂在四十多个太监当中,到了镇安坊,镇安坊就是李姥所住的那个街区。

皇帝挥手叫其他的人不要跟来,只跟张迪两人慢慢走进去。

只见房屋矮小简陋。

李姥出来迎接,行了普通的礼节,还端出几种时鲜水果,有香雪藕、水晶凤眼等,其中鲜枣有鸡蛋那么大。

历史趣谈:中国古代四大名妓之一李师师简介

历史趣谈:中国古代四大名妓之一李师师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中国古代四大名妓之一李师师简介导语:李师师(1102年-1129年),北宋末年青楼歌姬,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

据传,李师师曾深受宋徽宗喜爱,并得到宋朝著李师师(1102年-1129年),北宋末年青楼歌姬,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

据传,李师师曾深受宋徽宗喜爱,并得到宋朝著名词人周邦彦的垂青,更传说曾与《水浒传》中的燕青有染,传说爱慕燕青,由此可见,其事迹颇具传奇色彩,也间接证明了李师师的才情容貌非常人能及。

李师师是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在仕子官宦中颇有声名,她与宋徽宗的故事也传为佳话,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

高俅、王黼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

北宋末年宋徽宗被掳,李师师的下落也成为了千古之谜。

李师师约出生于公元1090年左右,是东京城内经营染房的李寅的女儿,师师天生一副美声唱法的好嗓子,加上老鸨的耐心调教,悉心指点,不满15岁的小孩,就已经是“人风流、歌婉转”,在首都各教坊中独领风骚,高树艳帜。

根据各种资料来看,和李师师有过交往的历史名人中有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晏几道、秦观、周邦彦以及宋徽宗赵佶等人。

李师师最擅长的是“小唱”,所唱多“长短句”,即今之宋词。

而罗忼烈先生的《两小山斋论文集》中有此考证。

有记载张先曾专为李师师创作新词牌《师师令》并有一词云。

“香钿宝珥。

拂菱花如水。

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

蜀彩衣长胜未起。

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

问东风何似。

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於珠子。

正是残英和月坠。

寄此情千里。

”词中描述,当时的李师师尚属未成人的小姑娘,假设此时李师师为12岁;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名妓之李师师个人资料
李师师是北宋的名伎,也是中国四大名妓之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四大名妓之李师师个人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李师师(1102年-1129年),北宋末年青楼歌姬,汴京(今河南省开封)人。

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

据传,李师师曾深受宋徽宗喜爱,并得到宋朝著名词人周邦彦的垂青,更传说曾与《水浒传》中的燕青有染,传说爱慕燕青,由此可见,其事迹颇具传奇色彩,也间接证明了李师师的才情容貌非常人能及。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三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

老僧人认为她很像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师师。

过了一年,父亲因罪死在狱中。

她渐渐出落得花容月貌,皮肤白皙,被经营妓院为业的李蕴收养,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

一时间李师师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在仕子官宦中颇有声名,她与宋徽宗的故事也传为佳话,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

高俅、杨戬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

北宋末年宋徽宗被掳,李师师的下落也成为了千古之谜。

李师师个人生平汴京东二厢永庆坊柒局匠王寅之女。

四岁时,王寅犯罪下狱死,师师被倡藉李姥收养。

据张邦基《墨庄漫录》说:“政
和间,李师师、崔念奴二妓,名著一时”。

可见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李师师已经走红。

当时,诗人晁冲之正值年少,每有会饮,经常招她侑席。

其后十余年,冲之再来京师,李、崔两人“声名溢于中国”,只得写了两首诗“追往昔”。

诗中描述李师师居所环境是“门侵杨柳垂珠箔,窗对樱桃卷碧纱”,“系马柳低当户叶,迎人桃出隔墻花”。

其诗以“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后庭花”来形容师师的歌舞技艺。

一说宋徽宗与词人周邦彦,曾在李师师家相遇。

徽宗曾将其召入宫。

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下令籍没师师家。

未久,汴京沦陷,北宋灭亡,师师下落不明。

张邦基《墨庄漫录》称师师流落于江浙,已“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矣”,又一说流落于湖湘间[5],或临安之说。

张先《师师令》:“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于花蕊。

”晏几道:“看遍颍川花,不及师师好。

”南宋初年朱敦儒有诗云:“解唱《阳关》别调声,前朝惟有李夫人”,说的就是李师师。

李师师个人评价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妓,她慷慨有快名,号为“飞”。

她的事迹在笔记野史、小说评话中多有记述。

较早的可见张端义《贵耳集》、张邦基《墨庄漫录》、宋代评话《宣和遗事》。

宋徽宗在位期间,也常微行出游,由数名内臣导从,乘小轿子前往李师师家。

曾与著名文人周邦彦、晁冲之交游。

有说后来徽宗把她召人内宫,册封为瀛国夫人或李明妃。

金兵入侵、汴京沦陷,李师师的下落变得众说纷纭,扑朔迷离。

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子,虽然没有梁红玉卫国为民的作为,没有苏小小的人气,没有董小婉的哀怨,但她的才情却与她们不相上下。

再加上她与皇室的渊源,屈居第四尢为可
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