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基础知识
放射治疗原理

放射治疗原理
放射治疗是一种常见的肿瘤治疗方式,通过利用放射线对肿瘤
组织进行破坏,达到治疗的目的。
放射治疗原理主要包括放射线的
生物效应、放射线的物理效应以及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等内容。
首先,放射线的生物效应是放射治疗的基础。
放射线在人体组
织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放射线
直接作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导致细胞的DNA断裂或蛋白质的变性,从而导致细胞死亡或功能障碍。
间接作用是指放射线与细胞内的水
分子发生反应,产生一系列的自由基和活性氧类物质,最终导致细
胞损伤或死亡。
这些生物效应的产生是放射治疗起效的基础。
其次,放射线的物理效应也是放射治疗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放射线在穿过人体组织时会产生电离作用,使细胞内外电荷分布失衡,从而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此外,
放射线还可以在肿瘤组织内产生热效应,使肿瘤组织受热破坏,达
到治疗的目的。
这些物理效应为放射治疗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后,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是放射治疗原理的具体体现。
放射
治疗在肿瘤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作为单独治疗方式,也可
以与手术、化疗等其他治疗方式联合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放射治疗需要根据肿瘤的类型、部位、大小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设计,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放射治疗原理是放射治疗实施的理论基础,了解放射治疗的原理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放射治疗将在肿瘤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机会。
放疗基础知识

放疗科学习培训考核(放射治疗基础知识)17-9-15 姓名:考核结果:一.选择题。
1、关于放射治疗临床实践中应用的X线说法正确的是()A接触X线或浅层X线:10-125kV,适用于治疗皮肤1cm以外病灶B深部X线:125-400kV,使用于治疗体内深部病变C高压X线:400kV-1MV,主要用于治疗皮肤表面的病变D高能X线:主要由电子直线加速器产生,可以治疗体内各个部位的肿瘤2、关于国际射线委员会对外照射的规定说法正确的是()A肿瘤区是指通过临床体查和各种影像诊断手段确定的肿瘤大体范围B计划区是肿瘤区加上其周围有显微扩散的区域C治疗区是指治疗计划中50%等剂量线所包括的范围,其形状和大小应尽可能与计划区相符D照射区是指治疗计划中80%等剂量线包括的范围3、关于三维适形和调强放射治疗靶区说法错误的是()A肿瘤区(GTV)指肿瘤的临床灶,包括转移的淋巴结和其他转移病变;当肿瘤已做根治术后,则认为没有肿瘤区B对于同一个肿瘤区,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临床靶区的情况。
C内靶区应在模拟机下或根据CT/MRI/DSA/PET的时序影像恰当确定,内靶区确定后,它与患者坐标系的参照物内、外标记可以根据情况修改。
D计划靶区应包括临床靶区本身、照射中患者器官运动,和由于日常摆位、治疗中靶位置和靶体积变化等因素引起的扩大照射的组织范围。
4、关于放射线对生物体产生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放射线对生物体作用时,关键的靶为细胞内DNA,它的作用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B放射线可直接作用于DNA,使其结构改变,这种直接作用主要见于低高LET射线C间接作用是放射线与生物体内占主要组分的水分子作用,产生自由基,对DNA 造成损伤。
D间接作用可以进行修饰以达到增强或减弱放射效应的目的。
5、放射线杀伤细胞的程度与剂量大小有关,这种量效关系可用细胞存活曲线来表示,关于细胞存活曲线特点说法错误的是()ADo值是曲线的直线部分,使细胞存活下降到照射前37%所需的剂量B外推值n和准阈剂量D,是反应肩区大小的参数C初始斜率D是指存活曲线终末直线部分,亦即在高剂量区存活细胞分数降低37%所需的剂量D如同一实验数据用线性二次模型拟合时,存活曲线由两部分组成,起始部分与剂量呈正比6、细胞受照射后可产生致死性损伤或其损伤可被修复,不引起细胞死亡,关于分割照射过程中,正常组织和肿瘤的反应说法正确的是()A总的来说,照射后细胞分裂受到抑制时最不利于潜在致死损伤修复B低LET射线照射时没有潜在致死损伤修复C潜在致死损伤修复与细胞周期关系密切,只见于M期D潜在致死损伤修复是指细胞在经过致死损伤后,照射条件改变容许修复是,原本要死亡的细胞可得到挽救。
放射治疗技术 物理学基础

• 3、60钴γ射线的百分深度剂量及影响因 素
• 4、高能电子线的临床剂量学
• 5、等剂量曲线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 6、人体曲面和不均匀组织的修正 • 7、临床处方剂量的计算方法
PPT学习交流
35
物理半影
80%和20%等剂量曲线间的侧向距离
PPT学习交流
• 5、等剂量曲线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 6、人体曲面和不均匀组织的修正 • 7、临床处方剂量的计算方法
PPT学习交流
27
高能X射线相关概念
• 放射源 • 照射野中心轴 • 照射野 • 参考点 • 源皮距(SSD) • 源轴距(SAD)
PPT学习交流
28
百分深度剂量
• 定义:照射野中心轴上,体模内深度d处的吸收剂 量率Dd与参考深度do处的吸收剂量率Ddo之比。
PPT学习交流
7
一、高能X射线的物理特性 (一)穿透作用 (二)电离作用 (三)荧光作用 (四)热作用 (五)干涉、衍射、反射、折射作用
PPT学习交流
8
(一)穿透作用
X射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
PPT学习交流
9
(二)电离作用
X射线损伤和治疗的物理基础
PPT学习交流
10
(三)荧光作用
X射线透视的物理基础
PPT学习交流
22
一、常用放射线的物理特性 二、放射线射野剂量学
PPT学习交流
23
常用射线的物理剂量特性
PPT学习交流
24
• 1、放射线的临床剂量学原则
• 2、高能X射线的百分深度剂量及影响因 素
• 3、60钴γ射线的百分深度剂量及影响因 素
• 4、高能电子线的临床剂量学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基础知识-3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基础知识-3(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A1型题1.当射野面积增加时,则SSS_SINGLE_SELA 低能X线的PDD随之变小B 低能X线的PDD随之变大C 低能X线的PDD不发生变化D 高能X线的PDD随之变小E 22MV的高能X线的PDD变大分值: 2.5答案:B[解析] 当射野面积增加时,散射线增多,PDD增大。
到一定程度后PDD基本不再随射野面积增大。
高能时散射线主要向前,PDD随射野面积改变较小。
22MV 的高能X线PDD几乎不随射野面积而变化。
2.当源皮距(SSD)增加,射野面积不变时,则SSS_SINGLE_SELA PDD随SSD的增加而减少B PDD随SSD的增加而增加C PDD不随SSD的增加而发生变化D PDD随深度的变化加快E PDD随深度的变化不变分值: 2.5答案:B3.如果已知一加速器的6MV X线dm=1.5cm,SSD=100cm,d=10cm,15cm×15cm射野PDD=68.6%,则源皮距变为SSD=105cm时,相同射野和深度的PDD为SSS_SINGLE_SELA 68.1%B 69.1%C 70.1%D 71.1%E 72.1%分值: 2.5答案:B[解析] F=[(105+1.5)/(105+10)] 2×[(100+10)/(100+1.5)] 2 =1.007所以PDDSSD=105cm =1.007×PDDSSD=100cm=1.007×68.6%=69.1%。
4.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任意点的剂量与空间同一点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深度处同一射野的剂量之比,是以下哪一种物理量的定义SSS_SINGLE_SELA 散射最大比(SMR)B 射野离轴比(OAR)C 组织空气比(TAR)D 组织体模比(TPR)E 组织最大剂量比(TMR)分值: 2.5答案:E5.以下关于组织空气比(TAR)的说法正确的是SSS_SINGLE_SELA 组织空气比很容易测量B 组织空气比值的大小与源皮距有关C 对兆伏级x射线,组织空气比不存在建成区D 组织空气比与百分深度剂量无关E 组织空气比随射线能量、组织深度和射野大小的变化类似于百分深度剂量分值: 2.5答案:E6.关于反散因子(BSF)说法正确的是SSS_SINGLE_SELA 反向散射与患者身体厚度无关B 反向散射与射线能量无关C 反向散射与射野面积和形状无关D 反向散射数值与源皮距成正比E 定义为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深度处的组织空气比分值: 2.5答案:E[解析] 反向散射为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深度处的组织空气比,决定于患者身体厚度、射线能量、射野面积形状,与源皮距无关。
放射治疗科普知识

放射治疗科普知识发布时间:2023-02-28T07:06:35.565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11月11期作者:程渝[导读]放射治疗科普知识程渝(泸州市中医医院;四川泸州646000)放疗主要就是以高能射线进行肿瘤照射,杀死、抑制癌细胞。
与传统的外科治疗方式相比,放射治疗则是利用高科技设备,由更多经过培训的护士、医生、技师、物理师形成团队,合作完成的一项复杂技术。
什么是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简称放疗,人们一般都存在混淆化疗、放疗、放射线片的现象。
放射治疗方式,是指将放射电离辐射作用发挥出来,治疗不同部位的恶性肿瘤、良性疾病。
在临床中利用放射治疗手法,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1895年,伦琴发现了X线,而1898年居里夫妇则发现了放射元素镭,当时的人们就开始以放射线治疗多种疾病。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逐渐发展成为电子直线加速器。
以放射线的方式,开展对肿瘤患者远距离照射治疗。
放疗与化疗的区别在治疗肿瘤的时候,医生提出的建议是让患者进行放化疗,导致人们将化疗、放疗混为一谈。
但是化疗与放疗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化疗是全身治疗的关键方式,在患者口服药物、注射化学药物以后,从血液系统传播到全身组织,杀灭肿瘤细胞,避免肿瘤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放疗是局部治疗形式,以放射线将肿瘤细胞杀死。
还可以与手术治疗方式配合,避免患者出现病症复发情况。
所以,放疗与化疗属于点和面的关系。
对放化疗、手术程序进行妥善的安排,才能达到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
哪些肿瘤需要放疗从相关资料统计了解到,大约超过70%以上的癌症患者需要接受放疗。
截止到目前为止,放射治疗属于治疗恶性肿瘤的关键方式。
部分病症则是以放射治疗作为关键形式,如早期宫颈癌、鼻咽癌、喉癌。
还有一部分患者要接受综合治疗,包括化疗、手术、放疗相互融合。
如直肠癌、乳腺癌,则要结合实际的病症,进行术前放疗、术后放疗。
临床更多的就是晚期肿瘤患者姑息性放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
肿瘤患者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可能要接受放射治疗,主要作用就是避免出现癌细胞转移现象、缓解肿瘤压迫、根治肿瘤。
放射医学基础知识

放射医学基础知识放射医学是一门研究利用射线和放射性物质在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中的应用的学科。
它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为病患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放射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放射线的分类、成像技术、剂量和风险以及放射治疗等内容。
一、放射线的分类放射线主要分为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两种类型。
电磁辐射包括常见的X射线和γ射线,它们具有高穿透力和能量较高的特点。
粒子辐射主要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中子等,它们具有不同的质量和电荷。
二、放射成像技术1. X射线摄影X射线摄影是最常见的影像学技术之一。
它通过利用人体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不同来产生影像,从而实现对内部器官和组织的检测。
X射线摄影适用于骨骼系统的检查以及胸部和腹部等部位的成像。
2.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革命性的成像技术,它通过多个方向的X射线拍摄并结合计算机处理,能够提供更为精确的三维断层图像。
CT扫描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检查。
3. MRI成像MRI成像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图像。
相较于X射线摄影和CT扫描,MRI成像对软组织的显示更好,没有辐射损伤,因此在脑部、关节和脊柱等部位的检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剂量和风险1. 辐射剂量辐射剂量是评估个体接受辐射的数量和效果的参数。
常见的剂量单位有吸收剂量、等效剂量和有效剂量等。
医学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检查需求来确定合适的剂量。
2. 辐射风险尽管放射线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过量的辐射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长期接触辐射可能导致基因突变或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因此,医务人员在进行放射成像时需要严格控制辐射剂量,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四、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来杀死肿瘤细胞或抑制其生长的一种治疗方式。
它可以单独使用或与手术、化疗等其他治疗方法结合。
放射治疗可以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等。
放射治疗师应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

放射治疗师应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放射治疗师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职业,他们使用射线技术来治疗癌症等疾病。
作为放射治疗师,掌握一定的基本专业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放射治疗师应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
首先,放射治疗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
了解人体器官的位置和结构对于制定治疗计划至关重要。
放射治疗师需要了解不同组织对射线的敏感性,以便确定照射范围和剂量。
此外,放射治疗师还需要了解人体器官的功能,并在治疗过程中监测病人的生理反应。
其次,放射治疗师需要熟悉射线物理学。
他们应该了解各种射线的特性,包括光子射线和电子射线。
放射治疗师需要了解射线的穿透能力、能量分布、剂量测量和计算等等。
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放射治疗师选择适当的射线类型和剂量计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三,放射治疗师还需要学习肿瘤学知识。
他们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肿瘤的生长规律、扩散方式和转移途径。
放射治疗师应该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肿瘤并确定最佳的治疗策略。
此外,放射治疗师还需要了解肿瘤的放射生物学,以便预测和修改放射治疗对肿瘤的杀伤效果。
除了上述的基础知识外,放射治疗师还需要了解放射治疗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他们需要掌握放射治疗设备的正常工作原理、常见故障和应急处理方法。
此外,放射治疗师还需要定期检查设备,确保其在操作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最后,放射治疗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他们与患者及其家人、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团队成员密切合作。
放射治疗师需要能够向患者解释治疗过程和可能的副作用,并提供情绪支持。
他们还需要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协调工作,确保治疗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放射治疗师需要掌握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射线物理学、肿瘤学及放射治疗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此外,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这些基本专业知识将使放射治疗师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治疗,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放射治疗学知识点讲解

放射治疗学知识点讲解一、辐射生物效应原理△(一)电离辐射的种类⒈电磁辐射:x射线、γ射线⒉粒子辐射⑴α粒子:质量大,运动慢,短距离引起较多电离。
⑵β粒子或电子:质量小,易偏转,深部组织电离作用。
⑶中子:不带电荷的粒子,高传能线密度射线。
⑷负π介子:大小介于电子和质子之间,可以带+、-或不带电。
⑸重离子:某些原子被剥去外围电子后,形成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二)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直接作用(P52)当X射线、γ射线、带电粒子或不带电粒子在生物介质中被吸收时,射线有可能直接与细胞中的靶分子作用,使靶分子的原子电离或激发,导致一系列的后果,引起生物学变化。
2.间接作用(P52)射线通过与细胞中的非靶原子或分子(特别是水分子)作用,产生自由基,后者可以扩散一定距离达到一个关键的靶并造成靶分子损伤。
(三)辐射对生物作用的机制(P53)(四)不同类型细胞的放射敏感性(P53)⒈B-T定律:∝繁殖能力/分化程度⒉cAMP:∝1/cAMP(淋巴细胞、卵细胞)⒊间期染色体体积:∝体积⒋线粒体数量:∝1/线粒体数量(五)传能线密度与相对生物效应⒈传能线密度(linearenergytransfer,LET)传能线密度是指次级粒子径迹单位长度上的能量转换,表明物质对具有一定电荷核一定速度的带电粒子的阻止本领,也就是带电粒子传给其径迹物质上的能量。
常用用千电子伏特/微米表示(keV/μm)表示,也可用焦耳/米表示。
单位换算为:1keV/μm=1.602×10-10J/m⒉辐射生物效应与传能线密度的关系⑴射线的LET值愈大,在相同的吸收剂量下其生物效应愈大;⑵LET与电离密度成正比,高LET射线的电离密度较大,低LET射线的电离密度较小。
其中,电离密度是单位长度径迹上形成的离子数;⑶根据LET,射线可分为高LET射线和低LET射线。
低LET射线:X射线、γ射线、电子线等;高LET射线:中子、质子、α粒子、碳离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射作用于细胞中的其他原子或分子(通常是水),产 生自由基,由自由基作用使靶产生损伤。(能被增敏剂 和防护剂修饰)
1.2 细胞水平的放射生物效应
细胞周期
• G0--- 静止期 • G1--- DNA合成前
期 • S --- DNA合成期 • G2--- DNA合成后
期 •• M G0-、--S有期丝相分对裂不期敏感 • G1期相对敏感 • G2、M 期敏感
• 肿瘤细胞的再群体化往往在疗程开始后的2-3周出现,所以 不能随意降低每次放疗剂量和延长疗程时间。
• 正常组织修复损伤、增殖 • 肿瘤组织加速再增殖
放疗的原理: 肿瘤和正常组织在增殖和修复能力上的差异
化疗增敏的机制:
1、5-Fu等:杀灭对放射线相对抗拒的S期细胞,抑 制肿瘤细胞DNA的放射损伤修复,以及通过影响细 胞周期重分布使周期敏感的细胞成分增加。
一、放射生物学基础
放射治疗
物
生
理
物
手
效
段
应
粒子辐射
电子线(线) 粒子 中子 负π介子 质子
电磁辐射
X 射线
射线
线性能量传递(LET)
放射线在单位长度上传递给物质 的能量
低LET射线: X射线 (<10kev/μm) 射线
电子线
高LET射线: 中子、质子 (≥10kev/μm) 粒子
负π介子
电离射线的剂量吸收
多叶光栅(Multileaf collimator——MLC )
2.2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Intensity Modulation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IMRT
为什么要引入调强放疗?
三维适形放疗及之前的放疗方式使用的都是 强度几乎一致的射线,而肿瘤本身的厚度是不 均一的,因此造成肿瘤内部剂量分布不均。为 了实现肿瘤内部剂量均匀,就必须对射野内的 射线强度进行调整。
氧效应
细胞氧分压的大小能影响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氧通过辐射所诱发的自由基而增加细胞的损伤 ,造成不可修复的生物化学变化,引起了加强 放射效应的作用。
在无氧状态下,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约为有氧状 态下的1/3。
常规分割放射治疗
• 常规分割放射治疗:2Gy/次,1次/日,5日/周。 • 是数十年来的经验方案,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放
• 乏氧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氧浓度
较富氧细胞低约3倍
• 分次放射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后,富氧
细胞杀灭,乏氧细胞再
血
充氧,放射敏感性增加
管
富氧
坏死 乏氧
再增殖(再群体化) Repopulation
• 在肿瘤体积不断消退的同时,残存的10%存活克隆源性细胞 已在快速成长。
• 进行分割照射时,每次照射量不可能达到破坏全部肿瘤细 胞的目的,肿瘤细胞的再增殖是不可避免的。
放疗中的凹形靶区,只有用调强方法才能得 到这种形状的高剂量分布,而周围正常组织剂 量很小。
▪ IMRT技术把一束射线分解为几百束细小的射线 ,分别调节每一束射线的强度,射线以一种在时 间和空间上变化的复杂形式进行照射。
2、铂类:抑制受损肿瘤细胞DNA的修复;增加乏 氧细胞的敏感性。
3、紫杉醇类:促使微管聚合,抑制解聚,使细胞阻 滞在G2-M期。
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
2.1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
▪ 理想的放射治疗技术应是按照肿瘤形状给靶区 很高的致死量,而靶区周围的正常组织不受到 照射。
射治疗方法。
分次放疗的生物学基础—— 放射生物学中的4Rs
• 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 • 细胞周期再分布(redistribution) • 乏氧细胞再氧合(reoxygenation) • 再增殖(repopulation)
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
• 影响分次放射反应中最常见的生物现象是亚致死损伤的 修复能力。
• 射线与(穿射)物质相互作用,其能量 被物质吸收
• 每单位质量吸收的能量单位:Gy • 1 Gy =100cGy =100rad=1J/Kg, 即1kg被辐照的物质吸收1J的能量为1Gy
辐射作用的时相
• 物理过程--能量吸收 电离和激发(10-16至10-12秒) • 化学过程--自由基形成 损伤出现(10-12至10-2秒) • 生化过程—DNA受损 损伤修复/无法修复/错误修复(1
适形放射治疗定义
适形放射治疗为一种治疗技术,使得: 高剂量区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 与靶区(病变)的形状一致。
靶区
剂量分布
适形
▪ 利用多叶光栅将照射野的形状由普通放疗的方形 或矩形调整为肿瘤的形状。
▪ 使照射的高剂量区在人体内的三维立体空间上与 肿瘤的实际形状相一致。
▪ 提高了肿瘤的照射剂量,保护了肿瘤周围的正常 组织,降低放射性并发症,提高肿瘤的控制率。
• 晚反应组织比早反应组织修复能力大。当分次照射时, 与早反应组织(肿瘤组织)相比,晚反应组织可以得到 较多的保护。
• 两次照射间隔(大于6小时),提供正常组织的修复机 会。
细胞周期的再分布 Redistribution
• 细胞周期有不同的放射敏感性 • 敏感细胞杀灭,不敏感细胞进入敏感期
再氧合Reoxygenation
秒至数小时) • 生物过程(数小时至十数年) -- 细胞死亡(肿瘤控制,晚
期损伤),第二原发肿瘤
1.1分子水平的放射生物效应
DNA
射线作用的靶
射线引致 DNA损伤
电离辐射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 直接作用:
任何形式的辐射,如X或γ射线等被生物体吸收,直接 作用于细胞的关键靶区(DNA),使靶自身被激发或电 离,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改变(DNA分子发生损伤而导 致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