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景观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河道景观设计方案

河道景观设计方案

河道景观设计方案河道景观设计方案1. 引言河道景观设计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对于河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设计,以打造美丽、宜居的城市景观。

河道景观设计不仅仅局限于美化景观,更要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防洪排涝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介绍河道景观设计方案的基本原则和关键要素,以及案例分析。

2. 河道景观设计方案的基本原则2.1 生态原则河道景观设计方案应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设计师应充分考虑河道的自然生态特征,保护并提升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例如,在设计中应增加湿地带、湖泊和植被覆盖,以改善水质,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

2.2 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河道景观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性。

设计师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等技术手段,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在设计中应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采取合适的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减少排污和排水量。

2.3 社区参与原则河道景观设计方案应积极引入社区居民参与,充分考虑居民的意见和需求。

通过社区参与,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提高居民对于河道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

2.4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河道景观设计方案应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设计师应根据河道所处的历史背景,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提升景观的文化内涵。

3. 河道景观设计方案的关键要素3.1 水质治理和生态修复河道水质治理和生态修复是河道景观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

通过采用生物和物理修复技术,改善河道水质,净化河水,还原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

3.2 河道和滨水带规划河道和滨水带规划是河道景观设计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要考虑河道的宽度、水深和水位控制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河道路线和滨水带布局,以实现河道的多功能利用,提供休闲娱乐空间和生态廊道。

3.3 绿化和植被设计绿化和植被设计是打造河道景观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植被布局和种植,增加河道的景观效果,提供防尘、调节气温等功能。

3.4 公共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是河道景观设计方案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时,首先需要进行区域调研和规划,了解河道的自然环境和相关文化背景。

通过对区域特征和需求的分析,确定设计的目标和定位。

其次,进行河道景观的规划布局,包括景点选择、路径规划和景观元素的设置等。

最后,进行具体的景观设计和施工。

在河道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环境保护:在河道景观设计中,要保护和修复河道的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的植被选择和布局,打造出具有生态功能的景观,为河道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保护。

同时,要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河流生态系统,保持河道的自然特色。

2.非建筑景观元素:在河道景观设计中,可以使用非建筑景观元素来增添美感和观赏价值。

例如,设置喷泉、音乐喷泉、雕塑、雕刻等艺术品,让河道成为一个艺术品展示的平台。

同时,可以通过设置花坛、草坪、游乐设施等来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

3.沿河道路径的设计:河道景观设计中,要合理规划河道两侧的行人和自行车道。

路径的设计应该有足够的宽度,同时要考虑到通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路径两侧可以种植花草树木,营造自然的氛围,并设置亭子、凉亭等设施供游客休息。

4.河道边的设施:河道景观设计中,要设置一些设施供游客使用,如亭子、凉亭、休息桌椅等。

这些设施应该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舒适、美观、实用。

同时,还要设置一些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方便游客使用。

5.夜间景观设计:在河道景观设计中,要考虑到夜晚的景观效果。

可以利用灯光来照亮河道,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同时,可以设置一些彩灯、水景灯等照明设备,增加夜间河道的观赏性。

总之,河道景观设计旨在打造一个具有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的空间。

在设计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非建筑景观元素、沿河路径的设计、河道边的设施和夜间景观设计等方面,为游客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观赏和休闲环境。

同时,还要保护和修复河道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

江西省贵溪市沿河东路延伸段地块滨江绿地景观设计方案设计以建设优美的滨江风景带为目的,对沿江进行最大规模的综合开发改造,将信江建成独具特色、景观一流的服务型经济带、景观带、文化带,构筑与贵溪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亲水、通透、开朗、宜人”的滨河绿地景观。

滨江绿地范围西起贵溪电厂东侧,东至新建3号桥,全长约2.1公里,用地规模约173963平方米。

景观策略策略之一:绿色之道、低碳生活保留原生态基础上,通过整合,引入多元化生态元素手法,还城市一丝清凉,一片绿色,为居民提供一个可以尽情呼吸的场所。

策略之二:联动共享、内聚外显以城市生态核心的共享为基础,通过滨江绿色廊道建立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实现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互通与联动。

策略之三:文化名片、城区新韵铜文化主题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情节,通过对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三种文化题材浓缩与提炼,使之反映到具体的景观场景及景观元素中,使景观具有情感、富有想象空间。

设计理念很多人想要的只是离自己更近、更新、更亲的感觉,讲究的是随意、舒心、舒展、青草芳菲般的自然感受,这正是滨江绿地景观设计的初衷和理念。

设计目标通过统一规划、整体实施,塑造一个集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交通功能、休闲功能、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滨河生态景观走廊。

指导思想在满足城市防洪的前提下,尽量不去改变现有江岸状态的同时增强信江的可亲水性,提高江面——堤岸——沿河路的视线联系。

以简洁、大方、便民;美化环境;体现滨河亲水设计风格为原则,使绿化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使环境成为城市文化的延续。

具体设计:滨江绿地以铜文化为脉络将地块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自西向东谱就了铜文化的演变史,整个滨江不仅仅是一个视觉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感情线索。

结合文化内涵与地块因素将沿江分为:生态滨水区、文化主题区、时尚休闲区、景观过渡区生态滨水区:新建三号桥段到冶金大道段原有水塘较多,以体现植物生态群落之美,湿地生态环境为主题。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一、河道形态设计1. 河道应保持自然形态,避免过度改造和截弯取直。

2. 河道断面应合理设计,满足行洪、排涝和生态需求。

3. 河道深度和宽度应适中,以营造适宜的亲水空间。

二、河岸绿化景观1. 河岸应种植适宜的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花卉等,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

2. 植物配置应考虑季相变化,营造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

3. 河岸绿化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提升整体景观品质。

三、河岸步行道1. 河岸应设置连续、安全的步行道,方便市民休闲和健身。

2. 步行道宽度和材质应符合规范要求,确保行人安全。

3. 步行道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提供舒适的步行体验。

四、亲水设施1. 亲水设施包括码头、步桥、亲水平台等,应安全、实用、美观。

2. 亲水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市民的需求,提供舒适的亲水空间。

3. 亲水设施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提升整体景观品质。

五、灯光照明1. 河道景观应设置合理的灯光照明系统,确保夜间安全和景观效果。

2. 灯光照明系统应节能环保,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光污染。

3. 灯光照明设计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营造宜人的夜景效果。

六、标识系统1. 河道景观应设置清晰的标识系统,包括指示牌、警示牌等,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引。

2. 标识系统应统一设计风格,确保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3. 标识内容应准确、简洁,方便市民理解和使用。

七、景观小品1. 河道景观可设置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景观小品,如雕塑、文化墙等。

2. 景观小品的设计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提升整体景观品质。

3. 景观小品应体现文化特色,反映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八、生态保护1. 河道景观设计应注重生态保护,采用生态友好的材料和技术手段。

2. 河道治理过程中应保护水生生物和生态环境,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 河道景观设计应考虑雨洪管理,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河道景观设计理念

河道景观设计理念

河道景观设计理念河道景观设计是指对河道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和设计,以提升河道的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

河道景观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以创造更美丽、可持续的河道景观。

河道景观设计的理念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自然融合:河道景观设计应与自然环境无缝融合,充分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通过合理规划河道的环境要素,如植被、水体、岩石等,使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在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濒临绝种或濒危物种保护,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2. 历史文化传承:河道作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之一,其景观设计应充分尊重和利用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

通过保留和修复历史建筑物、景观元素等,使其与河道景观相互呼应,增强河道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同时,河道景观设计还可以通过文化艺术品的展示和文化活动的举办等方式,将历史文化传承给更多的人。

3. 生态保护与恢复:河道景观设计应注重保护和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规划水质、水流、水生物等要素,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濒危物种等措施,提高河道的生态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在景观设计中,还可以引入生态滤水池、雨水花园等生态设施,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

4. 公众参与:河道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社会需求,鼓励公众参与设计过程。

可以通过举办公众意见征集会议、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公众对于河道景观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公众的利益和需求,提供公共空间和设施,创造良好的居民休闲和互动场所。

5. 可持续发展:河道景观设计应考虑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管理和保护,实现对河道景观的长期保持和更新。

可以采用可再生能源、节水技术等可持续发展手段,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确保景观设计长期稳定和可持续使用。

以上是河道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通过融合自然、历史与文化、生态保护与恢复、公众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因素,可以创造出更为美丽、舒适和可持续的河道景观。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一、项目解读1.1研究范围本次研究范围主要为:襄城河北岸(姑熟路——振兴路段)和部分襄城河南岸(东营北路东区块),规划滨河绿地控制面积13公顷。

现状环境状况为:1.原修坝取土致多处大小水塘沟。

2.地势较低洼形成较多地表径流及自然汇水。

3.淤积严重,并有部分拆迁遗留建筑垃圾。

4.树木杂乱无章,遍布垂柳、构树等杂木,利用价值不大。

1.2设计依据《当涂县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当涂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6-2025)》《当涂襄城河景观控制性规划》南京大学编制《公园设计规范》1.3上位规划襄城河绿地规划为城市带状公园绿地。

河岸两侧绿地绿线控制宽度为河堤坡脚50-100米,规划绿地控制面积(包括水面)共计125.5公顷。

规划提出,襄城河两岸的城市建设应依据次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来建设。

为使襄城河成为副城区的一条亮丽景观带,规划建议编制襄城河景观规划。

绿线外30米范围内的建筑高度宜在10米以下。

1.4区位分析1.4.1当涂县位置当涂县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介于南京与芜湖之间,地处长三角城市群顶端,与江苏江宁、高淳、漂水3县(区)接壤,与江苏边界线总长度为126.9公里,拥有长江岸线20公里,是安徽省重要的沿江、延边县。

全县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总人口64.65万,辖10镇4乡。

1.4.2自然条件当涂县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境内河网密布,沟渠纵横,素称“江南鱼米之乡”。

当涂自然景色秀丽,南朝大诗人谢眺称当涂为“山水都”,“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誉当涂为“江山之胜,天下奇处”。

境内有“姑孰八景”、“三塔两浮桥”等众多名胜古迹。

1.4.3区位分析当涂襄城河北岸和部分南岸景观带。

本次设计长度约1385米。

设计面积13公顷,北接襄城·东城、君盛桃园、双城汇三个住宅小区;南临襄城河,于南侧姑孰路与北侧振兴路之间,与金汇康郡小区相邻,为当涂县重要滨水景观廊道之一。

1.5基地外部背景解读1.5.1绿地系统:宁芜铁路、205国道从基地西侧南北向穿过,联系马鞍山市、芜湖市,姑孰路与振兴路挟基地东西两侧,亦为当涂县两条主要南北贯通的主要城市干道。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

项目建设综述xx环境条件及人文背景分析建设用地自然条件及河流流域分析地域文化分析1、自然条件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广西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科技、信息、金融中心。

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亚热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气候温和,夏长冬短,适合植物生长,所谓“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仍奔放”,是一座环境优美适合人类居住的绿色之城。

南宁历史悠久,各族人民长期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南宁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广西黄金旅游带的中心部分,壮丽的边关风采、浪漫的海滩风貌、迷人的异国情调,星罗棋布的灵山秀水,古朴悠远的古迹故址,山、水、人、情构成南宁多层次的旅游景观。

南宁绿地系统条件良好,青秀山、南湖等绿地空间楔入城市,形成“一江串三环,两轴连八楔,绿网点线面”的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南宁市十分重视环境建设,全面启动城市建设“136”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强完善区域综合性核心城市的功能,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为3580公顷,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38.78%和9.51平方米。

城市山清水秀,绿水映带,自然环境极其优美,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素有中国绿城之称,是一座环境优美适合人类居住的绿色之城。

经济条件南宁区位条件优越。

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也是西部重要的省会城市。

同时是国家级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

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的前瞻性规划理念加上市民的创造和热情,打造出了南宁快速崛起、迈向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六张独特名片。

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也成为南宁独特的地缘优势。

南宁人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努力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经济增长迅速。

人文条件南宁古代属于百越之地。

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定名为邕州,南宁简称“邕”由此而来。

元朝为取南疆安宁而定名为“南宁”。

两千多明年的城市文史使南宁这座西南边城与中原文化得以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名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特色。

北太平河景观说明可研(方案部分)

北太平河景观说明可研(方案部分)

北太平河河道生态景观可研说明1、总体设计理念:●体现生态功能优先的原则。

北太平河综合整治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以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为主,滨河以植物绿化造景为主,通过和水景观的有机结合,达到绿化生态自然化原则,达到河道的景观性、亲水性。

●突出重点分期建设原则。

北太平河的开发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期建设,在宏观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设计为采取弹性灵活的河道建设开发模式留有一定的余地。

2、总体规划目标以提高改善城市综合生态环境为目标,在保证整体水系综合运行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防洪排涝规划,通过对北太平河河系的综合治理与改造,挖掘与开发河道的生态、景观等方面的潜能,带动滨河带的娱乐、休闲、民俗文化、生活宜居等方面的优势,带动旧城改造与城市房地产开发,为xx市北部地区营造出一条亲切、和谐的自然河景和理想的人居环境的城市生态廊道。

3、总体设计:以二环西路为界,东段“齐烟九点”山水文化区西段“水乡泽国”田园湿地区东段:城市、林地、水体的镶嵌模式:环境特征:在鱼塘和河道之间有1-2排堤防林,易受到面源性污染和外来污水污染;对策:增加河边湿地的岛状布局,提高沿河的种植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构建稳定性生态系统。

增加林地沿河的休憩功能,适当提高沿河可达性、亲水性和主要节点的景观。

环境对策:敷设截污管,控制面源性污染,河道入水口和河道边坡进行水质保护;西段:鱼塘、农地、林地的镶嵌模式:环境特征:在鱼塘和河道之间有1-2排堤防林,易受到富营养化污染;对策:维持一定的鱼塘景观类型,适度增加林地和鱼塘的休憩功能;环境对策:控制鱼塘和林地的面源污染,在河道入水口和河道边坡进行水质保护;4、设计范围内的河道整治目标:●河道沿岸截污,污水不排入河道,保障水质;●河道拓宽、清淤,满足防洪排涝要求;●保护、恢复、重建生态河道,充分发挥河道生态廊道的自然生产力,实现净化和调节水体等的生态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物质的自然循环;●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发挥各个地块或滨水或临山或沿路的环境优势,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宜居滨水生活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建设综述城市环境条件及人文背景分析建设用地自然条件及河流流域分析地域文化分析1、自然条件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广西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科技、信息、金融中心。

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亚热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气候温和,夏长冬短,适合植物生长,所谓“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仍奔放”,是一座环境优美适合人类居住的绿色之城。

南宁历史悠久,各族人民长期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南宁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广西黄金旅游带的中心部分,壮丽的边关风采、浪漫的海滩风貌、迷人的异国情调,星罗棋布的灵山秀水,古朴悠远的古迹故址,山、水、人、情构成南宁多层次的旅游景观。

南宁绿地系统条件良好,青秀山、南湖等绿地空间楔入城市,形成“一江串三环,两轴连八楔,绿网点线面”的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南宁市十分重视环境建设,全面启动城市建设“136”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强完善区域综合性核心城市的功能,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为3580公顷,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38.78%和9.51平方米。

城市山清水秀,绿水映带,自然环境极其优美,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素有中国绿城之称,是一座环境优美适合人类居住的绿色之城。

经济条件南宁区位条件优越。

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也是西部重要的省会城市。

同时是国家级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

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的前瞻性规划理念加上市民的创造和热情,打造出了南宁快速崛起、迈向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六张独特名片。

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也成为南宁独特的地缘优势。

南宁人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努力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经济增长迅速。

人文条件南宁古代属于百越之地。

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定名为邕州,南宁简称“邕”由此而来。

元朝为取南疆安宁而定名为“南宁”。

两千多明年的城市文史使南宁这座西南边城与中原文化得以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名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特色。

南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

以壮族为主的29个少数民族在这片热土上长期繁衍生息。

各民族独特的民族习惯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各民族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的景象。

在新的世纪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为南宁的经济腾飞而奋斗。

规划设计概论设计范围本次江北环城水系二期工程是在一期运河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开掘运河,将心圩江、朝阳溪、二坑溪与邕江共通构成相思湖环城水系,实现水系互通游船、互动调节的江北区域核心环城水系和旅游景观通道。

包括1 心圩江-朝阳溪连通运河、2 心圩江~二坑溪连通运河、3 二坑溪~朝阳溪连通运河、4 朝阳溪(中华路~北湖西三里)综合整治改造的两岸绿地景观带的设计。

建设条件分析政策条件近年来南宁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创建“中国绿城”的城市形象的战略目标。

随着一系列工程的深化,城市景观系统的完善,南宁的绿城形象已基本建成。

在此基础上,南宁又充分结合滨河城市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征,加快水系综合整治,推进水体生态保护,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把南宁打造成“水畅、水清、岸绿、景美”,独具南方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宜居的“中国水城”。

水城建设南宁自唐始称邕州,这是一个与水结缘的名字。

《辞源》曰:邕,城郭四方有水,环抱而成成。

水是城市灵气、活力与个性的重要体现。

作为首府城市,南宁城市水系发达,拥有丰富的江、河、湖等地表水资,具有做好“水文章”得天独厚的条件。

整合山水资源,做好“水文章”,将城市中的山、水、树、绿衔接搭配,加快河网、湖、塘的综合整治,凸显南宁城市特色,以形成独特的城市灵气和个性,这对于南宁市的城市建设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为此,应把南宁市城市水系规划与建设摆在突出和首要的位置,明确建设“中国水城”的宏伟目标,遵循以人为本的规划建设原则,突出生态治河、规划先行、统筹考虑、分步实施的基本理念。

既要着眼长远,又要注重眼前;既要有远景规划,又要突出现实效果。

现状景观条件环相思湖的景观运河结合原有河道将构成南宁江北极其重要的一条生态景观廊道骨架。

目前心圩江景观环境整治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作为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已经开始突显。

本次设计的范围心圩江——朝阳溪段两侧多穿过城郊的农田,植被杂乱,建筑多为低矮的农舍。

心圩江~二坑溪连通运河设计范围两岸周边多为城市建成区,带状的设计范围沟通了城市的新老城区。

朝阳溪(中华路——北湖西三里)设计范围从繁华的市区中心穿过,两岸多为商业区和民居,已建成的绿地较多,绿化情况相对较好,景观条件丰富。

二坑溪——朝阳溪连通运河临近邕江,两岸为居住区,植被条件较差。

上位规划条件根据《南宁市城市水系整治规划》中“一江、两库、南北贯城渠、五环、十八河”的规划理念,本次设计范围内的运河将沟通原有心圩江和朝阳溪水系,构建成“五环”中完整的相思湖环。

心圩江-朝阳溪连通运河段周边多规划为居住用地,靠近朝阳溪段为仓储用地,中部穿过生产苗圃;心圩江~二坑溪连通运河段两边多为居住用地,商业金融用地成点状分布在居住用地之中,有小部分规划为工业用地;朝阳溪(中华路~北湖西三里)段穿越密集的居住及商业金融用地,其中有部分用地被规划为公园绿地。

运河的建成将沟通城北的原有水系,在城北形成环相思湖的景观生态廊道。

有效的改善两岸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带动两岸相关经济的发展。

打造一条新的城市观光休闲长廊。

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游乐的理想场所。

规划总则国家和地方现行主要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技术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修订本)《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8.29)《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1 1)《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程》(SL201-97)《防洪标准》(GB502)《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532-200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相关规划依据《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南宁市绿地系统规划》《南宁市中心城区西乡塘组团控制规划》《《竞赛)文件》同时设计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规范,应按照已批准的现有规划设计条件要求,并符合招标文件规定。

设计原则1 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本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设计应充分考虑该气候特征。

对原有场地的自然堤岸和原有的植被,应该尽量减少人为的破坏和扰动,充分贯彻上位规划中要求的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原则,体现生态型的滨水景观特色。

对需要开挖河道的地段应尽量保护周边的植被自然环境,构筑开放、舒适、方便并拥有亲水空间的公共活动场所。

2独特性和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在设计时应深入挖掘南宁当地的历史文化,并力求将其场景化反映在景观设计中。

延续和传承当地文化,分析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将历史、文化及艺术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融合,形成整合统一的文化景观格局,提升景观的文化品位。

3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及现有景观元素,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因时制宜。

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注重保留场地原有的植物景观特色,注重植物的季节变化,创造不同季节的植物景观,并根据植物的生态特点,认真组织植物的种群与群落种植,避免违反植物的生长特性,注重创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空间。

4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注重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平衡,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用科学的发展观,构筑和谐的环相思湖景观体系。

5功能与形式相结合的原则规划景观分区应具有实际的具体内容。

设计中的景观元素既应具有一定的外在形式同时也应具有相应的功能作用。

景观空间设计要丰富多变,并具有个性,要体现节奏和韵律感,充分体现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6兼顾传统和适当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硬质景观的建筑材料应考虑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以本土材料为主,反映本地特色。

同时适当考虑在实施过程中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

规划设计理念分析南宁作为一座拥有着近两千年城市文明史的西南边陲古城,在长期的历史时期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而深厚的城市文化内涵,多个民族在此长期繁衍生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致韵。

今天的南宁作为广西自治区的首府,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区位优势明显。

承东盟博览会和国家建设北部湾经济区的东风,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环境优美,有“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美誉,是一座独具魅力的韵动之城。

以壮族为主的近29个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长期繁衍生息,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安居乐业,共同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和谐的民族之花在南宁的热土上绽放。

近年来南宁提出打造“绿城、水城”的城市建设目标,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的南宁南,将南宁打造成西部的宜居之城。

基于对南宁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的分析,从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两方面入手,多方面充分挖掘和整合当地特有的文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本次规划设计的主题是:韵承古今,人文水城锦绣美;和谐盛世,十里画廊魅力扬。

运河的建设将沟通城北水系,形成城北环相思湖的景观生态廊道。

运河体系将为南宁增添:一条自然山水之廊:对心圩江—朝阳溪连通运河,根据场地周边为城郊农业生产用地的实际,将其打造成一条及生态科普、花卉展示、休闲运动等多种生态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湿地,沟通心圩江与朝阳溪水脉,成为城北的一条主干景观生态骨架。

一条民生民俗之廊:对朝阳溪(中华路~北湖西三里)结合场地周边现状,根据南宁多民族融合的实际,通过五行元素与各民族生活的有机融合,将其打造成一条展示南宁各民族文化的民俗风情廊,成为城市中心区一条标志性的景观休闲文化廊道。

一条城市风情之廊:对于心圩江~二坑溪、二坑溪~朝阳溪连通运河,根据其连通南宁新老城区承载南宁发展历程的地域特点,将其打造成一条能够展示南宁经济发展、都市建设的都市风情廊,使其成为南宁发展历程的物化记忆。

景观分区设计北段运河连通心圩江和朝阳溪,构建环相思湖的水脉骨架,为南宁市民展现了一条“自然生态廊”。

整段运河由“风涛林韵”、“芳汀含韵”、“邕城新韵”三个主题景观区串联,分别形成生态科普区、花卉展示区、休闲运动区三个分区。

在运河北部开敞处设置生态湿地,营造自然生态的湿地,并穿插以木质栈道、休憩亭与观鸟亭,既可展示湿生植物的生长状态进行科普教育,又可使游人穿行其间,漫步欣赏。

在运河中部结合现有在建的安吉公园,设置花卉展示区,并设置大型活动广场与亲水平台,形成既有开放空间也有围合空间的户外花卉展示场所,通过花色,花香,展示南宁绿城风采。

在运河东部设置休闲活动区,设置小型运动场地,与绿道结合的慢跑步道、林下草地、林下活动铺装,满足周边区域各年龄层人士对体育健身运动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