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机理
青霉素过敏实验的实训内容

青霉素过敏实验的实训内容一、前言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但是由于其存在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过敏测试。
本文将详细介绍青霉素过敏实验的实训内容。
二、实验目的1.了解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机理和表现;2.掌握青霉素皮肤试验和斑点试验的操作方法;3.掌握判断试验结果是否阳性的标准。
三、实验原理1.青霉素过敏反应机理:当人体接触到青霉素后,会产生IgE抗体,这些抗体会结合到人体细胞表面上,导致释放组胺等物质,引起过敏反应。
2.皮肤试验:通过在患者皮肤上施加不同浓度的青霉素溶液,并观察皮肤是否出现红斑或水疱等反应来判断是否过敏。
3.斑点试验:将患者血清与不同浓度的青霉素混合后滴于薄层石蜡板上,在紫外灯下观察是否有荧光反应来判断是否过敏。
四、实验步骤1.皮肤试验(1)选择测试部位,通常选择前臂或背部;(2)在测试部位上用无菌注射器将不同浓度的青霉素溶液注射入皮下;(3)观察测试部位是否出现红斑或水疱等反应,记录结果。
2.斑点试验(1)取患者血清5μL,加入不同浓度的青霉素混合;(2)滴于薄层石蜡板上,在紫外灯下观察是否有荧光反应;(3)根据荧光强度判断试验结果是否阳性。
五、实验注意事项1.皮肤试验前需进行过敏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确保患者没有禁忌症;2.皮肤试验前需消毒皮肤,避免感染;3.斑点试验前需检查血清是否完整无菌;4.实验过程中需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
六、实验结果分析1.皮肤试验:若测试部位出现红斑或水疱等反应,则判断为阳性反应。
2.斑点试验:根据荧光强度判断试验结果是否阳性,荧光强度越强,阳性可能性越大。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机理和表现,并掌握了青霉素皮肤试验和斑点试验的操作方法。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判断试验结果是否阳性的标准。
这对于临床医生正确诊断患者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青霉素过敏反应及抢救措施

青霉素过敏反应及抢救措施青霉素是应用于临床上最广泛的一大类抗生素。
凭着价格廉,疗效高,毒性低的特点,我站临床上使用青霉素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如:扁桃体炎,孕妇有些疾病,淋病,梅毒等,这些病种都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但较易发生过敏反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我在临床工作中接触了一些青霉素过敏反应的病例,现将观察体会整理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38岁,出租车司机,因患化脓性扁桃体炎,在我站门诊输液室经青霉素皮内试验为阴性后用5%葡萄糖250mg同一批号青霉素960万单位静点。
2分析该患者系青霉素迟发过敏反应,因此,应用青霉素时怎样预防过敏反应:21询问有无青霉素过敏史后再做过敏试验,凡有过敏史者禁忌做过敏试验。
22过敏试验阳性者禁用。
23患者曾使用过敏青霉素,停药3天后如仍需注射青霉素;应重新做过敏试验。
更换批号也需做过敏试验。
24青霉素水溶液应先配先用。
25青霉素阳性反应者,应病历,注射单上做特殊标记告之患者及其家属。
3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原因过敏反应系由抗原、抗体相互作用而引起,青霉素G是一种半抗原;进入人体后与组织蛋白质结合而成为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内。
当过敏体质的人偶有相应抗体进入体后,即发生过敏反应。
4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抢救措施43抗组织胺类药物,如盐酸异丙嗪25-50mg、或苯海拉明40mg肌肉注射。
44针刺疗法:如取人中、内关等部位。
45经46呼吸受抑制可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明、山梗菜碱等。
必要时行人工呼吸或行气管切开术。
47心搏骤停时,心内注射强,强心剂并行胸外心脏按压。
48肌肉张力减低或瘫痪时、皮下注射新斯的明05-1毫克。
在抢救同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如意识状态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尿量和一般情况等,根据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5讨论青霉素皮内试验阴性者,也不能排除出现加速型和迟发性过敏反应的可能,护理人员在每次应用青霉素前都在对患者用药后的感觉进行了解,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药物史,家族史、还要熟练掌握急救技术知识,坚守工作职则,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青霉素过敏的原理

青霉素过敏的原理
青霉素过敏的原理是免疫系统对青霉素产生的抗原物质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
当人体接触青霉素后,身体会产生特定的抗体来对抗这种外来物质。
然而,在某些个体中,免疫系统对于青霉素抗原产生过度敏感的免疫反应,导致过敏症状的发生。
过敏反应的原理是,当人体第一次接触青霉素时,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青霉素分子的抗原特征,然后产生相关的抗体。
接下来,在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已经存在的抗体与这些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会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如嗜酸
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化学介质,如组胺和白细胞介素。
这些化学物质导致血管扩张、组织炎症反应和平滑肌收缩,引起过敏症状,如荨麻疹、呼吸道症状、皮疹、喉头水肿等。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对小剂量的青霉素就产生过敏反应,而另一些人则对高剂量的青霉素无过敏反应。
此外,过敏反应的具体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可能与遗传、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调节等因素有关。
鉴于青霉素过敏反应的风险,如果怀疑自身对青霉素过敏,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告知医生。
医生可能会根据症状和过敏史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更换其他种类的抗生素,进行皮肤过敏测试或血清试验等来确定过敏原和确诊过敏症状。
青霉素过敏

青霉素是一种杀菌力强、毒性小、应用广的抗生素,而口服的青霉素,更由于使用方便,而普遍应用于临床。
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青霉素类主要有青霉素V钾和阿莫西林等。
青霉素过敏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围绕着青霉素过敏反应中若干问题,人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重大成果。
国内研究进展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青霉素过敏反应的过敏原是制剂中高分子杂质。
随着免疫学的进展,目前对青霉素过敏机制有了较多的认识。
青霉素是由β -内酰胺和噻唑二个环组成的小分子药物,它本身没有抗原性,不能直接引发过敏反应。
国外报告,对高敏病人青霉素杂质0. 01ug就能发生过敏性休克。
杂质经过分离鉴定为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素聚合物及聚合物蛋白结合物等,他们都具有青霉素过敏反应抗原主要决定簇————青霉噻唑基团。
近年来,国内经过大量病例的临床观察和试验研究,证明青霉素中的高分子杂质是产生过敏反应的过敏原。
杂质平均在21. 44ug/g时,过敏反应率为0. 2%;杂质平均在51. 24ug/g时,过敏反应率为0. 43%;杂质平均在76. 7ug/g时,过敏反应率为0. 74%。
二、减少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关键是提高产品纯度。
国内采用凝胶层析紫外分光法,对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进行了考察,研究了青霉噻唑蛋白及多肽类等高分子杂质在生产发酵、提炼、结晶工艺过程中产生和去除的条件。
研究结果表明,在发酵条件下,由于青霉素的产生和降解,并与高分子载体不断结合,测得的致敏性高分子杂质含量也逐步上升。
这类高分子杂质含量,随着提炼、结晶、洗涤工艺过程大幅度下降。
所以青霉素的结晶工艺条件是提纯和去除致敏性高分子杂质的关键。
其中共沸结晶法兼有结晶好、易洗涤的优点,结晶速度慢,晶形大而完整,疏松,相对表面积小,利于充分洗涤和甩干,以去除高分子杂质。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金少鸿教授课题组对口服青霉素高分子杂质产生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口服青霉素可迅速聚合形成高聚物,其聚合反应仅与生产过程中温度、PH、水分有关。
青霉素过敏反应及处理

青霉素过敏反应及处理一、概述I型速发型反应:后果最重、Ⅱ型细胞毒型反应、Ⅲ型血管炎型反应、IV型迟发型反应抗原是指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抗原受体)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分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抗体是指能与相应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二、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机理与青霉素有关的变应原(半抗原)青霉烯酸与青霉噻唑酸→体内(组织蛋白)→青霉噻唑蛋白和青霉烯酸蛋白(全抗原)→机体→抗体(IgE)→(附着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再次刺激→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缓激肽、血小板活性物质、前列腺素D、白三烯→导致平滑肌收缩、微2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三、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1过敏性休克——速发型2血清病型反应——迟缓型3各器官或组织过敏反应——迟缓型(一)评估1.过敏性休克⑴发生时间:用药后数秒钟数分钟,半小时后。
⑵大多数:注射后30min内⑶其他:皮试过程、皮试阴性初次用药、连续用药的过程中临床表现⑴呼吸道阻塞症状:胸闷、气急、呼吸困难、伴濒危感。
因喉头水肿和肺水肿所致。
⑵循环衰竭症状:面色苍白、冷汗、发组、脉细弱、血压急剧下降。
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晕、眼花、面部及四肢麻木、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由于脑缺氧所致。
⑷皮肤过敏症状:有皮肤瘙痒、尊麻疹等。
2.血清病型反应⑴发生时间:用药后7~12天内⑵临床表现:与血清病相似。
发热、关节肿痛、皮肤瘙痒、尊麻疹、全身淋巴结肿大,腹痛等症状3.各器官或组织的过敏反应⑴皮肤反应:瘙痒、尊麻疹、严重者发生剥脱性皮炎。
⑵呼吸道反应:哮喘或诱发原有哮喘发作。
⑶消化道反应:过敏性紫癫[腹型和肾型(比前者严重,警惕肾衰)],以腹痛和便血为主要症状。
4.可单独或同时出现⑴最早出现:呼吸道症状或皮肤瘙痒症状,注意倾听患者主诉。
⑵少数患者以足底痒、眼睑痒、想大便为首发症状,不能掉以轻心。
青霉素过敏试验的结果判断

每隔20分钟皮下或肌内注射一次, 每隔 分钟皮下或肌内注射一次,直至 分钟皮下或肌内注射一次 完成总剂量注射( ),如病人出现气促 完成总剂量注射(1500u),如病人出现气促, ),如病人出现气促, 面色苍白,紫绀,荨麻疹,头晕, 面色苍白,紫绀,荨麻疹,头晕,心跳等不适 应立即停止注射. 时,应立即停止注射.
碘过敏试验法
造影前1-2天 试验方法有四种;滴眼法,口服法,皮 滴眼法,口服法, 滴眼法 内注射法,静脉注射法(须先做皮内注 内注射法,静脉注射法 射) 过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应处理同青霉素
五,细胞色素C过敏试验法 细胞色素 过敏试验法
细胞色素 是一种细胞呼吸激活剂(1支 细胞色素C是一种细胞呼吸激活剂( 支 是一种细胞呼吸激活剂 2ml含15mg),作为组织缺氧治疗的急 ),作为组织缺氧治疗的急 含 ), 救和辅药. 救和辅药.
2,皮内注射: ,皮内注射:
注射配制好的试验液0.1ml ,20分钟后观 注射配制好的试验液 分钟后观 察结果( 盐酸肾上腺素). 察结果(备1支0.1%盐酸肾上腺素). 支 盐酸肾上腺素
3,结果判断 ,
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红晕, 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红晕, 无自觉症状. 无自觉症状. 阳性: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 阳性: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大 于1cm,周围有伪足,局部痒感,严 ,周围有伪足,局部痒感, 重时,头晕,心慌,恶心, 重时,头晕,心慌,恶心,过敏性休 克.
第十三章 药物过敏试验与过敏反 应的处理
内容
一,青霉素过敏试验与过敏反应的处理 二,链霉素过敏试验法 破伤风抗毒素( 三,破伤风抗毒素(TAT)过敏试验及 ) 脱敏注射法 四,普鲁卡因过敏试验法 细胞色素C过敏试验法 五,细胞色素 过敏试验法 六,头孢菌素药物过敏试验法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①收缩血管平滑肌 增加回心血量、提升 血压。 ②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 ③兴奋心肌 心肌收缩力增加 心输出量增 加。 ④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减轻支气管痉挛。
3.纠正缺氧,改善呼吸。 给呼吸道通畅的病人吸氧,给呼吸 抑制的病人进行人工呼吸,给喉头水肿 严重的患者做气管切开并作气管插管。 4.根据医嘱给与抗休克(糖皮质激素)、 抗过敏(非那更)、扩容(补充等渗的 糖盐)、升压药物(多巴胺)。 5.如果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复苏抢救。
青霉烯酸,青霉噻唑
青霉素 (半抗原)
体内
组织蛋白
青霉噻唑蛋白 (全抗原)
抗体(IgE)
再次刺激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释 放 组织 激
细
性
首先由于平滑肌的收缩引起支气管的平滑肌收缩, 再加上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二者共同作用导 致机体出现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肺水肿,病 人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哮喘、呼吸困难。 也就是呼吸系统的症状。第二,周围血管扩张, 导致机体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病人的面色 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这是循环系统的症状。第三,同样由于循环血量 不足,严重时造成机体的脑组织缺氧,病人主要 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这是神经 系统的症状。
临床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心慌、气急、口干、头晕、咽喉 阻塞感、出汗、烦躁不安、瘙痒、恶心、血压下降、昏迷、 抽搐、大小便失禁。 发生反应后,立即停药,平卧位,吸氧,肾上腺素1mg皮 下注射,非那更25mg肌注,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同 时使用多巴胺提升血压。除迅速采取一系列抗过敏抗休克 处理外,多心脏骤停者,立即实施心外按摩等措施。结果 15例患者均救助成功。 因此在抢救过敏性休克时一定要迅速、及时、分秒必争。 下面我们学习以下过敏性休克发生时的抢救措施。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与处理方法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与处理方法引言: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和良好的疗效。
然而,一些患者在使用青霉素后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甚至引发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本文将探讨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无统一的解释。
然而,有几个主要的机制被广泛认可。
1. 免疫介导的机制:青霉素过敏反应通常是由免疫系统对青霉素分子产生异常反应导致的。
免疫系统会将青霉素分子识别为外来物质,进而产生抗体。
这些抗体与青霉素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免疫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组胺、白细胞介素等,引发过敏反应。
2. 非免疫介导的机制:除了免疫介导的机制外,青霉素过敏反应还可能通过非免疫介导的机制发生。
这些机制包括药物代谢异常、药物与细胞膜结合、细胞毒性反应等。
这些非免疫介导的机制可能与个体遗传、药物剂量和使用方式等因素有关。
二、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分类根据发生的时间和临床表现,青霉素过敏反应可分为即时型和迟发型两种。
1. 即时型过敏反应:即时型过敏反应通常在用药后30分钟内发生,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症状。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2. 迟发型过敏反应:迟发型过敏反应通常在用药后24小时至数周内发生,表现为药疹、关节痛、发热等症状。
这类过敏反应较少见,但患者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三、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处理方法对于患者出现青霉素过敏反应,医务人员应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 即时型过敏反应的处理:对于即时型过敏反应,首先应立即停止使用青霉素,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若患者出现严重过敏性休克,应迅速进行抢救,包括给予高流量氧气、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等。
此外,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甲氧苄啶等可用于缓解过敏症状。
2. 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处理:对于迟发型过敏反应,停药是首要措施。
在症状较轻的情况下,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地塞米松等缓解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使用的青霉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天然青霉素G(钾盐和钠盐);一类是半合成青霉素。
其抗菌作用强、毒性低,但对少数过敏体质的人能引起各类型的变态反应,可达3~6%。
青霉素为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组织蛋白或多肽分子结合成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E,粘附于皮肤、支气管粘膜等处微血管壁周围的肥大细胞上或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对抗原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IgE与之结合,导致这些细胞破裂,释放组织胺等作用于效应器官,使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产生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以Ⅰ型为主,任何剂量、任何剂型、任何途径均可发生,亦有初次用药者发生过敏反应的报道(因其接触过空气中的青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