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概述

合集下载

纤维素微球 生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纤维素微球 生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纤维素微球生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纤维素微球是一种具有微纳米尺度的多孔结构材料,具有轻质、环保、可降解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纤维素微球的定义、特点、生产方法和应用领域,同时总结其优势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纤维素微球的研究和应用,有望为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请编写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介绍纤维素微球的概述,包括其定义、特点以及目的。

引言部分将作为整个文章的开端,引出本文的主题和研究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纤维素微球的定义与特点,介绍其生产方法和应用领域。

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介绍纤维素微球的特点、生产方法和应用领域,为读者提供详细的了解和信息。

在结论部分,将对纤维素微球的优势进行总结,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并进行全文的总结和概括。

结论部分将作为文章的结尾,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让读者对纤维素微球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纤维素微球的生产方法,介绍其定义与特点以及应用领域,从而深入了解纤维素微球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同时,通过分析纤维素微球的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其在材料科学、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潜在价值,为相关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讨论,旨在促进纤维素微球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推动材料科学和相关领域的发展。

2.正文2.1 纤维素微球的定义与特点纤维素微球是指由纤维素或含有纤维素的物质制成的微小颗粒。

纤维素微球具有以下特点:1. 尺寸微小:纤维素微球的直径通常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之间,大小均匀。

2. 表面活性高:纤维素微球的表面具有较高的活性,易于在各种溶液中分散和稳定。

3. 生物相容性好:纤维素微球来源于天然植物纤维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医药领域有广泛应用。

4. 可控释放性:纤维素微球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性,调控其释放速率和方式,广泛应用于药物缓释系统中。

纤维素结构

纤维素结构

纤维素的结构引言纤维素是地球上存在的最丰富的可再生有机资源, 在高等植物、细菌、动物、海藻等生物中广泛存在, 每年总量有几百亿吨, 具有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1]。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由于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兴起,纤维素资源的开发研究受到极大的影响。

七十年代初期,由于国际上出现了石油危机,这种曾被忽视的可更新资源又再次被重视起来.能否利用这些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关键因素。

因此,世界各国都很重视纤维素的研究与开发[2]。

纤维素结构是纤维素性能研究及应用的基础,本文就纤维素的化学剂物理结构进行了概述。

1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纤维素的元素组成为:C=44.44%,H=6.17%,O=49.39%, 其化学实验式(C 6H 10O 5)n (n 为聚合度,一般高等植物纤维素的聚合度为7000—150000)[3]纤维素大分子的基环是脱水葡萄糖,其分子式为(C 6H 10O 5)。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是由D-吡喃葡萄糖环彼此以β- 1, 4-糖苷键以C1椅式构象联结而成的线形高分子化合物[4],其结构表达式如图1所示。

非还原端 纤维二糖 还原端图1 纤维素链结构除两端的葡萄糖基外,每个葡萄糖基上都有三个游离羟基,分别位于C 2、C 3和C 6位上,所以纤维素的分子可以表示为[[C 6H 7O 2(OH)3]n,其中C 2和C 3位上为仲醇羟基,C 6位上为伯醇羟基,他们的反应能力不同,对纤维素的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如纤维素的酯化、醚化、氧化和接枝共聚,以及纤维素之间的分子间氢键作用,纤维素的溶胀与水解都与纤维素的羟基有关。

纤维素大分子两端的葡萄糖末端基,其结构和性质不同,一端的葡萄糖末端基在C4上存在一个苷羟基,此羟基的氢原子易转移,与基环上的氧原子结合,使氧环结构转变为开链式结构,在C1处形成醛基,具有潜在还原性,固有隐形醛基之称。

左端的葡萄糖末端为非还原性的,由于纤维素的每一个分子链一端是还原性,另一端是非还原性,所以纤维素分子具有极性和方向性。

叙述纤维素的分子结构特征

叙述纤维素的分子结构特征

天然纤维素中所有的CH2OH都具有tg-构象
(3)纤维素分子链的构象
二、纤维素的聚集态结构 (二次结构)
• 纤维素大分子的聚集态结构也叫超分子结构,它 表示纤维素大分子之间的排列情况,即由纤维素 大分子排列而成的聚集体的结构。
• 聚集态结构研究包括结晶结构(晶区和非晶区、 晶胞大小及形式、分子链在晶胞内的堆砌形式、 微晶的大小)、取向结构(分子链和微晶取向) 和原纤结构。
(2)伯醇 CH2-OH的构象
天然纤维素中,所有的-CH2OH都具有tg构象。 而再生纤维素则具有不同的构象。
第二节 纤维素的结构
一、纤维素的分子结构(一次结构) 二、纤维素的聚集态结构(二次结构)
一、纤维素的分子结构
1、纤维素分子链的结构单元及其连接方式。 2、纤维素分子链的构象。
1、纤维素分子链的结构单元及其连接方式
• 无定形区的特点是纤维素链分子排列松散,分子间 距大,密度较低(1.500 g/cm3)。无定形区对强度 的贡献小,但对纤维素参与化学反应贡献大。
为什么纤维素大分子易于形成结晶性结构?
40—50 20—30 25—30 40-50
2. 纤维素分子链的构象
(1) D-葡萄糖基的构象:4C1椅式构象。
1)在椅式构象中,各碳原子上的羟基均是平伏键,而氢原子是直立键。 平伏键与中心对称轴成109°28′。
2)O与C1、C2原子形成一个平面,C3、C4和C5原子在同一平面,这两 个平面平行;O与C2、C3和C5在同一平面,并与两个三角平面相交叉。
– 结晶区分子排列规则、紧密,呈现清晰的X-射线衍射 图谱;无定形区分子排列松散,但分子取向与纤维主 轴平行,没有清晰的X-射线衍射图谱。
– 结晶区和无定形区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是逐步过渡 的。

gl_第二章 再生纤维素纤维

gl_第二章 再生纤维素纤维

第二章再生纤维素纤维第一节概述纤维素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物质,它不仅来源丰富,而且是可再生的资源。

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用棉花织布及用木材造纸,但直到1838年,法国科学家Anselme Payen对大量植物细胞经过详细的分析发现它们都具有相同的一种物质,他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纤维素(Cellulose)。

据科学家估计,自然界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可产生几千亿吨的纤维素,然而,只有大约六十亿吨的纤维素被人们所使用。

纤维素可以广泛应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与人类生活和社会文明息息相关。

利用纤维素生产再生纤维素纤维是纤维素应用较早和非常成功的应用实例。

早在1891年,克罗斯(Cross),贝文(Bevan)和比德尔(Beadle)等首先制成了纤维素黄酸钠溶液,由于这种溶液的粘度很大,因而命名为“粘胶”。

粘胶遇酸后,纤维素又重新析出。

1893年由此发展成为一种最早制备化学纤维的方法。

到1905年,Mueller等发明了稀硫酸和硫酸盐组成的凝固浴,使粘胶纤维性能得到较大改善,从而实现了粘胶纤维的工业化生产。

这种方法得到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就是人们至今一直应用的粘胶纤维。

目前,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生产方法具体有如下几种:1、粘胶法:粘胶纤维2、溶剂法:铜氨纤维;Lyocell纤维等;3、纤维素氨基甲酸酯法(CC法):纤维素氨基甲酸酯(cellulose Carbamate)纤维4、闪爆法:新纤维素纤维5、熔融增塑纺丝法:新纤维素纤维环境友好的并可能工业化生产的为属于生产第三代纤维素纤维的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法和CC法。

但是,目前纤维素纤维的主要生产方法还是以粘胶法为主,产量占90%以上。

所以,我们将主要介绍粘胶纤维。

粘胶纤维是一类历史悠久、技术成熟、产量巨大、用途广泛的化学纤维。

据其结构和性能可分为以下品种:(Polynosic)(),由于原料丰富,性能优良,自工业化以来,粘胶纤维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纤维素纤维的主要化学性质

纤维素纤维的主要化学性质

一、纤维素纤维的吸湿和溶胀
2、纤维素纤维吸湿性的影响因素 与纤维本身性质有关
吸湿性取决于其化学结构中有无可与水分子形成 氢键的极性基团及其强弱和数量。
• 蛋白质纤维H-(-HN-CH-CO-)-OH 主链含酰胺基(CONH-肽键), 侧链上含羟基、氨基、羧基 • 纤维素纤维:每个葡萄糖剩其上含三个羟基 • 聚酰胺:隔几个C原子有一个酰胺基 • 腈纶:氰基 • 涤纶:酯键,吸水性差 • 氯纶丙纶:几乎为0
一、纤维素纤维的吸湿和溶胀
与超分子结构有关
吸湿主要发生在无定形区的结晶区表面,无定形 区越大,吸湿性越强。 如棉和粘胶纤维, 粘胶纤维与棉纤维的吸湿比相 对 湿 度(%)
520406080吸湿比1.99 2.132.082.031.98
提高疏水性纤维的吸湿性:内部形成毛细孔,枵 进行适当的表面处理,如涤纶超细纤维。
聚合度:铜氨溶液粘度法 强度 铜值和碘值:利用醛基的还原性
铜值:100g干纤维素能使二价铜还原成一价铜的克 数,其反应如下: Cell-CHO+2CuSO4+2H2O→CellCOOH+Cu2O+2H2SO4 碘值:1g干纤维素能还原0.1NI2溶液的毫升数,其 反应如下: Cell-CHO+I2+2NaOH→Cell-COOH+2NaI+H2O
二、碱对纤维素的作用
浓碱引起棉纤维剧烈溶胀机理: NaOH H2O - H2O 纤维素I → Na-纤维素 → H2O-纤维素 → 纤维素Ⅱ (天然纤维素) (碱纤维素) (水合纤维素) (丝光纤维 素) 钠离子体积小,它可以进入到纤维的晶区;同时Na+是一种水 化能力很强的离子,环绕在一个Na+周围的水分子多达66个之 多,以至形成一个水化层,当Na+进入fibre内部并与fibre结合 时,大量的水分也被带入,因而引起了剧烈溶胀,由于能进入 晶区,因此,溶胀是不可逆的。 这种溶胀受温度的影响,放热反应,提高温度不利于生成碱纤 维素。 溶胀也受NaOH浓度及中性盐的影响,当NaOH浓度高及中性 盐存在时,与钠离子争夺水分子,使水化层变薄,溶胀程度降 低。

简述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特征__概述及解释说明

简述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特征__概述及解释说明

简述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特征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纤维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它是由葡萄糖分子通过β-(1→4)型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聚合物。

纤维素晶体具有高度的结晶性和机械强度,使其成为自然界最丰富和可再生的生物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特征,包括其组成成分、分子结构以及化学键结构。

接着,将探讨纤维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介绍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功能和应用。

然后,将阐述天然来源和工业提取方法以及生物技术提取方法中纤维素的提取过程。

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特征,深入探讨其性质与功能,并介绍不同来源和提取方法,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纤维素提供基础知识。

同时也旨在增加对纤维素的认识,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实现。

2.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特征2.1 纤维素的组成成分纤维素是一种由多个葡萄糖分子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聚合物。

它主要由纤维素链(纤维素微晶区)和非纤维素物质(如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

其中,纤维素链是由数百至数千个葡萄糖单体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形成的线性链状结构。

2.2 纤维素的分子结构纤维素的分子结构具有高度有序性。

每个葡萄糖单体都与前后两个单体通过氢键相互连接,形成了平行排列且紧密堆积的微晶区域。

这种有序结构赋予了纤维素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

2.3 纤维素的化学键结构在纤维素中,葡萄糖单体之间通过β-1,4-糖苷键进行连接。

这种化学键结构使得纤维素链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并且不容易被水解。

此外,纤维素链中的羟基(OH)官能团也是一些化学反应和功能修饰的重要位点。

总的来说,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特征是由线性排列的葡萄糖单体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聚合物。

其分子结构高度有序,具有微晶区域,并且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

这种特殊结构不仅赋予了纤维素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还为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文献综述】纤维素酶的概述

【文献综述】纤维素酶的概述

文献综述生物工程纤维素酶的概述【摘要】纤维素作为地球上分布广,含量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它的降解是自然界碳素循环的中心环节。

纤维素的利用和转化对于解决目前世界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纤维素酶的应用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纤维素酶;纤维素酶的实际应用:应用前景1. 纤维素的概况1.2 纤维素酶的分类纤维素酶的组成比较复杂,通常所说的碱性纤维素酶是具有3~10 种或更多组分构成的多组分酶。

根据其作用方式一般又可将纤维素酶分为3 类: 外切β- 1, 4-葡聚糖苷酶( 简称CBH) 、内切β-1, 4- 葡聚糖苷酶( 简称EG)和β- 1, 4- 葡萄糖苷酶( 简称BG) [1]。

在这3 种酶的协同作用下,纤维素最终被分解成葡萄糖。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能够在碱性条件下分解天然纤维素的纤维素酶。

碱性纤维素酶是一种单组分或多组分的酶, 只具有内切β- 1, 4- 葡聚糖苷酶( 又称CMC酶) 的活性, 有的还与中性CMC 酶组分共存[2]。

1.3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纤维素酶在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的同时, 可促进植物细胞壁的溶解使更多的植物细胞内溶物溶解出来并能将不易消化的大分子多糖、蛋白质和脂类降解成小分子物质, 有利于动物胃肠道的消化吸收[3]。

同时, 纤维素酶制剂可激活内源酶的分泌, 补充内源酶的不足, 并对内源酶进行调整, 保证动物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起到防病、促生长的作用, 消除抗营养因子,促进生物健康生长。

半纤维素和果胶部分溶于水后会产生粘性溶液, 增加消化物的粘度, 对内源酶造成障碍, 而添加纤维素酶可降低粘度, 增加内源酶的扩散, 提高酶与养分接触面积, 促进饲料的良好消化。

而纤维素酶制剂本身是一种由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等组成的多酶复合物, 在这种多酶复合体系中一种酶的产物可以成为另一种酶的底物, 从而使消化道内的消化作用得以顺利进行[4]。

纱线主要成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纱线主要成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纱线主要成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纱线作为一种常见的织物材料,其主要成分对于纱线的性能和用途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探讨纱线的主要成分及其对纱线的影响和应用展望。

纱线主要由纤维素和其他添加物组成。

纤维素是纱线的主要成分,它是植物细胞壁中最主要的结构物质,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

纤维素通常来自棉花、麻类、亚麻等植物纤维,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获得。

纤维素的特点决定了纱线的机械性能,如强度、柔软度和拉伸性等。

除了纤维素外,纱线通常还加入其他添加物,如色素、防腐剂和柔软剂等,以增加纱线的各种功能和特性。

不同的添加物对纱线的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某些色素可以使纱线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增加了纱线的艺术价值和装饰效果;而添加防腐剂则可以延长纱线的使用寿命,减少纱线的变质和损坏;柔软剂的加入可以增加纱线的柔软度,提高穿着舒适度。

纱线的主要成分不仅决定了其基本特性,还对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棉纱线的天然纤维素成分使其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适用于制作夏季服装和亲肤用品;而涤纶纱线的合成纤维素成分使其具有优异的拉伸性和耐久性,适用于户外运动衣物和高强度用途。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纺织工艺的革新,纱线的主要成分也在不断演变和改良。

新型纤维素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使纱线的性能得以进一步提升和多样化。

未来,随着对环境友好纤维素材料的需求增加,基于可再生资源的纱线成分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纱线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其他添加物。

纤维素的性质决定了纱线的机械性能,而其他添加物则为纱线赋予了各种功能和特性。

纱线成分的选择和改良将不断推动纺织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介绍文章整体的组织结构和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具体可按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纱线的主要成分展开,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首先对纱线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纱线的定义和主要用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吸湿性
纤维材料从气态环境中吸收水分的能力称为吸 湿性 吸湿性主要体现在无定形区的游离羟基,纤维 素的吸水量是随其无定形区所占的比例的增加而 增加,实际上,经碱处理过的纤维素的吸湿性比 天然纤维素大
处理过程
碱+纤维素 水洗脱碱 脱水 纤维素浸碱 酸浴脱碱 晾干 水洗
4.溶胀性
溶胀是高分子聚合物在溶剂中体积发生膨胀 的现象 溶胀有两种: ①无限溶胀:线型聚合物溶于良溶剂中,能无限 制吸收溶剂,直到溶解成均相溶液为止。
②有限溶胀:对于交联聚合物以及在不良溶剂中 的线性聚合物来讲,溶胀只能进行到一定程度为 止,以后无论与溶剂接触多久,吸入溶剂的量不 再增加,而达到平衡,体系始终保持两相状态。
纤维素在碱液中能产生溶胀,纤维素的有限 溶胀随着溶胀区域的不同,分为结晶区间溶胀以 及结晶区内溶胀。 纤维素溶胀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碱金属离子水 化度,碱金属离子的水化度又随离子半径而变化 ,离子半径越小,其水化度越大。另外,纤维素 的溶胀是放热反应,温度降低,溶胀作用会增加 ;对于同一种碱液并在同一温度下,纤维素的溶 胀随其浓度而增加,至某一浓度,溶胀程度达最 高值。
谢谢观赏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纤 维 素
cellulose
药物制剂13(1)班 林荔源 1303502107
蔬菜 水果
木材
纤维素是有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 是植物纤维的主要组分之一
药用纤维素的主要原料来自棉纤维,少 数来自木材。棉纤维含纤维素91%以上, 木材含纤维素较低,约在40%以上。天 然状态下的纤维素平均聚合度约10000。
纤维素的一些重要性质
1.化学反应性
氧化、酯化、醚化、分子间形成氢键、吸 水、溶胀以及接枝共聚
2.氢键的Leabharlann 用纤维素大分子间和分子内存在大量的羟基,符 合氢键形成的条件,由于纤维素的分子链聚合度 很大,如果其所有的羟基都被包含在氢键中,则 分子间的请监理非常之大,可能超过C-O-C主价 键力。一般来说,纤维素中的结晶区内的羟基都 已形成氢键,而在无定形区,则有少量没有形成 氢键的游离羟基,所以水分子可以进入无定形区 ,与分子链上的游离羟基形成氢键,即在分子链 间形成水桥,发生膨化作用。
5.机械降解特性
纤维素原料经磨碎、压碎或强烈压缩时,纤维 素可发生降解,结果聚合度下降,机械降解后的 纤维素比氧化、水解或热降解的纤维素具有更大 的反应能力
6.可水解性
纤维素水解时,酸式催化剂,可降低苷键破裂 的活化能,增加水解速度。纤维素对碱在一般情 况下是比较稳定的,但在高温下,纤维素也产生 碱性水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