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合集下载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咬文嚼字的定义与重要性1.1 咬文嚼字的定义1.2 咬文嚼字的重要性1.3 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咬文嚼字的来源与发展2.1 咬文嚼字的来源2.2 咬文嚼字的发展历程2.3 咬文嚼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第三章:咬文嚼字的基本技巧与方法3.1 咬文嚼字的基本技巧3.2 咬文嚼字的方法与步骤3.3 咬文嚼字的实践练习第四章: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4.1 咬文嚼字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4.2 咬文嚼字在小说创作中的应用4.3 咬文嚼字在戏剧创作中的应用第五章:咬文嚼字在口语交流中的应用5.1 咬文嚼字在演讲中的应用5.2 咬文嚼字在辩论中的应用5.3 咬文嚼字在日常对话中的应用第六章:咬文嚼字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的应用6.1 咬文嚼字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6.2 咬文嚼字在新闻写作中的技巧6.3 实际案例分析:咬文嚼字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第七章:咬文嚼字在广告与营销中的应用7.1 咬文嚼字在广告创意中的作用7.2 咬文嚼字在营销文案中的应用7.3 实际案例分析:咬文嚼字在广告与营销中的成功案例第八章:咬文嚼字在社交媒体与网络交流中的应用8.1 咬文嚼字在社交媒体文案中的应用8.2 咬文嚼字在网络交流中的重要性8.3 实际案例分析:咬文嚼字在社交媒体与网络交流中的应用第九章:咬文嚼字的误用与规避9.1 咬文嚼字的常见误用9.2 避免咬文嚼字误用的方法9.3 实际案例分析:咬文嚼字误用的典型例子及纠正第十章:咬文嚼字的未来发展10.1 咬文嚼字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10.2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0.3 咬文嚼字的创新与拓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咬文嚼字的定义与重要性咬文嚼字的定义是理解课程的基础,它涉及到对词语的精确把握和运用的能力。

重要性则体现在准确表达和沟通的效果上,尤其是在文学创作和日常交流中。

重点二:咬文嚼字的来源与发展了解咬文嚼字的来源和发展历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增强对语言变化的敏感度。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一篇课文《咬文嚼字》。

本文通过对“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来历和含义的讲述,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语文,善于发现和纠正错误,做到准确无误。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咬文嚼字”这个成语,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准确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认读和理解“咬文嚼字”这个成语,掌握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难点: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教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咬文嚼字”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3. 合作探讨(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成语“咬文嚼字”的理解,以及课文中哪些地方让自己印象深刻。

4. 讲解分析(1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详细解释成语“咬文嚼字”的来源和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践练习(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咬文嚼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成语:咬文嚼字解释:过分地斟酌字句。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用法:谓故意卖弄学识,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来源:根据《三国志·吴书·孙权传》的一段记载演变而来。

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运用“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写一个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咬文嚼字的概念与意义1.1 咬文嚼字的定义1.2 咬文嚼字的重要性1.3 咬文嚼字的应用范围第二章:咬文嚼字的来源与发展2.1 咬文嚼字的起源2.2 咬文嚼字的发展历程2.3 咬文嚼字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与影响第三章:咬文嚼字的分类与特点3.1 咬文嚼字的分类3.2 咬文嚼字的特点3.3 咬文嚼字与其他修辞手法的区别第四章:咬文嚼字的技巧与训练4.1 咬文嚼字的技巧4.2 咬文嚼字的训练方法4.3 咬文嚼字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第五章:咬文嚼字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作用5.1 咬文嚼字在写作中的作用5.2 咬文嚼字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5.3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第六章: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6.1 咬文嚼字在广告中的应用6.2 咬文嚼字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6.3 咬文嚼字在个人品牌塑造中的应用第七章:咬文嚼字在文学作品中的案例分析7.1 咬文嚼字在诗歌中的运用7.2 咬文嚼字在小说中的运用7.3 咬文嚼字在戏剧中的运用第八章:咬文嚼字与语文教学8.1 咬文嚼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8.2 咬文嚼字在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8.3 咬文嚼字在语文考试评价中的应用第九章:咬文嚼字的跨文化交际价值9.1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9.2 咬文嚼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差异9.3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对策略第十章:咬文嚼字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咬文嚼字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10.2 咬文嚼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化10.3 咬文嚼字的未来发展前景与建议第十一章:咬文嚼字与语言规范化11.1 咬文嚼字对语言规范化的影响11.2 咬文嚼字在语言规范化中的作用11.3 咬文嚼字在语言规范化中的实践案例第十二章:咬文嚼字与文学创作12.1 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12.2 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技巧与方法12.3 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实际案例分析第十三章:咬文嚼字与修辞手法13.1 咬文嚼字与修辞手法的关联性13.2 咬文嚼字在修辞手法中的运用13.3 咬文嚼字与修辞手法的融合与创新第十四章:咬文嚼字在专业领域的应用14.1 咬文嚼字在法律领域的应用14.2 咬文嚼字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4.3 咬文嚼字在科技领域的应用第十五章:咬文嚼字的综合素质提升15.1 咬文嚼字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15.2 咬文嚼字在跨学科学习中的作用15.3 咬文嚼字在终身学习中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涵盖了咬文嚼字的定义、意义、来源、发展、分类、特点、技巧、训练、应用、跨文化交际价值、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咬文嚼字》一篇。

详细内容包括对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解析、词句的修辞手法分析、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文字游戏的兴趣,引导他们认识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文字游戏的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3. 生僻字词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6.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板书内容:生僻字词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观点和论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篇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包括作品名称、作者、修辞手法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推荐阅读《修辞学导论》等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修辞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僻字词解析2. 修辞手法分析3. 作者观点和论据的理解4.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僻字词解析1. 字形结构:分析生僻字词的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篇一: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幻灯片显示)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二、作者简介:三、分析课文观点: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xx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

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模板五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模板五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模板五篇《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

在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章里,它却是个褒义词,指在阅读文章或写作时,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下面就是整理的《咬文嚼字》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咬文嚼字》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A、导入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

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

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B、介绍作者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

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

编号:__________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目录一、教学内容1.1 课文背景介绍1.2 课文内容概述1.3 语言特点分析1.4 文学价值探讨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3.2 教学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4.2 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2 自主学习5.3 课堂讲解5.4 小组讨论5.6 课后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设计6.2 板书形式设计七、作业设计7.1 作业类型7.2 作业内容7.3 作业要求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方法改进8.3 学生反馈分析九、拓展及延伸9.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9.2 语文知识拓展9.3 课堂活动延伸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课文背景介绍《咬文嚼字》是清代文学家周亮工所写的一篇文章,通过对字词的考究,揭示了文学创作中严谨用字的重要性。

1.2 课文内容概述课文主要通过讲述作者在一次宴会上听到的一则故事,强调了在文学创作中,对字词的运用要严谨细致,不能马虎从事。

1.3 语言特点分析课文语言幽默风趣,通过生动的例子,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文学创作的严谨性。

1.4 文学价值探讨本文通过咬文嚼字的故事,揭示了文学创作的真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咬文嚼字》的背景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特点。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创作的认知水平。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增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课文中的语言特点,领悟文学创作的真谛。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咬文嚼字》语文教案1一、教材分析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2.能力目标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法分析1.理论依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2.三步教学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五、学法分析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

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

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六、教学过程分析1.课文感知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2.拓展延伸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3.迁移训练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朱光潜[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咬文嚼字”意识[教学重点]分析把握文章的内容[教学难点]评价把握作者观点[教学方法]讨论评价法[教学设想]本文是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不失活泼并富有“理趣”。

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要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允许求异,总体上欣赏并理解本文的见解,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2.学习目标①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②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③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④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二、分析1.解题:“咬文嚼字”的含义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2.文中义: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三、研读赏析1.整体把握: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

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2.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思路: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静态描写正面描写阅读咬文嚼字写作动态描写反面描写达到艺术的完美3.合作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分析: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每一个实例各从什么角度说明一些什么“道理”?给了你什么启示(1)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明确: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史记》韩愈改诗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做诗文的人从古籍中找辞藻、乞灵(2)每一个实例各说明一些什么“道理”?(3)给了你什么启示明确:①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

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

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说明的道理:文字与思想情感有关启示:(让我们明白)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放过。

②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

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嗦,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

说明的道理:文字与丰富意蕴有关启示:(让我们明白)文字的好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简繁;看似平淡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③“推敲”的故事。

千百年来,人们普遍接受了韩愈的看法,即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联里,“敲”比“推”好。

作者却通过仔细玩味“推”“敲”二字各自所暗示的内容及营造的意境指出,究竟是“推”好还是“敲”好,这要看贾岛当时要表现的是哪一种意境。

换言之,“推敲”二字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到底应该用哪一个字要由作者贾岛自己决定,别人(包括韩愈)其实插手不得。

说明的道理:文字与营造意境有关启示:(让我们明白)文字和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文字的咀嚼实质上就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阅读时品味语言,就要品出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要推敲语言,就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务求思想透彻,情感凝练。

④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作者用文学创作中经常碰到的对字的联想意义的使用作例子,善用联想意蕴丰富证明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

从正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说明的道理:善用联想、意蕴丰富启示:(让我们明白)创作时要大胆发挥想像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

⑤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批评误用字的联想意义而产生“套语”这一流弊“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如果套语滥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有了咬文嚼字的精神,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会力求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才成其为文学作品。

从反面举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说明的道理:字的联想意义也容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语滥调。

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启示:(让我们明白)动不动就“掉书袋”“拾人牙慧”并不表示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贫乏、文学水平低的反映。

4.再读全文,在各段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并概括出作者的中心论点。

(1)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4)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相互吻合,在文学创作上才会日臻完美。

5.文章第①②段、第③④、第⑤段各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为什么要“咬文嚼字”的道理的?明确:(1)①②段表明句式不同文字的意味也不同。

(2)③④段表明字数不同文字的意味也不同。

(3)⑤段表明字眼不同文字的意境也不同。

6.⑥⑦两段的论述角度有什么不同?这两段是论述什么是“咬文嚼字”呢,还是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还是如何做到“咬文嚼字”的?第⑥段是正面说明:要善用文字的联想意义。

第⑦段是反面说明:“套板效应”的缺点。

⑥⑦论述的是如何才能做到“咬文嚼字”。

7.阅读第⑧段回答下列问题:①咬文嚼字的条件:要具有谨严精神,处处留心,刻苦自励,推陈翻新。

②咬文嚼字的要求: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相互吻合。

③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8.作者在文中从哪两个方面对“咬文嚼字”的内涵进行了解说?请结合课文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炼字用字四、迁移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明确:“直”和“圆”都是炼字。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滴、淌、流、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明确:“泻”字写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净、静谧朗照、柔媚生辉的特点又用“流水”作喻,自上而下的月光铺洒,如流水流动加强了流动感,又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

同时,衬托出作者希望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闷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本课作者提倡阅读和写作要“咬文嚼字”,注意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希望我们在今后学习中能以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咀嚼文字,品味人生。

六、拓展1.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

同样地,很好的一支曲调,也要有很好的歌喉把它唱出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很好的表达工具,无论多么美好的思想感情,也是表达得不好或表达得不完全的。

——冰心2.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福楼拜七、品位语言1.横塘路——青玉案(宋·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星期日闲逛了一整天,惫疲不堪地回到学校,却突然发现寂寞的教学楼显得如此的孤独和无奈,教室的黑板也失望地瞅着自己。

3.她拉开门,走了出去。

午日的阳光像一头猛兽,一下子把她光秃秃地亮在空旷里。

清晨那温情虚幻的薄雾遁去了。

肮脏的街道赤裸裸地平躺在阳光里。

她仰起头,空中的高压线,电线以及从楼群的窗子像一只只手臂倾斜伸出的众多的电话线,密密麻麻地在城市的上空铺展开一张罗网。

高大的楼群像一个个巨人傲慢地高出这张罗网,低垂着头颅俯视着她。

4.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清·沈德潜八、咬文嚼字示例:例1:眼(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丛)觅小诗。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例2: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 紧 ) 。

(A大 B快 C紧 D密)——施耐庵<<水浒>>第10回例3:红杏枝头春意“浓”红杏枝头春意“闹”例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例5:待到学校恢复旧观。

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例6: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花,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b.东家之子(女),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c.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嘴巴下留着一把花白胡子。

d.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留着一把花白胡子。

八、实战训练: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

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令人烦躁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地鸣叫着,树下寂寞的的流水懒洋洋地流向远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