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大学6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合集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介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流师资、一流人才
都是科大最可宝贵的财富,是科大的“ 脊梁 ”! 创寰宇学府 育天下英才
近年来优秀人才培养与引进情况
(表中为累计数)
140 120 100
133
80
60 40 20 0
1998 2004 总数
61 30 11
院士
26 1 12 9
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1
34 9 0 5
0 5
国家重点学科由4个 增至19个; 一级学科博士点17个, 基本覆盖学校所有理 工学科; 二级学科博士点93个; 硕士点109个; MBA、MPA、工程硕士 等专业学位点。
创寰宇学府 育天下英才
22 9
9
0 1981 1984 1986 1990 1993 1996 1998 2000 2004
人才培养
0.896 0.946
1.083 1.017 1.694 1.782
科研论文产出
数量型增长
质量型增长
创寰宇学府 育天下英才
1994-2003年间,被Science、Nature论文引用最多的单位
创寰宇学府 育天下英才
2003年学术论文情况
类 别
SCI
总篇数 人均
1087
篇数
0.957
人均 排名
1
利用STM获得的C60单分子图像
C60二维分子取向畴
创寰宇学府 育天下英才
纳米科技的基础研究
用金属钠在高压釜中还原四
氯化碳制成金刚石微粉发表于
Science(1998年,第281卷),
被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誉 为“将稻草变为黄金”; “纳米非氧化物的溶剂热合 成与鉴定”先后获2000年中科 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01年国 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
070802空间物理学
01太阳大气动力学
02行星际动力学
03磁层动力学
04空间等离子体理论及应用
10
(DDioi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
③③312高等数学A
④®447电动力学B或450空间物理基础
070820空间环境科学
01空间天气预报模式的研究及应用
5
①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
-\
④④447电动力学B或450空间物理
07高分子成型物理与化学
08高分子溶液
09纳米咼分子材料
10髙分子纳米改性
11高分子辐射化学
12涂料辐射化学
13基础辐射化?
A厶rh、"・E仃4/[■宀
25
①①101政治理论
2®201英语
3@324物理化学
4®444高分子化学或445高分子物

070320可再生洁净能源
01生物质的结构和降解机理
02生物质能源化
5
axDioi政治理论
2®201英语
3@324物理化学
4®442有机化孑
070401天体物理
01活动星系核
02宇宙大尺度结构
03相对论天体物理
04吸积盘物理
10
JXDioi政治理论
2®201英语
3®313普通物理A
④④434量子力学或436电动力了A
07060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01大气物理和大气遥感
4®42 7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
070105运筹学与控制论
01数理规划的算法讨论
02评估理论
5
JXDioi政治理论
②②201英语
③③321数学分析
④@427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博士培养点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博士培养点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博士培养点自我评估报告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及学科评议组: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于2003年审核通过并有权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

经过6年的建设与发展,本专业具有较强的学科竞争优势,科研条件优越,队伍实力雄厚,研究经费充足,科研成果突出,已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优秀博士研究生,是合肥研究院重要的学科领域之一。

现根据《通知》要求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估如下:一、学术队伍本专业主要以激光主动信息获取与遥感信息定量化需求为任务进行科学实验、研究工作。

现有在编研究员20人,副研究员(包括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6人,助研(包括工程师、实验师)9人。

具有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18人。

本专业现有学术带头人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9人,平均年龄48岁不到,正是年富力强的时期。

他们不但具有宽广、渊博的知识和高深的学术造诣,而且思想作风正派,学术气氛活跃,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团结合作,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高影响。

本专业学术带头人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较为合理,学术思想端正,能持续不断地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整体学术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前列。

二、科学研究本专业研究领域宽,经费强度大,科研水平高,成果突出,优势明显,在国内同一学科中居于先进行列,并在国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

在激光大气传输和大气气溶胶性质及其探测技术(如大气风场、气溶胶和重要气体成分等激光雷达探测技术)、大气遥感基础与技术应用、大气光学环境监测技术基础与应用等三个研究方向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在一些优势研究方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具体为:大气气溶胶探测:以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和环境效应为牵引,发展大气气溶胶探测的激光雷达技术、地基光学遥感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包括气溶胶粒子谱仪、太阳辐射计等,长期系统地探测大气边界层、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溶胶光学性质、微物理性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温室气体浓度和气象参数(温度、湿度、云等)的高分辨率垂直分布廓线,建立相应的高分辨时空分布数据库和统计特征模型,研究它们的时空分布结构、变化规律、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为气候变化与环境评估研究模式的建立奠定物理化学及动力学过程的基础。

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划与思考——以《环境监控与预警》为例

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划与思考——以《环境监控与预警》为例

基金项目:江苏省环境监测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825,2013);江苏省科技期刊研究基金资助项目(JSRFSTP2017C07)。

作者简介:王湜,高级工程师,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环境监控与预警》编辑部,主要从事生态环境监测及科技期刊管理工作。

张涛,周立平,谭艳,朱滢,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环境监控与预警》编辑部。

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划与思考——以《环境监控与预警》为例王 湜,张 涛,周立平,谭 艳,朱 滢摘 要 根据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以《环境监控与预警》期刊“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编制为例,从期刊规划背景、存在问题、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探讨了以事业单位为主办单位的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划主要内容。

通过期刊发展形势与问题分析,提出了深化期刊运营机制改革,加强期刊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期刊学术引领作用和推进期刊媒体融合与数字出版的期刊发展任务,从而形成以期刊为阵地的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学术交流平台,助力环境监测行业科研创新发展。

关键词 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科技期刊;发展规划;措施建议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73-0035-04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期刊作为生态环境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的传播载体平台,在促进环境监测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1]。

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管理的“顶梁柱”和“生命线”,其内涵与外延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准、全,逐步向生态状况监测和环境风险预警延伸,生态环境监测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2-4]。

与此同时,我国科技期刊也正经历着出版行业产业化发展与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的变革[5],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期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迫切要求重视期刊研究和制定期刊的长期发展规划。

致敬|环境工程领域院士全名单(26人)

致敬|环境工程领域院士全名单(26人)

致敬|环境工程领域院士全名单(26人)按照中国工程院官网信息整理(官网按照姓名拼音首字母和是否资深院士等排列)1、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学部(1)1 / 28郝吉明(1946.8.25- )大气污染防治专家。

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

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1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

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经过30年的系统研究,在酸雨控制规划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了主导作用。

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

针对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推动我国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联防联控。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代表性著作有:《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册》、《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应用》、《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等。

兼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委员。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 / 28(2)贺泓(1965.01.15-),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催化)专家。

河北省邯郸市人。

199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留学和工作11年。

回国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催化与非均相大气化学过程,目前重点致力于环境催化体系设计、技术研发及其在大气污染物催化净化方面的应用,取得了柴油车排放污染控制、室内空气净化和大气灰霾成因及控制方面的系列成果。

发表《环境催化--原理及应用》中文专著一部,英文专著两章节,学术论文380余篇(SCI论文338篇)。

获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40余项。

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评估报告 - 中国科学院

评估报告 - 中国科学院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博士培养点自我评估报告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及学科评议组: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于2003年审核通过并有权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

经过6年的建设与发展,本专业具有较强的学科竞争优势,科研条件优越,队伍实力雄厚,研究经费充足,科研成果突出,已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优秀博士研究生,是合肥研究院重要的学科领域之一。

现根据《通知》要求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估如下:一、学术队伍本专业主要以激光主动信息获取与遥感信息定量化需求为任务进行科学实验、研究工作。

现有在编研究员20人,副研究员(包括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6人,助研(包括工程师、实验师)9人。

具有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18人。

本专业现有学术带头人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9人,平均年龄48岁不到,正是年富力强的时期。

他们不但具有宽广、渊博的知识和高深的学术造诣,而且思想作风正派,学术气氛活跃,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团结合作,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高影响。

本专业学术带头人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较为合理,学术思想端正,能持续不断地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整体学术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前列。

二、科学研究本专业研究领域宽,经费强度大,科研水平高,成果突出,优势明显,在国内同一学科中居于先进行列,并在国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

在激光大气传输和大气气溶胶性质及其探测技术(如大气风场、气溶胶和重要气体成分等激光雷达探测技术)、大气遥感基础与技术应用、大气光学环境监测技术基础与应用等三个研究方向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在一些优势研究方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具体为:大气气溶胶探测:以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和环境效应为牵引,发展大气气溶胶探测的激光雷达技术、地基光学遥感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包括气溶胶粒子谱仪、太阳辐射计等,长期系统地探测大气边界层、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溶胶光学性质、微物理性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温室气体浓度和气象参数(温度、湿度、云等)的高分辨率垂直分布廓线,建立相应的高分辨时空分布数据库和统计特征模型,研究它们的时空分布结构、变化规律、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为气候变化与环境评估研究模式的建立奠定物理化学及动力学过程的基础。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介绍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介绍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介绍专业名称:环保设备工程(特设)门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学科:工学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主要课程:环保产业概论、识图与制图、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化工原理、水泵的运行与维护管理、设备保养与维修技术、电机原理及其运行与维护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及论文等。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和系统的环境工程与环保机械设备设计与制造交叉学科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环境工程领域既能够从事环保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操纵与维护以及设备功能的改进和完善等方面工作,又能够从事环保设备的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具备环保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操纵与维护、设备功能的改进和完善、环保设备的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拓展课程学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实习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环保设备工程的基本知识;2.掌握环保设备工程的基本理论;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了解环保设备工程的相关信息;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6.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就业前景和方向: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不是很好,毕业生一般从事环保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操纵与维护以及设备功能的改进和完善等方面工作或者从事环保设备的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

专业点评:本专业为2011年新增专业。

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沈阳大学专业名称:环境工程门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学科:工学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测量学、水力学与水泵、水处理微生物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

浅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问题

浅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问题
了解环境质量状况 , 及时发现环保 工作 中存在 的问题和 不足 , 从 而便 于我提供 有力的支撑。本文分析其现 状及存在 问题 , 并提 出一定建议 , 以促进环境监测的发展。
【 关键词】 环境监 测技 术 ; 现状; 问题; 措施
初 步形成 了具有 中国特 色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 环境监测分析方 法 、环境质量标准体 系和环境质量 报告制度现 已有各类方 法标准约 4 0 0 项, 多数 污染 因子 已有控制标准及监测方法标准 。目前 . 自动连续 监测技 术和遥感 检测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应用 : 正在开 展的有 机污染物 探 查研究 及重点 城市空气质量 日报和预报 . 重点 流域 自动监测水质周 报 和污染 源实 时监控等工作亦产生 了强烈的反响 . 极 大地提高了公众 测工作趋近成熟 , 借 鉴国外 的先进经验 . 结合我 国实际情况制 定了监测 的环境 意识 。 工作 的基本方针 , 我国的监测技术也在这一阶段得到 了快速地发展 2 . 我 国 环 境 监 测 技 术 的 问题 1 . 2我 国环 境 监 测 技 术 的现 状 2 . 1 环境监测 队伍薄弱 环境 监测是 一项 系统而复杂的科学技术活动 . 其直接 目的就是获 当前环境监测 队伍 的素 质与紧迫 的环境趋势 . 治理任务不 相符 . 取具有代表性 、 准确性 、 可比性 和完整性 的环境信 息 , 为科学的环境管 但 是由于受到环境监测 部门人员数量 的限制 .对环境人 才的引进 . 培 理工作 服务 环境监 测技术 是控 制污染 物排放 和新污染源产生 的重要 养 , 管理等缺 乏行之有效 的激励 与竞争机制 . 且进人 的把关 不严 . 影响 检查和监 测方式 , 并在环境保护过程 中发挥着重要 的技 术保障作用 人才队伍 的质量 有些监测部 门无法抵挡领导“ 开后门” 被动的接纳工 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环境 检测技术得 到了较快 的发展 , 具 作人员 , 或者一些 政策性 人员的安置 . 照顾等 . 也造成 “ 人 满才乏” 的现 体而言 . 我国环境监 测技 术的现状如下 : 象。 近年来 , 虽 然一些 大中专 院校环保专业 的学生面临着就业问题 . 但 1 . 2 . 1 监 测 手段 方 面 是大多二 级站 . 三级 站已经没有编制或者严重超员 . 为 了减 轻负担 . 只 环境监测 由单一分析发展到多种技术手段监测 . 环境监测 的最初 好采取保守方法 . 对人才拒之 门外 , 造成人员结构不合理 . 缺乏符合型 发展阶段 . 只能用单 一手段实 现对单一 目标 的监测 . 具有很 大的局 限 高级人才 另外 . 由于环境监测 的资金有限 . 先进仪 器设备 的购置滞 性. 往往不能对需要 监测 的 目标 实施实 时的监测 而经历三十多年 的 后 , 人 才发 展的环境不佳 , 留不住人才 , 缺乏竞争优势 。 发展 , 环境监测已经发展衍生出了物理检测手 段 、 生物监测手段 、 卫星 2 . 2环境 监测技术水平低 遥感监测手段等 . 实现了 由单一监测发展到多种监测技 术并存 环境 监测系统的监测能力较弱 .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监 测的需要 1 . 2 . 2 环境 监测机 构逐 步完善 虽然我 国的环境监 测技术 已经 日 趋 成熟 .但是 与国外 的同类 技术相 截至 2 0 1 1 年. 全国环保 系统已建立 2 5 8 7 个环 境监测站 . 形成 了 比,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 在实际运用 的过程 中. 环 境监 测系统的监测能 由中国环境监测 总站 、 省级环 境监测站 、 地 市级环境监测 站和县级环 力还是 比较弱 的. 在某些极端环 境下或者个别数 据上 . 无法 实行准确 境监测站组成的 四级环境监测机构 . 建成3 1 个 省级辐射环境监测站 的测量 , 在有些条 件下, 不能完 全满足环境监测 的需 要。因此 , 我 国的 2 0 0 8 年. 新组建 的环境 保护部设立了环境监测 司 . 加强 了环境监测管 环境监测技术还要继续 进行攻 关和研 发 . 解决技术瓶颈 理 2 0 0 9年 中国环境 监测总站增加人员编制 9 0名 . 提高了 国家环境 2 _ 3环 境 地 区 发 展不 平 衡 监测能力 2 0 0 9年 2月成立了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 中心 . 为实现 当前 . 我国已有的环境 监测站 只具备对水 . 噪音 , 空气三个环境要 环境监测“ 天地一体化” 奠定了基础 素中的基础指标进 行监测 的能 力 .解决其他 环境问题 的能 力非常薄 1 . 2 - 3 环境监测信息发布体系初步建 立 弱 在发达地区 . 一些环境监 测部 门以朝 向现代化 的 目 标发展 . 甚至 已 但是 在落后地 区 . 有 些环境监测 部门还无 每年我 国的环境保护 部门和各级省 区市及部分 的城市环境保 护 经建立 国际水平 的实验室 : 的 主要管理部门都会定期的公布 当前环境的状况 . 作 出相应环境质量 法开展正常工作 环境监测 水平的地 区差异 , 严重制约了环境监测 的 的报告 . 使 公众能对环境 的现实状况有 所了解 . 提高对 环境监测状 况 整体水平发展与提高。 的认识 原 国家环保总局从 2 0 0 2年开始发布 1 1 3个环保重点城市 日 3 . 结束 语 报与预报 环境保护部 自 2 0 0 9年 7月份起对全 国主要水 系 1 0 0个 国 环境监测 能力水平在一 定程度上制 约着 环境保护 管理工作 的水 控水质 自动监测站的八项指标 ( 水温、 p H 、 浊度 、 溶解 氧 、 电导率 、 高锰 平 环境监测工作者应该抓住机 遇 . 提高 自身素质建设 , 加快推进 环 酸盐指数 、 氨氮和总有机碳 ) 的监测 结果进行网上实时发布 。2 0 1 0 年 境监测 的现代化进程, 逐步建立与国际实验室相接轨的 内部管理体 系, 1 1 月. 1 1 3 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投入运行 环境 保 提高监测数据处理能力和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分析能力, 为依法行 政 护部定期发布重点流域 、 重点城市环 境质量状况报 告 , 加大 了环境监 和监督管理提供更大的技术支持。l 测 信息公 开的力度 1 . 2 . 4 环境 自 动监测能力有 了较大的突破 【 参考 文献1 目前 . 全国有 近 7 O 个城市建立 了空气 自 动检测 系统 : 国家和地方 『 1 ] 但德忠.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NN[ J ] . 中国测试技术 . 2 0 0 5 ( 5 ) 在十大流域建设 了 5 O个水质 自动监测站 :在淮河流域 和部 分省事开 『 2 ] 席俊清等俄 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现状及建议『 J l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 0 0 1 6 展的污染 源废水 和废气 在线 自动监测试点工作取得 了重要 成果 . 开展 『 3 ] 唐家昌. 环境监 测工作 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l J l l 环境科学导刊 , 2 0 0 9 ( S 1 ) . 了全国环保系统环境监 测信 息卫 星通讯 系统的建设 f 已在 3 1个省和 f 4 ] 马晓晓 , 方土, 王 中伟 , 张春娣. 我国环境监测现状 分析及发展对策 l J l l 环境科 是个水 质 自动监 测站开通) 技. 2 0 1 0 ( 2 2 ) 1 . 2 . 5建立 了环境监测技术体 系 『 5 ] 王心芳. 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 J 1 . 中国环境监测, 2 0 0 4 . 2 0 ( 1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科技大学6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生物传感器还被用于测定焦化、炼油、化工等 企业中的酚,测定范围为0.1~20mgL-1,响应时间为
5~10分钟。此外,用微生物传感器测定NO3•、- CO2
、有机磷也有报导。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科技大学6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中国科技大学6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1. 压力传感器连续测定法基本装置
•显示窗
•CO2吸收剂 •压电传感 器•样品溶液
•电磁搅拌器
•2. 压力传感器测定的特点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科技大学6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二、微生物传感器测定法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将生物敏感膜与物理
化学信号转换器及电子信号处理器相结合的 器件。
1,1,1- 三氯乙烷、多绿二苯并二噁英、多绿
二苯并呋喃等。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科技大学6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测定三氯乙烯的生物传感器: 敏感膜: 假单细胞细菌JI104固定在聚四氟乙
烯薄膜上而成。 换能器: 氯离子选择电极
•氯离子选择电 极
•微生物敏感 膜
•图 6-6:敏感膜附着在氯离子选择电极上组成的生物传感
-SH、-NH、-CN等基团的物质灵敏度较高 7. 含有O、N、S等强阴性元素的分子灵敏度
较高 8. –CH基团能提高灵敏度 9. 酯类的灵敏度几乎与碳原子数无关 10. 对醚类的灵敏度不高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图 6-4
•中国科技大学6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2. 微生物传感器法测定BOD 的过程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科技大学6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微生物传感器
•空 气
•微电流测试 仪
•KOH溶 液•Pb阳 极•Pt阴极
•聚四氟乙烯膜 •微生物敏感膜 •尼龙网
•电磁搅拌器
§4、恶臭物质的气味传感器测定技术
恶臭是极其特殊的环境问题,人类可以直接感 知它的危害程度。
环境中的臭气成分多为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 物只有氨、硫化氢等。
被列为重点控制的恶臭物质,各个国家有所不 同,主要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
目前,我们国家列出了8种控制的恶臭物质,分 别是:
氨、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醚、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科技大学6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二、SO2微生物传感器测定技术
传感器由微生物敏感膜附着在氧电极上组 成。属安培型生物传感器。
敏感膜:亚细胞类脂质(一种含亚硫酸盐 氧化酶的肝微粒体)附着在醋酸纤维膜上而成。
测定对象:由SO2形成的酸雨、酸雾样品溶 液中的SO3= 。
测定原理:微粒体氧化SO3=消耗氧,氧电 极电流下降, SO3= 浓度小于3.4X10-4mol·L-1 时,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6X10-4mol·L-1。
特点:重现性好,准确度高,但寿命短,仅 能保存2天,供20次使用。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科技大学6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三、NOx的微生物传感器测定法
传感器组成:多孔气体渗透膜、固定化硝化 细菌,氧电极。
测定对象:溶液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测定原理:氧电极电流与硝化细菌耗氧之间 呈线性关系。亚硝酸盐浓度低于0.59mmol·L-1, 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1mmol·L-1。 由亚硝酸盐含量推知空气中NOx的浓度。 特点:选择性和抗干扰性相当高,因硝化细菌 以硝酸盐为唯一能源。挥发性物质如乙酸、乙 醇、胺类(乙二胺、丙胺、丁胺)或不挥发性物质 如葡萄糖、氨基酸、离子(K+、Na+)不干扰测定。
性极1低. SnO2对无气味或气味很小的分子敏感
2. 灵敏性随碳原子数增加而增加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科技大学6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3. 灵敏度随不饱和度增加而增大 4. 醇类分子中,-OH的位置影响灵敏度 5. 支链增加,灵敏度下降 6. 含有-OH、 =C =O、-CHO、-COOH、
•离子计 •图 6-2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科技大学6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2 、BOD的传感器测定技术
一、压力传感器测定法
BOD为生化需氧量,一般规定,在 20℃温度条件下,培养5天所消耗的溶解氧
作为生化需氧量的数值,称为5日生化需氧 量,用BOD5来表示。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基本原理是:将生物敏感元件发生的特 异性反应及信号经由物理原件(转换器)
转变为光、电、声等易检测信号,从而间接 地获知待测物的有关信息。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科技大学6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1. 微生物传感器的组成和测试原理
•O2变化 •O2消耗
•电流测量
•氧电极 •透氧膜
•微生物 膜 •被测物质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科技大学6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测定时敏感膜与样品溶液中的三氯乙烯 作用生成CI- ,引起CI- 选择电极的电位发生 变化,记录 E ~ t曲线,将E ~ t曲线与标准 曲线对照,求出三氯乙烯的浓度。
条件最优时,响应时间小于10分钟。 线性范围 0.1~ 4mg∙L-1, 适合于测定工业 废水。
中国科技大学6环境监测 新技术导论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1年3月5日星期五
•§ 1 离子型传感器
•离子型传感器的基本结构
•内充溶液 •内参比电 极
•内充溶液
•图 6-1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离子敏感膜
•中国科技大学6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离子传感器
•参比电 极
•离子型传感器测定的依据是能斯特方程,即: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图 6-5
•中国科技大学6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科技大学6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3. 其他污染物的微生传感器测定法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传感器
测定技术
地下水和土壤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
问题越来越严重。最常见的持久性有机污
染物是绿化烃类,如:三氯乙烯、四氯乙烯 、
三甲胺、苯乙烯、二硫化碳。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科技大学6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一、 恶臭物质分子结构与气敏元件的敏
感特性
臭味传感器主要采用气敏材料制备,常 用Sn的O气2气敏敏材材料料为的S灵nO敏2度。与人恶们臭研分究子发的现结,构、 大小、所带化学基团的种类有着明显的类似 性,其结果总结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